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小语

谢谢你的留言。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16 20:56:32 +0800 CST  
昨下午王蓬打来电话,说是贾平凹送我一本书叫我去取。有些意外。
当我捧着这本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新书“朋友”时便忽然想起陈军文章:

《平凹为宾虹老造像三题记趣 》中贾平凹的一句话:“人生在世,一得一失皆是缘分。”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18 07:34:46 +0800 CST  
附:美术报去年
11月27日陈军文章:

平凹为宾虹老造像三题记趣
2004-11-27
画家的绘技,作家的文字,都称为同一个“笔墨”。画家与作家的关系之亲近,盖因两者皆以笔墨为事,诚可谓“天然盟友”。编者日前读到作家陈军的一篇妙文,写的是画家与作家间的趣事。贾平凹杭州一行,于画家吴山明家中妙题巧“夺”,令人莞尔生笑;黄宾虹造像一题三幅,南北三处分藏,算得上是艺坛的一则佳话。本期刊出此文,以为副刊版“画家与作家”栏目之始篇。编者

平凹游扬州天宁寺,得知郑板桥当年曾在此卖画。到南通狼山,又得知冒辟疆晚年卖字。他不知这些先生为何作卖,来西湖时,却透露了家中也有“润格告示”。告示为——
自古字画卖钱,我当然开价,去年每幅字1000元,每张画1500元,今年人老笔亦老,米价涨字画也涨。
字。斗方1000元。对联1200元。中堂1500元。
匾额一字500元。
画。斗方1500元。条幅1500元。中堂2000元。
既然是书画中人,来杭州我先陪他去了潘天寿纪念馆,回来时路过中国美院,想起里面的几位画家朋友。我暗自窃笑,又撞上一位惜墨如金者。
自古书画家稍有身价,求画犹如索命,为君子不齿。赶巧遇上了市场经济,画家看好舆论,文人附庸风雅。你舍不得墨,我舍不得精神。彼此心照不宣,又恍如天然盟友。
那日回宾馆,正巧碰上来看朋友的画家吴山明夫妇。寒暄一番,相约去素春斋用餐。
记得最早认识吴先生,还是在董桥的散文里。董桥在《仲春琐记》中,讲了自己在香港画廊偶见先生作品时的心境。只见画中夜月苍凉,草径入园,一老僧轻轻敲门,远处竹影越去越淡,终于隐入云烟之中。董桥对收藏应是有讲究的,兴许是被画中飘朦的墨韵里,那种淡淡的哀怨,那种弥漫出来的文人气息迷住了。竟收不得手,购而悬挂壁间,与案头的豆青古瓷笔筒并为夜读良伴。后来有出版社约我为先生作传,先不知深浅,贸然应允。结果查资料,翻美术史,苦熬了数月长夜。临别时说要作画留念,只见鹤发童颜的先生潇洒地点燃烟,意笔走动疾如游蛇显灵。烟尽画完,手捧宝物不得不谢,心却为天下作文者不平。
不平则鸣。
那夜南北相会,谈兴甚浓。平凹最喜素食,心情极好。听先生说近日为黄宾虹造像三易其稿,又欣然踏月前去观画。
简陋的画案笔墨狼藉,正墙高悬一六尺整幅大画,侧壁是同样尺寸两帧画稿。画中宾虹老人正从湿润朦胧之境走来,飘飘然如羽化成仙。几年前,曾见过山明教授的黄宾虹画像。兴许是笔墨未能尽兴,兴许是想在人物画中更多地借鉴黄宾虹的点线技法。只觉得新作无论墨韵,还是气局,都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平凹进门先是一愣,瞪直眼,点燃烟,伏案直视画作。一如老衲入定,任游思随烟雾在水墨世界飘拂。半晌,轻声叹息:“真不知这般大画咋做出来的,古越地海风山骨,艺术多秀中有骨,真气淋漓呵!”
山明教授面露怡然之态,我借助酒兴放胆发话,自古以文会友必有佳话,平凹可为宾虹老造像题记,先生可否以画作谢客。
主不语,客亦不语,气氛却其乐融融。平凹淡然一笑,从边上摸来一管秃笔,示意先取侧壁之作。只见他谈笑间铺开画稿,好似成竹在胸,只顾埋首朝纸上挥毫。疾书中先生吸一口烟,笑道:“此作枯墨素描,服饰比正稿还好,长题后拦边封角,可留画展用。”平凹不语,只朝我投来沉沉一瞥。我凑近一看,禁不住暗自窃笑。题曰——
丙子岁秋,在杭州遇吴山明教授夫妇。吴赤面白发,气息饱满,是大造之人。在素春斋吃罢饭,返其所观画,壁有黄宾虹之像,如活人出壁,又观数幅草图,叹画家之艰辛认真。吴则以其一张赠我,令我大喜过望。虽然是草图,然也是上品,从中可见先生之艺术也。
题完一记,又示意取画。我戏问教授如何,夫妇竟同声唱和:“题得好!”忙又回首看平凹,老兄凝眉疾书,快如走马,已洋洋洒洒写完第二记。不看则已,一读大喜过望。昔日不平之情,今夜一笔勾销。题曰——
山明教授为黄宾虹造像,作草图三幅。赠我一幅,赠陈军一幅。陈军所得之头逼真,然我所得之衣著妙。今夜夺教授之美物,实为强盗。教授痛煞,吾辈则狂喜。数百年后,若有人见教授一幅,又得寻平凹陈军,世上宾虹造像真三也。
写毕,舒展长气,伸手要烟。稍息,又目光炯炯,直逼画面。濡墨挥毫,如入忘我之境。我等屏声息气,急待笔底华章,只见浑朴古拙的书法中,渐溢出一派天趣。题曰——
宾虹大师逝后四十年,山明先生为其造像,吾今夜初见,嗒然若失自身;吾虽未见大师,却觉正是大师。大师立于江南西湖,湿润朦胧,真气淋漓。此画草稿有三,一幅吾藏,一幅陈军存,大师南国北国共奉,先生之画艺江头江尾同赏。
屋内叫声大锐。三题墨趣陶然,一气呵成,古今难得。每题一记,亦不忘三友之画之谊之得,此乃天作良缘,平凹鬼才也。
三人各有所喜,然面对空壁,同行的宋丛敏先生却神情黯淡,独坐一角吸烟。山明教授一反常态,忙从画稿中精选《陆羽品茗图》相赠。刚才还说腿酸的平凹,又欣然起身补题一记——
人生在世,一得一失皆是缘分。今夜在吴山明家,我得一宾虹像,陈军得一宾虹像,老宋得之陆羽像。宾虹是才情人,陆羽则是圣也。但老宋并不嗜茶却茶圣降临,恐是陆羽来教化吧。得画返宾馆,舀西湖水,沏一壶龙井,梦中盼陆羽来矣。老宋此后便可无事乱翻书,有茶待清客了。
山明教授为当代中国新文人画中坚者,其作品以尺论价纸贵洛阳。缘于此,得利渔翁临别前拱手作揖。“今夜,平凹最为辛劳,画家最为惨痛,吾辈最为开心。”
回书房,铺开所得墨宝,喝下一壶龙井,又吟歪诗两句酣然入梦——
索画非英雄,巧取真丈夫!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18 07:36:27 +0800 CST  
是呀,这陈军的文章写得真有味。
看到了您在我主页中的留言。谢谢看重。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29 21:57:46 +0800 CST  
“魏新玉”是那个哟?
呵呵~~~~~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30 07:34:06 +0800 CST  
当时在看大门,三年。那个地方叫“龙王沟”。山沟的一所校。......
是无笔画。
后来写过点文字:
画屋独白

