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唐诗中的边塞诗以及边塞诗人们!

拍摄地:甘肃张掖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2 23:20:40 +0800 CST  




有谁知道这是啥玩意不?
下次更新公布答案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2 23:21:45 +0800 CST  
@孤清霜 2016-07-20 00:31:27
拍摄地内蒙古四子王旗













—————————————————
@sidemanM 2016-07-20 19:11:14
四子王旗,据说是木兰从军的地方啊

—————————————————
@孤清霜 139楼 2016-07-20 20:55:00

那里有个大庙
—————————————————
藏传佛教的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3 12:45:25 +0800 CST  
今日更新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4 11:13:05 +0800 CST  
十二、关山白马——王勃
初唐四杰中,无论如何排名,王勃都位居第一,虽然位居第二的杨炯曾发牢骚说:耻于王后,愧在卢前。但是王勃死后,杨炯却亲自为其写序,感叹天妒英才,可见杨炯也默认了这个次序,排名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四人对中国的文学史,都具有非凡的贡献,四人中,王勃杨炯最年轻,两人都出生于公元650年左右,唐高宗永徽元年,王勃祖籍并州太原王氏,和王昌龄王维等同宗,不过祖上时候已经迁到绛州,即今天山西省绛县,他的祖父名叫王通,是隋朝末年的大学问家,父亲王福畴,曾在初唐当过太常博士,太常即太常寺,主管祭祀典礼等工作,博士是文职,王福畴这个官是个七品官,在太常寺主管一些日常典礼工作。

王勃的祖父是大学者,桃李满天下,受其影响,王福畴也是个爱读书的人,王家书香门第,王勃兄弟六人,他排名第三,六人中受其家风影响,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大哥做过泾州刺史,二哥做过天官侍郎,但是兄弟六人中五人死于非命,只有最小的弟弟王劝得以善终,大哥二哥和四弟被武则天诛杀,五弟早卒,王勃本人年仅二十七岁边落水而死,一门英才让后人感慨。

王勃不但有才,而且长相英俊,又出身名门,六岁时候就可以作诗,被誉为神童,不过和杨炯不同的是,杨炯的神童是人家考的,有官方认证,王勃的却是社会上给的,这也许就是杨炯不服王勃的理由之一,传说有一次,王福畴的朋友杜易简到王家做客,此人也是神童,九岁能作诗,当时官居侍御史,他见到王勃后,激动的拉着王福畴的手说,你这个娃娃得好好培养,以后了不得呀。王勃生性骄傲,听了有人夸,就更加刻苦,九岁的时候,王勃读《汉书》,发现其中有些错误,就写了《指瑕》十卷,来指正修补其中错误之处。九岁,也就是一般孩子最贪玩的年龄,打个玻璃弹球,翻墙偷个果子,可王勃却居然能能够为《汉书》做注了。

这孩子,似乎成熟的太快了点,公元661年,唐高宗显庆六年,王勃告别父母兄弟跟随名医曹元第一次来到长安学医,那些儒家的经典他早就烂熟于心了,干脆就改学中医,这一学就是三年,一直到他十四岁,三年里,少年王勃见识了唐朝的繁华,习惯了长安的生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居然成了名医,找他求医问药的人不计其数,天才就是天才,想学什么就能够学成什么。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年仅十五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刘祥道上书,在书中他对当时大唐的政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很积极的表明自己的想法,刘祥道也是大儒,读了王勃的上书后,奇呼王勃大才,但念起年纪太小,再等两年。次年,王勃通过父亲的同僚向高宗献了一篇《乾元殿颂》。,这孩子果真与众不同,直接找人牵线到了大唐的一把手那里,高宗读后大呼其为大唐奇才。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王勃又通过太常寺的官员献文给高宗,恰逢当年制科考试,王勃应幽素科并顺利及第,这是一门不常设的科目,主要是针对时政政见,王勃及第后,加上前面已经在高宗那里留下很好的影响,就很快被授为朝散郎,同样是郎官,王勃的这个是七品,比李贺的那个奉礼郎要大了几个级别了,正儿八经的副处级干部,而且还在中央工作,当年的王勃只有十七岁,这个年纪就成了朝廷命官,也就只有他能做得到。

