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唐诗中的边塞诗以及边塞诗人们!

自从在西北部溜达了一圈后,总算见识到了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广大,嗷嗷!置身于大漠孤烟,西风残阳中,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就像传说中的打了鸡血,耳畔似乎又响起那金戈铁马之声,难道楼主是石勒在世吗?嘘嘘!可不敢胡说,这是死罪啊,楼主七尺大男人,粗犷豁达,然深感报国无门,悲有一腔热血,却无可洒之地,难道要空留遗憾在人间吗?呃,还是算了吧,楼主一介草民,命贱不过蝼蚁,身微好似蝇蛆,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罢了。
可西北部总是令人割舍不下的,真是应了那句话,梦里几回回回边关,双手搂定玉门关啊,贺老,冒犯了。楼主没啥才华,读过小学六年的学堂,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也能够熟练的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可是楼主也听人说过边塞诗,于是就斗胆,在天涯这样的虎踞龙盘之地来给大家献点丑。
楼主心想,如果能让我住在边关,为祖国坚守西北大门,楼主宁愿舍弃在家的十亩薄田,一群鸡鸭,只要能让我天天与风沙为伴,夜夜与明月同眠,此生足矣!
边,意为国家或者地区的交界处,塞,意为地势险要的地方,合起来边塞的意思就是在国家或者地区的边疆一些地势险要之地,而诗,则是一种文学体裁,最早的诗歌诞生于民间,通过韵律来反应生活以及情感。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边塞内容的一种诗歌形式。
我国最早的边塞诗公认的是《诗经》中的一部分。而最成熟和走向高峰的则是唐代,听说那是一个文化经济都很高大上的时代,尤其是诗歌,在诸多的唐诗中,边塞诗自成一派,是唐诗里感情最真挚,表现力最强,内容也最丰富的一派。边塞诗的内容大多分为几个部分,在写实上或描写边塞风光,或描写边塞将士的征战和生活,在抒情中则是描写保家卫国,马革裹尸一般的豪情壮志,或思念亲人故乡的人为情怀。
唐朝虽是盛世,但也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男儿无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这也为边塞诗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动力。而那些边塞的诗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唐代的军制中,除了武将之外,还需有文官跟随出征戍边,用来协助武将处理军中杂务,这一类边塞诗人是边塞诗的专业户,一生主要创作边塞诗。还有一类是从未去过边关,但是很向往边塞生活的诗人,他们则是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到诗歌中去,用来表达心中的理想。除此以外,还有被贬至戍边的官员,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边塞诗类抒发心中的悲愁。
边塞诗在唐发展到高峰,一些很优秀的作品在当时的长安教坊中是经久不衰的作品,类似于今天的实力派,当然也回突然有脍炙人口的偶像派出现,尤其在盛唐,发达的文化艺术也给了边塞诗演绎的舞台。现存的唐代边塞诗多达两千余篇,其中不乏有宏伟之作,至今诵来,仍让男儿热血沸腾,耳畔似又响起金戈铁马之声。而写过边塞诗的诗人们难以计数,本文为戏说,排名也不分前后,随性而发,想起谁就写到谁。
另本人一乡间老农,下里巴人,只是戏说,才疏学浅,还望各位看官监督建议,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如有冒犯,还请谅解。
我们就用王翰开篇吧!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3 01:30:00 +0800 CST  
一、 葡萄美酒——王翰
史载王翰为太原人,出生在一个大户之家,从小到大就不缺钱花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半残废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比如王翰王大才子,出生在一个家底殷实的富豪之家,自然要比穷人家的孩子成熟的早了许多,唐代的这个王氏家族,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秦将王翦、汉相王陵皆是太原王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早唐时期唐高宗的第一任皇后王皇后便是此家族中人,殷实的家底也就给了王翰以后放荡不羁的性格打下一定的基础。只可惜的是王翰的生卒年至今无考,两唐书与唐才子传均记载为生卒年不详,就连她中进士的那一年,即唐睿宗景云元年也有了争议,因有学者考证后说应是景云二年中进士。
有了这一个时间段,以及他以后的生平,大致猜测说王翰中进士时约为30岁左右,那他的出生年就应该在公元680年左右,王翰后与当时名仕张九龄李邕交往深厚,经常在一起大开宴会,喝到酩酊大醉,猜测他年龄应该与此二人相仿,而张九龄和李邕都出生在公元678年,即唐高宗仪凤三年,在仕途上他得到张说的提拔,而张说出生在公元667年,年龄应比王翰要大一些。
