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第三季


4月间,秦国对赵国开始发起毛衣进攻战之时,赵国文宣部门上下喧嚣四起,好似要与秦国决一死战的。曾记否,商部曾放出豪言:即使毛衣归零,也要将毛衣战打到底!但那时有赵国平民就指出毛衣战是打不起来的。

5月间,此处借用他人言语:秦赵两军再次对峙,正当天下七国人民惴惴不安地等待第二轮战争结局之时,不曾想赵军主将赵括背着荆条,不,是金条,扑通一声给秦将白起跪下了:奉赵王密旨,敝国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货物毛衣顺差,赵国将大量增加自秦国购买农产品和火油,以满足赵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秦王闻之大喜:成交!待会寡人还要发个Twitter。

从19日秦赵两国联合声明和赵括回到赵国后接受人报采访发表的言论来看,赵国已经全部无条件接受了秦国要求,都是秦国要求赵国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内容,而看不到赵国要求秦国应该怎么做的内容。这样看来,虽说今后还可继续论战,但实际上胜负早有定论。

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发现,现在赵军已完全向秦军妥协,可是赵军主将赵括和赵国文宣部门却大肆丧事喜办,其具体表现有:一,说谈好了,不打贸易战了;二,20日赵国人报刊发评论文章《扩大进口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招》。对此,赵国子民只能无言以对,无处可诉,只好苦笑傻笑狂笑而无可奈何之。

赵国士大夫们的记性也太不好了,太健忘了,不出二月之久就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话,不是说要将毛衣战打到底的吗?为什么不打了,是真的有利于赵国方面的谈判谈好了?赵国士大夫们的讲话也太缺乏逻辑性了,扩大进口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招?那以前为什么不祭出这一实招,美好人们的生活呢?难道此前赵国人民生活不美好,不需要扩大进口?扩大进口秦国产品,减少毛衣顺差2000亿秦币,这真是如人报所说能使人们生活变得美好,而不是带来灾难吗?扩大进口,减少顺差,这恐怕只会是使老爷们生活变得美好,而屁民生活会遭殃吧?知不知道扩大进口、减少毛衣顺差将对赵国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

士大夫们当然是知道这些的,只是很多屁民也许对此不甚理解:扩大进口,这需要多消耗外汇,减少毛衣顺差又将会少挣外汇,这都必将减少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是赵国的命根子:赵王老爷们出访他国的个人花用与摆阔捐赠需要外汇,赵国进口20%至25%粮食与61%火油以及芯片等高端装备更需要大量外汇,因此没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是玩不下去的;另外,减少毛衣顺差2000亿秦币,这也非同小可:这一进一出则会影响至少4000亿以上秦币毛衣额。

如果按6.4汇率计算将会影响2.5万亿以上赵币的毛衣额,秦赵两国是最大毛衣国,这么大的毛衣额度即这么多的国际毛衣生意的丢失一下子是无法由其他国家接替或填补上来的,这样一来,以做外贸产品为主的赵国企业将会倒闭破产多少啊?将会造成多少人失业啊?失业潮必将来临!

总而言之,这完完全全就是又一类似于100年前的《BJ条约》,其带来的结果便是赵国农民将不得不要为秦国农民埋单,赵国子民将不得不为秦国子民埋单。但即便如此,日子照样得过,日落日出依旧,大街上除了萧条一些外,其实也没有其他不同之处的。而至于那些士大夫们是没有什么损失的,因为他们的银子孩子甚至妻子早已跑到秦国去了。

其实对于这一结果并不感意外,因为记得战事刚起时,一方面赵国硬是把这场蓄谋已久的毛衣战说成是突如其来的毛衣战,一方面赵国文宣部门又喧嚣四起,好似要与秦国决一死战的。那时鄙人就很清楚,前者这么说不过是以此推卸自己工作问题多多,工作作风拖延而没有提前拿出应对措施、也拿不出什么措施之责任而已;而后者这么做不过是演戏给屁民看,忽悠屁民罢了。

赵国子民可知否:正当赵国身处金融经济危机之时,秦国在加息、缩表、减税的同时又强加给赵国这一不平等的毛衣条约,这套组合拳会令赵国的秦币回流秦国,甚至会使赵币亦外流秦国,这不仅将会减少赵国外汇储备,且会令赵币紧缩而刺破史无前例的债务与资产双重泡沫,如此这般对赵国不啻是雪上加霜,这无疑会改变赵国国运,也必将改变不少赵国子民的个人命运。

赵国的小吏们总喜关心、询问类似于冰敬炭敬、脚力费以及奖金津贴等何时发放,又及发放多少之问题,每问及此事,余谓之曰:此等碎银,不堪忧之,值得忧之者,乃赵币是愈来愈值钱,抑或愈来愈不值钱也。远及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任何纸币当然是贬值的,而据锅内锅外政经形势而言,赵币恐于未来三年五年乃至十年里愈来愈值钱,而类似于冰敬炭敬、脚力费等奖金补贴不是何时发放之问题耳,只怕必然是要缩水矣。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2 21:37:29 +0800 CST  

中国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 (2018-05-24 09:42:30)转载▼

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参加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教育;

而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认为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

这就是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如今,“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等口号却在调侃教育,这个曾是底层人向上流动期盼以此改变命运的独木桥。然而现在许多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这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的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家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趋高,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可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也没有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种种现象似乎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疯狂的中产阶级

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度重视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涨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而一条新的道路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那就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与该校针对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关系。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转而拥抱阶层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继承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他们不惜搁置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会坚定地反对异地高考,将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贬称为“菜场小学”,避之不及。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熊易寒: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文化纵横》2016年8月)

这些现象都带给人们极大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底层的上升通道关闭了吗?教育与社会流动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现在人为什么讨厌所谓的“二代”?

