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红楼梦》里那些作者暗示的情节和隐藏的深意

不知道在席上坐着听贾母开讲的宝钗一党的人,听到这番话,各个心里面会是什么感受?恐怕是既无地自容又很丢脸吧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5:39:32 +0800 CST  
楼主刚刚找到自己很久一前写的一篇红楼文章,纯粹自己瞎琢磨,发上来供大家一笑:
红楼闲笔之烟云雾绕真(甄)假(贾)府(上)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神秘的背景家族——甄家,这个甄家在前八十回里,不曾有重要的正式人物正面登场,所有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梦境描写和背景描写,影影绰绰的似如烟幕,云里雾里使人捉摸不定,但又似乎与贾府有着某种宿命般的神秘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完全等同于四大家族之间的“连络有亲,互相照应,一损俱损,一荣皆荣”的贵族家庭之间的关系,而是作者有意设定的与贾府有着某种神秘对照关系的家族。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也早已注意到了,因此有不少人说:甄家为贾家之影,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觉得说反了这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红楼梦一开篇便有一篇作者自述的楔子,作者提到了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所以才有了甄士隐,贾雨村之类的人名,因此可以看出在作者所构造的石头记体系中,甄对应着“真”,贾对应着“假”,甄,贾既为真,假之谐音,这层对应关系可谓一目了然,由此可见,甄家才是真家事,贾家不过是个假家,贾家既然为假,贾家便是虚幻的影子才更加合理,在原著的文本中,我们也能找出很多证据,下面就此谈谈我自己对于甄贾两府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一幅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大概因为是在幻境,这是文本中少有的不以谐音而直接以真假字句示人的地方,我们既已知道真假之对应甄贾,如果反向思维一下,便可以将对联按此对应关系调换一下谐音字眼,就变成了:

假做真时真亦假——>贾做甄时甄亦贾

如果上面更换之后意思还不够明确,我们便在甄贾之后加一府字,并将时字谐音为事,这样一来,就变的很有趣了:

贾做甄时甄亦贾——>贾府做甄府事甄府亦贾府

原来,贾府做的都是甄府之事,甄府也就是贾府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需要其他的证据来佐证,这也不难找到,我们第一个找到的证据便是——“护官符”,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回中,门子曾向贾雨村明确提到护官符在本省的作用:

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然而护官符上提到了本地权贵豪门,分别是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却独独没有甄家?可谓咄咄怪事,甄家据前文交代,不但位于金陵,且与贾家交厚,并且是尊荣显贵,富而好礼之家,从后文王熙凤的叙述来看,甄家曾单独接驾四次,又似乎荣华富贵还在其他四大家族之上,照理,当时的护官符无论如何也应该是 “甄、贾、史、王、薛”五大家族才对,可偏偏就忽略了如此显贵重要的甄家呢?还是说,甄家只是个虚幻的影子,而实际上不存在呢?然而,我们仔细研究护官符,却还是发现了甄家的踪迹,或者不如说,护官符实际上说的是“甄、史、王、薛”四大家族,而贾家不过是甄家的一个幻影罢了,护官符的第一句就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不假者为真,而“真”在石头记体系中的对应关系字为甄,护官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贾为甄(真),白玉为堂金做马”,如此,这本护官符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是一本清楚帐,更为可笑的是,这本护官符是由前任葫芦庙的僧人(即还俗后的门子)递给贾雨村的,可谓“糊涂僧”递“糊涂符”给假语村言,由此一篇烟云模糊的糊涂帐开始,由一篇假话(贾化为假话谐音,是贾雨村名)来引出四大家族,从而揭开这一场富贵繁华悲喜大戏的序幕,不等于告诉了我们,假故事从说假话开始,从此就要开始正式上演幻影戏了吗?这样的话,护官符可以做为全书中的四大家族总括,这四大家族,实际上是:甄、史、王、薛四大家族,而通部书所叙述的贾家内部的“兴衰际遇,离合悲欢”实际上是甄家的“兴衰际遇,离合悲欢”,按石头所说,追踪镊迹,未敢稍加穿凿,也就是说,贾家为甄家之传真照影,贾府为甄府的逼真的镜中影。而我们读者被作者设置,隔了一层纱,只给你看幻影,却将真人真事隐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贾府中有自史家嫁过来的贾母,有自王家嫁过来的王熙凤和王夫人,有后来自薛家嫁与贾宝玉的薛宝钗,而薛姨妈也是自王家嫁到薛家,而遍查贾府中媳妇,却无一人娶自甄家,也无一妇嫁到甄家去,因为真事与幻影之间,有人、事、物的等同对应关系,却无现实生活中联络姻亲的可能,因此,甄家之于贾家相当于“兴衰际遇,离合悲欢”来源,而贾家之于甄家,相当于“兴衰际遇,离合悲欢”的影像,就如同今日之摄影机记录了一段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摄影胶片或数据中保存的影像却不等于真人真事一样。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0:19 +0800 CST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贾家所有一切人事皆为甄家幻事,甄家有个甄宝玉,与贾家的宝玉一无二致,贾宝玉为甄宝玉之影,这一点是得到脂砚斋的证明的,我们且看脂批怎么说: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此脂批为极重要之证据,脂批说的是贾宝玉为真宝玉之传影,因此贾宝玉便是虚幻的影子式的存在,读者在一部书里心心念念所看到的贾宝玉一切行止言语态度,并非实情实景实有其人,而是甄(真)宝玉也如此做过了,说过了,影子照实对应说一遍,做一遍而已。不单贾宝玉如此,贾家所有人物,事态,隐情,私密,莫不如此对应甄家,贾家有个 幻.林黛玉葬花,那是因为甄家有个真.林黛玉葬花,贾家有个幻.酸凤姐泼醋,甄家便有个真.酸凤姐泼醋,贾家有个幻.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甄家便有个真.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可以想见,凡贾家为读者所见闻之事,皆为甄家所发生过之事,只是作者有许多不可言说的理由,不方便直书甄家,只好给人们看烟云模糊的幻影罢了。

