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世界五千年

22、垓下楚歌
刘邦在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也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大片土地封给彭越,终于搬动了这两员猛将。刘邦的同姓宗族刘贾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几路大军将正向东南撤退的项羽大军重重围困在垓下。
这时的项羽还有十万军队,可是对手的军队数量是他的数倍。这时,退往彭城的道路已经被韩信切断,向南退却的道路被英布切断,被动的守城是没有出路的,除了出城反击,没有别的办法。
与项羽交战的正是以前劝降失败的韩信,在绝境中困兽犹斗的楚军与汉军大战,杀得汉军连连后退,项羽心想,只有把韩信的军队彻底击溃,自己才有成功的希望。
可是,当他率军去追韩信时,孔将军和费将军从侧翼杀出,让楚军腹背受敌,激战多时,楚军损失惨重,项羽只好带楚军退回垓下城中。



真的是到了绝境了,心力交瘁的项羽明白,这次不是五年前的巨鹿,也不是三年前的彭城了,就算自己击败了韩信,刘邦的其它将领也不会给他胜利的机会。
夜深了,营帐内外一片寂静,突然,一阵阵楚歌响起,声音越来越高。
项羽大惊,一跃而起,听到声音是从城外传来的,知道自己的绝境真的是来临了。看到营帐内有自己的妻子虞姬,营帐外有自己的座骑乌骓马。悲从心来,口中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后,营帐外面更加寂静,只有一阵阵的啜泣声由远及近传来。
虞姬道:“将军,这里的气氛太悲凉了,我为你舞剑助兴吧。”
项羽点点头,虞姬舞剑的身影与项羽的歌声融为一体。
突然,虞姬的身影迅速倒下,项羽大惊,急忙扶住虞姬,看到虞姬的胸口流出鲜血。
“将军,听我一句话,明天要突围,不管手下剩下多少人,不管别人怎样看你,你都要坚强的活下去。我走了,不陪你了。”
虞姬的呼吸一阵阵急促,说话也断断续续:“活……活……活下……去。”
看到虞姬的身体变凉了,项羽却还不松手,外面的楚歌声越来越高,营账外也不再是一片安静,喧哗声越来越大。
这时,几个人慌忙的跑进营帐:“将军,外面的人全走光了,要是再不出城,我们都要被汉军活捉了。”
项羽只好把虞姬放下,最后看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一眼,转身走出营帐。
他收集了八百多人,问他们:“别人都走了,你们还不走?”
有几个人说:“我们都是跟随将军这么多年,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誓死追随将军。”
“我们愿意以命相拼,护送将军脱离险境,帮助将军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几句话说的项羽热血沸腾,“好,将军就带你们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一定还会杀回来的。”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12 04:18:46 +0800 CST  
23、死亦为鬼雄
天亮后,汉军发现垓下城中冷冷清清,问城中的人,才知道楚军早已散去,项羽带着一部分人也出城了。
灌婴二话不说,带了五千精兵去追击,项羽出城时,天已快明,好不容易过了淮河,项羽发现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
到了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他迷路了,问田中的一个老农,按照老农指的路走到一片沼泽中,被汉军追上。
项羽只好带着人朝东杀去,只剩下二十八骑,汉军追击者却有数千人。看到自己已经没有逃脱的机会,他就回过头来对这二十八骑说道:
“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年了,经过了大小七十多场战斗,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今天到了这个地步,不是我不会打仗,是天要亡我。”
“今天是我打的最后一仗了,我还想证明一下自己,斩杀对方的将领,砍掉对方的旗帜,击退对方的包围。”
于是,这些人鼓足勇气,杀向敌军,杀了汉军上百人,汉军不敢靠近他,只好看着他的身影疾驰而去。
到了乌江(安徽颖河支流,项羽到达地点在今天安徽和县乌江镇),项羽看到一个老人摇着船在江中等着他。
“将军,你快过河,江东地方不大,也有千里,人不算多,也有数十万人,你一定会东山再起的。”
看到项羽犹豫不决,老人说:“快过河,等汉军来了就没机会了。”
项羽说:“我能做的都做了,是天要亡我,我有什么办法。想当年我带着江东八千子弟渡过江向西,现在却一个人回来了,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这是我的座骑,已经骑了五年了,一日能行千里,我实在不忍心把它杀了,就送给你吧。你一定要好好待它。”
说完后,项羽头也不回的和自己的二十多人步行杀入追来的汉军阵中,自己就杀了几百名汉军,身上受了十几处伤,看到越来越多的汉军围了上来,毅然挥刀自刎。

西方战神汉尼拔是在自己投靠的人在罗马人的逼迫下要将其交出,走投无路又不甘心打接受罗马人的审判服毒自尽的,东方战神项羽同样是在绝望中用刀了结了自己一生的。
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太多了。

明天更新第六章最后一节:战神背后。后天开始更新第七章:强汉风采。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12 21:11:38 +0800 CST  
24、战神身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千百年来,人们吟诵这首李清照的千古名句时,都禁不住怦然心动,为这位失败的英雄潸然泪下。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他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值了?
