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佛法》连载

八十一、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15 14:00:27 +0800 CST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16 09:47:35 +0800 CST  
八十二、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17 14:44:42 +0800 CST  
八十三、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18 09:57:33 +0800 CST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19 09:07:49 +0800 CST  
八十五,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是自由民主的。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0 09:32:49 +0800 CST  
八十六、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一、眼睛“看” 的本质是“扫描”

人产生视觉感受是由于光线经由眼球进入大脑, 是视网膜感光。我们“看到” 一样物体, 是由于那样物体反射( 或发射, 本身是光源) 的光体现了物体表面的凹凸特征, 这种特征信息由可见光为载体传达给视网膜神经,大脑经过分析, 我们就“看” 到了物体。
类似的, 雷达观测物体是通过电磁波, 雷达站发出电磁波扫描物体, 电磁波经由物体反射就携带了该物体形状的信息, 雷达再接受反射电磁波从而得到物体的数据。雷达虽然不具备人眼的晶状体结构, 不具备视网膜, 但是也“看” 到了物体。可见人眼和雷达“看” 物体的原理是相同的, 是“扫描”, 是一种信息的反射,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看” 的本质。
所以要“ 看” 一件物体, 并不一定需要“人眼” , 我们只要具备了“ 扫描物体, 接受反射信息” 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么, 这个扫描物体的“ 媒介” 可以是“可见光” ( 人眼) , 可以是“无线电” ( 雷达) ,也可以是某种粒子——“电子” ( 电子显微镜) 。
那么我们就能够解释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经络就是人体内能量的通道, 而穴位是能量的出入口。人体通过穴位发放能量“扫描” 物体, 能量经物体反射、 经过脉络传回大脑, 所以人就“看到” 了。由此看来, 那些修炼界所讲“天目” 、 “透视” 等功能也许就不是迷信。
值得一提的是, 人眼所能识别的只有电磁波谱的390nm~780nm一段,我们称之为“ 可见光” , 而在这狭窄波段之上或之下都是看不到的。
光( 电磁波) 的本质也是“ 粒子” ( 波粒二相性) , 那么超越电磁波谱以外的粒子, 比如电子也会形成“ 光” 。而只能由这些特殊的“光”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才可见的物体, 我们就不可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了。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1 15:18:45 +0800 CST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 粒子” 所成, 人眼所见的世界只是有限的、 可见光波段的粒子所能反射出的世界。而其它波段, 到各种粒子所能反射的世界对人眼都是不可见的。光子虽然被叫做“ 光子” , 但是就粒子本身而言, 是不具有“ 明” 或“ 暗” 的概念的。它只是粒子, 明暗只是人脑带给人的感受。
所以阳光下不一定真的“ 明亮” , 黑夜里也不一定真的“黑暗” , 这一切都是不同粒子的疏密给人带来的感受。那么, 对于用其它电磁波段来“看” 物体的生命而言, 或用某种粒子、 甚至用电磁波与多种粒子的组合来“ 看” 物体的生命而言, 人类世界就可能别有一番景象。
其实这是人类空间生命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 有时具有感官缺陷的人有时反倒能客观看待事物, 因为他承认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 , 会以谦卑的态度去接纳未知事物, 不像健康人一样会因“ 能看” “能听” 而自傲、 而封闭住自己, 拒绝进一步探索真理。很多时候是人眼识别光谱的局限, 限制了人对空间的认识。人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2 08:07:19 +0800 CST  
八十七、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二、“视觉” 的幻象
众所周知, 电影是由一帧一帧的图像连续播放而形成的, 对人眼而言,大于或等于每秒24帧图像的播放就是连贯的动画, 少于24帧就会有跳动感。所以“ 每秒24帧” 就是人眼区别图像与动画的临界, 这就是人类分辨图像的极限。那么想象一下, 是否有生命分辨图像的临界是大于每秒24帧?当然是有可能的。那么这样的生命看人类的电影, 他看到的就可能只是一组不断变换的图片。
那么, 原子便可以看作是一部每秒帧数极高的电影。人类可见的世界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核外是电子云。所以不难想象, 我们所能看到的、 摸到的一切, 无论是光滑的表面、 粗糙的表面, 各种颜色、 各种材质的表面通通都是由电子云构成的, 只是由于原子过于渺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才是连贯的、 各式各样的表面。
当然我们知道, 电子云被称为“云”,是由于电子在高速的绕核运转, 几乎是随机快速出现核子周围的任何一个地方, 因此哪怕是“氢” ( 只有一个电子) 的原子, 看上去也是一个完整的球。由此我们可知, 这个世界其实是由像无数的电子, 以远远超过每秒24帧的频率闪动而形成的动画。
那么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电子的闪动频率是1000次( 帧) 每秒(其实不止) , 那么可能存在某些“ 高能生命” 具有这样的眼睛:每秒1500帧的图像变换才算是动画。那么这个高能生命看到的原子表面就是“ 镂空” 的, 那么他看到的人类世界也就是“ 镂空” 的。那么在他的眼中, 原子只是缓慢运动的几个点( 原子核及电子) , 那么他所看到的人类世界就完全是空旷的, 仅有星星点点的粒子分布各处。
由此我们就要反思,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 是实物还是幻象?也许我们也只是一组可怜的玩具?在那幻象的背后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3 08:13:28 +0800 CST  
八十八、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三、“触觉” 的本质

