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游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24天

言归正传。

我首先来到了头天下午已经来过的市政广场,上午的阳光更适合拍照;至于探索三条中世纪小街,原本就是今天的行程安排。

抵达广场时,已经有成群结队的游客了,那是来自日本的旅游团,只见那些老头老太们一个个规规矩矩地从马约尔街边下车,然后在导游带领下列队先来到市政厅门前,在那儿有序地留影,再排队到塑像前驻足,听那个混血面孔的导游用极为糟糕的日语背着台词般介绍那位了不得的海军大将。整个介绍过程蛮长时间,无一人打断并提问,终于讲完后,还一起拍手道谢。

我远远看着,差点没笑出声来。

有个别日本老人看到我远远站着,迟疑着微微欠下身,我则回应一个咧着大嘴的灿烂微笑,并张扬地招招手。

其实呢,我们这是在对暗号:

“日本人?”

“不是啦,没看见我的表情和动作非常不日本吗?”

多次在海外与日本人这么对暗号,屡试不爽很有效。这不,人家立即笑眯眯地点头了,那意思就是:“啊,外国人啊,你好。”

这些日本游客最后都列队经过之家边的中世纪小街——马德里街走向已经等候在前面街边的旅游车,上车后扬长而去。

虽然多次去过日本,此刻还是对日本人行为模式的高度划一感到有点吃惊,先后旁观了3个旅行团的一举一动,居然是一模一样的线路、一模一样的表现。

利用下一批团体游客抵达广场前的间隙,我抓紧拍了几张背景比较干净的照片,便先从肘弯街开始对中世纪古街的探寻了。







肘弯街很窄,两侧多数民宅一看就不是中世纪遗物,建筑年代绝不会超过100年;肘弯街也很短,就这么一拐便来到了位于圣胡斯塔街路口转角处的圣米格尔圣殿前。



所谓圣殿,其实就是一座天主教堂,体量不太大,建筑风格很西班牙——繁琐、累赘,真心不喜欢这种建筑。



沿着圣胡斯塔街西行,过了雷塔曼迪博士街路口,便是萨克拉门托街,继续西行,很快便来到线街南口。



果断地走进线街,感觉和肘弯街差不多,但稍宽,也更长些,向北走不远便回到市政广场,穿过广场来到马约尔街边便是线街尽头。

最后,我走向马德里街,从市政厅与西斯内罗斯之家之间的过街楼构成的门洞进入,沿着市政厅南墙从东走到西而已。



马德里街是三条古街中最短的,出了门洞左侧是一块空地,这更给人街头街尾近在咫尺的感觉。

从马德里街的尽头拐向罗洛街,向南不远便是萨克拉门托街,向西北方向前行,不多远便来到了圣事堂前,这不又回到了马约尔街了吗?





此刻的我,觉得刚才的行程挺好笑的,痛感国内一些文青在撰写旅欧游记时的矫情与华而不实,早知道所谓中世纪古街如此平淡无奇,还不如直接去王宫参观。

沿着马约尔街向西来到拜伦街口,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白色的身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过马路,沿着拜伦街东街沿向北走,正要过马路前往位于西街沿的王宫方向,不经意间看到街边有家餐厅,忽然觉得自己有点累了,便推门而入,点了杯美式咖啡后回到餐厅户外座坐下歇歇脚。

还没等咖啡端上桌,边看到一位50开外、身材高壮的亚裔从王宫方向穿过拜伦街快步走过来,他经过我旁边时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也没打招呼便先进了餐厅,很快又返回,在我隔壁的桌前坐下。

相视一笑,我俩几乎同时用汉语相互打了招呼。

原来,这是一位来自辽宁大连、旅居马德里多年的同胞,开了家小旅行社并买了大巴车亲自当司机。现在,导游带着客人们进王宫参观了,他将车停好后就过来抓紧时间休息一下。

我们聊得很开心,当然主要是他聊而我听。

这位同胞是2005年移民西班牙的,现已入籍。

他说,在国内那会儿,大小也算个领导,不想为了那不长进的孩子的学业,经不住夫人软磨硬泡,这才狠狠心辞职后举家移民西班牙。

在西班牙,作为语言不通又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移民,体面的工作是别指望了,还借了一屁股债等着还。所以,夫妻俩只能分别在两家华人餐厅当厨师,并在周末去华人教会苦学西班牙语,那里上课不要钱。

后来,语言稍通了、环境也熟悉些了,而且来西班牙旅游的同胞也开始多起来了,夫妻俩离开各自上班的餐厅,开始替华人开的旅行社当起了导游,当然,作为没有资格证书的黑导游成天提心吊胆是难免的。

最初那些年,来西班牙的国内同胞非富即贵,出手往往挺大方的,所以夫妻俩也就赚了些钱,这才开起了自己的小旅行社:夫人专门负责联系国内客源,他开车,雇文化较高、语言能力较强的年轻华人移民充当导游,当然是有资格证书的正规导游。

托赴欧旅游大众化浪潮之福,加之一直勤勤恳恳如履薄冰,收费也很实惠,这位老哥生意还算顺利,但对国内部分游客的素质、以及西班牙官员和警察的贪腐成风怨言颇多。

老哥还提到自己那宝贝儿子,称不是块读书的料放哪儿也不是事儿。他儿子年纪轻轻就离家独立生活了,还与一打工时认识的华人女孩同居并生了孩子;儿子也没个正经工作更没有大学文凭,很少回家,回来也常与父母争吵,但从不啃老,都不知道他这几年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只能苍白地用“儿孙自有儿孙福”来安慰这位老哥,听罢他苦笑着摇头长叹一声,看得出心里确实很是烦恼。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16 01:39:49 +0800 CST  
与华人老哥道别,我即穿过马路,在王宫售票处购票,随即来到兵器库广场。

临近中午的阳光,远比前一天傍晚明媚,王宫外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有些耀眼。



广场上游客不少,本不准备多滞留,正往王宫正门走,忽然耳边传来说上海话的声音,顿时觉得格外亲切。

循声望去是一大家子6、7口人,老老少少正在轮番留影,于是上去打了声招呼,表示可以替他们拍摄合影。

他们没想到能在异国他乡遇到我这个友善热情的“老乡”,都惊喜极了。

替他们拍完合影后,他们便围着我聊开了天。原来,他们是跟团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旅游的,游程12天,第二天即将回国。

我问他们去了哪些城市,他们只说出了里斯本和巴塞罗那,告诉我还去了好多地方但记不住名字了;我又问都看了哪些景点,他们也仅笼统地告诉我有大教堂、宫殿、河边、海边;我再问他们每人要花多少团费,答曰21000元人民币,全程入住4星级酒店。

我也不再问了,深感团体游看似省钱,其实性价比并不高——未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游程岂不等于不曾来过?

与上海同乡们道别,祝他们回国一路顺风,他们也热情地祝我玩的开心、一切顺利。

进入王宫,看到游人中有一拨跟着老师列队参观的小学生。孩子们在主楼梯对面一座一身罗马武士打扮的雕像前伫立,一脸认真地听老师讲解。

当时,我并不知道雕塑何许人也,事后查阅资料方知是国王卡洛斯三世的雕像。

卡洛斯三世是一位有为的西班牙君主,任内改进了政府体系、改革军事实行征兵制并开始采取普鲁士方式训练陆军,还驱逐了耶稣会教士,又联合法国对抗英国、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西班牙本已逐渐颓废的国势有所起色。




沿主楼梯拾阶而上,不等来到二楼便已能感受到这座王宫的奢华了。



大理石楼梯很宽阔,厚重的扶手上每隔一段距离便竖立着一根铜制灯杆,灯杆顶端是五组磨砂玻璃灯罩,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犹如五朵洁白的花朵;墙壁上是一盏盏镀金花枝壁灯,顶角线布满金色繁复花纹和多处雕像,好一副王家气度。




来到二楼,正对着楼梯是柱厅,面积很大,这是用于国事活动的大厅,侧面墙上挂着大幅王室成员照片,有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夫人苏菲亚王后以及他们的子女,子女中就包括现任国王费利佩六世。



由于大部分展室不能拍照,我只记得除了柱厅外,还有宴会厅、餐厅、国王卧室、王后卧室、国王书房、王后书房、王室成员套房等等,每一间均豪华无比:讲究的家具、大幅宗教题材的油画、巨型丝质和羊毛挂毯、精美瓷砖或墙布装饰的墙面、深褐色胡桃木护墙板、昂贵的餐具炉具、来自各国的珍奇礼物......这一切看得我眼花缭乱。

赶紧溜达一圈,我来到宽阔的走廊,这才觉得头不昏、眼不花了。



王宫俯瞰大体是口字形的,二楼各大厅的内侧是一圈宽阔的走廊,走廊另一侧是面向天井的一扇扇高大窗洞,将天光引入走廊。




看来我就是个穷人的命,尽然觉得相对朴素的走廊远比一间间美轮美奂的大厅更顺眼,想想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

就这么,匆匆结束了在王宫的参观,我再度来到兵器库广场,并重拍了一张天主教马德里总教区座堂的正立面照片,因为头一天下午来时在铁栅栏外无法获得全景。



出了兵器库广场,来到拜伦街,沿着头一天踩点的线路直奔德波神庙而去。

经过王宫东门时,见许多人在围观,原来那里正在举行换岗仪式。

我没有去挤入人堆,而是取出自拍杆和遥控器,调整好手机角度和自拍杆高度,就站在围观的人后面,举着自拍杆拍摄视频和照片,结果拍摄效果还不错。





......

