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人生面面观(系列,连载中)

揪一片儿灌木叶儿遮住泛起的泪花和惶恐。淡定,生死各有命,默默而来,优雅的离开。在抵达医院之前,绝对不能成为一个惊慌失措的疯子。弥留之际,能残留下什么呢?不,一个鬼留下的一切对活人而言都是不幸和胆战的,首先不要在新房烟气,可怜的丈夫还有漫长的人生要走。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3-21 11:47:40 +0800 CST  
昂首遥望深蓝天宇中向西北漂移的薄云,鸟飞归旧林,狐死必守丘,终于可以摒弃偏见与顾虑任性地与父母相聚了。他们会怕鬼吗?但确信那些邻居和乡里会躲得远远的,最后会造成两个孤独的可怜虫。难怪小吃铺老板那只十八岁的老狗临死前两天离家出走了,后来在一片荒芜的菜地安详地睡去。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3-21 14:56:22 +0800 CST  
医生,您就实话实说吧!我把后事都打理好了。
她先是吃惊,然后大笑。
不要紧的,结果还不确定,回去耐心地等待,我们会给你打电话。
安慰与同情更加激发了勇于面对现实的决心。
三天之后,再回忆这件事的时候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3-21 15:09:47 +0800 CST  


三天之后,再回忆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在床头上对着新婚丈夫的镜头正眉飞色舞地描述面对死亡时心灵原来如此高尚。来自无知的恐惧触摸到了死神的手,嗅到了鬼的懦弱与胆怯。死亡还不是最可怕的,令人畏惧的是活着的人死后都可能怕你的鬼。阴影随着灿烂的生活被阳光覆盖,离开死亡的边界越远越是不关心冥府的种种。人若生的得意时,总有人或者招牌提醒你,有人已经去对岸了。漫不经心地游走在闹市街头,琳琅满目的饰品几乎湮没攒动的人群和锣鼓声庭之中,但是有一样东西不置可否地刺伤了敏感的眼睛把心脏扭了一下。“凶宅原价回收”——跳跃的活人与僵硬的死人瞬间接通了信号,童年的恐惧随之席卷头皮。即便是免费住上精致的凶宅,不到万不得已恐怕也要三思而后行。
难道谁家不会死人吗?
人总会死的。
何为凶宅?死在医院的,被撞死的,这些算不算呢?
住在房子里的人,死了,便算是凶宅吧!
死了,死了,最后还连累了家人。
如果我死了,事先又不知道。来不及清理自己的遗物,这些遗物你会怎么处理呢?
会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其他人会怎么想呢?会感到害怕,只是碍于常伦,不好公开扔出去,一些令人厌恶的东西留下来何用?
厌恶遗物的人的遗物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
常理都懂,死人依旧不会受到待见。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4-24 14:55:02 +0800 CST  
11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4-26 20:52:03 +0800 CST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05-18 14:57:17 +0800 CST  
第五十二章 父亲的安慰

父亲抱着哭泣的孩子温柔地安慰道:你妈妈马上就死了,很快就死去。婴儿被父亲逗得咯咯直笑。这一天,父亲一离开,孩子便哭叫。不久后,母亲……。法律是为强势者提供的武器,他们精通控制弱者的细则。而弱者要么自残,要么放下尊严博取同情的口粮。否则,这些人会把你抛入精神病院去。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5-10-21 22:23:06 +0800 CST  
时间过得真快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8-21 20:11:39 +0800 CST  


