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
@透明泥浆 2012-03-22 23:35:45
对,人性都是相通的,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善恶的一面。关键是怎样抑制恶的一面,弘扬善的一面。
我不否定民主,我也曾经热血沸腾,但事实证明了民主不一定有的生活。
民主一定要在明智的基础上,就像我们说的,每个人要独立思考,要有普世的价值观。这样民主才能发挥作用。 而中国的现在马上民主,我想马上会很乱,年轻人马上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看看民国的例子就知道了,明智未开,百姓不支持,最后年年战乱。
-----------------------------
你说的这些,我也很赞同。对于是否需要民主,现在国人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共识。关键是怎样推进民主进程。你的担忧是很必要的,残酷的历史教训必须让我们警惕起来。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1:51:59 +0800 CST  
@透明泥浆 2012-03-22 23:43:58
民主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冷冰冰的制度程序,也不是乱哄哄的政治斗争,它是全体民众对幸福生活终极追求的最重要保障。战乱不是民主带来的,恰恰是因为民主程度不够,如果全世界都很民主的话,我敢说战争就很难发生,更别说司法腐败、贪污腐化等种种不公了
这句话我觉得有点空,我理解的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标准,多数人也很可能做错事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民主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所以我想民主还是要看人的
对国家的理解,我思维也比较乱,有时候偏向无政府主义,有时候会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我书读的不多,都靠自己瞎想
-----------------------------
嗯,虽然我尽力避免口号化,但感觉还是比较空。很多东西我也解释不清楚,只是一个感觉。其实我读书也不多,也喜欢瞎想呵呵。我觉得瞎想很有必要,是有价值的。过多地听信所谓的权威理论,会禁锢自己的思维,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

我觉得民主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不需要什么革命大师来教导,它应该是一种基本常识,一种社会自觉,它来源于最鲜活、最具体的社会生活。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1:59:55 +0800 CST  
更正一下,应该是丧失独立判断的习惯。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2:02:26 +0800 CST  
@我心非与 2012-03-22 18:22:11
顶一顶,把楼猪顶肥,哈哈。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想起千与千寻里面一句台词:千万不要吃得太胖,不然要被杀掉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5:48:49 +0800 CST  
@四年三班46号 2012-03-22 14:44:06
改革即是利益的重分配 难啊 现在我们国家正改着呢 阻力显而易见
-----------------------------
聊着过去的历史,见证当下的现实。多少年后,今天的现实又会成为后人们聊起的历史。想起杜牧在《阿旁宫赋》里的那句悲凉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5:55:08 +0800 CST  
@陈敬洲 2012-03-22 20:17:17
看 这个 梁启超 写N多书,还没有 谭嗣同 “去留肝胆两昆仑”一样 深入人心啊! 行大于言啊!
-----------------------------
这似乎不是行大于言吧,梁启超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启蒙效果,不是谭嗣同的一首绝命诗所能比拟的。谭嗣同确实死得壮烈,纯爷们,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能太过刚烈,必须坚韧顽强,能屈能伸,风物长宜放眼量嘛。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6:05:04 +0800 CST  
@终须显辉煌 2012-03-23 00:21:00
拜读…关注多日,未能及时留言。。。
-----------------------------
谢谢关注!任何时候留言都是支持,无需及时呵呵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6:51:23 +0800 CST  
@致别22君 2012-03-23 08:18:09
总算赶上大部队了,好文顶起
-----------------------------
谢谢支持!无论你早来还是晚来,我都在这里等着你,一定会赶得上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6:54:24 +0800 CST  
@海小北 2012-03-23 08:49:09
能看见我么,我来顶你了!好文章需好看客多顶才有动力!
-----------------------------
能看见,多谢顶贴!大家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3 16:59:11 +0800 CST  
(189)
第十五章:革命迷途

【同盟容易同心难】

二十世纪之初,国民意识日益觉醒,反清民主革命思潮广为传播,许多革命团体也顺势而生。1904年,黄兴、宋教仁等人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同年11月,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武汉的科学补习所、上海的爱国协会、南京的强国会等团体也纷纷组建。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1905年7月,众望所归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欧洲赶赴日本,与黄兴、宋教仁等人会合,共商革命同盟大计。

