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魏东亭、伪小宝还是《红楼梦》里的假宝玉?正说康熙帝基情

“体元主人”是康熙随身携带的一方印石,就跟别的文人一样,他的号不止一个,除了佩文斋,体元主人也是他的一个号。




体元,谓之天地之元气为本。体元也表示三维的无穷小。

故宫里虽然有个体元殿,但是咸丰九年才这么叫的,咸丰御笔题匾“体元殿”,所以跟康熙没关系。

这个印上左为虎,右为龙,上位是乾卦,意指天,是阳。下位是坤卦,意指地,是阴。正如过去皇帝居乾清宫,皇后居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是由此而来。

因为它是个圆印,又有乾坤二卦,所以我觉得这个印的设计是太极八卦图的变形。



我想说什么你们估计已经想到了,“寅”通“虎”,这上面刻了一条龙和一只虎。按照阴阳双鱼的排布位置,以69的形状首尾相接。

上乾下坤,云从龙虎从风,万物应运而生。

我朋友树觉得康熙这么干她简直难以相信,于是她搜到“乾坤交媾”,语出《 周易》,见泰卦。
泰卦上坤下乾, 坤为地, 乾为天,只有地气上升, 天气下降,才能乾坤交媾,交媾则上下气机通泰,故万物化生,这就是泰之象。地天泰则上下通,国运泰则民安乐,这都取乾坤交媾之象。

夫“龙虎交媾者"乃三元合一之法也,所以会乾坤、交坎离、簇阴阳、合性命,使二者复变而为一。以至九宫、八卦、七政、六位、五行,四象、三才之生于二者,莫不皆归于二矣。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大哉!一乎!以其流行谓之炁,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初以交合配阴阳而定坎离......若以炎炎人中,见一黑点而上升。滔滔浪里见一赤龙而下降。二兽根逢,交战在楼阁之前。朱门大启,悖悖烟焰之中,有王者指顾。大火焚天,而上有万丈波涛,火起复落,烟焰满于天地。龙虎一盘一绕,而入一金器之中。下入黄屋之间,似置在笼柜之中。若此龙虎交媾而变黄芽之想也。

三元,指天元、地元、人元,也指天人合一论,本为黄老道家的一种精神思想,后被一些文人用在小说中的仙道修练、修行、修真。

好家伙……龙虎交媾……反而更加不正直了。

乾隆模仿爷爷的复制品,“随安室”印,就正直很多,两条龙,肯定都指他自己。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17:49:03 +0800 CST  
体元主人这个印小小的。
图为康熙书法:“书阁山云起,琴斋涧月留。”
上面的印有“康熙御笔之宝”是正牌玉玺、“渊鉴斋”又是他的一个号、“万几馀暇”是他的一个闲印、那个小圆圈就是“体元主人”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18:33:01 +0800 CST  
这又是今晚上的新发现,就在搜康熙的印章的时候,搜到了一幅康熙的行书。



上面有“康熙宸翰”和“佩文斋”的印章,应该是他写的字,我搜里面的句子,也没在网上搜出这一首来,说明不是他抄写前人作品,而是自己写的。但是这首诗他的诗集里也没有,并没有放进作品集里。
写在深红色的长条纸上,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薛涛笺。
我繁体字不是很好,以下内容是和朋友讨论的结果,可能有误差。

惜花每为意遲遲

可耐春光若有涯

我独饮消无益恨

谁能不作有情癡

半窓飞雪常同梦

万点愁人并入诗

一岁一回驚過噒

鬓毛莫怪湘水綠

根据诗里他说“我独饮消无益恨”,说明这是一首酒后的作品。

确实如此,因为这诗根本没有韵。而且看看写的字,墨迹时深时浅,写“光”的时候还手颤了。字体也比他平时那种规矩的风格洒脱不少。

说来好笑,在昨天我还以为“深夜独饮然后作诗”是曹寅的专利,这两个人却总是刷新我的世界观。

这可能是现存唯一的一次,康熙明确说自己“有情痴”,之前他虽然也写过指天发誓口吻的东西,但没承认过自己是“情痴”之人。

“有情痴”三个字出自欧阳修的《玉楼春》,是写离愁的。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半窓飞雪常同梦,万点愁人并入诗”一句中,窓是房顶上开的小天窗。这句化用了杜甫的《曲江二首》 ,描写的是春逝落花,独自饮酒消愁的情景,也是和玄烨的境况一样。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白色的花飘落的景象,让玄烨联想到飞雪,然后常常与分别之人“同梦”,所以要把万点愁写到诗里。

“一岁一回驚過噒,鬓毛莫怪湘水綠”,那个“水”字写的很不像水字,但是我们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个水字。他可能是酒醉写错字了。

出处是刘珙的《满江红》: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鬓影羞临湘水绿,梦魂常对屏山碧。

