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术及《周易》古法占筮(连载)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7 11:01: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7 14:39:00 +0800 CST  
关于股市:养老金已作好入市的准备,但现在的股价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买点,所以注册制该上场了。春节前后空仓看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7 17:14: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7)
第四节 国师岐伯
“岐伯对曰:”
黄帝向“天师”求教,回答问题的却是岐伯这个人,可见岐伯就是当时的“天师”,也就是黄帝的老师。或者说:“天师”是职务名。
“岐”字从“山”从“支”。“支”是手持“十”字。我们在《揭秘尧舜的治国方略——正读〈尧典〉〈舜典〉》一书中,详细解读过一组远古的密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这个字的甲骨文写作“ ”,实际上表太阳运动轨迹之义的。所以“支”字的本义当为:把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在远古,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技术活,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故有了支持、支撑等义。但为什么支字又有了分支之义,当是源自于岐山。
在今陕西岐山县城东北30公里处,有两座海拨1600米左右的山峰对峙,名岐山。两山之间有一个箭括般的三角形豁口,所以当地也叫岐山为箭括岭。山下的水叫岐水。“支”字的分支之义、“岐”字的分岐之义,正是由箭括岭将两座山分开之形引申而来。这层引申义与“支”、“岐”的本义相去甚远。
古人的姓一般与地望有关,岐伯应当就是那个地方的人,是周族的老乡。“伯”是老大的通称,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名中第三等的称呼,是当时中等国家才可获得的爵位。所以,岐伯的意思就是“岐家老大”或“岐姓势力范围内的最高首领。”
据传说:岐伯从小就立志远大,喜欢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地上物候的对应关系,后又随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高人学道。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从而被黄帝尊之为师。
现在一般认为岐伯的学问主要是在医术上,其实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一种宏观思维,天地人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都是要纳入到宇宙这个时空中来考量的。在古人看来,世界是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整体,政治、经济、军事、医术概不例外,都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分支,所以政治与医术是相通的。或者说,医术高明者不仅能治病,也可以治民、治国,而且首先是治国。也就是《国语》所说的:“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岐伯被黄帝称为“天师”,他的本事显然不仅仅是会看人的病,也应当是能教黄帝治理天下之道,济世安民之术的。后人之所以仅仅将岐伯视为一个高明的医生,实在是除了这部主要论述医术的书之外,有关岐伯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太少了。其实即使是在这部医书中,岐伯与黄帝的对话也处处闪现着他所具有的政治智慧的光芒。如《灵枢?外揣》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黄帝说:“我学习了有关九针的九篇论述,并体验了你在我身上所做的试验,稍微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所谓的九针,就是从一开始,推进到九为止,但我自己还是没有掌握其中的要点。九针的针道,小起来就不能再小,大起来又仿佛很大,无边无际,奥妙无穷,包罗万象。我知道九针之道是与天道、人事、四季的变化相吻合的,而我想综合这些多如毫毛的论述,混合归纳成一种原则,可以吗? ”
岐伯说:“你这个问题提到很高明啊!不仅针道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
黄帝说:“我现在想了解的是针道,而不是国事。”
岐伯说:“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要有一个原则的啊。如果没有了原则,怎么可能把大小深浅不一的事务,综合到一个团体里面来呢?”
