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物语——春秋那些事(一日一更新)

第一卷 第一回 鲁隐公元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讲春秋二百多年的故事,真不知该从何处讲起,就好像“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一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妨按照《春秋左传》上的顺序讲起。左丘明先生的《春秋左传》是注释鲁国的史书《春秋》的,所以它的纪年方法是根据鲁国在位的君主和他在位的年数来的。比如,我们讲的这第一回就是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故事。


鲁隐公之“隐”


春秋这段历史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的。鲁隐公一共在位十一年。“鲁隐公”是他死后,由他的接班人兼同父异母的弟弟鲁桓公送给他的谥号。要是仔细说起来,这个“隐”字,却大有来历。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杀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并且逼迫他的老子唐高祖李渊退位之后,才当上皇帝的。他给前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叫“隐太子”。这个“隐”字的意思就是,你虽然当过太子,但是老子就是不承认你。“隐”就是“赝”或者是“假”的意思。“隐太子”就是“假太子”,就是“赝品”。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就知道了,鲁桓公给他哥哥这个谥号——“鲁隐公”——是什么意思了。但是,我们得清楚,这个“隐”字的用法,是唐太宗李世民从两千多年前的鲁桓公那里学来的。由此可知,读点儿书,特别是读点儿历史书,还是相当有用处的。


天命大老婆


水有源,树有根。要讲鲁隐公,还得从他爸爸鲁惠公讲起。鲁惠公的大老婆叫“孟子”。这个“孟子”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孟子”,而且人家鲁惠公也不是同性恋。这个“孟子”可是正儿八经的娘儿们。可惜,她没给鲁惠公生下个一男半女就死球了。人家鲁惠公可是集“官二代”和“富二代”于一身的主。甭说有多少人想当他的大老婆了,估计想当他小老婆的也数不胜数。鲁隐公的妈妈是鲁惠公的续弦,叫“声子”。不过,她可没有继续当鲁惠公的大老婆,而是当了他的小老婆。这就奇了怪了。大老婆的位置出了缺,她为什么还要当小老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大老婆的位置早就被别人预定了!真是天下奇闻,还从来没听说过有预定大老婆这个位置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确实是真的。那么是谁预定了呢?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原来,宋国的一把手宋武公的女儿“仲子”出生的时候,手里面就有四个字:“为鲁夫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鲁国国君的大老婆。没办法,天意不可违。鲁惠公原先的大老婆“孟子”倒也识相,赶紧死了让位,不然难逃被废的命运。更何况,她占着茅坑不拉屎,连半个孩子也没生。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休妻还是皇帝老子废后,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说休就休,也不能说废就废。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不生孩子,准确地说,不生男孩就是老婆的一大罪状。就凭这一条也能顺顺利利地休妻或是废后。

人家“仲子”到底是天命的大老婆,嫁给鲁惠公没多久,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鲁桓公。虽然鲁惠公早就有了儿子,但是这个儿子的到来还是让他激动不已。既然老婆是“天命老婆”,那么儿子当然是“天命儿子”,将来自然是要做鲁国国君的。可惜,“乐极生悲”,没过多久,鲁惠公也一命呜呼,到西方极乐世界报到去了。

仔细回想“天命大老婆”这件事,不能不令人生疑心。要说小孩子出生时,手里攥着点儿血,也是常见的。你要说硬说它像某一个汉字,中国有那么多汉字,估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你要把那些黏糊糊的血,说成是四个汉字,估计就有点难度了。根据最合理的推测,很可能是宋武公在这件灵异事件里面耍了什么鬼花样。


谁是接班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老子死了自然是儿子上。但关键是由哪一个儿子来即位?是小老婆生的大儿子呢?还是大老婆生的小儿子呢?鲁隐公(小老婆生的大儿子)发扬“当官不让于弟”的精神,将革命重担毫不客气地担在了自己的肩上。

鲁隐公之所以能顺利地当上国君,一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大,而弟弟的年龄却很小,不能和他抗衡;二是因为爸爸的大老婆虽然名分高,但是初来乍到,没什么根基,自然“强龙难压地头蛇”。

当然了,按照周朝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大老婆生的小儿子理所当然的应该接任爸爸的职务。所以,鲁隐公也没有那么嚣张,只说是弟弟年龄小,自己有义务代他掌权,等到合适的时候,就会把国君之位还给弟弟。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鲁隐公说话算话的话,这个“合适的时候”就是鲁隐公死的时候。根据种种迹象表明,鲁隐公说话还是比较算数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


鲁隐公上任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得到同事们的承认。他的同事就是各国的头头们。要是得不到他们的承认,就很可能遭到他们的讨伐。所以,鲁隐公便急急忙忙地搞睦邻友好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鲁隐公的公关工作先从鲁国附近的小国开始。这年三月里,他先接见了邾国的国君。鲁隐公那是相当地客气,临了跟日本人似的不忘说一句,“请多多关照”。

邾国本来就跟鲁国的关系很好。鲁隐公这是“亲上加亲”,再把友好的关系加深一下。就是先前跟鲁国关系不好的,甚至是敌对的,鲁隐公也趁自己新上任的机会,改善一下紧张的关系。比如说宋国。宋国是鲁隐公爸爸鲁惠公的老丈人家。但是,在鲁惠公的晚年,还是跟二舅子宋穆公闹翻了脸。然而,不管“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鲁隐公本着“父债子还”的原则,主动跟宋国的二舅和好。宋穆公一看这个外甥还行,虽然不是亲外甥,但是还知道“尊敬老人”。也就大人不计小人过了。

和邾国、宋国打的这两次成功的交道,是鲁隐公对外交往的练习之作。

小试牛刀,竟然屡试不爽。把个鲁隐公给乐的什么似的。


郑庄公逐弟囚母


鲁隐公在广交朋友的同时,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这期间,他就听说了一件既让他目瞪口呆又让他自愧不如的事。郑庄公把他弟弟共叔段驱逐出国,并且还把他母亲囚禁了。

话说郑国的老国君是郑武公。他的老婆是申国的姑奶奶,姓姜,人称“武姜”。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郑庄公,小儿子共叔段。娘儿们往往就疼爱家里的老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武姜也不例外。她本来就疼爱小儿子共叔段,更何况她又从一开始就讨厌大儿子郑庄公,所以她就加倍地疼爱小儿子共叔段了。

一般小孩出生,都是先生头,后生脚,这叫顺生。但是,据说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逆生的,就是先生脚后生头。那个时候,又没有剖腹产,所以逆生那是相当的危险。你想,生到两只手的时候,若是这孩子来个举手的姿势,或者是来个投降的姿势,那他岂不是就要在胳肢窝这个地方卡住吗?一般到这个时候,接生婆就会问主家,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小户人家一般是保大人,因为娶个媳妇不容易,孩子可以继续生,但是老婆没了就有点麻烦了!但是,大户人家,特别是王公贵族家里,却往往保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时候。因为他们认为娶媳妇容易,媳妇生个男孩就不太容易了。至于保大人怎么保,保孩子怎么保,因为太过血腥,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好在郑庄公出生的时候,他家人没面临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问题。虽然是逆生,还是比较顺利,母子平安。武姜知道,自己这是从阎王殿里走了一遭。因此,就认为这个孩子不吉利。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厌恶,就给他取名“寤生”。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
根据古代的继承法则,大老婆生的孩子叫嫡子,小老婆生的孩子叫庶子。嫡子和庶子比起来,嫡子有优先继承权。但是,如果同时有几个嫡子的话,就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也就是说,你要想比较顺利的当上国君,在投胎的时候,要尽量具备这么几个条件:一,你得是男孩,不能是女孩。在古代,男人让女人当家挺常见,但是男人却非常讨厌女人干政,更不要说女人当政了。二,你得投胎到大老婆的肚子里,不能投胎到小老婆的肚子里。大老婆生的是嫡子,而小老婆生的是庶子。虽然级别一样,都是儿子,但是待遇差别很大。三,你得尽量早地投胎到大老婆的肚子里,最好是第一个。如果你速度比较慢,那你就只能排好队慢慢等了。

人家郑庄公虽然名字不好听,妈妈也不爱他,但是人家是嫡长子。所以理所当然地被封为太子。太子跟国君的差别,就跟预备党员跟党员的差别一样,预备党员是“准党员”,太子就是“准国君”。武姜一想自己讨厌的大儿子将来要当国君,气就不打一处来。因此,她总是撺掇丈夫郑武公废掉大儿子寤生,立小儿子共叔段当太子。幸好郑武公主意拿得稳,知道“难得之妻不养家,偏怜之子不守业”。所以,一直到死都没答应。

而郑庄公自从明白“寤生”这两个字是啥意思开始,就开始恨他妈。而自从知道了他妈妈曾经撺掇他爸爸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开始,就加倍恨他妈。但是,当时自己势单力薄,不能跟妈妈和弟弟两个人斗,因此只能韬光养晦。

终于,他爸爸死了,他也从“准国君”变成了国君。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报仇,而是不断地纵容他妈妈和他弟弟,想等到他们恶贯满盈的时候,把他们彻底斩草除根。所以,从他当国君开始,他又忍了二十一年。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忍者神龟”。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共叔段和他妈妈都做了些什么,而郑庄公又是怎样配合他们的。郑庄公上任之后,武姜就跑去给小儿子共叔段请封邑。她希望把制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心想:“看来你们还是贼心不死!制邑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城池。你帮他要这个地方是想着造反吧。门都没有!”口上却说:“制邑不吉利,虢叔就死在那里。而且那里土地贫瘠,我也不能让共叔段跑到那里去受罪!其他别的地方都可以,你随便说。”武姜狠了狠心,又向他要京邑。郑庄公果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郑庄公的宠臣祭仲跑来劝他收回成命,说:“京邑这座城池太大了,万一将来有个风吹草动,它必然成为敌人的堡垒。请大王三思而后行。”郑庄公恶狠狠地反问道:“姓姜的那个老贼婆娘跟我要,我有什么办法?”祭仲说:“武姜和共叔段都是些贪得无厌的人,千万不能纵容他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郑庄公不屑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祭仲果然说得不错。共叔段到达封地京邑之后,就让人们喊他“京城太叔”,而且还不断地引诱郑国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于是,那些城邑慢慢地都脚踏两条船,既隶属于郑庄公,又隶属于共叔段。

郑庄公的另一位大臣公子吕知道了这个消息,便气急败坏地去找郑庄公。见面之后,他就直截了当地说:“你看边境上那些城邑,都是些三心二意的家伙。您要么把那些城邑封给共叔段,要么斩断他们跟共叔段的暧昧关系。这样三心二意的,早晚得出乱子。”郑庄公悠闲地说:“你甭着急,共叔段一定会自作自受。自作孽,不可活!”

共叔段见没人管他,也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那些城邑都彻彻底底地归属了自己。公子吕听说后,又坐不住了,他又跑来找郑庄公,说:“行了,是时候讨伐共叔段了。时间一长,共叔段就要得到那些城邑的拥护了。”郑庄公依旧悠闲地说:“共叔段是个没有信义的家伙,时候长了,人们自然会看清他的真面目。”

接下来,共叔段就一直储存粮草,修整铠甲和兵器,训练步兵和演习车战技法。准备偷袭郑国的京师。武姜也准备好了做内应,到时候打开城门,里应外合。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郑庄公早就探知了他们造反的日程安排。还没等共叔段动手,郑庄公就先下手为强。他对公子吕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不是早就请战吗?现在是时候了!”便派公子吕带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结果,京邑立刻反水,更不要说边境上的那些城邑了。

共叔段撒开丫子就跑,一口气跑到鄢。还没等他喘过气来,公子吕的大军就又追来了。他只好继续逃跑。终于跑到了共国,才算逃出生天。而他的儿子公孙滑也逃到了卫国。
收拾完了弟弟共叔段,郑庄公便腾出手来收拾弟弟的同党,自己的妈妈武姜。他将武姜囚禁在颍城,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自己多年的夙愿一旦实现,自己难免爽然若失。所以,没多久他就后悔了。

颍城的地方官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又听说郑庄公后悔了,便来设法劝解。他先跑到郑庄公面前送了些礼物。来而不往非礼也。郑庄公便赐给他一些吃的东西。颍考叔故意不吃食物里面的肉。郑庄公很纳闷,就问他原因。他说,要带回家给自己的老娘吃。一听“老娘”这两个字,郑庄公便悲从中来,忍不住两眼泪汪汪,说“你有老娘可孝顺,我怎么就没老娘可孝顺呢?”