当我爬上山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波神庙前的两组残垣断壁;放眼望去,阳光下的神庙别有一番神韵,虽不再如头一天傍晚灯光下那么神秘,却显得更为真切,不由要感叹于那么久远的年代埃及就能建造如此坚实的建筑,历经风雨屹立迄今。





神庙背后,是一个观景平台,从这里能眺望到王宫西侧一角,还能清晰地看到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和稍远处王后别墅的身影,以及美得如诗如画的马德里郊景——田园之家。




当我返回神庙前,看到的则是不远处那座建于威权时代的西班牙大厦僵硬的轮廓。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融着汇聚我心,让我得以天马行空、浮想联翩而不受任何时空束缚。一下子,我仿佛摆脱了此次旅行以来一直难以进入角色的困惑,并进一步坚定了去亲近自然、接近当地社会的念头。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0 02:38:26 +0800 CST  
下山坡,穿过拜伦街,向原路方向走,不多远便来到西班牙广场边的林地。

根据攻略我已经获悉,这座不大的广场最主要的景观便是塞万提斯纪念碑。

塞万提斯在我国不算家喻户晓,但也是最著名的西班牙作家,他是《唐*吉可德》的作者,也是西班牙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中国有孔子学院,西班牙类似的机构便叫塞万提斯学院,马德里的塞万提斯学院就在阿尔卡拉街北街沿一座不很起眼的楼内,我头一天曾经过那里。

西班牙广场呈长方形,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纪念碑位于广场中心偏北位置。

从东南的拜伦街进入林地,沿着林荫道向东北走,尽头是一座水池,隔着水池便能看到纪念碑了。



纪念碑正立面的前方,是一组唐*吉可德和他的忠实仆人桑丘,一个骑马、一个骑驴,一前一后前行的雕塑,唐*吉可德一手握着长矛,一手指向前方;而他俩的创造者塞万提斯的坐像,则紧贴着纪念碑正面碑体,从后方高高在上地注视着自己笔下的人物。



纪念碑共四个里面,其他三个里面也雕刻了塞万提斯笔下人物的造型,碑顶则是一群天使托举着地球。



给我总的印象是,这是一座典型西班牙风格的纪念碑,有创意,也有清晰的设计逻辑,但却一如既往地繁琐累赘。

当我在林荫道上漫步,距离水池还有30多米远,就听见有人说广东话的嘈杂声;等我来到水池前,眼前的一幕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见一群来自国内的中老年游客,擅自闯入水池前小草坪的低矮护栏,肆无忌惮地践踏着草坪,只为找一个理想的拍照角度;他们全然不顾周围长椅上坐着休息的游人,不停地大呼小叫着,甚至还爬到那花岗岩水池壁上翘首弄姿,真可谓丑态百出。

也许是天意,一个落单的老头儿拍完照从池壁下来时,一只鞋不慎落入池中,于是又赶紧从水中捞鞋子。

我毫不犹豫地举起相机,将这极为可笑的一幕定格在画面上。






这群丢人现眼的大妈大伯终于上了停在不远处的旅行车扬长而去,周围一下子又恢复了过往的宁静。

也许是这群人的劣迹惹怒了上苍吧,当我来到纪念碑跟前时,遇到了此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盗窃。

事情是这样的,我正对着唐*吉可德和桑丘的组雕举起相机时,忽然觉得随身背着的小包被动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一张肤色有点黧黑的女子的笑脸,她对我边上一个女人指指,又指指我的包,我低头一看,包的拉链已经被打开。

赶紧检查:包没被划破,打开看旅馆房卡等杂物也没丢,悬吊夹层的锁和拉链也好好的,这下我心定了。

这是一只特制的防盗包,带锁的夹层是缝在包底且玩全独立的,所以即便包被从外侧划破,也拿不出夹层内的钱物。

此外,我出门一贯不把钱放在一起,而是旅行箱里放一些(抵达宾馆后才放)、双肩包内放一些,随身小包的夹层只放护照、信用卡和仅够买一张国际飞机票的救命钱。夹层外则放无关紧要的东西:硬币包、交通卡、旅馆房卡、香烟、打火机、迷你烟灰缸、餐巾纸、充电宝、代糖和餐巾纸;这些东西塞得满满的,更增加了窃取夹层内钱物的难度。

当我再度向身后转过脸时,那张黧黑的面孔不见了,而被她指认为贼的那位女士还在我右侧,正大大咧咧地掏出相机猛拍。我立即意识到,小偷就是我身后这位“好心人”。

游兴全无,觉得这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并想起先前在旅馆隔壁咖啡店吃早饭时,店里胖伙计也提醒过我,在王宫广场外和西班牙广场内,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钱物。

最后望一眼与广场东北面一街之隔的西班牙大厦那丑陋的身影,走人。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2 01:38:47 +0800 CST  
更正:纪念碑共四个立面,其他三个立面也雕刻了塞万提斯笔下人物的造型,碑顶则是四组共8位女性的坐像,她们的背后是一个不大的地球。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2 01:42:51 +0800 CST  
西班牙大厦正在维修,墙外覆盖着巨大的华为Mate20系列手机广告,我拍照时还没注意到这一点,现在刚刚发现。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2 01:44:16 +0800 CST  
@早知道该派人 2019-01-22 18:34:48
一个人 的冒险
-----------------------------
有惊无险哦。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4 01:10:02 +0800 CST  
离开西班牙广场,沿着公主街向东南方向走去。手机上的谷歌地图显示,从这里一直走到卡亚俄广场后向南,很快就能到达太阳广场。

我打算先去太阳广场以南的哈辛托*拜纳文特广场附近吃午饭,然后回宾馆休息一下,再随便出去转转,毕竟滞留马德里的时间似乎过于充裕了。

公主街比较宽阔,也算热闹,两边是各大剧场、电影院,商场也挺多,但我没啥兴趣去逛。一来,旅程刚开始,行李自然是越轻越好;二来,我会去巴塞罗那,那儿才是西班牙的购物天堂。其实我早就打算好了:各种特色纪念品只在产地挑选,给亲朋好友买的礼品中日用工业品在巴塞罗那集中购买,火腿和葡萄酒等则临回国前一天在马德里购齐即可。



来到卡亚俄广场,很顺利地找到向南的小路,是一条有点乱哄哄的步行街,走不多远我便来到太阳广场了。



肚子挺饿的,也就不等去哈辛托*拜纳文特广场了,在街边随便找了家附带轻食餐饮区的火腿专卖店,买了份面包夹火腿和一杯美式咖啡,学着当地人的模样站在桌子前狼吞虎咽起来。

无意中看了下刚才买面包夹火腿和咖啡后,店员递给我的机打收据,发现面包夹火腿1欧元、美式咖啡1.05,一共才2.05欧元,寻思着昨天去圣米格尔市场,火腿柜台的小矮子摊主怎么收了我2欧元呢?

看看这家店,规模挺大、顾客蛮多,装修也很讲究,于是怀疑自己被那个嘴巴极甜的小矮子忽悠了,但想想也许是火腿品种不一样吧?

猛咬了口面包,觉得味道似乎不比昨天买的差。

吃完了,将咖啡杯碟送还柜台,店员和气地致谢并问我对火腿味道好吗?

我学着西班牙人的样子,伸出大拇指夸张地说了句:SI!

店员乐了,哈哈大笑起来。

我则趁机吐糟,说今天这么好吃的面包夹火腿才1欧元,昨天不那么好吃的居然要2欧元!

店员一脸惊讶,连连摇着头告诉我:不会的,我们的火腿三明治(其实是短棍夹火腿)价格一直在1欧元到1.3欧元啊!您看,今天只有1欧元的了。

我告诉他,昨天是在圣米格尔市场的柜台买的,他的表情一下子松弛下来,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我:肯定是被坑了,因为你是外国人。还告诉我,那里的面包夹火腿,应该更便宜些才正常。

我笑笑,说等12月3号回来,就到你们店买一些真空包装的火腿带回中国去。

店员连连说谢谢,并带我来到货柜前,指着各式各样的火腿做起了介绍。可惜他英语尚未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而我对火腿类专有名词也掌握得有限,所以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装着完全听懂的样子微笑着连连点头。

其实我心里亮堂着呢,这家店看来不是坑人的地方,那么捡价格最贵的买了自家吃,总归是没错的;至于送人的,越实惠越好,也没人懂西班牙火腿哪个好、哪个孬不是?

离开专卖店,我回到宾馆,进房直接和衣躺下,很快便去了爪哇国。

......