岐伯利用黄帝问针炙的时机,还在不时地向黄帝传授有关治国的理论,可见,岐伯绝不仅仅是一个高明的医生,更应当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是真正的国师。黄帝的学识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后来所说的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岐字排在黄前,可知岐伯这人更了不起,是个高人。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高人,如何回答黄帝的问题。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8 23:06:00 +0800 CST  
年味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8 23:18:00 +0800 CST  
蔑视的羊羔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8 23:48: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8)
第五节 长寿的两个原则、三个要点
(原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那些真正懂得天地运行规律的人,能够按照季节变化的节奏去行事,并以相应的方法来适应这些变化。在吃饭和喝酒上有所节制,作息时间有规律,不会超过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所以他的身体与精神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完美状态,从而神清气爽地充分享受到自然赋予的年龄,生活过百岁才会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把酒当饮料来喝,滥饮无度,将反常的生活当成了习惯。同时还在醉酒时行房事,恣意纵情,从而使精力枯绝,真气被消耗掉了。他们不知道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不依时节的变化而消耗精气神,只求一时随心所欲的快感,完全违背了人体机能正常的生长规律来找快乐,作息时间又完全没有规律,所以现在的人只活到50岁就己经衰老了。
(注释)
“上古之人”:过去很久的人、远古的人。
“其知道者”:那些真正懂得天地运行规律的人。“道”是宇宙间一切自然规律的统称。
“法于阴阳”:“法”即效法。“阴”字的金文写作“ ”,为地气上升之形。“阳”字的金文写作“ ”,表太阳的不断升高。所以“阴阳”这一对概念最开始应当是表寒热之义的。后来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指万物最基本的对立面。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指万物在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对立状态。“法于阴阳”就是要按照季节变化的节奏去行事,不要逆行。譬如日出百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裳等等。
“和于术数”:“和”即调和。“术”指方法、技术。“数”指万物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规律性的时间节点,如一年365天、桃花三月开、桂花八月开、十月怀胎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定数。“和于术数”的意思是说:要用相应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数量变化。譬如人年轻时能挑一百斤,中年后体能衰退,就要相应地减少重量。又如春天应当走出家门,寒冬则要静养等等。另外,古人还总结出了许多和于术数的方法,如服气、静坐及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等。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八个字十分重要,它是《黄帝内经》中养生观点的总原则。用现在的话来表述就是:要顺从自然的规律来生活,不要逆时而动。岐伯在回答黄帝问题的时候,首先就亮明了养生的原则,然后再谈具体细节。

“食饮有节”:“食饮”指饮食,也就是吃与喝。结合后文,这里的“饮”主要是指饮酒。“节”即节制。“食饮有节”是说在吃饭和喝酒上有所节制。不暴食暴饮。
“起居有常”:“起居”就是起床和睡觉。“常”即长久不变。“起居有常”即作息时间有规律。不能把白天黑夜颠倒过来了。
“不妄作劳”:“妄”即虚妄。“劳”即劳动、用力。“不妄作劳”的意思是说:量力而行,不超过自己的能力去做事。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条正是《黄帝内经》养生术中的三大要点。这三点做起来并不难。做到了就可以长寿,就可以长命百岁。但能够做到的人却不多,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爆炸,夜生活丰富的时代。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形体。“神”:精神。“俱”:全部、一起。“天年”:人体本身应当享有的自然寿命。“度”:度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平时的生活遵循了以上两个原则、三个要点,“所以他的身体与精神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完美状态,从而神清气爽地充分享受到自然赋予的年龄,生活过百岁才会离开人世。”

岐伯说了古人长寿的原则和要点后,又反过来说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能长寿: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把酒当饮料来喝,滥饮无度,将反常的生活当成了习惯。同时还在醉酒时行房事,恣意纵情,从而使精力枯绝,真气被消耗掉了。他们不知道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不依时节的变化而消耗精气神,只求一时随心所欲的快感,完全违背了人体机能正常的生长规律来找快乐,作息时间又完全没有规律,所以现在的人只活到50岁就己经衰老了。”
大家可以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岐伯所的这样。是不是常常恣意饮酒?是不是天天熬更守夜?是不是早上睡懒觉不愿起床,还不吃早餐?是不是深夜还在吃夜霄?是不是纵情过度?
其实许多病都是由此产生的。早上不吃早餐,胆汁过浓容易得胆结石,霄夜后睡觉食道容易反流,得咽喉及肠道疾病。醉酒的危害就更多了。还有吸烟,甚至吸毒,就更不用说了。其实这些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也可以感受得到,只是改不了。只有当自己由机体功能减退到亚健康状态,再到生病时,才会想到约束一下。如果再加上现在的地沟油、毒大米、毒空气的浸蚀,一下得上大病就麻烦了,想改正都来不及。所以我们的养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从约束自己开始。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9 21:49:00 +0800 CST  
@禅鸣深山静 2015-12-29 21:51:51
真服了天涯这些国学仅知皮毛的算命先生了!!
