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红楼梦》里那些作者暗示的情节和隐藏的深意

楼主抽出一点空又来更文啦!接着上面说灯谜,后面李纨又说了一个灯谜: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

谜面“一池青草”这个草的名字就是蒲芦,所以谜底是四书上的这句“蒲芦也”,
“蒲芦也”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郑玄注曰:“蒲芦,蜾蠃,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蜾蠃(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蒲芦,说者以为蜾赢,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艺’。夫政犹蒲芦也,人之为政,犹地之艺蒲苇,遂之而已,亦行其所无事也。”
所以“蒲芦”既指蜂,又指蒲苇。
这个谜语表面的谜底含义是如此,且两个谜底也没有定论,因而其暗含的深意就更为玄妙难解,所以暂且放下不表,要说完接下来的两个看上去很好理解的谜语以后,再反回来猜测这个迷底有可能是暗示了什么。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7-03-04 21:37:49 +0800 CST  
后面李纹李绮又说了两个谜语:
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两个谜语谜底都在原著中直接说出来了,所以不必过分解读,就是山涛和花,但是其暗含的深意却可以说一说,在我看来:山涛者“流水”也,花者“飞花”也,
贾宝玉在初游太虚幻境时,遇到警幻仙子,警幻唱的歌,歌词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警幻仙子唱的第一句:春梦随云散,就是指贾宝玉所做的这一场大梦最后会烟消云散,而梦中如鲜花般纷纷凋落的众女儿,也一个个逐水流逝了。所以是“飞花逐水流”
所以,这两个谜语的谜底,其实就是合起来暗示:“飞花逐水流”之意了。也就等于说包括谜语的作者李纹李绮这样的如花少女们最终的命运也不过是逐水飘零的悲剧结局而已。
那么知道了这两个谜语的谜底所暗含的深意,再返回来看前面那个“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谜底,究竟作者倾向于谜底是螟蛉还是蒲苇呢?
我个人觉得,作者还是倾向于蒲苇,蒲苇者,草木也,是应了谜面的意思,谜面就是指草,这个草,我觉得是暗指“绛珠仙草”,是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的隐喻。“蒲芦也”这个谜底出现在逐水流的飞花谜语之前,暗示林黛玉早于一众逐水流的飞花之前仙逝。也就是说,林黛玉因为死的早,避免了“飞花逐水流”的悲惨命运。虽然早逝已经是非常的悲剧了。林黛玉《葬花吟》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是指林黛玉早早仙逝,避免了风尘肮脏违心愿的所谓“污淖陷渠沟”的那般飞花逐水流的凄惨命运。
这就是前面的那个谜语暗含的深意。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7-03-04 22:03:01 +0800 CST  
在我解读下面的灯谜之前,先补充一点佛教背景知识,我认为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刻画主人公贾宝玉由蒙昧状态通往彻悟的成长历程非常的有帮助。
作者在《红楼梦》的原文里提到过佛教禅宗的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五祖弘忍欲传法嗣,通过对上座神秀和火头僧惠能二人所做的偈子的不同的考察,最后将法嗣传给了惠能。事实上这是佛教禅宗的一个著名的转折性事件,自此以后,禅宗划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就是以神秀为宗师,其修法讲求的是“渐悟”,而南派便是以惠能为宗师,讲求的是“顿悟”,因而禅宗中有了“北渐南顿”的说法。毫无疑问,这个“北渐南顿”深刻的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我在前面讲到贾宝玉从一个迷梦中人渐渐醒悟过来的时候,讲解过贾宝玉最初是经过了“道悟”、“禅悟”、“情悟”的阶段,我说贾宝玉的三悟是渐渐的悟,这个渐渐的悟就是一个迷梦中人缓缓的清醒过来的过程。我也曾经分析过,贾宝玉是经过了两次出家,经过了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悟道,最后大彻大悟从迷梦中彻底醒过来后悬崖撒手的,而作者明显是用神秀和惠能的两个不同境界和层次的偈子来暗示贾宝玉的这两次悟道。很显然,贾宝玉早期的“三悟”,走的就是北宗神秀“渐悟”的路子,他的第一次的出家,也是渐悟导致的结果,但是如同神秀的偈子一样,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所以是“虽善无征”、是惠能评价神秀的偈子说的那样“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而贾宝玉最后是见到了甄宝玉送来的玉才恍然大悟,从迷梦中彻底清醒过来,这个“甄宝玉送玉”就是一种在已经渐悟基础上的顿悟,是猛然间当头一棒后的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就是南宗惠能“顿悟”的路子。
而《红楼梦》的作者,早就借薛宝钗讲解林黛玉续作的偈子的时候,直接讲述了神秀与惠能最初在俢法上的分歧与这种分歧最终导致的结果,来暗示贾宝玉的不同层次的悟道,并用宝钗所说的“实在这方彻悟”来预先告知读者,贾宝玉最后的顿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7-03-07 20:36:09 +0800 CST  

