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转载)

徐渭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其中最富创意的水墨花鸟画大师当推徐渭(1521—1593)。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文长。他处在一个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终生未能得志于“功名”,还屡遭厄运,常因他事而使清名被辱,以至精神几乎失常,后因误杀妻子而下狱服刑,出狱时已年逾五十。饱经沧桑的生涯形成了他吟诗作画的狂放性格,给后世留下许多趣闻,但多半属于附会,未必真实。由于长期贫困潦倒,他极易与下层人民接近,在画坛上确与众不同。  徐渭的诗书画文全面发展.对书法颇多自负。他认为自己的写意花鸟得之于书法修养,曾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艺术上更显泼辣,“不求形似求生韵”,虽狂涂乱抹却横生意趣。喜作水墨葡萄、牡丹,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借物抒惰,以物喻人,为后来不少名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吴昌硕等所效法。
徐渭所处的时代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纵观画史,历经千年演变,至宋时,院画兴盛,画科分类;而元代则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彪炳史册;明代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繁,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开拓,题材广泛,尤以山水、花鸟画成就最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更大的创新,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确立了它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明代的书画艺术之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明太祖平定群雄,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建立了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中心的封建帝国统治。朱元璋是明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他不仅善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思危,处治思乱”的治国策略,还由于亲身参加过元末农民大起义,比较了解百姓的疾苦和要求,懂得治乱安危的关键是百姓生活的好坏。因而他竭力主张通过发展生产给民以“实惠”,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利用元末农民战争造成的客观条件,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恢复奴婢的人身自由,鼓励垦荒,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又以扶植城市工商业、手工业,打击贪官污吏、抑制豪强,来缓和阶级矛盾,从而使政治形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经过三十余年经营,国力不断上升,至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出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在文化思想上明初也制定了各种措施,如开科取土,招揽人才;制礼乐,修图籍;搜求四方遗书,诏府州县立学等,于是文化大兴,文章诗词以及杂剧小说,均有相当的成绩。    在绘画方面,明太祖仿前代成例,召集各地著名画家,为宫廷服务。当时知名的文人士大夫有刘基、宋濂、杨维桢、高启、张羽;画家有赵原、宋克、王仲玉、周位、边文进等。边文进工花鸟,深得宋画院技法。著名的山水画家王绂,博学工诗,继承了元四家中王蒙、倪瓒画风,善画竹石,特别是墨竹,被誉为“明朝第一”。他们有的在元代即享有盛名,入明后其文风和画风影响年轻一代,这时期画风亦是元代的继续。
尽管如此,为巩固封建政权,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仍十分严酷。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皆被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宣德以后,明代经济、文化各方面兴盛繁荣,宣宗朱瞻基对艺术有广泛的爱好,尤其擅长绘画。    但自英宗之后,明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宦官邪派互相勾结,弄权朝廷。到武宗之后,邪派形成阉党,控制朝堂内外,排斥正义之士进身。徐渭正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早年学儒,习八股,也想按照统治阶级规定的“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走下去。然而政治的黑暗,社会风气的腐败,给他留下的却是一条饱经忧患、历尽坎坷的人生道路。家庭变故、乡痞侵夺、科场挫折,一代奇才颠沛落魄,不能得志。
虽是一介儒生,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参与意识,驱使徐渭不能容忍奸臣祸乱于内,外族兵临国门的政治局面。他想积极参加抗倭战争,北上边防重镇,参与筹划安边大计。然而,献身无路,报国无门,他只能把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借助诗、书、画、戏曲,酣畅淋漓地倾吐满怀愤懑与不平之气。他的作品以直抒胸臆、不拘格律、表现“真性情”而永垂史册,对明晚期及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
徐渭(1521—1593)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大云坊的观桥庵东榴花书屋(即今绍兴市青藤书屋)内,取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青藤。
他家原是绍兴城里一个名门望族,据他的《赠族兄序》云:“吾宗居会稽,自吾祖而上,代多豪隽富贵老寿之人。”他的叔父徐钥是成化年间进士,徐滋是贡生。但这个家族在徐渭出世后,就迅速败落了。徐渭的父亲徐鏓,历任州县官,后因病退休,回绍兴原籍。原配童夫人生了两个男孩:长男徐淮和次男徐潞。童夫人中年去世,徐鏓又娶苗百户家一守寡的侄女做继室,即苗宜人。苗宜人未生育,徐鏓晚年纳苗宜人的侍女为妾,生徐渭。徐渭出世百日,其父即病逝。因是庶出,在封建社会,凡事都要低人一等,这于徐渭的反抗精神,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嫡母苗氏因自己没有儿女,对徐渭很是宠爱,不惜花销,竭尽心力来培养他。徐渭天资聪慧,四岁时,长嫂杨氏去世,他已能代长辈迎送吊客。六岁时入学读书,即可诵几百字的文章,且记忆力颇强,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当时跟管士颜读唐诗,第一首诗便是岑参的《早朝》诗。后又拜过十多位老师,八岁就学做八股文章,其文思之敏捷今老师称奇。十岁,其二兄徐潞曾带他去见当时的山阴县知县刘昺,刘很喜爱他,对其文章批了不少赞美之词,并嘱其今后“务在多读古书,期于大成,勿徒烂记程文而已”。这对徐渭影响很大,故以后他曾将八股文“旷弃者十余年”。十二岁向陈良学古琴,十四岁时,不幸嫡母苗氏去世,生母因是妾,不能掌持家务,他不得不去依靠刚从北方漫游回来的长兄徐淮。与此同时,他向王政学习琴曲。十五岁又向彭应时学习剑术。其间,还拜绍兴文坛盟主陈鹤(海樵)为师,学习戏曲、绘画;向杨珂(秘图)学习书法。此外,汪应轸、萧鸣凤、沈炼等也曾是他的老师。因自幼处身于文人学士之间,对其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嘉靖十九年,二十岁的徐渭考取了山阴县的秀才。那时,他在乡里已有文名。同县潘克敬欣赏他的才华,将长女许配给他。潘克敬由北京锦衣名法给事官外放广东阳江县典史,顺道回乡,徐渭便随岳父去广东阳江结婚。此后,他离开长兄徐淮,住到潘家。徐渭仍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婚后不久,接到二兄徐潞客死贵州的噩耗,使他倍感伤痛。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渭二十三岁,首次去杭州应乡试,未中,他又气又愧。两年后,长兄徐淮因服丹药中毒死亡,其父苦心经营的榴花书屋,遂被出卖。更不幸的是,妻子潘氏因生儿子徐枚,肺病加重,拖到次年亦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受到很大刺激。他离开了潘家,只在三十五六岁时,先后去浙江平湖教过书及去过福建的顺昌。
从他二十五岁一直到他三十七岁这十二三年中,他应过四次乡试,均未取。他一生共应过八次乡试,“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到死还只是个“秀才”。他的生活这时已经相当贫困,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时世。除了经常往来于山阴、杭州之间读书应试外,他还结交了不少当时有名的人物。在这些名人中,谢时臣、陈鹤、刘世儒、沈仕、沈明臣等都是画家,且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推陈出新,徐渭在与这些人物交往中,自己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除了画以外,南戏在当时非常流行,陈鹤、沈仕等皆擅长戏曲,加之徐渭少年时代学过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他开始从事戏曲的研究和创作。据其门人、明代曲学大家王骥德的记录,他的《四声猿》中的“玉禅师翠乡一梦”便作于此时。三十六岁时,他写出了对现代戏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南词叙录》一书。
其时,倭寇侵扰、杀掠浙东,徐渭积极投入到抗倭队伍中。1554年11月,倭寇窜犯绍兴时在柯亭被官兵包围,被歼灭二百多人。徐渭“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徐文长全集》卷十七)。是年9月,陶宅战役大败倭寇,徐渭采访陶宅战况写了《陶宅战归序》等文。又有感于许多在倭寇屠刀下遇难烈女的英勇事迹,依据古乐府《木兰辞》编写了《雌木兰》杂剧,热情地歌颂了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激发人民的抗倭斗志。后来徐渭将《玉禅师》、《雌木兰》、《祢衡》和《女状元》四个杂剧合编称为《四声猿》。《四声猿》大胆暴露了嘉靖中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作者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和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徐渭三十七岁,胡宗宪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名义总督东南沿海各地对倭寇的进剿事宜,领导抗倭战争。他知道徐渭的名声,特聘其入幕府,徐渭因忌胡是严(嵩)党要人,坚辞不受,甚至卧床装病不起。后经师友的敦促,又为了能更好地投身于抗倭斗争,同意暂时入幕。但仅停留很短时间便回到山阴。次年,胡宗宪又招徐渭代作《献白鹿表》,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轰动京城。兵部郎中唐顺之看过此文后,大加赞赏。唐顺之是当时具有革新精神的著名古文家,“嘉靖八才子”的首领,好谈经世致用的学问,精通武术和兵法,为当时文坛盟主。他和徐渭都竭力反对明“前七子”、“后七子”的复古文风,两人的文艺思想不谋而合,遂成为知己。徐渭一直念念不忘此事。胡宗宪也一直对他十分器重,凡举事“皆密相议然后行”。还特意借请徐渭撰《镇海楼记》,送酬银二百二十两,以作他买宅之资。徐渭买得绍兴城东南地十亩,屋二十二间,命名为“酬字堂”。1561年,他四十一岁时,娶继室张氏,“食鱼而居庐”,日子开始富裕起来。
1562年,嘉靖皇帝罢免严嵩,胡宗宪被认为是严嵩一党,被捕入狱。徐渭生性敏感多疑,感到自己危机来临,心情十分沉郁苦闷。后胡宗宪在狱中自杀,这件事对徐渭刺激很大,他也想自杀以了其生:先以利斧击破自己的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鎚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连续自杀多次,均未果。后来,因疑心妻子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因而被捕入狱,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徐渭此时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神经质,似乎是一些艺术家的通病,徐渭后来的一些文艺杰作往往也产生于某种癫狂状态中。
穆宗隆庆三年(1569),他的同乡好友张元忭在北京会试中了状元,他听到消息后高兴地写了《贺新郎》一词。隆庆六年,在张元忭等竭力保释之下,这年除夕,徐渭出狱,这时他已五十三岁。徐渭中年的生活道路,是非常不幸的,家庭经济的彻底破产,又使他落到赤贫的地位。尽管如此,他仍然怀有满腔热血,忧国忧民。
出狱后的徐渭,心情逐渐恢复平静,被大自然所陶醉,天天偕同学生出游,写了几十首纪游诗,借自然风光来减轻心头苦楚。