◇ 魏玉新 ◇

人们在调侃艺术家时说他们半痴半傻,其实这一点不假。在他们眼中,马可以长出翅膀飞在天上,而鱼可以变成美女坐在岸上。常人用眼睛观察世界,而他们用心来感知世界。他们不和照像术争高低,照像是记录现实,而艺术是营造心境。画家的美妙之处,则是他可以自由地通过画面展现他的梦境,画就是他的梦,是他精神世界的反转片。

而画种的选择只是画家在表达他的梦境时采用的工具,就象张飞喜用长予,关羽要耍大刀。

我选择丝网版画是缘于对它的喜爱。也缘于我在艺术上求新求异的个性。

丝网版画是近十来年才在中国发展兴起的一个画种。它借助丝网印制而完成,并以其色彩丰富、浓烈、渐变,适宜家庭阵设的特点而颇受世人喜爱。

我从九二年开始研究、试验其印制技术。因为没有老师指异,又无同行磋商,其难度可想而知,我躲在小屋里完成了第一幅丝网版画创作“绿夏”。绿夏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理想境界。第二幅是“汉水之源”。是根据实地摄影和写生完成的。汉中人不看汉水之源终是一遗憾。其万仞绝壁下有涓涓细流从洞中泌出,千转万绕,历经坎坷,汇成汹涌大江而奔腾向海,它给人多少哲理的思考和雄性的力感!诗人刁永泉有“汉水之源”诗句:“秦巴万转苦蜿蜒,破楚吞吴向海天。 嶓塚禹碑存古字, 涓涓滴滴最堪怜。”若画中有诗,当含此意。”三叶草“同样是对生命力的赞叹。艺术发展至今日,阴盛阳衰。博人一笑,使人轻松的快餐式艺术是紧张的工业社会的产物,人们活得太累了,何必再去品味许多沉重苦涩的哲理呢?更何况中国过去的版画由于过多的负载了理念而忽视自身的形式美感才日益被人冷落。美的传播有着它自身的法则。但我想,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大自然和人类伟大的生命力面前,我常常从心底产生崇敬之情。我想说,善待生命吧,生命只有一次。

“静雪”追求的是一种静界。人一生不管怎样壮阔,早晚会和孤独相遇,而宁静是大美之一种,它可以慰籍心灵。

我显然不擅于在画面上叙述故事,而喜爱表达生命体验。

作画极苦,但作画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 1995.2.25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30 12:31:54 +0800 CST  
有一个叫王蓬的作家朋友来过这个山沟。
后来为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画痴”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30 12:38:17 +0800 CST  
关于“无笔画”,另一个诗人朋友刁永泉也写过一篇文章:《天然美与神密的哲学意境》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30 12:42:31 +0800 CST  
相关还有些文字。可见:http://weiyuxin.nease.net/czxj/
楼主 画者  发布于 2005-03-30 12:45:14 +0800 CST  

楼主:画者

字数:9743

发表时间:2005-03-15 23: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6 13:38:41 +0800 CST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