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语

62 雨水节气读古诗

今年春来早。还没进入正月,立春就到了。今天大年初四,习惯上过年与严冬紧密相连,整个人完全还在年的状态里,还是冬的状态里,
早晨听妈妈说,今天雨水。居然愣了一下才恍然。立春过了有一阵子了,可不该进入雨水了么。
东北的节令总是落在后边,今天仍旧零下,但比前几日,温度还是有所上升,风很大,有点春天的张扬。春天还是缓缓地走向东北大地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家乡这座东北小城今天全天晴好,天空湛蓝,一碧千里。今冬雪极少,不知雨水节气之后,春雨能不能多几分,东北辽阔的黑土地特别期盼来
几场酣畅淋漓的春雨。“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五代齐己《野步》)雨水之后,农事启动忙碌程序,东北虽晚,也进入了倒计时。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四季分明的东北,春天的节气尤其让人喜欢惦记。
2月19日1时18分,迎来农历狗年的第一个节气——“雨水”,这一天正处在数九的“七九”第6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古人
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但对千里冰封万木萧条的东北而言,每一侯的风光难以呈现,东北人不免
有点遗憾。
作为一个东北人,在雨水节气的夜里,读几首春雨的古诗,算是对这个遗憾的一种弥补吧。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首《初春小雨》小时就熟悉。熟悉以后的很多年里,每逢入春,看田野里的春草萌发时,都会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来验证一
番,不是非要记想,是触景即忆,多少个春天过去,韩愈在春草初萌时展露出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无人能及。还有那个“酥”字的锤炼,雨
之柔润,土之肥沃,念念如在眼前。热爱泥土的人必定也是个关心民生的人,韩诗人是这样的人。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最早先知道的是这诗的颈联,诗句触发了满心的柔情,对烟雨江南自此无限神往。大约不久之后又读到全诗,才明白早前的理解太是一厢情愿了。
其时诗人已经六十二岁,赋闲山阴五年,这回虽然在临安奉召,但是对皇室与重臣奉行的治国之策已经不抱希望了,壮志难行,年华渐老,满
纸都是无奈寂寞。风景是寂寞的衬景,且倍添了客路人的寂寞。

《春雨》[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的诗一向喜欢。这一首写相思,以华丽的词语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把一段缠绵寥落哀伤绝望的情感表现得真诚幽约婉转,千年之后展读,
都免不掉深长的叹息。

春雨沙沙,因人不同,这是一个有情的世界,不管怎样,春雨都滋润了这个世界,滋润土地,也滋润人的生灵。








楼主 雨水芒种  发布于 2018-02-19 23:50:20 +0800 CST  
63 小时候的年

小时候的年年味浓。这是物质匮乏的一种表现。平常的日子缺油少盐清汤寡水,好容易到了过年,总要“奢侈”一下,家家户户在过年上的放纵与平常的节俭对比鲜明。会过日子的人家,平时偶尔有点好吃的只要能留到过年一定瞒着小孩子们留下来,有点其他的好东西也都攒起来,攒到过年时使唤。日子过得特别紧巴的人家,到过年的时候,也要千方百计地置办上一桌菜,孩子头上身上也挂点新东西。那时的年,意味着崭新和丰富,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盼年。

小时候的年有零食吃。
过年了,大人炒了一簸箕的瓜子,小孩子的两边的衣兜里装得鼓鼓的,过年的瓜子,可以可够吃。平常大人忙着做活,就是仓房里有点存货,也没功夫给孩子们弄,就是有时间炒点,也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吃,要不,就会让人笑话不会过日子瞎惯孩子。

