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年昔逸尘 2018-02-27 06:06:44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3:41:03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2-27 12:32:15
支持好贴!
-----------------------------
谢谢先生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3:41:22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27 12:24:08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3:41:36 +0800 CST  
@面具的爹 2018-02-26 19:54:45
是呀,我也认同每个王朝的覆灭因素各有不同,不管唐毁于节度还是明的僵化,土地兼并一样如影随形,我也说了土地兼并只是每个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不管大统一王朝统治者如何总结历史经验,都会出现其他问题,在王朝初期无所谓,也没感觉,越往后,明明不算什么问题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到没法解决的程度。
比如宋朝解决节度使问题,虽然内部稳定,却出现了对外软趴。
英国不好比较,因为英国只是欧洲的一部分,矛盾......
-----------------------------
谢兄弟捧场。
这个问题有些敏感,不便深入讨论,也不是本帖想要谈的,点到为止就好,在下丝毫没有要说服兄弟的意思,只是想告诉兄弟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最后说几个问题供兄弟思考吧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必须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不光指中国。就像兄弟说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中国不也是东亚的一部分吗?为什么东亚这一部分可以拿来说事,欧洲的那一部分就不能拿来说事呢?
美国总统换一百个美国还是美国,江户、德康再多的幕府,日本还是天皇制,就像曹操做魏公、做魏王都还是汉臣。
同属日耳曼蛮族文明,英国走向君主立线制,法国走向共和制,德国走向内阁责任制,有什么必然性?
同属东亚儒家文明,同样是比西方列强武力打开了国门,日本脱欧入亚,成为强国,中国呢?这里面又有什么必然性?
谁说宋朝软趴了?南宋时期比欧洲还富庶,南宋的GDP是475美元,欧洲是450美元。兄弟仔细地查证一下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看看究竟是宋的胜率高还是辽、西夏、金。别听教科书的什么积弱积贫,自己去查证。
学历史就从历史的角度去学,去思考,不要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
探讨人类历史发展,就要从全球人类社会出发,而不仅仅是一国。
以上这些仍然是仅供兄弟参考。
就此打住,还是回到三国故纸堆里去和兄弟一起看三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4:22:09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2-27 16:01:40
楼主大才,佩服!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47:07 +0800 CST  
隐蕃只是个没有名气的年轻人,叛逃到吴国也没引起重视。隐蕃就亲自给孙权写信,说:“我听说纣王无道,微子抱着祭器逃奔到周;汉高祖宽仁英明,陈平率先投靠。我今年二十二岁,抛弃故国来归顺有道之君,仰赖上天庇护得以安全到达吴国。我来此已经许多天,但主管官员却把我等同于一般的降人,没有加以区分鉴别,使我掌握的情况和对时局的看法、应对时局的意见建议,不能上达给您。我抑郁长叹,此种处境何时才有尽头?谨此来到宫阙,跪拜上奏,请求能得到您的召见。”
这封信引起了孙权的关注,立即召见隐蕃,与隐蕃面谈。隐蕃对时局的看法很有见地,言辞敏捷,举止优雅。孙权召见隐蕃时,幼时同学,现任侍中、右领军的胡综在一旁陪坐。隐蕃走后,孙权问胡综怎么看这个人,胡综回答说:“此人夸张言辞像东方朔,巧言诡辩像祢衡,但实际才能都不如这二人。”孙权又问可以让他做什么官,胡综认为不能让他治理民政,可以在都城里找个小官让他试试。”
隐蕃的目的是要当廷尉,在与孙权会谈时应该是有意识地把话题往这上面引导以展示自己熟悉刑律的才能,所以孙权任用其为廷尉监。廷尉分三级,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隐蕃虽然距离廷尉正还有一步之遥,但一见面就得到个副廷尉,已经是很成功了,假以时日升任廷尉正也有极大可能。
二十二岁就任廷尉监,前途无量,再加上隐蕃能言善辩的口才,举止优雅的亲和力,很快在吴国声名鹊起。隐蕃有意识有目的地结交吴国政要,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对他十分赞赏,都称赞他有王佐之才,经常和他往来。因为这二人的原因,其他官员也纷纷前往隐蕃府中,与隐蕃结交。隐蕃门外常常是车马云集,门内堂上往往是宾客满座,朝中自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争着与他交往。也有少数人不与隐蕃来往,比如羊衜、杨迪等人。