颍考叔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问他怎么回事。郑庄公就一五一十地将发生的一切,以及自己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颍考叔说:“这个好办,您挖个深隧道,挖出地黄泉,在里面跟武姜见面不就行了吗?”于是,郑庄公按照他的法子,果然见到了武姜,并和她和好如初。但是,提醒各位注意,郑庄公只是和武姜和好如初,却绝对不肯和共叔段和好如初。

郑庄公的逐弟囚母,和后来清朝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杀弟弑母有一拼。这就难怪鲁隐公自愧不如了。跟郑庄公比起来,鲁隐公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周幽王之死


鲁隐公除了要争取同事们的承认,还要争取顶头上司周王室的认可。现在周王室的当家人是周平王。本来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非同一般。这还得从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公说起。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开始的时候,他帮助父亲和哥哥讨伐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后来,周武王英年早逝,周公又以王叔的身份辅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就跟后来的多尔衮以皇叔夫的身份辅佐顺治皇帝一样。可以说,鲁国是周王室最亲近最可靠的左膀右臂。可是,自从周平王开始,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话说西周末年,最后的一位周王是周幽王。他不但是一个暴虐无道的败家子,而且还是一个老色鬼。他晚年宠爱着一个叫褒姒的美人。这个褒姒大概是有些忧郁气质,每天总是郁郁寡欢,没个笑脸。所以,周幽王就想博他一笑。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是依然不奏效。于是,周幽王就想出那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事来,看见被耍得团团转的诸侯们,褒姒果然笑了起来。诸侯们虽然都怀恨在心,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怏怏地会去了。
周幽王的闹剧还没演完。他又要废掉王后,让褒姒做王后。原先的王后是申国的姑奶奶,而且她的儿子宜臼就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周平王。宜臼一看苗头不对,不能坐以待毙,就跑到申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申国的国君,就是宜臼的姥爷,一听说女儿要被废,外甥的太子之位也将不保。就联合犬戎浩浩荡荡地向周王朝的首都镐京杀来。周幽王只好一面坚壁清野,一面点起烽火等待诸侯们的救援。但是,诸侯们都以为这又是周幽王玩的“狼来了”的把戏,就谁都没有理他。结果镐京被攻陷,周幽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了去。中国自古就说女人是红颜祸水,这最没有道理。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不球行,都把责任推到人家女人身上!而且,犬戎还在镐京大肆抢劫,将周王室积攒了几百年的家当洗劫一空。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没有白干活的,都得付工钱。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话说当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王朝一看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搞不定,就派使者去找少数民族回鹘,请他们帮忙平乱。人家回鹘人说,帮唐朝打仗没问题,但是你总得给点儿工钱。虽说从古到今的少数民族兄弟都以豪爽著称,但是干活拿钱的道理,人家还是懂得的。

唐朝使者一听就傻眼了,说:“兄弟对不起!我们已经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实在没钱给你们开工钱!你们能不能通融一下。”

回鹘首领一听就乐了,说道:“你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没钱还来找人干活!当我们是傻子呢!”

局面便僵住了。后来还是回鹘首领的师爷给出了个主意。他说:“其实,这工钱也并不一定要你们唐朝的皇帝老子自己掏腰包。”

唐朝使者一听有门,便赶紧请教“这话是怎么说的”。

师爷说:“只要等把叛军赶出了长安城,让我们正大光明地抢上三天。我们自己找工钱去,不用贵朝廷操心。”

使者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挺合算:活也干了,又不用皇帝自己掏腰包。再说,东西是老百姓的,他们不抢,也是让叛军抢了去。就算不被抢了去,老百姓也不会拿出来给朝廷。而且长安城里又不适合放羊牧马,回鹘人一定不会赖着不走。

于是,一个双方共赢,而第三方受损的协议就这样达成了。

现在,犬戎帮助攻打镐京就是为着同样的目的。


狼狈为奸,各取所需


犬戎抢的是金银财宝,而宜臼抢的却是周王宝座。周幽王一死,王位出缺。凡是周幽王的儿子都想抢到这把椅子坐一坐。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别人的支持,自己跳出来想当周王,那简直就是找死。

宜臼原先就是太子,而且王位之所以能出缺,也是人家姥姥家出力最多,所以他自然当仁不让,做起周王来。俗话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虢公翰看着宜臼当周王就不服气,他说:“你宜臼有什么资格当周王呀!第一,你是废太子;第二,周幽王是你带人弄死的,你这是弑君弑父!你最没有资格当周王!”于是,他就拥立王子余臣也当起了周王。这下好了,一下出来了俩周王,就跟集市上卖萝卜白菜的,一人一个摊。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没过多久,宜臼身边就聚集了一些各怀鬼胎的势力:申国、许国、郑国、晋国和秦国。申国是宜臼的姥姥家,自然支持他;许国跟申国同姓,都姓姜,五百年前是一家,自然也支持他;郑国跟申国是儿女亲家(前面说过,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就是申国的姑奶奶),自然也支持他。秦国原本是一个小附庸,还不是一个诸侯国。秦襄公想利用这次政治站队的机会,做大做强自己的家族产业,提升自己家族产业的级别,从附庸变为诸侯。当时晋国的地盘在现在黄河以东,山西省的一部分,晋文侯早就想跨过黄河,进行“西部大开发”。可是现在,王子余臣就在那里当周王,恰好是他西进途中的绊脚石。所以,他也自然而然地支持周平王宜臼。

最后,晋文侯算是想明白了:自己的绊脚石还得自己去搬。于是,他就亲自派人跨过黄河,把王子余臣给干掉了。从此,“天有二日”的局面宣告结束了。周平王握着晋文侯的手,感激的跟什么似的。至于他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周平王自然也就默许了。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犬戎以前在大漠荒原上只见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里见过繁花似锦的国际大都市。所以,便隔三岔五地跑到镐京来遛遛马。得,周平王一看,此地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还是搬家吧。西周为了统治庞大的领土,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两个首都,西都“镐京”和东都“洛邑”(就是洛阳)。既然,镐京不行了,自然就搬到洛邑去。

周平王也是一人精。临走还不忘送给秦襄公一个干人情,对他说:“近来辛苦了。犬戎这帮行子忒不是东西,占了我们岐和丰这两块好地方。我看你小子挺能干。如果你能把他们赶走,地就是你的了!好好干吧!”岂不知,这正中秦襄公的下怀。他心说:“我就等你老人家这句话呢!”于是,秦襄公就甩开膀子干起开疆拓土的事业来。从此,秦国便从一个附庸正式升级为一个诸侯。

于是,周平王便在诸侯们的护送下,东迁洛邑。


鲁国站错了队


据说,在政治游戏中,有两项最忌讳,那就是“站错队,上错床”。鲁国在周平王夺嫡的过程中,就站错了队。鲁隐公的爷爷鲁孝公当年并不看好周平王宜臼。也许他也觉得周平王领着外人杀了自己的父亲,没资格做周王吧。

不仅如此,等到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鲁隐公的爸爸鲁惠公在他当政的四十六年里,对于东迁的周王室也是不理不睬的。

因此,周平王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报仇的机会。所以,鲁隐公上台之后,一直没得到周王室的册命,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平王的吊丧使者


鲁隐公左等右等,终于等来了周王室的使者。但是,这个使者不是来宣布册命的,而是来吊丧的。这更让鲁隐公气不打一处来。按照当时的礼制,诸侯死了五个月下葬,你要吊丧就下葬的时候来!现在鲁惠公早就入土为安了,你才来吊丧,这不是诚心来捣乱吗?

这还不算完。还有更让鲁隐公生气的呢!人家鲁惠公的大老婆“仲子”还没死,周平王的吊丧使者连她的吊丧礼品都送来了!这不是盼着人家死吗?真是岂有此理!
虽说“仲子”不是鲁隐公的亲妈,但是周平王这是在侮辱鲁惠公,是在打鲁国的脸。气得鲁隐公恨不能飞到洛邑去,抽周平王两个大嘴巴子!

但是,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周王呢!人家是你的顶头上司,就跟赵本山胃疼似的,只能忍着。


郑国开战


前面说过,当共叔段叛乱失败之后,他逃到了共国,他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这年十月里,卫国看着郑国内乱有机可乘,就打着为公孙滑报仇的旗号去骚扰郑国,希望能浑水摸鱼。

斩草不除根,必留后患。郑庄公收拾完共叔段和他妈妈的事,便和卫国算起帐来。郑国原来是在西方的一个国家。还是在周幽王末年的时候,才迁到东方来。郑庄公怕自己初来乍到吃不开,就联合周王室和虢国的军队,一起去讨伐卫国。除此之外,郑国又拉上邾国参战。邾国为了讨好郑国,因为自己和鲁国是同盟的关系,又去拉拢鲁国参战。

鲁隐公本着“坐山观虎斗”的原则拒绝了。其实,鲁隐公早就打好了这个主意。就在前不久,他改葬父亲鲁惠公的时候,卫国的卫桓公来吊唁,他知道卫国惹了郑国,就连见也没见。

卫国在“联合国军”的进攻下,自然吃了败仗。也不必细说。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8-29 15:02:00 +0800 CST  
第一卷 第二回 鲁隐公二年

开拓国外市场

鲁隐公自从从他爸爸鲁惠公手里接管了鲁国这份家族产业之后,就坚定不移地执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公关策略。上任的第一年,他就先和近旁的老朋友邾国加固了往日的亲密关系。后来,又主动和爸爸的敌人兼亲戚的宋国化干戈为玉帛。

就像现在的大型企业在国内开拓了一定的市场之后,就转而开拓国际市场一样,鲁隐公在和周围的国家搞好关系之后,又打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沟通沟通。

说实在话,鲁惠公还真是一个不错的爸爸。他在世的时候,就和犬戎有了联系。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现在鲁隐公再开展跟犬戎的交往,那真是得心应手。

在这一年的春天和秋天,鲁隐公就两次会见了犬戎的首领。并和他们结了盟,拜了把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犬戎的来龙去脉


犬戎这个民族和中国历史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密切,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它的历史简要地说一说。

各民族开始的时候,都有图腾崇拜的爱好。从“犬戎”这个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崇拜“犬”(狗)的。这个民族,从商朝末年开始,就有历史记载。那个时候,不叫犬戎,而叫“鬼方”。它可是最早的“鬼子”,比东洋鬼子和西洋鬼子早了好几千年呢!到了西周的时候,人们又叫它“猃狁”。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著名的诗,其中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就是出征讨伐猃狁的西周将士们写的抒情诗。
到了东周时期,人们又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狄”。狄又分为两种:赤狄和白狄。狄人在春秋这段历史中,会跟我们经常见面。只不过有时叫它“狄”,有时又叫它“戎”。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就叫它“匈奴”了。秦朝的大将蒙恬驱逐匈奴的故事是我们熟悉的。汉武帝时候和匈奴人作战也是我们熟悉的。到了东汉,匈奴出现大分裂,有的投降了汉朝,比如著名的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就是嫁给了他;有的迁徙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据说现在欧洲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西周的灭亡就跟犬戎有很大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犬戎兵力的强悍。所以,跟犬戎搞好关系那是“必须的”!


鸿运当头


就像苏东坡在对联里说的“福无双至今日至”,鲁隐公也是鸿运当头。刚和犬戎拜完把子,纪国又来鲁国娶亲,结成了秦晋之好。没多久,纪国再与莒国会盟。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样一来,鲁国和莒国就更融洽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把个鲁隐公给乐得什么似的。


郑国再次伐卫


虽然去年郑国带领“联合国军”打败了卫国,但是公孙滑还是在卫国逍遥法外。看到他活蹦乱跳的,郑庄公就来气!你个乱臣贼子,还这么嚣张!指不定哪一天,他又会给自己捣乱,所以郑庄公便自己带着人来讨伐卫国,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把公孙滑弄死。

可惜,“不如意事古今多”。这一次郑庄公也没能如愿。所以,也只得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8-30 08:57:18 +0800 CST  
第一卷 第三回 鲁隐公三年

这一年是名副其实的不平凡的一年。刚开年就发生了日食现象。当时的“天文学家”(就是那些占卜算卦的)就说,今年是天煞年,是要死人的。果不其然,在这一年里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先后被阎王召唤了去。


周平王死了


第一个被阎王爷召唤去的是周平王。他死在这一年的阳春三月里。周王是诸侯们的君主,从“君为臣纲”的立场来说,周平王死了,他们还不得跟死了爹一样伤心呀!但是,也有例外,至少鲁隐公就没那么伤心。关于鲁国跟周平王的过节,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也许鲁隐公非但不伤心,说不定还在家里偷着乐呢!