-----------------------------
知道什么叫肤浅吗?你可能还没看清我在讲什么。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30 20:43: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9)

第六节 人身三宝:精、气、神
(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
听老师说:远古善于养生的圣人在教导下面的民众时都要强调:对于那些乘虚而入的病变及无形中侵入体内的风寒,我们要通过顺时而为的方式来避开。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平淡生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清泉甘甜的滋味,从而保持内心的安闲,不去追求外界的感官刺激,真气就会在我们身体内聚集。当我们的身体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时,病又能从哪里进入体内呢?因此,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会觉得香甜可口,不论穿着什么衣服都会十分满意,高高兴兴地在自己熟悉的风土民情中生活着,不论地位高低也不相互羡慕、攀比,这种良好的民风就可以称得上纯朴。在此民风中,对欲念的任何不正常追求都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邪恶淫乱的事也不会扰乱他人们的心志。无论其人聪明还是迟顿、能力强还是弱,都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焦虑不安。这种心态及生活方式正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在年龄都超过百岁后还行动自如,不显衰老,正是由于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考虑周全,使身体不会受到内外变化产生的危害所威胁,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注释)
岐伯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后,又借古人的教导继续谈到了调心的问题:
“夫”字的本义是“行为端正的大人”。这种人往往被选拔为作教师,称呼也演变成了“夫子”。后被误读误用为虚词。这里都可以解释通。依前者的话,“夫”字当是指当下的教师,放在句首相当于“听老师说”,表明后面的话是自己老师教的,不是自己凭空编造。
“圣人”后面有解释。岐山将得道者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等级。圣人排名并不靠前,所以,这里所说的圣人,与儒家推崇的圣人有区别,不是一回事。我们平时所说圣人是儒家眼中的圣人,是治理国家的顶尖级政治高手。这里所说的圣人则是指精通养生之道的中等级别高人。
“虚邪贼风”:指气候变化及外因诱发而致病的所有病因。邪气乘虚而入,故称“虚邪”,受寒无知觉,故称为“贼风”。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意思是说:“听老师说:远古善于养生的圣人在教导下面的民众时都是强调:对于那些乘虚而入的病变及无形中侵入体内的风寒,我们要通过我们顺时而为的方式来避开。”
孙思邈有一首《卫生歌》,说的正是如何“避之有时”:
春寒莫使绵衣薄,
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疾生才服药。
现在除了冷暖之外,对不干净的食物,诸如地沟油、激素鸡、抗生素鱼、转基因大米等等,更是要避之于桌才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一词常被理解为清静、安静,这是不全面的。
“恬”字从心从舌,本义为用心去感受滋味。
“淡”字从水从火,火烧开水之义,也就是经过消毒处理后的纯净水。古代的水没有污染,且泉眼众多,这种水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味道本身就十分甘美。它虽然没有麻辣烫的刺激效果、没有烧酒的麻醉功用,但那种甘甜更美好,对人体也更为有益。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也是主张多喝开水的。因为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新陈代谢全靠它,少了水,血液、尿液的浓度就高,就容易生病,特别是心脑血管及结石类病。一天四斤水,少得一半病。早晚一杯水,排毒又养颜。
“恬淡”的本义就是用心去体会这种清泉甘甜的滋味。
“虚无”的本义就是没有,这里指心中的欲念。是说要清静无欲,不追求外界的感官刺激。
“虚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被视为道的本体。如《庄子?刻意》说:“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淮南子?俶真训》说:“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文子?十守》说:“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恬淡虚无”并不是让我们不去追求美好的东西,而是让我们去追求最美好的东西。也就是那种泉水般的甘甜。这种甘甜不是靠外物的刺激获得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需要你自己静下来才能感受得到。感受到后的结果就可以“真气从之”。
“气”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指空气,而是有着多重含义,在先哲的眼中,它是组成天地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具有气体一般的流动特征。在道家的眼中,它是人类生命的能量和动力。在医家的眼中,它是保护人健康的重要防线,聚则有益,散则体虚。这里所说的“真气”,是指这种先天地而生的元气。它与“精”、“神”一起,被称为人体三宝。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字从“米”,从“青”。“青”字的甲骨文由“丹”字和“生”组成。“丹”字为“井”字中间加一点。这一点是表生命之义的。所以“精”这个字的本义当为:由谷物转化而来的使生命得于存在和生长的物质。实际上也就是指人体内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