孙中山与黄兴此次虽是首次会面,但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和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让他俩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快就成了至交挚友。从此,孙黄二人肝胆相照,携手并肩为民主共和奋斗,写就了一段政坛佳话。

黄兴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亦可谓一代雄杰。他是湖南善化人,出生于1974年,比孙中山小八岁。黄兴早年曾在长沙著名的城南书院和湘水校经堂就读,1898年进入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学识日增的同时,他也对时局深感忧虑,开始思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1902年,黄兴被选派前往日本留学,很快就接受了反清民主革命思想。次年回国后,他与湖南同乡宋教仁等人酝酿成立华兴会,立志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经过多次商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与后来成立的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决定联合组建统一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孙中山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职权相当于同盟会副总理。

同年11月26日,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成立不到一年,同盟会海内外会员就壮大到一万多人。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4 22:32:43 +0800 CST  
(190)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自然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在它的召唤和推动下,革命前途一片大好,中华民国似乎呼之欲出了。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政党,同盟会难免有很多幼稚之处:纲领章程不成熟,会员之间政治理念和主张不尽相合,前进方向不统一,政党意识和组织纪律薄弱,各种矛盾逐渐涌现。

党内一个很大的分歧就是:反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同盟会内部,以原光复会骨干章太炎为代表的很多人,坚持狭隘的“华夷之辨”民族观,大肆宣扬满汉矛盾和大汉族主义,鼓吹仇满排满、光复汉家江山的论调。而对于民族共和、民主建国的理念,他们并不十分认同,甚至觉得皇帝也没什么不好,只要是汉人当皇帝就行。

说实话,这种观点和论调,在当时的汉族人当中一度比较流行。毋庸讳言,1644年满清入关以来,血腥镇压汉人抵抗运动,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建立全国性政权后,满清统治者更是强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肆意践踏华夏民族尊严。汉人心中仇恨与屈辱的记忆,并未随着时间而消散。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记忆依然有一定的残留。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它,反思它,这样才能最终淡化它,超越它。

满清王朝气数将尽之时,被压迫了近三百年的汉人,在反清局势的带动下,民族仇恨意识和报复情绪一度高涨,这并不奇怪。只不过,人的情绪有时候仅仅就是一种情绪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付诸实践,宣泄之后就会慢慢淡化。真要发狠去屠尽无辜的满族普通民众,正常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就连外号“章疯子”的章太炎,后来也公开澄清说,并非仇视全体满人,而专指满洲贵族统治者。

然而,章太炎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政治思想观念也太陈旧迂腐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叫嚣着光复汉室江山。如果仅仅是改朝换代,换个汉人皇帝坐江山,就能救得了中国么?广大的汉族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明朝的皇帝倒是汉人,文武百官也都是汉人,难道他们对待汉族百姓就亲如同胞么?你可以一厢情愿把他们当做同族同胞,可他们还不一样是压榨剥削,敲骨吸髓?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4 22:38:36 +0800 CST  
(191)

而孙中山、黄兴等人主张的民族主义,是指颠覆满清政权的专制统治,解除民族压迫,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扫清障碍。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其实是从属于民主主义的。而民主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于民生。这与章太炎他们光复派的理念相比,高下立现。

不少知识分子有个通病:恃才自傲,偏激极端,很难团结合作干事业。章太炎他们就是这类人。既然大家联合成立同盟会,盟誓为共同事业奋斗,就应该精诚合作,开诚布公,以求同存异的胸怀坦诚面对分歧,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可章太炎几次背后搞小动作,在同盟会内领头掀起数次倒孙风潮,造成了严重的分裂倾向。

遗憾的是,作为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本人在很多地方也做得不好。面对分歧和质疑,他没有积极应对,及时以民主协商方式加强团结,而是感到不满和灰心,情绪消极,一度不承认自己是同盟会总理,另以中华革命党名义行事。

孙中山经常使性子,在加上孙黄二人因政治避难及四处筹款、组织起义等原因,经常不在同盟会东京总部,没有承担起应有的领导责任,党务工作混乱,同盟会日益涣散。

于是,宋教仁、谭人凤、焦达峰等人开始另立小山头,什么中部总会、共进会,异常纷乱。特别是1910年2月,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重建光复会,分裂日益公开化。此时的同盟会,虽还没到分崩离析的地步,但也差不多是一盘散沙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4 22:41:53 +0800 CST  
这两天很忙,一直没上来更新了,抱歉!晚上会继续更新。

