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术及《周易》古法占筮(连载)

中国古代养生术及《周易》古法占筮(1)
上 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序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孔子有一天与几个弟子闲聊,问起他们各自的理想。子路、冉有等人都大谈其为官之道,只有曾点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我理想的生活啊,“是在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时节里,穿上漂亮的衣裳,约上几个好朋友,再带上天真浪漫的孩子们,在沂河中玩一会水,再到高地上晒晒太阳、吹吹风,然后一边唱歌,一边高高兴兴地回家。”
孔子听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的理想很平常,他老人家也心向往之,却做不到,才会在给曾点点赞前,“喟然叹曰”地叹那口长气。
是啊,幸福的生活原本很平常,但人们却常常会遗憾地发现:自己没做到。
这唾手可得的幸福,就真的是离孔子们很遥远,远得连曾点的白日梦都做得那么拘谨。
干嘛非要等到一年就那几天的“暮春”呢?
不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四季常新么?



朋友在乡下有所小院,就是四季常新的,也是我们时常“风乎舞雩”的聚所。
我喜欢乡村,喜欢这所小院。
喜欢这里每天被鸟叫醒、被蛙催眠的感觉;
喜欢石板院墙上成千上万朵盛开的蔷薇、青冬树上瀑布般垂挂的紫滕及满院翠竹;
喜欢绿到家门的禾苗、黄进院子的金穗;
喜欢满屋飘落的油菜粉、甜进心坎的桂花香;
喜欢亲手采摘的春桃、夏梨、秋金桔,还有冬季的壁炉、烤红薯;
喜欢采来就直接凉拌的鲜嫩黄瓜、小萝卜……



前一段又在小院相聚,聊到了诺贝尔奖,聊到了屠呦呦的青蒿素,聊到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小单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大家都惊叹于古人的成就,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我说:“葛洪就是道家高人抱朴子,三国时的养生专家和医药学家,曾受封关内侯,却辞官不做,隐居罗浮山中,专心修练著述。除所编《肘后备急方》外,他还写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金匮药方》等。其中的《抱朴子内篇》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去邪避祸之事。”
朋友说:“这么多故事,你干嘛不写写他和他的养生之道呢?”
我说:“不是一直在梳理《易》吗。”
朋友说:“嗨,别提你那本破书了,开始没读懂,后来听说收入到《一生必读的30本哲学书》中,我又专门买了本大字典,才勉强看完。现在还在捣鼓的什么《连山易》、《归藏易》,写出来给谁看啊?”
我说:“是有此问题。用功十五年完成的《周易正读》叫好不叫座。《正读〈尧典〉〈舜典〉》都堆在墙角。还有《易传评述》的手稿在家睡大觉。《连山》和《归藏》只会更冷,所以我己无意再写下去,暂时搁笔了,随缘。”
朋友说:“这就对了,以其曲高和寡地自拉自唱,还不如对着观众唱几曲《下里》、《巴人》。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开始关心健康,却不知什么样的养生方法最合适,需要有人指导。中国古代文献中营养不少,但良莠不齐,且古文难读,一般人不易分辨和释读。你沉心研究上古文化几十年,见解独到,应当把你的解读写出来,让大家分享。比如为我的客人们讲一讲中国古代养生术,或《周易》、八卦、占卜、风水什么的,就很好啊,一定会很受欢迎。”
我知道他的小院也对外,算是一家小型会所,常有厌倦了城市生活的三五个朋友们相约在此小住:“你知道的,我一直想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不想用象数。”
他说:“学以致用,你几十年的理论学习,干嘛不用。你不是说江湖上流行的占卜算卦方法有问题吗?为什么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方法拿出来在实践中检验一下呢?这样既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又可以为需要者提供正确的答案。解疑答惑,帮助需要者辨明人生方向,善莫大焉。在现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身体及心理健康都堪忧。帮助他们学习古人的养生之道及价值理念,从而走出困境,何乐而不为呢?”
他说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吧。况且整理诸子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秘籍遗失后被外人学去,秘籍的作者往往会有意将某些关键的图文写错,然后留下容易背记的口诀在师徒间相传。不知口诀者即使得到秘籍也没用。比如我们在《揭开帝王的秘籍——正读〈周易〉》中说过的那个卦变问题,阴阳二气的老少就弄混了,而这不仅影响到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也直接影响到起卦的方法。《揭开尧舜的治国方略——正读〈尧典〉〈舜典〉》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组密码及首句的不正确断句也是碍眼法。把这些密码打开后,书的内容也就变了,读起来恍若隔世,不再是别人过去告诉你的那回事了。
中国先哲们的智慧集中在五经和诸子中,可惜的是,它们大多跟《周易》及《尧典》《舜典》一样,被加了密。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干的一件事,就是解密。解密后的经典,写得多好啊,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经典。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有假象和虚伪。
中华哲学的根基在《易》,一开百开,这正是我将主要精力放在《易》上的原因。《易》中的密码,我己大多解开,除了己经出版的《周易正读》外,《连山》和《归藏》的复原尚需时日。既然曲高和寡,那就让它们继续沉睡吧。宝贝不能随便示人。
朋友们说的不无道理,大家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身心健康。
好吧,我们来读诸子,来讲古人的养生之道。
来看人们在诸子上加了哪些锁?应当如何读?