过年了,能吃到特别稀罕的糖。供销社偶尔也卖点糖块,记得那时的水果糖一毛钱七块,牛奶糖一毛钱四块,基本上有价无市,除了条件好的人家少数时候买给孩子吃点,大多数孩子都是趴着玻璃柜张望那一伙的。那糖块,甜滋滋的,一年到头勾着孩子们肚子里的馋虫。直到过年,孩子们才有机会把对糖的热情表达出来,硬硬的糖块到了孩子们的嘴里,嘎巴嘎巴地使劲嚼,嚼完一块儿再送嘴一块儿,吃得可是过瘾。过年的糖块也就那几样,水果糖,大虾糖,高粱饴糖,还有没有包装纸的桔子瓣糖。桔子瓣糖最便宜,其次就是水果糖,大人们买得多些。高梁饴糖是软糖,大虾糖是酥糖,都不经吃,还贵些,每家买得都少,是个点缀。三十晚上摆出烟卷碟子和瓜子碟子时,抓把糖块扔进瓜子堆里,剩下的糖都收起来,看看碟子里的糖没了,再续上几块,过了初五,没人拜年人上门了,碟子都收了,小孩子再要吃糖,得找家长磨,磨一回给两块三块,细水长流,有的人家一个正月,都能让孩子有糖吃。
东北不产花生,过年时,有时候大人能买点带壳的炒花生给孩子嚼嘴。倘若花生碟子和瓜子碟子一块摆出来,花生一准儿先没。花生米在油里炸一下,撒点糖或者盐,是年夜饭桌的一道硬菜。

那时的孩子没啥水果,冬天买点冻梨冻柿子,隔几天,用冰水缓了,孩子们吃得也欢。过年了,家长都特别慷慨,冻梨冻柿子缓一大盆,梨凉冰冰的,柿子甜又涩,小孩子坐在热炕头上尽兴吃。

过年还能吃到油炸的面食嚼果儿。腊月二十七八的日子,大人们在大锅里倒许多油,炸油条儿,炸小麻花,炸套环,炸菜丸子。一大盆的炸货搁在仓房凉处,大正月,孩子们的身影在仓房里进进出出。

小时候的年有一桌子好菜。
现在的孩子天天调样吃菜,很难理解那时一桌好年菜之于一年生计的来之不易。年菜内容丰富,有鱼,讨年年有鱼的吉利彩头;有鸡,虽说是家养的也轻易不杀;有大块的肉,这一顿可以任性地吃;别的菜也不常见,丸子啦、木耳啦、花生米啦、鸡蛋啦,还有搁了很多肉的白菜饺子。过年的菜,是吃撑肚皮的菜。

小时候的年有新衣服穿。
小时候,新和过年紧紧相连,过年大人才给穿新衣服。腊月赶集买回来布,当家主妇起早贪晚给孩子们做出来,也有人家直接买回成衣,衣服搁在柜子里,等过年才能上身,丫头小子常忍不住爬到柜子里淘摸出来放炕上看了又看。丫头还有新头绫子和新的绢花,初一早晨妈妈们还会打开一盒新的脸红(胭脂)和新的香粉给孩子们抹脸。

小时候的年有难得的游戏。
男孩子的衣兜里有拆散的小鞭,手里拈一段香,房前屋后,边走边掏出一只小鞭炮点燃,随手一抛,听一声脆响,胆小的孩子只好拎滴答筋、小嗤花放,晚上还有窜天猴、地转、魔术弹一类的小花炮,放花炮时女孩子也拥过来看,胆大的孩子连二踢脚都敢放,但是一般家的大人都不放心,多半都是家里大人放,让孩子远远地看个热闹。过年了,家里大人还用罐头瓶子给孩子们做灯笼,瓶底放块扣洞的萝卜,洞里放段红蜡烛,瓶口有线绳拴紧,线绳另端系上小棍,手巧的主妇还用大红纸剪些花样贴在瓶身上,孩子们喜喜欢欢地拎在灯在路上走。小灯笼下有一团小小的光晕,光晕里有花样的影子,孩子们边走边看,也不怕冷,能在外面走半天。极少数孩子拎一盏买来的灯笼,灯笼也是玻璃的,有能提拉的小门,有印在玻璃上的图案,这样的灯一拎出来,孩子们都围着看,有的孩子胆大,就提出换着拎一会儿。小灯笼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整个童年。

