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望大家了解一下

何处是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乾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须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著法相了。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得什么说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讲到这里,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我,一个成佛的人,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来讲是大彻大悟,你认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个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来有所说法耶」?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反问须菩提两个问题。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说: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定法叫做佛法。你们注意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念佛才是佛法,你错了;认为参禅才是佛法,你又错了;认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错了;认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错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他说:据我所想,开悟,大彻大悟,没有一个定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

第二个问题须菩提的回答:「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刚经这样讲法,圆觉经那样讲法,法华经又是一套说法,楞严经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说,你们学佛的嘴巴好厉害啊!下雨出门,说是慈云法雨,运气好;太阳出来说慧日当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说慈云普覆,反正都对。

这叫什么?这叫「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别注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不可取,不可说,说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个东西说不出来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样好菜,回来告诉我怎么怎么好,好了半天,我也觉得那真好吃,我还是没有吃到。他说的那么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来,还是第二个月亮,不是当时的好吃味道,对不对?佛法也是这样,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所以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07 22:52:11 +0800 CST  
程度的差别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第七品,我们现在再讨论其中的重点。佛提出来,成了佛悟了道,也无所谓悟。假使有一个无上大道的境界,有一个无上大道的观念,悟了道,存在心中,这已经不算道了,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说到佛的说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后世佛教里有显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说法,执著了任何一种认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点,名言。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样的。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重点。

佛引伸这个观念再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等于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说法,作了一个否定。实际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个肯定。他所讲的各种法,各种道理,不能执著,执著了他任何一句话,就不对了;所以说不可取,不可说。这样说:我们现在来解释金刚经,已经犯了佛这个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说。此事自己会之于心就对了,佛所说法,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说法都是空的,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非法,也非非法。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著就是对的,如果你说你这个人什么都不执著,你已经执著了,执著了一个不执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圣贤之别

上次我们最后一分钟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中文的习惯,经常把贤圣两个字倒过来,贤圣是讲什么呢?中国文化无形中有个差别,修养、学识、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谓三贤十圣,修大乘菩萨道有十地,十个层次,叫做十圣,十地菩萨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养,还有三十个层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养到那个程度,没有到达十地的果位,属于三贤。
十圣呢?譬如说,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等,这些大菩萨们,才在圣果位。这些都是分类法,是后世对修行的解释。广义的来举例说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譬如我们现在讲一句话,教书及当学生久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课堂上讲一句话,下面一百个听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许多话,笔记记下来,观念都是灰色的,变样很多。这就是说,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种宗教,各种层次智慧的差别不同。

现在讲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颂

巢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

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

这也是以中国禅宗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这一品,并作了一个结论。

「巢空鸟迹水波纹」,佛经上有这么一个譬喻,说有一种鸟叫做巢空鸟,它不栖在树上,它的窝在虚空中,在虚空中生蛋,在虚空中孵小鸟,归宿也在虚空中。这个鸟永远捉不住,来去无踪,所以叫巢空鸟。本来鸟在虚空中飞,飞来飞去不留痕迹的,就是上一次我们引用苏东坡的诗:应似飞鸿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鸟,在空中永远不留爪迹的。水上的波纹画过了,也没有了。水波纹是你看到的,不能说没有东西,但是它过后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

「偶尔成章似锦云」,都是偶尔构成了文章,或一幅美丽的图画。

禅宗祖师还有一句话:「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有一只蛀虫咬树的皮,忽然咬的形状构成了花纹,使人觉得好像是鬼神在这棵树上画了一个符咒。其实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尔成文似锦云,有时候也蛮好看的。这就说明一切圣贤说法,以及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这些都是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

了解了这个道理,再从龙树菩萨,般若观念,金刚经的道理,就晓得:「得失往来都不是」,今天有一个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萨啦!或者做个什么好梦啦!梦中菩萨的指示还说了好几天,说得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又被梦吓死了,要晓得一切都是偶然,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本来都是没有的。

「有无俱遣息纷纷」,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够放下,则同佛法有点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没有啊!只说一切放下而已。

金刚经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个问题连下来,就是须菩提问,学佛的人,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心中许多的感情、思想、烦恼,怎么样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他的心。后来,佛看须菩提不懂,佛又说了一句话:应无所住。叫我们善护念。
到这里为止,佛并没有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说应无所住,一切无所住。因此佛法也无所住,也无定法可说。如果说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刚经,或阿弥陀经,就错了,因为你就住在那里了,都有所住。佛只讲到应无所住,不可住,不可说。所以对各种差别的法门,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碍,都不是佛法。一个大问题到这里为止。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08 21:46:06 +0800 CST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是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假使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譬如说,今天忽然冷了,一个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门,刚好碰到你,你怕他受凉,就把毛衣、外套脱了给他穿上。这个人真有福气,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热天,你再给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

所谓无自性,就是说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佛说的这个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换句话说,佛有一句秘密的话没有讲出来,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佛告诉你的,这样布施的结果,福德非常的多。实际上,佛说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个鼓励。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强调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讲到,一个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人福报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个人,对金刚经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再劝导人家,解脱了人家的烦恼,这个人的福报,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还要来得大。
一切佛与金刚经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什么理由呢?他说我告诉你,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彻大悟的诸佛,及一切佛,都是从这个经里出来的。像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就是在这个劫数里头;这一劫叫做贤劫,这个贤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弥勒佛,当然还早罗!以后一直下去,有一千个佛要来。这一个佛劫里头,是圣贤最多的劫数。当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时期的观念来看,这是一个宇宙观,这个劫数的时间非常长,接近无量数的时间。

佛说一切成佛的,得大彻大悟的,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悟道的,这个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后的大彻大悟,都是从金刚经这个里面出来的;从般若,自己真正智慧里头透出来的。金刚经所讲的,是智慧透出来以后的一个报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从自我的智慧里透露出来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刚经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从金刚经里来。

佛法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刚经的翻译,真不晓得佛说些什么!他上面讲的那么好,多大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但是福报还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后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么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没有一个东西。这里说的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断见,没有就是没有。换句话说,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个是妖怪,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这就是金刚经的特点,所谓大般若经,智慧高到极点,一点痕迹不留,讲过以后,马上推翻。等于一个教育家,教育了许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觉得自己的确是今天的大老师,他已经完了,他已经是师老了。所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金刚经这种句法,后世许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顾亭林,在日知录上就讲,叫一般学生不要看佛经,佛经没有什么看的,这个东西就是一桶水,一个是满的,一个是空桶,一下倒过来,一下倒过去,倒来倒去就是这么一桶水。他认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倒来倒去,等于没有说嘛!