再来看看我们的“触觉” , 当你和朋友握手时, 你是否有意识到你触到的是什么?肉?皮肤?皮肤的表面是什么?是表皮细胞, 细胞壁……追查下去其实还是电子。准确的说, 我们是以电子“触摸” 电子, 因为我们用来触摸的皮肤表面也是电子。但这还不是最后, 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触摸到任何东西, 因为电子是带负电荷的, 两个电子同性相斥, 我们所体会到的触碰的感受, 实际上是带负电的电子间相斥的电场力。
推而广之, 物体相碰撞的相互作用力是电场力, 子弹撕裂苹果是克服电场力, 只要是由分子构成的两个物体相撞, 本质上几乎都是电场力。
我们还知道, 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 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所以如果忽略电子及原子核的电场力的影响, 两个原子相互穿越是只有极小的概率产生碰撞。那么设想, 如果全世界所有的电子、 原子核电性全部消失, 那会怎样?——所有物体都会相互穿透。
由此我们就能够解释, 为什么使用X射线可以透过皮肉看骨头, 因为X光粒子没有电性, 而且皮肉组织结构松散, X光粒子不必过多牵扯皮肉的分子就穿越了, 而骨头组织结构密集且内含更多矿物质吸收光子能量, 也就阻碍了X光粒子。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有一种生命, 他身体的组成粒子不与人类这个空间的粒子发生电磁力作用、 且不与可见光相纠葛( 可见光粒子直接穿越) , 那么这样的生命会不会与我们同时同地存在, 却与我们穿身而过, 而且不会被我们看见呢?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4 12:07:40 +0800 CST  
八十九、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四、宇宙本是信息的存在
宇宙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是分子吗?是原子吗?夸克吗?人们还在用对撞机来搜索这些粒子之下更微小的粒子, 可是每当我们继续分解下去, 总发现这一层粒子是由“ 空间” 和“更微小的粒子” 所组成, 再深入, 而那个更小的粒子又是由“ 空间” 和“更更微小的粒子” 组成的, 看不到尽头。那么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这个世界并不实在, 它只是一种信息的存在。
这就好比套娃玩具, 一层套一层, 各层粒子都只有一个所谓的“边界”,追查下去却找不到实质的“内容” 。我们会问, 那“ 质量” 到哪里去了?可以给出一种解答,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 , 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具有质量的一对正、 反粒子相碰发生“ 湮灭” , 质量会完全转化为光子( 零质量) 辐射, 光是一种振动的存在, 所以依然是信息。
另一种解释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思维:“质量” 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概念。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感受“质量” 的:当我们要移动一个物体我们会感到阻力, 移动“ 重” 的物体比移动“ 轻” 的物体要受到更大阻力。
所以这种理论认为, 所谓“质量” 实质上是更微观粒子对物体的“粘性” 作用, 这种更微观粒子遍布宇宙, 弥漫在一切粒子的“ 间隙” 中, 物质内粒子越密集( 如原子内质子中子越多, 元素越重) ,它所携带的“羁绊” 就越多, 所以就越难移动。
近日科学家声称发现的“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 “ 玻色子” 是指充当相互作用的粒子, 如引力子) 就是指上述起“粘性” 作用的微观粒子,所以基于这种理论, 它又被解释成为“质量之源” , 其实准确的解释应为“质量产生的原因” , 因为这个发现实际上正是完全否定了“质量” 的存在。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5 09:08:37 +0800 CST  
九十、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五、一个“三维投影” 世界
有了上面认识的基础, 我们就可以理解, 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一层( 或多层) 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世界, 它无处不在, 弥漫在表面物质粒子之下, 是我们的物质世界更根本的组成, 但却不与这个世界的物质相碰撞, 仿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幕后。
那我们这个人类空间算什么呢?它是一个更高维度、 即更微观物质的“三维投影” , 以已知的各种粒子为“像素元” 组成的“立体影像” 。
我们已经论述过, 这个世界只是一种信息的存在。不同种类的原子( 不同的元素) 、 原子间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物质, 这其实只是更微观世界向我们这个世界传递的一种信息的表达。作个比喻, 那微观世界就像是一块磁铁, 传递的信息就像磁场, 白纸上的铁粉就是我们这个空间的各种粒子, 铁粉瞬间排列出了磁场的形象, 为什么呢?是因为受了下面磁铁的影响。