最初赏识王翰的是张嘉贞,他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任并州长史之间,王翰就经常到得到张嘉贞的宴请,而张嘉贞的出生年是公元665年,由此推算王翰的出生年应就在公元675-680之间,中进士时候三十岁左右,在科举时代也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并州就是今天的太原,也是王翰的出生地,出身于高门大户,王翰持才傲物,放荡不羁,最爱美酒与美女,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他的才情,逐渐的名气就传到了时任并州长史张嘉贞的耳朵里,张嘉贞日后为盛唐名相,自然不会放过一个结交当地才子的机会,公元710年,王翰中举后,应并未获得实职,而是闲赋在家,终日与美酒和美女为伴,清醒的日子也没几天,张嘉贞在并州总共待了五年,即公元716-720年,这段时间,王翰已经中举六七年了,还没混的个一官半职,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他中举最大的目的可能就是向世人显露才华,而不是为求得一官半职,这五年里,王翰终日里就和张嘉贞混在一起,张嘉贞也是有度量的人,能容得下王翰,任由他胡闹,王翰总是在长史府上喝的酩酊大醉,醉了就将自己所写的诗唱给府上上下人听,有时候甚至袒胸露乳,放浪形骸,可张嘉贞对于王翰的这些举动,总是呵呵了事,依旧将王翰奉为座上客。
公元720年,唐睿宗已经挂了好些年了,即位的是唐玄宗,张嘉贞被调离,关于二人离别之时情形,在王翰的诗中并未提及,很有可能王翰早就把张嘉贞给忘了,接任并州长史的同样是往后的大唐命相张说,,王翰依旧是长史府里的常客,受到了张说的隆重款待,长史府甚至都成了王翰的第二个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可张说和张嘉贞不一样,张嘉贞和王翰在一起,主要是放松,可张说却不肯让王翰这样一位奇才久居乡下,只因张说不仅是一位宰相,也是一位文人,俗话说文人相惜,王翰的放浪也有所收敛,清醒时候也关心政事,而且直言敢谏,王翰这些行为的变化,很有可能是受了张说的影响,张说在并州任长史只待了一年时间,在任时候就给王翰找了个官,任昌乐县尉,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小的九品官,王翰仅仅在这个职位上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次年也就是公元721年,张说入朝为相,自然没有忘了王翰,给了寻了个秘书正字的职位,虽然这也是一个九品官,但好歹也是个京官,张说此人,门下有文人无数,如张九龄、贺知章等人,自然也要把才情横溢的王翰引往身边,而秘书正字这个官,也较为适合王翰。过了没多久,又再次擢拔王翰为驾部员外郎,驾部也就是主管车马的官司之一,一把手领导为郎中,而员外郎则是郎中之下的副职,属于郎官,至少也是个从七品,王翰的这一步可以说是连升三级,从一个九品的秘书正字摇身一变成了驾部员外郎,而且工作地点也在大内,再加上本身就家门富裕,在长安的生活仅次于那些王侯将相。
王翰到前线去的具体情节无考,应是跟随张说去的边关,而那首流传千古的《凉州词》,也应该是做于这段时间。张说第一次是去边关是公元720年,也就是他在并州的那一年,去安抚当地的胡人,而王翰当时还只是张说的好朋友,座上宾。
公元721年,胡人降将康待宾叛乱,张说此时已经在京城,唐玄宗命令王晙平叛,张说也跟随负责军机。公元722年,张说任朔方节度使,康待宾的余部康愿子叛乱,张说亲自率兵征讨,生擒康愿子,大获全胜。而王翰作为驾部员外郎,负责军中的车马粮草之类,著名的《凉州词》,可能就作于公元721-722年之间。
张说此人,三次拜相,作为文坛领袖三十多年,盛极一时,而他个人却性格暴躁,多与同僚不和,但是却非常具有政治能力,因而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公元723年,张说又归京任中书令,玄宗设书院,让他与贺知章等人著书立说,王翰作为张说所器重的文人,也应当参与其中。
一直到公元726年,张说因与同僚不和,遭到贬官,王翰也随着张说被贬,仕途一路滑坡,而在京城的这几年,可能是王翰生活的最愉快的几年,加上它本人就非常富裕,给家里养了十多匹漂亮的名马,还有歌姬多人,整日里以歌舞美酒消遣,而且王翰此人经常口出狂言,以王侯自居,其生活奢靡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阿拉伯王子,他的这些种种行为,遭到了很多百姓的嫉妒,告他状的人不计其数,但都因有张说,才未生成事端。
张说被贬出长安后,王翰同样遭遇贬官,先被贬到河南的汝州任汝州长史,到了任地后,王翰依旧不改本性,终日里不问政事,不是喝酒就是赌钱,狂妄极大。在汝州待了没多久,王翰又被贬官,这次贬到仙州做了个别驾,仙州就是现代的河南叶县,到任后,王翰依旧我行我素,每天纠集一帮文人墨客吆五喝六,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祖咏就是他的好哥们,在仙州,王翰估计连一天的班都没上过,酒醒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
在河南还没开心多久,王翰再一次被贬,这一次更远,被扔到了湖南的道州也就是今天的道县做司马,而关于王翰的记载,到这里也就没下文了,就好比人间蒸发了一般,唐代的道州远不如中原,是当时的蛮荒之地,按照王翰的秉性,到了湖南估计也是每天大开门庭,由此可见王翰也是性情中人,而且确实是真性情,将性情两个字的真实含义演绎的入木三分,只可惜这么一位有才情的大才子,自从去了道州以后,就从历史上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王翰一生的作品应该很多,尤其是流传他下笔极快,转眼之间,就可以做出一篇,只可惜后来随着他仕途的没落,作品大多没被流传下来,记载在《全唐诗》里的只有十四首,而具有边塞风格的只有四首,其中两首为凉州词,前文说过,王翰的边关生活只是跟随张说,这几次的平叛发生地大约在今天的陕北榆林、山西北部、宁夏东部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代,和凉州不沾边,凉州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也就是说,王翰一生可能都没去过凉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凉州词并不是非要去过凉州的人才能够写出来,也不是非要描写凉州地域的内容。