这期间,他除了在五十六岁时,受同乡老友吴兑的招请,去宣府逗留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六十岁时,应好友李如松参将之邀去北京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游览之中。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文学艺术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才气高迈,“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袁宏道语),把胸中郁愤都发泄出来,终于成为明末文坛一颗“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巨星。    徐渭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他的艺术创作在明代少有人能与之比肩。他的作品集中暴露了明代中叶之后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映了广大人民反抗外族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要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反封建精神。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十三岁的徐渭在贫病与怨愤中躺在稻草堆上默默死去。四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与尊重。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徐渭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并不同意他对自己的评价。如周亮工说:“青藤自言书第一,画次,文第一,诗次,此欺人耳。吾以为《四声猿》与草草花卉俱无第二”(《赖古堂画跋》)。推崇其诗者认为其诗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推重其戏曲的汤显祖则谓“《四声猿》乃词坛飞将”。推崇其文的唐顺之、茅坤则谓“此文殆吾辈”。而郑板桥推崇他的绘画,甘愿为“青藤门下走狗”。可见其文章、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在当时都算得是一流的。而他纵横奔放的水墨写意画,更是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
徐渭对画的主张,虽没有系统的画论流传下来,但从散落在其诗及其画的题跋上可见端倪。有题画诗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徐渭一生热衷于用世,但命运多舛、颠沛落魄,造成其精神的苦闷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时常发诸笔端,以泄胸中意气。
他画牡丹,不用色彩,仅以泼墨为之,并题《墨牡丹》云:“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若风马牛弗相似也。”又有题《墨牡丹》诗云:“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画家沈周、陈淳都画过墨牡丹,但无论从布局到笔墨都远不及徐渭的泼辣、豪放和气势逼人。这与他五十八年贫贱身,连续多次科举不中分不开。在封建社会,科举是知识分子发迹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徐渭尽管满腹经纶,名满天下,但因没有功名,没有地位,以致一贫如洗,竟至有人用两碟野鸭肉、牛肉和三巵酒就能换到他的一幅梅花。题诗云,“凫牛两碟酒三巵,索写梅花四句诗。想见元章(指王冕)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又云:“曾闻饿倒王元章,米换梅花照绢量。花手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文长。”他所画的墨梅,无论发干和圈花,一如狂草,一气呵成,笔墨间有一种磊落、激愤之情�与墨牡丹相比,其《墨葡萄》轴(图1)的题跋更为著名,画中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自比是无处卖的“明珠”,半生落魄的怨愤,如晚风长啸。此图画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一串普通的葡萄如此感人情怀,皆因其意不在画葡萄,而在发泄积郁。再如《菊竹图》轴(图2),画菊花昂立,菊叶垂聚,花朵簇拥,生机勃勃,菊叶以大笔刷写,挥洒自如。旁有修竹,与菊花相呼应,菊、竹下端衬以叶草,清姿逸态、淋漓尽致。笔墨干湿浓淡,一气呵成。上题诗曰: “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一种不得志的愤慨及无奈的矛盾心理仿佛自画中扑面而来。他一生尽管潦倒,但忧国忧民之情,至死不衰。如他看到一些富贵人横行霸道,盘剥百姓,十分可恶,使画了几只张钳舞爪,糟蹋稻谷的螃蟹,子以诅咒。题画蟹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有很强的思想性又如他画《榴实图》轴(图3),略用水墨点染,作一开口石榴,如不题诗,也觉平常,但一读其诗,让人顿觉意味深长,其诗云:“秋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行,颗颗明珠走。”借画深山中无人收取的野石榴,来抒发自己空怀满腹珠玑,却不能用世的苦衷。
从他的诗文题跋上,还可看出他对前代和当时画家的不同看法和评论。如《题夏珪山林卷》:“观夏珪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书倪元镇画》:“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峰头横片石,天际渺长苍。虽赝须金换,如真胜璧藏。扁舟归去景,入画亦茫茫。”《唐伯虎古松水壁阁中人待客过画》:“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古。壁松水阁坐何人?若论游鱼应着我。”还有对苏轼、黄公望、王冕、吴镇等的精彩评述。再如他对与他同时或稍前一点的画家,如陈淳(道复)、谢时臣、同乡陈鹤、刘世儒(雪湖)、杭州的沈仕(青门)、宁波的沈明臣(嘉则)等人,不但有往来,且受他们的影响颇大。
徐渭对古代画家不但有过研究,且对苏轼、夏珪、黄公望、倪瓒、吴镇、王冕、沈周、唐寅等人的画十分推崇;对他同时的前辈画家陈淳、陈鹤、谢时臣等人亦很佩服。他是融会各种画法以后,终于以他自己特有的风格,出现在明代晚期的画坛上。他作品中的“文人画”气质,受上述这些文人画家的影响较多。他的作品重气韵,不求形似,但不是毫无道理的横涂乱抹。在他的一首题画诗中说:“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
这与倪瓒的“吾画不求形似,聊抒胸中逸气耳”有相似之处。他另有一首题画诗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可见他对于画是素来不肯墨守陈规的。他的画,无论花卉、山水、人物、走兽、鱼虫瓜果等无一不能,无一不工。但以花卉画得最多,也最突出,且多用水墨。除前文提及的葡萄、竹石之外,他画得最好的花卉是《杂花图卷》(图4),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竹子共十三种,组成长卷,连题跋在内有十多米长。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挥洒淋漓,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这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的代表作。他尽管提倡“不求形似”,但并不等于要把现实的事物敷衍过去;恰恰相反,由于他对写生的对象曾有过认真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并亲自种竹,修整葡萄,因此,又与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一味狂涂乱抹者不同,他是用简单明快的笔墨,把形象概括简约地表现出来。    从技法上看,用水墨来画花卉,在徐渭以前不算罕见,至于山水、人物、竹石,更是不足为奇。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得更远一点,苏轼即曾提到汴人尹白能以墨画花;宋代画家梁楷亦早就用减笔水墨来画人物树石了。徐渭虽是从继承前人的绘画传统上学习,却又不为前人拘束。如果说他学陈淳、林良,那么徐渭的笔墨要比他们更为放纵,特别是他那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写生画法,真可以“推倒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这种体制,经过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发展和丰富,终于打开了近代大写意的这一体派。如作品《牡丹蕉石图》轴(图6)画得笔酣墨饱、意趣横生。湖石矗立,两枝芭蕉自石后挺出,阔大的叶子散乱错落。图下方石旁横斜一枝牡丹,迎风挹露。除牡丹叶脉之外,全用泼墨挥写,在一片浮融的墨色中,呈现疏密、浓淡、轻重、干湿的变化,从中透出作者强烈豪放的情感。右边三处题语,浓墨行草,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诗、书、画构成完整的艺术形式。《竹石图》轴(图7),乃徐渭佳作之一,画中竹石湿润蓊郁,画家在半生的纸上,运用娴熟的草书笔法任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功力,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浓墨积阴的石头,更见玲珑剔透。画上自题诗云:“纸畔濡毫不敢浓,窗前欲肖碧玲珑。两竿梢上无多叶,何自风波满太空?”
他喜用水墨作画,在他的文集里有一段议论说:“奇峰绝壁,大水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他利用泼墨写山水,的确发挥了墨汁淋漓、烟岚满纸的效果。对于山水、人物画,他赞赏沈周、谢时臣的粗笔,尤其对夏珪、倪瓒的冷逸特色,大为赞赏。所以他的山水、人物画,往往多用粗笔,乘兴涂抹,神游于物象之外,以豁胸中之气。如他的《人物山水花卉册页》(图5)分别作写意山水人物,写生花卉,颇具南宋画家梁楷的减笔风格。笔墨简括豪放,随意自然。《莲舟观音图》轴(图8)图上方一大半位置为草书题跋,下方一小半画观音像,人物寥寥几笔,然神韵俱佳。
另一幅《十贤集撰图》画上画了十人,正围坐在一只大石桌上宴饮,人物的衣冠是明制,他们或坐或立,或举箸欲下,或谈话,或回头向小僮吩咐什么等等,绘出了画家本人与其他文人聚会宴饮的热闹场景。作品构图恰当,虽然笔墨稍嫌拙朴,但画中人物的神情意态都很生动,是难得见到的徐渭的人物画佳作。从以上几幅画可以看出,徐青藤对人物画具有高度的概括表现力。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8-20 00:24:36 +0800 CST  
徐渭与侠文化
徐渭从小尚武,交结各路英豪,有侠客嫉恶如仇的个性;他关心政治,运筹帷幄,有侠客之谋略;他曾投笔从戎,上阵杀敌,有侠客之猛气。他不同于满身冬烘气的文雅儒士,有血性,有义气,不以辱生,在他身上,还依稀可见古侠客之气节。自然,由于个人身份的低微和现实环境的逼仄,他没能充分展开这一人格理想。在世俗世界中,他只是一个“半侠”。
徐渭说自己“少年曾负请缨雄”。因为徐家世袭军籍,徐渭可能很早就在潜意识中埋下了过戎马生活、建立军功的思想种子。徐渭少年时,曾跟随武举人彭应时学剑术。彭应时是徐渭的同乡,曾以侠客自诩。徐渭对他的骑射之术和惊世骇人的猛气很是佩服。青壮年的徐渭所结交的人三教九流都有,他最乐意混迹于不拘礼法的豪侠将士之间。这里面有抗倭功臣俞大猷、戚继光、吴成器,西北守将吴兑、辽东守将李如松。还有积极投入抗倭斗争的吕正宾、陈可愿、王寅、沈明臣等。
徐渭前后参加抗倭斗争达十年之久。起初,他追随会稽典吏吴成器,为保卫自己的家乡积极出谋划策。嘉靖三十三年十月,一小股倭寇进犯绍兴,被官军围困于城西的柯亭。徐渭弃笔执剑,“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设以身处其地,而默试其经营”。在综合分析了敌我情势之后,徐渭提出,士兵畏水甚于畏敌,大败贼寇,取观点荟萃得了柯亭之战的胜利。“路逢知己身先许,事遇难平剑欲鸣。”徐渭和好友吴兑曾一道在街头惩治过兵痞。一日,徐渭与吴兑从稽山讲学归来,恰逢一伙兵痞在街头作恶,两人在商议好计策之后,迅速召集各自族人,果敢地制服了这伙强人,显示出他们的锄强扶弱的豪侠本色。发生在徐渭身上的类似的事情可能不止这一件,因为在流传至今的传说中,徐渭被定格为一个好打不平的侠士形象。
国难当头,书生投笔从戎。徐渭的好友中不乏其人,吕正宾就是其中的一位。徐渭有诗赞道:“天生吕生眉采竖,别却家门守城去。”“吕君虎腰额虎额,万橹梯城双臂格。幕府厅前脚打人,夜报不周崩一壁。”吕正宾形貌伟岸,臂力过人,个性豪放不羁。徐渭把他比作不死的张巡和重生的南霁云。吕正宾把自己从倭寇手中夺来的倭刀送给徐渭。自古宝刀投烈士,吕氏此举令徐渭感奋不已。徐渭有诗云:“是日别军霰飞子,佩刀骑马三十里。夜眠酒家枕刀睡,梦见白猿弄沟水。把鞘还惊未脱底,电母回身不敢视。黑夜横分芒砀蛇,清秋碎割咸阳玺。”(《正宾以日本刀见赠,歌以答之》)真可谓壮志凌云侠客行。虽是假托梦幻,却也能反映出徐渭的真实心态。徐渭进入胡宗宪幕府后与戚继光往来密切。当其时,“戚家军”声名赫赫。徐渭常常赋诗祝贺戚继光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功。
徐渭素来对忠义之士十分敬仰,李如松也佩服徐渭的文才和见识,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通过这位北国英雄,徐渭详细地了解边防战事,心中的豪情不断地被激起。在马水口,徐渭撰写了大量的边词,生动地反映了戍边将士们英武豪迈的形象。
仔细阅读徐渭的文集,寻绎其心迹,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历史人物都是他景仰的对象。如荆轲、高渐离、秦舞阳、鲁仲连、阮籍、刘伶、谢安、田横、王猛、信陵君、孟尝君、项羽等。其中,最令他崇敬的就是鲁仲连。徐渭曾有意识地效仿他的人格。徐渭少年时曾和伯兄一起跟随零陵蒋先生学仙道,徐渭虽未能始终,但对蒋先生的人格有较高的评价。蒋先生曾有过功名在身,后来才忘情于世。徐渭把他比作鲁仲连,是因为他进能如鸿鹄般刚猛,退能如浮云般翩然,一进一退,卷舒自如,其神气与鲁仲连有几分相似。同在胡宗宪府中作西宾的沈明臣,对徐渭的人品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他这样描绘徐渭的豪侠气质:“徐生气豪心胆雄,直欲万里追风。徐渭爱读兵书,自负才略,好筹划,在这一方面与鲁仲连有几分相似。
徐渭经历过的大小战役很多,有时他参与守城,有时他亲自上阵杀敌,较多时候是贡献破敌之策,事后记录战役详情,总结成败得失。如他为岑港之战献计,写下《拟上督府书》;采访陶宅、龛山二战况,写下《陶宅战归序》和《龛山大捷》等。这些军事文章,徐渭写来极为用心,能充分体现他各方面的军事才能。尤其在排兵布阵上,徐渭有他的过人之处。以岑港之战为例,倭寇五百人在舟山登陆,据岑港而守,官军缺乏战斗力,屡战失利。徐渭上书胡宗宪,提出:“制作器械,易将增兵,清野坐困,占侯祈禳”,这一切应对之策都只是抓住了问题的枝叶,取胜之根本“莫先于治兵”,治兵的首要是“明赏罚”。他还提出许多具体的用兵之术,比如分兵破敌,分散敌军战斗力;用人不疑,以便振刷士气;要求士兵杀敌不必斩首,以免贻误军机等。徐渭这些具体的意见似乎并没有被胡宗宪采纳,最后,这股倭寇趁夜劫掠杭州城外,西上徽州,又东犯南京,一路杀人数千。岑港战役以失败告终。
徐渭是个失败的鲁仲连。他有仿效鲁仲连之心,其才能、胆识均超乎常人之上。但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原因是当权者的腐败和他身份的低微。总之,徐渭身上体现了浓郁的侠文化特征。现实供给徐渭驰骋的沙场很有限,艺术世界供给他想象的空间却无限。在艺术这个虚拟的时空中,徐渭较自由畅快地延续着自己的豪侠梦想。