这个第八品的要点,说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贤圣悟道的道理。说到了这里,又引出后面一章的大问题;现在我们先给它来个结论: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09 23:19:34 +0800 CST  
第八品偈颂

锦绣乾坤似奕棋人天福德枉成痴

原来佛法无多子脱缚离黏说向谁

「锦锈乾坤似奕棋」,人世间最有福气的是当皇帝,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过一下这个瘾。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气,但是我们读了历史以后,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当皇帝。康熙皇帝自己就说过这个话,自己感觉到痛苦极了。从历史看来,中国有多少个皇帝,叫年轻人背一背,连二十个也说不出来!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只晓得叫皇帝而已。这个锦绣乾坤江山,从历史上看来,像下棋一样,一下输了,一下赢了,通通过去了。「人天福德枉成痴」,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他修庙、斋僧那么多,将来福报怎么样?达摩祖师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骂这个梁武帝,你这点算什么了不起,人天小果,你死后不过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样会堕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是有限度的福报,不是无漏之果,无漏是永远没有缺点。所以说,人做了好事,他生来世做帝王将相,升官发财,功名富贵,世间的福报很好,但是智慧丧失了。

禅宗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师,叫沩山禅师,是禅宗五家宗派里的一位开山祖师,沩山仰山是佛教沩仰宗。沩山禅师三世为皇帝,几乎丧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所以他不干了;这个神通不是说千里眼,或者会飞之类,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几乎丧失了这个悟道的智慧,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原来佛法无多子」,这是禅宗的话,临济禅师悟道以后说:原来佛法是这个样子,无多子。实际上这三个字,是当时的土话;用现在话来讲,无多子就是这么一点点东西,没有什么多的。

「脱缚离黏说向谁」,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被人世间一切的烦恼感情捆缚著,要解脱三界的情欲、烦恼、妄想,脱开了一切的黏缚,回到自己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佛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讲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这个,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都彻底解脱了,这就是佛法的精要。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在我们开始讲第九分之前,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见思惑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

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作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洹,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我们举一个佛门里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0 22:30:23 +0800 CST  
请多多转发,谢谢大家。
http://mp.weixin.qq.com/s/Nmyf-_LQYlaGfqeHExbZcw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1 19:08:09 +0800 CST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著。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件故事,说明除贪之难。

有一位朋友来谈,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是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那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

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谁不嗔谁不痴慢疑

再说「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乾净,看到不乾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嗔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会真正绝对信的人。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
前面讲到四果的证果,就是我们学佛的重点;学佛先不谈大乘,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来。

话说再来人

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余情是剩余下来的情感,断不了的,还是要七还人间才能了。如果七还人间时,不晓得再进修,还是会后退的。

修到了预流果的人,死后不到这个地球上来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辈子,比我们地球上长得多,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当然再来人不晓得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贵或者是穷苦,都不一定的,这个帐很难算,电脑也算不清。他们是来世间受报的,因为有些帐没有还,要来还帐,七还人间,生了死,死了生。

所以,依我看来,社会上很多都是再来人,当然在座之中也许很多,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须陀洹再来人间,就是还债,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够知道,就已经不是初果罗汉了,一下就超过去了。

不来行吗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还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来一次世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暂时请假,还非究竟。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还果,不回到人世间来了,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盘。佛经上说,他们涅盘的时候有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梵行已立,我生已尽,清净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净境界的修行,已经建立得到了。所作已办,欠债还钱,债务都没有了。不受后有,不再来了。有些经典上用四个字形容,「长揖世间」,向人世间作个揖,大家再见,不再来了,这个叫不还果,三果罗汉。有许多朋友学佛修道说人生好苦啊!想这一辈子修成功了,不再来。有那么容易吗?不再来要修到三果罗汉才行,才能长揖世间。要到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才算在这个世间成就。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这四个罗汉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三界的天人

初果、二果罗汉死后不来,就暂时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欲界天。我们中国人讲的三十三天,是欲界天的一个中心而已。这一层天的中心并没有离开日月系统;所谓欲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爱结合而延续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两性雌雄的关系而来,因为有爱有欲,所以称为欲界。欲界里的天人地位比我们高,譬如普通民间拜神拜仙啊,称所拜的神、仙是菩萨,这些都是欲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罗汉死后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欲界天而已;因为他只断了一部分的情,而且这个情是压下去的,欲的根未尽,所以仍在欲界天。

有些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绪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一无所好,或者只喜欢种种花啦!爬爬山啦!对人世间的一切很淡泊。他对人世间虽淡泊,但对于山水花鸟还留情,所以还是欲界,只是他已经升华多了。