小时候的年吸着土地的气息,土地是忙碌的,年也是忙年。

进入腊月天,勤快人家就念叨,“眼瞅过年了,还啥都没准备呢。得赶紧了。”按着人头算算,翻着月历牌合计,赶集,上商店,置办年节的用物和年货。小年那天,必定要彻底地大扫除一遍,之后,就天天赶活了。男人劈出一堆匀溜的好烧的柈子,或者码好一堆易燃的煤块儿,过年用火的地方多着呢,得有预备。过年用水也多,男人见天挑水,大水缸里总是满满的。女人拆洗被褥,挂火墙上晾干,再紧忙地绷好。赶年根儿前,大人孩子的衣服都要洗干净,过年时,罩衣是新的,里面的衣服是干净的。哪天趁空儿,就烧大锅的热水,大人孩子都洗个澡,干干净净地迎年。二十三干什么,二十四干什么,一直到三十,大人心里都有笔清楚的帐,谁家要没数儿,或者过年没大干活,是不会过日子遭人讲究的。换豆腐,冻豆腐,烀豆子,做豆馅,蒸馒头豆包,炸油货儿,杀鸡,熬皮冻,备年夜饭的食材,包出几盖帘的饺子,炒一大锅瓜子,大人差不多忙得脚不沾地,大点的孩子也被派些小活。那时候过年讲究不多动火,年后拜年、陪客人唠嗑,不能一直窝在灶旁,年前忙得团团转,年后能歇上几时,吃饭的话,主食有了,鸡鱼肉这样的大菜呢,年前也弄好了,一盆一盆地冻在仓房里,吃饭时回下锅,添俩炒菜,一桌菜就摆出来了。大年二十九和三十上午,要写春联、福字,贴年画,贴春联福字。家家的对联福字都是手工制品,自己家有人写就自己写,自己写不来就请人帮写,对联的话都是从书上学的,有小家的事,有国家的事,又喜气又大气。年画各屋墙上都贴上些,有抱鲤鱼的胖娃娃,有拿莲花的胖丫头,有风景的,有故事人物的,有实现四化的劳动者的,有火箭长空少年学科学的,到人家拜年,一定仔细看看人家的年画儿,哪张自己家也有,哪张在货摊上看到了,哪张重来没见过,心里盘算明年再好好挑挑。