徐渭“本色论”及李贽“童心说”比较分析
周琪
【内容摘要】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领域曾提出“本色论”,而李贽在文学的创作方面也提出了与徐渭“本色论”相近的“童心说”。文章就戏剧作品或理论的单独类别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阐述“本色论”“童心说”在戏剧创作中运用的异同之处,以期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明代朱姓王朝建立以来,中央集权制度高度统一,在精神和文化生活上严格遵循孔孟之道,在戏曲的创作和传播方面出现了禁毁、限制等手段,尤其是禁戏政策,始终贯穿了明朝始末。“要求艺术创作要明道致用,以宣扬传统礼教为依归,并对杂剧等大众艺术形式做出具体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统治者一方面提倡那些宣扬风化、鼓吹礼教之作;而另一方面,又对那些有损贵族形象的杂剧大加伐挞。”①而徐渭的“本色论”及李贽的“童心说”推翻了这种创作理念,在戏剧创作中崭露头角,并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绝假还真的戏剧创作品质明朝戏剧最初是一条伦理化道路,脱离了元人表达现实的精神。“在艺术上,很多文人不懂得戏曲的创作方法及规律,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好用生僻的典故、骈俪的句式,戏曲创作逐渐背离了舞台演出的规律走向案头化,大大背离了宋元戏曲‘极质朴而不以为俚,极肤浅而不以为疏’的传统风格,一时蔚为风气。”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渭大胆地提出“本色论”的戏剧创作理念,对戏曲脱离真实生活、脱离舞台表演、脱离民众的现象予以打击和摒弃。“本色论”一说也意味着“重真尚情”。同一时期,李贽主张文学的创作需要“绝假还真”,勇于抒发意见,反对当时一度风行的“摹古”风潮和歌功颂德的文学创作主题。李贽与徐渭相似的戏剧创作理念直接影响了戏曲的进步,将士大夫对于戏剧创作向来嗤之以鼻的态度进行了扭转,明朝戏曲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二、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可见戏曲创作的由来的确来自于民间。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文学诗篇不同,戏剧向来被中国人认为是“小道”③ 艺术。不可否认,普通百姓才是戏曲艺术最早的传颂者与接受者,因而,徐渭认为戏曲的创作应当具有通俗性以及娱乐性是相当有道理的。
徐渭在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上面也同样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指导和规定。
(一)主题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认被认为是戏曲创作的核心。徐渭所提倡的“本色论”首要一条便要求戏曲创作的选材必须大众化。戏曲创作的主题选择无论是弹唱、讲史话本,还是鼓词,只要是民间文学,均可成为戏曲创作的采集样本和来源出处,如徐渭创作的《雌木兰》就取材于脍炙人口的北朝乐府《木兰诗》;《四声猿》则来源于原汁原味的演义故事。其二,主题上的“本色”还需要真实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原真人真事,叙述现实的人生。应当明确,戏曲本身就是一类以叙事为中心的综合艺术,戏曲中所作的一切必须具有逻辑性,理想化和过度的美化都是徐渭在创作中不予提倡的。
(二)语言“语入要紧处, 不可着一毫脂粉, 越俗越常越警醒, 此才是好水碓, 不一毫糠衣, 真本色。”戏曲的语言必须平实、雅俗共赏、浅白易懂。当然,这里的“俗”并非媚俗,“常”是遵循常理。徐渭极力提倡的民间俚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华丽浮夸的语言、过分漂亮的文字和夸张的修辞句式以及具有贵族阶层倾向的铺成和咬文嚼字成为徐渭批判戏曲创作文本时的对象,阻碍了戏曲的散播渠道。
(三)本心说完徐渭再来评李贽,讲真话,说真心,“天下之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的“童心说”和徐渭的“本色论”在文艺主张上实际是完全一致的。李贽的童心说仍旧是对明代僵化的文艺创作环境的激烈斗争。然而,李贽一方面强调在文艺创作中个体的重要性,创造力的重要性,并且一度要求人应当具有自由自觉的本性;但另一方面,他又挣脱了以理为体的文艺观念,过分强调审美性。合乎常理的理性约束就被排斥在外,童心说始终带有主观唯心论的偏见,无视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客观的规律秩序,导致人的私心、物欲的腐败和膨胀。既然“童心”是文艺创作最高的审美指标,那么实践的地位何在?“童心”与生俱来,过分强调情感的本体地位,不因社会现实而改变,不受历史的洗刷,自然也就没有“时代的限制”一说,这就脱离了“现实会变化”这一客观事实的洪流,最终削弱了文艺在形式上的美感。李贽对于艺术创作内容上的过分强调,也就是对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执念,这和徐渭在戏曲创作上自创戏剧语言形式的行为背道相驰。艺术的情感和外在必须统一起来,如同徐渭在戏曲剧本《四声猿》中所展示的一样,即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什么样的性格,外露什么样的情感。艺术的形式是不可为的,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否定了徐渭的艰苦实践。就明代南戏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显然是不正确且片面的认识。

三、比较总结与艺术教育启示徐渭文艺理论较为单纯,但李贽却一度受到明代哲学家王艮的影响。“百姓日用即道”,物欲之心,功利是其重要提倡部分。“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中个体的重要性,要求人应当具有自由、自觉的本性。但李贽又以理为体,无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客观规律秩序,导致人的私心、物欲的腐败和膨胀。“童心”与生俱来,过分强调情感的本体地位不以社会现实而改变,削弱了文艺在形式上的美感。

最后,对于研究徐渭的“本色论”及李贽的“童心说”,最终能够落实到当下具体的艺术教育背景下。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需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不能脱离一定的教育基础,要遵循历史、逻辑、文学等因素的发展规律。创造是一种合理的思维发散,并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自我陶醉。另外,从明代戏曲的发展中得到启示,艺术教育当使受教者不拘泥于形式的美化,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具有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