他要是忍辱负重,回到江东,隐姓埋名,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就会等来机会,还是大把的机会。
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对手是他,只要他不露面了,那几个人肯定会互相掐架的。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只要知道他还在人世上,肯定会找到他。
他可能想到过这一点,他可能不想依附于任何人,打的几场经典之战都是凭自己的力量单独完成的,没有一次是和别人合作的。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他吃亏就吃在了贵族的习性上。
几百年前的春秋时代,他的习性还是大有市场的,可是到了胜者为王的战国时期,他的这些东西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自己太年轻,垓下之战时也不过三十二岁,还没有子女,身边姓项的人中有名望的早死了,其它的人不是有勇无谋,就是和他不一条心,那些异姓王更是和他貌合神离。从开始到最后,他始终避免不了孤独一人与周围的势力对抗的局面。
正由于这样,他才感到真的是累了,当知己虞姬死后,他的天就塌了。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的这首五言绝句应该是对项羽的激励,她知道自己的男人带着他,就没有办法突围了。为了不拖累心爱的人而毅然离去,没想到项羽在一天之后便追随而去,自己的良苦用心最终白费。
她还是太高估了自己的男人了。
尽管现在的影视剧都大肆渲染刘邦吕雉项羽虞姬这两对夫妇的事,可是他们到底是不是很熟,却难以断定。
两个男人要经常碰面,两个女人就不一定认识了。
即使有机会见面,她们可能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真要是在一起,按照吕雉的本领,虞姬肯定会把一些感想告诉项羽,从而改变项羽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的。
所以,虞姬和项羽一样,抱着贵族的习惯不放,一个想法会坚持很多年不变。
所以,项羽会一再犯错,没有跟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能力,真的和那个刻舟求剑的楚国人差不多。
所以,即使他没有遇到刘邦,成功统一了天下,也是第二个战国时代。
他就算暂时稳定了天下,也会是列国争霸,即使他能顺利的正常死亡,他的子孙也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秦二世。
他走了,刘邦用了不大的代价就统一了天下,中华大地得到了四百多年的稳定局面。
项羽如果真的不死,继续和刘邦及诸将交战,用不了十年,北方的陌生势力会乘虚而入,会发生什么真的难以想象。

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幸事,汉尼拔的失败也是西方历史的一大幸事。
项羽身后是强汉,汉尼拔身后是名噪一时的罗马帝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树春”,扎马和垓下的烽烟已经熄灭,伟大的帝国时代已经来临。
大汉和罗马,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混乱无序的王国时代已是昨日黄花,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战争和屠杀告一段落,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打天下不容易,坐天下更难。
打天下的人是英雄,坐天下的更是英雄。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13 21:18:31 +0800 CST  
鸡年即将过去,狗年即将到来,在此预祝所有关心此贴的朋友新年快乐。
节日气氛太过浓厚,坐下来硬写,质量也不行,就停更两天,明天争取更新一节。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15 19:19:31 +0800 CST  
第七章:强汉风采
1、内忧
刘邦在分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还分封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信为韩王(其实他也叫韩信,不过与他同名同姓的那一位太强大了,后人只好称他为韩王信)、张敖为赵王、臧荼为燕王。
在这些异姓王中,前三位是名将,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是打败不了项羽的。尽管在最后时刻这些人不听话,刘邦也必须借助他们的力量。为了安抚本人及其部下,不想封也要硬着头皮封。
而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之孙,韩国的地盘又是在北方,为了对抗北方兴起的匈奴人,必须让他替自己守这个地方。
而张敖是赵国旧人张耳的儿子,张耳是刘邦在年轻时结识的旧交,两人的关系是很铁的,刘邦不仅爽快的封张耳为赵王,还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
韩信通过井陉之战大胜赵军后,燕王臧荼投降刘邦,而他之所以当上燕王,是项羽封他的。他是投降的,还是先投韩信后投刘邦的,刘邦自然看他是不怎么顺眼的。
还有一个吴芮也是项羽封的,不过项羽封的是衡山王,而刘邦改封为长沙王。前面说过,他是百越族首领,与张良关系密切,在张良的建议下,他低调做人,处处小心,成为唯一得到善终的异姓王。
三员猛将为了确认自己的王位,赵、韩、燕为了确认自己故国的土地,联名上书,建议刘邦立即即位称帝,在一番虚情假意的推让以后,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为国都,国号为汉。立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
天下太平了,刘邦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如果各个异姓王安分守己,等待五十多岁的刘邦走了再图谋大事也不迟,但谁也想不到,最北边的燕王臧荼却率先谋反。
可是,他谋反的动机是什么?有种说法是刘邦即位之后开始捕杀项羽的旧部,刘邦确实杀了一个人,就是临江王共敖的儿子驩,并没有杀别人的记载。
临江王发动叛乱,杀他是应该的。临江国在共敖执政时,是保持中立的,北方的燕国还站在刘邦这一边,臧荼要是有反心,完全可以在垓下之战时从北方南下,让刘邦顾此失彼。
他还是联名上书的诸侯之一,要是善于伪装,出尔反尔,他应该做出更精彩的表演,而不是偏安一隅,默默无为。
他的谋反细节在《史记》中只是一句话:“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至于谋反的时间,几部史书都不一致。《史记》中说是十月,而《汉书》中居然有七月和九月两种说法。
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刘邦在平定临江国以后,下一个目标是遥远的北方,先对付这个降将,灭了该国,安顿了自己同村的好友卢绾再说。
先易后难,先对付边远地区的,再慢慢的搞定内地的。
平定燕国后,他下一个目标就是韩王信了。
只要再把韩国拿下,稳定了北方,他再想办法对付那三块难啃的骨头。
可是,他没有想到,在对付韩王信时,韩信战败逃跑了,跑到了北方的匈奴。
这时,他才知道,他遇到了一个狠角色,这个让他的后代不得安宁的力量就此浮出水面,大汉与匈奴的对抗就此开始。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16 20:46:29 +0800 CST  
感谢耿老每日坚持不懈的支持,上班会客走亲访友,几天没能打开电脑,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抓紧更新。

2、外患
在四个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大河流域的外围,活跃着几支部族和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的游牧民族。
他们居住在寒冷的高原地区,漫长的冬季将他们的羊群冻死,缺衣少食的日子是他们难捱的关口。
所以,南下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四千多年前,印欧人率先南下,用了不到一千年时间,就让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苏美尔人彻底消失,与古埃及人大战,成了整个印度半岛的主人。
在东方大地,北方游牧民族同样成为中原农业文明的心腹大患。《史记》中记载:黄帝曾“北逐荤粥”,商代多次与鬼方交战。这时,他们的实力不足以同中原人抗衡,打进来就被打回去,占不到一点便宜。
到了西周时期,游牧民族的势力得到迅猛扩展。周宣王与戎人战于千亩,战败。申国国君勾结犬戎人占领镐京,逼得平王东迁。占领了卫国国都朝歌,渗透到了中原。要不是齐桓公及时攘夷,民族大融合就会提前一千年发生。
北方的匈奴完了统一的时间比中原地区还要早一点,公元前245年,李牧在代郡全歼十万匈奴骑兵,让匈奴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三十年后,蒙恬把匈奴人逐出河套平原。赵国和秦朝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任务。
与中原人的交战以惨败告终,头曼单于的匈奴帝国地位一落千丈,北方大地眼看又要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时,他的儿子冒顿(mò dú)却站了起来,彻底改变了匈奴的国运。
他和扶苏一样,都是长子。他和扶苏面临的命运也完全一样,都是太子的地位不保了。扶苏被发送到北方,冒顿被发送到了西方的月氏(ròu zhī))。
头曼比秦始皇还狠,冒顿刚到月氏,头曼就发兵攻打。借刀杀人的用意非常明显,可冒顿更狠,直接偷了月氏人的良马,回家了。
看到儿子完好无损的回来了,头曼没有了主意,给了他一支骑兵:“你这么勇猛,就带兵打仗吧。”
直接是作死,不但没有除掉他,还给了他人,他显然看错了自己的儿子。
冒顿得到这支精兵后,立即进行训练,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
他发明了一种射出时能够发出声响的箭,称为“鸣谪”。“鸣谪所射而不悉射者,斩!”