康熙每年春天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都要惊叹自己又衰老了,鬓发花白不要责怪湘水太绿,是青春消逝得太快。

聚少离多,春光易逝,情痴难解,借酒浇愁,就是这么一回事。为什么没有收录进作品集就不知道原因了。

可能不止是曹寅有回收站,其实康熙也有回收站,不过康熙的回收站铁定都找不回了,也就偶尔掉出来这么一首漏网之鱼。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22:00:44 +0800 CST  

但还是觉得他的真爱成分中,那些闺中女孩肯定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写得实在是太细致入微了,满篇生活起居甚至小到针头线脑,各种千回百转的小心思,不是细致观察近身体会根本没法做到描述得如此贴切,如果不是真心喜爱,无法想象谁会这样去观察揣摩这么一个群体
比如诸位男士,大概会花心思去......
-----------------------------

或许可以碎片得更厉害一些,文人的碎片和姑娘的碎片拼合在一起,塑造了这些人物。
人本来就是多样的,比如就有我这样的怪人,对完全跟我没关系的古人观察细致,很上瘾,可是我也不是世俗的那种爱他们,我不想跟他们上床,也不想跟他们谈恋爱。可能老曹也跟我一样吧,哈哈。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22:12:44 +0800 CST  
楼上好走不送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23:13:40 +0800 CST  
呃……是楼上的楼上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7 23:16:48 +0800 CST  
康熙这个印,出现的很早,23岁就开始用了,到61岁还在用。要说他年纪轻轻有什么道家的高深修为,我是不大信。
实际上康熙这人什么宗教都玩,佛道基督,可是哪个也不笃信。
你说他信佛吧,他还写过《佛牙说》批评信入迷了的人,他只是感兴趣禅语讥辩,参悟修性的内容。
信基督教信了一阵子,还写了好几首基督的诗,但是因为罗马教会不尊重他,转头就禁教了。
他也公开说过不信什么长生不老,大臣用吉利话忽悠他,会生气,还不如照实说。
这么个人特别虔诚的去修什么内丹我反正不大信。
至于这是道家的东西,我也说了,一看就是道家的。是道家的,又能和他俩联系上,两全其美,也不算矛盾吧。
顺便我想问一下,与情有联系,是不是就叫不严肃?这玩意到底有多严肃?
对,我是特别不理解一涉及爱,尤其涉及性,现代人还一副要遮遮掩掩,当个什么不干净不吉利不严肃东西的态度。就跟前面有个人说过的,他俩最好没上过床,只玩精神恋爱,这样比较唯美。
那么是否精神恋爱高于肉体恋爱,而精神恋爱也不是真的高层次,在宗教和修仙方面不能提,不能登大雅之堂?
可是看起来太虚幻境这东西应该是道家范畴,情天恨海自成一个神仙体系,作者认为爱可以达到宗教神学的高度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06:39:11 +0800 CST  
话说回来了,这种诛心的话题是没有实证的,我只是觉得,一个东西未必就只有一种意义。假想一下小玄子当年看各自杂书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道教龙虎的说法,也许心有所动,就刻了一方印。别人问起来自然是往道家去说,藏了旁的心思也难讲。
而且这时候他俩还没说开,到十六年康熙突然发力开始学诗,怎么看着有点处心积虑的意思?十七年的表白不全是心血来潮吧?
我以前琢磨他那句有情人不知,搁在康熙身上也是稀奇。
因为玄烨不是光绪宣统那种处境的皇帝啊,凡是宫里的女人他就不可能有求爱失败的顾虑,哪怕是外头的,真想要也不难办。至于已婚的命妇太太,他恐怕也不容易接触到,应酬时候打个照面的交流,充其量只能是见色起意,更到不了“有情人不知”的交心程度……所以这诗真是越想越不对劲。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08:52:17 +0800 CST  
这是我以前心血来潮统计的,根据曹寅密折上内容推测他南下二十年的行踪轨迹。

最开始的折子遗失,之后康熙在忙着打仗,他一直快递零食。

康熙三十六年五月初三,曹寅写了个祝贺康熙打败葛尔丹的折,说自己不敢擅离职守,但是到了当年的十月二十二日,他已经在京城运米赈灾了,说明结果还是擅离职守进京。

三十七年间奏折遗失。

康熙三十八年一月到五月都在南巡,曹寅再有奏折出现的时候是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说他监修明朝皇陵的事。

五月到十二月折子遗失,十二月十二日曹寅上折子说他传谕江宁将军臣鄂罗舜等一个养马的法子。既然是传口谕,可以推断是皇帝当面说的,大约他在皇帝五月南巡后不久进京,呆到十二月。