论李如松与徐渭的交游
王振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
摘要:李如松是明代名将,徐渭是江南文人,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无论职业还是年龄,他们相差甚大,但他们真诚相交20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传为佳话,那么,他们为什么能结下这样的友谊呢?他们相互仰慕,有着共同的爱好,性格上相似,有着抗倭的情节,共同铸就武将名士的历史佳话,他们的相遇是历史的机遇酿成的,他们的相知,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李如松是明朝的名将,徐渭是江南文学名流、画家,二人一武一文,一少一老。无论是职业还是年龄,他们相差甚大,但在万历年间他们真诚相交近20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本文拟就二人交游问题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相识燕京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李成梁的长子,少以父荫授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在父亲李成梁的影响下,作战勇敢,数谙兵机,历官署都督佥事、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 (1583) 出为山西总兵官,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守宣府。万历二十年 (1592) 哱拜起兵宁夏,反抗明朝。明朝接受御史梅国桢的建议,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率辽东、宣府、大同、山西诸道援军,前往宁夏,镇压哱拜。事后叙功,进都督,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宁夏战事刚刚结束,朝鲜战端又起。这一年十二月,万历皇帝下诏,命李如松提督蓟州、辽东、保定、山东诸军,“剋期东征”,支援朝鲜,抗击倭寇,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驱除了倭寇,取得壬辰战争的胜利。二十一年十二月班师回国,李如松因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万历二十六年 (1598),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直奔土蛮老巢,中敌埋伏,力战阵亡。事闻,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其长子李世忠为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仍充宁远伯勋卫,又荫一子本卫指挥史,世袭。·
徐渭 (1521-1593),浙江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田水月、天池山人、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等。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自己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链、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等号“越中十子”。嘉靖年间入胡宗宪幕府,多所筹划。嘉靖四十三年 (1564) 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因之数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癫狂。嘉靖四十五年 (1566) 因杀继妻张氏,下狱七年。万历元年 (1573) 以大赦天下,为状元张元汴等所救,出狱。隆庆五年 (1571) 吴兑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化。万历四年吴兑向徐谓发出邀请,请他北上助己防边,此时的徐渭刚刚出狱,他接到信后,立即北上。就这样,徐渭在京城认识了李如松。
对于和李如松的结识,徐渭自己曾说:“予从五年前识今参戎李长公于燕邸,盖挟其两弟新破胡而来也。弓刀血尚殷,投鞭一语辄竟日,气陵逸不可控制,视天下士无足当之者,当其发未燥时,从其尊人与匈奴战,大小不下数十,首虏功满上书中,今其齿三十有二矣,而始得拜参将于马水。”这里面牵扯两个问题,一个是李如松与徐渭相识的时间,一个是李如松与徐渭相识的地点。就李如松与徐渭相识的时间而言,有万历四年 (1576)说、万历五年 (1577) 说。笔者认为,应该是万历五年(1577)。据徐渭讲,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李如松“挟其两弟新破胡而来也。弓刀血尚殷”,就是说李如松与其弟刚打仗回来。查万历五年四月,插汉土蛮入犯明边,联营河东,并派遗小股骑兵在西部劫掠,李如松兄弟跟随父亲李成梁袭击土蛮的老巢,胜利而归。这从事件的发生上是相符的。再者,万历四年 (1576) 徐渭应邀北上,中秋节之前即已到达宣府。在宣府他备受吴兑礼遇,被奉为座上宾,结识了许多知名官员,如总兵雷龙、总兵麻贵、宣大总督方逢时及许希孟、王象乾等等。同年年底他在宣府度过春节后不久,即因身体原因离开宣府,前往北京养病,时间应该是二月份左右,因为当时周围峰峦还银装素裹,“昨夜飞花苦不多,朝来起视白峨峨。一行裘帽风中去,半日关山雪里过。银髻望夫高入汉,玉屏随客折成河。中间一道明如线,四角红毡拥数骡”。宣府离北京比较近,所以万历五年四月以前徐渭已经到达京城。因而李如松与徐渭在京城相遇,从时间上看,也是吻合的。值得指出,我们根据徐渭 《赠李长公序》 一文中记载李如松当时32岁,可判断其应该是作于万历八年 (1580),往前推五年,时为万历三年 (1576),此时徐渭还没北上,况且李如松万历七年已拜马水口参将,而不是 《赠李长公序》 中说的是32岁,即万历八年,所以这里记载有误。就李如松与徐渭相识的地点而言,徐渭说:“识今参戎李长公于燕邸。”就是说他与李如松是在北京的府邸中认识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徐渭已经是当时的名人,其活动是受人关注的,况且他这次北上是应当时的兵部待郎,巡抚宣化的吴兑之请,又在那里遍阅关隘,结识了明朝许多文臣武将,这都增强了他进京以后的影响力。
二、挚交情长
徐渭有很多诗歌及书札记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如 《赠李长公序》、 《李长公邀集莲花峰》、 《李长公邀集莲花峰(五六实事)》、 《赠辽东李长君都司》、 《辽东李长公午日寄到酒银五两,写竹笋答之,书此与上》、 《自马水还,道中竹枝词四首》 等诗作几十首和多封书信。
1.李如松对徐渭的推心置腹。前已知李如松和徐渭于万历五年 (1577) 在北京相识,此时徐渭写有 《赠辽东李长君都司》、 《写竹赠李长公歌 (仰城)》、 《李伯子画册序》等,记录了当时两人见面的情景。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是初次相识,李如松对徐渭却是推心置腹的。如诗句“……百口近来余几个?一家长自出重围。禅关夏色炎如此,听罢悽霜杂霰飞”。李如松向初次见面的徐渭吐露了自己家族风光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及难以言说的苦衷与无奈。另外,徐渭在 《赠宁远公序》 中说:“予过马水口李长公所,将归,为文以赠长公。长公逡巡,未即许以受,而意若有所怀者。予始悟而讶曰:‘宁远公天下人称名将军,今且以元勋食伯土于宁远。予慕想其为人,而以道远不得一望见麾盖,承下风。幸而得交其子……’长公闻之色为改,乃始许受予所贺已者……”从这只言片语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严苛及身为武将的李如松处事的小心谨慎。但稍作迟疑后,李如松仍然不顾一切地接受徐渭的文章,并向徐渭坦露了自己的顾虑,知己之交莫过于此。同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徐渭与李成梁从未谋面,所以时下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认为徐渭经戚继光介绍,在李成梁处教导其二子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2.徐渭对李如松的率性而为。李如松对徐渭是真诚的、推心置腹的。同样,徐渭对李如松也是率性而为、毫不客套的。虽然两人仅见过两次,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挚交。在徐渭的 《交集》、 《佚稿》、 《佚草》 中,以寄李如松的函札最多,也最精彩。徐渭在李如松面前是轻松无负担的、可爱的。如徐渭要游西山,向李如松借马,书中言:“明日拟往西山,敢借十二蹄,不拘长耳短耳。将军厩中恐无此物也。一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恃才傲物、一生困顿不堪的徐文长,而是一个充满童趣、率性可爱的徐渭。而李如松也十分珍视徐渭写给他的函札,都一一珍藏起来。徐渭晚年贫病交加,想获得李如松帮助时,他就直言其事,毫不客气。万历十六年 (1588),徐渭乘李如松派人前来问候的机会,介绍他的二儿子徐枳去辽东当幕客,很快就收到了李如松请徐枳北上的邀请。不但徐枳,像季子微等皆是徐渭介绍入李如松幕的,因为徐渭的缘故,李如松幕中多浙中文人。又如万历十七年 (1589),徐渭的 《复李令公》书:“……更有一言,不识进退,仆有胡说六七百叶,今拟刻其半,得参十五斤可矣,待尽之人妄希一二语传后。此故人千百之惠也,以公不弃鬼物,故聊及之,不敢必也。”一向骄傲的徐渭,在挚友李如松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困窘,毫不客气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李如松对自己的老友也一向是有求必应。
3.李如松对徐渭的接济与成全。倔强而又孤傲的徐渭一生大部分时候都过着抑郁不得志的窘迫生活,而作为挚交好友的李如松知道徐渭生活艰难,时常接济自己这位忘年交,从食物、衣物、书画材料到金钱都有,这一点屡屡见诸于徐渭的诗歌和书札中。如 《十四年端午,辽东李长公寄酒银五两》、 《答李长公书》、 《辽东李长公午日寄到酒银五两,写竹笋答之,书此与上》、 《复李令公》、 《枳久于李宁远镇又云贩人参》 等。如万历十七年 (1589),徐渭醉后跌倒致肩骨脱臼,恰此时收到了二儿子徐枳的书信和李如松的礼物。徐渭在 《复李令公》 书:“……适领参一斤,参人二躯,川扇两把于陶君,并慰问勤恳。”在这封书信中,徐渭希望李如松能送他15斤人参,以便将自己的书稿付诸梓印、流传后世。这年冬天徐枳从李如松幕府归来,并带回了李如松赠送的人参等礼物。而徐渭正是用李如松赠送的人参作为刊印文集的费用。他的 《徐文长集》 16卷、 《阙编》 10卷能够付梓,都得益于李如松这次的慷慨馈赠。可以说,李如松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这位老友以接济,在徐渭文集刊印上的帮助更是功德无量,可谓是成全了徐渭作为一位封建文人的终极愿望。
4.徐渭对李如松的感激之情。徐文长自从在北京受到张元忭和朱庚的压迫后,便“深恶富贵人”。可对于这位仅见过两次的富贵人李如松,徐渭却是感激的、倾心相交的,这一点可从徐渭写给李如松的诗作和书札中得到旁证。究其原因,无外乎二人是一种基于平等的朋友相交。这与胡宗宪对徐渭的礼贤下士是完全不同的。徐渭对于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胡宗宪尚且充满感激之情,并于万历六年 (1578) 去徽州祭拜死去的胡宗宪,更何况对自己平等相待、推心置腹的李如松?在万历十四年夏季徐渭收到李如松的酒银5两后,除写了 《十四年端午,辽东李长公寄酒银五两》 诗外,又复书说:“刘君来,得长公书并银五两。前此亦叨惠矣,何勤笃乃尔耶?令人不可当。顾念老病渐逼,灰槁须臾耳。无可为报,如轮回之说不诬,定庶几了李源、圆泽一段公案……”此处徐渭给李如松表明心迹,愿意像李源、圆泽一样,生生世世与李如松做朋友。
释: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相约来世相见。借指前世姻缘,来世重新缔结。出处:唐·袁郊《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往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三生石情也是深深感动张岱的,也是红楼梦里象征宝黛爱情的重要意象。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8-20 00:52:01 +0800 CST  
三生石上话前因:李源与圆泽禅师的两世缘


唐朝代宗时候的京都,河南洛阳城内,有一佛寺名叫惠林寺,原先是已故光禄卿李憕的府第,由其子李源捐献而成为佛寺。唐朝因安禄山叛变,东都洛阳被陷,李憕据守府中,不肯降贼,因寡不敌众而被杀死。他的儿子李源年少的时候,以贵族子弟,生活豪奢,交游甚广,嗜好音乐,善于歌唱,在当时很有点名气。但是自从他的父亲李憕死节之后,他心中非常悲痛愤慨!于是发誓:不做官、不娶亲、不吃肉,独身居住惠林寺中五十多年,成为一个在家修行居士。寺中住持圆泽禅师,善于经营寺产,且懂音乐,与李源成为知己好友,两人整天相对交谈,总是说个没完,人家亦不知道他们谈些什么?

有一天,他们两人相约去游历四川的峨嵋、青城二大名山。李源要经由湖北乘船从水路溯江而上,进入四川;圆泽要取道陕西的长安与斜谷,经陆路入川。二人意见不同争持了半年,李源的心事,圆泽能知道,而圆泽的心事,则李源不知,可是圆泽又不便讲出来,结果李源坚持他的意见,而且振振有词的说:“我已经发誓不做官,断绝与官场中人的来往,现在怎么可以再去京都长安呢?要是遇见那批官场中人怎么办?他们以为我改变了主意了。”圆泽听了他的这一段话,半天才叹口气说:“一个人的行动是不由自主的啊!”(意思是业力不能改变了)只好依照李源的话,向湖北进发。船儿行到南浦地方,因为要准备上滩,于是天不黑就靠岸停船,从船舱望见岸上一个穿缎衣裤的妇人,肩负着瓦瓮到河下来取水,圆泽一见她就流着眼泪说:“我不肯走水路就是因为怕遇见她哟!”李源不了解而又很吃惊的问:“我们一路上看见的女人不少,为何您就怕看见她呢?”圆泽哭丧着脸说:“这妇人姓王,我应该做她的儿子,她已经怀三年了,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就很久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见了,那就不能再逃避,只好去投胎了。希望您以符咒相助,催生快产,请您在这里多留几天,帮忙料理我的身后事。到了三朝日,请您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过后十三年的中秋月夜,再请您到杭州天竺寺外,我们还可以再度相见。”李源听完这一段话,心中非常后悔而又很难过,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为圆泽准备沐浴,更换衣服,一切完毕之后,到了傍晚的时候,圆泽当真死了。

李源使用催生符咒,使王氏女人很快而又平安地生下一男婴,这便是圆泽的第二生了。等到三朝日李源去王家访问说明来意,要求抱出婴儿一见,王家立刻许可,当李源抱婴儿在手时,果然一笑,李源却不禁泪流满面,便将详细情形告诉王家,王家也就拿出钱来将圆泽安葬于山下。

李源亦无心独自游川了,于是转回洛阳,抵达惠林寺时,才知道圆泽早写了遗书,叫他的徒弟交给李源,交代后事。李源等着到了第十三个年头,便南下向杭州西湖出发,准备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在天竺寺外相会之约。李源先到寺外等候,那晚月光明亮,忽然听到葛洪井旁传来歌声,只见一个十几岁的牧童头上挽着双髻,身穿短衣,骑在牛背,手持竹棍敲着牛角口唱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一听到这只歌,知道牧童就是圆泽,便大声的说:“泽公您好!”只见牧童远远答话:“李公真有信用,这么远来辛苦您啦!不过您的俗缘还没有完了,请你不要过来,你我前途不相同,不能接近,如果您能精勤修行而不堕落的话,将来我们还有相见的机会,珍重!”牧童带转牛头,口唱山歌而去,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牧童的歌声渐渐远了,也不知他往何处而去,这牧童便是圆泽的后身。

李源于是转回洛阳,仍然居住惠林寺中,两年之后,有大臣李德裕向唐代宗保奏:李源为忠臣之子,很是尽孝,请予以官职。代宗准奏,封李源为谏议大夫。这便是李源所未能了脱的俗缘,但是,李源确实已经看破世情,淡泊名利,不肯就职,竟然老死在惠林寺中,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