“神”字从“示”,从“申”。“示”是展示。“申”是陈述、延伸的意思。“神”这个字与“精”字连用时,往往指精的活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光彩、活力和思想。或者说,“神”是“精”的延伸。
“精”是有形的,可以看见,也可以触摸到。“神”是无形的,不可以触摸,但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气”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自己感受到。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气”推动“精”运动,然后产生“神”。“气”先天就存在,需要在安静中聚集,所以要“恬淡虚无”。“气”旺则“精”集。“精”集则“神”旺。人精神饱满了,抵抗力就强,就不易生病。所以作者在此接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后写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我们的身体真气旺盛、精和充沛、神采奕奕,病又能从哪里进入体内呢?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闲”不是不立志,而是不要有太多的要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现实的诱惑却甚多。不论是主动对声色利禄的追求,还是被动的社交应酬,都会消耗掉人的不少精力。要知道这种消耗是要以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我们要“志闲”。“志闲”后,我们也就自然会减少自己的欲望。
“心安”两字看起来简单,却极难做到,原因就是大家的志不闲。年轻时老想着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当官了,发财了,又老是想占有更多的资源,没完没了。所以如何安心本身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志闲少欲”就是安心的良药。有了这副良药,你就不会再睡不着觉了,就不会再焦虑了,也就是“不惧”了。“惧”是害怕的意思。患得患失就是惧。佛教里面有部《心经》,就是专门讲治心病,去恐惧的。
“形劳”是“心安”的反义词。心要安,形不能安。“形”就是身体。身体要运动,要劳作。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指的就是“形”要“劳”。但运动不能过量,劳动不能超过自己的体能,要以“不倦”为标准。
如果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三点,就可以“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了。“从”是跟随、相随的意思。“气从以顺”是说“真气就会不引自来,从而使身体得到调理。“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说各人的愿望都可能得到满足,从而生活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中。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段话有些面熟,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就有类似的话:“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看来几千年前就有了抄袭,只是不知他们是谁抄谁。从用词上看,“甘其食”比“美其食”要准确。“美其服”比“任其服”要准确。中间再加上“安其居”,层次更完整。所以,老子的作品应当属于原创。《内经》作者与现在的一些抄袭者一样,想修改一下避嫌,结果是弄巧成拙,呵呵。
这段话还要注意一下“德”这个字的翻译。其甲骨文写作“ ”,眼睛上挂一尖锐状物,本义就是目光锐利。我们现在常用的良好品德只是引申义。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30 22:09: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31 09:48: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10)
第七节 “天数”与“天癸”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译文)
黄帝问:人年纪大后不能再生育子女,是因为体内自身的生殖能力衰竭了呢?还是受到了自然规律的限制呢?
歧伯答:“女子到了七岁的时候,肾气开始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也长得很清秀。十四岁时,发育己经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所以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女子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头发生长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的身体状态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的脉气开始衰弱,面部开始变得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开始衰退,面部完全变得憔悴,头发也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弱不多了,具有生殖功能的卵子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也就失去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注释)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黄帝又发问了:人年纪大后不能再生育子女,是因为体内自身的生殖能力衰竭了呢?还是受到了自然规律的限制呢?