到了三果,才能够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处「大自在天」,佛经中又叫「有顶天」,好像天顶有盖一样。佛经中说,假使从有顶天丢一块石头,佛说要十二万亿年才能到我们这个地方。换句话说,欲界天还在这个银河系统,色界天已经超出银河系统了。
再上层是无色界天,那就难爬了,大阿罗汉可以到。大阿罗汉差别很大,譬如须菩提、阿难、迦叶尊者,有时也称大阿罗汉。严格讲起来,释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罗汉,不过,他这个大阿罗汉就大了,大到叫如来了,所以到达大阿罗汉的境界很难很难。我常鼓励爱写小说的青年同学们,可以写一本三界中的婚姻故事,一定畅销;譬如欲界人道小孩出生是从女性下生的,欲界天以上,有的是从男人肩膀上生,从坐膝边上裂出来的,色界天人只有光色,无色界里的天人,连形象都没有了。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1 22:46:17 +0800 CST  
我们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苹果变的,不是什么细菌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大概他们科学很发达,到太空来探险,他们一身有光,又不要吃东西,飞来飞去。可是有一次尝了一下地味,大概是盐巴,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起来,所以就留下来了。这就是这个地球上人种的开始。光音天的人又是无色界里下来的,至于无色界的人种从那里来,佛说不可说,那就要推到原人论去了。这些都是大问题,佛经里头这些问题多得很,现在我们不要扯远了,回转来只谈我们现在做人的修养;一个人要把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洗刷乾净,平等,慈悲,爱一切世人,设法除掉见思两惑。

解结去惑

三界的见思两惑叫做八十八结使,欲界里最多,像八十八个疙瘩,结在一起。能够修行解开一两个,那已经不得了了,脸上放光了,能够解开四五个,连头发都会发亮呢!所以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进一步能够把智慧开发,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为什么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结使不再与外界连起来,不再打结了,不准外面打进来,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过是修定的一种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随时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点,止于至善,固定在善的一点上,这时,八十八结使还没有动摇,要到达智慧发起了,结使才开始有一点点动摇;等到解脱了几个结使,才解脱了思惑。

知见又不同了,见是看到,看到慧,见到性空缘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缘起翻过来是缘起性空。所以说佛法各宗各派,认为只有修中观才对,或修什么才对的,对不起,你都困在五见里的见取见了。主观认为只有这个才对,你已经被它束缚住了。所以,要把这一切解脱了,才能叫做学佛。

花了好大的力气,报告到这里为止。现在我们回过来看金刚经,这一节就是讲这个问题。

初果的罗汉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须陀洹能作是念」,一个修道的初果罗汉,心里能不能有已经得须陀洹果的念头?这个意思是一个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说他已经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疯人院才怪。一个圣人,或有学问的人,处处挂个招牌,说自己是有学问的人,这不是疯子吗?中国人的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到家的人,意气都很平和了,何况果位上的罗汉!所以,须菩提听了佛的问话,就说那不可能的。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就是预流果,预流就是入流,入什么流呢?人到圣人之流了,已经站到圣人队伍里去了;也可以说,他所悟的道已经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丑陋的一面,等于说,我们人性是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经由普通的纵欲、情感、爱欲脱出来,进入清净的法性一面了。

佛说,怎么样够达到初果罗汉呢?佛在这里已经讲到功夫了,刚才是讲原则;所谓的入流,反而无所入。换言之,他证到空的境界,就是缘起不起了,缘起性空了,也就是证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说他不入色,眼睛视而不见,一切人、形像、青山绿水看著都很好,都无所谓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结使就来,被好捉住了;初果罗汉不会被好境界捉走,此心归到平淡,没有事。不入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真的无所住。修养到在人世间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无量的功德,过了就过了,能够随时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这个境界,这才算接近初果罗汉。

有一个年轻同学,过去也问过我,他说:老师啊,像我们现在打坐用功,经常楞住了,楞在那里,好像看不看都没有相干,这是不是入到预流果啊?我说差不多啦!入到芒果那里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并不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你不要看这是楞住了,这也是有一点道理,只不过,这是他用功过程中的现象而已!如果认为这样就是入了预流果,那就不对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时菜饭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也不晓得,你说真的不晓得味道吗?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没有那么强烈,比较平淡而已!真正学佛用功,会到达这个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来一下,过两天就没有了。不要说我们是如此,连大阿罗汉们也不行啊!维摩经上都有,像迦叶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罗汉们。都难完全到达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

迦叶起舞毕陵慢心

迦叶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与太太两人同修,约好假结婚,房间里一个柱子为界,各住一边,有夫妇之名,无夫妇之实,后来带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这样高定力的人,却当天乐鸣空时,习气深处贪爱音乐的根本发起了,他一边闭眼盘腿打坐,一边不自觉的打拍子,摇了起来,坐在那里跳舞。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维摩经上所讲,余习未断。所以维摩经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来,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沾住了,落到大菩萨身上,沾不住就掉下来了。维摩居士说,一切大阿罗汉,八十八结使断了,但余习未断,剩余那个根根的一点习惯还没有断,这就叫余习末断。大阿罗汉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平常人!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佛的弟子毕陵伽婆蹉,他已经是罗汉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据佛经上说,有一天他要过河,那河的管辖权属于一个女河神,毕陵伽婆蹉站在河边,两手一比,叫道:丫头,你把那个水断了,我要过去。女河神没办法,功力不及他,只好把水断了让他过去。事后这个女河神就来向佛告状,说你的大弟子还骂人!脾气那么大,骂我丫头。佛就笑了,把他找来对他说:过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还不说,你还公然骂她。毕陵伽婆蹉说:佛啊!这很冤枉,丫头,你讲,我骂过你吗?女河神说:佛啊,你看当著你的面还骂我。毕陵伽婆蹉说:你怎么搞的?丫头,我实在没有骂你。佛对女河神说:你不要见怪,他五百世生婆罗门家,骂人骂惯了,结习未断,所以这一生得了哮喘,果报还没有还完呢?你以为他骂你啊!他没有骂。毕陵伽婆蹉还说:我真的没有骂你,丫头,你不要难过。等于有些人骂人骂惯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是他还再骂你一句。