《圆观》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富家子李源,父亲在安史变乱中死去,他深感世事渺茫。家产捐佛寺,孤身居佛堂。圆观禅师与之结为知己。一日,他们相约游青城、峨嵋。圆观主张走旱路,李源坚持走水路,圆观无奈依李源走水路。船到南浦,圆观见河边取水的一孕妇流泪说:“不愿行水路,惟恐见之!”李源惊问因由,圆观回:“本欲为王氏子,因不肯前来,故孕三年未生,现既相遇,岂能再去?三天后来看望,以一笑为证;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再与见面。”傍晚圆观死,王氏生子。三天后,李源看婴儿,婴儿果真微笑。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赴圆观之约,到寺外,忽听牧童歌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与故人果然又相逢。从此,李源彻悟,恬淡世情。
《圆观》中三生石的故事,直观形象地解构了佛教三生轮回,自此三生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三生观念也发展成为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
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是在汉代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教义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佛教教义的三生是玄妙的,袁郊最大的贡献
是通过一个故事,把玄妙、抽象的三生观念比附到可感一块石头上。三生石,情之至石,是生死之交的见证,是诺言与誓言的见证,也是让有情人可以隔世相见的地方,佛家在这里看到了轮回,而世人则看到了情谊和信诺。人们常说“七世夫妻”、“前世冤家”……这些皆是三生观念的不自觉流露。透过“三生石”的故事,袁郊形象慧解了佛教的三生观,三生成为了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符号。李源于圆观,他们约定三生不仅是友谊的可贵更是彼此在守着承诺,可谓世情隔世而不渝。《圆观》放弃了对前定思想的表达与图解,转而利用佛教轮回思想,构设了一个似幻而真的时空背景,将李源与圆观的交谊植入两世的轮回之中。小说中李源与圆观的友情,没有因为生命的轮回而改变泯灭,特别是李源信守与圆观的约定,如期再赴圆观来世之约,突显了一种朋友之间真挚不渝的可贵友情。在《圆观》中,李源与圆观真挚不渝的友情,被具化为一种二人之间替对方着想、信守然诺的信义品性与不离不弃、相依相伴的情意。
在文中圆观对自己的托身之所,是早有预知的,故而当他们行次南浦,见到王姓妇人时,他泣下而言:“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他有意回避这次相见,所以不愿入峡赴川,而想游长安。但当李源说“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时,他毅然遵从了李源之愿,仅云:“行固不繇人。”为了李源,圆观放弃了回避其托身之所的初衷,不惜了结此生,这是圆观的对朋友之义。而李源的对朋友之义,则表现在他不忘圆观托付,并按时赴约。圆观作别此生时,曾向李源托付身后之事,并约定来生相见之期:“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公当访临。若相顾一笑,即某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对圆观的托付与约定,李源信守然诺。我们几人能做到几世去保持一份真挚得友谊、去遵守彼此的承诺呢?《圆观》在表现朋友之间这种可以跨越今生来世的友情时,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在抽象的层面上,而是在朋友之义中,融入一种可贵的真情。小说中李源与圆观之间的朋友之谊,实洋溢着一种相互间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圆观直呼李源为“情人”,一个“情”字贯穿于作品始末。李源与圆观之间,从开始的“促膝静话,自旦及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引来时人“清浊不伦”的讥诮。到最后天竺寺前的再约相见,二人真情“长存”。而中间圆观托生为婴儿后对李源粲然“一笑”,意蕴悠长。小说中对他们友谊的描写,脱离开枯燥与抽象的道德说教,呈现为一种表现在人物身上具体而可感的美好品性与情感。他们的友谊也为后人赞叹。
我们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呢?现在我们天天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穿梭,结识的人很多,可是现在的朋友很多都只是酒肉朋友罢了,彼此为着自己的利益在一起,即使有真正的朋友,能与我们“促膝静话,自旦及昏”的能有几人?圆观与李源的故事正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彼此珍惜着自己的知己。我们不要让友情错位,用纯粹的心去对待友谊。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8-20 01:00:00 +0800 CST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三生石」的故事,三生石的故事讲圆泽法师、李源居士,讲这两个人的故事。圆泽禅师他是禅宗的一个大德,跟李源交情非常好。李源不做官了,辞掉官职不做官了,就住在圆泽法师的寺庙里。这个居士也很了不起,解行相应,真的是大善知识。有一天李源居士跟圆泽禅师商量,想去朝峨嵋山,李源就讲我们到峨嵋山去朝山,他们两个人都喜欢。李源想走水路,坐船,当然比较舒服,法师就提倡走陆路,陆路是非常辛苦,最後还是遵从李居士的主张,两个人坐船。
有一天船走到南浦,是一个小镇,有一个怀孕的妇人在河边上洗衣服,圆泽禅师一看到就流眼泪。李源就问他,你为什麽流眼泪?圆泽禅师这才说真话,他说我之所以不愿意走水路,就怕遇到她。他说为什麽?他说,她已经怀孕三年,就等着我去投生,如果我不见她也许能躲得过,今天见到了,没有办法,我躲不过,我明天就要去投生了。就把後事料理告诉李源,他说李居士,三天之後,你到这个妇人家里面去敲门,来看我,我对你一笑,我们以这个作见证,一笑为见证。然後跟他约了说,我们十三年之後,在杭州灵隐这个地方,八月中秋我们在那个地方约会,见一次面。你想想看,这是真正有神通,这样的能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还逃不了去投胎轮回。这是什麽?习气未除。假如他要是念佛带业往生,那没有问题,为什麽?未除的习气可以带走,可以带业往生。不求往生,完全靠自己太难了,非常不容易!所以,强者先牵。
三生石故事: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成语“三生有幸”就是出自这个故事。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炎黄子孙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甚至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可能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只是随着人们对神的逐渐背离和道德的衰微,人们对成语内涵的体悟越来越浅白。现在人把“三生有幸”解释成非常幸运。实际上佛家说的“三生”是指前生、今世和来生,“三生有幸”的本来意义是比喻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别的缘份。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8-20 01:00:05 +0800 CST  
苏轼说:三生石上旧精魂
冉笛

这是我在杭州虎跑泉边听来的故事:
传说北宋苏东坡与僧佛印友好。佛印与苏东坡约定,等他死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苏轼到寺前,听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据说此童就是佛印的身。

后来诗文中常用“三生石”作为因缘前定的典故。

回来查了下资料,发现这段故事其实另有渊源,出自苏轼之《僧圆泽传》: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 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

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 遂去,莫如所之。
译文:
富家子弟李源,因父亲在变乱中亡故而感悟人生无常,发誓戒官、戒妻、戒荤,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风神俊雅,精通音律,李源与他一见如故,两人经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去蜀中参拜峨嵋山之普贤大士,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最后圆泽只好依他,并感慨道:“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见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孕妇正在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道:“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后,沐浴之时,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凭证。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请你来杭州的天竺寺,我在那里与你相会。”

李源虽痛悔不已,但见圆泽心意已定,只得为他沐浴更衣,黄昏时分,圆泽双手合十坐化而去,河边曾邂逅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见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一听,心有所动,知是旧人来了,忍不住问道:
“师兄,你还好吗?”

牧童道:“师弟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跳出轮回,将来必有相见相守之日。”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欲回烟棹上瞿塘。

歌罢,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所踪。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8-20 01:04:14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7:44:48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7:54:59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7:59:58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8:00:28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8:00:53 +0800 CST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18:04:59 +0800 CST  
玄圃——
玄圃积玉
时人目陆机之文犹玄圃积玉,无非夜光。

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傍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探春道:“自然。三次不中者罚一杯。你覆,他射。”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她说“药”字。


花茵
开元时,学士许慎,春日宴客花圃,不张幄设座,使童仆聚落花铺坐下,曰:“吾自有花茵。”
刚进了园,就有几个丫鬟来找她,一同到了红香圃中。只见筵开玳瑁,褥设芙蓉。众人都笑:“寿星全了。”

老圃——
吴季子饷我细腰壶芦石上芝
葫芦老细腰,乃似细腰女。
即令楚宫来,今亦不堪舞。
我闻方外醫,庸以盛药丸。
梧子及鱼眼,可容百万千。
老圃畜蔬种,亦够一顷田。
我既丑医帐,亦复少蔬阡。
拟挂于扶老,支吾五岳颠。
心强足不健,终岁掩帐眠。
止取作蒸鹅,聊以谑客涎。
吳季子餉我細腰壺蘆石上芝二首
其一(明·徐渭)
葫蘆老細腰,乃似細腰女。
即令楚宮來,今亦不堪舞。
我聞方外醫,庸以盛藥丸。
梧子及魚眼,可容百萬千。
老圃畜蔬種,亦夠一頃田。
我既醜醫帳,亦復少蔬阡。
擬挂於扶老,支吾五岳顛。
心強足不健,終歲掩帳眠。
止取作蒸鵝、聊以謔客涎。
其二 幽沈古雅
芝朵虽不润,芝色坚且古。
根须络拳石,如筋蚀臂股。
络古不复脱,初芽宁藉土。
石色既巳黄,芝紫亦稍妩。
有如意魁梧,状貌乃妇女。
谷城吊老人,泪下潸如雨。
置我笔研间,长与留侯语。

后身/还债/龙阳——
张岱:庐江尹李公有门子甚荷宠,一日,诸寮毕集,共谀之,或云“龙阳”,或云“六郎”,霍山尹罗公独曰:“此王戎后身也!”李惊问故,罗曰:“因前生钻李,今来还债耳。”
花似六郎
誉张昌宗者曰:“六郎貌似莲花。”杨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红楼梦:薛蟠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说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

太白后身
郭祥正母梦李太白,而生祥正,有诗名。梅尧臣曰:“功夫三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
寒石山
唐寒山、拾得二僧居此。丰干和尚谓闾丘太守曰:“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后身。”太守往谒之,二人笑曰:“丰干饶舌。”遂隐入石中,不复出。
宛委山
在会稽禹穴之前。上有石匮,大禹发之,得赤如日,碧如月,长一尺二寸。又传禹治水毕,藏金简玉字之书于此。

相思树/孔子诸葛亮岳飞/松柏蓍——
红楼梦:宝玉叹道:“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就是小题目比,也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夜航船:相思树
潮凤凰山多相思树,树中有神,披发跣足。
相思树
韩凭妻封丘息氏,康王夺之,凭自杀。息与王登台,遂投台下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凭。王弗听,使人埋之,冢相望也。信宿,有交梓本生于二冢之旁,旬日而枝成连理,鸳鸯栖其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号曰相思树。
碧鲜赋
五色扈载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世宗遣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刘宽夫《(果刂)竹记》:“坚可以配松柏,劲可以凌霜雪,密可以消清烟,疏可以漏霄月。”
蓍草
千岁则一本,茎其下必有神龟守之,用以揲蓍。多生于伏羲陵与文王陵上。
斑竹
尧二女为舜二妃,曰湘君、湘君夫人。舜崩于苍梧,二妃哭泣,以泪洒湘竹,湘竹尽斑,故又名湘妃竹。
馒头
诸葛武侯南征孟获,泸水汹涌,不得渡。有云须杀人以头祭之,武侯曰:“吾仁义之师,奚忍杀人以代牺牲?”于是用面为皮,裹猪羊肉于内,象人头而祭之。后之有馒头,始此。
孔庙桧
曲阜孔庙有孔子手植桧如降香,一株无枝叶,坚如金铁,纹皆左纽,有圣人生则发一枝,以占世远。按桧历周、秦、汉、晋千百余年,至怀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至隋恭帝义宁元年复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干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四年。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再荣。至金宣宗贞佑三年,罹于兵火,枝叶俱焚,仅存其干。后八十一年,元世祖三十一年再发。至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发数枝,极茂盛,至建文四年复枯。
汉柏
泰安州东岳庙东庑,有汉武帝手植柏六株,枝叶郁苍,翠如铜绿,扣其余干,如击金石,硁硁有声。曹操时赤眉作乱,大斧斫之,见血而止。今有斧创尚存。

薛宝钗vs杨贵妃/林黛玉vs西施
花露——
杨贵妃苦热毒:杨太真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凌晨,至后苑,傍花口吸、花露以润肺。
宝钗服花露清热解毒:听说,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倘或这日雨水竟不下雨水,又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罐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了人!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下。”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样?”宝钗道:“也不觉甚什么,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