现在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显现,向上流动困难。

优胜劣汰公理遭“二代”现象挑战

“二代”现象反映了社会差别通过代际更替具备一定的遗传性,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而传递给下代。

在地位获得方面,一方面,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影响下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下代的地位获得,即上代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在地位获得上取得优势;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下代获得较好的职位。有研究表明,社会就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拼爹”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概括。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获得大学文凭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大学文凭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某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们的就业不需要完全依靠这张文凭;而对于家庭社会背景差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底层人们向上流动受阻,对教育绝望。而中产阶级,却开始了地位焦虑和对教育的疯狂。社会阶层结构变得更加固化,“拼爹一代”成为人生赢家。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极易激化,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来源,和一触碰就燃起熊熊舆论之火的敏感词。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

当一个社会是开放公正的,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其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较大;反之,当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先赋因素,依靠对上代优势的“继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地向每个阶层的人开放,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级偏向。因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此外,还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这就是说,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

只是,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努力是是目前最大的希望。

这是合理的现象吗?父母该为孩子的阶层负责吗?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上升之路艰难和不公平现象频出,确实是目前的悲哀。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

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曾经社会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可惜现今,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升通道,所以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底层青年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不能旅游、不能进艺术班学习,所以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综合能力、考见多识广,他们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因为他们是你班上最穷的。只好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以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长期的压抑,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久而久之,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里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们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没有钱来疏通关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给底层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已一目了然。赢者通吃的逻辑正在发挥效用,他们占据了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后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产业、人才和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分工机制、财富分配机制、行业规则和潜规则、生活与安居(电视剧)成本等都成为个人进步的阻碍,个人发展的代价太大,成长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

赢者通吃的逻辑则让底层与“富二代”“官二代”们难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官二代、富二代从开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而农二代、贫二代却只能为最微薄的资源奋斗。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会”这个词原来自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认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现“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当今中国正在堕入他所说的“下流社会”。

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讲,社会资源早已被侵占完毕,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过且过,上行既然无望,不如自行堕入下流社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犬儒主义,“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经商不如做公务员,升官必然发财;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买不起房。”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的结构可以判断出未来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经从计划生育政策的80后群体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儿,这样的家庭结构,你说他们会有多高的消费意愿?如果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贷款,他们对全盘人生又拥有多少热情?这场梦刚刚开始,梦的第一层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爱的美梦,而在盗梦空间结束时却总是以噩梦收场。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在房价涨、电价涨、菜价涨的年代里,只有工资不涨。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里,年轻人在尽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后,公园已被老人占领,年轻人不见踪影,他们已被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热情。

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成为人上人,不为未来而担忧;二十年后,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也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穷于奔波,再无别的人生追求。

这一个原本要成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个原本要承前启后的人群,一个以80后的标签在全国掀起讨论的群体,如今已经哑火。

而80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早已赚够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选择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离开中国,有的甚至带着荣誉,更重要的是带着金钱。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的大剧已经在中国拉开序幕。当代中国社会,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

当一个社会,上层在逃离,中层在下流,底层在沦陷时,这个社会能让人看到希望吗?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4 10:42:34 +0800 CST  

阶层固化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其实是历史的常态,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过去30年中国社会巨变,发展速度飞快,这其实是历史上罕见的状态。由于大家都出生和生长于这种巨变之中,所有把阶层的快速流动,当作了一种常态。

我们看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人想要跨越阶层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不过发达国家,一个人想要跨越阶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高学历大概率会成为中产和中产以上阶层。那么为什么西方底层民众没有去读书呢?这是生活环境造成的,试问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出生在平民社区,接触的都是平民,从家长、老师、朋友,到接触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人能够教育他合理的财富观念和读书的好处。让一个人如何长期坚持艰苦的学习,短期看不到任何回报,甚至要忍者周围同学们的嘲笑。所以,这种跨越阶层的概率,在社会稳定的国家非常小。

中国的问题在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力垄断。某个阶层是依靠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肆意的把所有的资源都分配给自己的。创造社会劳动产出的阶层,分配到的利益越来越少。靠权力分配的阶层,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这将严重打击社会的劳动创造积极性。从2003年以后,国进民退的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2008年4万亿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看,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政府主导经济的过程,一般20-30年,这个时期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最高都能超过10%。当基础设施建设,效益越来越低,政府债台高筑,一般都要经历一次债务危机。然后是经济增速快速下滑,从8-10%,下降到5%左右。带来的是全社会去杠杆,政府投资大幅度减少。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到位,社会治理结构转型成功,这个国家还将经历20年左右的中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府公权力被法律约束,政府功能逐渐弱化,政府权力逐渐收缩,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涌现,居民收入增速平稳,消费升级。

在这个时期,教育承担了为国家培养大量技术发展所需人才的功能,教育的投入加大,高等教育的学术气氛更加宽松,教育公平得到促进,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形成。由于蓝领工人的收入快速增加,技术工人成为底层民众的首选。国家的不同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完善。

我们观察到从日本、韩国、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都经历过这一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个国家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吹得过大,造成了全民狂欢只赚快钱的投机风潮,人们满脑子都是投机思想。转型期的经济危机一般会格外的惨烈。只有把全民的狂热一盆水浇灭,才能把踏实的科研精神从新引入社会,才能让整个社会的浮躁禁去,人们变得踏实肯干。如果从上到下,都是一心炒房炒股,钻迎投机炒作,而不受到任何惩罚,结果通常是毁灭性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大概率会出现。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4 10:43:15 +0800 CST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4 11:08:41 +0800 CST  

四句话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前景 (2018-05-25 10:12:13)转载▼

当前的经济形式可以说扑朔迷离。从今年上半年看,经济是否见底?也是其说不一。对今天经济的状况,我相信很多人内心都很困惑,很迷茫。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看?特别是,假如我们往前看个五年十年、十年二十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前景?如果是一位经济学家在这里讲,可能要讲的是数据,投资的数据、信贷的数据、就业的数据、消费信心的数据、物价的指数等。但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更简单的、常识性的办法。去年,我提出了四句话:短期看政策,中期看趋势,长远看文化,体制贯彻始终。下面我就说说这四句话。