之后的折子又遗失。

转眼又到康熙四十年三月,曹寅说挑好了密探派去日本。

五月又进京了,申请办铜的事。

中间折子遗失,九月奏报江南丰收。

四十一年九月康熙带着太子、老四、十三南巡,到了半路上,因皇太子病,中断南巡。

康熙过了三个月,仍不死心,四十二年正月开始南巡,三月回去。

这之后的折子遗失,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初三日,曹寅才又出现,说他去金山寺挂匾。

八月到次年二月的折子遗失。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到年底,曹寅都在江南,这段时间的折子比较全。

四十四年元月到闰四月康熙南巡,期间没有奏折。

十月曹寅进京,办了个政府贷款的事,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八出京城。

十月又进京嫁女,十二月初六离开。一个多月以后的次年正月玄烨就又出发南巡了,五月二十二返程。

康熙四十六年奏折全部遗失。

再出现是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但是根据这个折子内容“臣谨遵圣训,于二月十一日启行,由兖州府中路至江宁“,说明春节期间老曹又在京城过年了。

3.1,3.16,3.21,3.26,4.1,4.3,4.16X2,4.22又是一批很密集的奏折,短信狂魔。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提到废太子一事,想进京怕惊动耳目,让李煦去了。终于有一年在江宁过年。

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进京,”俟事竣拜本后,即起身赴京复命“四十九年三月离开。

隔了一年,五十年十一月进京,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六到扬州,七月去世。

怪不得曹寅子息单薄,这样折腾能多生孩子才怪。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09:13:00 +0800 CST  
所以他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是江南汉人的气质相似,还是吴侬软语的口音?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10:39:54 +0800 CST  
搞基这件事,基督教以前是严禁的,倒是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很忌讳,只要完成了人伦大道的任务,搞基便睁一眼闭一眼。我看康熙自己的一些说法,他显然是有这个概念,至少他意识里知道,男的女的他都可以睡。

在第一次废太子的诏书里他说过:。今观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
太子暴戾淫乱,让他说不出口,到底是怎么个暴戾淫乱法呢?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11:53:46 +0800 CST  
有一些网站上来就说,胤礽是有史料可查的清皇室同性恋的第一人,包括维基百科,但没明说是什么史料。 ??

??我找到一个有记载的康熙上谕:“朕历览书史,时深警戒,从不令外间妇女出入宫掖,亦从不令狡好少年随侍左右,守身至洁,毫无瑕玷,见今关保、伍什俱在此,伊等自幼随侍朕躬,悉知朕之行事。今皇太子所行若此,朕实不胜愤懑,至今六日未尝安寝。” ????
他明说胤礽出了生活作风问题。而且康熙特别提到自己没有让美貌少年服侍自己,洁身自好,这个思路基本也就暗示了太子是睡了女人和男人了。
或者换一种思路看,康熙认为在性问题上表现良好,是包括对男人和对女人两方面都要考查的。当然他的道德体系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康熙自己性伴侣就很多。所以我认为他觉得正确的做法是,要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睡人,女的要给对方名分以后才能睡。男的也不能吃相太难看,狎玩男童什么的就很下作了。

网站上说康熙出征噶尔丹回来,得知太子某件事,十分震怒,下令把跟他有染的两个御厨、一个小童和一个茶店伙计处死。四十一到四十二年那次康熙南巡,胤礽染病留京期间又乱搞, 也被康熙知道了。
????
我琢磨着,乱搞的问题肯定不是废太子的主要原因,但康熙不断提到这事,可见他也觉得问题严重了。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12:07:58 +0800 CST  
《紫禁城》刊物上有过一篇文章,也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
……………………………………………………………………