馒头/铁槛/畸人/庄子/陶渊明——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因它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
妙玉的妙论: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她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她若帖子上自称“畸人”的,你就还她个“世人”。畸人者,她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她便喜了。如今她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她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侯会《红楼梦和张岱》:《红楼梦》中有两处寺院庵堂的名字很特别,一处叫作铁槛寺,另一处叫作馒头庵。这两个名字原来来自宋人范成大的一联诗句。范诗《重九月行营寿藏之地》有句曰,“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显然,这就是“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无巧不成书”,这个典故,又被张岱先用过了。张岱做过一篇《普同塔碑》碑文,内中写道“一炬光明,照见衣冠剑佩,金玉文犀,一件怎拿得去,半推突兀,搬却恩爱冤仇,妻擎减获,半个也唤不来。免他一个土馒头,堪为棒喝,还尔千年铁门限,便是灯传。”案普同塔实际卜是一座义冢,内中收葬了道死者的骨灰。张岱这篇碑文意在歌颂建塔的功德、宏扬佛门的教义,思想大体是消极的。然而正是在这种消极思想因素上,曹张二人又有所契合。张岱这篇碑文除了用典与《红楼梦》相同外,就引述的部分看,这恰是一首版本不同的“好了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推有功名忘不了古今薪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红樱梦,与张岱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妓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这不正是张岱所谓“照见衣冠剑佩、金玉文犀,一件怎拿得去”“搬却恩爱冤仇,妻擎减获,半个也唤不来”的“通俗唱法”吗?现实世界不足留恋,张岱转而渴慕神仙世界。

《庄子·大宗师》中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意谓畸人是异于常人而与天齐的人,若以世俗偏见为标准,畸人是畸形之人即不合时度的俪规越矩之人,但若从天之自然本性来看,则是正常之人。徐渭没有为外界的世俗偏见而放弃自己傲放不羁的处世品格,同时他的这种处世品格与他的自由精神也是紧密相连的。在他的杂剧创作中,他正是恃己之“狂”来蔑视权威的至上,否定教条的束缚,宣扬女性的平等。
蝶庵
李愚好睡,欲作蝶庵,以庄周为开山第一祖,陈抟配食,宰予、陶潜辈祀之两庑。
(张岱自称陶庵)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1:05:34 +0800 CST  
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七言诗《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所说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真是非常诱人。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1:08:37 +0800 CST  
对明篇
徐渭
袁宏道评曰:所谓狂语不须删
四明山,高万丈。
南为姚邑面前屏,北即新昌后门障。
新昌有客身姓吕,要与此山约为主。
尺素冯将一穴通,屋后安窗小如许。
窗中有时飒风雨,说是山灵教送与。
夜来猛虎啸一声,雄心枕畔风吹去。
长安花枝高入天,金陵有酒多如泉。
花留酒劝不肯住,归来只爱窗中眠。
窗中有书积万卷,书书尽是山灵管。
有才无命不干时,亦对山灵同一莞。
闻道去年醉采石,醉去狂来呼李白。
散发题书万竹中,腾身舞剑青天侧。
此时山灵失主人,自骑青虎寻复寻。
肉眼那知神道至,主人自识交亲临。
朅来笔端自有神,横开醉眼双作嗔。
此时墨雨添江水,此际诗花弄莫春。
莫春江水渺无边,射策封书复几年。
明珠不遇贾胡识,宝剑难酬夜色鲜。
诙谐汉庭方朔老,如闻永谢长安道。
况我今为抱拲人,虮虱移家宫絮袄。
两人曾作青春身,当时同说不同贫。
君今幸不为樊鹿,亦似蛟蟠不得申。
莲花之峰亦佳丽,君胡中道相捐弃。
邀我题诗对四明,我自贪君百壶旨。
只恐莲花嗔,四明喜,我亦付之一醉矣。
评:古有酒仙李太白,今有狂徒醉百壶。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1:16:07 +0800 CST  
由古代艳情作品实证李白、欧阳修都是嫖客


歌词咏志,古代的诗歌辞赋记录了古代文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暴露了他们放荡不羁、纵欲享乐的丑行。而他们却自我标榜“风流而不下流,色而不淫,淫而不荡,荡而不贱”。

诗歌大概是中国文学最早发源的形式,最早的诗实际上是歌谣,反映出当时的民风,其中就有许多关于爱情的叙述,还有赤裸裸的性语言。如《诗经》中的《褰裳》:

子惠思我,褰裴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对这首诗中的“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台湾的学者李敖先生认为应该是女子对男子说的一句粗话,本意是“你不想我,我也不愁没人想,你这小子狂个卵!”。句中的“且”字的本义就是指男子的生殖器。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性文学的最早发源。自此以后,历代的诗词歌赋中均有表现男女性爱的佳作。

汉朝文人中最流行的是赋这种文学体裁,在汉赋中描写性爱内容最为出众也是最为直白的,是东汉蔡邕所作的《协和婚赋》,这篇作品主要是写男女的婚姻的,如描写新婚之夜男女之爱时,用了“粉黛弛落,发乱钗脱”之句。蔡邕的另一篇残缺不全的赋作《检逸赋》也写男女之情,其中语句也同样大胆,如“昼骋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君”之句,这是以前的辞赋中未有的。

东汉末年繁钦所作的《定情诗》中,也能找到描写这种男女性爱的影子,如: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阅我颜。

这首诗的内容是讲述男女两人偶遇路中,女子对这个陌生男子一见钟情,桑中幽会,草率结合。可见那个时期的人对性的追求的大胆,即便是女子都敢于追求自己的性快乐

晋朝孙绰创作的乐府诗歌《情人碧玉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破瓜”在中国古代指处女的第一次性行为。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中的少女在“破瓜”之夜的心理是“感郎不羞郎”,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回身就郎抱”,性行为结束后还需要相互的爱抚以增进感情的交融。

唐代的人们对性爱生活持宽容开明的态度,性文化比较开明,对于一些男女情事,不仅没有封建礼法的约束,甚至还会被传为风流佳话加以仿效。开元、天宝间唐玄宗的淫乐生活以及他和杨玉环的风流韵事传播之后,文人士子们羡慕这种生活方式,因而更加仿效。等至唐朝后期,由于社会的衰退和五代的乱世再现,又使得一般人产生消极心理,更加迫不及待地及时行乐,以声色自娱,这就造成了全社会对性快乐的追求。于是在唐朝文学艺术最高成就的唐诗中,表达性爱、传播性文化的内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反映了那一时期的人们对性爱的观念。

如李白的《对酒》:“玳瑁宴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就是对嫖妓时与妓女的亲昵过程所作的描写。他的《寄远》中“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表达的这种男女性爱更为明显。这其中,尤以诗人元稹的《会真诗》最为明显,大胆地描写了张生与莺莺的性爱活动,成为古代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全诗如下: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渺,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曶曶。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圃,将朝碧帝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遇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幕幕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明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诗的内容缠绵悱恻,细致的描写了张生和莺莺良夜幽会共度春宵的性爱活动全过程。其中一些诗句的大胆描写,即便是今天的人看来,也会有耳热的感觉。

在唐朝,不只是唐诗这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性爱的内容。由于在唐朝赋这种文学体裁也很流行,所以也出现了描写性爱内容的赋作,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作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篇作品提供了大量唐代的有关性的资料,如礼制、风俗及当时的口语等,由此分析当时的性文化状况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部《花间集》里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沿袭温庭筠香软词风的后尘,而内容却更加艳丽,风格也更加颓靡。涉及到性爱内容的词句描写比比皆是,如欧阳炯的《浣溪沙》中的“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等淫巧之句很多,牛峤的《菩萨蛮》、张泌的《浣溪沙》等作品,更是露骨地去描写追逐女人或幽会调情时的声态,词的格调卑下。

在南唐的词人中,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主李煜最有代表性。他前期的作品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其中一些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堪称佳作,如他的描写男女偷情的词作《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词的内容对偷情男女的神态、心理刻画入微,极为细致。词风迤靡婉转,是同类题材作品中不可多见的佳作。

五代继承唐朝的风气,基本上延续了下来

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城市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为上层的文人士大夫的享乐提供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最终在两宋时期形成了中国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高峰。由于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宋朝的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的地位,反映社会上各阶层人们性爱的作品也多以词为载体来表达这一主题。在词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柳永。柳永青年时屡试不中,遂采取冷淡与狂傲的态度,终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妓院中勾留,与歌妓们流连往返,到女人堆去寻求安慰。因此,他的词作大多描写这类生活。如《玉女瑶仙佩》: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其实,柳永的作品香艳,但在性爱文学作品中远远算不上什么。同时代的欧阳修的某些作品都要比他香艳许多。

北宋时期及成了唐五代以来的享乐生活态度,上层社会的官员以及文人士大夫们多有嫖妓的经历,欧阳修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有这种生活情趣与经历,欧阳修写过不少旖妮、缠绵、香艳的描写男女之情的诗词,其中也不乏佳作。例如他的《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将新婚夫妻甜美的两性生活刻画的细致入微,直有传神之效,内容浅近,风格浮艳。

北宋末年的大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又长期和歌妓舞女们交往,因此颇写了不少“玉艳珠鲜”、“柳欹花晻”的艳词。他有一首传世的名作《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描写作者偷听到的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之间的情事,写得情景真切,清丽芊绵,诚是佳作。也是这个宋徽宗,虽然是个皇帝,可是以九五之尊,居然放着三宫六院的女人不要,偷出宫去嫖妓。

两宋之交还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据说也写过艳词。明人编的《词林万选》中曾收录署名李清照的《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写一位少妇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撩拨她的丈夫,的确是风情无限,眩睛摇目。

两宋时期性爱文学的发展除了词以外,新出现的话本(白话小说)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稹的《莺莺传》虽然对莺莺有一些情致的描写,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张生的风流韵事。而董郎的《西厢记诸宫调》则主要在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方面入手,并批判了封建礼教控制下的包办婚姻。《西厢记诸宫调》中对崔莺莺和张君瑞之间的性爱描写其大胆直露程度远远超过元稹的《会真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元朝有人根据《西厢记诸宫调》创作的《西厢记玉抱肚》诸曲调:

纱橱月上,并香肩相勾入房,顾不得鬓乱钗横,红绫被翻波滚浪。花娇难禁蝶蜂狂,和叶连枝付与郎。张君瑞,休要忙,鸳鸯枕上少颠狂。

北方的少数民族蒙古兴起后,先后灭金、西夏,并最终灭亡了南宋,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元朝。

元朝的文学创作以元杂剧和元曲的成就最大。在元杂剧的创作中,其中有代表性的性爱文学作品是王实甫在董朗的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发展创作的五本二十一折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部作品的性爱描写部分主要集中在崔莺莺夜探张君瑞这一折中,非常细致的描写了两人之间的性爱活动过程,如:

[元和令]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勾一搦,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只将鸳枕捱,云鬓仿佛坠金钗,偏宜松髻儿歪。

[上马娇]我将他纽扣儿松缕带儿解,兰麝散幽斋。不良会把人禁害,怎不肯回过脸来。

[胜葫芦]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折,露清牡丹开。

[幺篇]但蘸着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旦云]羞人答答的看甚么?