帖子里争论好激烈啊呵呵。看来逐渐牵涉到孙袁两派的历史敏感区了,存在争议很正常,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争议是中国近代史的命门。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没有束缚地争议一番,言论自由的空间来之不易啊。我相信,立场和观点可以各持己见,但史实和真相一定是越辩越明的。公道之光,也一定会穿越各种谎言、污蔑、非议和偏见,照亮人类的良心。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3-26 16:24:39 +0800 CST  
(192)
【革命迷途】

不管怎样,好歹成立了同盟会,孙中山、黄兴等同仁们加快了反清民主革命的步伐。如何行动呢?同盟会选择了以枪杆子为重心。

从1906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频繁发动武装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潮惠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的计划是,在南方两广地区发动起义,夺取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中华民国政权,然后挥师北伐,同时号召各地响应共同起义,一举推翻清廷。这跟当年洪秀全的路线图颇为相似。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虽然才过了半个世纪,但清廷军队已基本实现了装备近代化,大刀长矛弓箭为主的冷兵器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候,再想发动广大贫苦民众揭竿而起推翻朝廷,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老百姓再傻,也知道镰刀锄头打不过火枪大炮,因此号召他们响应起义的难度比冷兵器时代要大得多。

孙中山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这几年的工作重心,主要就是在国外华侨社群中以反清革命的名义筹款,然后由同盟会员购买枪炮炸弹等武器装备偷运进国内,再组织少量人马发动起义。为了多筹钱款,壮大起义队伍,孙中山还拉拢利用洪门天地会、哥老会等反清地下会党,此前他自己在美国就曾加入过洪门致公堂。

试想一下,同盟会主要依靠向华侨筹点少得可怜的钱款,买点武器拉些队伍就起义,对手却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政权,拥有全国税收的财政资源,养着上百万军队和警察。虽说清廷暮气沉沉气数将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一个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国家政权?

因此,残酷的现实是明摆着的:如果不能策动大量的清廷军队反戈一击,同盟会小打小闹的武装起义是无法成功推翻清廷的。然而,顽强却略显倔犟的孙中山,屡战屡败却还要屡败屡战,似乎不太理智。

无数革命先烈抱着推翻清廷建立民国造福民众的伟大信念,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实在是可敬可佩,可歌可泣。可作为革命领袖,孙中山难道就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0 23:43:19 +0800 CST  
(193)
更好的办法,其实就是以启蒙广大民众为革命行动的重心,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包括清廷体制内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军队警察,逐渐形成民主共和的社会共识,这样民国的建立就会水到渠成,也会稳固得多。一旦连清廷的军队都大量反戈,武装起义推翻清廷岂不是易如反掌?孙子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民智未开,人民未觉醒,民主共和就没有社会根基,仓促建立的民国就不会真的是属于人民的国家,革命的最终目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繁荣富强,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遗憾的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同盟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放在发动武装起义上,在启蒙民众凝聚民心上做得很不够,这显然是舍本而逐末。不得不说,这个初创的同盟会,从领袖到普通会员,对于民主革命和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相当不成熟的。

事实上,晚清十年新政,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较为迅速,国内社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兴城市中产阶层,以及颇有民望的大实业家,如张骞等人。这个阶层对民主的呼声很高,正是在这种舆论压力下,清廷才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之后几年,各省纷纷成立了具有立法监督、参政议政色彩的咨议局。在张骞的带领下,各省咨议局议员数次派代表进京请愿,要求提前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0 23:56:58 +0800 CST  
(194)
虽说与共和政体相比,君主立宪政体的民主成分要差不少,但好歹也是向着民主宪政迈进了一大步。立宪派和革命派其实都是在追求民主进步文明昌盛,只不过立宪派出于国情和现实考虑,手段比革命派温和一点,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和清廷当局的博弈,一点一点的争取民权,最终实现民主的实质。

至于是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政体,这个形式并没有那么重要。英国到现在还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社会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繁荣富强,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朝鲜倒是号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可国内情形相比于英国,真是天壤之别。

