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佛法》连载

4,直面现实

生命蕴涵着各种各样的力量。

无明代表一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这使人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还有贪欲的力量。各种各样的对外界的需求,对财色名食睡的需求,对地位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着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断制造需求。

还有情绪的力量。这些力量共同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这种瀑流的冲刷之下,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需求,逃避恐惧。比如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大家总想着多赚钱,赚了钱多买点保险,等等。还有的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娱乐让自己暂时忘记痛苦。

但我们很少回头审视:“恐惧”是什么东西?“没有安全感”又是什么东西?是否多买保险就有等于有了安全感?是否逃避恐惧就没有了恐惧?

因为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是现在的人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

社会问题很多,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不敢面对,一天到晚都在逃避,拼命逃避。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佛陀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阿含经》记载,佛陀在深林里修行时如何面对恐惧。当佛陀禅修时恐惧生起,他不改变姿态,继续禅修,回光返照,观察恐惧。看看恐惧是一种什么心理?它到底能对我怎么样?运用智慧的觉照直面现实,恐惧终将消失。

禅宗二祖向达摩祖师请教如何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不安的心是什么?当你向内审视,你会发现不安的心了不可得,根本找不到。这就是佛法的禅修,帮助我们直面内心的情绪和纠结。这些情绪是没有根的,它的产生来源于错误的设定。

轮回的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佛陀在解决轮回的现象时,探讨轮回的源头在哪里。普通人做事随波逐流,佛陀则是逆流而上。

这个探讨源头的心理过程,用佛教常规的方式来表述,叫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十二个要素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老死是我们当下的现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从老死去寻找产生老死的因,这种因是业力的因,也是内心烦恼的源头。会找到什么呢?就会一步步追溯到无明。

光明不在时,黑暗让你感觉到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它是一种力量,让你什么都看不清楚。可是只要点燃一盏灯,黑暗又是什么?黑暗了不可得。智慧的心灯通过禅修被开启出来的时候,内心的无明就被驱逐了。

学佛的过程就是点亮心灯的过程。 释迦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发现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具有佛性。“佛”意为觉,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中国的禅宗就是秉承这样的见地修行的。

《六祖坛经》的核心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内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修行者体认到了觉悟的本性,就可以迈向成佛。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4 08:56:18 +0800 CST  
5,自我治疗

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解除迷惑烦恼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谁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佛法的智慧告诉大家: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治疗师。

无论是从身体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具备自愈的能力。优秀的心理医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疏导,帮助来访者获得内在自我治疗的一种正向心理。传统的中医也是给病人做一个疏导,让身体恢复本身的潜能。

佛陀不是一位发明者,他是一位发现者。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佛法的真理都存在,佛陀出世的意义就在于把真理给大家开显出来。佛教开显的真理其实是超越佛教的,佛法提供的是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既然佛法的真理是超越佛教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笃信佛教、学习佛法呢?因为只有通过佛教的这个渠道才能很好地认识真理。不学佛,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方式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学佛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以为凭借凡夫的错误观念和胡思乱想就能触及生命的本质,那就太自不量力了。

佛陀一生说法的目的何在?《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里讲的“大事因缘”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众生都可以修行成就,佛的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头。佛陀来到世上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教化众生。佛法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犹如条条道路通罗马,觉悟就是目标。

这像登山一样,前山后山有很多条路通往山顶,其中有大路也有小路,有近路也有远路,有平坦的路也有崎岖的路。不同的道路对应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佛教分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宗、密宗。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佛教宗派?”

简单地说,一个宗派就是一套修学体系,这些宗派是一套一套导向觉醒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群体,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众生通过修行走向觉悟,所有心病都将不药而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5 09:19:02 +0800 CST  
九十六、《心经》精华
《心经》虽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但确是作为佛家的经典书籍,有着不可超越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而整本书正好诠释了这句话,《心经》浓缩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可以说是整个佛家的精华书籍。

虽说《心经》已经是精华了,但我们还可以让它再精华一点,用三个字来诠释这本书,这三个字就是“观”、“行”、“空”。
1、观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观字,从字面意思来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观看、观看,他是作为旁观者,就好比我们观看风景,我们不是风景,我们是第三者,就好比我们观看他人吵架,我们不是吵架当事人,我们是第三者。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风景,就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如果我们本就是当事人,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愚蠢可笑。
所以,这个“观”字是什么啥意思呢?它说的就是我们用第三者的身份去观看我们自己,这就好比道家的所说的无我是一样的,就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存在,在亦或不在,我们看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去理会它,也不去评价它,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都会不自觉的消散。

有一个佛语叫做“如如不动”,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事物常在,本就没有任何变化,自然发生,自然灭亡,而我们如何诠释这句话呢?打个比方,当我们想生气的时候,这是不是非常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做生气本人,要作为一个外人观看这个生气,你会发现,这本就没有任何变化。

观的其一就是说要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其二就是观外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把自己的人生过得非常有意义,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不过就一个观字罢了,人生天地间,白驹过隙,我们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世界,吃饭就放开胃口去吃饭,工作就好好工作。

2、行
行的字面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可行,一种是行为,其实《心经》中的这个行,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时时刻刻相信自己可行,那么这个时候你体内的正能量才能充裕,一旦正能量雄厚,就算是不行也会潜移默化变成真行。
第二种是行为,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一个有怎么样的思想,自然就会有怎么样的行为,一个思想端正,行为也就端正,而学佛就是在端正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认知变得正确,把我们从自我中走出,变得平易近人。

那么也就说我们我们诚心诚意的学佛,久而久之我们的行为也就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则是巨大的,正所谓知行合一,说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而我们的行为也是端正,如果说你行为端正,但思想卑劣,那不言而喻,你是一个极度可怕的虚伪之人。

更何况,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奋斗,我们每一天都有所有行动,不能啥也不干,那么这注定是悲哀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湖面上的水没有流动,最终它的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发臭,显然,我们人也是一样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说自己很难,其实他们并不难,只不过无所事事吧,把精力都花在了胡思乱想之上。



3、空
《西游记》中,唐僧藏给自己的大徒弟取名为孙悟空,正所谓悟空,唐僧是希望它摆脱虚无的束缚,我们知道,孙悟空是一个争强好胜、非常孤傲,大闹天宫无所不能,他自诩为齐天大圣,追求一些虚无的名分,想要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久。

所以,唐僧根据他的行为,便给他的取名为悟空,只是因为他做一个空空如也,一身轻松自在之人。而《心经》中的这个空,说的就是差不多这个意思,观空亦空,空无所空,对于外在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一些不重要无所谓的东西,干嘛要它们呢?丢了算了,空了算了……



我们只需要记住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那什么东西对我们最为重要呢?第一是情,这个情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对你自己的那份情,第二是对你家人的那份情,第三是对他人的那份情,总而言之,就是人情,有句话,以人为本,说的就是这个。

其次,是思想上的空,很多人学佛的人,都会拘泥于某种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活的很累,那他们为什么会活得很累呢?是因为他们束缚在思想的世界上,可我们所活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啊!你好好地去体验去感受去生活,随意一点,自然一点,自信一点,做自己它不香吗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6 10:34:29 +0800 CST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字数:247344

发表时间:2020-05-02 19:48: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7 02:07:59 +0800 CST

评论数:3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