第一次,“鸣谪”射向自己的爱马,有的人考虑太多了,箭没有及时射出,被杀!
第二次,“鸣谪”射向自己的爱妾,有的人正在考虑,箭还是没有及时射出,被杀!
叫你射你只管射,别问这是什么东西!
于是,第三次,“鸣谪”射向自己的父王,身边的人不再犹豫,乱箭齐发。
公元前209年,就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匈奴人同样进行了皇位的交接。由于冒顿用的方法如此毒辣,匈奴强大了,而秦国却灭亡了。
中原天下大乱,而在北方,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至葱岭,皆为冒顿的国土。
八年后,看到中原的战火才熄灭,冒顿就急不可待的率大军四十万南下,占领马邑(今山西朔州),与韩信同名的那位诸侯投降。
匈奴人长驱直入,直逼晋阳(今山西太原)。第二年,刘邦急忙召集大军三十二万仓促迎战,结果中了冒顿的诱敌之计,被包围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
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韩信被解除兵权,发配到了楚地。手下的士兵全是拼凑起来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匈奴人抗衡。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陈平出了一个主意。
“我们根本打不过人家,就服输吧。我去找匈奴王的王妃,别的不管,先解围再说,解围后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刘邦是最会看风驶舵的,立即爽快的答应了。
陈平立即派使者找到了那位王妃,对她说:“我们打不过你们,我们大王决心同你们和解,送给大单于很多美女,还想把大王的公主嫁给你们匈奴单于,以后两家人结成亲戚。缺什么东西尽管说一声。”
王妃看到很多礼物,就说:“你们大王的公主嫁给我们单于,我同意。你们就没有必要送其它美女了。你等着,我去见单于,这么好的主意,他一定会同意的。”
于是,大汉和匈奴达成了协议,刘邦选了个宗室女性,嫁给了冒顿单于。此后,他的儿子汉惠帝和汉文帝也选了个宗女,嫁给了冒顿单于。
不过,这些女子却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无论如何,她们都用自己的青春为国家的安定做出了贡献,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终于解了七天七夜之围,刘邦回到了长安。
“内患比外忧更可怕,我一定要解决那几个异姓王,让我的子孙过安稳日子。”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0 12:09:10 +0800 CST  
3、鸟尽弓藏
就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后不久,刘邦突然赶到定陶的韩信大营,宣布改封韩信为楚王,并解除一代名将的兵权。
可怜的韩信还不知道他要求封王和郦食其之死这两件事上已经得罪了刘邦,居然到楚地上任了,并且特意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洗衣服的老大娘,赏赐给她千金。找到了让他忍受了跨下之辱的人,封了他为中尉,还得意洋洋的对手下人说:“你看我多么仁义,我当时就可以杀了他。我有了今天,是他给我的屈辱激励了我。我发誓如果飞黄腾达了,一定会重重赏赐他。”
他还找到了曾经投靠过的南昌亭长,只赏他铜钱一百。并对他说:“你是个好人,可是好事没做到底,就很不应该了。”
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和项羽真的是一对兄弟,都是战神,却对权术一窍不通。
可怕的是还没有自知之明,在条件不成熟甚至危险都没有解除之际还在炫耀,他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被刘邦安插的眼线及时汇报。
刘邦封他为楚王,主要目的就是让他回到家乡放松警惕,露出马脚。
他一直都不明白,他和项羽都是吃了贵族习气的大亏,他认为亭长你给我饭吃,可是这饭不是白吃的啊,你遇到危险我会拔剑相助的。老大娘是普通百姓,我没有为她做什么事她倒给我吃。至于跨下之辱,他是庶民,我没有必要和他一般见识。
他认为刘邦待他很好,给他军队让他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应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他一直都不明白,他以贵族自居,他效力的人却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就对他的行为判了死刑。项羽已经得到了失败的结果,他还是执迷不悟,只能是步其后尘。
正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还收留了与自己私交很好的项羽将领钟离眛,刘邦勒令他将其交出,并到陈地,钟离眛自杀,韩信持其首级见刘邦。刘邦却脸色突变,命令人把他捆起来,绑在车上。
他这才知道自己要面临的命运了,大叫:“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冷冷的说:“有人告你谋反,我是提醒你。”命令人给韩信戴上刑具,到了洛阳,又假惺惺的赦免了他的罪过,贬他为淮阴侯。
韩信的地位一落千丈,他还不适应,屡有怨言,还和有谋反心的陈豨混在了一起。陈豨反叛了,韩信终于被抓了现行,被吕后和萧何骗到了长安,杀死于长乐宫中,夷三族。
临死前,他才痛心的说:“我最后悔的是没有采用蒯通之计,死在了女子的手里,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把他送上了人生的顶峰,也为他打开了地狱之门。
赵王张敖,同样是因为谋反的罪名,被押往长安,手下的人被杀被灭族,他却因为是刘邦女婿的原因保住了命,还被封了个宣平侯,自己善终,子孙后代也得以保全。
代替臧荼王位的卢绾也因为涉嫌私通陈豨谋反,刘邦命樊哙发兵讨伐,卢绾率众人出逃匈奴。
梁王彭越因为对讨伐陈豨的态度不积极,被手下人告发,被吕后骗到了洛阳,人被杀,族被灭。
看到韩信、彭越的结局,英布知道下一个会是他。于是二话不说,反了。
刘邦带病出征,终于将其平定,路过自己的家乡,击筑长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猛将不在了,文臣保持沉默了,自己一手缔造的国家困难重重,谁会接管这个国家,会是懦弱的太子吗?
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带着征讨英布时的箭伤,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1 12:21:50 +0800 CST  
4、吕后专权(1)
与后世的君主不同,刘邦在弥留之际叫来的不是顾命大臣,而是自己的妻子吕雉。
他明白屠戮功臣带来的副作用,武将根本不敢指望,张良、萧何、陈平等文臣早已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放手不管了。
君臣的信任基础全无,他即使对吕后有想法,也非叫她不可。
吕后问:“现在管事的是萧相国,他年纪也很大了,他要是走了谁可以接替他?”
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那以后呢?”