只不过,中国当时的国情实际上已经不可能真正接受君主立宪政体了。满清朝廷属于部族政权,真要是实现了民主普选全民公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肯定不会支持爱新觉罗家族继续担任中国的君主,即使是象征意义的荣誉君主也不会答应,毕竟几百年民族压迫的旧账摆在那里。而除了满清朝廷,还没有任何一个汉人有足够的民望当皇帝,位高权重的袁世凯就是明证。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对皇帝深恶痛绝了。

这样说来,即使清廷迫于舆论,赶在倒台之前实行君主立宪,也只会是个过渡政权。不出二十年,国人必然会选择共和政体。

既然是这样,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何就不能和立宪派真诚合作呢?为何就不能暂时放弃武装起义的激进举动,转而争取新兴中产阶层和大实业家的理解和认同,以立宪和开国会为斗争策略,一点一点地掏空清廷独裁专制的统治基础呢?仅仅为了一个共和的名分,连二十年的时间都等不得,就不惜革命同仁的宝贵生命,非得暴力流血才能求得民主自由?

毛公有句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仅仅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政权,无一例外都需要继续靠枪杆子才能维护和巩固。这些政权虽然披着形形色色的美丽外衣,但它们都有着相同的邪恶本质——暴政。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0 23:59:45 +0800 CST  
上次写到【革命迷途】一节,自己也严重陷入了写作迷途:革命到底是什么?孙中山的革命作为,到底怎么样看待和评价?袁世凯到底是罪人还是英雄?看了太多纷繁复杂的相关史料后,自己彻底迷茫了。也许是自己阅历和水平有限,实在很难在那么多的谎言中看清真相。

眼下,所谓的国粉、袁粉,大肆翻案而不顾史德和学术严谨原则,哗众取宠而已。是不是为了证明和讽刺现在的坏,就一定得夸大民国的好?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有太多的谎言,是不是一定得用谎言就攻击谎言?说实话,我很鄙视这种没有史德的功利做法。

然而,我却一时拿不出让自己信服的观点。至于史料,都摆在那里,说自己绝对客观都是假的,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立场角度和价值观,来组织罗列史料。每一种史料的选择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观点和立场的表达。

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还怎么写给别人看?迷茫啊迷茫。心灰意冷之后,我一度停笔,不再写下去。可是当初答应自己要写完的,实在不甘心。又到了一个双十节,终于决定继续写下去,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迷茫的地方就直接写出迷茫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以上是一个草根写史者的内心独白。在此,向一直关注这个帖子的朋友们说声道歉。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1 00:27:00 +0800 CST  
抱歉,(193)小节里面的张骞,应该为张謇,特此更正。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1 10:24:23 +0800 CST  
(195)
【卖国未遂】

除了从海外华侨华裔那里筹集革命款项,孙中山还有一个重要的外援——日本。

孙中山在海外流亡生涯中,很大部分时间是以日本为据点开展活动。在日本,他结识了很多所谓的友人,如宫崎寅藏、平山周、萱野长知、内田良平、头山满、森恪、宗方小太郎、犬养毅(这名字也太……)等。连中山这个化名,都是平山周帮他取的。

为何说是所谓的日本友人呢?因为,除去个别友人是真心敬仰孙中山并无私帮助他之外,绝大部分日本友人,不论其身份是民间人士还是政府高官,他们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其实并不是真心帮助中国,背后附带着日本本国的利益盘算,而且是那种损人利己的盘算,而不是双赢的合作。

比如内田良平,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黑龙会首任头领。黑龙会的宗旨,就是图谋将整个黑龙江流域并入日本领土版图,开拓经营所谓的大和民族大陆生存空间,所以才取名黑龙会。黑龙会的领土野心,包括中国的东北三省(满洲)和内外蒙古,以及俄国的西伯利亚东南一带(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等地),这也是当年沙俄强盗从中国手里割走的。

黑龙会的野心,实际上也是很多日本政界高层的野心。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确立了向大陆扩张的国家战略,首先是吞并朝鲜,接着吞并中国东北满蒙一带。等国力足够强大后,再打败沙俄夺取西伯利亚。