第五十三篇 婚恋观

在九十年代,村前那条小路不知道私奔了多少痴情男女,药店的安眠药也不知道洗了多少情窦初开的胃。父母理性规范和门当户对的藩篱,是他们为之深恶痛绝的家长专制思维,为此宁可化为飞舞的彩蝶厮守终生也不肯屈从祖辈的经验与偏见。在那个偏僻的连卫星都扫射不到的群山僻壤之间,这些为情感所迷惑的男女是一道异端的风景,它为天真烂漫的孩子增添了一道阴森的睡前故事,也为那些茁壮成长逐渐拨开心窗的大孩子们端正了信仰。不知有多少孩子开始纷纷演绎真实版梁山伯与祝音台的故事,而那些煽情的始作俑者将不孝之风传染了任何一个可以风生水起的角落。父母一边望着远去的列车捶胸顿足,一边痛恨感情是引发欲望的万恶之源。时间将要证明这些无知的孩子在断送自己的青春,没有了青春的理性,何谈安稳的未来。他们已经把命运交付给随时可能滔天而来的洪水,到那时满脑子的想法将会被冲洗的一干二净,因此将为青春的莽撞和异想天开付出沉重的代价。
悬挂在殿堂里的袈裟,在遥远处翘望的眼里,总是发出眩目耀眼的光芒,并且向觊觎者发出看不见但可触摸的万有引力。等人们艰难地走近披上它的时候,那种干柴烈火之后的拥有正如一滩灰烬让当事情人对眼前的风光变得措手不及。原来这件漂亮的爱情袈裟披上身之后,单调的肢体并没有被渗入佛性的光辉。俄而,它俨然变成了一件耕田的粗布衣裳,而所有奇幻的爱情大电影不知不觉间就转换成一部比正常生活还要慢几拍的榨干懒汉最后一滴活细胞的没有终结的系列连续剧。对爱情的固执与偏激将会永久地沉淀在青春过的心底,只有被眼花缭乱的婚姻爱情现实逼到无处可去的时候,它才会冒出一个小小的胚芽来安慰已经不堪一击的心。为爱情而生而死的异彩如同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每个时代都能被那些幻想者捕捉到,而一旦遭遇流星群,就往往给这些情迷们制造幻境,他们以为一个充满情种的世界在慢慢降临。等待整个星空的群星都渐渐被人们的妄想折服而退缩的时候,才意识到所有的痴情故事不过是某个无聊的道士拿一对人间的小泥人做做游戏而已,最后证明万事万物对任何一个爱情过客不过是天上的一朵稀薄的浮云,越是极力渴望,它越是迅速地消失在自己的视域里。无论如何,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人至少还曾见证过,在一片宁静的黑土地上确曾出现过多情的种子,只是土壤被过度施入了催生素而让这些营养过度的胚芽夭折了。它渐渐成为一个历史性遗憾和传说,现在很少人去为什么而死,宁可痛恨自己而自杀也不会选择殉情,因为观众不会为这种没有现实依据的结局买单。爱情与生命不再扯上什么本质联系,它更多是生活的必需品或者是奢侈品。一位女性朋友,她说自己爱上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大学生,因为这样她就像披上了一件光线靓丽的衣裙在大街上引人注目。几年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男友分手,因为她现在不是需要衣服,而急需一个温暖的卧室,接着与一个家境殷实的本地拆迁户恋爱;一个月过后,她开始郁郁寡欢,因为她觉得车子房子不过和吃饭一样,虽然必要但是也有乏味的时候;于是她想找一个可以囊括思想、金钱和相貌的完美男人,好在她青春美貌,爱情市场任她溜达,最终,她与一位兼收并蓄的男人淹没在婚姻的鞭炮声中。半年过后再次相见,她开始憔悴不安,眉宇间雕刻着一道若隐若现的月牙纹。她说人活着真没什么意思,唯一让她耿耿于怀的是,她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滋味。一无所有的人对某种缺失去抱怨,或许能引来四面八方的献计献策,但是万事具备的人再去抱怨活得还不完整,除了引起嫉妒与仇视还能赢得什么决策性的疏导建议呢?
爱情是什么滋味?那要看你那可以去爱的对象给你带来什么。你希望能找到一个养家糊口的,那么爱情就是酱油的滋味;如果你希望找到一个宽敞明亮的乐窝,那么爱情就是乳胶漆的味道;如果你想为父母找一个助手,那么爱情就是家庭战争的硝烟味儿。总之,众里追寻的爱情可能是任何一个相匹配的味道,但是就是没纯爱的味道。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不是在追求爱情,更多的是以爱情的名义追求一种补偿。这种补偿达不到预期效果之时也是爱情渐渐刷黑之际,人们还会打着爱情的名义去购买合适的爱情产品。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它更多是为个体生命运转灵敏或者是锦上添花。而偏执狂的爱情观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为那些心思敏感的人找到了可以暂时休憩的茅草屋。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8-21 21:44:59 +0800 CST  