一觉醒来已是当地时间下午3:50,也就是说我足足睡了2个小时。

去哪里呢?想想还是去看看赛戈维亚高架桥、阿拉伯花园吧。有点后悔刚才蛮好直接在西班牙广场附近吃饭的,那里其实离得很近。那样的话,也就不用走回头路了。不过呢,本来就没事,瞎逛而已,无所谓啦。

出宾馆,沿着大学生街西行,快到通往马约尔广场的路口,突然想着去圣米格尔市场看看那小矮子的嘴脸,顺带着调戏他一番。

到了那家伙的柜台前,我笑眯眯地问他还记得我吗?小胖子一脸夸张的惊喜表情,答曰:朋友!当然记得啦,您昨天说我的火腿很好吃啊!怎么,再买点吗?

我问他今天准备卖多少钱一份呢?

答曰:3欧元!

我又问他:昨天不是2欧元吗?

他一愣,随即堆起一脸抱歉的笑容,答曰:啊,今天的火腿不一样,所以......

我笑笑,说那我就不买了啊。

说完就走,他立即在我背后挽留道:朋友,朋友,就2欧元,买两份,行吗?

我转过身,告诉他在马约尔街太阳广场边上,专卖店才买1欧元一份。

说完,我收起笑容,一脸严肃地走了。

从这次西班牙、葡萄牙之旅来看,西班牙商人的表现,总体而言远不如他们的葡萄牙同行诚实可靠。在西班牙,曾多次遇到过这种很不欧洲的销售方式,说心里话非常讨厌这种做法,这不是机灵的表现,而是一种我眼里的道德败坏、无序散漫和低效愚蠢。

......重回塞戈维亚街(即大学生街向西延伸段)继续西行,很快我就看到赛戈维亚高架桥当空穿越的身姿了,无奈桥面与地面落差极大,根本无法设置车辆行人上下行的匝道。也就是说,高架桥仅仅实现了直行立交,车辆无法在此上下桥,而要绕一大圈。



看看路边小坡有很陡的台阶,直觉告诉我也许行人能从这里上桥,于是拾阶而上。一路上绿树成荫,从这个角度看高架桥侧影,造型非常漂亮。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不无道理,但台阶并不能直接抵达桥面,而是通往马约尔街与拜伦街的路口,要从那里反向行走一段才是桥面。



来到路口,我寻思着先去西面的阿拉伯花园看看,然后再走赛戈维亚高架桥。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4 23:20:04 +0800 CST  
穿过拜伦街,沿着马约尔街的南街沿向西走,街对面是与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同一组建筑群的另一座教堂,叫阿穆德纳皇家圣玛丽教区,风格与圣母主教座堂类似,但明显建造年代更早。




教堂大门倒是开着,门前台阶上还坐着几位当地女生,但我想了下,决定还是放弃。



人行道左侧有一座小而简陋的铁制观景平台,从那里可以俯瞰地势比路面低10来米的一座院落,院子里有一些看似考古遗迹的东西。不用问,我知道已经来到阿拉伯花园跟前了,这些遗迹便是阿拉伯墙遗址。



当年的城墙,除了剩下的一些墙基痕迹外,早就荡然无存了。平台边竖着一块字迹已经斑驳的告示牌,我费劲地看上面很小的英文说明,大致是说这里是马德里最早的水源地的。



阿拉伯花园内空无一人,似乎并未开放,但我不死心,继续前行想找到入口。结果一直走到转角处的莫哈默德一世公园大门,见公园大门也紧闭着,才确定这花园今天是不得而入了。

又问了下边上停车场的一位工人,被告之阿拉伯花园和莫哈默德一世公园是在一起的,已经很久不开放了,至于闭园原因他也说不上来。

既来之则安之,周围绿树成荫,风景还是蛮好的,就随便转转,透过浓密的林荫意外地看到塞戈维亚高架桥以西段的塞戈维亚街,那里地势更低犹如深壑,但风景同样秀美。






原路返回拜伦街口,右拐上了赛戈维亚高架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夕阳下大片绿地美不胜收;而隔着桥面向东望,则是密集的古旧建筑。





过了桥,穿过马路,我决定来一次小小的“冒险”,计算着旅馆的大致方位,从小路找回去。



结果一路太顺利了,走出小路便是大学生街与塞戈维亚街的相连处,整个过程毫无挑战性。



就从这里向东,往旅馆方向没走几步,居然发现南街沿有一家门面很小的中式快餐店,自然又是浙江青天同胞开的。店里一共两位工作人员:厨师和老板那年轻的女儿,后者既是收银员,又充当跑堂。

进店点了一份鸡丝炒面、一碗酸辣汤和一份按我要求做的水烫青菜,不到10欧元,在当地算是一顿价廉物美的中餐了。

店里有几位西班牙当地客人,边熟练地拿着筷子吃中餐,边和老板女儿用西班牙语聊得火热。她们看我进来,热情地用汉语向我问好,原来都是这里的常客,都是很喜欢吃中餐的西班牙人。

老板女儿是上小学前就跟着父母来西班牙的,一直在这里生活,现已高中毕业,所以西班牙语极为流利,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普通话和英语也都非常熟练。

这是个性格很开朗外向的女孩,开心地对我说起几年前回家乡时路过上海的感受,她对机场磁悬浮列车、外滩、陆家嘴风光和南京路的商店人流印象太深了,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先进发达繁荣的大都市,比马德里要好太多了。

我鼓励她有机会多回国到各处转转,也实事求是地告诉她,这些年国内发展迅速,进步确实很大,但中国依然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西班牙作为发达国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吃过饭,我一路散步,算好走完3公里,才回旅馆休息。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27 22:42:32 +0800 CST  
第五节 悠闲一日

早早从蒂尔索德莫利纳地铁站搭乘地铁1号线,乘1站地,在太阳站换乘地铁2号线,于奔塔司站下车。

地铁出站口就斜对着奔塔司斗牛场正门,周围冷冷清清没几个人,这才发现自己来得太早了。



见斗牛场大门紧闭,我便绕斗牛场溜达一圈,打量一下斗牛场的外观。



总体上,奔塔司斗牛场是一座有着红色砖墙的圆形古罗马剧场式建筑,20世纪早期建造的运动场大多使用这一整体风格;斗牛场朝着各方向均有出入门以疏散人流;正门局部做了强化处理,略微外凸而显得巍峨高大、重点突出。

当然,就建筑细节而言,奔塔司斗牛场依然不脱西班牙本色,带着浓浓的新穆德哈尔风格:柔和了阿拉伯风情的拱形窗洞组、局部瓷砖装饰、精雕细作的砖花,以及显得有些累赘的整体轮廓。








望着眼前的斗牛场,我联想到建于1930年代前期的上海江湾体育场,那同样是一座古罗马剧场式圆形建筑,同样柔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细节,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公共建筑,但与奔塔司斗牛场相比似乎更近代化一些,显得简练而不失优雅。

斗牛场正门前是一座不小的广场,伫立着两组雕塑。一组表现的是马德里一名著名斗牛士接受欢呼的情形;另一组靠近正门的雕塑则显得格外出彩:几乎是悬空的斗牛士站在牛前,英姿勃发富有动感,牛边上是斗牛士助手等人物形象。




从后一组塑像,我看到了西班牙人精神特质的另一面:奔放热烈、充满激情,同时不乏细腻的艺术天赋。

过了一会儿,来了3辆大巴,就停在广场外的路边,下来近100位游客,隔着老远我就分辨出他们讲的是那熟悉亲切的四川话来。

游客走近了,果然是一张张同胞的脸,他们在导游带领下在广场上转悠,不少人以斗牛场为背景留影,有几位老阿姨好奇地看着我这么个单身一人的小老头,想搭话又有些蹙,毕竟我脸上没刻着“中国人”三个大字。

见状,我主动走过去用一口还算流畅的四川话打招呼:“成都的?”

老阿姨们听罢一脸的惊喜,纷纷用成都话答道:“是嘛,就是成都的,你呢?也是成都的?”

我笑,改用普通话告诉他们自己来自魔都而非成都。

老阿姨们对网络用语似乎并不陌生,一个个抢着对我说:上海的?那你刚才成都话嘛讲得好地道哈?老家是我们四川的吧?

我告诉她们,抗战时祖父母带着我父亲在四川住了多年,是四川的米养活了我们落难的下江人。胜利后,祖父母回上海教书,一起来的四川好友、同事就住我家楼上,从小听楼上阿婆说四川话,和她外孙更是发小、好哥们,再笨也学会几句四川话啦。

老阿姨们听罢开心得不得了,说我和四川真叫有缘分,在西班牙都能遇到四川人哈。

亲切地聊天,犹如遇到亲人般喜悦!对四川,我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亲近,很感激国难当头时四川父老兄弟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那段悲情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

导游催促老阿姨们上车了,我们不得不依依惜别,很替她们因为语言等各种原因不得不参团观光而无法细致深入地体验眼前这座宏伟的斗牛场而感到遗憾。

......