所谓养生,无外乎三个要点:调心、调身、调息。
从狭义上说,这是内丹术的基本技术。
从广义上说,调心是指平心静气,清净无为。调身是指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调息是指吐故纳新、合理膳食、运动筋骨。
在我国古代,儒道释三家主流文化都重视养生,相比较而言,道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更多一些,成果不少,且属于正宗的本土文化。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庄子的《南华经》,葛洪的《抱朴子》,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及其他道家著作,大都含有浓厚的养生之道,但最值得推崇的还要数《黄帝内经》,因为它是一部探讨人体自身的专著。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所谓“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质变的亚健康状态。“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这“未病”并不好治,所以才有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说法。它的难治,就在于不易发现,就在于我们初期的症状不严重而大意了。所以,当我们学习过古人的养生之道后就会明白一个道理:长寿之道离我们并不遥远,养生方法也不复杂,是我们自己视而不见,或知而不学、学而不持地疏远了它。就让我们以《黄帝内经》为起点,去诸子中找回那些被我们自己忽视了的养生之道,然后遵循老子的教导:“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地走在愉悦的长寿之道上吧。
当然,本帖只是我为他的客人们准备的基本素材。还需要精挑细选、清洗干净后下锅烹饪,才可以端上餐桌。同时端上桌的也一定还会有其它一些占卜、风水之类的传统配菜。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2 16:50:00 +0800 CST  

序二:祭神如神在


关于《周易》古筮法的问题,我原本是准备在释《连山》时讲的,因为只有将三《易》读通了,才能讲清楚古筮法想解决的问题及用法。现在既然答应朋友为他的客人答疑解惑,自然会涉及到占筮的问题,也就提前解密了。
不想开新帖,就借此讲养生术的帖子一锅煮了,这样回帖时不易分心,也热闹些。当然,也是因为从广义上说,占筮也是在疗心疾。



讲《周易》古筮法,必须记住孔子的三句话。
第一句是孔子在《易传?系辞》中说的: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大意是说:“《周易》中包含有伟人所遵循的四条原则:用以讲说道理的时候,遵循《周易》卦、爻辞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候,遵循《周易》卦、爻变的道理﹔用以制造器物的时候,遵循《周易》卦、爻象所表示的形状﹔用以卜筮预测的时候,遵循所得到的结果。”
孔子告诉我们:《易》有四项主要功能,即作为人的言论、行为、制造器物和占筮的依据。其中占筮排名最后。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排名最后往往最不重要。它的不重要还表现在:《易》的这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分别以卦爻辞、卦爻变、卦爻象作为依据,唯有占筮的依据孔子说得很含糊。所以我们要知道,《周易》的主要功用是前三项,而不是占筮。当然,占筮也有其它三项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