为了达到吞并满蒙的目的,日本就需要中国不断内乱分裂,持续虚弱,这样才好趁机下手。所以早在1895年孙中山筹划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时,日本人就觉得可以利用孙中山,曾打算送钱送武器支持他起义,以此搅乱中国政局动荡起来,然后浑水摸鱼(也有史料称,是孙中山主动请求日本政府援助兴中会的起义)。

后来日本人发现,孙中山的利用价值远远不止是搅乱中国政局。原来孙中山太大方了,当他得知日本人觊觎中国满蒙领土的野心后,不仅没有愤怒反对,坚决抵制,而且打算慷慨地做一笔大交易:如果日本能出钱出武器支援自己的革命活动,中国革命成功后将在长城以南建国,满蒙割让给日本,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报酬。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孙中山曾多次以这笔大交易游说日本朝野人士。有这等好事送上门来,日本朝野当然很乐意,这比直接从中国手里武力抢占东北要划算得多,容易得多。所以,孙中山能够多次从日本友人和日本政府那里获得支持和援助,借此发动一次次武装起义。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1 23:52:58 +0800 CST  
(196)
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也跟日本人有密切关系。1905年,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同盟会筹备成立大会,就是在东京的黑龙会总部,也就是他的日本友人、黑龙会头领内田良平的住宅里召开的,宫崎寅藏和内田良平出席会议。内田良平本人,以及黑龙会会员、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创始人北一辉,先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更难以置信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还曾因临时政府财政极度困难濒临破产,再度跟主动诱惑他的日本政界人士秘密商议,以割让东北三省为条件,争取日本答应支援临时政府一千五百万日元的借款。好在不久后南北议和成功,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此事没了下文。

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的这笔大交易一直没有实现,日本这个天上掉馅饼的美梦也落空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孙中山还能否享有“国父”之美誉呢?

关于这段史实,自国民政府以来一直鲜有提及。为尊者讳,历来是国人的痼疾。近年来,大陆史学界陆续公开披露此事,不过依然讲述得很简略,很委婉,犹抱琵琶半遮面。

不少学者对孙中山此等暧昧行为作出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或多或少有着狭隘的排满兴汉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明证。反清建国,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满人赶回东北,在关内十八行省,也就是传统汉人聚居区域建立中华民国,武昌起义的铁血十八星旗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自清代以来,华北大量汉人闯关东,东北早就以满汉杂居为主,至20世纪初东北汉族人口甚至比满人更多。况且自晚清以来,多民族的中国面对列强欺压,新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正在兴起,民族大融合正在加速。而革命党多为南方人,特别是孙中山,从少年起就主要在国外学习生活,对于这些国情了解甚少,对东北人民和土地的感情也非常淡漠,所以才会将东北千百万国民、数千里江山都排除在中华民国的建国蓝图之外。果真如此,必将造成巨大的国家损失和严重的民族分裂,孙中山对此却缺乏清醒的认识。

除了不了解国情的说法,还有学者指出,孙中山此举的初衷,跟1918年列宁与德国签订代价很大的布列斯特和约一样,是为了整体利益暂时牺牲局部利益的权宜之计。可列宁当时是兵临城下被逼无奈的被动之举,而孙中山当时却不是被逼得非得这样选择。

总之,不管用何种理由来解释孙中山为何会与日本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交易,都改变不了铁一样的事实——这是在卖国。只不过,因为客观原因,最终卖国未遂而已。

说孙中山卖国未遂,这听起来很刺耳,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证据摆在那里,掩盖不了。不得不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污点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家,孙中山不仅对于自己国家的国情缺乏足够了解,更可怕的是,他对于国际形势和地缘战略的认识相当幼稚,竟然相信日本友人和日本政府的迷魂汤,即所谓中日亲善提携、东亚黄种人共同抵御欧美白人侵略的谎言,为了反清建国革命方略早日成功,傻乎乎地割肉喂狼,以求得日本的支援,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奉行扩张国策和远交近攻地缘战略的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危险的外敌。日本即使得到了东北满蒙,依然会得陇望蜀,觊觎中国剩下的领土,除非中国强大到足以自保。所以,日本绝对不会真心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一个动荡纷争、贫穷虚弱的中国,才是日本期望面对的。

对内急于求成,迷信武装起义;对外幼稚短视,轻弃东北主权。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遗憾地迷失了方向。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注定将一路坎坷,隐患重重。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10-12 00:04:19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