元曲是元朝发展到顶峰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元曲中,反映当时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生活的作品大量存在,其中以性爱为内容的作品也有很多,表现了那一时期人们仍然对美好的性爱生活充满了渴望和追求。如:

一笑喜相逢,似嫦娥,下月宫。丹山念夜鸾求凤,天台路通,巫山簇峰。柳稍露,滴花心动。正情浓,鸳鸯枕上,又被五更钟。

这首是描写新婚的,用语还比较隐讳,还有比这更直白的,如:红绫被,象牙床,怀中搂抱可意郎。情人睡,脱衣裳,口吐舌尖赛沙糖。叫声哥哥慢慢耍,休要惊醒我的娘。可意郎,俊俏郎,妹子留情你身上……

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端,也是中国历史上性爱观念最为混乱的时期,尤其是在明中晚期至清代的约四百年间,禁欲与纵欲的并行使这个时期的性爱观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态。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纵欲风气流行,表现在以性爱为内容的文学作品上,就是这一时期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性小说的大量出现和流行。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的人物西门庆为主人公,通过描写此人荒淫的一生来揭露了明朝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社会的性崇拜主题即性是衡量男性价值的标准,并反映了当时纵欲与道德这两种观念的冲突。书中直露地描写出西门庆及其妻妾等各色人物的性生活,甚至细致的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性交过程,受到理教卫道士的强烈谴责,是书自问世即被列为“淫书”而遭禁。

《浪史奇观》也是明朝出现的一部以性爱为主要内容的性小说,同《金瓶梅》相比,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不如,基本上宣扬的是一种纵情声色的纵欲观念,内容也多淫秽之处。

明代除了《金瓶梅》这类纯粹的以描写性爱为主要内容性小说外,一些看似正统的作品中也存在大量的涉及性爱的内容。如《三言二拍》等作品,对男女性交活动过程的描写多以诗词的形式出现。

明亡后,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并建立了统一全国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朝。清王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间,封建性文化思想习俗得到空前的强化传播,流毒甚广,造成了中国人的性神秘、性无知、贞节观等变态心理的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但即便是在满清这种极端严密的控制下,中国的性爱文学仍然得到了延续和传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在现在是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出现的,但是在清朝,这部作品却被视为是“淫词小说”而屡遭刊禁。而这部书也确实有涉及到男女性爱的内容,其中设置还有非常直露下流的言词描写,与明朝的那些性小说相同,如该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萝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章描写贾宝玉和薛蟠、妓女云儿等人饮酒行令、吹拉弹唱,就几乎全部涉及性。

除了《红楼梦》外,清朝还有一部著名文人李渔所著的性小说《肉蒲团》比较流行,这部小说描写男主人公未央生与几个女人之间的淫乱故事为内容。书中多处用诗词来表现性爱内容,语言淫亵,毫无美感可言,纯粹是直露的肉欲挑逗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1:28:29 +0800 CST  
艳诗参禅李白-风流肯落他人后

江山携手
回归自然,出神入化,随缘自在,到处理成。要修道,就要 “返本归朴” ,回归我们本性的自然,不要被社会阴暗的关系搅乱我们的 “神志” 。李白率性而来,率性而去。李白(701年- 762年)与六祖慧能(638年 -713)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李白在世时,南宗禅刚刚开始流行,但是李白诗最符合禅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读盛唐时期的诗歌,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等人的诗,也有助于我们来感觉大自然的气息和气象,特别是他们写山居、写自然风光的那一类作品。即使是艳诗,李白也是率性而为,超脱世俗,为后代所敬慕,从中可以看出李白个人感情世界。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自已的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他的诗歌似喷射的激流.一泻而下,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则是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变幻莫涮,发想无端,追落天外,前人形容其为“言出无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问语者。”。在李白的诗中,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头发是“白发三千丈”,黄河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兴到尽处.则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想象的丰富,夸张的奇特,为李白的诗歌增色不少。

在李白之前,还有《庄子》《离骚》虽然想豫丰富,夸张大胆,但比之印度佛经,则远运不及。李白的诗歌对于后代禅宗禅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其“譬喻”之巧用,无人可比,胸襟之宽阔无后人可比。所以禅宗认为李白之诗歌参起来皆为活句。


李白有诗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身处盛唐时期,富于青春的气息和浪漫的色彩,敢作敢为,他的咏妓诗有50多首。他大胆地描写她们翩若晾鸿的舞姿、秀色可餐的容貌: “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秋猎孟请夜归置洒单父东楼观妓》)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坦诚而率直地抒写狎妓的情景:

“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笑,芙蓉帐底奈君何!”(《对洒》)
显得露骨和不“雅驯”。
诗人为人不羁:
“五陵年少金东市,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
诗人还通过诗歌抒发他携妓漫游的自由生活: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石。”(《忆东山二首》其二)
“携妓东上山,怅然悲谢安”。(《东山吟》)
无论是描写歌妓的美、狎妓的情景或是东山携妓,李白均用客体化的表现于法,诗歌中的女性都是第二人称,不足把对方当做爱慕的对象来描写。李白在与歌妓的交往中,往往带有当时文人少有的率直与坦诚.既没有缱绻与缠绵,也没有彷徨干爱与惧之间,”他是坦诚无饰的,无论表现的是快乐还足感伤。
如《代别情人》:“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诗人的才华吸引了这位女子,同样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他毫无顾忌地表露,无一矫揉造作,如《陌上赠美人》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青楼是妾家。”

李白艳情诗中的歌妓形象是他抒情遣意的特殊符号.是他思想情感的特殊表达。有时,他会借用观妓赏妓,抒发时不我遇的情感,“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目的是: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中三干人,于今知有谁。”(《邯郸亭观妓》)

在他的歌妓诗中,携妓诗占多数,如:
“携妓东土山,帐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女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东山吟》)

诗人无缘与谢安面对面倾诉,在“怅然悲谢安”之时,只能追幕其风流,“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李白自诩步其后尘,追慕其风流中,与歌妓的交往是他追求名士风度,提高身份的种手段。
李白失意于仕途,虽然愤激慷慨.但心中并未形成悲愤凄怆的难解之结。长流夜郎不足以挫败他的豪气: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候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他热情地享受着生命的赐予,面对美酒佳人.他可以忘掉人世的一切烦恼,把生命迁逝的感慨、人生的不如意,升华为向上的、超越的生命体验。他高唱:

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座如花人。
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
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粱王己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
分明感觉眼明事,莫惜醉卧桃园中。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盂氏桃园中》

李白渺视一切的胆量,那种张狂豪放、充满酣畅自放的意气,让他,也只有他写出了“芙蓉帐底奈君何”的狂妄。

在禅宗,是“随缘自在,到处理成”。
庄子在《刻意》中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就不是无为,无为就无须刻意。刻意就是有为,就是人为僭妾.就是违背自然、天然、本然.就是背“道”而驰。只有全然忘了切的刻意,才能达到全有周遍圆融的境界;只有素朴自然至极.才能达到至美之境;也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也就是与道同一的境界。
佛教里面谈“随缘尽性,尽性随缘”,把它转化为禅宗的语言,“随缘尽性,尽性随缘”,或者孔夫子的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还有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夫子的“君子不器”之类。

君子不器”,那就是不论处于何种情况,都能依理而行,进退有据。正如李白同志这样“风流也风流,但不沉迷”,即《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孔夫子的“君子不器”之境界。
微博上有这么一段精彩绝伦的言论,特说明“不器之境界”,特摘抄在此:
”老娘这么好的一个姑娘,可直可弯能屈能伸,卖的了萌,耍得了二,扮得了少女,演的了女王,晒的了下限,红的了脸颊,玩的了小清新,咽得下重口味,斥退过死皮赖脸的无知少年,躲过了不怀好意的搭讪大叔,你讲笑话我可以拍桌大笑,你要玩文艺我仰望星空。“

要说起来,这个娘们所写的段子中所表达的那种境界,还真似孔圣人所赞许的那种“不器”。

李太白同志的最有名的艳诗莫过于《寄远其七》
妾在春陵东。君居汉江岛。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则为李白随缘之精神特点。“爱了就爱了,一切就在当下,何来之后悔!?”。
其实大丈夫当学李白。他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很傻很天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很重感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充满自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要学会甜言蜜语。”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之“心中无妓”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这位名士不象二程那样是道学先生,他按照款待其他文人学士那样,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 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 老二程颐心中很不高兴, 很快就起身离席, 告辞而去。 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 回 。 第二天,老二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 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老大不应该同流合污。老大程颢说:“ 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 ” 老二一听自叹一声,自小到大以至于今,在学业品性上,还是比不上老大啊 !

读太白之诗,看来太白之定力已经达到二程故事中“心中无妓”之定力。




杨叛儿-李白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杨叛儿》本北齐时童谣,后来成为乐府诗题。李白此诗与《杨叛儿》童谣的本事无关,而与乐府《杨叛儿》关系十分密切。开头一句中的《杨叛儿》,即指以这篇乐府为代表的情歌。“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一对青年男女,一方唱歌,一方劝酒。显出男女双方感情非常融洽。
李白《杨叛儿》中一男一女由唱歌劝酒到醉留。较之古《杨叛儿》,情感更炽烈,生活的调子更加欢快和浪漫。倒可能是李太白同志在南京携妓冶游的生活真实写照。

“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又生发出了“双烟一气凌紫霞”,倒是道出男女关系“情”之真谛。人活一生,管他“世法”、“佛法”,最求最真实的东西则都是永恒的,二个人的世界关他人何事?!唯有一“真”字,才能如“紫霞”一样灿烂光明!

社会自然的和谐,生命的解脱和超越是在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之中实现的。男女之情的解脱也一样,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娘生脚下血淋漓”,“脚下红丝万劫源”之说法。所以一休和尚说“入佛易,入魔难”。得道高僧且如此,况我辈乎!? 因此,世法都不懂,不知道善待爱人、亲人,何谈修道法、佛法?

李太白崇尚自然之美,其对于江南女子的一组诗歌可以看出其审美格调,题目叫《越女词》,共五首,是李白初到金陵一带时写的。
其一: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江南女子不穿袜子的脚,白如霜雪。
其二: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这些女子不但长得白,还很活泼 ——“好为荡舟剧” 。现在到秦淮河上还是这样,还有许多小舟。

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南方女子,她除了调戏你,还让你有种想搭又搭不上关系的感觉。就像李白《相逢行》诗里写的 “相见不得亲” 。见到李白了,人家就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了。李白在外面等她出来,但是她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其四: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东阳也是南方的一个地名。李白讲女孩子漂亮,主要就是脚白。 “素舸郎” 就是李白自己,自己划着船去找人家。因为长干那个地方大家都划着船,崔颢《长干曲》里写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其五: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江南的水也白、月也白,女人的脚,比雪还白。而且她们穿得那样艳丽,驾着小舟在水上荡来荡去。 “新妆荡新波” 的两个“新 ”字,用得很到位。

李白还有一首诗,叫《浣纱石上女》: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两足白如霜” ,一双玉足就把李白给征服了。

读李太白之诗,美而不淫,这就是中国唐宋之美学精神。女子之美,女子之柔,女子之风韵承接天地物华之气,当歌之,当颂之。只可惜南宋以后,被朱熹之理学将中国文化僵化掉了。

李白有首诗叫《赠段七娘》: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是曹植当年见到洛神的感觉。李白见到这样的美女,当然要跟她缠绵了。你看后面马上说 “千杯绿酒何辞醉”,又喝了很多好酒, “一面红妆恼杀人”,不就是 “芙蓉帐底奈君何”吗? “恼” 字用得好啊,恰如其分地说出了李白见到绝世美女,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感觉。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水仙花,有一句 “坐对真成被花恼”,这个 “恼” ,就是因为太爱了,爱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捧在手里也不行,含在嘴里也不行,李白对段七娘,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对于段七娘,李白可是动了真感情的。他有首诗,叫《代别情人》,大概就是写给段七娘的: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这四句不妨看做比兴,李白说:一般女子很难打动我,只有艳若桃花、风情万种的美女才配得上我。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我看你很美丽,你看我是才子,郎才女貌,所以我们俩就好上了。但是这首诗后面写到了分离,大概是因为李白后来又到别的地方去做驴友,两个人不在一起了,但是李白还是很想她,诗也写得一往情深。