颜控的康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帝王亦然。历史学家邓之诚著有《骨董琐记》,其中有“乾隆时侍从之臣”一节,说道乾隆帝一朝,“于时大臣向用,颇以貌取。”而从各种文献中可以看出,这种重视外表的习惯,并不是乾隆帝所特有的,他的祖父康熙帝,就可以说是一个“颜控”的皇帝。
康熙三十五年的时候,康熙帝离开京师一路向西北,在途中他巡视了一些的蒙古部落。在到达了察罕布拉克后,他将驻在当地的情况向留在京中的太子谕述。谕述中首先描述了这一地区的地理形势,以及人口、氏族以及今年年景如何等等民生问题,而在最后,康熙帝写道:“观之,仍旧贫穷。因人俊雅,乃赏牲畜五百,越乌尔图岭返回宿处。”因为见到了长相俊雅的当地人,还特别赏给了牲畜,可知见到俊雅之人让康熙帝十分高兴。
又过了几天,康熙帝遇到一些噶尔丹部落的蒙古人主动向清朝归降,康熙帝向留在京中的太子提及这次归来的人丁的时候写到:“看得,人甚俊雅,男子亦美,归降时携来八十口。”说来归降的这群人里,其首领俊雅,而男丁都俊美。如此看来,康熙帝对他们的长相颇有注意并且印象深刻。
后来康熙帝来到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可以说是康熙帝在文献中留下来的印象最好的地方之一,在写给太子的谕述中,康熙帝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鄂尔多斯这片美丽的地方,他写道:“朕至鄂尔多斯处,方知鄂尔多斯生计优越,礼仪、蒙古旧俗丝毫未弃。六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皆和睦相处,如同一人,无尔我之分。无盗骗案,驼、马、牛、羊不用守护。……生计优越,牲畜丰富,良马甚多。”俨然一片和谐安宁。而在这段的最后,康熙帝一转笔锋,写了一句“射兔者虽不俊美,甚为熟练,射技好。”乍一读,似是与前面的内容不协调。从全文看来,康熙帝似乎是把这个也作为生计、习俗的一部分向京中传述的,只是前面都讲的是康熙帝满意的地方,只有“射兔者不俊美”一项似乎让康熙帝颇为失望。看来其心中理想的猎手,不仅技术要好,长相也要俊美。
康熙帝不仅对他人的长相十分在意,而且似乎还会把相关的信息与周围的臣子们进行讨论交流。满洲镶白旗人鄂海在康熙四十四年时任陕西巡抚,其在奏折中对康熙帝说:“至于住新寺喇嘛,钦遵谕旨,召在西安之白喇木札木巴观之。圣主所知甚是,为人美俊。据访问得,既敬佛且善诵经。”看来这个既长相美俊又笃敬佛法的喇嘛,康熙帝不光早就印象深刻,且应该跟臣子有过交流。而有的时候,康熙帝还会以长相的俊美来夸赞周围的臣子,《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有《来保传》,说“公名来保……年十三为圣祖御前侍卫,举止端凝,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为‘人样子’。”也凸显了康熙帝幽默随和的一面
这种“颜控”的习惯,似乎也被康熙帝用在其他方面。康熙三十六年时,康熙帝给他的皇五子允祺和皇七子允祐同时举行婚礼,把婚宴定在三月十五日。康熙帝特别嘱咐说:“该女之祖布雅努,人俊雅显达……现布雅努驻湖滩河朔第一绎站,将其释站交付家人、释站章京、笔帖式后,从速带往京城。”对于自己五儿媳他塔喇氏的祖父布雅努的外貌、人品,康熙帝均有深刻的印象,这有可能正是康熙帝选择儿媳的一个条件。
曾经有人指出,帝王口中的俊美、俊雅,都应该都是指勇猛、健硕,而并非世俗的那种漂亮、美丽。针对这种说法,笔者特别查询了原档。由于康熙帝的谕述都是从满文原档翻译过来的汉文,所以其原档的满文更能凸显汉译“俊美”一词的原始含义。以“射兔者虽不俊美”中“俊美”一词为例,原档满文为saikan hocikon。满文saikan,意为美丽、好看,而hocikon,意为俊美、标致,看来这种对美的称赞是直接而真实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上习惯于刻意弱化帝王的主观情感,尽力把他们刻画成一种“无感情”的存在。而实际上,帝王也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喜爱与追求。

……………………………………………………
看来康熙喜欢漂亮男人是没跑了。
其实他也知道太子喜欢男人吧?在他和太子关系好的时候,甚至是能拿这件事开玩笑的。“鄂尔多斯的男人很漂亮,可惜你没跟我一起来,看不着咯!”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12:34:40 +0800 CST  
@adoke 687楼 2015-05-17 23:27
很想知道王熙凤的人物原型包含谁
-----------------------------
把这一层看漏了,这个问题看着挺难的,但是有现成答案,我现在手机操作不方便写,但是你可以自己搜一下“康熙的凤——曹寅”,有内蒙古大学的论文专门说过这个问题。
王熙凤显然是个管家主事的政治角色,而曹寅当时有“凤”之名,一长串的官员和文化圈人都用凤的比喻来写诗赠给他。我看上面好几层楼都讨论,难道当时他俩的JQ难道很多人知道?虽然文人们可能不是那个意思,但曹寅真的有“凤”名,这事就是这么荒诞。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15:04:18 +0800 CST  
关于曹寅的“凤”名

曹寅的那张《楝亭图》,当时的名人们写诗的切入点,一是把楝树“拟于召伯之甘棠”,旨在称颂曹玺、曹寅的美政,同时也归美于康熙,所谓“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
二是注目楝亭为引凤的高洁祥瑞之物。源出《庄子?秋水》篇:“夫鵷雛(凤),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楝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广韵》:“楝,木名,鵷雏食其实。”楝树既有这样的象征,所以诸多题咏《楝亭图》的名人多用“凤”来赞美曹寅。