刘邦说:“王陵。不过他比较憨厚,陈平可以帮助他。还有周勃,可以担任太尉,以后天下要是有乱,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他。”
吕后又想问,刘邦不耐烦了:“你就别操那么多心了,那时你早死了。”
看着吕后,刘邦想起了过去的一幕幕:
沛县起兵前,她在家里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自己能够成功有她的一份功劳。
可是,她生的儿子刘盈太懦弱了,把权力交给他自己根本不放心。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伶俐,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吕后却从张良处讨来了主意,找来商山四皓,硬是逼他改变了主意。
她比谁也明白刘盈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却拼命维护其太子位置,用意太明显了。
她对清除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态度比谁也积极,她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追随自己多年,只要自己一走,吕氏的势力一定会膨胀。
面对死神的召唤,刘邦真的有心无力了,能想到的人都想到了,以后的事就看天意吧。
刘邦驾崩,十七岁的太子刘盈即位,为汉惠帝。
吕后理所当然的代理朝政了,她第一步是把刘邦的宠妃囚禁起来,与世隔绝。只有薄姬,刚进宫不长时间,只跟刘邦见了几次面,所以幸免于难,跟着自己的儿子到了代国。
不过,就是这有限的几次见面,却有了身孕,生下的还是男孩,这个男孩名叫刘恒,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受到了重点“关照”。戚夫人被关在永巷,穿囚衣,戴铁枷,整日舂米。一落千丈却愤愤不平,吕后知道了,就把她的手脚砍断,挖了双眼,灌了致哑的药,用烟熏聋了双耳,扔在厕所里,做成了“人彘”。
刘如意被封在赵国,刘邦特意让周昌辅佐,吕后征召三次,都被周昌回绝。吕后就先召周昌,后招刘如意,终于把刘如意召到宫中,被毒杀。
吕后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去参观戚夫人的惨状,善良的刘盈大哭,病了一年多。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居然做了一件令后人无法理解的事。
她为刘盈立的皇后是自己女儿的女儿,也就是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刘盈非常不满,又无力反抗,于是,这个年仅十岁的女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处女皇后。
说是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不过上官氏是权臣霍光的外孙女,与汉昭帝没有半点亲缘关系。
不过,张皇后的遭遇让她在吕氏倒台后保住了命,尽管在深宫中被幽禁,可是毕竟活下来了,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2 11:31:38 +0800 CST  
4、吕后专权(2)
对付完了刘如意母子,接着就是刘肥。
被封为齐王的刘肥听从了别人的建议,把一个郡献给鲁元公主,得以脱身,回到了封地。
当然,为了避免刘氏宗族和文臣武将的强烈反弹,毕竟刘邦立过“白马之盟”,撂下了一句狠话:“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后要是搞的太狠了,不用说别人,就是那个憨厚的王陵也让她受不了。
所以,在继续让刘肥当齐王的同时,杀了刘如意后,又封刘邦第六子刘友为赵王,并在两年前封第五子刘恢为梁王,一年前封第八子刘建为燕王。
在汉惠帝执政时期,吕后也做了两件好事,一件事是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让私藏违禁书籍就遭灭族的法律成为了历史,并鼓励民间藏书和献书,为汉代文化的恢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件事是重建长安城,她把钱提前花了,后代的皇帝就专心做休养生息的事。
在外交上吕后受到了一次侮辱,冒顿单于写了一封极为不恭的信:“孤偾之君,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意思是,我的皇后死了,你的皇帝也死了。我愿意到你哪里去,我们凑成一家人。
吕后当时的脸就挂不住了,又羞又怒。自己的妹夫樊哙立即表示要带十万大军扫平匈奴,季布劝道:“高祖三十二万大军都打不过,你能打的过吗?”
吕后终于清醒过来,回书单于:“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汗(污)。”我都是头发白,牙齿掉光了,走路都走不稳的老太婆了。单于大人再伤心也不能这样作贱自己啊。我不能为单于做别的事,就送上两辆车八匹马当你的座驾吧。
冒顿单于收到信后,感到很不自在,派使者前来致歉。吕后忍下个人的屈辱为国家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
局势刚稳定下来,吕后就急不可待的安插娘家人。在封鲁元公主的儿子为鲁王的同时,封刘肥的儿子刘章为朱虚侯,并把自己二哥吕释之的孙女也就是吕禄的女儿嫁给他。在封一些人为侯的同时,也封了两个姓吕的人为侯。
封侯是不够的,必须封王,可是这个有难度,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封的。吕后先从死人开始,封自己死去的大哥吕泽为悼山王,二哥吕释之为赵昭王。
封完了死人,再封活人,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四年之内,先后封了十几个吕氏人为王侯。
汉惠帝自从参观了戚夫人后,身体一直都没好起来,当了七年皇帝后终于离开人世。由于自己的女儿的女儿又没有后代,就找了个汉惠帝与宫女生下的儿子,把宫女杀了灭口,盲谎称是张嫣的儿子,让他做了皇帝。
四年后,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皇后并不是他的亲娘,天真的说出了长大后会为母报仇的话。吕后知道后,把他囚禁在永巷,找了机会把他杀了,又立了一个小皇帝。
吕后这次直接把吕禄的另一个女儿塞给他,刘吕先成为一家。
两个小皇帝在位时期,吕后正式临朝称制,重用了宠臣审时其。这个人是刘邦的老乡,也算是老资格的了。彭城之战后,他和吕后及刘太公都被项羽俘虏,这时他和吕后的关系就不一般了。
不过除了他,再也没有一个人和吕后一条心,她病重时,除了姓吕的,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她杀了刘恢和刘友,心中的忧虑却一点也没减轻。临死前,她决定让吕禄统领北军,让吕产统领南军,并告诫他们:“我就要死了,姓刘的和其它一些人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你们一定把军队抓在手里,千万不要擅自离开防区为我送葬,牢牢的守住宫殿,看着小皇帝不要被人劫持。”
吕后的担心一点也不多余,她知道已经没有时间完成清除刘氏势力的任务了。她一死,刘章就从妻子的口中知道了吕氏的计划,他立即报告自己的兄长齐王刘襄,刘氏宗族对吕氏宗族开始了大反击。
病急乱投医的吕产找到了一个人,老将灌婴。灌婴追随刘邦多年,接到迎战指令后到达荥阳后按兵不动,并立即通知刘襄,吕氏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在长安城,周勃和陈平劫持郦商,让他的儿子诱使吕禄交出了北军的大印,周勃在军中大叫:“拥护吕氏的袒露右肩,拥护刘氏的袒露左肩。”将士们纷纷露出左肩,北军的大权回到了刘氏集团手中。
这时,刘章带领千人以保卫皇帝的名义进入宫中,将吕产杀死于未央宫中,随后,失去了军权的吕氏宗族被全部铲除。
随后,大臣们认为当今的小皇帝和他的三个弟弟都不是汉惠帝亲生的,而是在吕后的授意下假冒的,于是,把他们全杀了。
按理说,刘襄和刘章兄弟在诛灭诸吕之乱中立下了大功,皇帝应该就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可是,刘章毕竟娶了吕氏,而刘襄的舅舅在齐地权势很大,如果刘襄当了皇帝,多年后又会出现一个外戚集团。
于是,他们就找了刘恒,薄姬的娘家人毫无背景,刘恒又是高祖健在的最长的儿子,被众人推上皇位。
他就是汉文帝,汉初的动乱除了在长安城,在未央宫,根本就没有在别的地方发生过。国家完好无损,经济也没有受到摧毁。
可是,国家的实力还很虚弱,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
这时国家需要的好皇帝是低调和不折腾。