孔子的第二句话,是他与学生樊迟的对话。
樊迟问:怎么做才能算是一个智者。
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意思是说:“向民众传授社会的礼义规范,同时尊敬鬼神却又远离他们,就称得上是智者了。”
孔子相信宇宙中有一个居住着鬼神之类的未知世界存在,所以要尊重他们,得罪不起。同时,孔子又认为:社会秩序对个人的影响要较鬼神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也要与那个未知世界保持距离,不要套近乎。
我赞成孔子对未知世界的态度。所以我虽然长期研究《周易》,却一直不主张使用占卜。而且荀子也说过:“善易者不占”:一个真正领会和掌握了《易》理的人,不用占卜就应当知道事情的结局了。他们世事洞明,遇事有主张,依照《周易》的道理去做就行了,结局一定是好的,用不着占筮。只有《易》理没有学好,才会遇事无主见,才会有疑惑而求助于占筮来帮忙拿主意。也就是楚国名将斗廉说的:“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孔子的第三句话,是他在《论语?八佾》中谈祭祀问题时说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大意是说:你在从事祭祀活动时,一定要仿佛所祀对象在那里。你在祭祀神灵时,一定要相信他们的存在。
如果你不相信他们的存在,干嘛要祭祀呢?对吧。占卜不属于祭祀,但与神们相关,是与神或未知世界的沟通,所以更要“求神如神在”,不能抱着嘻戏的态度。
以《周易》占卜有三个步骤:求卦、得卦、释卦。
这三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我们以《周易》占卜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其基本原理、要求,然后再去慎重地操作。而且在操作时,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或者说:不论我们平时有多么理性,多么唯物,只要自己进入了占卜程序,求占及主占者都一定要多一份感性,要心存敬意。否则不仅得不到一个正确结论,还有可能会引火烧身,对自己造成伤害。那样的话,到不如不占的好。所以我们在占筮时一定要谨记孔子“祭神如神在”的教导,心存敬畏。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2 17:00: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2 17:01: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2 17:02: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及《周易》古法占筮(2)
上 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目 录(部分)
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一章《黄帝内经》书名释
第二章 上古天真论
第一节 释篇名
第二节 真假黄帝与长生不老
第三节 人的寿命有多长
第四节 国师岐伯
第五节 长寿的两个原则、三个要点
第六节 人身三宝:精、气、神
第七节 “天数”与“天癸”
第八节 人体经络
第九节 练精化气通周天
第十节 经络锁:看不懂的“阳明”
第十一节 蒋先生的阳明山与姓名学
第十一节 五藏六腑
第十二节 善养生者
一、黄帝问道广成子
二、传说中的神仙:真人
三、真人的使者:至人
四、神仙的仆人:圣人
五、圣人的助手:贤人
第三章 四气调神大论
第一节 春季要珍爱萌动之季的生命
第二节 夏季要让暑热挥发
第三节 秋季要平心静气
第四节 冬季要静养
第五节 观音菩萨的净瓶
第六节 “天明”还是天不明
第七节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第八节 被颠倒的“少阴”与“太阴”
第九节 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四章 生气通天论
第一节 阴阳是生命的原动力
第二节 导引术的功用
第三节 阳气的功用是护卫身体
第四节 三个半分钟
第五节 烦恼耗“精”
第六节 愤怒堵“气”
第七节 平心养“神”
第八节 什么是“风”
第九节 良医与庸医
第十节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障
第十一节 饮食只需七分饱
第十二节 以和为贵
第十三节 不要风餐露宿
第十四节 把饮食调配好
第五章 金匮真言论
第一节 什么是“八风”
第二节 半斤八两
第三节 “长夏”是中医理论的硬伤
第四节 阴阳不符的“阴阳”
第五节 都在五行中
第六节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2 17:15: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3)
第一章《黄帝内经》书名释