我们仍有其他证据证明贾府为甄府之幻影,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贾宝玉梦境之中到了甄家,看到了甄宝玉也在做梦,梦见自己到了贾家,也去探访贾宝玉,除了前面下人婆子口中的侧面叙述和第一回贾雨村对甄宝玉的评论,说明甄宝玉与贾宝玉容貌行为言行举止一无二致以外,梦境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做着同样的梦,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是前八十回唯一一次真人与他的幻影的一次直接接触,而且还是在梦中,并且在梦中仍旧符合了我们关于幻影与真人做同样事的推断,并且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影子是不自知的,贾宝玉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仅为甄宝玉的幻身,他以为自己是真实存在的,而甄宝玉似乎也不曾了解,似乎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对着自己,照出了自己的一个传神的真影给世人观阅参赞……无论甄贾宝玉,双方都听说了对方的存在,都感到好奇和纳罕,所以才会做梦梦到对方,但至少当时的他们还未曾有对对方和自己之间对照关系的深刻觉悟……这让我极有探寻未知情节的兴奋之感,再高明的探佚学恐怕除了围绕有限的脂批里那句“伏甄宝玉送玉”以外,便难以展开关于这二玉之间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故事的情节想象和猜测,因为线索实在太少,范围实在太空泛了,不过,通过对甄贾两府对照关系的探密,我们发现了甄贾宝玉的对应关系,可以幻想曹公在故事收尾的时候,恐怕会安排有贾宝玉对自己身份是真是幻的惊惧猜疑和最终明白自己不过是梦幻之身的大彻大悟,会有贾宝玉见到已经先他出家的甄宝玉对他的点醒而终于情幻而散,悬崖撒手这样的情节也未可知……

以上是单独对宝玉的,毕竟整部书里明确写出关于甄家和贾家类同的唯一例子就是宝玉,然而关于两座府第的真实与幻影的对应关系,我们也有另外的证据来佐证,首先来看大观园……
贾府被作者安排座落于“长安”都中,此长安非地理意义上的长安,而是一切都城的代称,一般认为就是指的北京,而甄家位于金陵南京,一般称为江南甄家,前面我也说了,贾家有个幻.大观园,甄家势必已有了个真.大观园,我们在原著中除了从贾宝玉的梦境中得以知道甄家也有一个同样的园子以外,得不到其他关于甄家园子的具体描述,可是我们来看贾府中那本应位于北京的大观园却有什么样的出产,结了什么样的果子,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袭人遣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两个小掐丝盒子去,一个里面装的是 红菱与鸡头两样鲜果,一个是一蝶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袭人还说,这都是园子里新结的果子,是宝玉专门送给湘云尝尝的。
红菱是出产于江浙一带的南方果子自不用说,鸡头则是我这北方长大的人听未听过,更不曾见过吃过的水果,百度了一下图片,才晓得世上果然有长的像鸡头一样的果子啊!
以下为鸡头果(也叫芡实)的图片