文帝和他的儿子景帝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3 13:00:24 +0800 CST  
西汉前期形势图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3 19:17:07 +0800 CST  
5、文景之治
刘恒能够当上皇帝,是一系列的巧合,长期生活在寒冷的代 亲又不能帮上什么忙,锻炼了他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他行事低调,太过谨慎,即使接到了要他去长安城即位的消息,也先派舅舅薄昭先进城探听虚实。到了离长安城五十里地时,还派宋昌进城再次打探。直到看到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在渭桥迎接,刘恒才放心的进入未央宫。
当了皇帝,他也不放心,任命自己带来的心腹张武和宋昌为将军,负责保卫皇宫。
人身安全有保证了,他才对扶持自己上位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恢复了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的封地。
吕氏集团是覆灭了,可是地方诸侯的势力开始渐长,很多人找各种借口留在京城,不到封地去,国都的粮食供应立即吃紧。汉文帝通过处罚周勃,扭转了这一现象。
把长安城中那些碍事的打发走了,汉文帝就让文武百官见识了他的最大爱好:节俭。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史记孝文本纪》
不仅是没有增加,就是想重修一下也是非常困难的,只要是扯到花钱的事,汉文帝的态度就是能不花就不花。
他曾经动过修建露台的想法,当听到建这个可能要花百金,他就摇头了,“这要花掉长安城十户中等收入的一年的财产。我住在先帝的宫殿里,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自己逮着什么就吃什么,还要求他的老婆穿的衣服不能拖着地。有穿的别冻着就行,至于衣服上绣花那就免了。
他还要求死后的陵墓灞陵只用瓦,不准用金银铜锡作装饰。至于墓穴,够用的就行,要小的不能再小。
很快他的名声就传到民间,据说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造反时,挖了好多皇帝的坟,唯独放过了灞陵,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太得不偿失了。
他即位后不久,就大笔一挥,“花不了这么多钱,把赋税减半吧。由高祖时期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后来,他又说:“既然还有余钱可花,那就别收了。”于是,有十几年的税被全部免除。
文帝时代最重要的文臣是贾谊,他认为分封诸侯弊端极大,早晚要出问题,文帝利用齐王死后无子嗣的机会,将最大的齐国一分为六,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为汉景帝的削藩作了一定的准备。
文帝时期,废除秦朝以来的苛法,取消了一人犯罪,全家受牵连沦为奴婢的规定,还废除了肉刑,犯了错用板子或棍子打一顿就得了,没有必要砍手断足在脸上做记号。
文帝时期,北方对匈奴继续和亲,维持和平局面,对南方的百越部落和他们的首领赵佗采用安抚的策略,经过前面提到的陆贾的斡旋,最终使他们承认了中央政权,使大汉的疆域扩展到今天的越南北部。
汉文帝在做代王时有个王后,他还没当皇帝,王后和她生的四个儿子在不长的时间内全部死了,死因不明。这样,吕太后赐予刘恒的窦漪房成为文帝的皇后,她生的长子刘启在文帝死后即位,他就是汉景帝。
景帝即位后,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紧锣密鼓的开始削藩,首先把目标放到吴国,把会稽郡和豫章郡从吴国割走,收归中央管辖。
吴王刘濞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准备,累积了大量的财富,网罗人才甚至逃犯。削藩令下达后,他立即纠集七个仆从国正式发动“七国之乱”。打出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




这七国疆域横跨大汉帝国的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汉景帝知道操之过急了,为了息事宁人,就满足了刘濞的要求,杀了晁错。
可是,七国的反心已定,景帝和他身边的人知道所谓的口号只是借口,没有了退路,也就下定了坚决反击的决心。
好在梁国的梁王是景帝的亲弟弟刘武,他顶住了吴楚两国联军的猛攻,名将周亚父顶住了景帝和梁王兄弟让他出兵救援的压力,伺机切断了楚军的粮道。大败七国之乱中的主力,彻底扭转了战局。
在其它地区,汉军也相继取得胜利,七国势力的荡平为削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封的人越来越多,封的地却越来越小。
更要命的是,这些诸侯既没有了管理地方的权力,也没有了征收赋税的权力。郡县政府也不必对属地上的诸侯负责,只是按一定比例交给他们一定的租税。
换句话说,这些诸侯被养起来了,念你是皇帝的兄弟子孙,你们可以不用干活,国家可以养着你,前提是你必须安分守已,心中有数。
从那时起,除了个别时间,皇帝的家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待遇,有的朝代生活水平高一些,例如明代。但是汉朝那些诸侯的日子是很苦的。是没有闲钱找小老婆养很多孩子的。所以很多诸侯都没有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了,这个王国也就被废掉了。
要不是弟弟刘武在景帝即位后六年就死了,汉室很可能会有一场内乱,因为窦太后喜欢的是刘武,极力想让刘启当一段皇帝或者死了后把皇位传给刘武的。
这件事跟郑庄公同段的故事多么相似,不过刘武可不是段,他有能力,还富有文采。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必须在两个优秀的人中选择一个。
景帝延续了文帝的政策,让三十税一成为固定的税率。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汉室的国力继续得到恢复。
文景之治延续了近四十年,终于修复了自秦末以来动乱带来的创伤,让东方这片大地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经济恢复了,文化也在恢复中。
公元前141年,景帝死去,太子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
中华大地迎来了第二个最伟大的帝王。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4 20:08:23 +0800 CST  
6、汉武之幸
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强大的国家都有相似之处,衰亡的国家各有各的原因。”
现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定律:“二世定律”,说是一个帝国的兴亡与第二代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确实是这样,开国君主打天下,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儿子的培养,如果不及时清除帝国内文臣、武将、外戚、宦官四大集团的势力,这个帝国的稳定就无从谈起。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五世定律”。当然这是在帝国平稳度过了“二世”危机之后,“五世”如果励精图治、将国力的强大再往前推一步,那不仅是对该帝国保持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更是对该地区在未来千百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必须说明一点,这里的“世”是按实际领导人排序的,也就是说以掌管实际权力的人排序的,比如吕后时代,就有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三个皇帝。由于是吕后掌权,也就只能算吕后时期。
弄明白了这一点,那就说说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超过二百年,疆域基本覆盖华北、华东、江南、华南和西南的大一统王朝的那些“五世”们。