可以肯定的是,偷着乐的一定不止鲁隐公一个人,起码还有郑庄公。郑国跟周王室的关系那是铁得很,不过那是在过去,不是现在。话说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和爸爸郑武公可是为保卫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郑桓公为了保卫周幽王,以身殉职。而郑武公呢,则保护着周平王东迁洛邑。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周平王也没有亏待郑武公。东迁后的周王室名义上是周平王说了算,而实际上大权都在郑武公手里。后来郑武公死了,又把大权交到儿子郑庄公手里。周平王很生气,所以就想把大权分给虢公一部分。让他们两个人相互制衡,自己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可惜,周平王的伎俩早就被郑庄公看穿了,心想:“跟我斗,你还嫩点儿!”就找到周平王去质问这件事。周平王赶紧说:“没有的事。不知道是谁造的谣!我可以对天发誓,绝对没有这事。”郑庄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誓。他提议说:“口说无凭,我们不如交换人质吧。”周平王只得答应。于是,郑庄公把太子忽送到洛邑去当人质,而周平王把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

现在周平王死了。周人想起他这些年受的窝囊气,特别是曾经亲密无间的郑国给他受的窝囊气,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周人决定化悲痛为力量,跟郑庄公好好地算算账。自从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就小的可怜,给周王当当仪仗队还可以,要说去单独打仗,那简直就是开玩笑了。

这时,他们想起了周平王未完成的遗志,就是要摆脱郑国对周王室的控制。怎么办呢?“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郑庄公不是反对周平王把大权分给虢公吗?现在,我们就把所有的大权全部交给虢公。

郑庄公听到这个就消息就乐了。凭你们还想跟我斗,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年四月,郑庄公估计麦子快熟了,就派兵去把周人在温地种的麦子给收了。郑庄公的意思是,你们就是吃了饭撑得没事干,才跟我捣乱。看你们没饭吃的时候,还捣乱不捣乱。

郑庄公收人家的庄稼收上了瘾。到了秋天,又派兵直接到洛邑去,把周人种的谷子也给收了。周人一看郑庄公果然不是好惹的,也就不再闹腾了。郑庄公就接着继续控制周王室。


周平王的丧葬费


西周王室的金银财宝都让犬戎当了工钱。所以,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穷得就跟要饭的似的。这不,现在死了,还没有钱出丧。好在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死了七个月之后才下葬。还有点儿时间来筹措这笔钱。

现在先补充一点。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平王早年立的太子叫“泄父”,可惜早死了。周平王也立了泄父的儿子姬林。这就是后来的周桓王。两千多年后的朱元璋也跟周平王一样,太子朱标死了,太子的儿子就接着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估计就是跟周平王学的。

周桓王想了一圈,只好派人到鲁国去借钱。使者对鲁隐公转述周桓王的话说:“希望鲁国能看在周公当年和周王室的面子上,帮帮他。帮周王室度过这个难关。”鲁隐公也不是心狠的人,想起周公跟周王室的关系来,便不免悲从中来。多多地给使者一些钱和丧葬用的器具之类,打发使者回去复命。


“声子”死了


如果说周平王的死,还不使鲁隐公太悲伤的话。那么这年四月里“声子”的死,却让他悲痛欲绝。可能有的读者已经忘记了“声子”是谁。她就是鲁惠公的小老婆,鲁隐公的亲妈。

本来“生老病死”是谁也逃不脱的。但是,鲁隐公除了对妈妈的死悲伤之外,还有另一段苦衷。试想:鲁隐公贵为鲁国的国君,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是摆脱不了小老婆的低位。现在她死了,处境更尴尬。

鲁惠公的第一任大老婆“孟子”早死了;第二任大老婆“仲子”去年也死了。也就是说,“孟子”和“仲子”左青龙右白虎地一边一个在鲁惠公的左右。那他妈妈该下葬在哪里呢?无论埋葬在那边,都跟鲁惠公隔着一个人。

嗐!“命该如此莫怨天。”鲁隐公也没有办法,只得随他去了。


宋穆公也死了


到了这年的八月里,宋国的国君宋穆公又死了。有点让人奇怪的是,宋穆公没有把宝座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是传给了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子“与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宋穆公的宝座不是父死子继从他爸爸那里继承来的,而是兄终弟及从他哥哥宋宣公那里继承来的。当他把想传位给侄子而不是儿子的想法告诉大臣孔父时,孔父却只是说:“大臣们都希望能辅佐您的儿子冯。”他还要继续说下去,宋穆公打断他的话说道:“当年我哥哥传位给我,是认为我为人正直。如果我现在把位子传给儿子冯,这岂不是说我哥哥当年看错我了?要是我在地下见到了我哥,他问起他的儿子与夷来,我去不是无言以对吗?你不要再说了,我意已决!”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宋穆公的儿子冯就逃到了郑国。宋穆公的侄子与夷即位,这就是宋殇公。


宋殇公之“殇”


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多着呢!并不仅仅局限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谥号就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东西。它是根据当权的皇帝一辈子的所作所为,简洁地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比如汉武帝就是他死后,大臣们给他的谥号。这个“武”字,就是说明他有穷兵黩武的毛病,一辈子四处用兵,把国家的经济搞垮了。后来又有了发展,不光国君皇帝有谥号。那些重要的大臣也有谥号,而且不限于一个字。比如以禁烟出名的林则徐,谥号是“林文忠”;以剿灭太平天军出名的曾国藩,谥号是“曾文正”。

现在来说宋殇公的这个“殇”字。凡是当政时间非常短,而且年龄比较小的往往被谥为“殇”。宋殇公当政的时间只有十年,所以就被谥为“殇”。


成也孔父败也孔父


宋殇公之所以能当上宋国的国君,大臣孔父是出了很大力的,至少他忠实地执行了宋穆公的遗嘱。可是,谁能想到,最后宋殇公的死也跟他脱不了关系。这真是“成也孔父,败也孔父”。那么,宋殇公是怎么死的呢?听我慢慢道来。
在宋殇公在位第十年正月里的一天,宋国的另一位叫“华父督”的大臣,在街上闲逛。恰巧看见了孔父的漂亮老婆。俗话说“文章是自家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这可要了他的老命,他非弄到手不可。

于是,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人跑到孔父家里,手起刀落地杀了孔父,动手动脚地抢了他的老婆。这也太嚣张了。在宋殇公的眼皮底下杀他的大臣,而且还是对宋殇公有恩的大臣。殇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过,不是华父督后果严重,而是宋殇公后果严重。华父督怕宋殇公来兴师问罪,于是就先下手为强,顺手也把宋殇公干掉了。


郑庄公傍大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现在再来说郑庄公。自从去年单独讨伐卫国失败之后,郑庄公就一直在琢磨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还真让他琢磨出一个道理来。

他想:人要想在这世道上混,要么成为依靠别人的人,要么成为别人依靠的人。现在郑国还比较弱,只能先成为依靠别人的人,等以后做大做强了,自然就成为别人依靠的人。

他主意已定,掰着指头数了一下。眼下这形势,就属齐国的势力大。他得先依靠齐国。这时候的齐国正是齐僖公当政。他早就有称霸的野心。也琢磨着收拢几个有实力的小弟做打手,以号令诸侯。想不到郑庄公会自己送上门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两人虽然各怀鬼胎,却是一拍即合。于是,这年十二月里,郑庄公就巴巴地跑到齐国的石门去朝见齐僖公。两个人真是相见恨晚,说不尽的甜言蜜语。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8-31 10:33:01 +0800 CST  
第一卷 第三回 鲁隐公三年

这一年是名副其实的不平凡的一年。刚开年就发生了日食现象。当时的“天文学家”(就是那些占卜算卦的)就说,今年是天煞年,是要死人的。果不其然,在这一年里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先后被阎王召唤了去。


周平王死了


第一个被阎王爷召唤去的是周平王。他死在这一年的阳春三月里。周王是诸侯们的君主,从“君为臣纲”的立场来说,周平王死了,他们还不得跟死了爹一样伤心呀!但是,也有例外,至少鲁隐公就没那么伤心。关于鲁国跟周平王的过节,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也许鲁隐公非但不伤心,说不定还在家里偷着乐呢!

可以肯定的是,偷着乐的一定不止鲁隐公一个人,起码还有郑庄公。郑国跟周王室的关系那是铁得很,不过那是在过去,不是现在。话说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和爸爸郑武公可是为保卫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郑桓公为了保卫周幽王,以身殉职。而郑武公呢,则保护着周平王东迁洛邑。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周平王也没有亏待郑武公。东迁后的周王室名义上是周平王说了算,而实际上大权都在郑武公手里。后来郑武公死了,又把大权交到儿子郑庄公手里。周平王很生气,所以就想把大权分给虢公一部分。让他们两个人相互制衡,自己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可惜,周平王的伎俩早就被郑庄公看穿了,心想:“跟我斗,你还嫩点儿!”就找到周平王去质问这件事。周平王赶紧说:“没有的事。不知道是谁造的谣!我可以对天发誓,绝对没有这事。”郑庄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誓。他提议说:“口说无凭,我们不如交换人质吧。”周平王只得答应。于是,郑庄公把太子忽送到洛邑去当人质,而周平王把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

现在周平王死了。周人想起他这些年受的窝囊气,特别是曾经亲密无间的郑国给他受的窝囊气,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周人决定化悲痛为力量,跟郑庄公好好地算算账。自从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就小的可怜,给周王当当仪仗队还可以,要说去单独打仗,那简直就是开玩笑了。

这时,他们想起了周平王未完成的遗志,就是要摆脱郑国对周王室的控制。怎么办呢?“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郑庄公不是反对周平王把大权分给虢公吗?现在,我们就把所有的大权全部交给虢公。

郑庄公听到这个就消息就乐了。凭你们还想跟我斗,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年四月,郑庄公估计麦子快熟了,就派兵去把周人在温地种的麦子给收了。郑庄公的意思是,你们就是吃了饭撑得没事干,才跟我捣乱。看你们没饭吃的时候,还捣乱不捣乱。

郑庄公收人家的庄稼收上了瘾。到了秋天,又派兵直接到洛邑去,把周人种的谷子也给收了。周人一看郑庄公果然不是好惹的,也就不再闹腾了。郑庄公就接着继续控制周王室。


周平王的丧葬费


西周王室的金银财宝都让犬戎当了工钱。所以,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穷得就跟要饭的似的。这不,现在死了,还没有钱出丧。好在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死了七个月之后才下葬。还有点儿时间来筹措这笔钱。

现在先补充一点。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平王早年立的太子叫“泄父”,可惜早死了。周平王也立了泄父的儿子姬林。这就是后来的周桓王。两千多年后的朱元璋也跟周平王一样,太子朱标死了,太子的儿子就接着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估计就是跟周平王学的。

周桓王想了一圈,只好派人到鲁国去借钱。使者对鲁隐公转述周桓王的话说:“希望鲁国能看在周公当年和周王室的面子上,帮帮他。帮周王室度过这个难关。”鲁隐公也不是心狠的人,想起周公跟周王室的关系来,便不免悲从中来。多多地给使者一些钱和丧葬用的器具之类,打发使者回去复命。


“声子”死了


如果说周平王的死,还不使鲁隐公太悲伤的话。那么这年四月里“声子”的死,却让他悲痛欲绝。可能有的读者已经忘记了“声子”是谁。她就是鲁惠公的小老婆,鲁隐公的亲妈。

本来“生老病死”是谁也逃不脱的。但是,鲁隐公除了对妈妈的死悲伤之外,还有另一段苦衷。试想:鲁隐公贵为鲁国的国君,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是摆脱不了小老婆的低位。现在她死了,处境更尴尬。

鲁惠公的第一任大老婆“孟子”早死了;第二任大老婆“仲子”去年也死了。也就是说,“孟子”和“仲子”左青龙右白虎地一边一个在鲁惠公的左右。那他妈妈该下葬在哪里呢?无论埋葬在那边,都跟鲁惠公隔着一个人。

嗐!“命该如此莫怨天。”鲁隐公也没有办法,只得随他去了。


宋穆公也死了


到了这年的八月里,宋国的国君宋穆公又死了。有点让人奇怪的是,宋穆公没有把宝座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是传给了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子“与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宋穆公的宝座不是父死子继从他爸爸那里继承来的,而是兄终弟及从他哥哥宋宣公那里继承来的。当他把想传位给侄子而不是儿子的想法告诉大臣孔父时,孔父却只是说:“大臣们都希望能辅佐您的儿子冯。”他还要继续说下去,宋穆公打断他的话说道:“当年我哥哥传位给我,是认为我为人正直。如果我现在把位子传给儿子冯,这岂不是说我哥哥当年看错我了?要是我在地下见到了我哥,他问起他的儿子与夷来,我去不是无言以对吗?你不要再说了,我意已决!”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宋穆公的儿子冯就逃到了郑国。宋穆公的侄子与夷即位,这就是宋殇公。


宋殇公之“殇”


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多着呢!并不仅仅局限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谥号就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东西。它是根据当权的皇帝一辈子的所作所为,简洁地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比如汉武帝就是他死后,大臣们给他的谥号。这个“武”字,就是说明他有穷兵黩武的毛病,一辈子四处用兵,把国家的经济搞垮了。后来又有了发展,不光国君皇帝有谥号。那些重要的大臣也有谥号,而且不限于一个字。比如以禁烟出名的林则徐,谥号是“林文忠”;以剿灭太平天军出名的曾国藩,谥号是“曾文正”。

现在来说宋殇公的这个“殇”字。凡是当政时间非常短,而且年龄比较小的往往被谥为“殇”。宋殇公当政的时间只有十年,所以就被谥为“殇”。


成也孔父败也孔父


宋殇公之所以能当上宋国的国君,大臣孔父是出了很大力的,至少他忠实地执行了宋穆公的遗嘱。可是,谁能想到,最后宋殇公的死也跟他脱不了关系。这真是“成也孔父,败也孔父”。那么,宋殇公是怎么死的呢?听我慢慢道来。
在宋殇公在位第十年正月里的一天,宋国的另一位叫“华父督”的大臣,在街上闲逛。恰巧看见了孔父的漂亮老婆。俗话说“文章是自家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这可要了他的老命,他非弄到手不可。

于是,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人跑到孔父家里,手起刀落地杀了孔父,动手动脚地抢了他的老婆。这也太嚣张了。在宋殇公的眼皮底下杀他的大臣,而且还是对宋殇公有恩的大臣。殇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过,不是华父督后果严重,而是宋殇公后果严重。华父督怕宋殇公来兴师问罪,于是就先下手为强,顺手也把宋殇公干掉了。


郑庄公傍大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现在再来说郑庄公。自从去年单独讨伐卫国失败之后,郑庄公就一直在琢磨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还真让他琢磨出一个道理来。

他想:人要想在这世道上混,要么成为依靠别人的人,要么成为别人依靠的人。现在郑国还比较弱,只能先成为依靠别人的人,等以后做大做强了,自然就成为别人依靠的人。

他主意已定,掰着指头数了一下。眼下这形势,就属齐国的势力大。他得先依靠齐国。这时候的齐国正是齐僖公当政。他早就有称霸的野心。也琢磨着收拢几个有实力的小弟做打手,以号令诸侯。想不到郑庄公会自己送上门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两人虽然各怀鬼胎,却是一拍即合。于是,这年十二月里,郑庄公就巴巴地跑到齐国的石门去朝见齐僖公。两个人真是相见恨晚,说不尽的甜言蜜语。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8-31 10:34:21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一卷 第四回 鲁隐公四年