可是鸡头是哪里的特产呢?没错,就是南京(金陵)特产,至于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按清袁枚《随园食单》也有“栗糕”条云:“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可见不管做的地不地道,栗粉糕也是金陵人常吃的糕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大可能将金陵特产的水果和糕点错写成都中大观园的出产,而刻意暗示我们,都中贾家的大观园实为金陵甄家大观园的幻影,作者写贾家,实际上写的是甄家,幻影是为传真之影,故而虽然假托为都中,影子却不得不遵从“传真”这一条约的束缚,从而将真实的园子的出产传真过来给我们看,否则,就不大好解释,为什么北方都中贾府的大观园却出产了南方水果这样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了。
此外,关于大观园的真实所在地,还有一些有趣的记载,上面我们提到的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他在南京拥有一座随园,因而自号随园老人,他最著名的作品集也名为《随园诗话》,这个随园的随实为隋,隋即隋赫德,是曹家败落之后继任曹頫担任江宁织造的官员,隋赫德从被查抄的曹家接收了曹家的园子,改为隋园,可是好景不长,隋赫德本人也很快获罪被抄家,隋园便被袁枚买下,改为随园,曹頫是曹雪芹的父亲,据说随园最初就是曹頫担任江宁织造时所建,因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也就是说,袁枚认为自己的随园便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可是随园所在地不正是在金陵南京吗?
除了大观园,我还寻到另外的一些珠丝马迹,例如在第二十九回,贾府一干女眷去清虚观打醮,在神面前拈的三出戏的最后一出为《南柯梦》,还特别提到了贾母听到这出戏在最后一本便不言语,一般认为,这三本戏暗示着贾家从兴起到富贵直到最后败落的结局,就好象做了一场繁华旖旎的大梦一般,最后终于梦醒,如一场盛筵终于要散场,就好象南柯梦故事中一样,《南柯梦》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我也认为作者寓意在此,不过,同时,我也觉得南柯梦暗喻贾府实际为空幻之影,是幻影就总有被点破被惊醒被觉悟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场大梦,总有醒来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故事的结局,所以这出戏是最后一出被冥冥中的神选中来警示贾府中人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0:52 +0800 CST  
我们前面力证贾府为虚,贾宝玉为虚影,而实际上是为了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如此写,那么这个影子是如何被照,又如何被传真的呢?在没有电视电影摄影摄像的古代,作者将用怎样的道具来为我们展示这种幻影的成像过程呢?我们假设,在江南甄府的上空悬有一面无边际的巨大镜子,这面镜子拥有神奇的魔力,甄府中的老老少少,主子奴才一概看不见头顶的这面镜子,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事无巨细,洞察秋毫的照见发生在整个甄府里的大小私情隐秘之事,不单照见了,还将整个甄府幻化成镜中之影,这影便是贾府,不单幻化成影,这影还被人看见记述了下来,成了一本书,这个看见记述者便是石头。
那么在《红楼梦》一书中究竟有没有这样一面神奇的有魔力的镜子呢?很明显是有的,不单有,这面镜子还有它的幻身,还曾正式出场开口说话,这面镜子还有正式的名字,而且这面镜子的名字甚至还曾经是整部书的待选名字之一,不用说,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正式出场在贾瑞调戏凤姐一段故事中,后来被跛足道人抢走,再无下落,难怪很多红学家认为这一段故事突兀的很,甚至还有人考证出贾瑞这一段故事是曹雪芹在开始创作《红楼梦》之前的青少年时期的早期作品,在后来开始写红楼梦以后,又把这段旧作删改加入到红楼梦中,但是我觉得风月宝鉴故事如果仅仅是为了将作者年轻时的早期作品保留而留在整部书里面的话,何以这面短短出场立刻消失的镜子竟有使整部书有可能被命名为《风月宝鉴》的荣幸呢?其次,镜子的名字是风月宝鉴,通部书那么多风流冤孽故事,为何只在早期独独照了一回贾瑞,镜子就消失了呢?那其他风月故事又是如何被鉴呢?我认为镜子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回到了甄府上空,继续默默无语的照着,真实的记录下甄府大小事,然后传真入幻,变成贾府之事给我们看,我们既已知道贾府之事为甄府幻影,那么可以推断,在甄府之中必有一个甄瑞调戏甄家凤姐故事,镜子本来悬于甄府上空,此刻又以一个幻身的形象被跛足道人赠与病中的甄瑞与他治病,而镜子竟能有自己照自己的魔力,使得这个甄(真)故事变幻成了贾(假)故事,才有我们看到的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一出幻影戏。而当贾瑞既死,家人要烧镜子,镜子自内而哭道:“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里镜子干脆自己直接开口告诉我们,镜子正面所照之事都是幻影,是假(贾家)的,真(甄家)的在镜子背后,其次,我认为镜子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很快的又以另外的幻身回到了甄府里继续传真照影,这是有证据的,那就是怡红院里宝玉卧塌前的那面穿衣镜,这面镜子历来为研究家所重视,但我觉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宝玉卧室里的穿衣镜是极为重要的道具,我认为那是风月宝鉴被跛足道人救走以后,再度变化成另外一个幻身,以穿衣镜的面貌再度进入大观园,直接进入男主角的卧室去探密以完成传真化影的任务,只不过,风月宝鉴的真身在甄宝玉的卧室中,而贾宝玉卧室中那一面不过是风月宝鉴自照的产物,自己的影子罢了,平时甄宝玉睡觉时镜套子被放下来,偏偏有一天忘了放下,甄宝玉便为镜子所摄,梦中见到了自己的幻影贾宝玉,而甄宝玉做梦这件事本身同时又被穿衣镜(即风月宝鉴)传真化影,所以,作为甄宝玉影子的贾宝玉也必然要做和甄宝玉同样的梦,又由于,贾宝玉房中的那面镜子反照回了幻影之后的真影,所以贾宝玉会梦到甄宝玉,正如两面镜子对面相照,则影像重重叠叠,互为反照,层层反射,无穷尽也,在此处更为奇特的是,这不是两面不同的镜子对照,而是镜子自己照镜子自己,同时镜子又照自己的幻影,因此更加迷幻致惑……而我们读者是被作者反笔所写而扭着看的,故此,我们看到的,反倒是贾宝玉做梦梦到了甄宝玉,醒来以后反倒自己叫自己名字,所以丫头们才说,床前的镜子对着人睡觉会丢魂什么的。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并无一闲笔,作者借丫头的话在提醒我们这面镜子才是本书一大关键,难怪有的读者会说,宝玉这一梦描写十分不寻常,读来令人悸然心动,甚至令人惊心动魄。
那么传真入影的镜子风月宝鉴我们找到了,可是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是无法绕开去的,那就是为什么作者非要这么写,为什么非要设置一个甄家来做隐藏在背后的背景,而表面上只讲贾家的故事?而甄家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曹家又有何异同?如果说贾宝玉只是甄宝玉的一个幻影,那么谁才是真正自仙界下凡的神瑛侍者?而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究竟入的是哪一家红尘?是甄家还是贾家?等等等等……我将在下篇再进一步论述。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2:29 +0800 CST  
红楼闲笔之烟云雾绕真(甄)假(贾)府(下)