第一句话,短期看政策。
我这里所说的短期,指的是一两年、两三年的概念。
以数据来推断经济的走势与前景,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数据体现的是因果关系,至少是相关关系,以此可以推断趋势。但这得有两个前提,一个前提是,这个经济得是有规律的,是按照规律走的。这个前提在市场经济国家是存在的。但在中国,在严格的意义上,是不存在这个前提的。另一个前提是,数据得是基本可靠的,以虚假的数据为基础,不可能对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断。

那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短期意义上的经济走势或前景?我认为是政策。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政策的社会,政策起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去年一年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此前的几年中,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是处在平稳状态。如我比较熟悉的苏州、中山等经济发达的城市,房价的涨幅很有限。但去库存的政策,打破了这种平静,一线城市的房价开始飙升。而货币政策和外汇管制的收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更为火热的房市火上浇油。到了年底,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多地限购,而且限购措施越收越紧,又迅速使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陷入冰冻的状态。
这样的大起大落是哪来的?政策变化的结果。所以我说,短期看政策,什么也没有政策的作用重要。但是,我们要看到,政策往往是多变的,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短期的。

第二句话,中期看趋势。
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指五年、十年、二十年。假如从一个中期的角度来说,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这时候政策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在中期起作用的是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死活也改变不了的趋势。
今天我们上课也是这样,没有穿短袖的,都是长袖,而且说不定都两件以上。但是,假如说两个月前上课,今天可能大部分都是短袖。每一次你穿什么,看起来可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但从几个月的时间段来看,起作用的就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气候的变化。

经济也是如此。为了说明这种趋势的含义和作用,我曾经提出过两个说法。
一个是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变。更简单地说,就是从柴米油盐的阶段到家用电器、房子汽车阶段的转变。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并且决定了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具体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柴米油盐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生活要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家用电器、房子汽车的问题。这就是趋势。正是这个趋势,成为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试想,如果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一直到今天,中国这十几亿人口还在鼓捣那点柴米油盐,会有过去这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吗?

另一个说法是我去年提出来的,叫从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到后置业时代的转变。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趋势。

什么意思?经过将近20年房地产的超常规的发展,现在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35平米,户均住房达到1.1套。而且还有大量库存的存在。尽管其中结构性问题是存在的,但从总量上说,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即使考虑到城镇化的因素,这房子也差不多了。从个人的层面来看,许多人有了两套以上的房子,而且房产税的前景还不明。可以预见,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钱用在房子上了(去年度房地产热是另有原因),他们想活得好一点了,想提升点生活品质了。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趋势,谁也改变不了的,死活也改变不了的趋势。这个趋势将决定中国未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经济趋势和前景。

第三句话,长远看文化。
假如我们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来说,50年,100年,不但政策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趋势所起的作用都很有限。这时起作用的是什么呢?是文化,是国民性。

去年春天,我与一位国外银行的中国区行长聊天时,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他非常赞成。当时中国的经济问题重重,很多人的看法都很不乐观,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经济的崩溃。我说从长远中国这经济,将来是不可遏制的,最后可能美国、欧洲都弄不过中国这经济。为什么?我说你不用看别的,就看这十几亿人口,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那种欲望甚至贪婪的光芒。就这一点,你就知道谁也弄不过。内心没信仰,行为没底线,什么都不要,就一个字“钱”。很少有一个民族能在经济上能比得过这样的民族。

大家可以想想,生活我们可以不要,休息我们可以不要,家庭我们可以不要,环境我们可以不要,什么都不要,就要钱。然后行为还没底限,别人不敢干的事我们都敢干。从长远来说,各位可以想,什么东西起作用?就这个东西起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你说什么东西起了作用?我觉得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唤醒了人们的这种欲望。温州发展有什么条件?条件是最差的,但是这种欲望最强烈,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我这么说是严肃的。大家都知道著名社会学家韦伯,他研究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而这个资本主义精神来自于新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教派的教义。所以从长远来说,什么东西起作用?文化,国民性。如果与印度、柬埔寨、泰国那些信奉佛教的国家比较一下,就更可以看出这个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第四句,体制贯彻始终。

无论从短期、中期和长期来看,体制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什么快速发展,主要是唤醒了人们的欲望。但有的朋友会说,那改革开放之前,欲望怎么没唤醒呢?这就是体制的作用,压抑了这样一种欲望。所以体制的因素是重要的。

但是,我们得意识到一点,体制的作用有一个特点,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就是说,想通过体制真正能做成一点事情,非常不容易。但是让你做不成,把这个东西能够压制住,或者破坏掉,体制的这种能力却很强。

举个例子说,我在学校工作。学校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让老师们好好教书。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了。但是,用什么样的体制设计能保证每个老师都好好教书呢?其实很不容易的。搞了那么多的教学改革,设计了那么复杂的体制,都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不让老师好好教书,体制上做一个安排就行了,比如工资或职称的大锅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好的体制是一种顺乎自然的体制,为自然的过程设立规则、形成秩序。

(孙立平系清华大学教授)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5 19:07:21 +0800 CST  

以下转自 KULESE 的微博对孙立平文章的评论

----------------------------------------------
我非常尊敬孙立平教授,他的文章都非常直白,逻辑清晰明了,观点深刻。对于孙老师的这篇文章,表示有不同意见。

经济短期看政策,完全同意。中国是一个政府完全主导的社会,自古如此。政策对经济的扭曲和拉动力量一样强。短期出台政策,对经济有绝对影响。比如:棚户区改造,货币安置,拉起一波3、4、5、6线房价大涨。

中期看趋势,这个就不好讲了。趋势这个东西谁事先也难说清楚,当年委内瑞拉、阿根廷如日中天的时候,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候,大家看的趋势都是认为会一直往上的。结果如何?