所以说,得了初果罗汉,对于六根六尘不是不动心,只能说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还没有空,等于石头压草,碰到某种环境,还是会暴发的。关于这方面,有许多资料记载,譬如苏东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转生来的,但是转一转生,他就忘记了。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阳明,据有些文献记载,就是一个老和尚转世的。有一次王阳明来到江西一个庙子,看到一个房间锁著,外面灰尘很厚。和尚说这个房间是不能开的,王阳明位高权重,怀疑庙子里和尚做坏事,就下令一定要打开;进去只见一个涅盘老和尚的肉身,已经乾扁了,坐在那里,前面挂著一块布,上面写了几句话:「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王阳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谈这件事。
这些都是什么道理呢?这是说明结使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得罗汉果的七还人间,至于变成什么样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时有位老前辈也很有名啦!他两夫妻人很好,年轻时我很羡慕他们,我说人世间神仙眷属就是你们,自己有别墅在山上,两个人感情又好,子孙满堂。他两夫妻都学华严观,太太还得过眼通。她说前生是个喇嘛,受他供养,结果修行也没有修好,骗吃骗喝,所以这辈子变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为她修刘洙源先生那个佛法要领,自己前因后果很清楚,我认为这些都是再来人,这就是说到得预流果的道理。

说了许多的故事,大家不要听岔开了啊!所谓故事者,即非故事。现在再归到金刚经。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3 01:15:46 +0800 CST  
二果三果作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关于二果罗汉一样的问题。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二果罗汉,只有一次回转人间,名义上讲再来一次,等于没有来。什么道理呢?有许多人生死到了,过去的业债已经完了,有时候来入胎一下,在胎儿阶段就流产了,就完了,这一生债算是还够了。这是真的啊!讲的很实在,听起来好像死无对证。有许多人眼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须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么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这是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这是不还果,这一生过完就结束了,是三果了。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罗汉就高了,说不来人间,也不一定,他还是来,因为他已经无生死可了,来也不怕,只是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这些年没有到处跑,所以也没有听到什么;年轻在大陆时到处跑,听了许多奇事。譬如我有一个四川朋友,他就告诉我记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个名人,学问好,文章好,当然他也不轻易讲这种事。到了三果的再来人,有时候他明知而不说,因为他生死可以来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种情况不同,都是因为三果罗汉定力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结果。这一品讲三果罗汉「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就是因为三果罗汉生死来去比较自由的原故。

罗汉的前途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讲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来人世间这个欲界了,实际上来不来呢?还是要来;就是到了四果阿罗汉,也不是绝对的不来。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毁,毁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则已,一出定怎么办?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脱,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还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声闻,向这个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说,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这都是见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我们现在有少数的同学朋友们,打坐坐的很好,自觉进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体大一点点的范围!那不是空,那是一个洞,那样的空是落入边见的小边见。

为什么人会有空的范围而落在边见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与心力有限度,所以才会产生这一种见解。所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没有限度,没有范围的无限。最后我们看他的结论,这是须菩提讲的: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认为,到达了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念头存在。如果有这一念在,一念就是万念,这一念就会牵连到重重叠叠,所以华严经称为帝网重重。帝就是大,我们的思想、感觉、情感,像一个无比大的大网,只要一个网眼洞动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著一起动,就是所谓帝网重重。我们修持的业力,心性的业力,一念动,百千万亿念都牵动其中。说有一切有,说空一切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大阿罗汉,如果有自觉已证到阿罗汉的境界,他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个货真价实的凡夫,根本没有得道。拿禅宗来讲,如果有人说他已经「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误」。有人还自认为是大彻大悟呢!当然罗!那是大错大误!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向人去讲的,这是个普通的道理,更何况一个得道悟道的人,决不会自觉有道了。须菩提接著报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佛说他(须菩提)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一切无诤。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无所谓。不是没有听到啊!只是他听到心中平常的很,既无欢喜亦无悲,是非一门,一切无诤。

说到这里,我想到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这个人的才华还不在老残游记,而是老残游记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诗。实际上这些诗都是刘鹗自己所作,后来有人在墙壁上看到这些诗,其中有一句「回首沧桑五百年」,惊奇得不得了,等他出来的时候,那个人赶快跪下来拜,以为他就是神仙,其实那只是刘鹗作的诗。作诗总是乱打妄语的,我作诗也是一样;但是刘鹗的诗有时境界很好,我们因为讲到无诤三昧,引用刘鹗的诗: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

引用维摩经的境界,这就是天花著身。佛给须菩提的评语,说他已经得到无诤三昧,但是下面一句话你注意啊!「人中最为第一」,还是人啊!是人类当中学问道德最高的。以学佛四加行来讲,人中最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处,道德修养都是第一名,人中最为第一。佛给他的下一个评语「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讲须菩提在的时候,佛给他的评语,还只能够超出欲界,所以是离欲阿罗汉。至于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在当时还不一定。后来西游记写须菩提收孙悟空的时候,那已经很高了(众笑),但是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的程度只是离欲阿罗汉,绝对无欲而已。

这个欲是广义的,不是指男女之间情爱之欲,是指一切的欲,连修道,贪恋打坐,贪恋清净的那个欲望,都是欲。须菩提已经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他说,尽管你老人家给我这样一个评语,说我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但是,他说,我绝对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我不会认为我已经到达了人中第一,我更不会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4 19:51:54 +0800 CST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话怎么讲呢?假如佛给我这个评语,已经证到了离欲阿罗汉,是人中第一,在同学里头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没有想,丝毫没有这个观念;假定我心里头有这么一点观念,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了。寂静,就是彻底清净的人,喜欢住山,自然就有一个寂静的庙,庙在那里?庙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诗:「人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一品就是说明四果罗汉的修法,金刚经上所讨论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无所住,到了这个极果,心中还有这个得道的观念,那就已经有所住了,那就错了。所以我给他的结论偈语是这样的:

第九品偈颂

四果阶梯著意成由来一念最难平

儿啼黄叶飘然落诳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阶梯著意成」,罗汉有四个果位,大乘菩萨道有十地,这些是如何区分呢?其实都是见地问题,所见的范围,所见的程度,也是一念的关系。四果这个阶梯怎么来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来一念最难平」,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执著,当下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了。