人们不理解, 为什么神话中神仙可以突然消失, 又突然出现?为什么UFO可以来去无踪?因为它们的意识存在于多维空间, 他们身体的消失只相当于“撤掉了磁铁对铁粉的作用” , 铁粉( 粒子) 不再组合成型, 我们肉眼也就看不到了。可是他并没有死亡, 因为任何物质的本质是“信息” , 由于信息没有消散, 他随时可以依照信息对表面物质重建, 即重新在三维空间里“投影”,重现于这个物质世界。
而对普通人类来讲, 他的意识, 他的思维方式都只存在于这个不实的“投影” 当中。就像网络游戏, 你身在人类世界, 可是你的出生死亡、 得失苦痛、 喜怒哀乐却都在游戏的世界。忘记了生命本质存在的世界, 无法看透这个“游戏世界” , 所以无法理解更高维度空间的事情。


说人类今天发明的的东西很先進, 其实一点都不先進, 因为那只不过都是在表面物质粒子层面的“ 排列组合” , 能够掌控微观层面粒子的科学才是最先進的。人类发明的粒子武器可以说是人类所能达到最先進的了, 可是那只是野蛮的破坏, 其实并不先進。因为“ 破坏” 总是很容易的, 只需把粒子从“有序” 变为“ 无序” , 而方法是任意多样的。
可是“创造” 就很难, 因为你需要了解它, 才能进一步控制、 利用它。所以人类只有“裂变” 核电站, 而 没有“ 聚变” 核电站;可人类不但有了“原子弹” ( 重核裂变) , 也有了“氢弹” ( 轻核聚变) 。这种人类眼中的“先進技术” ( 其实是将微观空间的能量释放到表面空间) , 实际上是一种野蛮的、 不负责任的对时空秩序的破坏。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6 09:26:07 +0800 CST  
九十一、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六、什么是“科学”?

“科学”本身不是真理,而是探索真理的一种手段。“科学”是一种猜想,科学家看到了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就提出各种“猜想”试图去解释这些现象。“猜想”或者叫“假说”(或一套“公式”,公式是阐述假说的另一种语言),如果一种“假说”能够合理解释一类现象,那我们就姑且承认它是正确的,但又会发现一些特例,所以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假说,使它能解释可见的一切。可是如果发现了“特例”无法解释,那就不得不推翻之前的假说,而另立一套假说。人类以此方式取得进步,一点点靠近真理。

爱因斯坦讲:“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的认识是不是“唯心”呢?是不是“缺乏严谨”呢?不是。因为面对这个广阔无垠的,蕴含着无限未知的宇宙,渺小的人类实在应该打开眼界,完全打开思维,只怕这还不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迈出“提出假设”这第一步,然后进一步实验验证,进而才有新的发现。那么数学是什么呢?数学是一种语言,人们想要用它去描述真理,当然能够描述真理的语言也不只是数学一种的。而很多时候,数学又像是“花瓶”,当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答案,我们便用数学这种语言去尽力描绘这一答案。如果我们的语言功底很深,我们的话就会说得很漂亮、很动听,人们便会信服。


可是这种语言的描述能力却是有限的。比如数学无法描述“灵性”,可灵性却是人类及其他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一种特征。那么设想,如果宇宙不单纯是物质的存在,而又同时具有他“灵性”的一面,那我们又该如何用数学去描述他呢?那么我们的科学如果建立在数学之上,科学又该如何去探索这样一个宇宙呢?