长期看文化,基本同意。问题在于中国的文化,是适应农业文明的,严重阻碍商业文化的发展。很多人看好中国经济的理由都是,中国人勤劳、智慧,而且没有底线,一心追求利益。如果这个理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因,那么大清朝的时候,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为啥后来国破山河碎?恰恰一个国家的人,都没有底线,一心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视法律、道德,只敬畏和亲近权力,最后的结果一定导致国家崩溃。

体制贯穿始终,非常同意。中国的现行体制,是对2000多年中国治理体制的继承,适应的是农耕文明,其内在机制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阻碍平等、民主和文明的进步。经济越发展,阻力越大。最后不是改变这套体制,就是经济被拉回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倒退。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看,计划经济都没有好结果。但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体制可以改革。好在我们看到,国内的百姓无力改变的事情,外来的压力再逐渐改变他们,就像清末一样,慈禧统治集团也不得不开始立宪改革。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5 19:08:21 +0800 CST  

近几年来党国的经济政策,在明眼人看来就是短视救急手段在主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堵嘴脚疼也堵嘴,各种手忙脚乱自相矛盾的政策层出不穷,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放任自流,如放任地方ZF为了财政危机而拼命抬高地价房价,难道他们不知道这种放任的后果?他们当然知道,但“非不欲也,实不能也”。

今天党国的最大的矛盾其实就两个:

1.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ZZ体制所阻挠,表面的市场经济,实质的计划(权力)经济体制,虽然可以让官僚集团利益最大化,但却是以损毁国民经济发展为代价。

2.官僚集团与其他所有阶层的国民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几成敌对,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民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官僚们不断下降的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

上面那段话中的“中国的现行体制,是对2000多年中国治理体制的继承,适应的是农耕文明,其内在机制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阻碍平等、民主和文明的进步。经济越发展,阻力越大。最后不是改变这套体制,就是经济被拉回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倒退。”---就直接说出了本质和后果,我深表认同。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5 19:23:03 +0800 CST  

封建社会下的官办企业 (2018-05-26 20:06:08)转载▼

任何一个王权国家,想要王权稳固,都必须存在大量的官办企业。这些官办企业,都是充满腐败的,没有例外,也不可能有例外。官办企业本身就不是按照市场竞争来运转的经济体,而是靠国家行政保护、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生存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官办企业都是经济癌症,吃掉大量社会资源,而产出非常有限。

任何一个王权社会,都需要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并且不能有任何一个经济集团可以和王权并列。如果王权国家存在了大量经济集团,可以从社会中获得经济资源,而且不受王权控制。那么经济实力就会转变为政治影响力,后果就是资产阶级限制王权。英国经济史就一部,新兴资产阶级逐步限制王权的历史。从自由大宪章的签订,到反反复复被王权废止,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被处死,查理二世复辟再次独裁,而后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反反复复拉锯,最终汉诺威王朝的时候,从德国请来了一位国王近枝公主的后裔,才开始真正限制住王权。

对于任何一个王权社会,财权都是核心的。养军队需要钱,养警察需要钱,养官僚系统需要钱。总之一句话,没有钱全是扯淡。所以绝对不会允许,在社会上存在不受控制的经济集团。官办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阻止那些可以形成天然垄断的行业,出现私人经济集团,从而影响的王权。

这种官办企业,管理者是靠王权命令来指定的,他们只为王权服务,所以企业内部的分配也依靠权力,而不是贡献和市场需求。企业的收入分配,非常灵活,不可能完全靠行政命令干预。因为企业是有收入的,本来应该的企业收入,可以变成企业领导的回扣,也可以立一些明目花掉,指望靠一纸文件限制官办企业的收入分配,基本是痴人说梦。

同样的事情,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反复出现,安庆军械所、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马尾造船厂、福州船政局、湖北织布官局。

只学技术,不学制度。坚持我大清制度远超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耳。最后结果是大清越来越腐败,没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从上而下,人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甲午海战之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认为,中国之所以无法像日本那样通过维新运动崛起,根源在于清政府全局性的腐败。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从中央到地方,庸官俗吏献媚当道,清廉高洁之士多不容于时流,官场一片漆黑,“朝野滔滔,相习成风”。他深刻地指出:“人人所切齿者,貌似痛恨贪腐,实乃痛恨自己无缘贪腐、痛恨自己贪腐太少也。”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7 08:08:30 +0800 CST  

转帖:为什么一放就乱

为什么中国一放就乱?任何一个政府放松了对监管,结果都会导致民间的野蛮生长,无论是经济还是金融。没有管了,当然胡来的就多了,就像如果没有了警察,社会秩序就乱了,满街都是罪犯一样。

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一放会更乱呢?答案是法治。欧美国际的法律体系是独立于政府的,任何人受到了利益侵害,都可以去寻求法律的保护。这样的社会,政府再放权,乱得也有限。法律体系在欧美国家一直是保持中立,既监督政府,又维护社会公正。权力不能肆意的践踏法律的底线,那么社会就有底线,一个有底线的社会,混乱程度是有限的。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完全从属和服务于政府的。中国人很少有相信法律的公正性。我们经过2000多年,都是权力主导的社会。这种社会没有底线的人,最容易胜出。下线越低,人品越差,越会逢迎拍马,容易讨好上层权力,晋升的机会越大。我的导师说:中国只需要听话的狗,再蠢的狗,只要是自己家的,也是好狗。厉害的猎犬,不听话,反而容易咬自己。

这种社会,政府放权的结果,当然容易乱,而且是没有底线的乱,因为本来就没底线。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7 16:12:59 +0800 CST  

@又到407

前两天你说要我解释一下泡泡的问题,你去这里看看: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248794-1.shtml

作者 : bluehot_lx

若从货币银行学理论方面来看,比 “x8596t”更纯理论,好像更书呆,与“七剑战歌之风月”相比,更是阳春白雪对比下里巴人。

但是如果你要系统性地了解党国的泡泡的前世今生,货币政策未来大概率的走向,还是建议你去仔细读读。

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来,我能解答就解答,我不能解答就大家一起讨论。

你看完整个贴子后,至少08版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可以看懂了。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9 12:22:01 +0800 CST  

@又到407

在 bluehot_lx 贴子里,摘一段我觉得很重要的文章给你看看:

---------------------------------------------------------------

费雪的公式MV=PT,我们根据公式,可以得出结论,货币供应并不在多,只在乎货币流速增快,也可以导致GDP增加,经济繁荣,物价上涨。

也就是说,金融二字的含义是金钱的流通于融通,才是金融。

而货币流速,只跟交易相关联,有交易就有货币流速,没交易,就没有货币流速。
于是,简单化来说,经济的交易活动,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物价的上涨与下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简单常识,假如你有30万,你放在银行里,可以定期存款1年,这1年中,你的30万可以不发生任何交易,也就是储蓄了。不交易了。货币的流速没有了。因此,你的这30万不产生任何货币流速。