上篇我们找了一些证据论证了了甄府贾府对应关系与相互影响,那么许多问题相应就跟着来了,作者又为何非得要这么写呢?直接写大荒山青埂峰下的石头幻形入世以后进入了虚构的一个张家 赵家 李家,这个故事体系不是已经完备了吗?何须又偏要设置一个甄家贾家,而又偏偏以真假之谐音来冠之以姓氏,作者究竟想以此给读者暗示些什么呢?而这甄家贾家的叙述方式,在全书的整个构思体系中又重要不重要呢?
我个人以为,红楼梦未能全本流传,加上高鹗的拙笔胡诌,使得人们大大的误解了作者的原意和全书的整体构思和结构。而高鹗的续书又歪曲了很多本来可以推论出的事实,使得后半部书中的甄家和甄宝玉整个形象都变得呆板僵硬不说,思想境界也大大的荒谬起来,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家族荣辱兴衰做背景,带有部分自传体性质的小说,要想弄清作者的原意,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以作者的立场来考虑,假如我们是作者,要把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描绘出来,还要给世人阅看,而且其中还牵涉不少家族秘事,贪赃枉法者有之,偷情通奸者有之,私定终身者有之,谋财害命者有之,以势压人者有之,虽嘴上说是不干时政,但是曹家的兴衰却毫无疑问跟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权利斗争密切相关,凡此种种,如果你是一个处在当时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控制和文字狱兴盛的时代,要怎样巨大的勇气才敢下笔呢?
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一书,作者不但写了,还揭露了很多丑恶,写的那么清楚明白,但却又明白的告诉我们将:“真事隐去”了,这表明,做为一个想要将自己家族史生动细致的描写出来,但却又不得不顾忌很多现实因素,作者不得不做一些现实的考虑和取舍,采用一些隐讳的笔法来隐写和侧写,假设我们把读者称为从门外窥探这个家族隐私的“外人”,那么作者本人及其家族成员和亲友就可以称为熟知家族秘事的“内人”这些“内人”当中,甚至有可能包括作者的长辈,做为“内人”与“外人”的媒介的作者,又想要把这一段故事介绍给“外人”,又不愿使“内人”过于尴尬,同时还要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他只能小心翼翼的采取某种写作手法,以虚假之名托之,写贾家,做贾家事,便是写假家,做假家事,人名都是假托的,事体人物也有些是虚构的,只有情理是真的,以为尊者讳,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欲语还羞,方可使“内人”心安;同时,又使当朝皇帝不会注意到这是遭打击的前官员家族对统治者有什么不满和怨怼,好保住作者这颗项上人头。但是如此,假托为贾家便是,何以仍旧要隐写一个甄家呢?我想除了作者故设迷津,誓要瞒人(脂砚斋语)以外,恐怕还在于作者生怕日后读者真把这个故事当成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来看,生怕这个故事,被人认为是写书人虚构了一个大荒山青埂峰引出的一段编造的传奇,因为做为一个不得不照顾“内人”感受,又害怕政治迫害,同时又迫切的想要真实的将自己经历过的故事生动的反映给“外人”,甚至是千百年后的后人的作者,假使“外人”或者“后人”误解了作者的原意,把这段故事真当成了虚构的假故事,也是其切切不愿看到的结果吧,我认为作者还是非常担心会被误解的,他还是希望此书流传到后世以后,人们能够从他的甄家的设置得到暗示和提醒,告诉不明就理的读者,这不单是个假托的虚构故事,还曾经是真实发生过,真实经历过的,有事实根据的事情。写贾家便是写甄家,读者看到的贾家事,便是甄家事,这便是使用谐音的愿意。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4:20 +0800 CST  
然而,以上种种仅仅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做为一部书的整体构思,真假论调贯穿全书,可以说甄家的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寓意,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找到书中的证据,仍然是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那一回,在介绍风月宝鉴第一次出场时候的脂批如下:

说毕,从褡裢中【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取出一面镜子来【庚辰双行夹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两面皆可照人,【庚辰双行夹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明点。】——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有济世保生之功。【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庚辰双行夹批:所谓无能纨绔是也。】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辰双行夹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我们上篇就论述了风月宝鉴于甄贾两府的传真照影作用,在这里的多条脂批可以说极其意味深长,脂批说:【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是怕读者误以为自己看到的贾府故事是作者着意要写的,其实作者是要写甄家,又说:两面皆可照人,【此书表里皆有喻也。】似乎是在告诉读者风月宝鉴正是具有大关键大作用的道具,是能够喻示整本书“表里”的物件,并且明白告诉读者,此书明写贾家【原系空幻虚设】,但又要【观者不要光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可见,除了表面上的规谏纨绔子弟不要耽于声色,否则性命堪忧以外,还有双重的寓意,这寓意是干系整部书的写作构思的,故此点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谁人识得此句】也就是说,识得此句的人才是聪明读者,所以说“不可照正面”,可以将之翻译为:读者千万不可只看书的表面上写的贾家,那都只是空幻的虚影,“只照背面”,可以翻译为:聪明的读者请将你看到的贾家领会成背面隐写的甄家。
在凤姐与贾琏和奶妈闲谈省亲话题中又再度提到甄家,这里的脂批更加醒目,直接点出了甄家的重要性: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4:45 +0800 CST  
这里的脂批直接提示我们【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在前八十回里面基本就没有怎么描写的甄家如何又是大关键,大节目,勿做泛泛口头语来看呢?
其次提到甄家接驾四次时,脂批又说【真有是事,经过见过】,此批文最妙,因为这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驻跸江宁织造府曹家,作者惟独把曹家最显赫最荣耀的一段历史安放在甄家身上,等于明告诉我们,甄家之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是可信的,故而连脂批也说“真有是事,经过见过”,从旁更加印证了甄家于此书中存在的价值是大关键,大节目,非泛泛之家……甄家的关键之处一是作为贾家的模板,参照,与原型来存在的,贾家不完全等同于甄家,贾家的事体甄家都有,但甄家的人名,地名,建筑,园林,人物,穿着打扮,语言风貌有可能被风月宝鉴解构,然后又在重构贾家时虚拟化了,唯一不变的是事件的条理、逻辑、情节走向和内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才有了幻影的虚构感,甄家有的事,贾家未必都有,例如四次接驾,贾家就没有,这是作者有意显山露水,揭开一点点真实面貌给读者看,然后又用画家烟云模糊的笔法轻轻抹去,意在惊醒读者,告诉你们看的表象背后,另有真事。而此处脂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又提醒我们要对甄家予以应有的重视,如果说,贾家是甄家栩栩如生的幻影,我们只需看贾府中细致如微的描写就可想象甄家情状,何以甄家又被单独提出来做为大关键、大节目来点正文,点正题呢?要讲清楚这第二点,需要和元春省亲那一回的脂批对看: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双行夹批:二句毕矣。】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5:18 +0800 CST  
我们先不看前面,先看后面,原著正文那两句形容演戏的话:“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后面脂批【二句毕矣】,实是告诉我们,此二句是暗语,表面形容贾府演戏,实则是写:“贾家虽是妆演的形容(所以才冠名以假家之谐音),却作尽甄家的悲欢情状(所以冠名为真家之谐音)”。
其次,再看前面的戏单里唯一与甄家有关的,是第三出戏《仙缘》,这是《邯郸梦》里最后一出折子戏,脂批里提到,这出折子戏“伏甄宝玉送玉”,并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正与前文脂批提到甄家时说甄家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相呼应,脂批如此郑重其事,反复强调,甄家还可能仅仅是做为一种背景式的存在吗?肯定不是的,由脂批便可看出,甄家在整部书里必然是有着重大寓意的一种存在,必然是影响最后故事结局走向的一种关键存在,必然是作者从一开始构思通部大书的结构时就搭建好的一个重要构件,这才能称得上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同时也告诉我们,甄家和甄宝玉在八十回后绝不可能像高鹗所写那样无关紧要,似有若无。
可是仅凭脂批里那句“伏甄宝玉送玉”,多年来也令红学专家们困惑,八十回后原文已经散失,而脂批所给线索太少,范围太空泛,也很难确定作者所指到底是何事何意,我对这句话也有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想象,将来会在通灵宝玉探佚一文里再讲,本篇还是先来探讨甄家甄家宝玉的真正寓意。要想探讨清楚甄家的真正寓意,只能从《仙缘》这出折子戏入手,《仙缘》是汤显祖晚年作品《邯郸梦》最末一出,也叫《仙圆》,《邯郸梦》故事是根据唐传奇《枕中记》改编的,: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这个故事,与上篇提到的《南柯梦》故事几乎如出一辙,无论是南柯梦还是黄梁梦都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造劫历幻,享尽荣华富贵,历经悲欢离合后突然梦醒,始知自己经历过的一切繁华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而已,这两个类同的故事,都是以梦中人历经繁华变迁,最终大梦终醒为故事基本框架,前一出戏者经作者经由贾母的反常表现来提醒读者这出戏背后似有深意,后一出同样经脂砚斋批语所提醒,并明确把这类故事同甄宝玉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南柯梦》和《邯郸梦》正是作者构思《红楼梦》故事基本框架的蓝本,可以说,《红楼梦》故事,正是作者参照那两个故事,构思的另一出主人公造劫历幻,最后大梦终醒的一出故事,而“大梦终醒”的梦中人,在《南柯梦》是在梦中担任南柯太守的淳于棼,在《邯郸梦》是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的卢生,在《红楼梦》便是经历了贾府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贾宝玉,而“大梦终须醒”是所有这类型故事唯一的,统一的结局,《红楼梦》自然不能例外,我们曾证明过贾宝玉仅仅是个幻影,这幻影可以理解为梦中人,梦中人依然是虚幻的,虚幻的人对应的真实人,醒来以后的人,毫无疑问便是甄宝玉。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5:51 +0800 CST  