第五十四篇 寡信与寡言

三十岁之前,我是个整天都可以不说话的人,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种责任,我可不想做一个言而不信的人。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看我是师范类的教育背景,为此抱有极高的期望,当我用三十秒钟将自己的身份背景报告完毕之后,她几乎用诧异地眼神再次审视了我的毕业证书和我的推荐人。从此,在伶牙俐齿的南方女子的员工队伍中,我深感步履维艰和深深的自卑,一向自豪寡言实干的地域精神彻底摧毁了他们对北方女子的所有诗意。2010年大约是一个秋季的下午,对面的那个小老板终于向我灿烂地一笑,随后表情凝重而又略带担心地说,“M君,我也不挽留你了,”他似乎深深舒了口气,“个人之见,你的工作和交际能力不适合在企业里做。”我面带强忍住的微笑让他说完,心中就像被牛皮鞭子抽打一样,他用轻松而决断的口吻从脚底板定性了我在事业上的无能。有时候,顿悟不是来自浩如烟海知识的熏陶,可能就是不经意间的一瞥,我勇敢地盯着他不断滚动的眼珠子,领悟了他的话外之音——我此种人暗淡的前途。
从那以后,我渐渐地将敏感的触角收起来,试着像推销员那样对陌生人迎着笑脸嘹亮地说话,试着在面试官面前卖弄知识高谈阔论,试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试着用虚构和渲染的口吻吹嘘自己。反正,我在变化,正在变一个越来越地道的会耍嘴皮子的附庸风雅的求生者。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大庭广众下口若悬河甚至都不觉得害臊。我将所有灾难性的转变都归咎于世态的浇漓,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培育了又一颗庸俗的心灵。身置于群星璀璨的银河系的光芒中,我倾向于承认布满阴霾的夜空,并且以一个智者的身份诅咒荒唐的众生在盲目的爬行,抨击左右摇摆轻信的劣根性葬送了人心最后一丝固执。“这事儿,我只说给你一个人听。”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存在的地方,附耳皆是。接下来他滔滔不绝的意识流将每一个本有实在意义的词虚化,最后变成一大堆约定俗成的换气符号。每一枚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每一朵玫瑰,并不是努力把它的刺根除,而是学习如何不被她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别人。当好友还在带刺的环境中焦虑地总结心得的时候,我却格外地羡慕他应该乐在其中,当大家都以无刺的秸秆横在等待收割的枯黄的田地里的时候,每个秸秆都会深深苦恼在克隆的单调与遗忘里。我们都以极大的模仿天赋努力与环境趋同,却没有做到像变色龙那样迷惑敌人保留自己,而是从骨子里不停地复制同类。学校的办公桌就像一个个塑成样品的砖瓦模子,脱离校园的成人更以一个强大的内驱力将这身烂泥放进更大的熔炉里熔铸。有时候会悲伤地发现被仰慕已久的超级英雄和身边平庸的同事没有什么两样,甚至生活习惯都格外地一致。同一个教育系统,类似的工作体制,同一个作家群的权谋思想,同样被欣赏的媒体娱乐,你还指望你爱情的另一半独一无二,你还指望你的同事睿智脱俗,你还指望你的领导放下官腔。这年头,嫁给谁娶了谁一样,在哪里工作给谁工作一个样,在哪个城市上学上哪所学校一样。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的趋同破坏了心中神秘的宝塔,而人们在以独一无二的语言天赋将简单神圣的台词玩弄繁衍,语言的形式远远高于它承载的内容,抽象的形式主义终于在以可触的生活细节诠释了晦涩的含义,人们更愿意珍视老照片本身,而并非是老照片里面的人。人说的话才称为信,人却悄悄地隐去,只有言在空洞地盛行,似乎有一股强大的群体力量在观看言本身我行我素。在发呆发痴年代看不惯的胡说八道在当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包容,美其名曰有演说家的天赋,所谓“忠信义”只有在中学生作文上让囊中羞涩的青少年尴尬不已。不久前,一个侵染儒家思想父母的儿子在劳动课上倾注了所有的零花钱为同学们买了饮料,其中一位男生兴致勃勃地将此事回报了给家人,家人异口同声地吐出两字:“傻吧!”这句话令人醍醐灌顶,现在的人都在变精,只有个别傻子还没有看清时代的潮流。现在木讷和结巴的人越来越少了,有谁还会为多说一句话而脸红,有谁还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脸红,语言对这些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当语言与行动巧合相遇的时候,此时幸运者会大张旗鼓地开鼓吹诚信品质。愚者做好事不愿意留名,因为他认为好事是常态,智者若做了一件好事,定将大肆渲染,因为这对他来说实属变态,通过鼓吹自己暗示捉襟见肘的自信。群体性的大容量发言背后的失语并不代表我们都在主动摒弃“信“的尊严,相反我们正以翘望奢侈品那样期望沐浴在它的普照之中,可是平凡的小卒只有购买仿品让身心得到安慰,虚伪的笑容,被动的娱乐,客套的对话。
既然自知如此,为何身陷囹圄?原因在于我们都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人,而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像傻子那样活着即可。我们越来越觉得当自己的口才日日节高的时候,却无法与对方搭建结实的感应之桥,在我们追求沟通技术含量的时候,却无法解释人与他的宠物幼稚沟通技巧下的默契。美妙的语言令人振奋,没有含量的语言让人心灰意冷,当可信之光无法照射到你的窗子,即便住在豪华的宫殿,那与匍匐在陵墓的地面上何异。衣衫褴褛的古人为何能蕴育深沉的思想,而被文明的现代人却活得浅尝辄止,也许古人更尊重身体每个部位释放的能量,而今人被所谓的文明主宰着,在极力自我维护中渐渐丧失人的本性,难道人在追求本真的同时非要以非人的面目出现?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8-22 16:37:04 +0800 CST  
发重了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8-24 14:13:19 +0800 CST  