但是,现在假如再给你个政策,借你70万可以去买一套房子,你会发现,所有的融资资金,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只要你的钱是借的,就一定会赶紧花掉,买入你认为可以价格上涨或者升值的资产,以图获利,于是,你本来只有30万不会流通不产生货币流速的资金,现在通过房地产,可以让你借贷70万,产生了100万的GDP,其货币流速=100/3=3.3倍。因此,信贷和融资可以大大的刺激交易的发生,可以大大加快货币流速。因此也是一个持续通胀的过程。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融资资金,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可以大大刺激交易的发生,大家加快货币的流速,从而达到快速繁荣经济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持续通胀的过程。

因此,社会杠杆水平的上涨,是经济繁荣的内在核心因素,注意是核心因素。

然后,根据部分准备金率的作用,我们通过信贷可以派生货币,于是导致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也同步增长。
于是,我们再回到MV=GDP这个公式上。
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准备金制度结合信贷融资繁荣,可以同时增加货币供应,可以同时加快货币流速,两因素共同作用,才是导致我国经济十分快速繁荣的核心因素。而且是唯一因素。

因此,我写出了我们当前金融体系及经济体系繁荣的方程式

我们虽然经历了一场繁荣,但下面的金融方程式更会带来一场经济灾难。

部分准备金制度+消费者信贷 ==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债务GDP构成的经济泡沫下虚假的繁荣如气体般挥发)

有3个本质性的因素需要重点准确把握:
1.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缺陷。
2.消费者信贷的大规模释放。
3.电子货币的催化作用。

假如领悟到了上面,我认为就可以独立分析当前金融和经济的方方面面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

那么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当前社会间接融资枯竭,直接融资成本上升,一旦中债危机爆发,令社会信用创造萎缩甚至消失,是会导致社会的通胀还是通缩现象?假如一旦中债危机爆发,资本出逃导致基础货币萎缩,同时结合全社会被动去杠杆导致M2萎缩,这个时候,我们的经济体社会,是会发生通胀现象还是通缩现象?

至于大家唯一的担忧就是无锚印钞的问题,其实是完全不讲逻辑和不讲道理的胡思乱想行为,央行发行基础货币,一定会有锚,只是这个锚,是对应的如黄金外汇这样的储备资产,还是入对存款性公司债权这样的各种债权。以债权为锚印钞,是现代金融货币体系的新趋势,大家说的无锚,可能是指这种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尤其是以国债为锚印钞是很多国家采用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

即使未来,我国修改银行法以国债为锚印钞,在政府有庞大政府债务没有偿还的基础上,这些货币又通过何种方式释放到社会上?或者还是走债务拉动经济,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死路?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去分析和推演的。

当前有一种言论,说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繁荣与发展是一个谜。无法解释,其实......

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谜。
===========================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并没有所谓的谜,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本质就是一个债务型拉动的经济体。有融资就有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没有融资就没有经济的发展。(融资=债务)

很多这样的分析文章,是没有出现任何“债务”二字的字样,如何能探索到经济发展之谜?

我国社会融资有182万亿规模,超过基础货币6倍,任何一个经济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各种学科的学家来分析中国经济,假如有意忽略社会融资债务规模十分庞大,那么这个人要么很蠢(这么简单的,重要的现象居然分析不到),要么很坏(能看到社会债务规模的庞大,但是故意忽略不谈不分析)。

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一场虚假的繁荣,这场繁荣是建立在社会债务规模十分庞大的基础上的。

我国经济如此发展,也就是社会债务规模要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必须同时结合3个因素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注意是3个因素缺1不可。

1.部分准备金制度。2.消费者信贷。2.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

因素1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是西方经济学范畴,西方也采用了这个制度。

但是,仔细看看我们社会中,我国的消费者信贷(房贷,车贷,信用卡)规模十分庞大,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目前有个人购房贷款21.9万亿,住户消费贷款31.5万亿,住户贷款40.5万亿。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普通消费者,是不会如此大规模,大幅度来负债的。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没出现过。(社会融资的债务规模在很长时期的实物货币历史上,是不会超过基础货币规模1倍的,即使社会债务规模到达基础货币规模的50%都属于匪夷所思的地步,而我国当前社会融资规模超过基础货币6倍)

最后,我国是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最为发达的国际,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比。

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一种非实物货币的出现,实现了远程支付和远程交易。这个新事物很多人并没有将其完整抽象出来,这个新事物能让西方很多经济学理论出现局限性,能让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描述的运行规律,出现逆反现象。

所以,真多人用西方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的繁荣之谜,问题就在于对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没有正确合理的认识。

历史上的银行,是个一个存钱和放贷的机构,从来不是一个交易支付的机构,而我国当前的银行,同时也是一个交易支付平台。有数据表明,我国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8.78亿笔,金额3759.94万亿元。因此,分析电子货币,一定要同时结合交易支付这个因素来思考金融和经济问题。因为这个新事物新现象,可以令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货币学理论和抽象出来的规律变得逆反过来,出现局限性而不适合用来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了。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9 12:30:16 +0800 CST  

近几年来主导国内经济金融货币政策的,正是60年代那批笃信“人定胜天”的小将们,所以看到的现象就是试图采用一切人为行政的手段,去扭曲一切自然规律的行为,还美其名曰“特色经济”。

2015年我就说过了,这些扭曲短视的政策,不过是把危机推后,让未来爆发的危机更深重,更加覆水难收,而这些人,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ZZ代价。

梳理一下这几年来走过的路:从踌躇志满,到手忙脚乱,到四处救火,到走上钢丝,到现在几乎是在悬崖边上四面楚歌。。。。。幕后的操盘手被逼走出前台来收拾局面,一旦收拾不成,就是现成的背锅侠。

