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来是向前



若干年前,我和其他乡镇中学的毕业班老师一起批阅高三模考试卷。大家聚集在城关学校的两间教室里接受分派,教育局要求在下午四点之前完成统分、登分任务。上午的时候老师们精神饱满,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听见笔尖滑动试卷的沙沙声,双手翻动纸张的哗啦声。到了下午,加把劲再冲刺一下就可以加分、统分了。可是当我们统分到了一半数量时,发现有十多本试卷竟然还有两道主观题没有改,正待翻查任务表去找相关老师补改,才意识到教室里空荡荡的,只剩下最后统分的我们。原来,这些老师下午就有些心猿意马,匆匆改完没有细查就急急地坐上大巴车回乡镇去了,现在已经在返程的路上,叫是叫不回的了。这么办?我们替他们改?可是这样做太不公平了吧,有几个年轻人骂骂咧咧的,说要找领导评评理讨要说法,我也是愤愤然,极不情愿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在大伙议论纷纷之际,有一位老教师站出来,不紧不慢地对大家说,吃亏是福,我们今天吃亏也未必是坏事,凡事不妨先退一步想,要有容人过失的雅量嘛;现在找他们会耽误更多的时间,不如我们先改,早点收工,之后再来反应这事也不迟。经由这位老教师的劝导,大家的怒气消了一些,一番斟酌,采纳了建议,很快完成了任务。
那件事以后,我经常回味那位不知姓名的前辈教导我的那个退字。为人处世,治学做事,真的是“以退为进”吗?我理解这个“退”中有“让”的意思,避让,谦让,礼让,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美德,一种涵养,一种文明,因为它可以让个体收敛锋芒,让整体关系圆融。桐城的六尺巷讲的不就是“让”的佳话吗?两家邻里为了宅基地都不肯吃亏,但宰相张英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何必争得不可开交呢?何必强势压人呢?避其锐气,不跟你争,让出一片开阔天,让出一条通行路,而对方也没有偏执一端,恍然大悟,回敬三尺,以舍换得,和气为美,最后皆大欢喜。的确,在庸常琐碎的日子里,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后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人头攒头的地铁公交站台,争先恐后、相互挤压无法解决拥堵,只会产生碰撞和摩擦,最后针尖对麦芒,让矛盾不断升级,让事态更加恶化。让一让,刺耳的争吵声便匿迹,退一退,弥漫的火药味便消散,你让出了风度,也让出了自己,让出了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具体到谋事成事方面,懂得审时度势,善于明辨,退往往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收获,特别是在血雨腥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伐吴,功成名就,本可以安享富贵、位极人臣,却选择急流勇退,远离政治中心、权力磁场,乘舟远游,下海经商,成为一代名商陶朱公,比之于被勾践赐死的文种大夫,他的下场无疑光亮得多。东晋名相谢安出山之前不是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吗?他经常和王羲之等名士品酒论诗,极其逍遥,被迫出山后在政坛也是游刃有余,无论是出将还是入相,常常以静制动,对于进退拿捏得恰当好处,一般人学不来。战场上,退是一种战术。城濮大战时晋楚对决,晋文公主动后撤九十里回报楚庄王当年的款待之恩,也找到了取胜之道,御敌之法。马陵之战时的孙膑在魏军搬师驰援大梁时,没有马上与庞涓交锋,而是退兵减灶,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军心不齐,不敢正面迎敌,诱使魏军直入马陵道,进了埋伏圈,庞涓彻底败给了孙膑。因而,从小的方面说,退可以找到全身之地,从大的方面说,以迂回的方式争取主动权,从而赢得掌控局势的契机。
要想退得巧,需要有开阔的格局、长远的眼光、从容的气度,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很难退得稳妥,退得有度,很难看到天空海阔的一面。正如唐朝布袋和尚的禅理诗所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当你内心简约、不急不躁,才能打开格局,放眼远方,发现这一退确实不同凡响。
然而,我不认为退是包治百病的灵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退和不退,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需要通盘考虑,辩证审视,懂得什么该让,什么不该让,何时退何时进,并不是容易的事。我以为退要看对象、看动机、看事由。对于君子,你颓然,君子赞你豁达大度有修养,对于小人,你退让,在别人眼中就是软弱,换来的是他人的进逼。《水浒传》里的林冲在高衙内侮辱他娘子时,想到高太尉是顶头上司,决定忍下这口恶气,“忍一时风平浪静”是许多人的普遍心理,然而,官府对他是一逼再逼,逼到死地,赶尽杀绝,毫不手软,林教头看清真相,只得落草为寇,彻底反叛朝廷。今天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对于贪墨之徒,腐败分子,违纪之人,只能零容忍,寸步不让,一查到底,才能使社会风清气正。再如动机,有高下之分,智拙之别。唐代的卢藏用想求官,便隐居在终南山中,摆出一副遗留在野的贤达姿态,最后被请去做官,累居要职,这样的假隐士为人不耻。若是为官者为了社稷安宁、万民福祉而甘心放弃个人仕途,其境界不知要高出卢藏用之流多少倍!清代名相张廷玉为了稳定政局,执意让贤还乡,退还雍正帝授予的太庙配享,牺牲个人的千秋名节,这样的德让,非宰相不能为之。还有事由,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涉及个人和国家的原则底线,那么绝无半点退让之理。明知他人观点是谬误还要曲意逢迎,对正确的意见不能坚持,对于侵略者忍字当头,只求妥协,只求苟安,最后失去了终将是大局,是未来。哪怕是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哪怕强敌汹汹,随波逐流,也不让出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重读布袋和尚的禅理诗,我倒是觉得他的本意并非是强调退后一定能向前,诗中表达的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他是为了把握稻田的整体布局,诗句倡导的应该是相时而退,见机而退,不因外物的纷扰影响自己的判断,清静自在,如此方能退出一个天地晴朗、人心坦荡、社稷稳当、庶民安康的清平世界。

楼主 太平钟义民2016  发布于 2018-06-28 16:25:27 +0800 CST  

楼主:太平钟义民2016

字数:2274

发表时间:2018-06-29 00:25:2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7 12:28:35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