中国有三大奇书:《周易》、《山海经》和《黄帝内经》。
这三部书之所以奇,就奇在书中的内容看似荒诞无稽、无从考证、不易读懂,却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周易》讲人事,其中的卦画、卦象,太嚼舌。
《山海经》讲地理物产,其中的故事及诸多名词最离奇。
《黄帝内经》讲人体自身,其中的经络穴位,最玄乎。
经络穴位这玩艺真的很玄乎,因为它们被有效应用了几千年,却至今也无法用科学仪器来证实其存在,恰似老子说的“惟恍惟惚”。
这“恍惚”理论不一般啊,它们可是我国中医学的根基,以至于过去的中医都不叫中医,直接叫岐黄之术或岐黄之道。岐指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即黄帝。《黄帝内经》的写作方式正是这师徒二人的一问一答。
提到黄帝,应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因为他与炎帝一起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但有一件事却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那就是黄帝的生日。他是何年何月何日出生的呢?答不上来吧?可在一百年前,却是全民皆知的常识。因为那个时候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轩辕”就是黄帝的大名。他是三月三日出生的。是哪一年呢?这就更简单了,因为过去的纪年是以黄帝的生日为起点。譬如今年是公元2015年,过去不这样算,按国民前的算法,今年应当是黄历(或农历)4713年。“公元纪年”是在纪念洋人的祖先基督。基督生于公元元年。中国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才采用。之前几千年我们都是用黄帝纪元。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纪年有三套系统:一是岁星纪年,二是帝王纪年,三是黄帝纪年:
岁星纪年以木星的运行周期为准,周期较长,一般只用于天学系统的专业推算。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如开元二年,康熙三年等等。这个周期较短,且不一致。帝王一换,纪年就要改。此纪年是为了尊重在位的君主。
用得最多的还是黄帝纪年,也称干支纪年。也就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如2014年为甲午,2015年为乙未等等。每六十年一个周期。
干支纪年的起点就是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79年。或者说,我们现在常用的公元纪年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而在之前的近五千年里,我们是以黄帝的生日为准的。为什么要以他的生日为准呢?因为历法是他或者以他为领袖的那个时代最先发明出来的,以前没有。
据传:炎帝因为发明了农业而被民众推举为领袖。但他统治的后期政权不稳,诸侯各自为政,且相互攻击,黄帝就帮助炎帝去征伐他们。平乱后,黄帝势力渐大,炎帝不放心,就想打压一下。结果诸侯大都站在了黄帝一边,所以黄帝接管了政权。随之他开疆扩土,建立了一个覆盖面积十分广大的统一政权。
黄帝重视科学,且善于用人,成立了许多科研小组,发明了一系列的新东西。譬如文字、历法、造车船、养蚕、医学、音律、制衣冠等等,都是从那时起开始规范起来了,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进程。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历法的制定。有了历法才使农业生产有了较为稳定的收成。所以我们过去的历法一直是以黄帝纪元为准的。也公认炎黄二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内经》所纪录的正是这位伟人与他老师岐伯的对话。黄帝问,岐伯答,故以黄帝为书名。“内”是指我们人体本身。“经”即经典。“黄帝内经”的意思就是:记述黄帝时代对人体自身认识的经典。
这部书分为两部:《素问》和《灵枢》。
“素”字的金文写作“ ”,双“手”握着一束被“垂”字压着的“丝”。我们知道缫丝需要先将蚕茧放到开水中浸泡,然后再抽取、整理、晾干。“素”字正是想表达这最后一道垂挂晒干工艺的。所以“素”字的本义当是指:经过抽丝剥茧的过程后所获蚕茧的基本材料。《乾凿度》的解释更准确一些: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或者说:“素”字的本义是指生命孕育成形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基本物质。对人体而言,四肢、五官、五藏之类都是。
“问”是询问的意思。本指黄帝的提问。作为篇名使用时,也是以偏概全,指黄帝与岐伯的一问一答。
“素问”的意思就是:“有关人体基本素质的问询”。
《素问》将人体自身纳入到天地之间来考量,以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从理论上详细论述了养生与防病、病因与病机、治疗与药物等各方面的关系。高科技哦,按现在的分类,应当属于生命科学。热门专业呢,高考录取分数要求很高。
《灵枢》也称为《针经》、《九灵》等。
“灵”即灵敏、灵验的意思。
“枢”字的本义是指旧式木门的转轴。转轴所起到的大门开合功能十分重要,故引申出了关键、重要等义。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经络穴位。经络是否通畅,穴位是否闭合自如,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
《灵枢》的意思就是:可以起到有效治疗作用的人体经络穴位。
《灵枢》主要论述了经络穴位及针炙的辩证施治方法。
《素问》与《灵枢》的分篇很讲究,不是随意分的。前者讲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后者讲看不见、摸不着的通道。前者是生命的载体,后者是生命的运行空间。这是与现代解剖学完全不一样的理念。中医眼里盯着的“生命”这个鲜活的东西,被西医忽视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句名言: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己病。”
显然,在古人看来,预治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而且只有最高明的医生才知道如何预防。这里所说的“上医治未病”正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养生之道。下面就来看看先贤们在《黄帝内经》中,是如何教导我们养生的。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3 22:12:00 +0800 CST  
百病从口入,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好食材关。
新鲜的有机白菜。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3 22:21: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3 22:22:00 +0800 CST  
《周易》古法占筮(1)
一、 仙人亦有两般话

