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大 书

小的时候,农村没有多少可以用来读的东西。薄薄的课本读完之后,就开始读每家墙上贴的报纸。自己家的能记住哪个角落里是什么,棚顶上又写的啥事儿。别人家的,只要进了门,就目不转睛地读,一直读到必须离开。
三年级那年的大正月里,闲来没事就随小伙伴们东家走西家的乱窜。我突然发现邻居老王家的缝纫机上有一本很厚的书。好奇地打开这本没头没尾没名字的书,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一本故事书,讲的是抗日英雄的事儿。小孩没见识,我看起没完,直看到小朋友都回家了,主人要睡觉了,自己也全然不觉。见我这副神情,困得直打哈欠的王大娘拍着我的后背说,孩子啊,回家睡觉吧,明天再来看,大娘保证给你留着。
我们农村管小说叫大书,后来我才知道我看见的是小说《烈火金钢》。
第二天吃完晚饭,顾不上小伙伴的缠巴,急匆匆地赶到老王家。进屋一看,心里凉了:缝纫机上没有那本大书了!我把急切的目光投向正在拣桌子的王大娘。王大娘就当没看见,依然不紧不慢地收拾着碗筷,并能听到在外屋刷碗的声音。我的心提了起来,但又不好开口问,只得六神无主地傻坐着,等她回来公布答案。磨蹭了好一会儿,王大娘才进屋里,把油灯放在饭桌上,然后转头对我说:想看书倒行,可你得给我们念,让大伙一起听,不答应那本书可就没了。
我一听心里瓦凉,原来她磨蹭就是为了吊我胃口,好和我讨价还价啊。我向来腼腆,见到生人就脸红。这读书可真是难为情的事儿,但书的诱惑也实在抵挡不了啊。想来想去,只好怯生生地说行。
王大娘像占了大便宜似的笑着从炕柜里把书翻出来,放在油灯下说:来吧。
开始的时候,脸紧贴着书,只看书不看人;慢慢地,自己的思想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和内容所占据,也就顾不上听众的反应了。
从此以后,只要是王大娘没事的晚上,我都去读大书,读完一本又有下一本儿,其中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烈火金钢》,其他不记得了。直到我上初中住校,读大书活动才结束,家乡的人也正好开始有刘兰芳的《岳飞传》听了。我读书的三年里,听众也由王家人发展到村里的老老少少,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人,把王家的小屋挤得满满当当。我还偶尔能得到一根铅笔或者是一块橡皮之类的奖励。
除了面子矮之外,最难过的要算生字和繁体字这一关。开始地时候就是按原文的意思往下顺,经常是错别字连篇,就像把裤衩念成裤义、把郭汜念成郭已的现象常常发生。农村人文化浅,可能也是不好意思揭发我,从来没有人纠正我的错误。但后来认识了正确读音之后,每次都不禁自己脸红起来。但就是在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掌握的语文知识。字词不在话下,语法也是见多识广。记得初三的时候,老师讲多重复句,绝大多数同学鸭子听雷,我却有问必答。老师反复问我是不是学过,当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之后,上课时再有什么问题,老师都是用探讨的口气来和我交流。
这段读大书的经历让我打下了深厚的语文基础并受益一生,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至少读出来的语文成绩要比学出来的安全牢靠;另一个体会是,无论学习什么,要赶早不赶晚。
大学的假期回家见到王大娘,我特意问老人家:你总是一本本地把书拿出来让我读,它们的家到底在哪里呀?大娘笑了,她指着棚上一个可以开合的小洞说,它们都住那里,那时候要是暴露了,大队干部还不得全收走啊?
王大娘告诉我,她的爸爸是当过日本翻译的知识分子,这些书是他的遗产。
楼主 定海神针1122  发布于 2018-02-28 11:01:41 +0800 CST  

楼主:定海神针1122

字数:1371

发表时间:2018-02-28 19:01: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2 19:19:59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