因为东汉和西汉都是刘氏天下,东汉是恢复了西汉的疆域和版图,严格说来,刘秀并不是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南宋也是类似情况,疆域还大大缩水,失去了华北和华东。至于元朝,统治中原地区还不到一百年,因此这三个时期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这里先把汉武帝抛开不谈,谈谈后世的其它王朝。
唐朝的五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二世唐太宗和三世唐高宗把边境的民族问题基本解决了,在唐玄宗时代,国富民安。他就不思进取了,虽然在吐蕃、西域等问题上也做了一些事,可是宠幸杨贵妃,重用杨国忠,让藩镇势力坐大,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不可避免的从顶峰滑落下来。
北宋的五世是宋英宗赵曙,在位只有四年,他还是想做事的,他执政时期发生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命令司马光组织人开始编写《资治通鉴》,可是他体弱多病,对仁宗执政时期出现的弊病有心无力。他的儿子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只用了五十多年时间,就让北宋成为了历史。
明代的五世是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好皇帝,可是他和他的父亲明仁宗执政时间太短,只有十一年,好多事都来不及做,其后的两个皇帝不仅发生了“夺门之变”,还发生了瓦剌人的入侵,严重影响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至于清代的五世嘉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清只是地方政权,这是按清兵入关后的顺序排列的),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康熙雍正打下了基础,福都让乾隆享了。乾隆还当了六十年皇帝,活了八十九岁,嘉庆当上皇帝,都是清兵入关之后一百五十年的事了。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可能就终结了大清的统治。
说完了这几个朝代,让我们再回到西汉。
这几个朝代的二世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乱子,可是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当然乱子越小,后面几世的统治就越轻松。
可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轻松不是好事,有适度的压力才是最佳的结果。
后面的几个朝代都是由于这个问题,让五世成为平庸之君,在历史上起的作用大打折扣。
只有汉朝,一个皇帝解决了一个问题,把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抛给了五世汉武帝。
你们看,第一代刘邦解决了武将问题,第二代吕后解决了思想问题,废除了秦代的严酷的法制,第三代刘恒解决了经济问题,第四代刘启解决了宗室问题。
他们给刘彻留下了两个课题,一个是思想上的大一统,另一个就是匈奴。
当然,如果刘彻是一个平庸之辈,或者是一个小皇帝,他的结局只能是被人控制,可是他执政时已经十六岁了,风华正茂。
吕后还帮了一个很大的忙,那就是后来的两位皇帝都不是在长安城长大的,而是在地方上历练了很长时间。刘恒七岁被封为代王,没当皇帝之前在北方的代国生活了十六年,刘启更是出生在代国,生活的时间比父亲多了一倍。
刘彻倒是出生在长安城,可是在三岁时被封为胶东王,六岁时取代刘荣成为太子。十年后当上了皇帝,自己却没有机会培养势力。因为这时的朝中大权还掌控在自己的祖母窦太后手中。
他还要忍耐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亲政的机会。
综上所述,刘彻是幸运的,就像是现在的马拉松比赛,一开始必须跟着跑,六岁时先超过了刘荣,十六岁是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只要再超过最后一个对手自己的老奶奶,他就会一马当先,奋勇向前。
等待的过程是痛苦的,可是只有等待,才能积累能力和信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六年后,老奶奶走了,他的机会终于到来。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6 11:49:54 +0800 CST  
7、独尊儒术
公元前191年,“挟书律”的废除,人们终于能说话了,可以思考了,可是脑子却空空如也。
就连朝廷都鼓励民间献书,说明世间的书的数量少的多么可怜!没有书,就不能收学生讲学,学说也不可能得到弘扬和光大。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者和朝廷都急需典籍,吕后时代又争权夺利,自然不可能花大量的精力去民间寻查细找。直到汉文帝时,终于打听到了在今天山东济南附近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叫伏生。
他的年龄足够大,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时已三十岁,学了十几年,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水准。秦朝前期又担任博士,也有了近十年的讲学经验。
他是有心人,在焚书时有意把《尚书》藏到了墙壁中并封的严严实实。得知“挟书律”被废除,就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家乡凿开墙壁,让这些藏了二十多年的竹简重见天日。
只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的竹简已经腐朽,字迹难辨。只有二十八篇保存了大部分。
这也没关系,有这些就可以了。书籍虽然残缺,可是伏生硬是凭着记忆让这二十八篇恢复了原貌。于是他就拿着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典籍开坛讲学,尽管学的人并不多,只收了张生、欧阳生等几个学生。可是他的事迹也传播到了外地。
又过去了接近二十年,晁错上门了,知道他年纪已经这么大,不能走路了,就说:“您老能活到现在,就不简单了。你哪里也别去,我在这里跟你学,我学会了再去教别人。”
这么大年纪,说话都不利索了,除了他的女儿,别人都听不懂。于是,伏生对女儿说一句,伏生的女儿再用正常的语言对晁错翻译一遍,晁错再用文字记录下来。
伏生的徒弟们也来帮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把这二十八篇《尚书》用通行的隶书写下来。人们就把这二十八篇《尚书》称为《今文尚书》。
不过,从高祖吕后到景帝窦太后,占统治地位的是道家学说的重要分支黄老学说,老是指老子,而黄是指黄帝,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是很符合秦末汉初的形势要求的,收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可是,汉武帝很明白,几大威胁已经解除,这时如果还坚持清静无为的主张,就不合时宜了,旧的势力没有了,新的势力会出现。如果不强化一国之主的权威,七国之乱就会重演。
他一登上皇位,就收罗赵绾、王臧等人,试图从制订天子出巡、封禅、改变历法服饰制度等方面打开突破口。君臣结成了一个小圈子,整日窃窃私语。
窦太后眼瞎了,耳朵却不聋,得知了这几个人的所作所为,大怒。派人传讯赵绾和王臧,逼两人在狱中自杀,祖孙二人的过招以孙子的失败而告终。
终于把奶奶耗死了,汉武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征求治国方略,一个叫董仲舒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在朝堂之上,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
第一次,汉武帝问的是国家为什么需要治理。董仲舒是这样回答的,皇帝是上天派来维护人间的秩序的,如果皇帝昏庸无道,上天会降下灾变来提醒他。如果他一意孤行,不知悔改。上天会再重新选择一个好皇帝来取代他。只有把国家治理好,才会保证国富民安。
第二次,汉武帝问的是既然治理国家这么重要,那有什么好方法呢?董仲舒说,人民是需要教化的,法律和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必须是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秦代只强调法治,人表面上是老实了,可是内心却是恶毒的,天下大乱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次,汉武帝问的是如何有效的治理乱的问题,董仲舒就不适时机的抛出了四大主张:
1、大力宣传君权神授,封禅大典必须进行,而且要大张旗鼓,要让天下人知道你是上天之子,服从你的统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孔孟之道,除了儒家学说,没有其它学说帮助你强化权威。尊卑做不到有序,秩序就建立不起来。
3、坚持国家大一统,尊王攘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彻底消除诸侯林立的现象,你才有足够的权威统治天下。
4、建立太学,从皇子皇孙做起,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知书达礼,你的统治才能持久。
汉武帝非常高兴,全说到他心里去了。
当然,思想的整合需要一个过程,三十年后的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临死前,儒家学说的地位终于确立,虽然《尚书》和《礼记》残缺,可是《诗经》、《春秋》和《易经》还是找到了。
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国家实现大一统的基础,汉武帝用“推恩令”对地方上的同姓诸侯国进一步分割,大大缩小了同姓诸侯国的疆域和权限。
又设置刺史官职,把天下分为十三州,刺史掌管各州的军政大权,并监督各州内的诸侯国。一旦有叛乱发生,刺史直接调动军队平叛,就不需要皇帝征调大军甚至御驾亲征了。
汉武帝在整治内政,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把目光盯向了边疆地区。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7 10:56:28 +0800 CST  
8、凿空之旅
公元前138年的一天,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张骞的带领下,离开了长安城。
在这之前,张骞只是一个叫作“郞”的小官,这次能够执行一件神秘的任务,就是因为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要赌一把,因为他从匈奴俘虏的口中听到,冒顿单于在西方有一个仇家,叫月氏。单于把他们的首领杀了,用月氏王的头骨做酒器。“他们和我们汉家对匈奴都有血海深仇,我一定派人去联络他们,夹击共同的敌人。”
路途遥远,对方的情况又全然不知,敢冒这么大的险,是因为有一个在文帝时被俘,现为武帝皇后陈阿娇之父的家里做家奴的匈奴人堂邑父。
有这样一个人做向导和翻译,无疑大大增加了此次行动的成功砝码。
一行人快速穿过河西走廊,却遇到了巡逻的匈奴骑兵,堂邑父毕竟离开匈奴几十年了,不清楚这里已经成了匈奴人的地盘了。
他们被俘虏了,被押到匈奴单于面前,单于明白他们的用意后,说:“贵国大皇帝不知道找月氏人必须经过我的地盘吗?我也跟他学去找越人,我的人被他抓到了,他会怎么做呢?好了,不去管他了。别人不敢去你们却敢去送死,有种!既然遇到了我,就别走了,跟着我干吧。”
整整十年,他们被困在了匈奴,面对匈奴妻子和她为自己生的儿子,张骞只好艰难的活下去。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才悄悄的拿起汉节,想起了汉武帝交给自己的任务。
十年来,他学会了匈奴语,与周围的匈奴人打成了一片,匈奴人放松了警惕,对他的监管越来越松弛。终于有一天,他抓住了机会带领随从迅速逃走了。
这次,他们穿的是胡服,说的是胡语,遇到的匈奴人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人,他们一路前行,终于进入西域地界。
可是,他们要找的月氏国已经被匈奴人及其帮凶乌孙国赶跑了。张骞一行要想完成任务,必须一路向西,并且不知要走多远的路,用多长的时间。
由于对前行路线一无所知,他们从玉门关经楼兰到疏勒(今新疆喀什),到大宛,基本上是走了一条直线,横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酷热,又极度缺水。今天的人们都谈虎说变,更不用说这一群刚从匈奴人逃脱出来,没有任何准备的队伍了。
要不是堂邑父善射,射天上的飞鸟充饥,他们就根本不可能走出沙漠。应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沙漠中,成为沙漠中的累累白骨。
到了大宛,就出了今天的国境线,从张骞的口中,大宛王得知东方有一强国,热情接待了来自东方的使者。在大宛、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南)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在今天的阿姆河流域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月氏国。
张骞进行了一年多苦口婆心式的劝说,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月氏人已经在此称霸一方,没有任何兴趣穿过那条死亡之路去攻打匈奴。
张骞只好悻悻而回,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恐怖经历,这次他们选择了南线,越过葱岭后,经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县)进入今天青海省北部的羌人活动地区。
没想到匈奴人的足迹也到了这里,很不幸,他们又被匈奴人抓住了,回国的日子眼看又遥遥无期了。
苍天不负苦心人,过了一年多,匈奴人发生了内乱,老单于死了,其弟篡位,张骞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带着忠心耿耿的堂邑父终于踏上了阔别十二年的土地。
在汉武帝面前,张骞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历险经历和他得到的地理信息,当得知西南方向还有一个身毒(今天的印度)国时,又派了一队人马去西南出使身毒。
只要是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这次出使的结果。身毒是去不了的,可是他们到达了今天的贵州云南等地。
秦汉以来,中原人的地盘也就是扩展到今天的四川的大部,再往南和东面,邦国林立。中原人不了解他们,他们更不了解中原人。所以,夜郎人说汉国同夜郎国相比谁大的话,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汉武帝知道夜郎自大的故事,已经三十六岁了,他执政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外援是指望不上了,那就凭自己的力量独自解决吧!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2-28 11:16:47 +0800 CST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1 01:41:42 +0800 CST  
多日不见,你好。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1 15:41:08 +0800 CST  
9、龙城飞将
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去,继任单于分别是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汉匈继续实行和亲政策,文帝让两名宗女嫁给老上单于,一名宗女嫁给军臣单于。景帝让两名宗女嫁给军臣单于。公元前140年,武帝让一名宗女嫁给军臣单于。
两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下定了决心,与匈奴决战,不打算再派宗女去匈奴了,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又过了五年,军臣单于俘虏张骞也好几年了,他从汉朝商人那里得到消息,说是马邑(今山西朔州)发生内乱,此时进攻,将拿到马邑城内所有的财物。
军臣单于非常高兴,去年好心好意请求和亲,却被拒绝了,碰了一鼻子灰,现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教训教训汉朝这个不听话的小子。
匈奴十万大军南下,可是到离马邑城还有百里的地方,却发现只有牛羊,却没有放牧的。
在羊群里长大的匈奴人立即看出了不对劲的地方,他们看到附近有一座哨所,就立即突袭,把哨所的守卫头目当场捉住。
军臣单于终于得知,那个小子竟然在不远处埋伏了三十万大军,布好了一个大口袋,正等着他们钻呢!