凉州词是唐代的盛行于凉州一代的曲调,是由盛唐时期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从西域挖掘整理后呈现给唐玄宗,并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也就是说,这种曲调是固定的,只需要在曲调里填写上唱词,再演唱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唐代,不光王翰写过凉州词,与他同宗的王之涣也写过,王翰的凉州词总共流传下来了两首,并被明代的王世贞赞为唐诗的压卷之作,可见此两首凉州词在唐诗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第一首凉州词,原文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的第一句起笔就惊艳异常,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葡萄酒和夜光杯大都是西域产物,葡萄酒是从西域流传至中国,是用葡萄所酿制的一种美酒,在唐代是绝对的奢侈品。夜光杯有人考证即为祁连玉所制成的酒杯,也是当时的奢侈品,祁连玉产自于祁连山北麓,大多为墨绿色,经打磨后可以做成精致的酒具,至今在武威张掖还有生产,琵琶也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乐器,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的则是在边塞的一场宴会,葡萄所酿制的美酒,美玉所制成的酒具,正当将士们端起酒杯即将要饮,忽然账外传来了随军的琵琶声,在催促将士们,赶紧上马,奔赴沙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在此时,王翰的笔来了个大转弯,也许就在此时,有人在笑,说如此盛宴,还没来得及饮上一杯,就得奔赴沙场,可王翰却说,你笑什么笑,你没看,从古到今的将士们,别说是没喝上美酒,即使喝醉卧到在沙场,你也别笑,那出征的将士们,又有几个能够回来呢?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为全唐诗压卷,毫无牵强之意,细品起来似乎有点戏谑的味道,并没感觉到有气壮山河的意境,但是却导出来戍边将士们悲壮情怀,以及甚至有些厌战情绪,暗示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
王翰的另一首凉州词为: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这首比起前一首凉州词,描写的则是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故乡的花已经盛开,鸟儿们也都在花间飞翔。可塞外依旧是风沙漫天。两句之间是非常强烈的对比,也折射出边塞生活的苦寒,到了晚上,听着幽怨哀伤的胡笳声,似乎吹折了杨柳,叫人怎么能不够想起远在天边的长安。
王翰除了这两首凉州词外,还有两首边塞诗,一首是《饮马长城窟行》,另一首是《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全诗都较长,就不一一细叙。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3 01:34:35 +0800 CST  
晚上贴几张边塞图 哇咔咔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3 14:32:37 +0800 CST  
同志们,顶起来顶起来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3 17:20:53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0:55:48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0:57:07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0:58:05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0:59:02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0:59:48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01:00:58 +0800 CST  
二、 戈影剑文
——骆宾王
骆宾王是一位传奇人物,活的好比神一般,神秘莫测,就连他的生卒年,历来都是争论不休,翻阅各种有关他的记载,出生年有三个,即公元619年、627年和638年。卒年也有两种,一个是公元684年,一个是公元687年。还有一种更神的传说,公元709年,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被贬到绍兴,途径杭州灵隐寺,晚上遇见一个神秘的扫地僧,和扫地僧切磋了一下,被扫地僧才华折服,次日登房拜会却已不见,另一个和尚给他说,那扫地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愕然,要这事是真的话,那骆宾王最起码活到了公元709年了,按照这几个算从公元619到709年,整整90年,似乎有点不太科学。
假似骆宾王公元619年出生,似乎有点早,和他后面留下来的星星点点联合起来逻辑上不好说,但是公元638年出生的话似乎又有点太晚,这中间把一代人都差出来了,貌似只有公元627年出生较为站得住脚,那我们就假似骆宾王出生在公元627年,以这一年为起点,回顾一下这位大才子的一生。