可以说,甄宝玉作为作者仿照《南柯梦》和《邯郸梦》故事开始构思《红楼梦》基础框架的时候便作为极为重要的人物设定而存在了,他是贾宝玉梦醒以后的自己,一个了悟了人世繁华如空梦的惊醒者,这便是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总体构思,他就是要写一个入梦的人在身不自知入梦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扮演自己的角色,经历红尘繁华旖旎的一段故事,然后还要在最后写这个人最终的惊醒和了悟。只不过,我们没有运气看到那最后的部分书稿罢了。《仙缘》这一折,讲的正是吕洞宾借给卢生仙枕,卢生在枕上黄粱一梦后醒来后,拜吕洞宾为师来到仙界证盟,开始逐渐从梦中醒悟并度化成仙,抛却尘寰的那一段,《仙缘》位于大梦终醒故事结构的末尾,是梦醒时分的重要时刻,而脂批偏偏说这个故事与甄宝玉相关,且为全书大关键大过节,由此可以大致推测甄宝玉为贾宝玉梦醒之后的自己,此出戏的故事暗伏甄宝玉有所为,不正是告诉我们,甄宝玉是唤醒贾宝玉的重要人物吗,贾宝玉的了悟,贾宝玉的梦醒,贾宝玉悟道以后的度化必然是甄宝玉有所为才能完成的,而甄家甄宝玉的最重大意义,即是贾家贾宝玉一段繁华梦醒之后的清醒了悟了以后的自身,是梦醒以后觉悟的自我。这个寓意,与全书最初的整体构思汲汲相关,意义重大,所以脂批所说甄家为大过节,大关键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我们证明了贾家为甄家幻影,贾宝玉为甄宝玉梦中浑然不知的自己,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在玩连线游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把贾宝玉同神瑛侍者画等号了,真正下凡造劫历幻的神瑛侍者应该是甄宝玉,如果去查字典,“瑛:这个字的意思是像美玉一般的石头,神瑛便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像美玉一般的石头,那么难道真(甄)宝玉不是神瑛,反倒假(贾)宝玉才是不成?林黛玉曾问贾宝玉,“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尔有何贵,尔又有何坚?”可为书中对贾宝玉身份最直接的质疑,所以,结局是贾宝玉竟答不上这个机锋,因为他本不是真的宝玉。所以说,贾(假)宝玉是投胎落入凡尘的神瑛侍者甄(真)宝玉的幻影,是神瑛侍者凡人身份的镜中幻影,梦中自我,这样才说的通,而自警幻仙子案前下凡的那一干风流孽鬼投胎也是落在甄家,而贾家那些姐妹也不过是甄家姐妹们的幻身了,从大荒山青埂峰下幻形入世的那块大石头变成的通灵宝玉,实际上是自甄宝玉落草时带入凡尘,又自始至终都戴在甄宝玉脖子上,而贾宝玉那块,是通灵宝玉的幻影,此为重重虚幻,从仙界落入凡间一层幻,从幻又入梦,是第二层幻,直到梦醒之时,为幻身的第一次了悟,然后又由梦回到天界,太虚幻境,是脱离凡尘,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为幻身的第二次也是最终了悟。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6:12 +0800 CST  
然而在通部书的文本中,甄家与贾家并行存在,互有来往,而且甄家的抄家似乎还在贾家之前,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家族,但是,这多半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迷津,为的是迷惑读者,增加了整个故事的神秘感和迷惑感,例如,冷子兴在对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提到贾宝玉是衔玉而生,可两人的对话中没有提到甄宝玉也有这等异事,看上去甄宝玉似乎没有玉,但是不要忘了,他是对着贾雨村这个人介绍贾家的,贾雨村名贾化,实际上他是作者设定的假话、假语村言的拟人人化,也就是说,对于将真家事向假家事转化的时候,假家事自此开始随着假话浮出水面,而真家事就随着另一个拟人化的人物甄士隐的出家在本书的一开始隐去了,贾雨村应该是承接甄(真)家事开启贾(假)家事的贯穿性人物,故此他一开始便与甄士隐相熟,假话(贾雨村)从真事(甄世隐)那里承接了故事的原委,却在说假话的时候将故事的真名姓隐藏在假话背后,在整个贾府的幻影戏中间,他都时不时出现,是作者告诉我们假话贯穿始终,此外,贾雨村饱读诗书,颇有些见识,他见过甄宝玉同时也见过贾宝玉,他还对林黛玉很熟悉,他不同于甄家那些无知识的来贾府请安的婆子,他对于禀正邪两赋而生的具有非同常人个性的人还有一番独特不俗的见解,他在成为林黛玉的老师之前,先在甄府给甄宝玉当过老师,我们后来都知道,贾雨村在攀附上贾家以后,每次拜访贾政必要请求贾宝玉出来一见,以至于引起贾宝玉很大的不快,每次读到这里,我心中都泛起强烈的神秘感,引起读者探究和好奇心的,是贾雨村究竟为什么对贾宝玉如此热心呢?作者却留给读者一个神秘的旋涡,然后就又将情节浪潮向前推进了,此一段就成了永远难解的迷案。
有人说,贾雨村每次拜访贾政都想见宝玉是因为想预先跟未来的贾府主人拉关系套近乎,我总觉得这种论调未免也太小瞧了贾雨村,贾雨村固然是个品行恶劣的人,但却见识不凡,他见过甄宝玉,又听说了贾宝玉的异事,可能最初是好奇,但当他见到贾宝玉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见到了甄宝玉的翻版,他定然是心中讶异的,深感神秘的,正是这种神秘感引起的好奇心,他对于禀正邪两赋而生的人又独具赏识的慧眼,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想见到贾宝玉,想要弄清这两人的异同和神秘联系,此外,贾雨村者,假语村言也,正是这个人物,将贾府幻影大戏的大幕开启,也正是他送林黛玉进贾府的,他是联系甄(真)贾(假)两府的媒介人物,作者通过贾雨村这个拟人化人物,假话开始说了,假戏也就开始做了,可是假话本身也是不自知的,他对真假宝玉的存在也是感到惊讶、迷惑和好奇的,殊不知,贾宝玉就是说假话才有的结果啊!由贾雨村的人物设定可知,甄宝玉的真通灵宝玉被隐匿了,故意不提,那是因为假戏已经开场了,甄事必然要隐去才能瞒人。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6:49 +0800 CST  
可是甄家又不同于历史上的曹家,无论甄宝玉还是贾宝玉都不是作者本人,脂批在评论宝玉时曾说:自古以来所未见有此等样人,可见脂批也认为宝玉这样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谁也不可能衔玉而生啊!他只是一个艺术形象,是作者笔下塑造的有自身影子的虚构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自己的理想型,至于甄家与曹家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曹家是作者心中的那个甄家的原型,作者心中的甄家是曹家的真实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精华萃取素材后的艺术形象,这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曹家的家事,很多被作者拿来暗示为甄家,却表面上以贾家的名义来书写,不同点是,作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已经不再是事情原委的原始风貌了,否则,怎么解释大荒山,怎么解释太虚幻境这些荒诞虚幻的传说?因此上,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一书是假托贾家故事,来叙述一个甄家的故事,甄家的故事有很多原始素材来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曹家,作者根据曹家的故事进行提炼加工,然后浓缩成了一个有真实基础又有艺术加工的故事来给人们欣赏。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6:17:51 +0800 CST  
上面的那篇文章太长,要有人懒得看,直接拉下来继续看楼主八八八……