“材力”指人的生殖能力。
“天数”即自然的定数,这里指人的生理规律。
黄帝依然是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
岐伯在前面回答黄帝的第一问题时,曾提出了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与“数”如何和呢?首先就是要了解“数”。“数”就是能用数字来描述的规律。万物都有数。“天”是自然的代称。“天数”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既然无法改变,当然只能适应。这种适应就是“和”。适应的方法就是“术”。如果我们不服气,非要改天换地,那就试试吧,结局很可能只能有一个:自取灭亡。现在的转基因技术,就十分危险,当慎之又慎。
岐伯下面分别解释了男女不同的数。先说的是女子: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的时候,肾气开始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也长得很清秀。”
岐伯以“七”为女子的基数,每增加七年一个变化。“肾”就是俗话说的腰子,但“肾气”中的“肾”又不完全是指腰子,而是指以腰子为代表的整个生殖泌尿系统的部分功用。古人以为先天之精藏于肾,肾精转化后就是肾气。肾气具有激发阴寒和抑制阳热的双重功用,其主要功用就是促进生殖、生长和发育。
这个“七年”的周期就是女人的“数”,很难改变的。男人的周期是“八年”。女人的“数”为什么是“七年”?男女的“数”为什么不同?古人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都是问题,我解释不了,千百年无人解释得了,这就是“天数”,它客观存在,却解释不了。下面我们接着读,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女人“天数”的。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二七”就是二乘于七,等于十四岁。
“天癸”即天干癸。古人以天干地支纪时。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什么是这二十二个字,而不是其它的字呢?这是又一组远古的密码,我们现在不讲,暂时保密。以后讲《连山》时讲。现在只说这个“癸”字。癸是天干的最后一位,表明这一轮走完了。所以我们暂时将这里的“癸”字当完成之义来理解,指某种发育完成的含有生命基因的细胞。“天癸至”的意思就是:自然(天)成熟的物质(癸)到(至)了。该物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卵子和精子。所以这里也可以译为:成熟的卵子开始产生。古人没有显微镜,看不清这些东西,却知道它们的存在与否。
现在的译文一般都将“天癸”这两个字,译成了某种促进生殖机能的水性物质。是不对的。他们的依据是“癸”在五行中的属性为水。“天癸”这个词,在这段话中一共出现五次,讲女子时的“天癸至”、“天癸竭”及后面讲男子时说的“天癸至”、“天癸竭”、“天癸尽”。如果是表阴阳五行之义,为什么男女一样呢?为什么不是“二八……天壬至”呢?要知道十天干的五行是有阴阳之分的。壬、癸都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如果“天癸”是取五行之义,是一定会分阴阳的。是一定要在表男子时写作“天壬至”、“天壬尽”的。所以这两个字不是表属性的,而是表时间的,是发育完成、成熟之义。读古书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08 09:28: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11)
第八节 人体经络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讲完“天癸”后,接着是“任脉通”、“太冲脉盛”。什么是“任脉”啊,什么是“太冲脉啊?涉及到经络了。经络是个很复杂的系统,有81条通道,770个穴位,很复杂,需要专著来讲。而且许多以中医为业的人还没弄太清楚呢。不信你去当地的中医院找那些名医问他们几个问题:阳明是什么阳?厥阴又是什么阴?好的是本帖只想讲养生之道,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大致轮廊就行了。
“经”字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里是指人体内气血行进的主要通道。
“络”是网络的意思,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旁支或小支。《灵枢?脉度》说: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岐伯将经络分成了三类:分布于身体较深部,与各脏腑相连的直行主通道为“经”脉。其分支为“络”脉,横行于身体的浅表部。络脉上的细微分支为“孙”络。“孙”太细微,所以一般只说经和络,连称经络。后来分得更细一些,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也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的主体部分,包含了人体770个穴位中的709个(?),其中有328个双穴,53个单穴,共计361个穴位名。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中深入体腔与脏腑联系,又出入外表的支脉。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当体表功能失常时,会由此传导入内。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所以常被用来推断内脏的病证。
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的统称。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经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交通线一样,是相互连接起来的。气血在其中运行,也是要遵行一定规则的,是有方向性的。具体的关联我们不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专著看。