王鸿绪《横云山人集》卷十四《曹荔轩楝亭图》诗:“婆娑一枝下,授经声琅琅。哲嗣双凤举,苞采辉岩廊。”
尤侗《艮斋倦稿》卷五《楝亭赋》:“獬豸资以为粮,鵷雏采以当食。”
毛奇龄《西河合集》七律卷十《楝亭诗和荔轩曹使君作》:“满树离离初结子,到今都是凤凰餐。”
《楝亭图》第一卷林子卿跋诗:“鵷雏常自爱金铃(自注:楝树一名金铃),珠缀星悬空满庭。”
徐秉义跋诗:“蛟螭畏影潜碧海,鵷雏啄食凌青霞。”(这首看起来是对着曹寅那句“蛟螭势屈皆迷眼,莺燕声酣总断肠。”来的。老徐说有您这个正主在那些蛟螭都该躲起来。)
邓汉仪跋诗:“念昔司空,始缚茅亭,聚此双凤,口授六经。”
金依尧题诗:“用意良深知者谁?金铃结实凤凰随。”
吴农祥题诗:“关阁攀条飞彩凤,梦魂多在五云边。”
《楝亭图》第三卷何炯跋赋及诗:“啄其食者,鵷雏有仪世之祥。”
赵执信《饴山诗集》卷十三《题王竹村诗卷二绝句》:“横槊诗情忆阿瞞,不叫词客唤粗官。庭柯引得东方凤,却与群鸥一例看。”
以上都在用凤赞美曹寅或用双凤赞美曹寅、曹宣俩兄弟。

《红楼梦》第十三回回末:“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王熙凤肩负管家重任,“一日少说,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银子上千钱上万,一天都从他一个人手里出入,一个嘴里调度。”

“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康熙的钱,不管国库还是内务府,主要也是从曹寅手里出。王熙凤一才多用,一面执行家政,一面擅权弄势聚敛钱财,最后的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黄庭坚《牧童诗》云:“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她就像长安名利客,用尽心机权术,到头还是灯将尽,大厦倾,自己才活半世。

从这个生命历程上看,凤姐是个名利场上、家政局里的政治型角色,而主要不是夫妻关系上的妇女。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周王朝末世,从事政治活动,试图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在列国到处碰壁,没有成功,还遭到道家一流人物楚狂接舆等人的讽刺嘲笑。自此,人们就用“楚狂”、“凤歌”、“凤德”等特定意象表现政治气候不利,从政仕宦危殆。

吴融《萧县道中》:“楚客早闻歌凤德,刘琨休更舞鸡声。”
李群玉《吾道》诗云:“凤兮衰已尽,犬也吠何繁?”
韦庄《鄠杜旧居二首》:“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
刘克庄《贺新郎》:“做取散人千百岁,笑渠侬,一霎邯郸梦。歌而过,凤兮凤。”

作者给从政人物取名王熙凤,为的是关合凤歌。王熙凤形象贯通着“凤歌”的文化因子,从政不容易。

曹寅企图恢复汉族文化的地位秩序,也没少受到嘲笑。他拿着那本子《楝亭图》到处去找人写诗题字,有人便直说这是他的幌子,“宁挨建立声名喧”。

在《楝亭诗钞》卷二《移竹东轩和高竹窗学士来韵》里他写道:
身无凤德难谐俗,日对云心与逝波。
“凤德"即孔子那种安邦济世从政的德能。而曹寅却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凤德;或更确切地说,身有凤德而没法去践行,宁愿像出岫之云,流逝之水,自然悠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丧事那场戏,安排人员调度,责任分工,井井有条,有失职的就拖下去打板子。想起来曹寅在宫里干过什么工作吗?治仪正,就是管皇家典礼的,到时候安排各种人员迎来送往,添茶倒水,管理祭祀器皿,损坏赔偿,迟到早退,简直就跟这场戏的内容一致啊!
尤其是打一百板子这种惩罚,也是曹寅惯于用的,虚报田庄损失的庄头他的惩罚就是拖下去抽一百下。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21:16:12 +0800 CST  
这两个人在吃方面,有产生历史的蝴蝶效应。

一个是国宴的淮扬菜系。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还是淮扬菜主打。

满族传统饮食以烧烤火锅炖煮为主,满清刚入关以后引进的菜系是鲁菜,但是康熙不喜欢口味重的菜,后来经过老曹的投喂和乾隆对爷爷的模仿,就奠定了御膳以淮扬菜为主的体系。

根据《两淮盐法志》记载“盐客居天下之半,而淮盐又居天下之半”。当时扬州仅盐税收入就占全国税收四分之一。明清时代,江、浙、皖、赣、晋,多有富商巨贾来扬州业盐,也带来了各地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饮食习俗。这使得扬州无论市厨、家厨、官厨、僧厨都出现了高度的繁荣。
曹寅每年都要贡献南味给康熙,扬州食品、物产源源不断供应宫廷内膳。
而清帝喜爱吃的100多款菜肴中,扬州风味就多达60多种。