一部春秋历史,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前面说了宋国的混乱情况,现在再来说说卫国的混乱情况。正所谓“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当春秋这段历史开始的时候,卫国的国君正是卫桓公。但是,要想弄清楚卫国混乱情况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卫桓公的爸爸卫庄公说起。卫庄公的夫人是齐国的姑奶奶。嫁过来之后,就叫“庄姜”。“庄”是卫庄公的谥号,“姜”是她的姓氏。本来“庄姜”是后人称呼她的名字,在当时人们肯定不是用这个名字称呼她的。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用“庄姜”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庄姜生得那真是“如花似玉”,而且品行端正。只可惜,她没给卫庄公生下半个儿子。所以,卫国的人既喜欢她又可怜她。于是就有人为她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来赞美她。歌词就是《诗经》里的《硕人》这一篇。现在抄录下最脍炙人口的一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俩小老婆,厉妫和戴妫姊妹两个,来个双保险。她俩果然不负众望。姐姐厉妫给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孝伯,可惜又夭折了。妹妹戴妫也给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完,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大老婆没有孩子,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卫庄公就将儿子完过继给大老婆庄姜抚养。

另外,卫庄公还宠信着一个小妾,她也给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州吁。卫庄公特别溺爱他。可惜,这个儿子不争气,是十足的败家子。他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和太子完一样,而且还特别喜欢舞刀弄枪。卫庄公还是由着他胡闹。卫国的大臣石碏(读音如“雀”)劝卫庄公说:“您要么废掉太子完,立州吁为太子。要么约束一下州吁。现在的卫国就如同有两个太子!要是由着他胡闹下去,万一您百年之后,必然出乱子。”可怜石碏好话说尽,卫庄公却一句也没听到心里去,全当了耳旁风。更可气的是,不光卫庄公不听他的,就是他的儿子石厚也拿他的话当耳旁风。这丫石厚就是州吁的死党。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桓公即位。石碏知道卫国朝廷上就要大乱了。于是,他就趁着这个机会回家养老去了。

州吁从来就没把完放在眼里,完当太子的时候是如此,完当国君的时候还是如此。甚至还更加肆无忌惮起来。终于,在这年的春天,州吁把卫桓公给干掉了。然后自立为国君。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郑国的共叔段造反的时候,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之后,就一直在这里。他跟州吁都是乱臣贼子,可谓臭味相投,自然惺惺相惜。于是,州吁小人得志之后,就答应也要帮他反攻郑国。其实,州吁之所以打算讨伐郑国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公孙滑抢夺郑国国君之位;二是想转移国内人民对他的不满情绪。

州吁虽然狂妄自大,但是也知道单凭卫国自己的力量是脸不过郑国的,而且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需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谁是郑国最大的敌人呢?当然是宋国了。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宋穆公的儿子冯不是逃到了郑国吗?而且宋殇公一直觉得国内有一些人依旧“亡我之心不死”,想迎接冯回来即位。所以,宋殇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干掉冯。但是,他也知道单凭宋国的力量也是练不过郑国的,所以就一直蛰伏待机。

现在,州吁派人来联络宋国讨伐郑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宋殇公怎么能错过呢?当下两国一拍即合。两外,陈国和蔡国也早已经是卫国的政治盟友。于是,州吁就哄着宋殇公当盟主,领着四国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的东门杀来。结果,四国联军包围郑国的东门五天之后,因为粮草不继,只得暂时撤军。

到了这年秋天,收了自家的粮食。四国联军又浩浩荡荡的向郑国杀来。这次他们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为了保险起见,宋殇公又打发使者到鲁国来乞援。前文已经交代过,在鲁隐公的努力下,鲁宋两国已经和好如初。

鲁隐公抱着“以和为贵”的主义,本心眼里不想介入国际战争。但是,又不好博宋国的面子。特别是鲁宋的和平还是他委曲求全争取来的。所以,他也派兵参加了联合国军对郑国的讨伐。

联合国军这次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来的,再加上五国联军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郑国自然支持不住,败下阵来。不光步兵被联合国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们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顺手把郑国成熟了还没来得及收割的庄稼给收了。估计郑国人对当年收割人家周王室的庄稼还记忆犹新,没想到现在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真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虽然这次打了一个大胜仗,但是州吁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家的后院失火了!国内反对他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真是让他焦头烂额。于是,他便找到石厚,想让他回家去请教他老子石碏,看他有什么办法。石厚知道老爷子平常不待见自己,而且对州吁也没什么好感。但是现在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回家去。正所谓“有病乱投医”。

让石厚没想到的是,这次石碏却愿意看在卫国的面子上帮他们度过这次难关。石厚当时高兴地简直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石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州吁能去觐见周桓王,并得到周王室的认可。一旦生米做成熟饭,国内的人也就不会再难为州吁了。”

石厚说:“这个办法好倒是好。只是有一点,州吁怎样才能见到周桓王呢!你也知道,州吁从来没跟周王室打过交道。”

石碏不慌不忙地说:“这个好办。现在周桓王正宠信陈桓公,而现在卫国又和陈国交好。你跟州吁到陈国去,请陈桓公把州吁引荐给周桓王就行了。”

石厚自以为得计,就慌忙回去给州吁报喜,并且两个人连夜就赶往陈国。

而石碏却另有打算。他派人抄近路到陈国,给陈桓公说,“卫桓公就是被州吁和石厚这两个行子给杀死的,希望陈国能把这两个乱臣贼子抓起来。”陈桓公一听这话,当然不会放过州吁和石厚。你道这是为什么?原来,卫桓公是他的外甥。

州吁和石厚连夜赶到陈国,却做了陈桓公的阶下囚。陈桓公知道,外国无权干涉人家的内政。所以,他又派人给石碏传话说:“那两个乱臣贼子已经抓住了,希望贵国派人来处理。”

石碏知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于是就派人去把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给杀死了。这是历史有名的石碏大义灭亲是典故。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年冬天,卫国人把流亡在刑国的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迎接回来,立为国君。他就是卫宣公。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1 16:10:45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一卷 第五回 鲁隐公五年


郑国找卫国报仇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去年郑国被宋国和卫国组织的联合国军讨伐了两次,郑庄公非常生气,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否则的话,郑国就没法在东方这块地面上混了。

去年来的是五国联合国军,是五对一;现在郑国决定还击,却不能一对五,要各个击破。郑庄公可不像慈禧太后那么牛,敢一口气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郑庄公经过分析,发现卫国是第一号战争贩子。所以,决定“擒贼先擒王”,打卫国。

可是,去年卫国组织联合国军攻打郑国的第一号甲级战犯州吁,已经被卫国人杀死了。现在,当政可是卫宣公。但是,郑庄公不管,他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卫国的头上。其实,郑庄公攻打卫国的真实原因,还是因为共叔段的儿子、他的侄子公孙滑藏在卫国。而卫国就是一味地装傻充愣,死活不把公孙滑交出了。没办法,郑庄公只好教训卫国这兔崽子。

于是,在这年四月里,郑国军队就打着报仇雪恨地旗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卫国的牧邑杀来。卫国一看一场浩劫在劫难逃,也只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过去的作战经验告诉卫国:两拳难抵四手。要想打败郑国的进攻,还得找帮手。然而,事起仓促,来不及四处联络盟友。卫国便找就近的南燕国来帮忙。这个燕国在现在的河南省,所以叫“南燕国”。不同于,在现在的河北省的那个燕国,为了区分,这个燕国叫“北燕国”。卫国想跟南燕国的军队前后夹击,将郑国的侵略军杀个片甲不留。让他们又来无回。

本来,“冤有头债有主”。郑国只想找卫国报仇,没成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南燕国出来横插一杠子。真是没事来找死。所以,郑庄公决定先把南燕国这只替罪羊给宰了。郑庄公先派祭仲、原繁、泄驾分率三路大军在南燕国军前摆开决一死战的架势。南燕国小门小户的,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当时就吓坏了。
其实,这只是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的瞒天过海之计。三路大军只不过是疑兵而已。在前面摆开阵势的同时,他又派曼伯和公子元悄悄地绕到南燕国军队的后面,开辟敌后战场。他们两个积极发动郑国制邑的老百姓保家卫国。于是,老百姓手里拿着铁锹和木棍,从背后对着南燕国军队的后脑勺子就是一阵猛揍。在制邑老百姓凌厉的攻势下,南燕国军队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郑庄公放着正规军不用,而去发动老百姓。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旦前面的三路大军对南燕国军队发动攻势,卫国的军队必然从后面袭击郑国军队,也会猛揍他们的后脑勺子。到时候,腹背受敌,胜负就很难预料了。

眼睁睁看着自己请来的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卫国也只好暂时向郑国低头服输。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卫国拿郕国出气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毛病:自己在强者面前吃了亏、受了气,就找一个弱者去撒气、当出气筒。有的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卫国也是这样。

卫国在郑国那里受了气,便想找一个弱国来出气。一阵搜肠刮肚之后,它忽然想起,当年卫国内乱的时候,小小的郕国曾经来趁火打劫。于是,这年秋天,卫国先把自己的庄稼收了,以防被别人收了去,再跟郕国来了个真正的“秋后算账”。

小小的郕国哪里是卫国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卫国揍的鼻青脸肿。


郑国又找宋国报仇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继续说郑国。收拾完了卫国,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宋国。郑国军队从卫国回来,修整了几个月,这才准备收拾宋国。

宋国也不是安分的主。这时正和邾国发生土地纠纷呢,并且还霸占了人家的田地。邾国看到宋国一副蛮横不讲道理的样子,知道不能跟它硬碰硬,又知道郑国下一个收拾的目标就是它。所以,就跑到郑国面前去给宋国告状,希望郑庄公主持正义。这正中郑庄公的下怀。于是,郑国便一手打着“报仇雪恨”的旗号,一手打着“主持正义”的旗号,向宋国杀去。

郑国军队携战胜卫国的余威,所向披靡,不多久就攻到了宋国都城的外城。宋殇公眼看单凭自己干不过郑国。于是,便又派人去请自己的大表哥鲁隐公帮忙。希望能跟鲁国来个里应外合。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就是学得宋殇公这一招——里应外合,里外开花!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的盟友李天霞恰好又学得是鲁隐公,见死不救,致使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命丧孟良崮!

鲁隐公一看到从宋国来的乞援使者,头都大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郑国的军队可是擅长围点打援的,南燕国去救卫国就是前车之鉴。所以绝对不能去。
鲁隐公假装关心地问道:“郑国的军队打到哪里了?”
使者说:“打到都城外城了。”

鲁隐公又问:“接触到内城没有呢?”

使者说:“还没有。”

鲁隐公说:“看来宋国还没有亡国的危险,等到郑国军队打到内城的时候,你再来通知我吧。”

把个宋国使者给气的!你不去就算了,还在这里装模作样地假关心!见过无耻的,没见过你这么无耻的!

宋殇公听使者一说,气得差一点儿晕死过去。不过,现在还不能晕,因为郑军就在家门口呢!于是,宋殇公对属下说道:“既然鲁国不来救我们,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只能靠自己了。我们就跟郑国拼了!”便摆出了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这就是兵法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郑庄公一看,宋国被逼急了,也对属下说道:“困兽犹斗,更不要说人了!我看宋国是被逼急了,如果我们继续打下去也赚不到什么便宜。还是先撤军吧。”就这样,郑国见好就收,悄悄地撤了军。


宋国反客为主


宋殇公一看郑国撤了军,便来劲了,心想:“赚了便宜就想走,没那么便宜的事。”于是,倾全国之力,又去讨伐郑国。把郑国的长葛围了个水泄不通。
长葛的守军还真能扛。就跟二次大战时候,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一样,只可惜最后没有守住。宋国的军队一直从这一年的冬天包围到下一年的冬天,才把长葛打下来。但是,跟自己付出的代价相比,就有些入不敷出了。

其实,宋国之所以跟郑国没玩没了地纠缠,关键还是因为宋穆公的儿子冯藏在郑国。随时都能从宋殇公手里抢班夺权。

从此之后,郑国和宋国的梁子可是越结越深了!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1 16:37:12 +0800 CST  
第一卷 第六回 鲁隐公六年


春秋新格局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去年,郑国讨伐宋国的时候,鲁隐公没去给宋国帮忙,这就等于给郑国帮了大忙。否则,郑国不见得就能全身而退。所以这一年刚开春,郑庄公就派人到鲁国去表示感谢。这样一来,春秋初期的国际格局便有了一个微妙的新变化。

春秋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吴国和越国势力的触角还没有伸展到北方来;西方的秦国还处于创业的起步阶段,也还没有能力影响东方各国;而北方的晋国又正处于内乱之中。所以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主要就是齐国、郑国、鲁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国家。因为郑国是从西方迁来的新国家,所以跟它毗邻的宋国、卫国、陈国、蔡国都感受到一种威胁。所以它们四国往往合起伙对抗郑国。 又因为鲁国是宋国的同盟,所以鲁、宋、卫、陈、蔡五个国家便形成了一个同盟。

郑国也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所以就投靠了齐国。因此,这两个国家便也形成了一个同盟。

因为有这两个同盟的存在。所以郑国共叔段在造反失败后,他的儿子公孙滑才逃到卫国去寻求庇护。而在夺嫡斗争中失败的宋穆公的儿子冯才逃到郑国去寻求庇护。当然,郑国也想有一天能通过拥立冯做宋国国君,来分化瓦解鲁、宋、卫、陈、蔡这个五个国同盟。

但是,在鲁、宋、卫、陈、蔡这个五国同盟中,鲁国名义上是他们的盟主。可是,鲁国与它们总是有些若即若离,不如宋、卫、陈、蔡这四个国家团结得紧密,而且宋国是这四国中的核心。因为如此,所以当郑庄公去报仇的时候,不去讨伐鲁国,而是去讨伐宋国和卫国。

在当时的格局下,就是这么两个阵营。就跟二战结束后,只存在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一样。或者参加这个阵营,或者参加另一个阵营。二选一,别的选择没有!既然在去年郑国讨伐宋国的战争中,鲁国见死不救。那么,它的倒向齐国和郑国便是很明显的了。

这年夏天,鲁隐公通过郑国的帮助,实现了鲁国和齐国的会盟。鲁隐公在倒向齐国和郑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和原先的阵营脱离关系,而是采取了“脚踏两条船”的策略。


郑国又来讨伐陈国


郑庄公原是本着“打击一两个,教育一大片”的原则。只想狠狠地教训一下宋国和卫国,至于陈国之类的胁从罪犯,只要低个头、服个软就行了。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陈桓公是“五斤的鸭子,三斤的嘴”,死活不肯说软话。所以,郑庄公就有带领部队将陈国暴揍了一顿。可是,陈国虽然战败,陈桓公依旧嘴硬。


周桓王接粮食


周桓王虽然贵为周王,但却是地地道道的穷孩子出身。自从他爷爷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那日子过的,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周平王死了都没钱出丧,你可以想象一下,都穷到什么份上了!