匈奴人在口袋外面逃脱了,汉武帝精心策划的计谋完全落空,提出这个建议的王恢自杀谢罪。
布置口袋的三十万大军的统帅一个是韩安国,另一个就是本节的主要人物李广。
韩安国是主和派,一开始就毫不客气的对王恢的提议投了反对票,他的腿还有毛病,武帝果断将其弃用,抵抗匈奴人的重担就交给了李广。
李广出身于名将世家,臂长如猿,是个地道的神射手。文帝时没仗打,他的能力只能在狩猎场上显示。景帝时终于赶上了七国之乱,在同吴楚联军作战时声名远扬。内乱平定后,他立即被派往北疆。
一段传奇就此开始。
有两件事当时都得到了广泛的流传,都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第一件是景帝派一名宦官到李广营帐监军,宦官带几十名骑兵遇到了三名匈奴人,一场激战后,宦官受伤逃走,带的骑兵全部被射杀。
李广听说后,立即带一百骑兵追赶,追了几十里路,终于将三人中的两人射杀,活捉一人。正要带俘虏回营时,却看到了有上千匈奴人赶了过来。
李广当机立断,命令手下:“不许后退!迎着匈奴人冲过去。”
走到离匈奴人还有一二里路的时候,李广又下令:“下马解鞍,坐下休息!”
自己人大惑不解,匈奴人居然也停下不走了。
李广看到匈奴人群中有个骑白马的人,又下令:“快,都给我上马,给我射那个骑白马的人。”
于是,这些人上马,一阵乱箭,看到骑白马的人中箭倒地,匈奴人的阵地一阵慌乱。
李广又说:“别看了,快走!”
回到营帐,李广对还没反应过来的部下说,“为什么看到了那么多的匈奴人,我叫你们上前?那是因为我们那时跑只能是死路一条,往前走还是不慌不忙的往前走,他们就认为我们是诱敌的,他们往前冲担心中了埋伏,所以不敢往前走了。”
“你们还在六神无主,我却看出来了,那个骑白马的人是他们的头。所以就让你们赶紧把他射杀。”
“他死了,他的人就出现了混乱,就证明了我的判断。可是如果等你们反应过来,他们也就反应过来了。我们还是死路一条,所以就叫你们快走。”
部下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从此之后,李广就得到了“飞将军”的美名,飞将军,来去如飞也!
第二件事是说在一天傍晚,李广带人去打猎,看到夜色里似乎有一只老虎在前面,张弓就射,只听“嗖”的一声,射是射中了老虎,老虎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众人壮着胆上前一看,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是一块巨石。
李广又射,箭头却纷纷折断,再也射不进巨石中了。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卢纶《塞下曲》,卢纶《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再度入侵,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迎战。
这四路人,有一路由李广带领,还有一路由卫青带领。
我们都知道卫青有一个姐姐叫卫子夫,是武帝的宠妃。另外两路的统帅也是武帝的亲信。
一老三新,老将还不是三新的上级,四路大军的关系是并列的,当然就各自为战了。
那两路大军中的一路折损过半,一路无功而返,老将李广要不是跑得快,就成了匈奴人的俘虏了,只有初上战场的卫青,大放光彩,深入险境,斩敌七百余,突袭龙城。
战争的结果印证了汉武帝的判断,老将李广,是有点小聪明的,可是却不是大将之才。带一小部分人,说不定能立奇功,可是要统帅千军万马,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李广的时代结束了,卫青的时代开始了。
公元前127年,卫青绕道黄河以北,千里迂回,切断了匈奴两大主力的联系,包围并聚歼守卫黄河以南的匈奴白羊楼烦二王,斩首俘虏敌数千,一举收复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把匈奴人插在汉朝边境的钉子拔掉。
公元前124年,卫青亲率三万大军,千里跃进,突袭匈奴右贤王庭,右贤王率几百人逃走,剩下的一万五千人全部落入汉军手中。
两战大捷,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得到了一万食邑,三个儿子都被封侯,都得到了上千的食邑。
公元前123年,汉匈再次大战,战绩同样辉煌。武帝还发现了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小将,他就是霍去病。
卫霍联手,对匈奴的总攻即将开始!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2 10:57:29 +0800 CST  
热烈欢迎hjzhou62朋友,祝你元宵节快乐!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2 15:37:30 +0800 CST  
汉匈河南战争示意图


汉匈三次战争总图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3 01:31:17 +0800 CST  
今天休班,先发汉匈河西之战吧,等晚上再争取发漠北之战。
这是非常精彩的情节,第十小节恐怕要三千字才能写完,就分两次发吧。

10、大漠烽烟
三战匈奴,汉军取得完胜。面对从未有过的接二连三的失败,夺了兄长位子的伊稚斜单于考虑再三,决定退出了阴山,远遁大漠。
漠南地区,只剩下左贤王一支孤军。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都会趁热打铁,立即与这支孤立无援的军队击溃,一举收复漠南地区。
可是,汉武帝却一反常态,放下漠南不打,把目光盯向了河西走廊。
从张骞的口中,他知道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等待他去完成,扫清西部的匈奴残余,收服倒向匈奴的乌孙国,与西域诸国连成一片。
只有把这些小国收归到自己门下,从侧翼包围匈奴人,才能牢牢的把匈奴人摁住,不让这些祸害自己的敌人再度掀起风浪。
公元前121年春天,汉匈第四战河西之战打响。
汉武帝重用在第三战中表现出色的霍去病,奇兵收到了奇效。
霍去病带领一万人,从陇西郡出发,在短短的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国,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及近万匈奴将士,一直打到今天的敦煌。
就过了大约两个月,汉军再次发动进攻,兵分两路,一路由参加过八年前的龙城之战的公孙敖带领,由陇西郡出发,迎面杀向数百里外的匈奴主力。一路由小将霍去病带领,从北地郡出发,从北侧实施大迂回,绕到匈奴人的背后,两军汇合后将匈奴人连锅端。
没想到,正面出击的公孙敖迷了路,长途奔袭两千多里的霍去病却赶到了战场。
没有援军,已成孤军的霍去病却反客为主,痛击匈奴人,俘虏大小王几十个,抓了两千多名匈奴官员,斩匈奴人三万余,河西两大王之一浑邪王见大势已去,率数万部下降汉。




毁灭性的打击!突如其来的灾难。
匈奴人泪流满面的唱道: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与西域诸国的通道终于打通,从此之后,两个地区来往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匈奴人的袭扰。汉武帝首先在收复的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通往西域的桥头堡已经建好。
公元前219年,张骞即将踏上再次出使西域的征程,汉武帝的另一场行动也同时展开,
越过大漠,直捣匈奴人的老巢,用尽全力,给匈奴人最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彻底失去反击的能力,为子孙后代带来的和平时光越长越好!
楼主 海鸥飞呀飞o  发布于 2018-03-03 09:11:54 +0800 CST  

楼主:海鸥飞呀飞o

字数:200548

发表时间:2017-11-16 21:41: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1 20:49:42 +0800 CST

评论数:4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