我从不认为这个世界有任何人可以真正地背离扭曲自然规律,就像人必然会生老病死,没有长生不老的可能一样,如果有人还在幻想这些,那就是还在童话世界里做白日梦。

结果会是怎样,现在基本也就可以看明白了,两千年来的前车之鉴们走过的路,他们不过是再走一次而已。这样的轮回对比历史长河,不过是一小波波浪而已,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生了。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9 13:06:17 +0800 CST  

@xinxintoys 2018-05-29 13:59:32
普通人,不可能也没必要,知道的太系统太复杂,大道至简!说几句房事儿:
1.很多人都不明白,决定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房价之所以那么贵,不是因为卖的地贵,而是市场上有人愿意支付高房价。
2.杠杆:是扩大资产持有量,让财富倍数递增的工具。 债务:因货币供应量增加被动稀释,大部分不用还。
-----------------------------

市场上愿意出高价在目前高位接盘的人,大多数是期望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从他手里接盘,或者是党国大放水后,至少房子不会像红纸那样变毛。

高位接盘,就意味着更多的钱,钱来自于两个地方,一是自有,二是借贷,又以银行按揭为主。

至少现在我身边的,2010年以后手里有闲钱囤在房子里的人,大多数都已经脱手,转而投入其他如股权,股票,保险,黄金。。。。出去的大都换成了美元。我不认为我们这样的群体,不论是智商眼光,还有对党国经济的了解,会比现在高位接盘的人差。

商业银行房贷的现状,举个例吧:上个月有朋友告诉我,他去找X发行按揭时,因为不是首套,首付提高到了60%,利率上浮30%,而且被告知审批周期,视额度松紧大约需要4~6个月。而2012年我找该行按揭时,首付可低至2成,利率85折,1个月就放款了。

至于杠杆和债务,在宽松和上升时期,是利润倍增器,但在下滑和收紧时期,只会是越来越紧的绞索。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9 14:24:00 +0800 CST  

如何让猪上树? (2018-05-29 10:46:32)转载▼

方案1,愿景激励:给猪美好的愿景,告诉他你就是猴子,也叫画饼。

方案2,绩效考核:告诉他如果上不去,晚上摆全猪宴。

方案3,责任落实:把任务分解,具体到每头猪什么时间,爬那棵树,规定时间爬不上去的,怎么杀都有时间进度表。

方案4,山寨效果:把树砍倒,让猪趴在树上合影留念。

一般中央都采取方案1,到了省市级就变成了方案2,到了县级就成了方案3,最后到了基层单位都成了方案4。

某些国家的高层最喜欢的就是搞远景规划,把目标定的越宏伟越好。还记得戈培尔说的吗?说谎就要说弥天大谎,老百姓想不到的那种,越是玄幻的他们越愿意相信。

宏伟的目标到了省市级单位,基本已经开始骂娘了,这尼玛压根就是扯蛋。没办法响应号召,学习精神,只能把压力往下传导。把手下叫来开会,大喊这是最新指示,干不好全没好日子过。

到了县级都是做具体工作安排的,只能把目标分解下去,每个部门分解到什么任务,具体什么时候完成到什么进度,都需要有安排,还有监督检查的程序。

真正到了基层做事的,一看这些工作目标就知道,这尼玛就是扯蛋来的,只能按照扯蛋的方法办。山寨一下,把上级的检查应付过去就行了。

我们搞的大量一窝蜂运动式的发展活动,最后结果基本都是这个套路,花了很多钱,取得了很多看得见摸不着的成果。上面很满意,中层很卖力,基层很拼命,百姓很愤怒。

一个小小的笑话,写尽了这个体制下的百态。计划经济,不从实际出发制定的目标,最后都是这样的结果。政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消极作用越来越大。

要相信规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如果政府一般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29 16:04:45 +0800 CST  

说了近两年的准备过冬,现在冬天看来真的已经来临了,下面转一篇好文:
===============================================================

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冬天 (2018-05-30 09:53:42)转载▼

“证监会在坚持质量第一和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保持新股发行的常态化,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政策,推进新三板分层交易制度取得重要的突破,积极发展、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8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证监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提出来“三个继续”。

我国经济未来几年最重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去杠杆。企业去杠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上市直接融资。因为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都是需要还的,属于加杠杆,而股权融资是不用还的,赔的是投资人的钱。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股票的增多,我国股市总体高估的状态,会逐步改善,向国际标准看齐。这是趋势,不要心存侥幸。

现在a股的市盈率不高,是一种估值陷阱。a股大量的权重股都是周期股,比如:钢铁、水泥、媒体、银行、采掘、建筑等行业,连家电、消费等也受到房地产周期严重影响。周期顶点的时候,盈利最好,股价最高,估值反而最低。当周期下行,盈利会直线下降,股价随之下跌,反而越跌估值越高。

上证估值现在特别低,很大程度是银行股拉低了估值。我国银行业2017年总体利润1.75万亿,上市A股全部盈利3.36万亿,银行业的盈利超过a股总体盈利的50%。而银行股占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权重特别大,这就导致了这些指数估值很低。问题在于银行股的投资是不看市盈率的,主要看市净率。银行是典型的周期股。当经济危机的时候,银行有大量的坏账产生,自有资产和利润会被一次腐蚀掉很多,甚至破产倒闭。当然,中国银行业有政府兜底,还没出现过大量倒闭的情况,所有,投资银行股的时候,一般都是PB低于0.85以下就开始有投资价值。

不要看很多傻了吧唧的分析师,大声喊a股估值相对全球比较低,就跟着瞎买。他们用的是客户的钱,赔了是赔别人的,赚了有分红。你们都是用自己的钱投资,赔了是赔自己的。这些分析师,有些是真傻,有些是装糊涂,你无从分辨。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别听别人瞎忽悠。

最近大热的医药股,是穿越牛熊的行业,因为就算经济不好,大家也要吃药。所以,震荡市后期一般都会出现一波医药股大涨的避险行情。但是,不要忘记基本原则,热门的交易不参与。当资金都涌向医药股,那么这个板块的估值就会被迅速推高,加上a股上市公司财务习惯性造假,最后这个板块一样是一地鸡毛。等医药股见顶,基本上震荡市就开始走向慢慢熊途。