第五十五篇 第二个青春

三十八岁这年秋天,我重返校园读书。前几个月,有一位导师问,你希望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犹豫片刻,然后很诚恳地回道:我希望以后能够在写作与学术上齐头并进并且相互启发最终二者皆有成绩。导师对我的回答莞尔一笑,及时制止了其他导师的专业问题,算是对我这样一个打着写作的招牌一心进入学术研究这个圈子的成全。
我久久地陶醉在复试的那四十多分钟里,至少当时对所有的问与答都抱有严肃的态度。
问:你认为生孩子是艺术吗?
答: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不等于艺术,二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存在功利性。如果把孩子作为一种传宗接代的任务,视为养老送终的工具,那么它就与生存紧密相关,它在物质与精神上是负重感,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艺术。但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并且没有其他的诱惑可以转移这份决心,至少对绝大部分父母而言,这是毋庸置疑的常识和信念。为何如此,因为孩子给父母带来存在的价值和真谛,高纯度的真善美令备受人间冷暖的人找到港湾和天堂。我们爱孩子,从本质上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这时候,孩子对父母而言便是一种带来纯粹精神享受的艺术。
导师们问了十几个专业的问题,它们涉及的都是生活的本质以及对其的思考。体验太投入,思考本身变成迫不及待的需求,那时候自己就好像一个入园第一天的幼儿在茫然无措中紧紧地握住了自己的玩具,一棵绝对可靠的精神救命草。在看似短暂但绝对漫长的时间之流中,完全独立的思考一切感受没有声音孤独。
现实,有时是一个残忍的揭发者。它在你无法自拔的精神漫游中拖你上岸,暴露在炎炎烈日下,用阳光解剖你身体的每一个成分,一个与芸芸众生大同小异的个体。你是什么样不是你想什么样,而是要对你是一个社会人这样一个身份负责。好心的人对我的状态表示担忧,你难道一把年纪了还没活明白吗?它们把尊重选择视为爱的恩惠。我想我应该回到轨道上去,拼命的去工作,拼命的传宗接代,毫无保留的把体力和精神都倾注到惯例中。人就那么回事,思考个毛毛,思考本身也是有目的的,最好是把思考变成硕果,把硕果变成钞票。
时间之流在意念里向外泛滥,每一滴都感受到存在的茫然,严肃,却成了轻佻的笑话。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9-02 19:27:32 +0800 CST  