「儿啼黄叶飘然落」,这是法华经上的典故。金刚经上教人不能够执著佛的法,执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在法华经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达,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那个小孩哭了,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检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什么参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观想啊!管它白骨红粉都可以观;白骨观不起来,观红粉,红粉观不起来,观白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佛都告诉你了,你还要求这个法,求那个法,千里迢迢从外国跑回来,非要在这里学不可。那当然!因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须要回来求一切法。

「诳捏空拳大小擎」,佛说他说法,如空拳哄小儿。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我里边有糖,我给你一毛钱,实际上都没有,都是哄那个小孩子罢了。禅宗有个祖师五祖演,编了两个故事,说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与越狱的人

一个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听过的,我们再重复一次。有一个小偷本事高强,儿子长大了,就缠著要他传衣钵。有一天被儿子缠不过了,就答应当天夜里带他去偷。父子偷偷摸进了一家人家,发现房间内有个大柜子,这个父亲想办法把锁打开了,叫儿子进去拿东西。儿子进了柜子,这个父亲立刻把柜门关上锁住,并且大叫有贼啊……然后自己跑掉了。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来了,点起灯火到处找,有个丫头拿著蜡烛进了房间,柜子中的儿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学老鼠打架,吱吱吱吵个不停。丫头叫了起来,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没看见,柜子里有老鼠作窝啊!立刻拿钥匙开锁,这个小偷的儿子冲出来,一口气吧蜡烛吹灭,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见老子躺在那里睡觉,儿子就把他叫醒,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害自己的儿子!这个父亲说:你不是出来了吗?你成功啦!衣钵传给你啦!他说小偷无定法,只要你逃得出来,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个就告诉徒弟们,要成佛没有定法,随便修那一样,自己想办法。

有一次,五祖演对徒弟们说,佛法大乘、小乘,还来个金刚经,唉呀!不要那么罗嗦!我告诉你们一个故事:

有一个犯人坐牢,判了无期徒刑,他想逃出监牢,就与有些同牢的难友商量,那些做小偷的都不说话;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点,最后成功了。等到小偷逃走,这个犯人就把地洞盖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个看守变成好朋友。家里送来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后来与看守人无话不谈,大家放心他,晓得他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里大拜拜,送来很多的虾啊鱼啊!肉啊!白兰地酒、金门高粱、啤酒都有。他请这个牢里的看守一起来庆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从看守身上把钥匙取出来,打开自己手铐脚镣,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门打开,他就大摇大摆的走了。

五祖演说,那个学小乘的呀!就是学那个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个地洞逃出来,逃出来以后,还很可怜的,东躲西躲。学大乘的啊,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要跟牢犯、阎王、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学大乘就是这个样子。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心空及第归

现在讲第十品经文之前,先讲一下庄严净土,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说到这里,想到禅宗丹霞祖师的一副对联;丹霞祖师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这位丹霞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与他闲谈,后来对他说,看你这个人的志气才华,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场找马祖,可以成佛,比这个功名好。后来丹霞就去找马祖了,这是丹霞禅师的公案。

丹霞的禅堂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等于说我们这个禅堂也是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就是净土,就考取了。真能够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归。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在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然灯道人。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然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覆到这里,佛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庄严佛土在那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根据金刚经这一句,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写一本比较宗教的书,把各个宗教描写天堂,佛国的书,写出来作一个比较,这些资料都有。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形式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5 23:49:18 +0800 CST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随众生心量的大小,你那个天堂,你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国就有多大小。

循业发现,有些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个佛鼻子高一点,我那个佛鼻子塌一点,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这里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常用这种论辩方法,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著眼一想啊,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像当中的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的想。这是须菩提回答的道理。

打火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因师而瞎的眼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注意这一句话喔!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这两天你们考试的题目禅是什么?大家答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据楞伽经,或根据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没有留意,随便说要学禅,观念、见地上都不清楚。这个见地不清楚就一错再错,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为起步走错了。这不能瞎搞的,不能乱玩的,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这一品庄严净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我们学佛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学佛,已经证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尘就是障碍。

「然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然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辞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已。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6 16:51:56 +0800 CST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不可数的福

今天金刚经说到第十一品了,是无为福胜分。这个题目,虽然都是后世加的,但是重点都标出来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讲到大身的问题,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个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现在佛提出来一个问题,恒河里头沙子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多到没有办法计算,这是第一句的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如是沙等恒河」,还有很多条恒河,像恒河沙那么多条的河,这是第二个观念。「于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诸恒河沙」,是所有这么多条恒河里头的沙子,「宁为多不」?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就说了,世尊,佛啊!这当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说:「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个世界里,我们这个宇宙里,在印度是看到一条恒河!在中国还有一条黄河呢!在欧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条极大的河,很多像这样的大河,还多得很。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观,每一个宇宙里河流多少?佛经上常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过去我们听了好像说空话,现在因为科学的证明,就晓得他所说是老实话。

其次第二点,他就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著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因为金刚经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佛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果你还捏著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资粮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7 13:42:45 +0800 CST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品的结论,这个偈子的意思就是说,古代有钱的人用斗量珠斗那些豪富。譬如魏晋时候,一个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里财产不晓得有多少,金刚钻,珍珠都是用斗来量。有钱人家都爱跟别人比斗自己的财产,就是:

「万斛珠量斗富豪」。在普通人眼里,这个人福气大,有那么多财产;不过,有人比他还厉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发了脾气的话,一概没收,他也就没有了,所以皇帝的福报比他还要大。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个个都是可怜人。

「争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称空王。成了空王的人,眼睛这么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万年的历史也是弹指过去了,这一切的富贵像灰尘一样的过去了。但是,要想证到这个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间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品里所讲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刚经的地方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这是佛吩咐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他说须菩提啊!「随说是经」,再次告诉你,这个金刚经,乃至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当这一本经放在这里,「当知此处」,你应该要了解这个放经的地方,只要有这个经摆在那里,或者经里的四句偈放在那里,他说不管天,鬼,神,阿修罗等,都要磕头膜拜,就应当供养。