紧赶慢赶,忙忙活活地就到了年,就是这个忙,忙出了年的气氛,忙出了年的味道。忙着,年才有了过的模样。

现在过年,和小时候相比,越来越不一样了,时间在变,年也在变,小时候的年,回是回不去了,却年复一年,在记忆里鲜活摇曳。


楼主 雨水芒种  发布于 2018-02-24 17:05:50 +0800 CST  
64 小时候的元宵节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是否阴天记不得了,明天元宵节,昨晚起小雪窣窣而落,绵绵密密下到了现在,处处银装素裹,冬天走到末尾了,东北小城才迎来了第一场真正的雪,瑞雪闹元宵是一定的了。
小时候,天冷,雪大,元宵节当日纵不下雪,积了一冬的雪也足够元宵节当日孩子闹的。说是闹,也并无多少花样,主要就是元宵节这天孩子们要到被冰雪封得严严实实的大河里选一块无人走到的空处,在雪被子上打一串滚,大概是消灾去病洗干净的意思。不过是不是这个意思现在也记不得了,印象深的是元宵节到了的急切,唤朋引伴地一大早就去大河里滚雪的热闹。滚来滚去的,小伙伴间还要比较一下彼此的雪印子压得好不好,满身满头满脸的雪是顾不上的。
有一年晚上也去了一次大河,因为听小伙伴说他家大人们要去河里送灯,我们也跟着去了,于是看见了白蒙蒙的大河上有几个发着黄晕晕的光的雪窝窝,走到跟前的那个光窝窝里去看,是个小蜡烛和萝卜组合的简易的小灯,照亮了雪窝窝,也照映着懵懂的童心,为什么元宵节要在大河里放灯呢?小伙伴说放灯这事时表情还有点神秘,有什么秘密么?当时我那个小脑袋瓜认真想过的,但没想出来,很快就把这事搁置在岁月的大河里了。
闹元宵,闹元宵,小时候盼元宵节真的是为了玩闹而不为了吃。那时不大喜欢吃元宵,觉得元宵的馅里有股怪味,妈妈说是青红丝的味道,还说好吃。虽然大人说了,对元宵还是排斥的,能不吃就不吃。但有一年爸爸把煮元宵改为炸元宵时,又喜欢吃了。
不惦记吃的,元宵节也挺有意思的,除了滚冰,还能看舞花灯、看扭秧歌。那些式样各异,色彩绚丽的花灯闪闪发光,那些舞花灯的人那么漂亮,他们好像是别的什么地方的人偶尔来这里光顾一下,很快,就要走了。她们一个一个从前面走过,眼睛要牢牢地盯着呀,千万别漏看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看舞花灯时总是有些紧张,因此就一动不动地专注地看。看扭秧歌就很轻松,看着那些人又扭又唱,看着“唐僧的徒弟们”举着棍子和钉钯轻轻地撞,听见大人们笑,也跟着笑。那时冬天晚上比现在冷很多,包得严严的,在外面站一小会儿,手脚就冻得生疼,得赶紧活动活动,跺跺脚,甩甩胳膊,正月十五的晚上好像经平时扛冻,看舞灯的,看扭秧歌的,一直站在表演结束,也不觉得怎样冷。回家靠到火墙上,才感到冷,贴在火墙跟儿不住地抖,好半天才缓过来。
还有一年的元宵节,不知怎么的想起看月亮,月亮黄澄澄的,刚从村头升起,月亮又大又圆,四周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月亮升的很快,没多一会儿,就高过了房子,树稍,升远了。印象里,再也没见过那么黄那么大的正月十五的月亮。

小时候的元宵节真是“闹”着过的。
楼主 雨水芒种  发布于 2018-03-01 15:39:11 +0800 CST  
65 万物惊蛰,一齐生长

今日惊蛰。
小时候不认识“蛰”字,也没有查字典的习惯,又爱翻日历,碰到“蛰”,总要愣一下。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命名挺特别,它的名字里居然充满动感。蛰的意思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惊蛰,望名解义,应当与惊动了冬藏的动物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大地回春,万物有感。到了这个节气,土里洞里的眠虫要出来了。
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所对应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黄鹂鸟在林间翻飞,“嘤其鸣,求其友”,打算经营一段生命的新旅程。至于“鹰化为鸠”,《章龟经》解释说:鹰在“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这段解释的想象力可与庄子媲美,鹰当然不能化为鸠,只是在春天里,猛禽也要退后,这是布谷鸟的世界。春光延展,春花烂漫,杏花与蔷薇跟着桃花的脚步,次第盛开。
在惊蛰三候和花信风中,春天时而款款时而张扬地摇曳着它蓬勃鲜丽柔嫩的美。
春天的美,用来欣赏,更用来珍惜。节气到了惊蛰,天气转暖,侍弄土地的劳动者,抓紧农时,开始经营一年的生计。
不是直接在土地上劳作的人,辛苦也当开始呢。古人有惊蛰吃梨的旧俗,惊蛰吃梨,不忘荣祖。梨,谐“离”音,先人以梨晓喻后辈,离土离家离乡,都不要紧,在播种希望的春天里当立志奋发,不可轻慢光阴。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在春天,人与万物一起生长。