广场上外国游客渐渐多起来了,有西班牙当地人,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



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南亚游客过来主动打招呼,现场只有他和我来自东方。据他自我介绍,是一名来自印度的公司职员,出差之余抽空过来看看。

于是,边等开门我们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觉得这位印度人英语很好,受过极好的教育,同时也是位性格温和友善的人。当然,我不便问,将牛奉若神明的印度人,站在如此血腥的地方作何感想。

总算熬到斗牛场开门,买了票、租了讲解机,我开始参观。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1-30 12:38:03 +0800 CST  
进入斗牛场大门,登上宽敞的楼梯,是一圈大走道。走道外则便是那新穆德哈尔风格的一组组拱形窗洞,并设有通往露台的门;中间是一个个立柱,想必看台载重很大;而内侧是朴素的弧形连续墙,等间距设有通往看台的门,这一布局与寻常体育场馆无异。



根据提示,我先来到露台,露台设有讲解器播放点的醒目标志。我遂利用租来的讲解器,获悉起这里的基本情况来:



奔塔司斗牛场建成于1940年代初,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了,看台可以容纳32000名观众,每年3至10月是斗牛季节,以5月的圣伊西德罗节最为热闹。

......

从露台放眼望去,周围是马德里萨拉曼卡区城景,似乎并无特色;而转身仰望斗牛场外墙,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组拱形窗洞两扇窗之间的图案,每一图案都不相同。

据介绍,这是西班牙各省、区的徽记。



离开露台,根据提示进入看台,这里有一群来自美国的学生,大多是西班牙裔、非洲裔或加勒比裔人,一位西班牙女导游拿着话筒卖力地用英语讲解着。



我乐得借光,于是找个距离他们稍远的空地方坐下,边听讲解边欣赏宏大的斗牛场。

据导游介绍: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整个国家陷入一种低沉萎靡状态。为了振奋人心,当局决定在全国恢复斗牛活动,并兴建了这座当时西班牙最大规模的斗牛场。

斗牛场坐席分4层,靠近场地的是2层露天看台,后侧则是带顶棚的2层坐席,另设有一大型包厢,那是供国王陛下、王室成员、高官和贵宾观看斗牛使用的。





观看斗牛的票价,因距离斗牛场地的距离不同而不同,也因是否带顶棚而有异。一般而言,距离场地越近票价就越贵,但根据比赛时的日照方向,迎着阳光的后排不带顶棚坐席,票价比带顶棚的坐席要便宜一些。

这是因为,伊比利亚半岛日照时间长,阳光也很毒辣,所以斗牛季节坐在对着阳光的露天坐席,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

斗牛场确实很大,可惜因不是斗牛季节,场地上搭了一个带透明顶的临时大展棚,不然看着会显得更为壮观。



我注意到,在看台最前端,设有斗牛士休息和躲避的区域,一扇扇木质挡板一律刷成如同新鲜牛血的鲜红色。

沿着层层看台拾阶而下,想到场地边看看,但却走不通;我只得原路返回,并离开看台回到大走廊,这才找到通往赛场边的狭窄楼梯。

来到场边,远远一股腥膻味扑鼻而来,提醒我斗牛比赛是何等激烈与血腥。

据介绍,高高的红色木质挡板后面设有长条石墩供斗牛士及其助手休息和比赛期间躲避发怒的公牛攻击。挡板有些是固定的,有些则可以开合。




比赛中,有时候因负伤而发怒的公牛,会狂野地追逐着拿着大红斗篷的斗牛士;一旦斗牛士觉得危险难以用技巧化解,便立即跑到挡板后,工作人员则迅速关上挡板门。这时候,愤怒的公牛会用头凶猛地冲击厚重的挡板,发出令人震撼的撞击声,有时候甚至撞断自己的牛角也在所不惜。

由于受不了那股血腥味儿,我迅速离开场边,进入一个门洞,门洞是用来拖走斗牛尸体的,故墙上、地上贴满了瓷砖,以便冲洗血迹。走过通道时,那股血腥味儿比场边更为浓烈,不知道这几十年来,一共有多少头牛死于斗牛士的利剑下。



说实话,作为农耕民族的传人,我是很爱惜牛的。在农业机械被大量使用前,牛帮助农人耕种、运输,可谓劳苦功高。因此,很不能理解斗牛这种异族“文化”的内在价值。

通道经过一条大走廊后通往户外,门外不远处有一栋小楼,那是宰割死牛的地方,还开设有餐厅。

据介绍,因搏斗中血脉喷张,斗牛死后肉味格外鲜美,只是人们在大快朵颐时,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想到刚刚发生的血腥场景而败了胃口。

通道与走廊转角处有两扇锁着的房门,据门边看板介绍,里面是治疗室。



在人类智商面前,斗牛虽然力大无比却依然是弱者,但弱者在生死的最后关头不等于不拼死反抗,不等于没有血性,所以难免有斗牛士反被牛角刺伤、被牛蹄践踏的情况发生。受伤的斗牛士会被立即送到治疗室急救,其中有些便在这件神秘的房间里一命呜呼。想到他们临死前的痛苦呻吟,居然没有一点点痛惜感,我只是觉得生命如此结束真是够荒唐的。

最后,我来到斗牛博物馆,这是一个二层空间,楼下是礼品部,有一扇通往斗牛场外广场的门,楼上是介绍斗牛场和斗牛士的展厅,陈列了一些旧照片、斗牛用品等物件。



先上二楼,兴趣寡然地转了一圈便下来了,我在礼品部买了一只彩瓷红牛摆设,准备放在家中书房的装饰柜里,表达自己对股市翻红走牛的祈盼。

就这样,我离开了奔塔司斗牛场,乘地铁去查马丁火车站,第二天一早我将从那儿搭乘火车前往萨拉曼卡(不是斗牛场所在的马德里萨拉曼卡区)——马德里西北方向的一座著名大学城,继续我的行程。

查马丁地铁站设在火车站地下二层,非常宽敞、宏大,是我此行见到过的最豪华的地铁站。除了规模略小外,其他方面一点不逊色于上海新建的虹桥大型地铁枢纽。



从地铁站搭乘自动滚梯上行,是一大型商业空间,设有咖啡馆、餐厅、便利店和各类小型商店。我随意找了家快餐厅,点了奶油蘑菇海鲜汤、时蔬色拉、火腿三明治和一杯美式咖啡权作午餐。

与国内不同,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几乎所有售卖咖啡的地方都提供糖尿病人专用的代糖,当然是比较廉价的以苯丙氨酸为主要成分的糖精,所以我一般还是使用自带的复合甜味剂。

餐毕,随着人流走到户外,再搭乘滚梯上楼,便来到了查马丁火车站的候车厅。

问讯处、售票处、通往月台的出口均设在大厅的同一侧,另一侧是通往架高平台的门,门外便是吸烟处和出租车搭乘点;候车大厅内也有完善的餐饮购物设施。

先去售票处顺利地买到了第二天一早的火车票,随即仔细观察候车厅设施,发现有好几处通往月台的搭乘口,每一搭乘口上方均有显示屏,上面显示车次、目的地、发车时间和站台信息,但快速列车、普通列车和城域小火车似乎并无各自固定的搭乘口,而且每一搭乘口上方的屏幕只显示从该口下到月台的车次信息。

不得已,我去问讯处询问,工作人员是位唇红齿白金发碧眼的圆脸胖小伙子,长得一点不像西班牙人而更像西北欧地区的人。

他一听我说完,就笑得手舞足蹈起来,告诉我这正是外国乘客常有的困惑,但这就是西班牙,一直如此,谁也没有办法改变。

见我愣住了,他又卖关子似地笑着告诉我,只能在第二天早上候车时,在发车时间前15分钟,逐一查看显示屏,才能知道是从哪个搭乘口下到哪座月台,好在发车时间一般是很准的,而我去萨拉曼卡的列车绝大多数时候是从问讯处右侧,最靠近厕所的那个搭乘口下到月台的,但并不能确定。

他建议我明天到时间先在那个搭乘口旁等着,如果屏幕上没有自己需要的乘车信息,再一个个搭乘口去寻找,好在搭乘口不多,候车厅也不算大。如果还没找到,请立即来问讯处,那个时段是能从电脑上找到准确的月台信息的。

说罢,小伙子将桌上的电脑屏幕转向我,给我看15分钟内的搭乘信息表。

谢过这位耿直、热情且有点饶舌的小伙子,我又下到月台看一眼乘车环境,这才离开车站,搭乘地铁1号线返回太阳站。



时间还早,就在太阳广场晒太阳、逛商店、喝咖啡,然后徒步去大学生街边昨晚吃饭的中式快餐馆吃饭,与那位可爱的老板女儿以及厨师聊天,最后又顺着大学生街向东经过蒙塔罗亚旅馆,继续向东来到阿托查大街路口,右拐沿着阿托查大街走到阿托查火车站进站转悠一圈,找到城域小火车售票处、进站通道,12月4日回国我将从那里搭小火车去机场。

然后,我便出站原路向回走,顺便去寻找12月3日下午将入驻的位于阿托查火车站附近的费尔南德斯旅馆。

旅馆位于苏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边的广场附近,然而根据订房网站提供的地址,怎么也找不到旅馆。



想想还是回宾馆后登陆网站询问一下吧,反正是半个多月后才来住,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好这件事。

不料正这么想着,却不经意间在一条与阿托查街平行的小路上看到了旅馆的招牌。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旅馆设在一栋多层老式居民楼的2楼,大楼有点像上海淮海中路与南北高架转角处的那栋法式公寓楼,外观蛮气派的;大门紧闭,门边对讲机键盘上清晰地标着旅馆的专用按钮。



一摁按钮,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便传来:“你好,是入住吗?”