接下来,《芙蓉女儿诔》中暗示的黛玉之死
为什么楼主觉得晴为黛影是很有道理的呢?是因为前八十回里暗示的很明显,最明显的莫过于晴雯死后宝玉为晴雯撰写诔文时的那有点神秘感的描述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К,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晴雯的诔文经宝玉最后的更改,竟让黛玉起了疑心,暗暗觉得那上面的那篇文章太长,要有人懒得看,直接拉下来继续看楼主八八八……

接下来,《芙蓉女儿诔》中暗示的黛玉之死
为什么楼主觉得晴为黛影是很有道理的呢?是因为前八十回里暗示的很明显,最明显的莫过于晴雯死后宝玉为晴雯撰写诔文时的那有点神秘感的描述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К,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晴雯的诔文经宝玉最后的更改,上面的那篇文章太长,要有人懒得看,直接拉下来继续看楼主八八八……

接下来,《芙蓉女儿诔》中暗示的黛玉之死
为什么楼主觉得晴为黛影是很有道理的呢?是因为前八十回里暗示的很明显,最明显的莫过于晴雯死后宝玉为晴雯撰写诔文时的那有点神秘感的描述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К,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晴雯的诔文经宝玉最后的更改,竟让黛玉暗暗觉得那更改的诔文竟像是为自己写的一般,黛玉满心狐疑惊惧,因为这不是什么好的兆头,而用晴雯的诔文来比喻黛玉的祭文,则也预示着黛玉的死也与晴雯之死的方式有类同之处。
晴雯是遭小人奸谗陷害致死的,而黛玉也很可能是如前推测的,遭敌对阵营的心机陷害致死的,最有可能的就是黛玉不堪对自己声誉的污蔑,病重而亡,而宝玉无可如何,因为对方很可能是他也无法抵抗的力量,就像他无法保护晴雯,他也一样无力保护黛玉。
前面有人说,黛玉死在宝玉娶亲之前,是没错的,因为黛玉如果还活着,宝玉是不可能另娶宝钗的,宝玉不愿意,闹个天翻地覆,估计王夫人等人也是干瞪眼没办法。
所以只能是宝玉眼睁睁看着黛玉遭人陷害无力相救,黛玉死后,才被迫娶了宝钗,这时候可能是奉旨成婚的,因为即使黛玉死了,宝玉也未必愿意立即娶亲,既然黛玉死了,又有旨意在上,他可能才能勉强同意,但终究意难平,后来贾家败落,宝玉出走才成为可能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9:43:25 +0800 CST  
发错了,发了两遍额~~~~~~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19:43:53 +0800 CST  
重新发一下,读起来舒服一点,上面那层作废