他说这一本经,或者里头的四句要义,就代表了佛的塔庙,好严重啊!可是几十年来用金刚经包烧饼油条的也很多呢!那个时候金刚经不是塔庙,而是烧饼油条了。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本经典乃至四句偈在那里一摆,就代表了释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么严重!一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顶礼膜拜。更何况还有人能够研究这个经典,懂了这个经典,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节金刚经,这个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须菩提啊!我告诉你: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你要知道啊,这个人如果能够照样的印出来;古代是靠写经的,有的出家人还刺血写经,大陆上常有人这样写经,不过只能拿来供养,因为白纸上用血写起来呈半咖啡色,并不清楚。

我年轻时皈依一位普钦大法师,他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八十卷啊!金刚经才一卷!他写了三年,也是八指陀头,两个指头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放在油里泡,然后用火点燃供佛。要跪在那里声色不动,脸都不红,所以说,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后来他闲谈时告诉我,血刺出来,马上拿笔蘸去写是不行的,因为血会凝结成块,所以血滴下来以后,马上用中药店买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样研开才能用。古人经典要靠抄写,所以写经的功德很大,现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刚经放在何处

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能够喜爱金刚经,研究它又使它流通,这个人已经成功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在四川、湖北经常用的一句土话,对于很久没有来的朋友,偶然来了,称他为希客,难得来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两个字通用。

刚才说,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代表了佛,等于佛就在这里,甚至代表佛的弟子们,须菩提、舍利佛、目连、迦叶等等,这个经典多严重啊!

可是我刚才向大家报告,包油条也经常看到,就像当年我印禅宗的指月录这本书的故事一样。还记得是请萧先生和好多人帮忙,印好了指月录,但是销不掉,有个朋友向屠宰公会推销,一共销了二三十部,后来指月录没有了,我就请他赶快想办法把那些书收回来,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原来他们用来包猪肉包掉了。

天下有这样的事情!佛经拿来包猪肉,这都是现在的公案。前面说到金刚经有这么严重,这么伟大,我们现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庙啊!

大家千万注意!读金刚经,读佛经,千万不要被文字骗过去。这本经典在这里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我讲一个故事,这是中国读书人过去所讲的,说易经有八卦可以驱鬼,所以有个年轻人跑到深山里头读书,除了读的书以外,特别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下因为怕鬼。夜里听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经出来摇,越摇鬼越叫得响,一夜吓得半死,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原来是窗外一条绳子,挂在树上,夜里大风一吹发出声响,他当成鬼了。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8 16:11:28 +0800 CST  
所以易经连绳子都赶不跑的,一本金刚经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呢?当然也一样。

那么这怎么解释呢?这是说要变成你自己,经义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说经典在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塔庙,但是他没有讲是这一本印的书啊!他也没有讲在什么地方啊!

所以我们要重复古人的偈子,这个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灵山,你不要跑去找了,灵山只在你心中,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经典上面教你受持,这个经典在这里等于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道理就是这个。
现在我们给它的偈语:

第十二品偈颂

天人针砭一言师尊敬方知无可疑

涕泪感恩拜未了万缘放却只低眉

这个偈语给它的结论,也没有什么,只是一种礼拜,一种感慨。说到真正的佛法,这一段话就是佛法,你要想开悟,就在这一品。

这其中的道理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当你一看到塔庙,真正很诚恳无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后想想,唉哟我的香蕉放在这里蛮可惜,水果在这里恐怕烂了,庙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点给我带回去,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针砭一言师」,这是天人一针救命的针,中国的中医学本来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现在所谓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遗传,原来的方法是石头来刮的,病深一点时只好扎针。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烧,病深进入了内脏,再吃汤药。

所以针砭两个字经常合起来用,就是由这个道理来的。当然,中国后世医学,针是针,灸是灸,砭是砭,分开了,开药方的尽管开药方,实际上,中医是连贯一套。

佛说的话是向人天下了一针,针砭就是这一念,一句话。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师,这一句话是什么呢?
「尊敬方知无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当下可以悟道,所以只有感谢这一句话。

「涕泪感恩拜未了」,感谢懂了这一句话以后,放下万缘,佛的塔就在这里,佛的庙在那里?就在这里,佛法在那里?就在这里。

「万缘放却只低眉」,所以菩萨慈目低眉,眼睛一闭,一打坐,万缘放下。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再说大智慧

现在开始金刚经的修法了。大家不要忘记前面说过,从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经告一段落,佛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就是应无所住,一切不住的这个方法。你做到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罗密。十三品说修法之前,插进来十一、十二两品,说明这个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说完以后,佛另起炉灶,开始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的经典都是与弟子们当场商量,来决定这一本经的经名。这里须菩提就提出来问,将来这个记录要如何定名?我们将来(也代表将来的人)看了这个佛经,怎么样依您所教来奉行?怎么样修行?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你可以把这一次的对话记下来,这一本经典,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就用这一个名字来奉持就好了。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金刚经经常碰到这些话,就是儒家经常反对的,认为这样一句话,翻来覆去,般若波罗密,不是般若波罗密,就是般若波罗密,好像很不合理。

实际上,金刚经是无上智慧法门,佛自己说,什么理由呢?须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

你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说法只是教育法一时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这里充分的告诉我们,不可执著一法为佛法,那都搞错了,那都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19 17:05:59 +0800 CST  
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有些同学们常问,那悟道的智慧在那里呀?我说就在你那里,「小心啊!」这一句就是「道」;「留意啊!」这一句话就是「道」。因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么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这些都认为通俗,这都是金刚般若波罗密。最平凡的一句话,你能懂得了,就是圣人在说法。留意,谁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谁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

黄山谷与晦堂

刚才我们讲到,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其中还有一层意义,我们需要了解;因为佛讲这个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罗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学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成佛的那个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一点要特别了解,千万不要认为般若波罗密有一个特殊的智慧,会一下蹦出来开悟,很多人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佛告诉你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在在处处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禅宗悟道的人,有几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在那里?到处都是。中国的禅宗,专以金刚经为主体,有人因而开悟,并不是念金刚经开悟,很多人随时随地开悟,这是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话。
其实,我们现在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那个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当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处都是这个不生不死的法身。郁郁黄花是形容之辞,开的是□□□行,也无非般若。他说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悟道,就能成佛。这些就是禅宗的公案。