这次冬天与以往不同,是对中国经济30多年发展和股市20多年积累问题的总清算,还会涉及中国国内的政治改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相对弱小,启动了房地产投资,加入了WTO,才使经济起死回生。这一次,我们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都走向了尽头,国际环境完全转向,除了自救,已经没有外部力量可以救我们。

好在美国现在最大的对手是欧元,欧盟替我们吸引了最多火力。问题在于欧元区本身的设置不合理,德国制造业太强,欧盟内部市场统一之后,德国把欧盟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基本都挤垮了。这导致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一系列国家工人大量失业,经济萧条,全靠政府福利度日。而各国政府收入有限,只能靠欧洲央行购买他们的国债维持。德国作为最大的债主,想要收购这些国家的银行金融体系、工业体系和公共事业(水电、煤气、电信等),问题是这些主权国家肯定不同意。经济权力的丧失,等于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大利坚决救助本国快破产的银行,结果让德国人大为恼火。这等于用德国人的钱,搅黄了德国人的好生意。西班牙也已经干过同样的事情了。

现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靠借债度日。欧洲央行不肯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就闹着脱欧,然后赖掉欠的欧元债务,比如:希腊。欧洲央行给钱,这些国家就苟活一段时间,钱花完了,继续闹。德国人已经明白了,想收购这些国家的资产不可能。收购了,只要民粹主义政府上台,分分钟就可以国有化运动。继续给钱只能越欠越多,没有归还的可能。欠钱的这些大爷们,也尝到了甜头,每次都闹。这样一个体制,最后大概率只有解体一条路。否则,就是德国出兵,向这些国家追讨债务。靠协商解决不了,只能靠武力解决,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低,毕竟第三次与整个欧洲为敌,还有美国、英国的干涉,德国现在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我长期看好美元,就是欧元区有根本性问题,基本无解。欧元解体,美元肯定一飞冲天。昨天,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超过5%,就是避险资金大量从欧洲出逃购买美债的结果。2016年欧盟和我国一样,大量超发货币,救助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债务国,甚至发明了负利率工具。违反人类基本规律的事情,效果一定是短暂的,后果一定是严重的,不知道欧盟还能继续拖多久下去。德国的房价已经开始快速上涨,德国内部的民怨也开始集聚。债权国和债务国,都政治动荡,结果可能离分崩离析就不远了。麻烦在于,欧元倒下了,美国就会腾出手里收拾我们了,唇亡齿寒,这也是德国总理访问中国的根本原因。咱们救不了欧盟,能自保已经不易。

全球的风向已经完全转变,我一直讲中美贸易摩擦将是一个长期的交锋,是一个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不会因为短期休整而停下来。不要相信奇迹,要相信规律。本轮危机,将是深刻调整,全球各地很多人会死在抄底的路上。

大家做好避险的措施,准备好干粮,渡过了寒冷的冬天。你手中还有钱,资本市场上将遍地都是便宜的股票。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30 14:51:59 +0800 CST  

推翻明王朝的基层公务员--李自成 (2018-05-31 10:07:53)转载▼

1644年3月9日,紫禁城被数万的农民大军攻破城门,朝中的百官早已作鸟兽散去,崇祯皇帝眼看着自己的王朝被农民军占领,不得已只好去了煤山用一条白绫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位领导这数十万大军的起义军领袖叫做李自成,崇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李自成曾经就是他大明王朝的公务员,而让崇祯更不会想到的是,之所以李自成起义是因为崇祯的一次改革。

事情还得从天启年间说起,天启七年,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自成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名字叫做“应募银川驿马夫”,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快递员,不过这个快递员是吃着国家的俸禄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府在编人员,也就是公务员,尽管职位小,但是好歹是有编制的,所以还是很让李自成满意的。

后来天启八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农民起义,但是李自成没有参加,他也不愿意参加,为啥呢?老子好歹是国家的公务人员,领着俸禄,虽然说是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好歹不用风餐露宿,起义万一被逮到那就是死罪一条啊。本来打算在基层干一辈子的公务员的李自成却在后来改变了主意。为啥呢?因为在崇祯4年,李自成失业了。

原来在崇祯二年的时候,有一个刑部给事中刘懋突然上书,说现在国家的驿站太多了,而且每年拨给驿站的钱都用不了,都被那些驿站的人员拿去乱花了,现在如果裁掉一部分的驿站的话就可以为国家省下不少钱,按说你一个刑部的给事中,自己的事情还管不过来呢。现在居然管户部的事情,纯粹没啥事闲的,要不明朝会灭亡呢,就是这帮文臣给闹得。不管好不好,但是这个建议还是最后崇祯采纳了。崇祯四年,全国裁撤掉了两千多处的驿站,节省了不到60万两银子,如果崇祯要是知道就为了省这么点银子却为后来引来的那么大的祸乱相比,估计杀了刘懋的心都有。

于是李自成在这个政策下失业了。不光如此,由于赌钱李自成欠下了外债,本来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李自成更加的的贫穷,可能是上天觉得李自成的打击还不够,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当地米价暴涨,这下连吃都成了问题,为了生存,一怒之下的李自成开始了自己的造反生涯,崇祯十七年,那个曾经活在整个明朝朝廷最底层的小职员成为了整个帝国的首领。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31 14:37:14 +0800 CST  

以下是 KULESE 的评论,有时间我也会写写:

---------------------------------------------

自秦始皇以下,中国进入了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社会。小时候我曾经以为,天下就是皇帝家的,后来才明白天下是皇帝和官僚体系共治的。官僚体系是皇帝统治国家的手和脚,虽然有的时候官僚体系过于庞大,不怎么听皇帝的话,还抢走很大部分资源。如果遇到英明的君主,也只能杀掉一些官僚,换一些新的官僚上来,这样国家就可以延续。如果官僚体系过于臃肿,占用社会资源太多,而皇帝昏庸,无力整治,结果就是民不聊生起来造反,杀掉皇帝,改朝换代,而大量的前朝贪官在新朝一样为官。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渡过。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1945年7月 ,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毛二人的对话后来被人们传为“窑洞对”。