上面的那篇文章太长,要有人懒得看,直接拉下来继续看楼主八八八……

接下来,《芙蓉女儿诔》中暗示的黛玉之死
为什么楼主觉得晴为黛影是很有道理的呢?是因为前八十回里暗示的很明显,最明显的莫过于晴雯死后宝玉为晴雯撰写诔文时的那有点神秘感的描述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К,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晴雯的诔文经宝玉最后的更改,竟让黛玉暗暗觉得那更改的诔文竟像是为自己写的一般,黛玉满心狐疑惊惧,因为这不是什么好的兆头,而用晴雯的诔文来比喻黛玉的祭文,则也预示着黛玉的死也与晴雯之死的方式有类同之处。
晴雯是遭小人奸谗陷害致死的,而黛玉也很可能是如前推测的,遭敌对阵营的心机陷害致死的,最有可能的就是黛玉不堪对自己声誉的污蔑,病重而亡,而宝玉无可如何,因为对方很可能是他也无法抵抗的力量,就像他无法保护晴雯,他也一样无力保护黛玉。
前面有人说,黛玉死在宝玉娶亲之前,是没错的,因为黛玉如果还活着,宝玉是不可能另娶宝钗的,宝玉不愿意,闹个天翻地覆,估计王夫人等人也是干瞪眼没办法。
所以只能是宝玉眼睁睁看着黛玉遭人陷害无力相救,黛玉死后,才被迫娶了宝钗,这时候可能是奉旨成婚的,因为即使黛玉死了,宝玉也未必愿意立即娶亲,既然黛玉死了,又有旨意在上,他可能才能勉强同意,但终究意难平,后来贾家败落,宝玉出走才成为可能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20:02:17 +0800 CST  
@馍夹巧克力 2016-06-18 22:11:57
曹雪芹的写法是用当时的宝玉之眼去看大观园里发生的事情,宝玉当时并不知道袭人告密,所以文中并不写明,而几十年之后的曹公在写书的时候已经全然知道或想明白所有事情
-----------------------------
对了,我也是这样觉得,而作者就是宝玉的原型,因为多年以后想明白当时年少的自己蒙在鼓里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痛心疾首之处,所以才想写出来的,写书也是一种怀念和对压抑多年的痛苦的发泄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8 22:32:50 +0800 CST  
@西溪戏徙犀ORI 2016-06-19 03:02:42
这么多红楼帖,楼主你是真牛,让我这个娃1岁多的娘欲罢不能半夜不睡还要发言。
关于晴雯,同位女性,我很不喜欢她,拜高踩低,还容不得别人靠自己的能力和勤奋上进,前面有评论说她是赵姨娘前传,我曾有过一个帖子专门说晴雯,其中的观点也差不多,实际上,她无非也是靠着聪明伶俐以色事人。不过底线把得稳一些,没有把清白女儿身随随便便给了宝玉。当然也可能她年纪尚小,宝玉虽然喜爱她,还未动色心,所以她即便想自......
-----------------------------
关于最后一段贾母为宝玉求亲宝琴的事,也是一种没有明写但是暗中两方阵营较劲的剧情,这是贾母的障眼法,因为明明宝钗就没有定亲,还有著名的金玉之论在前,并且薛宝钗跟王夫人还有亲缘关系,贾母如果要安心从薛家为宝玉求亲,为何不亲上加亲,反而舍近求远去求宝琴呢?
应该是贾母事先已经听说过,宝琴许过人家了,故意向薛姨妈提亲,知道薛姨妈不得不因宝琴许过婚而拒绝的,这相当于直接打了薛姨妈的脸,告诉薛姨妈,宝钗再好,我就是不要宝钗,宁可找别人。并且贾母各外疼宝琴,连宝钗都说她就不明白自己哪点比不上,就这样招人疼,这样算是有点嫉妒的话,应该是贾母故意疼宝琴,做给薛姨妈看的。
黛玉应该是了解祖母的心事,所以并没有怨恨和伤心,否则以前为了些许影子都没有的事,就跟宝玉闹别扭,怎么真的提亲黛玉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其次宝琴算是红楼女儿里少见的没有什么黑点的人物,连香菱都有点愚忠的呆气,宝琴却完美的令人感到稀罕,林黛玉跟宝琴应该比跟宝钗更合得来吧!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9 10:19:13 +0800 CST  
前面有人提到北静王和黛玉,个人觉得不大可能,北静王应该早已娶亲,又有妾室,黛玉跟宝玉情投意合,跟北静王却不是知己,宝玉曾经拿北静王给的鹡鸰香串送给黛玉,黛玉直接扔回去,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
下面八一八北静王是谁,看过《还珠格格》的大概对乾隆之子五阿哥永琪和他的一干朋友们印象深刻,宝玉也是算是类似的情况,像尔康和永琪一样跟北静王关系很好,北静王名水溶,水字跟永字非常相似,溶字则实际是瑢,北静王的原型应该是永琪的弟弟六阿哥永瑢才对,但是我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曹家是雍正年间被查抄的,而宝玉认识北静王的时候,北静王已经是王爷了,那说明乾隆已经登基,那时候曹家应该已经败落了,何以又有后面的情节?又或者说,曹家在乾隆前期曾经中兴过一段时间?后来才彻底一败涂地,红楼梦里的时间线也是非常的迷惑人的,可能作者存心故设迷津,尤其在这种关系到家族兴亡,关乎朝政的地方上特别谨慎小心吧!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9 11:35:52 +0800 CST  
@橙汁橘汁 2016-06-19 14:52:42
楼主说的好好啊,又好想看红楼梦,以前老是看到黛玉死了就看不下去了。
楼主推荐一下买什么版本的红楼比较好啊…
-----------------------------
我看的就是最普通的版本,120回通行版,但是80回后每次都看不太下去,比较陌生,不过一些红学家的著作,讲座听过一些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9 18:28:58 +0800 CST  
接着八《题帕三绝》旧帕子内蕴含的深情。且看原文:

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象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а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去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怞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子上走笔写道: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宝玉挨了打,自己还伤重疼痛难忍,却还放心不下黛玉,但是却怕袭人(原文就是怕),专门把袭人支走了,才叫晴雯送去几块旧帕子,黛玉起初觉得奇怪,后来大悟,并于帕子上题上三首诗。
初看此段我也会觉得疑惑,为什么几块半新不旧的帕子会让黛玉这么动情,并且作者也并没有明说,并且为什么宝玉要晴雯送帕子给黛玉,并且送就送吧,还一定要支走袭人,仔细想想,方才能解读宝玉的深情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9 18:47:49 +0800 CST  
黛玉所思的宝玉的苦心是什么?宝玉挨了打,黛玉两个眼睛都哭肿成桃了,为此还特别躲开了凤姐,怕她取笑。这是黛玉为宝玉挨打承受了一样的痛,打在宝玉身上,痛在黛玉心里,我觉得黛玉是能够理解宝玉为什么挨打的,而那种叛逆在黛玉性情里也有,两个人对来自外界的压力的抵抗精神是能够相互理解的。这就是黛玉的苦意。
而宝玉担心黛玉哭坏了身子,希望她不要为了自己挨打而不保重自己,所以送她帕子是知道她为他痛心,这帕子是送她拭泪的,希望她不要为自己难过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宝玉的苦意。
黛玉正是一开始迷惑,后来解开了此意才神魂驰荡的,继而想到两人尚且渺茫的未来,和面临人多口杂的复杂环境,私相传递信物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的中伤诽谤所以才感到可悲、可惧。
但是如果仅仅是拭泪,找几块新帕子不是更显诚意,但是却只是几块旧帕,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的一段情节,
之前,宝玉和黛玉大闹了一场,过后和好的时候,宝玉没有带帕子,要用袖子擦,自己尚在伤心的黛玉,将自己的一块旧帕递给宝玉拭泪,这是宝玉念及前情,敬还黛玉的。
故而黛玉心旌神摇,不能自禁,于帕上题上的三首诗,正是隐隐抒发自己的情怀。
宝玉与黛玉传递感情,袭人却是个动不动就拿大道理规劝宝玉的,自然不敢让袭人知道,故而遣晴雯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宝玉与袭人虽表面要好,但实际上,却不如晴雯深得宝玉之心。而袭人的温柔却成为了宝玉的软囚笼,虽然甜蜜,终是束缚。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6-06-19 19:11:57 +0800 CST  

楼主:油煎燕子

字数:197306

发表时间:2016-06-17 04: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9 22:31:29 +0800 CST

评论数:54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