很快,王勃就因才华横溢,被任命到沛王府中任修撰,沛王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比王勃小五岁,两人都是少年,而且志趣相投,李贤是高宗诸子中学识深厚,只可惜后被武则天所害,曾一度被认为是唐高宗的接班人。李贤的三弟,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比李贤小一岁,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三子,当时他还不叫李显,叫李哲,封为英王,李哲却比李贤捣蛋的多,一日李哲新得一名斗鸡,就来到沛王府中,要和李贤斗鸡,斗鸡是唐朝常见的游戏之一,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这哥俩斗鸡就斗鸡,本来好玩的少年玩个斗鸡也没什么过错,错就错在王勃那性格上,成年后的他经常恃才傲物,狂傲的本性加上年轻的好胜,王勃大笔一挥,写了一片檄文,名曰《檄英王鸡斗》,也就是写文章让沛王的鸡去讨伐英王的鸡。檄文可不是乱写的,一般都是古代战争中用的较多,是用来号召或者鼓励士气,也为师出有名,同为四杰的骆宾王就因写了个檄文,最终人间蒸发。王勃的这篇檄文虽然说是闹着玩的,但是却惹怒了唐高宗,他看了王勃的檄文后大怒,说这小子,二王斗鸡,你不加劝阻,还写檄文煽风点火,看你太年轻,还是到社会上再去锻炼几年再说。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了王府,同时还连累到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太常博士也干不成了,被贬为雍州司法参军,去宝鸡凤翔寄人篱下去了,王勃闯了祸,苦心经营的仕途暂时也没了希望,就干脆去了四川玩了两年,川蜀之地人杰地灵,是很多文人雅士游历的首选之地,王勃在四川度过两年自由自在的日子后,公元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王勃从四川回到长安,此时他已经是二十二岁的青年了,他的一个好朋友凌季友当时在虢州担任参军司法,虢州即今天的河南灵宝一代,他见王勃无所事事,就邀请王勃到虢州做了个参军,在驻军中担任文职,好歹也是个工作,更重要的是王勃精于医药,虢州境内的伏牛山上盛产各种草药,这位凌季友也是良苦用心,王勃虽然仕途暗淡,但若能够悬壶济世,也算是有功于世人了,可没想到,王勃不但没能够悬壶济世,还在虢州惹出了大乱子。

王勃因为人狂傲,在军中也不怎么得人心,偏偏却有事找上门来,虢州军中有一名叫曹达的官奴,因事触犯军法,即将要遭受处置,就跑到王勃那里,王勃怜悯曹达,将其藏匿了起来。事情原本是个小事,风声过了王勃完全可以私放曹达,可不知是怎么回事,也许是王勃听到了很不利于自己的风声,再加上他生于官宦之家,对社会上的处事并不老练,听到闲言碎语的王勃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准备,居然私自把曹达给杀了,然后偷偷埋掉,原本以为做的天衣无缝,但是毕竟纸里包不住火,王勃私杀曹达还是被查了出来,年轻的大才子杀了人,被下狱,判了死刑,就等着秋后问斩了。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4 13:17:58 +0800 CST  
这事很有蹊跷,一直以来有人怀疑王勃是遭人陷害,试想王勃此人不可一世,在军中很不得人心,而且还威胁到某人的利益,才有人设计,原先可能也不想将王勃置于死地,可王勃却自己犯了罪,把小事给搞大,不管怎么说,王勃杀人成了事实,在狱中过了没多久,王勃破天荒的遇到了朝廷的大赦,总算是捡了一条命,可这一次照样连累到他的父亲王福畴,被从雍州司法参军贬到交趾县令,这一年是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王勃二十五岁。

交趾是哪里?这个地方是南方以南,比那潮瘴肆虐的崖州还要远,即今天的越南河内北部一代,不过在唐朝,这地方还属于大唐管,真正的连个鸟都听不到的地方,蛮族凶悍,潮湿多瘴气,王福畴估计真想把这个老闯祸的儿子给捏死算了,被贬官到这个地方,基本上就等于判了死刑缓期执行,王勃听说后,深感自己对不起父亲的养育之恩,是个不孝顺的儿子,于是在家住了一年后,公元675年,二十六岁的王勃计划去交趾看望在那里的父亲。