特别是廷尉郝普,对隐蕃佩服至极。各位看官还记得这人吧?刘备借得荆州后任命的零陵太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吕蒙收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时,只有郝普坚守不降,最后被吕蒙骗降。隐蕃的目的是要做廷尉,一定会想办法拉近和郝普的关系,从好的方面说是想得到郝普的好感,离任时举荐自己接替。从坏的方面说是寻找郝普的过失,想办法取而代之。郝普则因为二人同是投降的人,有许多感同身受,也因此郝普经常在隐蕃面前倾诉抱怨自己的委屈和受到的不公,不知里面有没有背叛刘备后的愧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50:59 +0800 CST  
太常潘濬的儿子骑都尉潘翥也是隐粉之一,不光争着与隐蕃结交,还时常送钱送物。潘濬不住建业,不是在外征战,就是和陆逊一起驻守武昌,听说儿子结交隐蕃,非常愤怒,立即写信责骂儿子,说:“我深受国家厚恩,立志以命报国,你们在京城应当心存恭顺,亲近贤人,仰慕良善,怎么能与投降的人交往,还要送钱送物呢?我在远方听说这事,心中震动,脸上发热,惆怅十多天。信到后,你马上到信使那里受杖一百,还要去追回所送的东西。”潘濬这个举动让许多人困惑不解,一直到后来隐蕃事发,大家才恍然大悟,潘濬之所以这么大张旗鼓地做这件事,是在保全他的儿子,也保全自己。
潘濬也是降将,同样为刘备借得荆州后任命的治中从事,投降孙权后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孙权效命。因为降将的身份,从来都是小心翼翼,朝中有事时也总是比别的朝臣更加积极、鲜明地表示自己的忠诚,生怕受到猜疑。(蜀)汉长史,后任大将军的蒋琬和潘濬是亲戚,蒋琬是潘濬妻子的哥哥,因这层关系,潘濬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曾经有人给武陵太守卫旌告密,说潘濬派密使和蒋琬联系,有投降的意思。卫旌不敢隐瞒,立即告诉孙权,幸好孙权相信潘濬,说:“承明(潘濬字)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把卫旌的上表封好后送给潘濬,以示信任,同时召回卫旌,将其免官。古往今来的降将都不好当啊。
从隐蕃有意识地结交吴国朝臣的行为来看,其目的性非常明显,结交的人中没有皇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江东世族,如朱据,一类是降将,如郝普、潘濬的儿子,而这两类人都是孙权潜在的政治对手,如果把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势必动摇孙权政权的稳固性。隐蕃这招确实高明。
非常奇怪的是就在第二年,隐蕃却因谋叛被抓。有记载说是因孙布诈降引诱王淩入吴,隐蕃为保护王淩起事,引起王淩警惕而撤军。前面说过,王淩因为找满宠要兵要不来,自己并没有亲自带兵入吴迎接孙布,而是派了一个督将只带了七百步骑去迎接。隐蕃不会为了这七百步骑暴露身份的,但究竟是什么事情促使隐蕃谋叛,史无记载,是个解不开的谜。隐蕃又是以什么方式谋叛的,有哪些人参与,也不知道。只知道隐蕃确实做了谋叛的事情,没成功,只身逃跑被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51:31 +0800 CST  
值得关注的是隐蕃被抓后的事情。隐蕃被抓后并没有立即处死,而是遭受严刑拷打,一定要他说出有哪些党羽,而隐蕃坚决不说。最后孙权竟然亲自出面审讯隐蕃,对隐蕃说:“你何必拿自己的身体代人受过呢?”隐蕃回答说:“孙君,大丈夫谋事,岂会没有同伴!我做烈士而死,不会牵连同伴的。”最终也没说出同伴,史书上说是闭口而死,没说是在狱中被杀或者是闹市斩首,难道是传说中的咬舌自尽?或者绝食而死?堂堂皇帝亲自审讯一个案件,可见这个案件相当复杂严重。
孙权一定要追出隐蕃党羽,实际上是想借此打击江东世族,从这个意义上说,隐蕃闭口不言,起到了保护江东世族的作用,还是给孙权维持政权稳定带来了一些麻烦。孙权找不到打击江东世族的借口,就把怒气发泄在郝普身上,责怪郝普说:“你以前竭力称赞隐蕃,还为他怨望朝廷,造成他反叛,都是你的原因。”郝普因此自杀,朱据被软禁。(一说朱据被软禁是因为吕壹事件,嘉禾到赤乌年间,吴国发生了吕壹事件,对吴国政坛的影响非常大,因非本章讲述内容,以后再讲)
以上是曹睿是武功,下面谈谈曹睿的文治。
曹睿从小就对刑律感兴趣,其继位后在完善刑律上做了许多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订《新律》。
此前魏国一直使用的是汉律,而汉律体系太过庞杂,包含了从西汉时萧何《九章律》起,到叔孙通、张汤、赵禹、鲍公和其他人增加、新撰的法令共906卷。这么多的内容谁能记住啊,后来又有人各自作注、撰写章句。其中有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等十多家,每家数十万字,共有条款26272条,7732200多字,更让人头痛。法律条令的混乱繁复庞杂,导致司法腐败不公。曹睿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给事黄门侍郎韩逊、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制订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新律》是三国时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一部系统的法典。《新律》在法典体例上、内容上都有所改革和创新,成为后世法典的楷模。许多人熟知的“八议”就是《新律》第一次提出来的,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议”来源于儒家经典《周礼·秋官·小司寇》中的“八辟”,因此,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显著特征。