我答曰是。

咔嚓一声,大门开了。

走进大门是一个宽敞整洁的大门厅,贴着墙砖地砖,门厅走到底是一条宽敞的木地板走廊,墙上挂着楼梯、电梯方向和旅馆指示牌,于是按指使信息右拐走到走廊尽头,从那儿进了电梯,电梯按钮同样清晰地标识着旅馆所在的楼层。

上到二楼,出电梯迎面是一个朴素的小厅,小厅正对着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那便是总台。

一位年轻漂亮的西班牙姑娘坐在办公桌后,见我出电梯便礼貌地问好,并请我出示护照。‘

我将护照递给她,告诉她预定12月3日入住,今天只是先探探路,怕到时候找不到耽误时间。

姑娘很快找到了我的预定信息,朗声笑着说:你们中国人真严谨又聪明,上次一位中国客人也是这样的,真好!

说罢竖起了大拇指(后来发现西班牙人常做这个动作)。

我开心地笑了,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说,届时希望能得到一间安静的房间,最好是有窗的。

不料,姑娘同样是个认真爽快的人,二话不说取出一大串钥匙,说这就可以带我去挑选房间。

结果,第一间房间我就满意,是走廊尽头内侧带着天井窗的客房,那天井比现在居住的蒙塔罗亚旅馆更大,这意味着室内光线会更好。

选完房回到办公室,姑娘又在电脑上做了专门登记,然后微笑着告诉我:“一切都办好了,无论谁值班一看就知道,会给您那间房间的。放心吧,房间很安静,能睡个好觉第二天乘飞机回中国的。如果要起得很早,就让总台叫醒你。哦,对了,如果不是我值班,另一位大叔不会说英语,如果需要叫醒服务,你就这样......”说罢嘴里发出一阵模仿铃响的声音。

我是个人来疯,立即有样学样,也秀了一把带着西班牙语发音特点的颤音,应该算是惟妙惟肖吧,那女孩被我逗得哈哈大笑,又一次竖起大拇指来......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05 19:42:48 +0800 CST  
第六节 萨拉曼卡

由于头一天预先踩过点,一大早从旅馆退房,乘地铁到查马丁火车站,寻找搭乘口,下到月台登车,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火车看上去类似国内动车,但二等车厢内的坐席比动车二等座要宽敞不少,是一排4个坐席,2+2布置的。




车厢内乘客不算多,大概上座率不足7成,其中不少乘客是来自各国的游客,亚洲游客包括我一共才3人,另两位是结伴而行的小姑娘,也是中国人。

火车准点发车,很快就驶出马德里城区,车窗外变得荒凉起来:大片田野看不到一个人影,远处不时晃过一片片低矮的橄榄树林以及偶尔一晃而过的农舍......眼前的一切远不如人们印象中的欧洲农村那么景色宜人。





看着看着,觉得有些乏味,便抓紧打起了瞌睡,反正这班列车的终点站就是萨拉曼卡,不怕乘过站点。

大约10点多钟,火车准时抵达萨拉曼卡车站。



月台不多,看着也挺旧的,但车站大楼却是全新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

从月台进入车站大楼,是一个不算很大的空间,但各种餐厅、便利店应有尽有,很热闹却也非常整洁。




出了站,过马路来到公交车站,见有一群人在候车,便拿出宾馆地址随意询问一位候车的女孩。很巧,这姑娘与我在同一个车站下车。



于是,跟着她上车,一路上两人闲聊,得知她来自西班牙南方,在著名的萨拉曼卡大学念书。

萨拉曼卡大学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我下午观光的预定日程之一。很显然,这位姑娘对于母校自豪满满,她还告诉我有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在该校求学。

到站了,好心的女孩说可以送我去酒店,我给她看了手机上的谷歌地图,告诉她苏荷梅尔卡多酒店就在车站附近不到200米范围内,我自己能找到,并再次感谢她的一路相助。

与女孩道别后,按照谷歌地图指示,我很快来到苏荷梅尔卡多酒店门前。然而,酒店大门却紧闭着,要刷卡才能进入,可没有入住哪来的房卡呢?

正踌躇间,一位西班牙路人热情地过来用不大熟练的英语告诉我,走几步到路口右拐,便是4星级的苏荷萨拉曼卡宾馆,我住的是那家宾馆的附属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在宾馆大堂。

我连连感谢这位好心的路人,随即拖着简单的行李走向街角的苏荷萨拉曼卡宾馆。



大堂很大,客人不少,总台位于进门的右侧,接待我的是一位带着黑框眼镜、年近30岁的西班牙女性,她和气地请我出示护照,随即迅速拿出一个文件袋,掏出已经准备好的房卡递给我,又给了我一张复印的萨拉曼卡简易地图,上面已经标好从宾馆去各景点的线路。

谢过她,我拿着行李出了大堂,原路返回隔壁苏荷梅尔卡多酒店,用房卡顺利打开门,穿过一个布置得很温馨却空无一人的门厅,从楼道口的电梯上了楼。

客房整洁宽敞,设施一应俱全。虽然窗子对着街,但酒店门口是一条很窄的小街,人和车均不多,并不觉得吵,关上窗子更是听不到一点儿外面的声音了。



放下行李,检查了一下冷热水和空调,一切正常!

于是,我便开始了时间极为紧凑的萨拉曼卡之旅。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10 01:34:57 +0800 CST  
出了酒店,原路回到刚才下车的公交车站,顺利地找到了一步之遥的马约尔广场。

萨拉曼卡马约尔广场,简直就是马德里同名广场的缩小版,也是长方形的,周围由一圈楼房围着,楼房向着广场一侧开着一家家店铺,有餐厅、咖啡馆、酒吧、葡萄酒店、肉制品点、旅游纪念品店等,杂七杂八的,萨拉曼卡旅游服务中心也很不显眼地混迹其间。



先来到旅游服务中心,里面的柜台上放着各语种的萨拉曼卡旅游资料,是一些带广告性质的小册子。考虑到只在这座城市滞留1天,我直接去柜台向工作人员索取了一份比刚才酒店给的更详细一些的地图。

站在旅游服务中心门口,扫视了一下广场周围的餐厅,觉得客人虽不算多,但以游客为主,遂决定先抓紧时间参观周围景点,顺便找一下有没有以当地客为主的餐厅,在那种饭店吃午饭肯定能实惠不少。

于是,我离开马约尔广场向南,用手机谷歌导航,向距离最近的贝壳之家走去。

古色古香的沿途小街游人不多,走在冷清的街上有种时光倒流感。但作为中国人,心理上很深的疏离感让我实在谈不上多喜欢眼前的一切。





很快便来到贝壳之家,从外观看也就是一座西班牙式四合院而已,狭窄的门洞、围绕庭院那一圈楼房,给人感觉比北京的四合院更为封闭;对比之下,一街之隔的克拉雷西亚教堂很是巍峨壮观。





【未按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14 10:56:20 +0800 CST  
贝壳之家,以建筑外墙上装饰着300只贝壳形石雕得名。



这是一栋建于15世纪的贵族宅邸,主人罗德里格*阿里亚斯*马尔多纳多,其夫人是当时的王室成员,本人则被封为圣地亚哥城守护骑士,而贝壳正是圣地亚哥城的城徽。

如今,当地的公共公共图书馆就设在贝壳之家中。

我实在看不出贝壳之家属于什么风格的建筑,也许这一点本身就是这栋宅邸能显得卓尔不凡的地方吧。

贝壳之家的大门比较窄小,门板上装饰着一只只铸铁贝壳造型,大门上方是一组图案繁琐却制作精细的石雕,石雕下方是罗德里格家族的徽记,上方则是当时的加斯蒂里亚斯王室的徽记,这一切似乎在无声地向世人夸耀着房主门第的高贵。



进入大门,是一个很小的门洞,一扇紧闭的小门通向底层低矮空间;正对着大门,是几级楼梯,上了楼梯便来到庭院,庭院正中是一口古井,四周围绕的二层楼房向着庭院一侧则是一圈宽大的回廊,石雕的拱形梁柱、围栏很是精致奢华,立柱上方以及拱梁中心位置,均雕刻着贝壳造型,其总体形式让我想起英国南亚殖民地班加罗尔式建筑的造型,只不过后者无论用料还是装饰都要朴素得多。




楼顶,一根根雕刻精致的石制雨落伸向庭院,让我想起夏天去新疆喀什参观位于香妃墓边上的星期五清真寺时看到的雨落,二者非常相似,排水形式如出一撤,当然后者同样在用料和造型上要朴素得多。


不知道萨拉曼卡的降雨量是否丰富,这种屋顶直接排水形式似乎更适合新疆南疆那种气候干燥的地区。

穿过庭院,对面回廊里一座不算很宽敞的石制楼梯正对着庭院;楼梯扶手同样雕刻精致,最前端立柱上伫立着很生动的狮子造型。




楼梯左后侧是一扇看着比较新的木门,可以进入当地的公共图书馆.