宋朝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诗人,名叫黄山谷,跟晦堂禅师学禅。他的学问好,金刚经更不在话下,但是跟了三年还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他一点好不好?等于我们现在年轻人呀!都想在老师那里求一个秘诀,这样他马上就可以悟道成佛了,黄山谷也一样。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这一句话问我们是不要紧啊!问黄山谷却是个侮辱,古代读书人,小孩时代就会背论语了。既然师父问,黄山谷有什么办法,只好说:当然读过啦!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我无隐乎尔?」二三子就是你们这几个学生!孔子说,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这一下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实在不懂!老和尚这么一拂袖就出去了,他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跟在师父后边走。这个晦堂禅师一边走,没有回头看他,晓得他会跟来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香得很,到了这个环境,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文字上记载:「汝闻木樨花香么?」

黄山谷先被师父一棍子打闷了,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的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的那个味道,心里又发闷;这一下,老师又问他闻不闻到木樨桂花香味!他当然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他师父接著讲:「二三子,我无隐乎尔!」这一下他悟道了。所谓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是有名的黄山谷悟道公案。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悟道以后,很不得了,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道也懂、佛也懂,好到没有再好了,所谓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就很傲慢,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话下。后来晦堂禅师涅盘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黄龙死心悟新马上就通知,叫黄山谷前来,师父涅盘了,要烧化。
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著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那里相见?你说!黄山谷答不出来了,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那里相见?

你们在座大家也说说看!有人一定说西方极乐世界见面,黄山谷不会那么讲。不要说别的,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都是现在人,你们大家回去,夜里睡著了,我夜里也睡著了,我们那里相见?就是这个问题。

这一下黄山谷答不出来了,不是脸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接著倒楣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调到贵州菸酒公卖局那个乡下地方,当个什么小职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啊!

刚才讲到无为福胜,倒楣了,他正好修道。在到桂林的路上,有两个差人押著去报到,差人怕他将来又调高官,也不太为难他,他就沿途打坐,参禅。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就跟这两个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下不小心,那个枕头蹦咚掉在地下,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要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到庐山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他说: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没有那个不恭维我,只有你老和尚──现在叫他师弟老和尚,客气得很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许可我,现在想来是感恩不尽。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0 16:34:32 +0800 CST  
所以啊!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真正的,另一层的,我们从道理上解释,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那就是般若波罗密了。我们把这个重要的先解决,下面的慢慢就懂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我再问你,佛真正说过法吗?须菩提当场答话,就向佛说,世尊,据我所了解,你没有说过法啊!没有传过法啊。

你看,两个人当面扯谎!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三十二岁出来就开始教化了,他说了四十九年法,现在师生两个对话,却说没有说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第二句问话,好像与前面不连贯似的,实际上是相连的。须菩提说了没有说法之后,佛又问了;你的意思怎么看法,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的微尘合起来,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讲什么话?微尘不完全是灰尘,我们先叫它灰尘来讲,如来说一切的微尘非微尘;我说没有灰尘,不是灰尘,姑且叫它做灰尘。佛说这里告诉你,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说这讲的是什么啊?怪不得儒家认为《金刚经》不能看,不晓得讲些什么,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说了没有?我没有说。不晓得搞些什么!

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辞,微尘又叫外色尘,过去佛经所讲的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电子、核子、原子之类。除了外色尘,还有内色尘,内色尘厉害极了,学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或者修观想的人,观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站在前面。人家还可以看得到,也能说话,也能作事,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这是内色尘的力量把它发出来的。当然,现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证到这个道理,但是这是绝对的真理,是可以证到的,也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现在佛说的这个外色尘的微尘,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空。所以啊!过去两千年来的佛学很难讲,大部分的佛学家和大法师们,说到这里就不说了,因为无法讲。现在科学昌明了,勉强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些,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发了,完全空,空了以后能够发光,能够震动声音,能够死人。所以原子一爆炸,那个空的力量一过来,人都变形了,原子尘沾到的不死也医不好了。原子、核子最后分成空,所以微尘分七分,色、声、香、味、触,法、空。

换句话说,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微尘的存在,一切本空,这个物质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罗密、智慧、心念最后的空是会合的,是心物一元。

会合最后是真空,那个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个时候的悟道,是修证到的,不是理论,要功夫证到。那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说没有说法。须菩提讲:是啊!你没有说啊!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的,说个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是有,世界上有的东西又终归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讲,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论上难懂,是修证到最难,修证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这一段说了以后,他又转到另外一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我们学佛不能著相,也等于其他宗教反对拜偶像一样;什么是偶像?佛经上讲的佛不得了,每一个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与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种随形好也是别人所没有的。这个问题很大,这就是话头。

比如我们塑的佛相,眉间镶颗珠子,头上鼓起来有个包包,眉间鼓起来有根白毛。这根白毛不是乱长的,平常收拢来,“白毫宛转五须弥”,向右转圈的,白毫这根毛拉出来有多大呢?有喜马拉雅山五倍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两颗眼睛发蓝的,眼白发碧青的颜色,比四大海水还清,四大海水并不清,不过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们讲过的,因为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没有讲过一句谎话,因此他的舌头吐出来,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衣服都不能晒了,他舌头一吐出来,太阳都被他遮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种相,皮肤都是平满的,无一不好,出来一身都是亮光。

当年有人问我们,你们禅宗开悟了就是佛,怎么没有三十二相呀!我们看看自己,还是那个手,也没有长根毛;说开悟了,一点都没有变嘛!牙齿掉了也没长出来,头发白了也变不黑,这个悟靠不住啊!