楼主 雨水芒种  发布于 2018-03-05 13:09:35 +0800 CST  
66 滋味各不同——读宋人元宵诗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为“宵”,在汉文帝时期,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东汉明帝时期倡佛教,因佛教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明帝因此令正月十五夜于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庶挂灯,元宵赏灯习俗始成。正月十五也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到这夜,人们盛装打扮,出游观灯,燃放礼花焰火,吃浮圆子,有情人月下相约,自宫庭到民间,尽情感受佳节的欢乐。
元宵节的热闹在宋代大盛。君王出宫观灯,与民同乐;“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还有官员派发利是;甚刑狱机构也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抓住时警示教化百姓。灯市作为元宵系列活动的核心,将持续五天,人们观灯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灯谜的制作与猜解中。这样令人沉醉其中的元宵,在宋人的词中被多番记录。
最是出名的当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满城灯火灿烂,处处烟花耀眼,明月在天,丝竹盈耳,达官显贵和眷属,不常出门的女人,行行队队,散在看灯看景的万千欢乐人群中。虽然是偏安,南宋都城正月十五的热闹依旧通宵达旦,丝毫不逊色北宋时的东京。这是辛弃疾刚刚由北方投奔到南宋不久时的作品。初读作品时还是少年,对词里大段描写的元宵热闹与风光全然无意,只喜欢最后那两个句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简省的笔墨,却把那般千辛万苦地寻觅与百转千回的情思生动地描画出来,词里的惊与喜、情与意就此在少年的心里涂下印迹。少年的心暗自奇怪,金戈铁马、拍栏拔剑的壮士怎么写了那么多没意思的玩乐场景呢,只是对照么?单纯的少年自是不知词人心,词人其时又哪知自己命运的走向呢?生于敌占区词人心心念念报国,在敌占区举义兵,在乱军之中斩下叛徒的首级,千里驰归南宋。词人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在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庭是被冷落的少数派。《元夕》是归宋不久的作品,斯时,词人壮志被阻,但热血依旧,元夕看灯,触景生情,借民间情侣约会的情景写寻之苦、情之重,深寓己怀。且词人入朝的时间尙短,对志向得酬大有信心,有情人虽为情苦,信终有喜乐。遗憾词人生错时代,壮志成空,这一生到底被辜负了。不知暮年在乡野的老词人有没有记起临安的灯火,倘若记起年轻时千辛万苦之后的笃定,该当承受怎样的剜心之痛?
一切已成过往,却犹然令后来人心痛。

后来人的扼腕叹息到底还隔了历史的烟尘,而亲身经历北宋覆亡的当事人追忆繁华旧影,其中的痛苦,难以言表。
如这一首《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作者赵鼎,辛弃疾评为:“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赵先生是南宋初中兴名臣,晚年,因反对合议,被秦桧所诬,罢相,数年间,连番被贬,数易安置地,而誓不妥协,迁移到吉阳军时,上谢表:“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墓铭:“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终年六十三。
靖康之难,山河破碎,君王被虏。赵构即帝位后,全无斗志,一直处于仓皇逃窜中,建炎三年二月,狼狈渡江,自镇江抵杭州,三月,抵建康,不久又回杭州,七月,将杭州升格为临安府,准备长居,且遣使乞怜,“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以君王之尊位向敌人摇尾,毫无廉耻,令官民士庶心骨俱寒。九月,金人渡江南侵,占建康,扑临安。十月,高宗自临安奔至越州,十一月,再逃至明州,十二,退至海上,在温州一带沿海漂泊四月之久,建炎四年夏回到绍兴,改元绍兴元年,在此期间,出于抗金姿态的考量,高宗曾短暂驻跸建康。绍兴二年正月,高宗回临安。
高宗即位后,赵先生就在高宗朝任职,建炎三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任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到建康任职。
名臣多有高情远志,忧国忧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对激愤悲慨哀痛的感觉本就较常人敏感深刻得多。何况词人跟随皇帝身边,亲历了漫长而艰险的逃亡客路,其间的艰难苦恨,更是摧折肝肠肺腑。江南天气暖,上元时节,小桃即著花。忽惊,惊春来,惊佳节来,更惊山河破碎、生民百死的艰难局面又是一年。忧患心,沉万端,连时序流转都不觉,何况其他!江北大好河山尽没入敌人铁蹄之下,建康之于江北宋土、旧都东京,在地理和心理上何止于海角天涯?节日,对于遍体悲凉之人,高不可攀,遥不可追。“记得当年全盛时”,思念,是人与生俱来的高贵情感,美好长留心中,更是人之常情。全盛时如何?东京的建制规模、繁华富庶,在当时的世界上,几无出其右者。东京上元节的灯市盛况,他处绝无。“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历历细绘,赵先生却不敢多想细想,花月流辉,水晶宫,彩云飞,恍惚迷离的东京上元,实境?虚境?梦境?仙境?欲言未言,才起了头儿,就匆匆煞尾。好象向秀在作《思旧赋》,向秀是痛不敢言,赵先生是痛不忍言吧。金人入侵,万千繁华俱成空梦,宛似黄帝梦中游历的华胥国。眼前亲历事竟坐实成千年旧传说,亲历人之痛,痛不可言。春风吹起,万木争荣,眼前的小桃枝明艳如霞,萌发着盎然春意,春光里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冰冷的事实横在心上,寒彻肺腑,故国,再也回不去了,瞬时,亲历人的眼泪滚滚而下,落满衣襟。
当现实与过往相背,过往的美好可能会一变而成穿肠毒药。