北宋易学家邵雍先生写了本对后世占筮影响甚大的书:《梅花易数》。其开篇的两首打油诗很有趣:
占法
易中秘密穷天地,
造化天机泄未然。
中有神明司祸福,
后来切莫教轻传。
玩法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
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这两首诗一首叫“占法”,一首叫“玩法”,而诗中既没有教你如何占,也没有教你如何玩,相反的还说什么“切莫教轻传”,“仙人亦有两般话”。是不是很有趣?有没有人想过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两首气人的诗呢?我把谜底告诉你吧:
以《周易》占卜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孔子在《易传?系辞》所说的“大衍之数”法;二是汉京房传授的铜钱占卜法;三是宋邵雍所传的“梅花易数”法。
这三种方法都不难学,但你如果自以为是地依葫芦画瓢地去起卦、断卦,我敢保证你对不了,因为作者都设置了保险机关,以确保你拿着他的占卜书,也学不会。换句话说,现在流行于世的那些占筮方法看起来都不错,大家也玩得不亦乐乎,但结果可能都一样:基本上不对。
不相信,是吧?
我们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占筮方法,然后给它们诊断一下,看它们的问题出在哪吧。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4 10:20:00 +0800 CST  
落叶归根
南方的枫叶一般不会红。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4 13:21:00 +0800 CST  
枇杷花期长达数月,采严冬之灵气。所以枇杷的根叶都可以止咳化痰。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4 15:13: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4)
第二章 上古天真论