至此我算明白了,贝壳之家的庭院、回廊算是观光空间,图书馆则设在回廊外侧的楼内及庭院地下虽然低矮却占地面积不算小的空间里。

拾阶而上,楼上回廊陈列着介绍中国面貌和建设成就的几组看板,图文并茂,可惜几乎没有一名参观者在看板前驻足停留。




回廊外侧一圈古旧的墙上,窗洞造型得以保留,但在窗洞上嵌上了各式各样的玻璃,有些是冰花毛玻璃,有些是透明玻璃;通过为数不多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现代化书库、阅览室内景的一角,但也仅限一角,这便确保了图书馆内读者不会受到任何干扰。



一新一旧形成的对比,让死气沉沉的建筑变得鲜活灵动些,也算是古旧建筑重新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吧。

站在二楼回廊,能看到一街之隔的克拉雷西亚教堂那高耸的钟楼,可惜过份繁琐的造型,在我看来并不赏心阅目。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16 02:03:41 +0800 CST  
离开贝壳之家,来到一街之隔的克拉雷西亚教堂。



教堂其实只是这座巍峨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一部分,这栋建筑便是当年耶稣会创办的克拉雷西亚神学院的主楼旧址,现在叫庞蒂菲西亚大学总部。

步入暗红色的大门,买票后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登塔,塔楼的扶梯狭窄而陡峭,灯光昏暗,给人一种阴森感。



在塔楼上方可以俯瞰礼拜堂前端,但见雕塑非常细致精美,只是光线过于暗淡而显得阴森可怖,一旦华灯绽放,想必会是另一番景象。




塔楼内放着一些有关教堂建造的资料图片,以及一些圣像等宗教器物,还有一件克拉雷西亚神学院的模型。反正我看不懂西班牙文,对宗教也不算感兴趣,故溜达一圈也就下楼了。




肚子已经很饿,返回刚才从马约尔广场过来时路过的马约尔街,在街边随便找了家兼做葡萄酒销售生意的意大利披萨饼店,点了一小份原味披萨,一份浓汤,一杯美式咖啡,算是午餐。



请求店员安排我坐在空着的户外座,那位店员小伙子耸耸肩,有些不解地问我不怕冷吗?

我解释自己是烟鬼,他大笑,说您怎么不事先问一下室内能不能吸烟呢?我们有吸烟区的!

说罢带我来到一门之隔的吸烟区。吸烟区挺大的,墙壁上是一整排酒柜,陈列着各种美酒。客人不多,只有一对中年男女坐在远处。



......

披萨饼、浓汤很快上来了,店员小伙子又问我咖啡是否餐后再上,我说没关系,现在上就行,我不讲究咖啡温度。

他很开心地竖起大拇指,飞一样地跑开,旋即端上一大杯热气腾腾浓烈如意式咖啡的美式咖啡。

吃饱喝足买单,与店员道别,我开始下午的行程。

刚走到萨拉曼卡天主教座堂前阿娜亚广场的转角处,天空放晴了,阳光一下子穿出厚厚的云端,周围刚才还显得阴沉沉的街道和阿娜亚宫外墙,变得明亮起来。






伊比利亚半岛的阳光很明媚,在阳光的照耀下我的心情也开朗起来。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19 00:56:01 +0800 CST  
在阿娜亚广场停留片刻,我便进入萨拉曼卡天主教座堂面向广场的北门——拉莫斯门参观。



座堂规模宏大,分为新旧两座教堂,两堂相依内部相通,堪称欧洲教堂建筑一绝。其中:旧教堂位于新教堂南侧。



旧教堂始建于12世纪,至14世纪完工,历时约150年,为带圆穹顶的罗马式建筑。

新教堂则建于16世纪,至18世纪建成,原为哥特式建筑;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破坏,震后修复时在其耳堂上方加盖了巴洛克式穹顶,钟楼也增高至目前92米高,成为萨拉曼卡的地标;因而,现在的新教堂呈现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以及文艺复兴式建筑特征并蓄的独特风格。


先进入新教堂,内部装饰极为奢华:巨大的石质壁龛、奢华的木质唱诗班坐席、华美的祭坛和圣像,让人无时不感觉到空间的巨大和自己的渺小。






与一般天主堂布局不同,萨拉曼卡新教堂的唱诗班坐席是位于祭坛前围成一圈的,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这样的布置充分考虑了音效,不失为这座教堂建筑设计上的一大亮点。



唱诗班坐席北侧二楼,放置着一架大型管风琴,虽有几百年历史,据说迄今演奏时琴声依然悦耳动听。



转了一圈,看看各种宗教题材的画像、塑像,我便移步来到老教堂。

老教堂规模要小些,内部装饰也相对朴素。



由于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教堂俯瞰呈拉丁十字型,其几何中心正是圆穹顶,穹顶侧窗将阳光引入教堂内,并均匀地向四周播撒,给阴暗的室内平添了几分温馨感。



老教堂内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祭坛后方用45块木质版画拼接构成的介绍圣母玛利亚生平的连环壁画,以及壁画上方穹顶那幅宗教题材的彩绘图——《末日审判》。



严重的审美疲劳让我感到有些压抑,我便离开了萨拉曼卡天主教座堂。边向教堂出口走,我边扪心自问:这里美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再问自己是否喜欢这里?

内心告诉我: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这里。

一颗朴素的心是不会去喜欢刻意的雕砌、不会去喜欢调动一切手段塑造的虚假神圣,更不会喜欢比比皆是的偶像崇拜。

当我再次来到天光下的阿娜亚广场,拧巴着的心一下子松弛下来:这才是我喜欢的,多么轻松、明亮、自由自在的世界啊!

向距离天主教座堂不远的萨拉曼卡大学走去,途中遭一衣衫褴褛的深肤色老人(估计是吉普赛人)拦着伸手要钱,我直接无视他的存在擦肩而过。

连上帝都救不了他,又何况我这么个来自遥远东方且从不信鬼神的无神论者呢?

一人在外,我可不想给自己增添任何不确定性或曰风险。

萨拉曼卡大学的门,位于一条窄小的路边,门对面隔着小路是一个小广场,准确地讲是一个三面被楼房围着的半开放式天井。




广场中央伫立着西班牙16世纪著名抒情诗人、神学家、修道士和学者路易斯德莱昂的塑像。



莱昂出生在一个犹太血统家庭,受过极好的早期教育,1541年14岁时入萨拉曼卡大学学习,后转学;1852年获托莱多大学神学学士学位;1959年重回萨拉曼卡大学,次年毕业并获得神学硕士学位,此后在该校任教。

校门外游人不少,基本上是来自西班牙各地以及欧洲各国的中老年游客。



欧洲各国老人大多一声不吭静静地听导游讲解并等候入场,而西班牙老人则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并辅之以极为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二者文化差异可谓一目了然。

人一多、声音一嘈杂我就烦,而且时间已经不早了,我来到出口处的门外,看一眼这所古老大学的庭院,便重新返回阿娜亚广场。



“上帝一旦为你关上一道门,总会同时打开一扇窗。少看一个景点也没啥,刚才没能进入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校园,眼前的阿娜亚宫不也是该校语言系所在地吗?明天就要去葡萄牙了,到时候看看同样历史悠久的科英布拉大学校园也一样。只要今天傍晚前能来到托尔梅斯河畔的罗马桥,在桥上静静地欣赏落日美景,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就这么自我安慰着,我来到了阿娜亚宫跟前。

阿娜亚宫的正立面是典型的希腊建筑风格,大门前有高大的台阶,一根根立柱显得朴素而坚固,威严但并不做作。

至少在我个人眼里,这样的建筑更令人赏心悦目些。




说是宫殿,其实阿娜亚宫并不大,是一个类似贝壳之家的院落,中间是庭院,四周是楼房,各个门洞通向不同方向,西北侧与圣塞巴斯蒂安天主教堂相连。




由于阿娜亚宫现在是萨拉曼卡大学语言系所在地,我进去时不少学生正在上课。

问看门老人能不能进去,老人不懂英语却和善地做出“请”的动作,嘴里不停地说着“Si!”