后来再看一看,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后看一切众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真执着三十二相的观念,那只能说宗教信仰则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学佛法不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来,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观念来看佛,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果你们打坐看到那个佛放光,或者昨天夜里梦到,佛告诉你些什么,那是做梦,你千万记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个梦中见的是真的假的呢?梦中见的也是真的,那是你阿赖耶识所变,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执着。佛说:何以故。什么理由呢?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确定的告诉你,佛说一切人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无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刚经》这个道理,你就悟到了中国的易经;易经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啊,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其实一卦都不卦,因为卦不住的,卦者变也,都是变相。讲到这里,想到一个禅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们年轻智慧高的也可以开悟。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1 19:33:35 +0800 CST  
夹山大师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号,就像我们说济颠和尚,济颠是外号,法名叫道济,因为疯疯颠颠,大家叫他济颠和尚。那个船子和尚开悟后,与其他两个师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后就问船子诚准备到那里去?

船子说:师兄啊!我看你们这一生有好福报,将来可以做一方的大师,我这个苦命人,此生做个平凡的人,多做一点好事再说吧!不过拜托你们两位,将来有第一等的人材,给我送一个来,接接我的这一支。师父把学问传给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对不起历代先圣先贤,也对不起师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

后来有个大法师夹山和尚,佛法好,学问好,讲经说法,听众极多,名气大得很。船子诚的师兄道吾和尚听到了,心想那个师弟船子,还天天在摇渡:道吾也是禅宗的大师,穿了件破破烂烂的和尚衣服,言不压众,貌不惊人,就去听夹山讲经。到夹山道场找个后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来问:“如何是法身?”夹山和尚回答:“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瑕。”答的多好。法身无相嘛!根据《金刚经》,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啊!心如明镜台,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照佛学的理论,这个回答的确没有问题。

可是坐在那个角落的道吾,嘻!就给他那么一笑!这个笑是冷笑。夹山受不了啦,赶快下堂,经也不讲了,下来把和尚的大礼服袈裟一披,就去找这个破破烂烂的道吾和尚顶礼。他说老前辈啊!我刚才答话,那里错了?道吾说:错倒没有错,可惜没得师承。换句话说,你理论是对,你功夫上没有到,你不要瞎说。夹山就问当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师啊?道吾说,明师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气那么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丢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给你一条明路。像道吾这种和尚,给师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夹山果然丢弃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个小包袱就去了,夹山在声名显赫时居然能为道而舍弃一切,证明他后来的大彻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说:我说的这个人啊!“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说你到华亭三十里外,那个河边去找一个和尚。后来夹山就找到这个船子诚,中间我们就不详细报告了,大家可以参考《指月录》。

船子诚一看这个夹山啊!将来一定是个大师,知道是师兄搞来的,夹山上船以后,也没有说出道吾,也没有自我介绍,他们两个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问夹山:“大德高栖何寺?”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说话满口的字句文雅,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开悟了的话。就是我们普通讲:你贵寺在那里?夹山答话:“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这似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还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机锋,一句话,不等你考虑一下讲出来,等你考虑了一下再答,就已经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这两个人学问都好,佛学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众笑)

最后没有办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个船桨,一下子就把夹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会游泳,咕噜噜……狼狈不堪,刚冒上来,船子诚就说:你说你说!夹山正准备张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来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里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刚刚冒上来一点,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说,一定又讲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赶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讲。

最后,把他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船子说:我告诉你,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当然夹山在船上帮师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后来师父叫他走,他告辞师父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师父。我们一定觉得他未免有情,恋恋不舍,但是这个师父一看到,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沉下去了,这样坚定夹山的信心。不过他吩咐过夹山,从此不许住在闹市里当法师,要好好到深山里头,没得吃的都可以,香炉古庙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来。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着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08、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交代,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是绝对唯心,但是这个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无相正是悟道;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点,讲完了,他就告诉须菩提: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着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

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这一品我们给它的偈语结论:
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3 00:38:26 +0800 CST  
“世界微尘沤沫身”,这个世界是物理、物质的微尘累积所造成的。微尘质量没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后,变化到最后没有世界物质存在时,又归于空的。

何况众生偶尔暂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沤泡沫,空作有时有亦幻,幻有灭去还归空。

“悬崖撒手漫传薪”,如果证悟到“缘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灭,缘起无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犹如古德所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黄花翠竹寻常事”,然后回观古德所说:“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知本来平实,一切现成。

“般若由来触处津”,原来般若波罗密多,是处处现在,时时现成。便诞登彼岸了。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第14品 离相寂灭分(01)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就在这里。
01、解悟 喜极而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4 00:50:35 +0800 CST  
02、信心清净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著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经文,知道须菩提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03、希有的功德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因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释什么叫实相。

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释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实相又是什么呢?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成就中,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著佛,今天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信解行证。自心信这个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证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这四个字不能随便当一句话念过去。须菩提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著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不稀奇。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佛,有佛亲自指导,当然是不足为难。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将来过了五百年,为什么说五百年呢?为什么不说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这就是佛自己对于佛教的说法。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巴啦!尾声啦!末法并不是说没有,是说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声,快要向末了,这是在各种戒律上,各种寓言上所记载佛所讲的。

但是也不尽然,譬如说在许多大经中所讲,如在《华严经》里,佛就承认佛法没有没落的时候,什么道理呢?因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则现在早过了五百年,大家岂不是更难了吗?这里须菩提说,假使后五百岁,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经,也能与古人与须菩提及佛大弟子们一样,达到了信解受持,他说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然已经进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4 17:03:13 +0800 CST  
05、为什么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两句话千万注意!如果参加佛学考试,一定会考到的。“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我”,就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二天,那个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二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真性怎么会有情感,真性不是没有情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06、如何见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那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6 02:08:04 +0800 CST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楞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楼主 尼奥online  发布于 2018-01-26 14:44:34 +0800 CST  

楼主:尼奥online

字数:231

发表时间:2016-02-26 03:11: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4 17:21:53 +0800 CST

评论数:1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