第五十六篇 落脚点

儿子不在身边,我没有了拥有一个家的理由了。那个空阔凌乱的房子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我不能心无旁骛的享受房间里的空气和透进来灿烂的阳光,因为那里本质上不是我的家,只是在某种关系上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扇门。
儿子一走,我就赶紧背着书包逃离,在穿梭中寻找迷失很久的自己。服装店,杂货店,游乐场和平静的江面,我们每个白天都在心照不宣的对视着,悄悄的交流着。你们这些低调的家伙,有和人类一样的记忆吗,有和人类一样对感觉的品尝能力吗?我一直在拒绝记忆与迷恋记忆中博弈着。因为,我无法原谅已经发生并且不断发生的人的那些冠冕堂皇的龌龊,更无法做到明明是厌恶感却做出一番享受的假象。也因为记忆,为绵绵不断的噩梦送来一缕童真,它在远处与深处用柔和的手抚慰一位心疲力竭的旅人,鼓励她坚定的追寻心灵漂泊者所向的港湾。
我躲在一家店的角落里,不时担心被人赶走。萧瑟的雨中能到哪里去呢?坦白而言,我必须学会独处被所有人都视为空白的感觉。儿子初上幼儿园那个上午的背景已经深深刻入脑海。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围绕着老师走动,要么哭,要么笑,要么说,总之都处于动态。而他就面向洗手间背对人群手里紧握着小汽车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他就像空气一样,似乎没有人发现他的存在。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视频的时间和视角都在变,就是那个背影丝毫未动。我的心被时间揪着:体验着膨胀的孤独与恐惧。他必须紧握着小汽车才能保证自己与与时空的联系,就像我无法抛开文字一样,必须死死握住虚幻与现实互通的神器。借此聊以慰藉。
还有六个小时,就可以见到儿子了。他在想我,我在想他。如我在想父母,父母一直牵挂我一样。人生在世,不就是活一个情嘛!有了它,乞讨天涯又如何。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7-09-15 10:01:12 +0800 CST  
第五十七篇 什么叫“俗”?

入学高中的暑假,我和初中的伙伴离别前专门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我们两个按照指挥在胸前抱着一盆鲜花,咔嚓,瞬间就定格在一张彩色照片里。高中的大门如此难进,进去之后才发现青春是一场噩梦。谁会料想饥饿能催生肥肉,身体的变化引起心灵的震荡。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有张合影能恢复自信,于是就有意无意地在周边同学传阅。正在略有得意之时,一个男生蔑视地说:“俗!”我就问旁边的女同学,“俗是啥意思?”女同学笑而不答。从此以后,这个“俗”与这个男生就纳入了视线。同学们都觉得这个男生很帅,尤其他自己更是这么认为。他每次进入教室的门都会甩头发,然后穿过课桌的过道坐在离我不远的最后一排。没有哪个同学如此关注他的甩发,除了我之外。机会终于来了,教室的门依旧半敞半开,同时教室的窗户和过道的窗户也是半敞半开。他一如既往顶着高傲的头,那节课他特别有纪念性地把那头向后甩出九十度,那扇教室的门非常及时在地在南北风的呼应下接住了后脑勺。说实话,瞬间的动作与微妙的快乐犹如照片定格在记忆中。他洋装一切均没有发生,淡定从容地迈向他的座位。这件事,你知我知,他人绝无可知。我侧眼斜后方,狞笑,“脱俗”。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8-02-15 19:42:12 +0800 CST  
第五十八篇 春节前夜

二零一八年二月十四日星期三
腊月二十九。
物美超市人声噪杂,在蠕动的人群中排队等候。声音是混沌的,色彩是迷乱的。有勇气从两座城市抽离出来,站在抛物线的顶点上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轨迹吗?从心如止水的心境上讲,应该可以推测某些情绪已经与己无关了。本人不再是本人而是变成一个不太熟悉的外人。你目前是个什么状态,是感受到冷漠的冰点,还是对突如其来转变的恐惧?以专家的资格可以断定,二者均无存在可能,你时而傻笑,时而发呆,总体上还能保持逻辑缜密。静谧的空间掺和着远处传来的沙哑与键盘的敲击,它是如此的从容,就像—滩古井,纵使一只青蛙跃进,也激不起一丝涟漪与回响。面对节日,总有洗头
格面的冲动,希望某个存在就像一张年画,撕掉旧的,贴上新的。运动是世界的存在方式,变化即是存在,存在即是变化,谁也改变不了地球的旋转趋势。既然如此,何以对抗没有对抗价值的虚无呢!人的体验是如此的神迷,又是如此的令人厌烦。此时此刻,本应该把饿了三天三夜的鱼,冷静地用刀豁开它的肚皮,刮掉全身的麒麟,然后用糖用醋腌了它,最后供奉在餐桌之上,给客人们讲讲关于西胡醋鱼“叔嫂传胗”的故事 。小叔子对嫂子的记忆变得模糊,只有那道差劲酸甜夹杂的蒸鱼记忆优新。存在的终将在变化中老去,而不变的是自己的影子。一座城市的幻想,另一座城市的气息,孰轻孰重?恰是那个无足轻重的局外人注定飘到抛物线的顶点上。

楼主 金永芝  发布于 2018-02-15 20:01:31 +0800 CST  

楼主:金永芝

字数:72550

发表时间:2012-10-25 19: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7 07:09:55 +0800 CST

评论数: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