读太白之诗,其超脱之情,其对“情”之率性之真可见也。包括其对于歌妓、妓女之情,也绝非穿上裤子就绝情之徒,否则是写不出“双烟一气凌紫霞”之词的。李白的诗歌特别是“离别”之句,从来是看不出任何“腐儒”之缠绵之气,而是“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的淡然之心境。“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这就是人得到解脱之境界。

大乘佛教 “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精神沟通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存在于日用伦常之中,人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求得解脱。《金刚经》所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 ,也就是“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 ”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 “平常心” 。马祖曾提出 “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平常心是本然清净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纤尘不染,如天外云山,一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饭穿衣,担水砍柴皆是妙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随缘任运,片月行空,白云自在。

无门慧开曾咏出了此中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闲事是心有执著,使心灵的明净蒙上了尘垢,而不能现其本真。无有执著贪欲,才能 “无住” ,也才能达到 “无思之思” 的境界。“能达无思之思,则虽一致而具足百虑 ”。“肇公所谓‘其入离,其出微’皆此理尔。 ”在世间、出世间出入自如, “于禅中具足万行,一一妙行与智相应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生命获得了解脱和自由。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1:33:20 +0800 CST  
路上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靠上去搭讪,对方态度有了一
点松动,立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而且劝说她,不要独守空房,
应该及时行乐。这样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交女友的经历,也是
古代诗歌中不多见的。
总之,这一切是如此露骨、率真地写在诗里,可见在当时,在
李白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值得羞耻而要掩盖的。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2:36:33 +0800 CST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2:51:00 +0800 CST  

徐渭 草书李白七言律诗 立轴
徐渭 草书李白七言律诗 立轴
估价:RMB 1,400,000-1,600,000

尺寸:133.5×60cm

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北京匡时 200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古代书法专场 成交额:5,586.11 万元 成交率:82.43%

描述:款识:徐渭。
钤印:文长 青藤道人 佛寿
鉴藏印:湘管斋 梦白王云宝藏
备注:陈焯、王梦白旧藏。
二王之外觅新法 挥毫落纸如云烟

—徐渭《草书太白诗》浅析
程良锋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才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青年时的徐渭还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招至幕中,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也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受牵连而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竟然先后九次自杀未遂,此后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着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闭门谢客,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凄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徐渭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而他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独创的大写意画法及其狂草书法不仅令后人拳拳服膺,更泽被他们极多。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一洗早期的帖学柔弱和萎靡,开创雄强、刚健狂草一路。他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他受益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是米芾。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草书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告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本横空出世、狂放不羁,书更不计工拙、任意挥洒,可谓绝配。通篇用笔狂放跌宕,结字生动稚拙,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高或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画面墨气酣畅淋漓,线条粗时如椽,细时若游丝,遒劲富有弹性,时而流畅,时而生涩,章法如云如雾,虚无缥缈,若隐若现,虚实相生,气势如虹,可谓点画狼藉,犹如白乐天所说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观后,心中甚是明快。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艺术思想与创作理念对后人影响之深。

保利华谊(上海)秋拍: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2357.5万成交
国搜书画 2017-12-9
12月8日晚,保利华谊(上海)2017秋拍“中国书画”专场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举槌,本专场共推出108件拍品。其中,LOT0368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以1500万元起拍,连续竞拍至2050万元落槌,2357.5万元成交。

LOT0368 徐渭(1521~1593)草书李太白诗卷 手卷 水墨纸本
30×383cm
落槌价:2050万元
成交价:2357.5万元
本拍品为马积祚、王季迁先生旧藏。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内有《寻山僧不遇》、《过汪氏别业二首》、《待酒不至》三篇。此卷草书徐天池运笔狂肆,张狂不羁,气势雄浑,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
徐渭的诗、文、书、画无不蕴涵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其一生际遇坎坷,积压于胸中的愤懑不平也通过其书法作品表现出来,而最能表现徐渭孤愤之情的非其行草书莫属。
徐渭的手卷类作品为数不少,书法主要以行书作品居多,草书作品较少。《草书白燕诗卷》、《草书春雨诗卷》是其草书手卷的代表作品,《行书自书诗卷》为楷、行、草相杂,变化多变。本卷草书,完全是情感主导者一切,其用笔之狂、线条之变、结字之奇、恢弘之势,皆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完)


当徐渭遇见李白 看看能有多“浪”!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这两个如此狂放之人发生碰撞会是怎样的?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

释文:(寻山僧不遇)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清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过汪氏别业二首)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待酒不至)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何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且一乃一相宜。右述太白诗。天池山人渭。
钤印:文长、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季迁心赏、竹里馆、马积祚鉴赏章


明 - 徐渭 - 行書李白《峨眉山月歌》 立軸,水墨绢本,167×28cm。 徐渭 ( Xu Wei, 1521-1593) ,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道人、天池漁隱、白鷼山人别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 Ming Dynasty

释文:
寻山僧不遇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清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过汪氏别业二首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待酒不至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何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且相宜。
右述太白诗。天池山人渭。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杂志2011.1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17 22:51:52 +0800 CST  
命运多舛的大明奇才——徐渭

这个人所做的《写生卷》,2017年12月18日在嘉德拍卖专场“大观之夜” 中,以6000万元起拍,最终以1.27亿元成交。
大师齐白石对这个人的画佩服至极,曾说:“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
这个人与梵高皆是“生前落魄、身后扬名”且兼有“自残”之经历,在今日,亦有“中国的梵高”之称。
这个人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这个人收了一个学生——李如松,日后在朝鲜击败了日本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几乎将二十万倭寇赶下海去,成为一代名将。
这个人就是“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1、
1521年,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的大家族。出生时,父亲徐鏓是夔州五品同知,相当于重庆市副市长。徐渭出生前,已有两个哥哥徐淮、徐滨,是由徐鏓发妻童氏所生。徐鏓续娶苗夫人,苗夫人没有生育孩子。年过花甲的徐鏓又与苗夫人的婢女私通,婢女身怀六甲,肚子大了藏不住,徐鏓不得已将婢女纳为侍妾。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取名徐渭。徐渭出生不过百日,徐鏓便因病去世了。因为苗夫人无后,徐渭生母是一个小妾,在家中没有地位,所以苗夫人将徐渭视为己出,占为己有,寄予厚望,悉心教导。

在徐渭十岁那年,苗夫人竟不顾徐渭的一再哭求,狠心的将徐渭的生母卖了出去,赶出家门。此人伦悲剧,让年幼的徐渭深刻体会到了庶子之悲哀,为他之后的性格变化,人生苦境,埋下了伏笔。

在徐渭十四岁的时候,苗夫人去世,徐渭跟随同父异母的哥哥徐淮生活。徐淮大徐渭二十多岁,又喜好丹道之术,很快将家财败尽,自然对徐渭这个幼弟无所关照。

在徐渭的童年,虽然过的并不快乐,但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不仅文章写的受到山阴县令的赏叹与嘉奖,而且还在音乐上颇有天赋。十四五岁上下,他学琴并自制琴谱。闲暇时,徐渭还随名师学习剑术骑射,可谓文武全才。

徐渭童年父亲早逝、生母被卖、缺少亲情的经历,逐渐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
2、
命运多舛。徐渭的命运可以说历经各种磨难,可叹可惜!
一是科举蹉跎。徐渭自负才学出众,从20岁那年中了秀才后,其后每三年,徐渭都参加省里乡试,希望能够中得举人,获得出仕当官的资格。可是从20岁到41岁,徐渭连续在杭州考了八年,都未中举。

二是婚姻坎坷。徐渭一生中,共历三妻一妾,及一段未成的姻缘。

第一任妻子是潘氏,他是徐渭最爱的一任妻子,家中富裕,可惜十九岁生下一个儿子后,便因肺病加重去世。

四年以后,徐渭二十九岁时,他从杭州买回妾胡氏。胡氏对徐渭很好,但对其母(徐渭生母)却很恶劣,加之当时生活拮据,于是徐渭只好将胡氏卖掉,费了许多精力。

在杭州期间,有媒人给他介绍过湖州一姓严女子作继室,但他觉得此女目光呆傻而没有同意。后来严家遭到倭寇洗劫,严父被杀,严女被掳后不甘屈辱而投水自尽,徐渭赞赏她的坚贞忠烈,内心后悔自责不已,为其著《严烈女传》。

三十九岁时,徐渭续娶杭州王姓之女,入赘王家,但是这段婚姻只几个月就以失败告吹。

当时,徐渭已入胡宗宪幕府,胡宗宪为了让徐渭能长期为他效力,在杭州为他聘定张氏为继室,并且为他出了聘金。不久由于严嵩倒台,胡宗宪牵连入狱,徐渭的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天狂疾发作杀死了妻子张氏,致使入狱7年。

三是父子不和。徐渭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徐枚为潘氏所生,次子徐枳为张氏所生,但由于性格关系,徐渭晚年与儿子不和,生计无着,只能靠卖字画度日

四是牢狱七年。徐渭因为杀妻张氏而于牢狱之中,达七年之久。他自作《畸谱》,提及杀妻之事,简略记载说:“病易,杀张下狱”。“易”即“癔”,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精神病,意思是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杀死了妻子。直到万历元年(1573年)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才重新获得自由。这时,徐渭已经整整坐了7年牢。

五是晚年凄凉。徐渭从牢狱出来后,已经52岁了,愤世嫉俗的性格越发明显,越来越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

徐渭一生不治产业,晚年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常至断炊,常“忍饥月下独徘徊”。73岁那年,徐渭寄居在小儿子(同为上门女婿)的岳父家中,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离开了人世,死前床上连一张草席都没有,身边唯有一狗相伴。


徐渭|坎坷一生,苦到极处不言苦(90幅)


他差不多是古今文人当中,最为牢骚困苦的一个。有人将他的一生用数字作了一个总结: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他自己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坎坷一生,苦到极处不言苦(90幅)
徐渭
(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1]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1 .才名享誉远近
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其父曾任四川夔州府(今重庆市)同知。徐渭是他父亲晚年所纳的妾生的,但由嫡母苗夫人抚养长大。在徐渭出生百日后,父亲便去世。十岁时,徐渭的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对他而言刺激颇深。徐渭十四岁时,苗夫人去世,徐渭随长兄徐淮生活。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相处得不甚愉快。

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享誉远近。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将其与东汉的杨修、唐朝的刘晏相提并论。在世态炎凉之中,徐渭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

2 .科举屡屡受挫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却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十岁的他考中了秀才。此后,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 ,直到四十一岁时,经历了八次考试的他,始终也未能中举。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所属的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 人亡家破,功名不第,使徐渭不知所措。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江苏太仓,却不得要领,只能徒劳而返。

3 .从幕僚到牢狱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徐渭考中乡试的初试,并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徐渭仍未中举。37岁在闽总督胡宗宪府中任幕僚,在讨倭等军务中多有筹划。嘉靖四十四年(1565)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入狱自杀,徐渭惧怕牵连,一度发狂,自杀未遂,失手杀死妻子张氏,入狱7年。
出狱后,徐渭先游览了杭州、南京、富春江一带,病体略有恢复,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万历五年(1577年),徐渭年轻时代的朋友、此时已经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赴宣化府充任文书 。徐渭在宣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

由于和老友的交恶,加上与官僚们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徐渭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徐渭便没有离开过山阴。


4 .穷困潦倒的晚年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
由于徐渭一生不罢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他的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从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晚年的他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常至断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有时豪饮酒肆,有时自持斧毁面破头,精神病也日益严重。

1593年,徐渭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绍兴城南木栅山。死前,徐渭写有《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当他去世时,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









楼主 messiyun  发布于 2018-09-22 22:35:21 +0800 CST  

楼主:messiyun

字数:44359

发表时间:2018-08-20 08:24: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8 20:25:29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