《咏鹅》是骆宾王流传千古的名句,小学课本必学的唐诗,据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七岁,那就是发生在公元733年的某一天,史载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字观光,父亲曾一度为博昌县令,此县位于山东境内,骆宾王的少年时代应该是在山东度过的,父亲也是个有俸禄的人,可惜的是,骆宾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以后,他就和母亲颠沛流离,日子过的非常的困苦,等稍微年长,就好游历,约上自己的好友满世界的瞎转悠,古人说行万里路方可立命,一个人的经历对今后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
是金子总会发亮的,第一个礼遇骆宾王的是大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庆,他被封为道王,任豫州刺史,李元庆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数笔,《旧唐书》中说他:以政绩闻,赐物二百段。说明他在地方上还是有一定政绩,礼遇骆宾王,也正应了初唐盛唐年间的社会风气,那时候的很多文人才子都受到过达官贵胄的资助推荐或者任用,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在唐朝,文人墨客不至于找不到饭吃,不同于某些时代。
骆宾王跟随李元庆的时间大约是公元650-655年年左右,这时候他也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且骆宾王此人和其他文人一样,有时候难免持才傲物,眼里都不得一点沙子 ,跟随李元庆几年后,骆宾王就回家隐居,纵情于山水。公元666年,唐高宗去祭奠泰山,这时候骆宾王大笔一挥,写了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凭此文才有了第一个官职,被任命为奉礼郎,这是个从九品的小官,隶属太常寺,主要是负责在一些祭祀礼仪场合打扫卫生,摆放祭品什么的,类似于今天的国宾馆服务员,但好歹也是个正式工。后又被擢为东台学士,东台是中书省,学士就是做一些文职之类的官员。
骆宾王去戍边,也有说是被贬,据说是以奉礼郎的职务去,最终是何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骆宾王的这次戍边,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关于他出发的时间,大约是在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这一年,大唐的西部边关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唐王朝为了抗衡逐渐强大的吐蕃,扬言要光复吐谷浑,命那个三箭定天山的大将军薛仁贵护送吐谷浑国王前往乌海,但是随军副将与薛仁贵不和,最终导致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在青海湖的南岸无奈与吐蕃议和,从此以后,吐谷浑就再已无机会东山再起。
薛仁贵兵败后,留下残兵败将戍边,很不幸的是,骆宾王也在其中,这在苦寒的边关一待就是两年,薛仁贵兵败让皇帝很生气,被贬为庶民,那他那些留在边关的将士们,自然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苦寒的边塞生活让骆宾王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无情,两年后,骆宾王又回到了长安,原本因为要结束戍边的生活,在长安还没来得及和友人喝上一杯,骆宾王有再次被派去边关,这次更远,一下就从长安给派遣到远在云南的姚州,即今天的云南楚雄一带,在唐代,那地方没有名烟,也没有民族风情,只有湿热瘴气,毒虫密林,日子很不好过,在姚州,骆宾王的工作是在姚州大总管李义的府中做文职,也就是写写布告文书之类的工作,闲散日子不少,有机会来进行自己的创作,也就在南方的这段日子了,骆宾王见到了卢照邻,这两人同属初唐四杰,在文坛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总算是见到亲人了。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骆宾王终于回到了长安,从公元666年到674年,这段时间骆宾王大多都在边关度过,年龄也进入了中年,戍边这么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回京后的他被任命为武功主薄,后又连续任命为明堂主薄、长安主薄,主薄是纯文官,主要是跟随一把手处理一些文书事物,武功主薄就是跟随武功县的县长处理全县的文字政务,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县委秘书,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被召回京,被朝廷任为侍御史,任职在御史台,唐一代,侍御史受命于御史中丞,是个从五品的官,主要是进行弹劾巡视等一些监察工作,这种工作很不适合骆宾王这样刚直不阿的文人去任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位,还没有多久,就因别人坐赃受到连累,也有说是顶撞武则天,被抓起来坐牢了。