前文所说的“任脉通,太冲脉盛。”都在奇经八脉上,所以我们再重点说一下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八条路径,它们与十二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称为“奇经”。
奇经八脉的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所以中医界有一句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时说: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虽然不直接与脏腑发相连接,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脉。内气功的修练就是从打通“任脉”与“督脉”开始。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0 08:53: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12)
第八节 练精化气通周天

“任”是承担、担任的意思。
“督”是督促、督导的意思。
“冲”是向上钻、冲腾的意思。
“任脉”、“督脉”和“冲脉”三条脉,均发源于胞中。也就是丹田处。这是一个虚拟的穴位,以场的形式存在。在脐下四分的腹内。在脐与两肾的连线中点。“胞中”的意思是孕育孩子处。“丹田”的意思是生命发育之地。所以胞中穴是生命的发育处,十分重要。“任脉”由此接受任务,然后将信息发送到各器官,让它们生产、提供生育所需的营养。“督脉”督促任脉的工作。各器官提供气血等营养物质在丹田聚集充分后,由“冲脉”发起冲击,新生命由此产生。这就是古人告诉我们的机理。
任脉的路线是由胞中穴下出会阴穴,然后从身体正面的中央一线往上到唇下承浆穴。共24个穴位。
督脉也是由胞中穴下出会阴穴后,沿着脊椎骨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下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共有28个穴位。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任督二脉如果畅通,就能带动奇经八脉通、百脉通,然后达到强身健体,百病不生的目的。所以任督二脉是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术最为重视的线路。内气功所修练的也正是这条线路。第一阶段的修练叫做打通小周天,也称为练精化气,或百日恐基。顾名思义,需要一百天左右的时间来练习。大致方法是:
选一干净安静的地方,宽衣解带,盘腿而坐。挺胸、收腹,下颚微收。双手掌心向上,相握于脐下。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鄂,口中津满时随即缓缓咽下。以腹部呼吸法,深、长慢地呼吸。吸气时,意念默想有一股从丹田出发的暖气,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而上,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下行天目穴(一说由两耳颊分道而下),至舌尖,与任脉接,然后沿胸腹正中下行回归丹田内。呼吸一次循行一周。每天半小时以上。收功时吸满气后闭住,双手掌快速磨擦发热后分别轻放双眼上,然后干洗面部及全身,令汗毛孔闭合。
这一圈范围较小,故称小周天。经过三个多月的练习后,一般会由刚开始的虚拟之气,到真有一股热流在其中运行的感觉。继续修练,意守丹田处,这股热流会慢慢发散到四肢皮毛。当全身的穴道可以全部开合自如时,就称为打通大周天。功夫也就更上一层了。由此可见任脉和督脉的重要性,可不一般。(各家功法不一样,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有很多,最好是不要自己在家练,而是有过来人指点。)
我们现在回到正文中来:
“任脉通”的意思就是任脉的发育己经完成,可以承担起传授任务的指令了。
“太冲脉盛”的意思就是丹田气血己经聚集起来,从而使冲脉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太冲脉”就是冲脉。
“月事”即月经。“时下”即按时来。女人的月经与潮汐一样,受月亮的影响,故称月事。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的意思是:
“女子十四岁时,发育己经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所以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2 21:13:00 +0800 CST  
@张吉诃德 2016-01-14 19:24:00
我就是专门开锁的
==========================
呵呵呵~~~~
没看到您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昨天朋友圈看到的那个福建开锁小偷的开锁视频,心里想,你们有的一拼
好喜欢
-----------------------------
谢谢。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4 23:28:00 +0800 CST  
@苕木匠 2015-12-30 22:09:00
中国古代养生术(9)
第六节 人身三宝:精、气、神
(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
@OverwhelmRush 2016-01-14 20:42:00
内经的成书年代比《道德经》更晚的话,这个作者是如何能记录黄帝和岐伯的谈话的,神思的吗?还是有更早的原始文献?
-----------------------------
应当是不断完善的一部书。现在所见的版本语境大多在秦汉间,而经络的主线可能会早很多。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4 23:30:00 +0800 CST  
@张吉诃德 2016-01-14 20:47:00
您的释阳明、厥阴,让俺想到了最近一直在心里转的那个“大”字,木匠先生,“大道之行也”,俺一直不能接受通行的注释,总觉得那个“大”始终藏在背后
然后,用您的另一把甲骨文钥匙,开甲骨文的“大”,发现我感觉“太”好像更适合它
还有,在老子那里“大”与“道”是用来表述同一个东西的
木匠先生,连带,俺都有些不相信您释的甲骨文“大”字了
百度甲骨文的大字,发现专家们从甲骨上找出来认为为大......