第一节 释篇名

《黄帝?内经》有两个版本:一是南朝时齐梁间人全元起编注本,二是唐代王冰次编注本。本篇“上古天真论”在全元起的版本中,排在第九卷的首篇,王冰次调到了《内经》卷一的首篇。王冰次为什么要这样调整?我们不知道。但这样调整后似乎更合理。加之全元起本己经轶失,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都是王冰次本。
“上古”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时间概念,相当于远古的意思,指很久很久之前的某个时代。对我们现在而言,黄帝的时代就己经是上古了,而篇名所说的上古,显然是指更加遥远的时代。
“天真”一词我们现在一般作形容词用,形容人的单纯、朴实或者幼稚。这些意思显然不是本篇名的含义。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的立论是上古之人如何保养先天真气,所以这里的“天真”一词是指的先天真气。
本篇的论述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养生对于益寿延年的重要意义及疾病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第二部分论述了人体生命及生育的时间周期问题,强调了肾气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以“真人”、“至人”为例,说明了超过人体正常周期者的行为方式和能力。以“圣人”、“贤人”为例,说明了达到人体正常周期极限值者的行为方式和能力。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5 12:16:00 +0800 CST  
烤红薯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5 20:46:00 +0800 CST  
乡愁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5 20:47: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5)
第二节 真假黄帝与长生不老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译文)
过去的黄帝,从出生开始就很机灵,所以还在青年时代时己经能言善辩。他少年时代的行为与时节相符,并知晓作物的生长周期。长大后开始教导游牧民族观天察时,及如何使庄稼茁壮成长的方法。所以在他中年时代就登上了天子的位置。
(注释)
《上古天真论》开篇就对该书的提问人黄帝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过去的古文是不断句的,需要我们给它打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当然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譬如这一段,现在的译文一般都是当着一句话来读,译出来大致是这样子:
“过去的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这样译显然是将“生”、“弱”、“幼”、“长”、“成”当成了人生的五个阶段。我们假设这五个阶段大致为10岁一个台阶,那么就是指:出生(0)、童年(10)、少年(20)、青年(30)、中年(40)。这么一排就有问题了:“弱”与“幼”是不是有点错位?
“弱”是强的的反义词,弱小、柔小的意思。在古代也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称为“弱冠”。这时开始要行成人行,可以戴上大人的帽子了,所以称为“弱冠”。
“幼”这个字从“丝”从“力”,意思就是只有一根蚕丝这么一点点力量,所表达的含义较“弱”更小。《礼记》说:“人生十年为幼。”十岁之下才算幼年。
由此可见,这样译不对,问题就出在断句上。这段话不是一句话,而是二句话。“弱而能言”后面不能打逗号,要打句号。而且不仅是标点的问题,字词的含义也有问题。传统的译文戴上了有色镜,把黄帝竖立成了道德的标杆,成了假黄帝。真黄帝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看看。
“昔”就是过去的意思。“昔在黄帝”一句表明该文是对黄帝时代的追忆,不是黄帝时所写。
依我们前面的解释,“生”、“弱”、“幼”、“长”、“成”是指人生的五个阶段。因“弱”与“幼”的位置如此,我们只能将其视为是两组具有递进关系的词。“生”、“弱”是一组,“幼”、“长”、“成”是一组。中间要打句号。
“神灵”指精神饱满、感觉敏锐的状态。
“能言”不仅仅是说会发声,而是能言善辩的意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的意思是:黄帝“从出生开始就很机灵,所以还在青年时代时,就己经能言善辩。”
“神灵”是“能言”的条件。如果脑子不好使,反应慢,如何“能言”呢?“能言”又是领袖们的基本素质。卓越的领袖们一定是具有人格魅力,从而善于鼓动民众,一呼百应的人。所以作者在介绍黄帝时,首先强调的是他的人格魅力。现在的有些译本,甚至将“能言”译成了:“很小时就开口说话。”二十的弱冠之年才开口说话,一定是傻瓜,呵呵。
“徇”字从“彳”从“旬”。“彳”即缓行。十天为一“旬”。所以“徇”字的本义为行为与时节相符。
“齐”字的甲骨文写作“ ”,为麦粒成熟状。
以此,“徇齐”的意思当为:其行为与时节相符,并知晓作物的生长周期。
“敦敏”两字均从“攵”,甲骨文写作“ ”,手持教鞭之形,表教人之义。“敦”字的甲骨文写作“ ”,左边上面与高、享字同,实为古代的观星台。下面为“羊”字,表游牧族之义。所以,“敦”字的本义为:教导游牧民族观天察时。
“敏”字的甲骨文写为“ ”,左边为“母”字上面一个“生”,表作物生长旺盛之义,所以“敏”字的意思是:“教人如何使庄稼茁壮成长的方法。”
“天”字的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一副身材威武的样子,本指领袖。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也是具有递进关系的词组。“幼”、“长”、“成”分别指黄帝的少年、青年、中年。“徇”是指黄帝所具有的天文学成就。“齐”指他在农耕上的内行。有了这两项本事,才可以“敦”、才可以“敏”地去将本事教导于人,也才因此获得了受益者的拥戴而登上天子之位。
如果说“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强调的是他的人格魅力,那么“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就是在强调他的知识结构。有了渊博的知识,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传播这些知识,让民众受益,当然会受到民众的拥趸,当然会被推上天子的高位。可惜的是,这段话一直没有被人正确地理解,被译成了前面我们引用的那种样子,从而将黄帝竖成了一个道德楷模,而不是掌握了先进的文化和具有人格魅力的领袖。这种误读至少是从司马迁开始的。因为他在《史记》的开篇就写到:
“黄帝者……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他的描述把《素问》中的“成而登天”,改成了“成而聪明”。这一改就完全破坏了这组词原来存在的慎密结构,也就为误读“徇齐”、“敦敏”的含义打下了基础。他为什么要改呢?或许他本人就己经误读了,那个时代就己经误读了,于是有了他在《史记?封禅书》演义出的另一个黄帝升天的神话故事: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髥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髥,龙髥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髥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按司马迁的说法,黄帝并没有死,而是升到天上当神仙去了,还随带了七十余随从,现在还在天上待着呢。
黄帝制鼎的故事是真的,这鼎还十分精致。是什么样子的呢?暂时保密。这是又一个远古的密码,我什么时候写《连山》时再来解密。
制鼎不假,升天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我们将“天”释为“天子”,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天子”一词是从周朝才使用的,黄帝时代称为帝,所以如果是说他登上权力的最高位,应说“成而登帝”才对。另外,“天”这个字本身也十分可疑。
我们在《正读尧典舜典》中解释过“女”、“人”、“大”、“天”四个字,认为古人把人分成了四个等级:被征服的屈从者为“女”,甲骨文写作“ ”。普通民众为“人”,甲骨文写作“ ”。领袖为“大”,甲骨文写作“ ”。最高统治者为“天”,甲骨文写作“ ”。
这个“天”字的大脑袋就十分可疑,是不是容易让人想到宇航员?所以,“成而登天”完全可以作另外一种解读,而且也更容易与前文的“生而神灵”相对应,当然,那是另一个查无实据的故事了。既然查无实据,我们就姑且暂时不论了。司马迁也不想论,却又无法合理解释“成而登天”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改成了“成而聪明”。他这一改,就破坏了原文的逻辑,也让我们可以认定,《素问》中的这句话虽然以“昔在黄帝”开头,却也是形成时间很早的。早到秦汉之际己经看不懂了。当然,或许司马迁本人就是始作俑者。
黄帝升天的故事,在诸子的文章中还有很多,是真是假我们暂时不作分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诸子的眼中,那些升天者本身就不是肉眼凡胎,所以后文有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分类。真人和圣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而圣人、贤人只能长寿,不能免死。圣贤这等楷模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更不要对长生不老作非分之想了。那是不是说我们学不学养生无所谓呢?也不是。
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学养生,是为了让这个过程走得顺顺利利,不要中断和缩短,同时少一些病痛。如果我们将养生的目的建立在此观念上,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才可能会在找到此方法后感受到快乐。否则就找不到好的方法,就不可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真实的黄帝,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教导我们养生的。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6 10:01:00 +0800 CST  
“大”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6 10:19:00 +0800 CST  
上面写错了,应当是“天”字的甲骨文和金文。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6 10:20: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6 15:40:00 +0800 CST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6 15:42: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养生术(6)