当年秋冬季节,王勃选择了南漂,从家乡出发,乘船一路向南,九月到达了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在南昌,王勃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写了一片旷世名作《滕王阁序》。滕王阁至今仍在南昌市,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候修建,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此时恰逢洪州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完成,于九月九宴请当地名流,并想借机推出自己的女婿吴子章,王勃也在人群之中,吴子章假意推却,王勃便提笔就作,一气而成,气的阎都督在宴会上很没面子,以更衣为名而退,却差人在王勃左右,当王勃书成后,阎都督默不作声,不过这位阎都督心胸也算宽广,并未为难王勃,王勃作完《滕王阁序》后,掷笔飘然而去,再等众人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勃已经不知去向,阎都督连忙差人去追,终于在江边追上王勃,想让王勃留下,可王勃执意要去交趾,阎都督只好以重金相赠。

公元676年,唐高宗仪凤元年,王勃终于见到了在交趾的父亲,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在交趾度过几个月,王勃深感岭南的潮热,就告别父亲北上回乡,他所乘坐的船在从交趾到防城港一代的海面上,遭遇到了风浪,王勃落水后,虽然被救起,但是因惊吓过度,没多久,就去世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被传到了京城,唐高宗也是好文之人,他读了后不由的发出惊叹之声,当读完后就问,王子安何在,答曰已经去世,唐高宗长叹一声,再不做声,王勃去世后,与他同时代的杨炯为他整理诗稿,亲自写序,给予王勃极高的评价,说他: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王勃一生虽短,存有诗文八十余篇,尤其是《滕王阁序》为顶峰之作,初唐四杰中他和卢照邻都死在水中,只不过卢是自投,王则是意为事件,王勃同属唐初文学改革家,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不过其所作边塞风格的诗文却较少,其中有《秋夜长》、《散关晨度》等。

《秋夜长》全文为: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位年轻的闺妇为在边关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释义为:秋天的夜晚,思念丈夫的妻子转辗反侧,就起身为丈夫缝制冬衣,心中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和自己隔着千山万水,冬天要来了,大雁已经朝南飞翔,深秋的菊花满园芬芳,衣裳上绣着凤凰和鸳鸯,看着这些,闺妇的心也乱了,只能对着衣裳暗自神伤,心中想着远在万里征战的丈夫,已经很久没有给她来信了,通往边塞的路又远又长,两人天各一方,这冬天的棉衣不知如何才能够送到他的手上,只能暂时放在家中,独自散发着芳香。王勃笔下的这名闺妇思念丈夫的情景淋漓尽致,也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为了国家的安定,多少年轻的夫妇不得不天各一方,只有在深秋的夜晚,对着天上的明月和手中的衣裳,才能够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散关晨度》全文为: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王勃这首诗可能做于他被逐出京城后不久,当时父亲在雍州当司法参军,王勃去探视,游历散关而作,散关即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境内,是关中四关中的最西边一关。释义为:早晨的散关石路上一片干净,骑着白马将要离去,对面却遇见骑着青牛的仙人,高大的建筑链接这山川,如今策马而去,不建功立业誓不归来。

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依旧是年轻的样子,虽然被逐出京城,但是他毫不在乎的样子,依旧对自己充满理想,并用散关为自己立志,所要表达还是心中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王勃的一生,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展现才华,就魂归南海,为后人多唏嘘感慨。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4 13:18:36 +0800 CST  
@sidemanM 160楼 2016-07-24 20:22:00

唐朝时候的交趾,比崖州好多啦,广州也比不上
—————————————————
嘿嘿,那是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5 00:24:22 +0800 CST  










拍摄地:青海湖边,此处不远便是吐谷浑的伏俟城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5 13:06:31 +0800 CST  




楼主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各位扫描关注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7-25 13:08:39 +0800 CST  

楼主:孤清霜

字数:60568

发表时间:2016-05-13 09: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6 09:30:40 +0800 CST

评论数:1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