-----------------------------
不同时代的文章,有不同的语境。所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含义是不一样的,关健是要找对语境,要进入其形成的时代中去。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4 23:35: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14)
第十节 蒋先生的阳明山与姓名学

江湖中流传一门姓名学,是从《易》学象数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其主要功用就是帮个人或企业取名字。依据文字的音、形、义、意、数等内容,结合阴阳、五行的生克原理及企业特征、主人八字、爱好、特长、家族排序等因素,来推算、优选出一个当事人满意的名字。这种推算有没有用呢,大家自己判断好了。我现在只以蒋介石先生为例,讲一讲他的几个相关趣事。
台北有座荒山,因多生茅草而称为“草山”。蒋介石先生当年从大陆退守台湾后,看中了这座山,决定把自己的行宫建在山上,却又有些忌讳草山的名字有落草为寇之义,就将其改名为“阳明山”,取其“阳气旺盛”之义。并对外宣称,是因为喜欢王阳明这个人的原因。所以在蒋先生看来,“阳明”这名字还是不错的。如果他知道“阳明”这个词原本是表“老阴”之义,是阳气将尽之义,我想他即使再喜欢王阳明这个人,也是断然不会用这个不祥之名的。蒋先生不知道,却又用了此名,而这正暗合了蒋先生晚年的命运,是巧合吗?
我们在解《周易正读》豫卦时,还曾写过如下一段话:
“蒋介石先生的名取自于本爻辞的‘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字‘中正’取自于本爻《象辞》的‘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蒋先生以本爻爻辞为名字,大概正是取其‘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契刻于石上一样牢记于心,以求行为的中正’之义。可见蒋先生对《周易》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只可惜传统易学将后面的“不终日”的含义理解错了,解成了‘一天都不到’、‘不能到头’的意思,他又没能跳出这种理解,所以他的结局也就真的是‘不终日’,半途而废,从而使这句爻辞成了他的谶言。”
名字中真的含有什么天定的玄机吗?而且真的如《红楼梦》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吗?这是又一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下。回到正题上来。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文中的“三阳”就是指的手三阳经脉和足三阳经脉。“五七”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开始衰退。“六七”四十二岁时三阳经才开始衰弱。可见女子的衰弱是从阳明经脉开始的,然后才会转到其它经络上去。为什么啊?因为手阳明大肠经是管大肠的,足阳明胃经是管胃的。肠胃道的吸收功能差后,当然会影响到其它器官。从我们自己及身边朋友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四五十岁后的食量的确会减少很多。
这段话还有一句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就是“天癸竭,地道不通。”“天”属阳,地属阴。“地道”是阴道的代称。“地道不通”是指没有经血了。而“不通”的原因是“天癸竭”,也就是人体不再分泌卵子了。所以我们前面说,“天癸”的本义是指内含有先天因素的物资自然发育成熟,也就是指女人的卵子和男人的精子。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5 10:23:00 +0800 CST  
《周易》古法占筮(2)
二、传统起卦法
1、“大衍之数”起卦法
《易传?系辞》中对《周易》的起卦方法有明确解释: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依以上记载,求卦需要先准备五十根竹策,取出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竹策用双手任意地分成两堆,再从其中一堆中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然后四根一组地数,将每一堆最后的余数放在一起,这一过程叫做一“变”。其中分二(分成两堆),挂一(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揲四(四个一组地数),归奇(将两堆的余数放在一起)这四个步骤叫做“四营”。
“一变”之后,除去挂一,归奇的数,将剩下的蓍草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再按照前面的过程重复,称为第二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三种情况。再重复一遍,即第三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或二十八根,或二十四根四种情况。这时用四除去这个数,商一定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倘若是九或者是七这两个奇数,就画出阳爻“ ”。是八或者六这两个偶数,就画出阴爻“ ”。这样经过三次变化,就得出了一爻。每卦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个卦象,就要经过十八变,即“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意思。
最先得出的爻画画在最下面,称为初爻。初的本义就是始,万物生长均是从生根发芽开始,然后逐渐长高,所以作者将每卦的最下一爻视为第一爻,依次往上为二、三、四、五、上。
每三变产生一爻,这一爻只能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传统易学的解释为: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六是老阴,八是少阴。其中少阳少阴为不变爻,而老阳老阴为将变爻。因此,如果所得的卦画是少阳七或者少阴八就不用批注,而如果所得的卦画为老阳九或者老阴六,则要批注在爻画旁,以表示这一爻将变为其相反的属性。
以乾卦为例,如果初爻为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那么这一卦就应当写作“ ”,表明乾卦初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姤卦“ ”。如果所得为第二爻是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则应写作“ ”,表示乾卦第二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同人卦“ ”。《周易》以变爻占卜,故只批变爻,不批不变爻。占断时取变爻爻辞为依据判断所占问之事的吉凶。