这两首元宵诗作意蕴太复杂,每每读过,心情沉重。且找一首鲜亮的读一读。

《人月圆令》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作者李持正是北宋人,他写这首词时,北宋还是北宋,未来的万端艰难还没发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东京的上元节,春天刚刚走来,春花初开,春衣初裁,华灯绽放,箫鼓传情。天上一轮皓月朗照,有情人相伴相携,走在月下,走在灯下,走在街市的热闹里。满眼的绚烂,满耳的乐声,满心的喜悦,融化了春寒。恋恋不舍身边人,恋恋不舍上元节的热闹,盼着今夜长一些,再长一些,最好能一直长下去。上元节的欢乐不止属于双双对对的有情人,它属于所有的人。夜太晚了,街市散了,街市的欢乐声又移到了东京的千万人家里,他们的笑声从窗下门旁的帘帏传出,融汇到长长短短的街巷上。
这样的美好,不只是今年,不只是去年、前年,也不会只是明年、后年,它是一年又一年。“年年乐事”,它无限延展,均匀分布在东京百姓的生命中,温软有序地给予每一个生命这样的美好。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 》卷十六云:“乐府有《明月逐人来 》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云:‘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
李持正是幸运的。他见证的元宵节是君民同乐,万家团圆,热闹非凡。春风送暖,皓月皎洁,一城灯火满街笑语,承平盛世的佳节毕竟大气华丽。做太平年月的平头百姓,也是一种福分呢。

《生查子 元夕戏陈敬叟》 宋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这是首赠人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记:后村序《陈敬叟集》云:“旷达如列御寇、庄周, 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行草篆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 光。”推许甚至。此词云戏赠者,殆以敬叟之旷达,而情入中年,易萦旧感,人归良夜, 渐入愁乡,其襟怀亦不异常人,故戏赠之。
刘克庄词多豪放之作,想其人性情,必有豪爽一面,他眼中的老友陈敬叟,为人旷达,这样的两个人,在生命的某个段落,与任何寻常人也无不同。比如元宵的热闹散去时会生出愁绪,见繁华落尽生寂灭之感,叹逝伤时,是士人常有的心态。再比如中年的心态,“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一样的事物,隔了时间的幔帐,终是有所不同,不同的也未必是事物,实在是观物人的心态已被时间改变。如同蒋捷的“听雨”,少年、壮年、暮年,全然不同。
可见这词虽题为戏作,但个中滋味,实非戏言,是兼顾赠者与作者两人的正经心曲。有些情感,凭你是谁,凭你性格怎样,总会在生命的某处,当头遇见,无可逃避。这是生命的无可奈何之处,恰也是生命的丰富厚重之处。

一通元宵诗读下来,恍然发觉,在佳节的热闹里,团圆千万种,而滋味各各不同。

楼主 雨水芒种  发布于 2018-03-18 21:54:45 +0800 CST  

楼主:雨水芒种

字数:31710

发表时间:2015-05-27 06: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9 20:03:15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