根据内务府档案,曹寅和李煦给康熙上供过腌鲥鱼,腌蛋,玫瑰露,鱼翅,金腿,东洋鲮鱼,糟鹅蛋,虾鲞饼,杨梅酱,小菜,冬笋。

其中玫瑰露就是贾宝玉挨打以后,王夫人让袭人拿去给他喝的那种,曹寅的单子上写着“两种玫瑰露”,红楼梦里也是“两种玫瑰露”。



清宫菜是我国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宫廷菜,清康熙、乾隆年间,物阜民丰,烹任技术大大发展,清宫御膳房也汇集了大量名菜。康熙和乾隆接力下江南,对江南菜极为喜欢,精选了不少名菜,连同厨师一起带回北京。

民国初期清王朝没落后,皇宫里的御厨也流落到了民间,他们在北京北海开始安营扎寨,因为他们所做的菜式,是仿照原来清宫的御膳,因此称为“仿膳”。北海仿膳曾因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到来,而被上升到国宴的规格。

因周总理是淮安人,口味清淡,淮扬菜系的菜都吃得来,所以定的国宴也以淮菜为主,所以现在的国宴还是淮扬菜主打。



康熙和扬州小吃有这么个传说:康熙南巡驻跸扬州期间,偶尔也作微服私访。一天早上走在街上,看到许多人挤在一堆闹轰轰的,原来是扬州的百姓在忙着购买早茶。便悄悄来到他们中间,听听他们说三道四。轮到身着便服的康熙买点心了,他指着“鬼蓬头”(当时对烧卖的称呼),问这问那,又没有买的意思。已经忙了一个时辰的跑堂小便急透了,说“稍等再卖!”说完便急吼吼地跑出柜台尿尿去了。康熙站在点心笼前,自言自语道:“稍卖、稍卖……”店堂的老板刚好下楼看到眼前的一幕,不禁大吃一惊。这人一口官话,大富大贵的模样,再看看他身边不远、乔装打扮的曹寅曹大人,老板思忖:来者不善啊!赶紧迎上前去小心伺候,康熙指着“鬼蓬头”说,给我装几只“稍卖”!

事后店主晓得了早上光顾的竟然是当今皇上!店主花钱请人写了一个段子,交给扬州说书的几个名角,每次正式开讲前来上这么二三分钟,说说康熙爷在他家买“鬼蓬头”的幸事。他还打出了幌子“本店经营:御指稍卖”。京城来扬办事的六司官员,到扬州后都以吃到这家的点心特别是“稍卖”为荣。一时间“稍卖”替代了难听的“鬼蓬头”,并慢慢演变成“烧卖”。




《康熙几暇格物编》有一篇《御稻米》,写道:"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牛牛不已.岁取千百。四十馀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岁两种亦能成两熟。口外种稻,至白露以后数天,不能成熟,惟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赢馀。曾颁给其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颇有此米,惜未广也。"

这是康熙自己选育的品种,居然用了最不经济的单株培育法,也就皇帝有钱有闲做这种实验。他自己说的,后来给了曹寅和李煦一些种子种,但是推广不成功。

小说《红楼梦》曾提及一种“御田胭脂米”,在该书五十三回中,宁国府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送上的帐目就有记载:“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这“御田胭脂米”只有区区二百斤,足见其十分珍贵。 何谓“御田胭脂米”,顾名思义,当出自皇家之田,且米色红如胭脂。

刘姥姥离开大观园时,平儿把两斗御田粳米交给刘姥姥时,特别关照她:“熬粥是难得的”其实还是这种米。

周汝昌的文章里说:我引了四种史资文献,说明此米的出处和康熙帝曾在中南海承泽园中种植此米,并曾赏与曹寅、李煦的“故事”。可巧,那时毛泽东正住在承泽园,读了这段故事,引起了浓厚兴趣,即命农业部、河北省寻找此米。后来河北省委果然寻到了,把培育收获的胭脂米运送给 。因此米珍稀味美,有一次前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在贵宾席尝到此米,念之于怀,竟向毛 请索此米,据确知者言,此米果然给了日本。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22:04:10 +0800 CST  
诗词赏析时间

曹寅《浣溪沙--西城忆旧》康熙二十五年,这首词被收录在《瑶华集》中

小梵天西过雨痕,无穷荷叶映秋云,画轮如水不扬尘。半市银铃呼白堕,一楼铜杵咒黄昏,江南野客竟销魂。

燕绕团城故故飞,玉阑十二晚风吹,远山一抹学蛾眉。白兔有胎蒲又绿,秋光无处说相思,路人拾尽碎胭脂。

由曲蚕池数里香,玉梭纤手度流黄,天孙无暇管妻凉。一自昭阳新纳锦,边衣常辞九秋霜,夕阳冷落出高墙。

以下来自一位红学党正直人士的解读,绝对不是我这种喜欢胡乱YY男男关系脑洞大开的人,所以他对老曹词中怀想典故的解释应该不离谱的:

看他所写的小西天、团城、云机庙等,全是从北海到其以西一带的景物。兔胎、胭脂等句,又明写辽后妆台,即北海琼岛之地。可见他对此一地带情感渊源之深。我因此疑心曹寅住家离北海不远。附带提一下,蚕池就在金鳌玉蝀桥以西当初桥西有西三座门,出门为西安门内大街,街南即蚕池口。《日下旧闻考记》云:“三座门街南曰蚕齿,有云机庙,久废,明时宫人织锦之所。”

天孙即织女星,星名。汉族民间传说牵牛、织女分居天河两岸,每个七月七日地上的喜鹊飞到天河填河成桥、使之相会。后遂用“天孙“等为典谓使男女结合,夫妻相聚,也用以咏七夕。他俩常用牛郎织女的梗,一来两地分离,而来织女也许是贴合了织造本职工作的意思。

因此,这整首词似乎就是在说:

雨后的小西天,无穷荷叶的水面映着秋云,御船在水里轻轻地荡漾着,半市银铃呼美酒,法轮殿迎着夕阳,我这野生在京城的江南人也不禁醉了。这风景各种美好,我却无处去诉说我的相思。我在家天天给那个谁做衣服,可他才没时间管我呢,是不是把我忘记了。

康熙五十五年的暮春三月,康熙写的《络纬养至暮春》

深秋厌聒耳,今得锦囊盛。
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护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转,安然此养生。

络纬就是纺织娘,玄烨养了只纺织娘,从腊月养到了暮春,心中感慨,觉得对弱小的东西也要护惜,事小也要公平,如此方是造化之理。纺织娘啊……织造啊……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22:17:48 +0800 CST  
这首诗收在曹寅的《楝亭诗别集》卷一,写作时间是康熙十八年四月。记述的是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康熙去天坛祈雨的事情。其实挺正直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删除掉。
当然删了也是白删。

这件事情有点奇,皇帝刚把祭文读完,雨就下了,“焚香毕祝御衣湿”。

《康熙起居注》里有记载:“(康熙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已卯)上躬诣天坛祈雨,......致祭读甫毕,甘霖随降”。
显而易见是一首歌功颂德的诗。但是不同于老曹奏折那种极力夸张拍马屁的风格,写的相当朴素,只是如实记载祈雨这件事的背景,玄子斋戒的准备,登天坛祈雨的过程。“至尊徒步忘朝餐”,“焚香毕祝御衣湿”,老曹这年应该还是侍卫,这两句写来有种温柔的感觉。

喜雨纪事
兵兴六载朝野贫,吴楚千里无青春。
疮痍未合百姓饿,春来况复无甘霖。
维夏之吉日尚红,天子沐浴乾清宫。
斋心三日居左箇,鸾车翠扇来向东。
玉漏初终残月好,丝鞭三声风满道。
万人屏气绛毡开,珠冕绣裳云浩浩。
帝曰咨我黎元苦,糊口无资急官府。
敢告上天降霖雨,惊悉甲兵茂禾黍。
司空载命筑天坛,至尊徒步忘朝餐。
轻烟拥盖上九级,再拜三拜飞飚寒。
焚香毕祝御衣湿,雷电皆至天下欢。
回銮千官呼万寿,殿中赐衣兼劳酒。
粤西同日报归平,眼见妖氛靖林薮。
西江税免二百万,近日江南米贱否。
吾侪保暖逢太平,黾勉加餐力畎亩

根据时间看,康熙十八年的话,玄烨回来以后自己写了这首:

《雨》

稼穑忧勤在建章,油云洒落满岩廊。

凭窗喜雨雨方足,五谷秋成乐万方。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22:24:12 +0800 CST  
曹寅现存的戏曲作品有《续琵琶》,描写有才但失节的女人。《北红拂记》,描写淫奔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虎口余生》,战争传奇题材,还有一部《太平乐事》。

《太平乐事》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从各个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清代京师各阶层人们在欢度灯节时的喜悦心情以及载歌载舞庆贺佳节的各种方式。曹寅想以此讴歌“康熙盛世”,说白了就是一台拍皇帝马屁的晚会,专门演给皇帝看。

他特别在《日本灯词》一出戏里借“日本国王”之口来歌颂康熙皇帝。“红云春暖萨摩州,木琢扶桑作枕头。……自家日本国王是也,俺国都称筑紫,形类琵琶,读洙泗诗书,崇乾竺之法教,向自前明负固,颇肆猖狂。今者中华圣人御极,海不扬波,通商薄赋,黎庶沾恩。俺们外国,无以答报,惟有礼佛拜天,顶祝无疆圣寿。”