“公式”也是一种语言,它也不是真理,尽管它也在努力想要描述真理。举例来讲,牛顿的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适用于“微观高速”,其实严格的说,牛顿的力学及其公式就是错误的,而爱因斯坦的公式则是全适用的,尽管他的公式应用在地表计算时会显得笨拙而复杂。

可是爱因斯坦就是绝对正确的吗?也不是,科学家们又进一步发现了行为不遵循“相对论”的粒子,那么“相对论”也就会成为一个更完备(更复杂)的公式的一个“特例”,就如同它代替牛顿力学一样。但是我们相信这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公式”,可以完美地解释一切,他就描述了真理,但是他可能极为复杂,极为玄妙,甚至会超出“数学”这种语言所能描述的范围。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7 09:02:09 +0800 CST  
九十二、肉眼所见,皆是虚妄之七、科学的态度



同样学习了科学,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学了科学,他认识到宇宙的无穷与奥妙,这样的人是在求真。他知道可能存在这样一位“造物之主”,是他设计了宇宙这部精妙的机器。

而学习了科学就不愿再进一步探索,以已知否定未知的人,实际上只是“饥渴”。他只知道需要东西来填补未知的空白,至于那是否是真理、能否圆满解释一切,这并不重要。这样的人不是在寻求真理,他只是在寻求情感的满足。

科学存在的目的,不是让人掌握了一点雕虫小技,就变得狂傲自大,盲目的否定一切。而是让我们知道,人类所无法企及的未知是无穷尽的,从而明白自己感知与认识能力的局限,学会宽容、谦卑与尊重其他生命。只有这样的科学才是能够发现真理的,才是健康的、持久的,真正对人类有益的。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8 09:31:46 +0800 CST  
九十三、佛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 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 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 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隆人”; 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 曾经认为它是原子, 后来又认为是粒子, 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 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 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 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 一个字——空, 说明了一切的根本。 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佛学上还有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 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有了这个故事, 我们也可以完全知晓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 此所谓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了解的便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 而“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便更是很多,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 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阮籍“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落叶知秋” “尝一脬肉, 而知一镬之味”更是可以做这些的生动说明。
还有一个典故:昔时佛祖拈花, 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29 09:52:23 +0800 CST  
九十四、《金刚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无相的布施,就是不住于一切法相,无有施者、受者、布施之行、布施之时、布施处所、施因、施果等一切法相;这样的布施才是波罗蜜,才是布施到彼岸。
菩萨有无相之般若智慧,了知一切法皆是虚幻不实,是故不应住于法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直译--

“所谓的不执着于色尘相布施,不执着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相布施。



”解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世间人行布施多是为求福报、求功德,然而有智慧的人他不会心着于这个福报、功德上。

他相信布施的因果,所以深信今日的布施,未来的果报是逃不掉的,别人抢也抢不走,因为他是如法修布施。

既然未来世必得果报,那么我们何必一天到晚挂在心里呢?

挂在心里的意思就是心中有物,就是心中存着“我行了布施、我会有福报”,这就是“住色布施”,执着于“施物、施者、受者、福报……”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30 09:16:54 +0800 CST  
九十五、一部心经虽短,却具备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

《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其中。译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篇经文属于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系统中的一部分内容。正如一句老话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心经》是般若系统里篇幅最短的经典,但它具备般若经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经典中最为精要的部分。

今天我从《心经》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正念,完成心理治疗。

中国人最早对佛教的接受与老庄思想有一定关系。般若讲的是“空”,老庄讲的是“无”,空和无的思想比较容易挂钩。空和无是不是一回事?还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两种思想的接近之处,对于佛法的弘传起过很大作用。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界盛行玄学,这是从老庄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学说。当时佛教的高僧和社会上的名士交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玄说妙。著名的佛教法师支遁(支道林)由于擅长与名士清谈而备受推崇。

般若经典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般若思想形成了一个宗派:三论宗。同时,禅宗早期以《楞伽经》为主导思想,四祖之后则以般若经典《金刚经》作为修行的重要依据。在中国的社会上般若经典也影响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没有出现之前,佛教在中国社会上长期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可以说《金刚经》和《心经》为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早已立下了汗马功劳。古代的很多士大夫、文人乃至老百姓,苦恼的时候念诵《心经》,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心经》为什么具备这样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我来尝试说明它的治疗原理。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3-31 07:44:38 +0800 CST  
1,认识自己

“般若”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准确对应的词汇,可以方便地译为“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普通智慧。

“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也可译为“度”,通俗地说就是摆脱和解决问题。般若经典承载的内容正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到彼岸”既是方式又是结果。

解决什么问题?佛法解决的是生命的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心理治疗的功能来自正念。般若就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把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无念”。平时我们坐在禅堂里修正念,这通常只是在进行基础练习——努力建立一种抵达最高正念的基础。

生命的问题来自无明,众生处在无明的状态,无明带来了迷惑和烦恼。

说到“明”,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光明。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房间里有光,什么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

同样,生命也存在这两种状态:明和无明。无明相对明而言,明是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这盏灯没有被点燃的时候,整个生命处在昏暗之中,这就是普通人的现实状况。

只要对生命进行深层的思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内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

比如:生命从哪里来,归宿又在何方?还有:我是谁?大家在生活中早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是你的身份代表着你,是你的相貌代表着你,是你的事业代表着你,还是你的观念代表着你?