谢过老人,进去转了一圈,又从后门溜达到一处高台,这里金黄色的银杏树叶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煞是美丽;同样美丽的还有年轻的西班牙女大学生。




站在高台上能看到克拉雷西亚神学院高耸的塔楼,高台下是通往东南方向的帕洛米诺斯街。向东南望去,便能看到圣埃斯特万修道院的身影,但高台被铁栅栏围着,通往小街的铁门锁着。




我只能原途返回阿娜亚广场,并从广场东北角的塔司塔多街走到地势较低的圣帕布罗街,街对面是一片叫特伦多议会广场的绿地,圣埃斯特万修道院就在绿地的深处。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2-22 22:45:51 +0800 CST  
昨天发的内容怎么被删掉了?荒谬!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3-03 10:09:16 +0800 CST  
穿过圣帕布罗街,沿着杜伊尼亚斯女修道院的墙根走不几步,便来到不大的特伦多议会广场。




穿过广场,来到圣埃斯特万修道院主楼前。修道院由三栋建筑构成:正对着广场的主楼、主楼右侧带回廊的圣埃斯特万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后侧的女修道院。




三栋建筑彼此相连,主楼与博物馆和女修道院共同构成了一前一后两个庭院。

修道院主楼外墙呈金黄色,照例装饰着繁琐的雕刻;主立面有一个很大的门洞,以及相对门洞而言很小的圆拱型大门。

门洞内墙面被分割成上中下三部分:上层正中位置雕刻着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殉难像,中层正中是一块残破的浮雕,据说是圣徒埃斯特万的塑像;而下层中间便是大门。

除了这上中下三层仪式感极强的布置外,门洞内墙左右两侧墙面还雕刻了一组组人像,给人以纷繁感。



主楼侧面的博物馆是一栋两层副楼,外墙比主楼朴素得多,似乎不是与主楼同时建造的。



总体而言,这座修道院呈银匠风格,但主楼局部也融入了一些哥特式建筑风格细节。

据资料介绍,圣埃斯特万修道院始建于1525年,耗时93年于1618年完工,系为纪念因维护耶稣殉难的基督教圣徒埃斯特万而建,目前主楼的正门则完成于1660年。

另有资料称,当年哥伦布寻找新大陆前,曾来圣埃斯特万修道院寻求帮助,并在修道院学习航海相关的天文知识,可谓言之凿凿,可惜人家去世于1506年5月20日,那时候圣埃斯特万修道院尚未兴建。我很怀疑这一说法是在以讹传讹,并再次深感网络信息质量的欠缺。

修道院前游人不少,可惜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大家也只能在建筑周围转一转、看一看了。

离开修道院,我本意是返回圣帕布罗街一路南行去当日最后一个、也是期望值最高的参观景点——罗马桥的,不料却走错了路,来到阿罗约*德*圣多明戈街了,这是一条不宽且带坡度的下行街道,根据地势变化,我知道自己可以由此走向河岸,于是既来之则安之,不再返回原路了。

一路上行人不多、路边建筑体量也不大,感觉很是干净优雅。




走了大约1公里左右,终于远远便看到萨拉曼卡古城墙遗迹的一角了,我知道自己绕了圈,但好歹算是到了与圣帕布罗街的交汇处。



萨拉曼卡古城坐北朝南,凭借城南的托尔梅斯河和修建在江北较高地势上的城墙,构成起坚固的城防体系。

走到路的尽头,穿过圣帕布罗街来到古城墙跟前,左拐后沿着古城墙走没多远,便是一个路口,一条东西向宽阔大街展现在眼前。



查了下谷歌地图,知道是圣格雷戈里奥街,从这里向西便能到达罗马桥的北端。

于是右拐,沿着圣格雷戈里奥街一路西行,眼前的古城墙让我想起了事先做功课时习得的那段历史的概貌:

萨拉曼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的原住民伊比利亚人是今天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共同的直系祖先之一。

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开始统治这里,一直到公元八世纪初萨拉曼卡被摩尔人占领,罗马的统治才告终结。整个罗马统治时期,萨拉曼卡经济文化发达。

摩尔人的占领,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在此后长达3个世纪里,萨拉曼卡成为基督教*与摩尔人争夺的战场。

公元十一世纪,摩尔人终于被驱逐,这里再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十六世纪末。

将思绪从历史拉回眼前的现实中,不由令人感慨。

当年的罗马遗迹,除罗马桥北端部分以及北侧桥头的伊比利亚小猪石雕外,也只剩下眼前这段残破的古城墙了,城墙的石缝里早已长出草木,围绕城墙的则是新修的狭长草坪。淡淡的暮色烘托出岁月的凝重,多少血腥搏杀曾在此发生,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曾淹没在无止尽的血腥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吧。



正沉浸在遐想中,耳边突然传来并不准确的日语问候声——扣你鸡挖!

循声仰头望去,原来是古城墙上几名当地少年正对我招手、呼叫。



对他们微笑,我招招手,再指指自己,用刚学的西班牙语回应道:“中国人!”

不料,几个小家伙居然立即改用汉语热情地回应我:你好!谢谢!欢迎!再见!

有这么打招呼的吗?还没唠上几句就再见?

错不在孩子们,这是他们所会说的仅有的汉语词汇了,一下子全部给了我,真要谢谢他们!

于是,我挥手和他们道别,并用西班牙语回应:“Gracias(谢谢)!Adiós(再见!)”

在他们的欢呼雀跃中,我继续走自己的路。

不多远,我来到了新艺术博物馆大门前,博物馆建在路边的高台上,有很陡峭的楼梯通往路边的大门。

传说中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内部美仑美兑,但不允许拍照。

大门紧闭,我本来也没准备进去,自然也就匆匆一瞥然后找到横道线过马路了。



现在,我终于来到了托尔梅斯河畔一侧。

河水很浅,到处是沙洲,大片林木在河滩和沙洲上茁壮生长,夕阳下金黄色、墨绿色的树叶被染上一层迷人的光影。



河畔低地上建有一座叫圣地亚哥的小教堂,教堂西侧是一个小运动场,几位少年正忘情地玩着滑板。




过了小教堂,我便看到了罗马桥那美丽的身影了。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3-03 10:26:25 +0800 CST  
在欧洲不少城市,但凡有河流经过的,总会有一座罗马桥。



确实,罗马帝国作为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曾经经济繁荣、文明先进、国力强盛、幅员辽阔,在其辖区留下各种遗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今天欧洲各城市的罗马桥,有多少确实是罗马时期的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当年真迹,则要打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

恐怕,对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攀附心理也是一种普世的人性,而绝非东亚人的专利。只不过不同民族在牵强附会、自吹自擂时,有的直白些、有的含蓄些;有的拙劣些,有的高明些。差别仅此而已。

眼前的这座萨拉曼卡罗马桥,据资料介绍建于公元一世纪、唯一拥有西班牙血统的罗马皇帝、五贤帝之一的图拉真时期。

但由于洪水泛滥,桥的南段部分早已垮塌,现在的桥面、拱洞是16-17世纪重新修建的,只有靠北岸的15个拱洞系罗马时期的遗物。

确实,从岸边望去,可见南北两段的桥洞系不同时代修建而成,但我不是历史学家,更非考古专家,无法判断这北侧桥洞是否真是罗马时期的真迹,但姑且信之就是,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来到桥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石雕,石雕放置在一个简陋的矩形钢筋混凝隔板上,隔板一侧由一块竖着的钢筋混凝土薄墙支撑,另一侧完全悬空。

石雕是一只坐北朝南面对罗马桥的动物形象,这一点可以确定无疑,但雕刻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了,到底是什么动物,真还分辨不出来。

据网上资料介绍,一说是伊比利亚小猪造型,也有称是一只石牛的。

公元前3世纪,汉尼拔率大军攻占了当时还叫“埃尔曼蒂凯”的萨拉曼卡,迦太基人在托尔梅斯河畔放牧,其中就包括猪或牛;今天萨拉曼卡市徽上就有这一动物形象。



我踏上桥面,向托尔梅斯河南岸走去。

桥面铺设着一块块表面磨得很光滑的石头,有点类似上海旧时的“弹硌路”,但石块铺设得要比后者整齐不少。



桥上游人挺多的,多数是西班牙本国游客,他们往往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同游,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来到桥中央,我走向东侧扶栏,借着西下的夕阳,将托尔梅斯河景收入手机的镜头里:

但见河道曲曲折折,趋于偏向南岸,河面很窄,河水不深,大大小小的沙洲上树木茂密,不同树种的叶子颜色各异,在夕阳照耀下反射出各种迷人的光泽。





一刹那,我果断地决定不再走向南岸,就靠着扶栏静静地享受这迷人的黄昏美景吧。

脚下依然是一片河滩:片片林地交织在一起,只有鸟鸣声不时传来,却看不到鸟儿的身影。




天色渐暗,夕阳似乎要尽全力展示一番最后的辉煌,一下子将天空染上了红色。这时,向北岸的萨拉曼卡老城方向放眼望去,原本就带着金黄色软石外墙的高大建筑犹如梦境般美丽夺目!