纵观人类历史,没有那个国家靠极泉体制,解决官僚腐败问题,极泉体制就是官僚体系腐败的根源。建国之前,就已经清楚的额知道,平等、民主和法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时至今日,只有官如故。难到中华民族会一直持续这里的轮回吗?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5-31 14:37:50 +0800 CST  

祝大家节日快乐!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6-01 08:03:46 +0800 CST  

皇帝也当冤大头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天,道光皇帝心血来潮,突然想吃“片汤儿”,便派太监去跟御膳房说,不料,御膳房的厨师一口回绝,说不会做。道光没吃上片儿汤,也没当回事儿。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上了一道折子,说想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道光皇帝一听就怒了,做两个铜板一碗的片汤儿竟然敢要这么多钱,安排个小太监去前门买就好了。没想到,去买的太监回来报告说,前门外饭馆都倒闭好几年了。道光皇帝只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最终还是没吃上想吃的面片儿汤。

道光皇帝难道买个片汤儿就真的这么难吗?事实可不是这样的。御膳房直接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内务府上下串通千方百计地蒙蔽皇帝,依靠虚报、贪污的方法克扣、盘剥皇帝,让平日里威风八面霸气爆棚的皇帝们成了天底下的头号“冤大头”。那么,内务府这么的无法无天,难道就没人知道?为什么也没人告发呢?其实,内务府的贪腐大家都知道,但都不敢说破。因为内务府中上下官员,包括所管领的太监,牵扯面极广,又都是皇帝经常接触的人,所以无论多大权势的官员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内务府贪污有多厉害呢?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鸡蛋,内务府报价要花十两银子!

皇帝的消费高大家都知道,譬如清朝巅峰时期的乾隆皇帝,一天的伙食费就要50两银子,相当于当时的6000斤大米,然而,实际上,乾隆皇帝的菜谱里的菜加在一起,也远远达不到50两的水平。乾隆的菜谱中,共有各式菜、汤20多种,其中大部分在皇宫中都有,需要买的也只不过是一些鸡、鸭,最值钱的也就是两只羊而已,一顿饭十两银子绰绰有余,但乾隆皇帝对此却浑然不知。

话说一天早朝毕,乾隆皇帝向近臣汪由敦随口问了一句:“你天不亮就赶着上朝,在家里吃过早点没有?”汪由敦回答说吃过了。皇上又问他早点都吃了些什么。汪由敦回答说:“臣家里穷,每天早餐也就吃四个鸡蛋。”谁知乾隆皇帝一听是大吃一惊,说:“鸡蛋一个需要十两银子,四个就是四十两银子了,我都不敢随便的吃,你一顿早餐就吃四个,还敢说自己穷?”汪由敦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知道自己无意中戳穿了“盛世”背后的猫腻。内务府是京城中旗人的肥差,其中负责宦官和宫是事务的五品郎中一年就有二百万两的“灰色收入”,这帮人因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就是像汪由敦这样的大学士也不敢得罪的。他急中生智,只好随机应变地说:“外面市面上卖的鸡蛋都是破了壳的,是不能给皇上吃的,所以,比较便宜,一个只要几文钱就可以买到了。”汪由敦的一番话,既满足了乾隆皇帝的面子,又没得罪那帮惹不起的内务府的官员,一场风波随之烟消云散,但王朝腐败的气息却从中显露无遗。

汪由敦不敢对乾隆说实话,因为乾隆的起居饮食与他无关,而是由皇帝的大管家——内务府负责,只有皇帝才能对里面的事情发话,他当然不敢说实话了。那当时的鸡蛋一个多少钱呢?按照地方县志的记载,一个鸡蛋最少2文,最多不过3文,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吃一个鸡蛋,能买外面7500个鸡蛋。按照清朝那个时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如今750元的购买力来算,一颗鸡蛋要7500元,如此天价,恐怕傻子也不会买。能当皇帝的人肯定不是傻子,但连号称“雄才大略”的乾隆都被忽悠了,都成了“冤大头”了,这就值得说道了。乾隆皇帝之所以被蒙蔽,内务府敢在皇帝的饮食经费里动手脚,一则是因负责食物采购的内务府缺乏公开透明,内外勾结、中饱私囊;二来也和皇帝本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脱不开干系,如果乾隆真对百姓的生活用度有所了解,“一颗鸡蛋10两银子”的骗局不仅骗不了他,甚至根本就不敢出现。也就是说,乾隆这个冤大头当得一点也不冤!

类似的荒唐在晚清也在上演着,内务府习惯性的从皇帝身上“揩油”顽强地传承着。小时候光绪皇帝特别爱吃鸡蛋,每天一定要吃四个。按照当时的时价,差不多十二三个铜钱。御膳房开价多少?整整34两白花花的银子!一年下来,光绪皇帝的鸡蛋开销就有12410两白银。有一次,光绪与老师翁同龢闲聊,说:“南方肴馔极佳,师傅何所食?”翁同龢说是常吃鸡蛋,光绪脸上重现了先祖乾隆类似的惊诧表情。翁同龢当然知道个中的秘密,于是他马上打起了圆场,圆滑地答道:“臣家中如果遇到祭祀大典,也偶尔会买来食用,其他时候就不敢吃了。”当时,仅鸡蛋一项,买办处每天要买进五百枚。由此可见,内务府贪污的钱款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光绪与慈禧去世后,御膳房暂时停办,因此丢掉饭碗的,大约有一万多人,如此庞大的机构背后涉及的利益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6-01 08:12:54 +0800 CST  

推荐一只股票:

600157 永泰能源

持股一年以上,收益最少翻倍,但风险却低得多,最重要的是持仓成本低。

最近股价被庄家打压得很厉害,已到谷底,正是入手的时机。

楼主 南方孤驴  发布于 2018-06-01 09:34:55 +0800 CST  

楼主:南方孤驴

字数:422

发表时间:2018-03-25 05:24:2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7 12:00:00 +0800 CST

评论数:41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