俗话说“年年饥荒紧,顶数今年很”。如今应验到周桓王的头上了。这年冬天,周人都没粮食过冬了。周桓王作为他们的头,总不能看着自己的臣民饿死。于是他就抓耳挠腮的在家里想办法。最现成的办法就是去“做那不用本钱的买卖”——抢劫,但是一想到自己的那点子部队,他自己都笑了,心想“还是算了吧!没有金刚钻,也甭这揽瓷器活。”既然“抢”不行,那就去“借”吧。但是,找谁去借呢?

周桓王一拍大腿,心想:“得,一客不烦二主。还是找鲁国去借吧。上次借丧葬费他不是没推辞吗?估计这次也差不多。”于是,就打发人去找鲁隐公借粮食。

鲁隐公一听说又来借粮食,当时就在心里骂道:“周桓王,你这个熊玩意儿!前些日子刚从我这里借了丧葬费,今天又来找我借粮食。当我是地主老财呢!要打土豪呀!”不过,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口上却绝对不能这么说。
他好言抚慰使者说:“老兄呀!今年鲁国也不好过呀!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呢!”

借粮食的使者一听这话,就明白了,看来鲁隐公这次是不打算借了。当时,心就凉了,想道:“我回去可怎么跟周桓王交待呀!”

没想到,鲁隐公话锋一转,估计他又想起他的老祖宗周公跟周王室的关系来了,说道:“你放心!回去跟周王说,就算我们鲁国全国人当了裤子,也不能让他老人家挨饿!你先回去吧。等我筹到了粮食,就会派人给你们送去。”
使者回去了,鲁隐公也忙开了。他可不是去发动全国人民去当裤子!而是分别派人到齐国、郑国、宋国和卫国去,给周桓王“化缘”,募集过冬的粮食去了。至于陈国、蔡国、邾国之类的小国家,知道它们也不富裕,鲁隐公也就没派人去。鲁隐公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脚踏两只船”的策略,到先给周桓王“化缘”帮了忙。

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周桓王和他的臣民总算是挨过了这个冬天。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3 12:17:50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一卷 第七回 鲁隐公七年


外交使者“夷仲年”


前文说过,鲁隐公在外交上推行的是“脚踏两条船”策略。他这策略,自己还没捞着什么好处,倒先为周桓王募集粮食提供了方便。周桓王沾他这策略的光还是无意的,倒是齐僖公却在暗地里打他这个策略的主意,想主动沾光。

这年夏天,为了重申旧好,齐僖公派他的弟弟夷仲年来齐国访问。同时,夷仲年还肩负着另一项秘密任务,就是请鲁隐公利用他“脚踏两条船”的特殊身份,来调和两个阵营的矛盾。当然,在齐国和郑国这个阵营里,齐僖公自然是先把郑庄公抛出来当谈判代表。

这个时候的齐僖公正在家里高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呢!他的梦是什么呢?就是想通过鲁国,使两个阵营融合成一个大阵营,而自己顺便升级做这个大阵营的“营长”。这件事还要着落在鲁隐公的头上。这就是他派弟弟夷仲年去鲁国访问的真正目的。


郑宋和好


鲁隐公接到了齐僖公的这个任务,为了讨好齐僖公,也就立马积极地工作了起来。这年秋天的七月里,他就召集郑庄公和宋殇公到第三国——宿国去,进行和平谈判。到现在,宋殇公还对郑国攻打他首都的外城耿耿于怀;而郑庄公也对宋国在去年冬天攻占了他的长葛心存芥蒂。

鲁隐公对这些事情都了如指掌,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各打五十大板道:“古人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对于过去的不愉快,双方都有责任,也都有委屈。最近的一次误会,都是邾国从中挑拨离间。看我替你们把它教训一顿。”于是,在鲁隐公的调停下,两国紧张的关系暂时趋于缓和。鲁隐公果然说话算数,还真得跑去把邾国给揍了一顿。

邾国人真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我招谁惹时候了?”


郑陈和好


宋国已经和郑国和好了,陈桓公也不再那么强硬。他对宋殇公有很大的不满:“我们陈国当初和郑国对着干,还不都是唯你宋国马首是瞻!现在可好,你先撤了,我也没有必要为了你去得罪郑国。”

陈桓公不仅和郑国和好,而且他为了表达对宋殇公的不满,还和郑国结成了秦晋之好。他打算把陈国的一个公主嫁给郑国的太子忽。这是分化宋、卫、陈、蔡同盟的好机会,郑庄公自然不肯错过,自然就答应了。


犬戎绑票


话说这年冬天,周桓王又想起去年鲁隐公帮自己募集粮食过冬的事来。真是“感激涕零”。于是,他就派大臣凡伯去鲁国表示感谢。

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在凡伯回来的路上却出了事,被犬戎绑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无风不起浪。早先犬戎到洛邑去觐见周王。人家一番好意来觐见,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可是,周王一穷二白,实在拿不出东西来赏赐犬戎。于是,他只好召集自己的大臣来集资。别人还好说,多多少少都捐了一些东西。唯独凡伯不肯捐献。所以,从此犬戎就恨上他了。

因此,犬戎便趁凡伯到鲁国出差的机会,埋伏在他回去的路上,把他给绑了。犬戎为什么不在去的路上绑他,却偏偏在回去的路上绑他呢?道理很简单,犬戎也知道鲁隐公不会让凡伯空着手回去见周王,所以埋伏在回去的路上,好人财两得。

真是没想到犬戎也这么贼!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4 07:14:44 +0800 CST  
@tommywty 2012-09-04 11:58:07
赶上直播了?
支持一下!
-----------------------------
可惜,我不是名角儿;只希望不要让你太失望。呵呵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4 14:14:14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一卷 第八回 鲁隐公八年、九年


齐僖公的霸业


我们总爱说什么“春秋五霸”,其实,春秋的霸主岂止五个?我们又爱说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其实,春秋的霸主事业哪里是他起的头?我看给春秋霸主事业起头的人,不是齐桓公,而是齐僖公。别的霸主都是以武力为后盾。而齐僖公却不是,他靠的是结盟。他们两个称霸方式的不同,就像蒋介石跟毛泽东统一中国方式的不同。蒋介石靠得是跟军阀换庚帖拜把子,而人家毛泽东考得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我们就来看看他一路是怎样结盟的。

首先,在鲁隐公三年,齐僖公先和郑国结盟。后来,在鲁隐公六年的春天,郑国和鲁国和好。于是,这年夏天五月里,齐僖公以郑国为桥梁,和鲁国结盟。然后,齐僖公又利用鲁隐公在两个同盟之间“脚踏两只船”的特殊身份,让鲁国调和郑国与宋国、陈国的关系。成功之后,在这一年的秋天,齐僖公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和宋国、卫国进行了会盟。这样一来,齐僖公梦想的大同盟就在形式上建立了。就跟蒋介石在一九二八年,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样,都是形式的!

于是,我们便可以扳着指头数一数,在齐僖公的周围都聚集了哪些国家:郑国、鲁国、宋国、陈国、卫国。也就是说,当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主要的大国,都被他一网打尽。他俨然成了这个大同盟的“总盟主”。
可以说,齐僖公称霸的方式比后来的霸主都轻巧得多。别人要靠一刀一枪地厮杀,而他只靠动动嘴皮子,就把事给办了。然而,俗话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的霸主来的容易,自然去的也容易。

清朝末年有个中国第一政治家李中堂,叫李鸿章。他就曾经说过,他是一个“裱糊匠”。眼看大清朝这座房子四面透风,摇摇欲坠。但是,他又没有能力去拆了重建,于是他只好像个裱糊匠一样,哪里透风就糊哪里。要是哪一天这房子散了架,他也没办法。齐僖公的这个大同盟就像清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烂房子,而他本人就像李鸿章,也是个裱糊匠。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或者说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却不舍得用。那么这座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轰然倒塌。这不,才刚到第二年,刚刚建立的大同盟就面临第一次大考验。


郑宋再次开战


当初,郑庄公和宋殇公和好,也只是给鲁隐公面子,彼此虚与委蛇罢了。但是,两个阵营之间的隔膜并没有消除。这不,因为郑庄公控制着周王室,所以宋殇公就不愿去朝见周桓王。于是,郑庄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周桓王的旗号去讨伐宋国。郑庄公对当年宋国攻占郑国的长葛还没有忘呢,还时不时地拿出“记账本”来翻翻,谁踢了我两脚,谁打了一个大耳瓜子,就清清楚楚地记着呢!所以,他就恰好趁这个机会报仇雪恨。

而宋殇公还记着当年郑国攻打宋国首都的外城,而且也还记着当时鲁国见死不救。因此,他也正想和郑国干一仗呢!至于鲁隐公他根本就不想再理他了。没信用的东西,理他干嘛!

此时的鲁隐公却还隐隐以鲁、宋、卫、陈、蔡五国同盟的盟主自居呢。本来,他还指望着宋殇公向他求救,准备再当一把和事佬。没想到,宋殇公根本就不搭理他了。真是岂有此理!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鲁隐公打算教训教训宋殇公这个没有王法的东西。

因此,这年冬天,鲁隐公和齐僖公开了一个碰头会,商量讨伐宋国的事。齐僖公自然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霸权被宋国搅黄了,所以也极力主张讨伐宋国。

于是,一场好戏上演了!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4 15:21:42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一卷 第九回 鲁隐公十年


大军压境


去年,为讨伐宋国,鲁隐公和齐僖公碰了一次面。转过年来,他们又邀请郑庄公一起,三个人再开了一次碰头会。最终决定,三国组成“联合国军”讨伐宋国。当然,总司令的职务还是由郑庄公担任。

这年夏天五月,鲁隐公先派大臣羽父带领鲁军跟齐军、郑军会和,去讨伐宋国。结果,三打一都没打下来。鲁隐公坐在家里待不住了,所以决定亲自出马。到了六月里,鲁隐公亲自带队参加对宋国的围剿。双拳难敌四手。宋国到底败下阵来,而且还被“联合国军”占领了郜和防两座城池。至此,郑庄公也算是报被占长葛的一箭之仇。


宋国杀了个回马枪


人逢喜事精神爽。郑庄公战胜了多年的宿敌宋国,当然高兴得很,难免有些得意忘形。所以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走走停停的,就跟游山玩水似的。

他本以为宋殇公被打怕了,一定不敢再主动挑衅。却怎么也没想到,宋殇公竟然趁他不备,杀了他个回马枪。宋殇公不直接偷袭班师回朝的郑军。而是趁郑国后方空虚,去偷袭郑国的首都。

宋殇公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所以联合了老朋友卫国,而且也把蔡国骗来参战。宋殇公跟蔡桓公说,他跟卫宣公要一起攻打郑国旁边的戴国。到时候,见者有份,问他有没有意思也来干一票。蔡桓公一看是好机会,就兴冲冲的来了。结果,他们不是攻打戴国,而是冲着郑国的首都来的。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蔡桓公也就不好意思回去。一旦上了贼船,就得一条道走到黑了。
郑国守卫首都的人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郑国的首都固若金汤。强攻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攻下来。眼看郑庄公带着部队就要回来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宋殇公就领着他的“联合国军”转而攻打戴国。蔡桓公对宋殇公的欺骗行为非常反感,因此,不仅在攻打郑国首都的时候消极作战,就是在攻打戴国的时候,也还是继续消极作战。

郑庄公知道宋国偷袭首都之后,那是相当生气。部队也没进城,就直接奔向攻打戴国的宋殇公“联合国军”。于是,郑国跟戴国前后夹击,再加上宋、卫、蔡三国“联合国军”面和心不和,便又吃了一个败仗!