感谢伊比利亚半岛温暖的阳光,让我在黑夜前见证了萨拉曼卡最美丽的一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令人痴醉的绝美瞬间。

天真的黑下来了,我有些不舍地返回托尔梅斯河北岸,沿着陡峭的坡道直接进入老城区。



通过半天游逛,我知道这么走可以很快直达阿娜亚宫广场。对于自己的方位感,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信。



果然,我没有走错路,很快便来到了暮色中的阿娜亚广场,在广场附近随意找了家TAPAS店果腹,再原路穿过灯火辉煌的马约尔广场回宾馆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将暂别西班牙去她的邻国葡萄牙,去另一座古老的著名大学城科英布拉一游。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3-06 12:19:46 +0800 CST  
第七节 初识葡萄牙

一大早退房,然后拖着拉杆箱来到公交车站。

看车站的时刻表,车子还得20分钟才到,而手机上谷歌地图显示,步行到萨拉曼卡汽车站也不算太远,正常耗时也就20分钟左右。

突然想步行前往汽车站,一来只当活动活动身体,毕竟等一下要乘几小时的大巴;二来一路上还能看看市容,这次在萨拉曼卡呆的时间太短了。

说走就走,从不大的老城区向西北行进,出了环城公路沿着菲里贝托*菲拉罗伯斯大街一直向西北走,一路上感觉萨拉曼卡一出老城区便变得“姿色平平”起来,有些楼房的建筑风格甚至类似国内的板楼。

谷歌地图也确实给力,没问一个路人,我愣是顺利地找到了汽车站。

汽车站在菲里贝托*菲拉罗伯斯大街的南街沿,规模不大,候车乘客也不多。

我先进入车站大厅找到问讯台,结果时间太早了,人还没上班;又转到一个开着的售票柜台,但那是销售城郊客车票的窗口。

窗口内那位中年男售票员倒是能说英语,我问他在哪个窗口购买葡萄牙Flixbus公司的车票,他用极为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该公司只在网上售票,没有售票柜台。

我告诉他自己要去葡萄牙的科英布拉,还有什么办法乘车吗?

答曰隔壁柜台8:30开门,专售Alsa公司的车票,下午有班车途径科英布拉。

我不死心,再问他能不能直接向Flixbus公司的大巴司机买票?

售票员用几乎斩钉截铁的语气答道:“不能,那是不可能的。”

当时我心里有点烦躁,如果乘Alsa公司下午的车,到科英布拉岂不要到晚上了?那我整个观光计划就会被彻底打乱了。

再看看隔壁窗口黑灯瞎火的,很担心到时候人家来了,我被告知下午的票卖完了。

想想觉得还是去停车坪直接找Flixbus公司的大巴,没准能让我上车呢。

于是,从自动滚梯下到停车坪,但那儿停着的几乎都是Alsa公司的空车,根本就没有Flixbus的身影。



正在绝望时,车辆入口处一辆簇新的绿色大巴缓缓驶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真希望那就是我要乘的车!

结果还真没让我失望,绿色大巴的侧面清晰地写着“Flixbus"的字样。


(说明:这张照片是在途中休息时拍摄的,因为一大早手忙脚乱,又遇到波折,没怎么拍照。)

有趣的是,车子没有停在候车厅这一侧,而是停在停车坪对面的大棚下。我赶紧飞奔过去,问刚下车正在检查车况的大胡子葡萄牙驾驶员:“这是去科英布拉的车吗?8:50的那班?”

驾驶员直起腰,对我露出朴实的微笑,用相当顺畅的英语答道:“是8:50的车,但车是去里斯本东站的,您可以在维塞乌转车去科英布拉,很方便!萨拉曼卡没有直达科英布拉的车,去那里的乘客大多乘这班车,下午还能在科英布拉玩上半天呢。”

我又问他:“我可以直接向您买票吗?”

司机嘿嘿直乐,反问我道:“一定有人说不能向我直接买票吧?”

我笑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递上钱,司机师傅立即掏出手机,打开浏览器转到他们公司的网页,然后递到我眼前并解释道:“看,现在买的当场票是这个价格;如果买明天的就是这个价格!便宜不少吧?如果买一星期后的,是这个价格!请记住,下次早点买票能省不少钱呢。”

说完,他在手机上下了订单,然后上车用联网的微型打印机打出车票,又下车连同找我的钱一起递给我,还让我在一份表格上填上姓名、年龄、国籍、护照号码、当地和国内联系人、两位联系人电话等信息,同时安慰我道:“放心,我开车很稳的,安全没问题。这只是以防万一的规定。”

由于距发车时间还早,我便和司机在车边不远处的烟灰缸前边吸烟边聊天。

司机告诉我,他们公司为节约成本确实不设售票窗口,乘客在网上下单,上车前出示手机里的电子车票即可,需要发票可当场打印;但老人、孩子还有我这样不熟悉情况的外国客人怎么办呢?直接向司机买票,司机同样从网络下单,下单距离发车时间一样,票价就和客人自己下单完全一样,但直接买票必须打印发票作为凭证,司机则先从自己的虚拟账户付钱,再定期向该账户充值销账即可。

他还告诉我,萨拉曼卡车站很欺生,葡萄牙公司的车给的车位最差,而且多次有客人和我一样问能不能直接买票,显而易见车站没有如实告诉乘客信息,而是哄骗乘客乘坐西班牙公司的车;在葡萄牙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等会儿我到了维塞乌车站换车时就能明白他说的都是大实话。

我问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差别很大吗?

司机开怀大笑,说他不想对我说啥,但相信我到葡萄牙走一圈后,肯定会有自己的准确结论。

好一个爽直朴实的人,我对这位大胡子葡萄牙司机师傅印象极好。

8:50,车准时开动了,乘客不到车载定员的一半;司机用扬声器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带,一遍葡萄牙语、一遍西班牙语、一遍英语,非常规范!

车开的确实很稳,车窗外是萨拉曼卡新城区乏味的街景,很快,车子就驶出了不大的城区,车窗外的景色也变得更为单调荒凉起来。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3-12 22:24:39 +0800 CST  
车窗外景色单调,令人昏昏欲睡。

玩了一会儿手机,看看微信、微博,还是觉得无趣,毕竟因为时差关系,此时国内尚在夜里。

于是,强迫自己闭目养神,下午还要在科英布拉溜达呢,养精蓄锐吧。

大约过了1个半小时,偶尔睁眼看看车窗外,觉得景色大变:地形有了明显起伏,色彩也变得丰富起来,树木多了,远处一栋栋小楼很有生气......






打开手机用谷歌地图定位,才发现已经进入了葡萄牙境内。

没多久,车子驶入一座叫瓜达的小城,这里离西班牙边境不远。

城区很小,很快就来到瓜达汽车站,下客上客后立即继续上路。

原途出城,然后大巴向着维塞乌方向一路飞驰。

大约在西班牙时间12:00,葡萄牙时间11:00,巴士准时抵达维塞乌车站。



下车时,司机师傅特别关照我,立即去候车厅内售票柜台买第一班直达而非途径科英布拉的车票;并让我买了票就在4号候车口等车,乘坐等到的第二班车,上车前一定要再次向司机核实是否是直达科英布拉的车子。

非常感谢这位司机师傅,真是一个好极了的热心人。

遵嘱去柜台买票,售票员是位大叔,英语讲得不错,一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出票后还招呼边上一位葡萄牙乘客带我去4号候车口等车,又一再重复着关键信息:现在开始算起,上第二辆车,千万不要上第一辆!否则就去不了科英布拉啦!记住啊,第二辆车!

又是位热心人!

第一辆车来了,刚才带我从候车厅过来的葡萄牙乘客,对着我连连摇手,嘴里不断说着“NO!”,我立即明白了这位不谙英语的好心人的意思。

连连点头微笑,我学着西班牙人的样子对他竖起大拇指,用事先学会的为数不多的葡萄牙语单词感谢他:“Obrigado!”

他亲切地笑了,也对我竖起大拇指,用母语道别:Adeus!

车门打开后,司机师傅下车,站在车门边检票。见我坐着没动,司机主动问我去哪里,得知我去科英布拉,司机师傅微笑着连连点头,用葡萄牙口音很重的英语一再叮嘱:下一辆就是!下一辆,下一辆!

来葡萄牙的第一天,就遇到好几位热心人,心里觉得很温暖。此后在葡萄牙的日子里,我也一再被她直爽热情的人民深深地打动。

去科英布拉的车来了,维塞乌不是始发站,所以乘客很多,好在对号入座。



上了车,我的座位在司机师傅后排靠窗位置,坐在我身边靠通道坐席的是一位腿脚不大灵便的葡萄牙老太太。见我上车,老人立即挣扎着要站起来以便给我让出入座通道,我立即用英语安慰她:不要紧,不要紧......

可惜她听不懂,但那带着笑意的善良目光告诉我,她看出了我的友善。

一路上,我们无法用语言沟通,但每次目光偶然相遇时,都会真诚地彼此一笑,老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迄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张黧黑的脸,给人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忠厚与善良感。
......

葡萄牙的风光似乎比西班牙秀丽不少,一路上绿水青山。当巴士停在科英布拉车站的停车坪时,手机显示当地时间12:55。




赶趟了,下午我能按计划观光了。

【未完待续】



楼主 来自上海的公猫  发布于 2019-03-12 23:53:15 +0800 CST  

楼主:来自上海的公猫

字数:61751

发表时间:2018-12-10 00:06: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6 18:21:44 +0800 CST

评论数:2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