另外还有一些举措,如专门设置律博士;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等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52:08 +0800 CST  
喜欢刑律的人,一般来说是理性谨慎、严密细致、朴实稳重的人,曹睿也应该如此,所以他特别讨厌浮华之人和浮华之风,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所谓的名士,都因为有浮华之风被曹睿免职,不再任用。
同样的道理,曹睿虽然也写诗文,但这样性情的人怎么也不可能写出好诗文。好在曹睿崇尚诗文,专门征召了一批文士安置在崇文馆里,鼓励他们进行诗文创作,也算是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促进。
曹睿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事情,就是定曹操为,曹丕为高祖,自己为烈祖。(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帝王庙号都是死后立的,哪里有在位时就为自己定下庙号的?一朝三祖,也实为少见,除了曹魏以外,只有清朝如此。清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也都是死后所定且实至名归。
曹睿在国际外交关系上也有所开拓。
与大月氏的关系。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月氏王波调派使者来朝拜,向明帝进献珍奇礼物。曹叡封波调为大月氏王。
月氏族,是公元前2世纪前生活在中国西北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游牧部族。在先秦古籍中,也称作禺知、禺氏、牛氏等。部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等五部歙侯。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其国,建立起与中原政权的来往关系。
月氏与匈奴相邻,双方长期争战,月氏负多胜少,日渐衰弱。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被迫迁移,一部分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此地的原住民塞种则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剩余小部分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间的羌族混合,称为小月氏,西迁的称为大月氏。
公元前139~前129年间,大月氏又被乌孙族击败,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阿姆河地区,靠近阿富汗)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巨大,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与肃慎的关系。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五月十五日,北方肃慎国进献“楛矢石砮”。
肃慎,亦作息慎、稷慎、挹娄,是生活在中国东北(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古老民族。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都与肃慎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肃慎族一直与中原政权有交往,从传说中的舜、禹开始就有,因此“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一种象征。
所谓楛矢石砮,就是用长白山的楛木(有说桦木、眓木)制作的箭杆;石砮,就是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是肃慎族特有产品,很有名气。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来服”的政治意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53:09 +0800 CST  
与倭的关系。日本列岛上的一些国家在汉朝时就与中原政权有交往。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王派使节来朝贡,光武帝赐其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筑前粕屋郡志贺岛叶崎(今福冈市东区粕屋郡志贺町)出土。1954年,日本政府文化部门将其定为“国宝”。现存于福冈市博物馆)此后也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交往。曹睿早期,公孙渊占据辽东,三韩在朝鲜半岛南部活动,阻塞了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与魏国交往的道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睿灭掉公孙渊后,设立带方郡,并派公孙模、张敞等人讨伐韩濊。消除韩濊势力后,打通了与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交往之路。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倭女王卑弥呼派大夫难升米等到达带方郡,请求到洛阳向魏明帝朝贡。带方郡太守刘夏派官员送倭女王使者进京。