今天接着解读后面的灯谜:
接下来史湘云又做了一支《点绛唇》灯谜,原文如下:
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做些浅近的俗物才是。”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样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偏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个谜语, 作者也直接把表面的谜底说出来了,是耍的猴儿,一般来说,在《红楼梦》中猴子的意象代表“猢狲”,暗喻“树倒猢狲散”,例如贾母曾经出了个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表面答案虽是荔枝,但是脂批在旁边明确批注,此谜语暗喻“树倒猢狲散”。因此史湘云这个谜语的谜底,剁了尾巴的耍的猴儿,暗指贾府“树倒猢狲散”之后,子孙流散,就像秦可卿托梦时担忧的那样,连祖宗祭祀都没有办法继
续了,所以说后事终难继,也能解释的通。
但是,从谜面上来看:“溪壑分离,红尘游戏”这样的话,让人很容易想到了原本是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这样荒山野岭中的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进入红尘旖旎的梦乡,做了一场红楼大梦,最后又大梦终醒,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而已这样的一段经历。所谓“溪壑分离”就是指石头离开了大荒山,所谓“红尘游戏”则是指石头进入富贵温柔乡的那一场经历,只不过最后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所以是“后事终
难继”。因此我觉得这个谜语的真正谜底,应该是“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本身又隐喻了其主人贾宝玉的梦幻人生,所以通灵宝玉的:“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其实隐喻的也是《红楼梦》一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的一生遭遇和最后结局。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7-03-10 20:28:34 +0800 CST  
@灰原哀有始有终 2017-04-05 00:39:05
看到楼主这样解读薛宝钗,只能说我无语,恐怕你是中了程高本的毒吧?无药可救了。
-----------------------------
你是知乎上那人吧,又一个没看完帖子就妄下结论的人,程高本后四十回我自年少时看过一次,再没看过第二回,连具体细节都忘的差不多了,上哪里去中程高的流毒?
至于你在知乎上大谈的所谓旧时真本后28回,非说我是看了那本书如何如何,我更是只浏览过目录,看过故事梗概,就是这个梗概让我实在接受不了,后来在帖子里人的强烈建议下,不得已去看了一下开头,我还是看不下去放弃了,因为实在感觉与我心目中的《红楼梦》差的太遥远了。也不知道那本具体是怎样写的,我又如何受那本子的影响?
最后,还是建议你看完全帖,哪怕你不同意我的观点,至少别那么自信的乱下结论。看看大部分看完完整帖子的人是怎样评论我的观点。
以及借此声明一下,个人观点过于浅薄无知的,以及再有类似这样不看完乱下结论的,我不再回复,不做解释。
楼主 油煎燕子  发布于 2017-04-05 10:08:43 +0800 CST  

楼主:油煎燕子

字数:197306

发表时间:2016-06-17 04: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9 22:31:29 +0800 CST

评论数:54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