《日本灯词》这出戏是曹寅用“寄语”写成的,就是用汉字注日本发音的方法,小孩子刚学外语的时候会这么干,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个创举。

曹寅在《日本灯词》的题记中说了他创作该剧的方法和依据:“倭国惟妓女始着彩衣,所唱与粤东采茶歌音调相近,亦涛洧之属也。灯则以布机、春盒之类为戏。男以蜡撚须,剃顶发;女黑齿,着屐,衣食皆仰于官。对马岛接壤高丽,其都会萨摩州也。”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曹寅对日本的了解是很肤浅,也很不全面的,甚至还有错误。如他把九州的萨摩(即今鹿儿岛一带)藩主当成日本国王,把萨摩州当成了日本国都。这说明他当时不知道设在江户(今东京)的德川幕府与萨摩藩的宗主关系,也不知道日本存在天皇。

从《日本灯词》内容及用语来看,曹寅显然是想以表演日本歌舞的形式,并用日本语言来表达其主题,所以从“日本国王”的自我介绍开始,接着便是日本民间歌舞陆续登场,加上和式装束,确实与中国传统戏剧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好在曹寅写这出戏的目的,并不是真想介绍日本的情况,他只不过是想用一种当时为人鲜知的新形式吸引观众,从而达到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康熙看了也肯定觉得很好玩。

《太平乐事》杂剧共分十折,计为:《开场》、《灯赋》、《山水清音》、《太平有象》、《风花雪月》、《龙袖骄民》、《货郎担》、《日本灯词》、《卖痴呆》、《丰登大庆》。全剧表现了清代康熙盛世,万民同庆灯节,歌舞昇平的景象。

此剧书前有洪昇、朱彝尊两名家序及作者自序,第八、第九两折后各有题记一条。洪、朱两序给予此剧评价极高。洪昇在看到原稿后大为赞赏,说“其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奕奕生动,比之吴昌龄《村姑演说》,尤错落有古致,而序次风华,即《紫钗元夕》数折,无以过之。至于《日本灯词》,谱入蛮语,怪怪奇奇,古所未有”;朱彝尊则云其“意匠经营,穷工极致。聚沙为?,鞭石成桥,未足喻其变幻”。

这出戏里写了长安城里各路小老百姓,卖货郎,渔夫樵夫,村妇……用了并不高雅的市井语言。在戏剧里,小丑和傻瓜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例如《卖痴呆》一出,犹如一个幽默的寓言故事,通过聪明与痴呆,贫穷与富贵的对比引发观众关于人生的思考。

这种写法是不是很眼熟呢?没错,这是刘姥姥的写法。

给曹寅写序的这个洪升,就是之前写《长生殿》被康熙抓起来的那个编剧,后来放出来了。

《洪升年谱》康熙甲申四十三年记载:“春末,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聘,往游松江。云翼延为上客,开长筵,盛集宾客,为演《长生殿》剧。曹寅闻之,亦迎之昉思于江宁,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昉思居上座,以演《长生殿》剧。每优人演一折,昉思与寅即雠对其本以合节凑,凡三昼夜是毕,一时传为盛事。时梅庚亦与会,为诗以赠。”

洪升因为《长生殿》而获罪,四十三年他回到江南,曹寅召集社会名流聚会,让洪升一个人独自坐上座,三天三夜演出全本《长生殿》,演完一折,两个人就停下来讨论,重新修改一次剧本。一时传为文化界的盛事。

完事后洪升离开江宁,途径乌镇的时候酒后落水而死,死时是六月初一,正是杨玉环生日,这事我怎么琢磨怎么像是自杀。

洪升这么个悲剧的人,临死前曹寅成就了他,让他达到人生巅峰,是不是死得其所?是不是很浪漫?曹寅这股浪漫致死的劲也是绝了!相比之下二月河写的魏东亭只是个木头奴才。

对文化界的这帮倒霉知识分子来说,康熙是大棒,曹寅就是蜜枣,但我想曹寅应该也是有几分真心的。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8 23:28:14 +0800 CST  
网上到处发红楼梦是洪昇写的那个人,叫土默热,引用的诗文都是他篡改过的,他引用过的地名查过也不属实。文章并没有硬锤,我几乎没找到一篇他的长文,都是只是用夸张的语言来发通告的短文。典型的自己没硬通货就会喷人的那种打着学术幌子的流氓。而且他的学说是:曹寅害死洪昇,然后将他的小说据为己有。不署名剽窃,这罪明堪称莫须有。顺便说,鄂尔多斯不是外国地名。
楼主 光头风月  发布于 2015-05-19 14:01:38 +0800 CST  

楼主:光头风月

字数:325717

发表时间:2015-05-08 02:57: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5:46:59 +0800 CST

评论数:26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