骆宾王心中的情形不言而喻,在狱中,他写下了多首诗篇,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和忿恨,一直到调露元年,遇大赦,骆宾王出狱,次年被任为临海县丞,到临海上任没多久,骆宾王对官场已经心灰意冷,干脆就辞官游历去了,这一年,如果按照他是627年出生的话,骆宾王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回顾其一生,坎坷无人可及。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是为嗣圣元年,天下愤然,同年九月,李敬业在扬州公然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又投靠到李敬业府中,为其幕僚,写下了旷世千古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后来传到武则天的手里,女皇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忍不住停下来问左右,这文是谁写的,答曰;骆宾王所书。武则天感叹到:宰相安得失此人。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写的慷慨激昂,有气吞山河之势,可也挡不住李敬业兵败,起兵仅仅两月后,李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从此也就没有了音信,有人说是被乱兵所杀,也有说投河而死,《唐才子传》说他去灵隐寺当了和尚,总之从公元684年十一月后,骆宾王就从历史上消失了,从此了无音信。
骆宾王一生,留下诗篇《全唐诗》总收录有三卷,其诗作格律严谨,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为初唐四杰中留下诗篇最多的,其中边塞内容的作品也为其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较为有名的有《从军行》、《送郑少府入辽》等。
骆宾王的《从军行》全文: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这首边塞诗尤其是在格律上非常严谨,这是骆宾王诗的特点,《从军行》也同样是边塞诗的曲调,很多人都写过,骆宾王做这首诗,由诗的字里行间可见他还是个意气风发之人,对唐王朝是充满感激之情,所映射的是自己内心杀身报国的雄心壮志,所创作的时间很有可能就是去西部戍边的途中。那时,他刚刚获得官职,从第一两句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出他是怀揣理想和感恩之心去参军的。接下来所表达的则是从军的情形,铮亮的枪戈,宝剑的星文在白天和夜里都闪着寒光,三军将士们豪情万丈。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动静结合,弓弦拉的如同十五的满月一般,而马的足下要踏灭的是敌人的尸体。最后两句则是首尾结合,和前两句遥相呼应,不求着活着回来,只想着以死来报效祖国。整首诗首尾抒情,中间写景,互相呼应。

骆宾王的《送郑少府入辽》全文: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这首诗是骆宾王赠送给友人的,边境告急,友人要去边关,临行前他做这首诗送别,诗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高的格调,边塞的烽火刚刚燃起,侠客就要前去御敌,侠客一词,看似他给友人的定位,却同时也折射出了自己内心也想成为一名侠客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就是所谓的侠客形象,柳叶,桃花用词华丽,说的是这位诗中的侠客不凡的功夫,射箭百步可穿柳叶,拉弓犹如满月,弓箭,战马,宝剑在他的笔下不但华丽而且传神,一个栩栩如生身阶高贵的侠客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最后两句,引用的是荆轲的故事,意思就是咱不学那荆轲,悲壮的去唱易水寒,在诗里,荆轲只是匹夫之勇,而笔下的这位侠客,却以家国天下为己任。骆宾王的这首诗,看似描写的是郑少府,其实他是在写一个内心深处的自己,想从自己身上去表达什么叫做侠客侠义。
骆宾王的诗大气华丽,尤其是在格律上,非常工整,前呼后应,每首诗都难觅微瑕,是初唐当之无愧的大家。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14:17:33 +0800 CST  
谢谢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4 15:29:28 +0800 CST  
哈哈哈哈哈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03:16:32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08:23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10:13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12:14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13:58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15:33 +0800 CST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4:16:25 +0800 CST  
吼吼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6-05-15 18:07:21 +0800 CST  

楼主:孤清霜

字数:60568

发表时间:2016-05-13 09: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6 09:30:40 +0800 CST

评论数:1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