年底,魏国下诏书给倭女王说:“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派人陪送你派来的正使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和你进献的男奴四人、女奴六人、班布二匹二丈,都已经收到了。你所在的地方那么远,还派人来贡献,这是你忠孝之心的表现,我非常怜惜你,封你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已经装封好,交给带方太守以我的名义授予你。你好好地安抚你的百姓,教导孝顺。你的来使难升米、牛利走了那么远的路,非常辛苦,我现在封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慰劳赏赐后让他们回去。我以绛地绨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回报你所贡献物品的价值。另外特别赏赐你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都装封好交给难升米、牛利带回去。你可以把这些东西全部展示给你的国人看,让他们知道我怜惜你,所以郑重赏赐你这些好东西汝。”
卑弥呼究竟是谁?《三国志倭人传》上说是日本邪马台(日语太和的译音)国女王,日本列岛内乱,共推卑弥呼为女王。但该传记载的倭国和邪马台国的各个事件,在日本国内的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这就造成了卑弥呼的身份之谜,有许多种说法,天照大神说、倭迹迹日百袭姬说、神功皇后说、熊袭女酋长说、倭姫命说等等,至今不能确定那种说法最为可靠。
这个现象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因为自此以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公元249-248年),魏国与倭国还有过紧密的联系和交往。正始元年、四年、六年、八年,双方互派使节出使,魏国官员亲赴倭国协调解决卑弥呼去世后的继承人问题等,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事情,怎么会找不到记载呢?有中国学者认为是日本人以臣服进贡汉、魏政权为耻,有意删除了这段历史,这种说法不光是偏激,还有些小人之心了。起码日本近代以前的文化界都认同崇尚中华文明,并不以为耻,反以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为荣。就算有部分日本学者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但不会全体否认,总有学者会记录和发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为什么会缺失?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与高句丽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七月,高句丽王位宫斩吴国派来的使者胡卫,将首及送至幽州,想和魏国建立良好关系。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高句丽还出兵相助。灭掉公孙渊后,魏国直接与高句丽相邻,产生摩擦,高句丽袭击辽西。此后双方纷争不断,导致曹芳继位后就陷入与高句丽的战争之中。
现在可以来看曹睿是否可以和秦皇汉武比肩了。秦皇汉武最大的功勋是统一六国和开疆拓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睿还不能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所以刘晔说他才能有所不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曹睿成功阻击了(蜀)汉、吴国的进攻,确保了魏国现有领土,并灭掉公孙渊,设置带方郡,也有开疆拓土之功。在经济、法制、文化等事业上卓有成效,也算得上一个明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7 17:53:51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2-28 09:21:36
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09:23:27 +0800 CST  
@面具的爹 2018-02-27 23:09:28
中国是东亚的绝大部分,英国只是很小一部分,这对对外交流和技术流通有极大区别。
幕府一换既得利益集团也换了,和换朝代类似;
日本脱亚入欧,体量小,船小好调头,中国大船掉头用的时间长一点罢了,有共性。
宋没有燕云十六州,胜率必须高,不然损失就大了,人肉城墙那也是不得已的悲剧。大宋GDP高,经济繁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点做的非常好,内部稳定与善于攻伐,始终是一对矛盾体。
不小心又说了几句......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09:23:45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2-28 10:42:02
阅读大作,对曹睿有了新的理解。曹操有孙如此,可以告慰了。从文章中学到很多,受教了。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2:03:43 +0800 CST  
老顽童还在过年啊?咋不见您冒泡了,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2:32:23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2-28 13:41:55
终于追上来了,差点掉队。给楼主拜个晚年!