宋殇公自从上台以来,总是跟别国干仗,干了十年,倒打了十一次仗,就没安稳一年,而且还是败仗多,胜仗少,所以国内的老百姓也不待见他。这也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一个隐患。

孟夫子不是曰过嘛!“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既然宋殇公这个战争狂人酷爱打仗,不把老百姓是死活放在眼里,那么他被大臣杀了,老百姓自然也不还放在心上。反正,谁当国君都好不到老百姓,那就别管他谁当了!爱谁当谁当!跟老子没一毛钱的关系。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5 07:30:32 +0800 CST  
第一卷 第十回 鲁隐公十一年


我们不得不承认,郑庄公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恐怖主义分子。他本来就爱跟人家干仗。自从尝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甜头之后,“尊王”就成了他四处公报私仇的通行证。这次厄运又降临到许国的头上。许国与郑国为邻,郑国攻打许国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展郑国的生存空间。就跟当年二战的时候,希特勒祸害欧洲诸国一样的目的。

许国真是冤哉枉也,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鲁隐公上了“贼船”


郑庄公简直就是齐僖公的免费打手。既然郑国要修理许国,而许国臣服于郑国就等于臣服于齐国,所以齐僖公也乐得看一场免费的“动作大片”。而且,齐僖公还不忘提醒郑庄公,要他去邀请鲁隐公来友情出演。现在的鲁隐公已经上了齐国和郑国联盟的贼船,跟宋、卫、陈、蔡的联盟彻底闹翻了。因此,也只得跟着郑国,来给齐僖公充当打手。

鲁隐公想想自己的外交策略真是失败呀!原先,想着“脚踏两条船”,在两个同盟之间都讨好。不料却被齐僖公这个老行子给算计了!他先是帮助齐僖公联合两个同盟,让人家做了大同盟的盟主。后来又沦为齐僖公的打手!原来的那个同盟也把自己的“盟籍”开除了!想想都窝囊!


颍考叔命丧黄泉


像往常的“联合国军”作战一样,这次还是郑国唱主角。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之大事,唯戎与祀”。就是说,国家的大事,除了打仗和祭祀,没有别的事。其实,这两件事也如胶似漆,分都分不开。比如,打仗之前要到宗庙里去告庙,就是把打仗这事儿告诉死了的祖宗一声。估计那意思是,要是告诉了祖宗,他没准儿还真能保佑你,要是不告诉祖宗,他肯定不会保佑你!你说他都不知道,他怎么保护你!所以,还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好!而且还要在宗庙里分发武器。

郑国这次攻打许国,也不例外。话说,这年的五月里,郑庄公告庙结束后,就给属下分发武器。但是,当分到一辆战车的时候,子都和颍考叔(就是给郑庄公和武姜调解母子关系的那个颍考叔)起了争执。要知道,那时候的战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属于绝对的重武器,特别具有杀伤力。

颍考叔自然争不过年轻力壮的子都。但是,颍考叔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于是,他想了一损招,扛着战车的车辕就跑了。没有车辕,这战车就没法用了!子都当时就抄起戟去追他。根据后来推测,估计颍考叔这家伙很可能专门在家练过负重跑。子都竟没追上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子都愤愤地说:“早晚让你这老丝瓜瓤子死在我手里!”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颍考叔算是被子都给惦记上了。
到了七月里,齐郑鲁三国军队杀到许国都城之下。郑庄公一声令下,郑国的士兵就蜂拥而上去攻城。颍考叔身先士卒。他充分发挥自己负重跑的优势,扛着郑国的军旗就冲上去了。他居然踩着云梯,第一个爬到了许国的城墙上。子都在下面看得清清楚楚,心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搭弓射箭,就向颍考叔射去了一枝穿心箭。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时迟那时快,颍考叔连人带旗一下就栽了下来。登时伸腿见了阎王。

幸好瑕盈叔发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扛起颍考叔手中的军旗,继续完成颍考叔未竟的事业。在郑军的强大攻势下,许都不久就被攻破了。


许庄公跑路


说完了城外进攻的一方,我们再来说说城内防守的一方。城内负责防守的一把手自然是许国国君许庄公。许庄公一看大事不妙,就“三十六计走为上”,领着老婆孩子朝卫国狂奔而去。留下弟弟许叔和三国联军议和。

诸位是不是看到这个场景很眼熟?你要觉得很眼熟,那就对了。因为清朝的咸丰皇帝也干了一回这事,而且简直就是一样一样的!

咸丰皇帝那回事是这样的: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兵临北京城下。当时的咸丰皇帝也是领着自己的老婆孩子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留下他弟弟恭亲王奕和英法联军议和。

当然,这两件事的结果也差不多,都签了城下之盟,侵略者也都没有太为难这两位“弟弟”。不过,许国被郑国占领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郑庄公去世之后,才恢复自由。


郑庄公的“诅咒大会”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颍考叔的后事。在颍考叔的后事当中,最重要的一件自然就是捉拿凶手,惩罚罪犯。其实,当时郑庄公就看到是子都干的。不过,郑庄公可不舍得杀这小子。所以,为了包庇子都,也为了安抚人心,郑庄公就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诅咒大会”。

他将全部的官兵召集起来。对他们训话说:“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兔崽子暗算了我们敬爱的颍考叔同志。颍考叔同志永垂不朽!”他带领自己的官兵们集体默哀三分钟之后,继续说道“虽然我不能亲手惩罚这个兔崽子,但是我相信老天爷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为了让老天爷加倍地惩罚他,我决定跟大家一起来诅咒他!”

接下来,他命令军队的各个炊事班拿出猪、狗、鸡来,一起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杀人犯。让老天爷对他的惩罚来得更猛烈一些!

当然,颍考叔也得到了风光大葬,但是这对他来说已经无关重要了。


郑庄公再战宋国


去年,宋国不是趁着郑国军队没有及时回国的空裆,去偷袭郑国吗?这一次,郑庄公不等宋国再去偷袭,就主动送上门去了。他携虎狼之师,辖完胜许国之威,浩浩荡荡地向宋国杀来。宋国军队当时就蔫了,自然又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于是,宋国人说:“我投降还不行吗?”杀人不过头点地,郑庄公也不好太过分。也就放了宋国一马。


鲁隐公被杀


这次友情出演把鲁隐公累得够呛。本想回家后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大臣羽父却来找他说悄悄话。羽父说:“如果事成之后,您能封我做太宰的话,我愿意帮您干掉您的弟弟。”羽父所说的鲁隐公的弟弟,就是鲁惠公的第二任大老婆“仲子”生的儿子,名字叫“允”。但是,鲁隐公没有领他的好意,而是说:“鲁国的君主之位,本来就属于他。我年纪也老了,真正准备将这个位置还给他呢!你怎么说要杀死他呢!”

羽父当时就想,鲁隐公准是脑子进水了,竟然打算将鲁国国君之位传给弟弟。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羽父心想,不管他说的是真还是假。要是将来“允”知道了我曾经想拿他的小命来换太宰这个官儿,他还不灭我九族呀!于是,他又跑到了“允”那里,泼鲁隐公的脏水,说“他想让我杀了您!事成之后,让我做太宰。将来,他好把君主之位传给他儿子。我岂是那种见利忘义之人!所以,特地来告诉您一声。”

鲁隐公的弟弟“允”,当时就怕坏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羽父又把曾经推销给鲁隐公却被他拒绝的建议推销给“允”。他说,他可以帮“允”将鲁隐公杀掉,不怕背弑君的罪名。既然“允”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自然也就接受了羽父的建议。

于是,鲁隐公的弟弟允就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鲁国国君。他就是鲁桓公。而羽父自然也受到鲁桓公的嘉奖,没准还给他发个勋章呢!


永不了,鲁隐公!


鲁隐公死了!我们要跟他说再见了!作为他的朋友,我们不能不沉痛地悼念他一番:

鲁隐公是一位爱好和平的君主。他自从上任以来,就忙着和别国结盟。他和邾国结盟,和宋国结盟,和郑国结盟,和齐国结盟,甚至还和少数民族的朋友犬戎结盟。他从来没主动的单独的和别国打过仗,除了那次为了郑国和宋国的和好,他才“不得已”打了邾国一顿。

鲁隐公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君主。虽然和周平王有矛盾,但是当周平王死后无钱下葬时,他依然给了周王室许多丧葬费。当周桓王没有粮食过冬的时候,他就派人四处给周王室募捐粮食。

鲁隐公还是一位大公无私的君主。他当了国君之后,知道自己的位子原是属于弟弟的,自己只不过是帮他“摄政”而已。所以,本心眼里还是打算将君主之位还给弟弟,而不是传给儿子的。可惜,他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被杀死了。
总之一句话,鲁隐公是一位好同志!

永别了,亲爱的鲁隐公!愿你在天堂安息,阿门!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5 08:56:31 +0800 CST  
《春秋物语》第二卷,隆重登场,敬请围观!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一回 鲁桓公元年


俗话说“旧人不去,新人不来。”话说去年冬天,鲁隐公被他的大臣羽父和他的弟弟允干掉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年春天,鲁桓公就风风光光地荣登大宝。那场面,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得壮观”!

当国君,那是需要别人承认的。别人承认你,你就是一国之君;别人不承认你,你就是乱臣贼子。所以,鲁桓公上任的第一要务就是得到列国的承认。其实,也不用得到每一个国家的承认,主要的是得到周天子和列国中霸主的承认就行。

现在,除了傻子,谁到知道,周天子就是一个纸老虎,有名无实。所以,要拜码头的话,还是得找霸主。

现在列国当中,做第一把交椅的自然非齐僖公莫属。所以,只要搞定齐僖公,别的国家也就无话可说了。

鲁桓公因为杀了他哥哥鲁隐公,所以也不敢贸然去见齐僖公。万一齐僖公翻脸不认人,把他扣起来,把乱臣贼子的帽子一戴,另立新君,那可就麻烦了!因此,他跟羽父商量,还是先找个第三国去探探齐僖公的口气为妙。

这第三国找谁呢?当然也非郑国的郑庄公莫属。原因有三:一,鲁国跟郑国的关系向来不错。要是找郑庄公帮忙,他应该不会推辞。二,郑国是齐国的铁杆同盟。郑庄公能和齐僖公说上话。三,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也不错。一客不烦二主。将来还得请郑庄公为自己到周王室说情。

果然不出鲁桓公所料。郑庄公不但没有推辞,而且还特积极的为鲁桓公奔走。齐僖公和周桓王也本着“稳定第一”的原则,承认了鲁国的既成事实。

鲁桓公正是“偶因依照巧,便为人上人”。当时欢喜得不得了,也不用多说。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6 07:04:43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二回 鲁桓公二年


在第一卷中,讲到宋殇公即位的时候,曾经连他的被杀一块儿说了。他被杀的原因是:他的另一个大臣华父督看上了孔父的漂亮老婆,然后就带人去“抢亲”。结果,孔父被杀,老婆被抢。宋殇公看不惯,很生气。华父督怕宋殇公找他算账,于是就先下手为强,也把宋殇公给干掉了。
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一年的正月里。


宋庄公打道回府


话说宋殇公被杀的消息传到郑国,可乐坏了逃难在郑的宋穆公的儿子冯。当初,宋穆公临死的时候,把宝座传给了侄子与夷,也就是宋殇公。却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冯。冯怕宋殇公不放过他,于是就跑到郑国来避难。当时,郑庄公之所以收留他,也就是盼着将来有一天,能把他送回宋国当国君。这样一来,不仅郑国和宋国对峙的局面能解除,而且宋国也能成为自己忠实的盟友。可是,想不到,这一等就是十年!十年哪!

冯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自然乐开了花,当时心里也许也会想:“苍天呀,大地呀,是那位天使大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呀?”

十年的等待,只为这一刻。曾经有多少回,郑庄公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收留公子冯,并不惜与宋国为敌,值得吗?值得吗?”今天终于有了收获!

他一直坚信公子冯是一只潜力股。今天,他终于让世人看到了这只潜力股的价值。也证明了自己独特的眼光。

然而,郑庄公就是郑庄公,他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冲昏头脑!他知道,机会转瞬即逝,不容他有片刻的迟疑。

在得到这个消息的同时,他就派使者去宋国跟华父督谈判。使者带给华父督的话很简短:“要么拥护公子冯,以拥立之功,安享荣华富贵;要么负隅顽抗,身负乱臣贼子的骂名,遗臭万年。”

摆在华父督面前的是一道单选题。他没有时间思考,其实也不用思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到此时,郑庄公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公子冯被迎接回宋国,他就是宋庄公。他在国内大肆渲染宋殇公的罪行。其中有一条是“穷兵黩武”。这是宋殇公怎么也赖不掉的。因为在他在任的十年之间,他竟然打了十一场仗!