这套起卦法比较复杂,也费时,所以后人发明了一套以金钱起法的简单方法来取而代之。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17 20:59: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27 21:22: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15)
第十一节 五藏六腑
(原文)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译文)
男子到了八岁时,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牙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己经很旺盛,精子己经产生,精气满溢而外泻,两性交合后,就能生育子女了。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智牙生出,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最为旺盛,肌肉也最为饱满强健。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变得枯槁。四十八岁时,人体上部开始衰竭,面部憔悴,头发及两鬓己经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再灵活自如。六十四岁,精子枯竭,精气减少,肾脏衰退,身心都显疲俻,所以牙齿和头发都在脱落。肾负责水,它接受其它各脏腑产生出来的精气并贮藏起来,所以当各脏腑都很旺盛的时候,它才能向外排泻精液。现在五脏的功能都己衰退,筋骨也松跨无力,精子也枯竭了。所以头发及两鬓都变白了,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也就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却仍能生育子女,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说:这是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气血经脉一直保持畅通,从而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然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后,人体组成生命的物质(卵子和精子)及其气血都会枯竭啊。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是可以生育子女的。

(注释)
这段话好懂,几乎不用解释,我们只解释一下“五藏六府”这个词。
“藏”是储积、收藏的意思。“五藏”即:脾、肺、肾、肝、心。它们是人体胸腹腔内组织充实的主要器官,古人以为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制造和贮藏精气,故名。后来改为“五脏”。“脏”字从“庄”,繁体写作“ ”,是表庄稼生长的地方之义。新名更多地是在强调其制造精气的功能,与示与“府”有所区别。
“府”是古代储藏财物的地方。“六府”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除三焦外,它们都是人体胸腹腔内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故名。后加“月”旁写作“腑”,表示此“府”是人体器官。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三焦”是个什么东西呢?
人们只知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但并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现在一般认为:三焦就是指胸腔和腹腔:躯干的横膈以上为上焦,管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管脾、胃、肝、胆。脐下为下焦,管肾、大肠、小肠和膀胱。这种认识是基于其它五腑都是中空这一共性来的。翻肠倒肚后,实在是找不到其它中空的器官了,所以把胸腔腹腔也算上。这种认识其实不对,因为《灵枢?营卫生会》说得很清楚: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既然说“并咽以上”,当然超过了胸腹腔的位置。所以我说不对。那么“三焦”究竟是什么玩意呢?我又问了我的那位针炙临床的朋友,他的答复是:
“三焦,灵枢经认为是一个水谷精气通道。”
这个回答显然是不够的。我告诉你啊,这是古人给经络学上的又一把锁。我知道一点点,但现在不想说,也留到出书时补进来吧。古代之所以要造出“三焦”、“阳明”、“厥阴”等等这些让人莫明其妙的名词出来,就是要把你搞糊涂。古代技艺的传承,师傅都会留一手。这些怪名词就是师傅留的那一手。既然留了这一手,我也不能随便说,留下或许可以当饭碗,呵呵。
说不说都与养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与医术有关,所以我们接着读下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这段话的大道为: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却仍能生育子女,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说:这是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气血经脉一直保持畅通,从而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然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后,人体组成生命的物质(卵子和精子)及其气血都会枯竭啊。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是可以生育子女的。

这段话给了我们两个结论:一是人都有定数。生育的年龄男人不过六十四岁。女人不过四十九岁。此定数现在看来依然有效。反过来说,我们这些营营众生都是普通人,逃不过这个定数。至于寿命定数是多少呢?黄帝没有问,岐伯也没有说。
二是岐伯告诉我们说,有人不受定数的限制?就是“道者”:得道的人,也就是会养生的人。
这是些什么人啊?黄帝下节会告诉我们。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6-01-31 22:19:00 +0800 CST  

楼主:苕木匠

字数:57006

发表时间:2015-12-23 00: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6 13:50:42 +0800 CST

评论数:1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