--------------------------
哈哈,真还在过年啊。谢谢您,给您拜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5:13:05 +0800 CST  
说曹睿是明君是指他在文治武功上取得的较大功绩,并不针对他的个人品行,曹睿在私生活上可以和教科书上指责的追求享乐,荒淫无耻画上等号。
曹睿刚当上皇帝就遇到诸葛亮北伐,吴国也时常来偷袭,整天忙于应付,无暇享乐。诸葛亮一死,曹睿就开始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园林,修昭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变本加厉地追求享乐,似乎要把逝去的时光弥补回来。为了加快宫殿园林建设,不惜亲自率领三公以下大臣到工地挖土,也是奇葩。
皇家园林芳林园更是规模宏大,有人工修筑的景阳山,有人工挖掘的湖泊,亭堂馆所,雕梁画栋,回廊曲桥,连绵不绝。还有石雕的蟾蜍接水,大龙吐水的大型喷泉。还有各类大型游乐场,节假日对外开放,表演百戏。芳林园将流经洛阳的谷水引入园中,《水经·谷水注》描述了谷水流入芳林园后的各种景象,美不胜收,称芳林园“实为神居”。还在园中竖立起一根巨大的铜柱,铜龙绕根,龙身长一丈,还背着两个龙子,柱子顶端安放了一个两个承露盘,一个直径四尺、一个五尺。
另外在司马门外竖立起两个巨大的铜人,称为翁仲。古代修筑如此巨大铜人的只有三个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和魏明帝曹睿。
曹睿还在芳林园列殿北设立八坊,将妃嫔中的才人按次序安置其中,贵人以上的妃嫔另外在南边居住。曹睿经常在这里游宴,为不耽误政事,选择了六个知书可信的女子为女尚书,让她们负责接收外面大臣的奏章,按曹睿的指示在上面批示办理意见。相似于明朝的司礼监批红。
曹睿大兴土木,需要征集大量的农夫,以至耽误了农时,朝中大臣纷纷劝谏,将作大匠杨阜、散骑常侍高堂隆、司空陈群、廷尉高柔、卫尉辛毗、散骑常侍蒋济、中书侍郎王基、右仆射卫臻、尚书孙礼、洛阳典农令毌丘俭、太子舍人张茂等高中级官员都上书劝谏。曹睿也不听,好在曹睿不杀谏臣,随你怎么说,反正不听就是,但也不杀你。这点还是好过许多杀谏臣的皇帝。
修这么多宫殿这么好的园林干啥,自然是玩嘛,咋玩呢?皇帝是男人,又自然是和女人玩啊。和一个女人玩多没劲,要和许多许多女人玩。这就是曹睿第二个遭人诟病的事情。
曹睿广纳宫女,大臣官员的未婚女儿不送进宮是不敬,严重的要治罪。百姓已经许配还没出嫁的女儿有姿色的不准出嫁,也要送进宮来。曹睿后宫宫女人数鼎盛时达到数万人,可以和灵帝媲美。说来也奇怪,后宫女人越多反而没有生育,可能是交配频繁,精子质量太差。
其实这两个罪名可以安在大多数专制皇帝的头上,一个男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无人能管,无人敢管,在私生活上,只要这个男人生理正常,不做这两件事还做啥啊?没有监管,人性丑恶的一面会无限膨胀,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曹睿不好杀人的风格可以说是挽救了曹睿挽救了魏国,修宫殿,纳宫女不会引得人人自危,导致政局动荡。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也和曹睿一样荒淫,但他要杀人,还变着方地杀,千奇百怪地杀,最终导致亡国。
曹睿没有因为修宫殿、纳宫女亡国,却在临死前任命托孤大臣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魏国事实上在他死后不久亡国。这真是异数,让人为之遗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5:53:0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2-28 15:57:58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6:03:11 +0800 CST  
下面一段居然违规发不上来,太奇葩了。一段一段地试试,看是哪里出问题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6:04:11 +0800 CST  
先把托孤的事情放一放,讲讲曹睿的后宫事情。
曹睿生母甄夫人早死,为郭皇后抚养。曹睿对生母被赐死一事一直耿耿于怀,继位后,立即追尊其母为文昭皇后,在邺城为其立庙。紧接着又追封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谥为敬侯;由嫡孙甄像继承。景初元年底,废邺城庙,在洛阳为其母立庙。甄氏从此算是彻底平反,与曹氏家族列祖列宗一起享受后人祭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6:07:34 +0800 CST  

因为甄氏死得凄惨,曹睿特别关照甄氏家人,称帝之年就安排甄氏家人出任不同的职务,各项赏赐累加起来有“钜万”之多。以后又不断地为甄氏家人封侯加官,恩宠异常。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2-28 16:09:27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