这年三月里,郑庄公约了齐僖公、鲁桓公和陈桓公到宋国来勘定宋国的动乱。其实,他们是想通过到宋国聚会,来向各诸侯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宋国已经成了郑国和齐国的忠实而可靠的同盟。

在这场政治游戏中,他们自己个人的私欲都得到了满足:华父督这个乱臣贼子摇身一变成了拥立君主的功臣;公子冯从流亡寓公变成了宋国国君;郑庄公终于把宋国收服了;齐僖公用结盟建立的霸权得到了巩固。除此之外,他们(也包括鲁桓公和陈桓公)都得到了宋国丰厚的馈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国送给鲁桓公的礼物竟然是鼎。鼎是礼仪中的重器。这就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向来以注重礼仪闻名诸侯国。现在,鲁桓公为了贪图宋国的贿赂,竟然不惜纵容华父督这个乱臣贼子。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孔夫子还曾经曰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估计也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儿。

而且,鲁桓公还竟然不顾大臣的劝阻,公然把贿赂所得的鼎放在太庙里,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器!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而原先那个以鲁、宋、卫、陈、蔡为成员的同盟,现在没有了鲁国和宋国,只剩下卫国、陈国和蔡国的同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它们将何去何从呢?是屈膝投降,还是奋起反击,请诸位拭目以待。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6 15:24:41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三回 鲁桓公三年(上)


楚国在崛起


古人说“见微知著”,又说“一叶落而知秋”。从去年秋天发生的一件小事中,我们便知道这两句话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去年秋天,郑庄公和蔡桓公在邓国会了一次面。我们知道,郑国和蔡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他们怎么会见面呢?是什么因素促成他们两人会面呢?

我们先来看个故事。忘了是美国哪个总统了,好像是里根总统吧,在联合国讲演。他说,如果哪一天外星人来侵略地球了,到那时我们就会自动放下我们的分歧,一致对外。

他这个结论也可以用在郑庄公和蔡桓公会面这件事上。他们之所以会面,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南方楚国的威胁了。换句话说,楚国正在崛起。


晋国也在崛起


当时正在崛起的,除了楚国还有晋国。我们先来说晋国。

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据说,叔虞出生的时候,手里面攥着的血也是一个字——“虞”!要是一个笔画简单的字也就罢了。这个字这么复杂,这么多笔画!恐怕这又是一个无稽之谈。起先定都于唐(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附近),后来迁都到绛(现在山西省翼城附近)。晋穆侯在位的时候,他的夫人姓姜,我们就叫她“姜氏”吧。她生孩子特别会挑时间,两个儿子都是挑在打仗时候生的。他丈夫更厉害,因为俩孩子都生在打仗的时候,所以起的名字都跟打仗有关。大儿子起名叫“仇”。那岂不是每天要面对“仇人”吗?真有意思!小儿子起名叫“成师”。

当时就有人觉得这样起名有点儿不靠谱。大臣师服说:“大王起的这俩名字,恐怕不太吉利!”

晋穆侯当时就拉下脸来说:“你说,咋就不吉利了?”

师服也不看他的脸色,说道:“恐怕将来小儿子要跟大儿子成为仇家。而且还会取大儿子而代之。”

晋穆侯生气地说:“闭上你的乌鸦嘴!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既然老板不待见自家,师服也只好悻悻地下去了。他边走,心里边想:“咱骑驴看唱本——咱走着瞧!”

结果,不幸还真被他言中了!

后来,晋穆侯死了,大儿子仇接班。他就是晋文侯。晋文侯绝对是尊老爱幼的典范。他把弟弟成师分封到离首都绛一百多里远的曲沃。史称成师为“曲沃伯”。这实际上就是把晋国分裂成两个国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反国家分裂法》,君主就是法律,爱怎么搞就怎么搞。

晋文侯人倒是个好人,可惜政治头脑一般般。把好好的一个国家分裂成俩,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不给自己的后代找麻烦吗?

晋文侯活着的时候,还没事。但是,到他儿子晋昭侯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当时,晋国有个大臣叫潘父。他就把晋昭侯给干掉了,然后打算把成师接到绛来“转正”做晋侯。可是,人家晋国人也不是吃素的,自动组织起来保家卫国,把成师打回了老家曲沃。潘父这种乱臣贼子自然也被他们杀死了。晋昭侯死了,他的儿子接着上,他就是晋孝侯。但是,从此之后,曲沃是越来越强盛,而晋国是越来越衰弱。并且它们之间的仇隙也越来越深。所有的明眼人都清楚,曲沃伯代替晋侯只是时间的问题。

到了成师的儿子曲沃庄伯的时候,他杀了晋孝侯。可是,他就跟他爹的命运一样,也被晋国人组织的“团练”打回了老家曲沃。晋孝侯死了,他的儿子接着上,他就是鄂侯。从晋国国君不断被杀的“连环杀人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儿子是多么得重要!自己虽然贵为国君,但是却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干掉了。要是自己有儿子,自己死了儿子接着干;要是自己没儿子,那不就等于拱手将国君之位让给曲沃伯成师的后代了吗?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重男轻女也不是一点儿也没有道理的。另外,我声明:本人热烈拥护男女平等。请不要误会,特此声明。

鄂侯二年,就是鲁隐公元年。

鄂侯干了六年就死了。曲沃庄伯听说鄂侯死了,就趁着这个机会去攻打晋国。这时周平王已死,他孙子周桓王在位。正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曲沃庄伯这么嚣张,周桓王看不下去了,就派虢公带人去帮助晋国揍曲沃庄伯这个兔崽子。结果,曲沃庄伯又被打回了曲沃。到此,我们也不禁要说:“我说曲沃庄伯哪!你可长长心吧!

鄂侯死了,他的儿子接着上,他就是晋哀侯。就跟移山的愚公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我们从“晋哀侯”这个“哀”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命运一定很“悲哀”!

晋哀侯二年的时候,曲沃庄伯也死了。于是,他儿子接着上,这就是曲沃武公。我们从“曲沃武公”这个“武”字上就知道,曲沃武公一定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定是一个狠角色。

果不其然,到了晋哀侯九年这一年,曲沃武公去攻打晋国,把晋哀侯给俘虏了。爸爸被逮了,儿子接着上,这就是小子侯。本来,曲沃武公想握着晋哀侯威胁晋国。可是,人家立了小子侯。这就等于说晋哀侯作废了。于是,曲沃武公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把晋哀侯给杀了拉到。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7 14:06:53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三回 鲁桓公三年


曲沃武公VS也先

其实,杀人不是什么好方法。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发生在明朝的一件跟这件事类似的一件事。

当年,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明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部首领也先给活捉了。

就像曲沃武公刚抓到晋哀侯时特高兴一样,也先那也是相当高兴。他以为自己掌握了一把打开大明王朝的“万能钥匙”。他想,以前攻打大明个城池多难呀!死伤无数,还不见得能打下了。现在好了,带着明英宗去攻城略地。到时候,仗也免了。直接把明英宗提搂到城下,跟守城的人说:“哥们,看清楚!这是你们的皇帝,还不赶紧开门!难道想拒皇帝于城门之外吗?他们还不得赶紧地开门?”

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城略地,而且就连大明王朝的国库都是自己的了。他想:以明英宗为肉票,明朝就得乖乖地送钱来,否则我就撕票了。一想到自己得到的这个宝贝,也先就高兴地想在地上打滚。

可是,也许同志忽略了一点,“厚黑学”可是他们汉人发明的。你一少数民族,还处于野蛮状态,哪能玩得过他们?

明朝人也不傻,知道也先会拿明英宗来威胁明朝。于是,召开了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会议。决议如下:

既然皇帝被抓了,那就找个“替补”吧。反正,“替补”有得是。于是,就让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续当皇帝。明英宗竟然“被”太上皇了一把!

所以,当也先提搂着明英宗去攻城的时候,人家根本不给他开门。

也先说:“老兄,看看清楚好不好!这可是你家的皇帝。”

可是,守城的人告诉他说:“No,你搞错了!这不是我们家皇帝!这是我们家太上皇。”

也先同志急了,说道:“既然认识,还不赶紧开门?太上皇还比皇帝高一辈呢!你难道不该接太上皇进去喝杯茶,谢谢腿儿!还在那里啰嗦!”

守城的人乐了,说道:“你有没有搞错呀,老兄!我们只认得皇帝,不认得什么太上皇。你们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这时,伟大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同志才明白,敢情自己手里的“潜力股”几天之内就“探底”了。而且,也先明白,如果明英宗一直在自己手里,那么他将一直处于“探底”状态,永远没有“反弹”的一天,而且他将成为一台纯粹的“造粪机器”,只是每天浪费自己的粮食而已。

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有两个办法:一是直接把他杀掉;二是把他放掉。聪明的也许同志选择了第二个办法。理由很简单,明英宗在自己手里是一个废物,但是一旦回到明朝就可以掀起明朝统治高层的波澜。当那时,自己就可以浑水摸鱼。

又是皇帝又是太上皇的,关系有点乱。明朝内部产生混乱那是必须的。所以说,也先同志比起曲沃武公来,还是要聪明一点点的。

谁知道,小子侯刚干了四年,就又被曲沃武公给杀了。这时候,周桓王又派虢仲来帮晋国,又把曲沃武公打回了曲沃。小子侯太小了,就算有儿子也小的可怜。在国家动荡的时候,“国赖长君”,也就说,国家要依赖年龄大的国君。于是,晋国人就立了晋哀侯的弟弟缗,所以后人称呼他“晋侯缗”。

曲沃武公回家后就开始反思:爷爷成师被打回曲沃一次,爸爸曲沃庄伯被打回曲沃两次,自己又被打回曲沃一次。不能再打这种消耗战了,要积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从此之后,曲沃武公就在家蛰伏待机。这一等就是二十八年。

晋侯缗二十八年,换算过来,就是鲁桓公十五年。这年,曲沃武公就把晋国给灭了。鉴于周王室总是捣乱,曲沃武公就把从晋公室抢来的金银财宝献给了周釐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次周釐王不但没派兵去攻打曲沃武公,而且还册封曲沃武公为晋公,史称“晋武公”。

晋武公这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就干了两年就死了。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年春天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加深与齐国的关系,鲁桓公跑到齐国去求婚。齐僖公喜出望外,正愁自己家里的哪位姑奶奶嫁不出去呢!于是,就做了个顺水人情答应了。原来,齐僖公这个女儿跟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年秋天,鲁桓公就派羽父到齐国迎亲。冬天的时候,鲁桓公就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人生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现在,鲁桓公当着国君,抱着美妇,自是高兴无比。

不过,“不是冤家不聚头”。后来,鲁桓公的死还得着落在他这位夫人头上。这都是后话,以后再细说。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07 14:10:07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四回 鲁桓公五年


自从鲁桓公二年,宋殇公被杀,亲郑的宋庄公即位以来,宋、卫、陈、蔡联盟就被分化了。俗话说“蛇无头不行。”作为这个联盟头头的“宋国”投靠了郑国。这就相当于这个联盟的头被人斩去了。

再加上前文所说,当陈国与郑国和好时,陈桓公又和郑国结成了秦晋之好。这就相当于这个联盟的一条手臂也被人斩去了。

所以从鲁桓公二年起,这个联盟不禁没有能力再与郑国对抗,甚至到了散架的边缘。就因为这个原因,一直到鲁桓公四年这段时期,各国之间相对平安无事。

但是,就像在平静的大海之下,隐藏着狂风巨浪一样,在有些国家之间也是暗流涌动。


郑国与周王室的隐蔽矛盾


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周王室就一直处于郑国的控制之下。先是被郑武公控制,郑武公死后又被他的儿子郑庄公控制。周平王不甘心做郑庄公的傀儡。于是,他曾经想将周王室的控制权分一部分给虢公,好让郑庄公与虢公“鹬蚌相争”,而他自己从中“渔翁得利”。

但是,他的这点子小聪明立刻就被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看穿了。郑庄公立马就让想做小动作的周平王下不来台。当面问他是不是想把周王室的控制权交给虢公,把郑国一脚踢开?周平王赌咒发誓说,从来就没有这件事。可惜,郑庄公根本不信。于是,两个人“口说无凭”,交换人质。

后来周平王死了,周桓王即位。想到爷爷受的气,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所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王室的控制权通通地交给了虢公。气得郑庄公在这年的夏天和秋天,分别收了周王室的温地和洛邑的两茬庄稼。没办法,周王室还得继续被郑国控制。但是,从此周桓王就更加痛恨郑庄公。

到了周王室没粮食过冬向鲁隐公“乞讨”的那年。郑庄公就亲自去给周桓王送粮食。但是,周桓王因为郑国抢了自家庄稼的事耿耿于怀,发狠说“惹不起躲得起”,就不见郑庄公。让他拿着粮食碰了一鼻子灰。

郑庄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从前的时候,郑国在泰山脚下有一块地,离得鲁国很近,是预备着周王去泰山封禅的时候,给周王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的。现在,郑庄公看到周桓王这样待他,心想:“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用那块地跟鲁国换了一块离郑国比较近的地。郑庄公的意思是,你大爷的,老子从此不伺候了。

从此以后,郑庄公就在家装病,再也不去朝见周桓王了。所以,这年(鲁桓公五年)的秋天,周桓王就来讨伐郑国。


周桓王大战郑庄公


周桓王也知道郑国的军队骁勇善战,再加上这次他们是以逸待劳。所以,他就联合了蔡国、卫国、陈国一起去讨伐郑国。

且慢,陈国不是郑国的亲家吗?它怎么也参加了讨伐郑国的大战?原来,在这一年的春天,陈国发生了政变。话说陈桓公正病得要死,他的弟弟陈佗见有机可乘,就杀了太子,自立为陈公。和郑国结成亲家的陈桓公。现在陈佗干掉了陈桓公的太子,郑国估计要找他算账。所以,他就重新回到了蔡、卫联盟。
现在周王室跟郑国闹翻了,当周桓王去找蔡、卫、陈一起讨伐郑国,它们也乐意参加。于是,这些国家就把周王室当作它们这个联盟的“盟主”。

周桓王将联合国军分成左中右三路大军:周桓王作为这次战役的总司令,自己带领着由王室的军队组成的中军;大臣虢公林父带领着由蔡国军队和卫国军队组成的右军;大臣周公黑肩带领着由陈国军队组成的左军。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郑国杀来。

看着周桓王渐渐逼近的三路大军,郑国的大臣子元,建议郑庄公针锋相对,也来个兵分三路。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他说:“陈国现在的国内形势还很混乱,陈军毫无斗志,所以一旦两军相接,定然望风披靡。看到陈军溃退,周桓王的中军一定会发生混乱,而蔡国和卫国组成的右军也一定支持不住,溃退下去。最后,我们再把三路大军集中攻击周桓王的中军,肯定能取得胜利。”

于是,郑庄公让大臣曼伯带领右军抵挡周公黑肩率领的左军,让祭仲带领左军抵挡虢公林父率领的右军,自己在原繁和高渠弥的保护下亲自率领中军,与周桓王对阵。

两军在郑国的繻葛干了起来。按照子元的战略部署,郑军果然取得了胜利。而且在作战中郑国的祝聃还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好在周桓王还有些真本事,能控制住军队,还能有次序地撤退。祝聃向郑庄公请求继续追击周桓王,并且还说他一定能生擒周桓王。但是,郑庄公却制止了他,说:“君子从来不想以多欺少,更不要说去欺凌周天子了!我们只是想保卫郑国不受侵犯,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继续追击!”