对自己的不认识和错误认识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这就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禅宗讲“明心见性”,禅宗的修行让我们认识“本来面目”,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在西方哲学中,“认识你自己”也是一个横亘千古的谜题。

我们认识自己吗?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吗?生命的开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谁决定我们的命运?命运能不能掌控?

关于这些问题,有的宗教认为有一位万能的神在主宰一切,但人们不一定都会接受这个答案。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人为什么活着?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对生命缺少认识,我们的生命就谈不上有多大意义。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只是根据感觉和需求忙忙碌碌地活下去。每当一种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觉得“这对我很有价值”。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是谁?自我是什么?人们抛下这些重要的问题不去探索,需求什么就会去追逐什么,却没有去审视:我们的需求健康不健康?某种需求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是成长还是堕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正向的推动力还是破坏力?

这些问题关系到你如何决定和选择你的未来。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推动命运的力量是什么,那你的未来怎么可能幸福呢?

关于幸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关心自己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把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物质环境。现在很多人都富了起来。然而许多富起来的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并不幸福,幸福的程度并没有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

主导幸福的力量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凡夫的生命处在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生命的走向,只是在昏暗中不断地追逐和摸索,团团打转。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1 07:52:31 +0800 CST  
2,保持距离

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楚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认识的模式。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认识模式,这个模式和经验、观念、心态息息相关。我们戴着业力构成的有色眼镜认识世界,对世界的好恶和判断以自身的认识为标准。

比如,你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另一个东西没有价值,觉得这个人很可爱,那个人很讨厌,这些判断的过程都被你的情绪处理过。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和设定范围之内。环境符合我们的设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觉得开心;环境和我们的需求冲突,我们就觉得痛苦。

对于自身的错误认定是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关键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

同一个事件用不同观念去看,对人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因此,遭遇同样的金融风波,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发疯了,有的人还是很淡定的。



面对自己的观念,不同的态度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我执、我见很重,当他的一些观念被人反对的时候,他会勃然大怒。

把一个观念与自我紧紧捆绑起来,你会觉得“这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必须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当这个想法受到抵触,你受到的冲击就特别大,引发的烦恼也特别重。这样一来,你内心的回旋余地就很小了。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我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想法”,你就比较超然。

大多数人会在内心的情绪里介入自我的成分,当情绪生起时容易陷进去,而且找出很多理由让情绪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不停地发展不良情绪,人生的痛苦就会没有尽头。

情绪并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关系。不良情绪是内心错误观念的产物,就像身上长出的毒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可以对情绪进行观察,与情绪保持距离。缺乏智慧的观照,你的情绪就会变成你的一切。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2 09:35:00 +0800 CST  
3,轮回之河

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关注的内容,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古印度宗教哲学最关注的核心是轮回与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的宗教很发达,佛教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宗教。那时在印度,人们普遍相信生命就是无尽的轮回。

在这个问题上古印度的多种宗教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他们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根据自己的修行经验对轮回做出诠释;二、试图超越轮回,走向解脱。

可是在当今社会上说起“轮回”这个词,大家觉得这个概念好像有点遥远,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轮回的存在。

其实说清楚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轮回是一种生命现象。轮回代表着心灵中的一种重复,而且是低级的重复。轮回的根源在我们的内心。内心推动轮回的是两种力量,一是渴求,一是执著。



经商的人是这样,搞艺术的人也这样,每个行当的人都是这样,大家都在各自追求的领域里面使劲轮回。生命就在这样的追求中重复下去,在重复的过程中继续强化这种需求的力量。这种轮回的力量推动着你生生不已。

佛法并不认为是神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因缘因果,核心内容就是“业”。

业是行为,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即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行为发生之后,一般人都关注外在的结果。其实外在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结果。心就像田地,行为会在内心播下种子,形成心理力量,形成性格和能力。在座的诸位今天能有这样的心态、观念、性格,这是生命积累的结果。

每个生命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人是有天赋的,这天赋代表着过去生生世世的积累。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我们每天的想法和做法构成了这条生命之河的水源。我们的起心动念又来源于我们的思想、观念、习惯。人在这条河流当中往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楼主 我思故我行_哲思  发布于 2021-04-03 08:38:54 +0800 CST  

楼主:我思故我行_哲思

字数:247344

发表时间:2020-05-02 19:48: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7 02:07:59 +0800 CST

评论数:3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