第三节 人的寿命有多长
(原文)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译文)
黄帝想不明白的事,就向他的老师求教:“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年龄都可以超过百岁,而且动作依然敏捷,看不到衰老的样子来。为什么现在的人才刚活到50岁,就行动无力,有了衰老的迹象?究竟是时代不同的外因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人们自己不会养生的内因产生的结果呢?
(注释)
介绍完黄帝其人后,就开始提问题了。
“乃问于天师,曰:”
“乃”这个字原本是表不顺之义的,但秦汉后一般作虚词用。所以这里的“乃”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表不顺之义,指黄帝身体有了不适,或指有了想不通的问题。二是作虚词用。这两种解释在此都可以读通。我读先秦典籍时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用文字的初始义来理解,读不通时再用其引申义。所以我将这里的“乃”字当思想不通解。思想不通了,才会向“天师”求教。
“天师”的“天”字指领袖,后被借去表自然的天空之义。这里用原义,指国家领袖。“天师”就是王者的老师,就是国师。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长寿?他拿古人与今人的情况进行纵向的比较,并提出了“世异”与“人将失”这两个可能的原因来问询。
“世异”就是环境改变了。这话怎么看怎么象在说现代的工业污染。黄帝的时代有多少“世异”呢?有的,比如过去主要是以游牧的生产方式为生,黄帝时人们开始定居下来,以耕种为主。过去吃肉喝奶多一些,现在主要吃五谷杂粮。所以黄帝有些纳闷,要向国师求教。
读这段话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寿命究竟应当有多长?黄帝在这里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可见,他以为人的寿命是应当超过一百岁的。《洪范》注中也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这与现代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现代科学认为:动物的寿命大概为其成熟期的5—8倍,是其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生长期为20至25年,性成熟期为13—15岁,以此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就应当在100—175岁之间。由此可见,黄帝所说并非虚言,远古时的人可能真的是“皆度百岁”的。但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这就是黄帝的问题。下面我们看国师如何回答。
楼主 苕木匠  发布于 2015-12-27 09:23:00 +0800 CST  

楼主:苕木匠

字数:57006

发表时间:2015-12-23 00: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6 13:50:42 +0800 CST

评论数:1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