春秋时期,虽然战争不断,虽然孟子也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很少有人做赶尽杀绝的事。这天夜里,郑庄公还派大臣祭仲去慰问周桓王的伤势,以及周桓王手下的人。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10 07:44:21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五回 鲁桓公六年


郑国“远征军”


话说春秋的时候,在我国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犬戎。当时,又叫它“狄”。根据他们旗帜颜色的不同,又分为“赤狄”和“白狄”。他们在草原上过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日子。

放牧是他们的第一职业,为了增加收入,他们也经常干点儿第二职业。他们除了骑马射箭之外,也不会干别的,于是,就隔三岔五地做点不花本钱的生意——抢劫。

这不,这年夏天,他们又打起了齐国的主意,浩浩荡荡向齐国杀来。就像黑社会大哥有了事,从来不亲自出马一样。现在,齐僖公作为盟主,遇到了点儿小麻烦,当然也不用自己出马。

前面说过,郑国就是齐僖公的免费当手。现在,遇到要打仗的时候,自然少不了郑国。于是,齐僖公就派人去找郑庄公帮忙。一看大哥有难,这正是小弟表现的好机会,郑庄公自然不会错过。他便派太子忽率领郑军到齐国去帮忙。
郑庄公为什么派太子忽呢?原来,早在鲁隐公九年的时候,这些狄人也曾经骚扰过郑国。那次,郑庄公就是在太子忽的帮助之下,打败了狄人。现在,齐国来求救,郑庄公以为“杀鸡焉用牛刀”,让太子忽去就行了。

且慢,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郑国的太子忽不是一直在周王室当人质吗?他怎么会参加郑国的“抗狄战争”?这会儿怎么又会带领郑国的“远征军”去帮齐国抵抗狄人呢?

原来,当年陈国和郑国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陈桓公要和郑庄公结成亲家,把陈国的公主嫁给太子忽。白捡个媳妇这样的好事,郑庄公自然答应了。于是,当年太子忽就亲自到陈国去迎亲。然后,就接着新娘回郑国了,从此就再也没回周王室做人质。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谁还惦记着去当人质!

因为曾经有与狄人作战的经验,所以这次郑太子忽的“远征军”是手到擒来,三下五除二就把这次入侵齐国的狄人收拾了。

这次,齐僖公不光邀请了郑国的军队,还邀请了其他国家的大夫,作为战地观光团来观看郑太子忽的表演。

既然打了大胜仗,庆贺一下那是必须的。于是,齐僖公就让“礼仪之邦”——鲁国的大夫当司仪。结果这个鲁国大夫也是个死脑筋不开窍。现如今,是郑太子忽立了大功,排座位的时候自然应该把他排在前头。谁知他竟然还按照当初各国受封时的尊卑贵贱来排座位。当时,郑太子忽就火了!可见“与时俱进”是多么得重要!但是,郑太子忽也知道这是在人家齐国的一亩三分地上,不好立刻发作。但是,他却铭记在心了。就为这事,最终竟然引起了郑鲁之间的一场战争。这是后话,以后细说。


齐僖公招女婿


忽是郑国的太子,这就意味着他将来就是郑国的国君。所以,哪个国君不想把女儿嫁给他?这次郑太子忽帮了齐国这么大忙,齐僖公也想把郑太子忽招为齐国的女婿。

当然,这时候的郑太子忽已经是陈国的女婿了。不过,那时候又不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一个人可以有好几个老婆,自然也就可以给好几国君当女婿。
但是,郑太子忽却没有领齐僖公的一番美意,说道:“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小国的人不敢给大国当女婿。”大概,郑太子忽的想法跟《围城》里方鸿渐的爸爸方遁翁的观念一样:“娶媳必不如吾家”。齐僖公一看,人家小伙子是这种态度,也就不再强求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郑太子忽第一遭拒绝齐僖公了。当年,文姜还没嫁给鲁桓公的时候,齐僖公就想把她嫁给郑太子忽。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家郑太子忽早就知道这个文姜跟她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所以,他就以这个理由拒绝了。他可不想戴这顶绿帽子。
现在,齐僖公又想招他做女婿。谁知道,郑太子忽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其实,这是郑太子忽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很明显,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不论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娶了这个老婆,就等于有了齐国这个强大的外援做后盾。当年蒋委员长之所以跟蒋经国的母亲王夫人离了婚,和宋家的三小姐宋美龄结婚,就是为了争取美国这个外援。事实证明,蒋委员长的政治目光是敏锐的。在蒋介石以后的政治生涯中,美国人都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帮手角色。而郑太子忽就不行了,因为没有齐国的帮助,所以,后来他虽然顺利地登上了郑国国君的宝座,但是没几个月,他就流亡国外了!可见,婚姻也是大有学问的!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11 07:07:38 +0800 CST  
春秋物语 第二卷 第六回 鲁桓公八年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转眼到了鲁桓公八年。


楚国的地理位置


前文说过,当时有两个大国正在崛起。一个是北方的晋国,另一个就是南方的楚国。晋国已经讲过了,现在再来讲楚国。先来看一下楚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吧。

我们在学世界历史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告诉我们,在世界上,美国的地理位置是最优越的: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临;北部工商业,中部产小麦,南部种植园。总结起来,就是既有军事上的安全,又有经济上的安全。
在当时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地理位置就和美国有的一拼。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教授在他的名著《中国史纲》中,有一段优美的文字记述了楚国优越的地理条件,现在抄录于下:

江水在四川、湖北间被一道长峡约束住,出峡,向东南奔放,泻成汪洋万顷的洞庭湖,然后折向东北;至武昌,汉水来汇。江水和汉水界划着一大片的沃原,这是荆楚民族的根据地。周人虽然在汉水下游的沿岸(大部分在东北岸)零星地建立了一些小国,但他们是决不能凌迫楚国,而适足供它蚕食的。在楚的西边,巴(在今巫山至重庆一带)庸(在今湖北竹山县东)等族都是弱小得只能做楚的附庸;在南边,洞庭湖以外是无穷尽的荒林,只等候楚人去开辟;在东边,迄春秋末叶吴国勃兴以前,楚人亦无劲敌。从周初以来,楚国只有侵略别国别族的分,没有惧怕别国别族侵略的分。这种安全是黄河流域的诸夏国家所没有的。军事上的安全而外,因为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是时的人口密度又比较低,楚人更有一种北方所仰羡不及的经济的安全。


楚武王一讨随国


当春秋时期开始的时候,楚国在位的君主是楚武王。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叫“楚武王”,是后来自己封自己为楚武王。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也只好叫他“楚武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知道楚国要想有决定性的发展,就得北进中原。但是,要北进中原,需要先向东伸展楚国的势力,否则便没有北上的通道。所以,他决定讨伐东边的随国。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随国是汉水东边众多小国中最大的一个。若是随国屈服了楚国,则其他的小国自然会望风披靡。

话说鲁桓公六年的时候,楚武王就曾经动过讨伐随国的念头,却没有成功。
事情是这样的:鲁桓公六年的春天,楚武王带领军队去讨伐随国。但是,却并没有直接攻打随国。而是暂时将部队驻扎在了瑕地。然后,派大臣薳章到随国去访问。

来而不往非礼也。随侯就派了少师董成到楚军军营见楚武王。这董成是何许人也呢?原来当时的随国,有一个大大的忠臣,叫季梁,也有一个大大的奸臣,就是董成。

令尹斗伯比就对楚庄王说:“我们之所以不能灭掉随国。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楚武王一听很纳闷,“此话怎讲?”

斗伯比接着说:“我们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来讨伐随国。跟随国临近的小国,一看我们来灭随国,立马想到唇亡齿寒。所以,他们就会跟随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楚国。因此,要想灭掉随国,我们就得向随国示弱,引蛇出洞,让随国来攻打我们,然后我们一举歼灭它的有生力量。”

另一位大臣熊率且比(听起来跟个日本名字似的)说:“我们听说随国的季梁贼得很!估计,没那么容易上我们的当。”

斗伯比说道:“然而,这次到我们军营来的董成是个草包,而且据说随侯还挺信任他的。我们试试看吧。就算今次不成功,或许说不得对以后的战事还有帮助呢!”

于是,当董成来到楚军军营的时候,看到的士兵基本都属于在公交车上需要让座的那种,净是些老弱病残之类的。就连楚武王乘坐的战车也是破球烂蛋。可是,他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却一点儿也不含糊,真是下了血本了。全是山珍海味。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看,好像特别怕随军来进攻他们似的。他也不想想,要是楚军真的不堪一击,人家会送上门来让他揍吗?这哥们的智商,简直是不敢恭维!

董成在回去的路上,忍不住一阵阵狂喜,心想:“我董成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楚军这副德行,就是用脚趾头也把他们揍个半死。”于是,他回去之后,就又添油加醋地把楚军的情况报告给随侯,并建议马上出兵痛揍楚军!

随侯一则觉得董成的描述有些夸张,再则季梁不断提醒他,这很可能是楚军的圈套,希望他谨慎行事。最终,随国决定按兵不动。

可是,从此之后,董成就更加痛恨季梁了,认为都是季梁这个熊玩意儿让他白白丢了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

楚国见随国没有上钩,也不好冒然出击。楚武王心想,这次出兵,没得到“利”,得点儿“名”也行。于是,楚武王又派人跟随侯说,希望他能派人跟周桓王说和说和,也让楚国称王。周桓王一听,就乐了,心想:“我是周王,封你个楚公就不错了!还想跟我平起平坐,你奶奶的!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吧!”随国侯只得把周桓王不同意的话,告诉楚武王。

楚武王真想暴揍周桓王一顿,可惜鞭长莫及,只得先回家再说。


楚武王再讨随国


到了这一年(鲁桓公八年)的五月里,楚国令尹斗伯比听说董成越来越得到随侯的宠信,而且季梁也越来越不受随侯的待见。并且自从上次随国和楚国交手之后,随侯越来越狂妄自大,渐渐地不把周围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了。所以,周围的国君们也不愿搭理他了。

于是,斗伯比就建议楚武王,是时候讨伐随国了。这次楚武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先联合汉水以东的小国,把随国孤立起来。当时,就只有一个黄国跟楚国不太搞得拢。所以,楚武王又派楚国的老外交家薳章到黄国去,把它的君主臭骂一顿,并且警告他老老实实地做个中立国。否则,大军到日玉石俱焚。
准备好了这一切,楚武王就将联合国部队兵分左中右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向随国杀来。

季梁向随侯建议说:“楚国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左军,并且楚武王也在左军坐镇指挥。所以您千万不要跟他对着干。最好先攻击它薄弱的右军。只要它的右军一跨,整个部队就支持不住,也会败下阵来。”

董成怒喝到:“你这个胆小怕事的胆小鬼。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要不是你,上次我们就把楚军干掉了,还等到今天?古人常说,兵对兵,将对将。难道我们的国君就不配跟楚王面对面的较量?”

随侯对董成的话,深以为然。结果,随军打败。随侯乘坐的战车也被楚军穷追不舍。好在随侯机灵,从车上逃了下来。少师董成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乖乖地做了楚国的俘虏。

后来,随侯派人来跟楚武王讲和。楚武王本不想答应。但是,斗伯比劝他说:“现在随国的奸臣董成已经被我们俘虏了。他们国内安定团结,我们已经没有可乘之机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跟他们讲和。”楚武王也就只好答应了。

上一次,楚国是既没有得“利”,也没有得“名”。这一次打了大胜仗,得了“利”了,所以楚武王想来个“名利双收”。但是,他也知道周桓王不会封他做王,于是干脆就自封为楚王。就是呀,自己能做的事,何必去麻烦人家周王呢!于是,楚武王自动升级。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12 07:04:51 +0800 CST  
@龙亢九天 2012-09-13 18:17:41
《春秋五霸传》作者前来拜帖,支持大作!
-----------------------------
读书人的相互慰藉。感谢!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2-09-14 07:15:51 +0800 CST  

楼主:人似花花似剑

字数:114017

发表时间:2012-08-29 23: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0:29:04 +0800 CST

评论数:1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