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国学改变你的人生(情商智商快速提升的捷径)(原创,谢绝转载)

@观徼 36楼
啊 楼主姐姐更新的太快了 我在不加油学习就跟不上了
-----------------------------
啊??前几天有说我更新慢的,这就有说更新快的了。:)
我几天没更新,才写出这点儿东西,别着急,我写的这个东西很费脑子, 快不起来。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3 15:28:54 +0800 CST  
@观徼 39楼
这三表法 听起来简单,自己要实践出来可真不是那么容易,拿我自己感悟来说吧。
第一个 多读书 多看书容易 然而要把书中的思路、例子、......

像羚翘姐说的能把书中的内容记下来,并且在和别人谈话中根据自己的论点或者目的能直接大量、合适、及时引用的,我距离这个境界还差的很远。不知道羚翘姐是怎么突破这一点的。


-----------------------------
最后一句的问题问得有深度,只有已经实践过蛮长时间的人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我的解答也可能有用,根本没想到类似问题的人,我说的方法其实用不上。
我自己的经验是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可能:你读书或许够多,但是实践太少,就是做事情太少,或者说做事情的时候不太用心思,因为很多人在职场只是混个收入,不是用心经营,只想着做多了吃亏挨累,没想到做多了就是实践多了,对个人能力提升大有好处。
第二个可能:你在一个时间段内读书太杂,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始终不能快速突破。我是比较喜欢读杂书的,但是这个要讲究策略,你一段时间内无论读书、做事还是沟通都要侧重在一个门类上,等到一年二年有一定收获了再换一个门类,每一个门类至少要全力以赴折腾二年以上才可能有比较大的提高,然后你可以换兴趣点,然后再换,然后可能换回以前的兴趣点接着深入研究。我说的侧重就是重心有心里有数的,俺其它事情并不是不做。

我自己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准也是经过差不多10年的训练才达到的,期间吃了很多苦头,经历过很多打击,甚至经历过绝望的感觉,并且还在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保持现有的水平。

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工作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因为需要学习技术知识、需要和同事、领导沟通,需要具体实践。。。。因此永远不要逃避工作,不要抱怨‘怀才不遇’,要争取各种工作上的机会,要理直气壮争取各种因为你多做了工作而应该额外支付给你的物质奖励。工作给了你最好的机会、最恰当的压力去研究技术、研究人性的特点,真正的明白团队必须在相互妥协中实现合作。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4 13:21:18 +0800 CST  
@观徼 39楼
这个训练其实就2个要点。
1 在看图片的时候训练 随便拿一张图片 开始最好是内容简单要素少的图片 带着3个问题看图片 第一个问题 图片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第二个问题 图片的拍摄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三个问题 这张图片和我有什么联系 经过这样的看图练习 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 还能锻炼把看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联系起来的能力
2 在看书的时候带着问题看 一本书拿到后首先要明确到底要在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样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再去看书,目的明确后,在看书的时候人的大脑会自动搜索那些重点的东西。
-----------------------------
我分享一个经验给你,绝对值钱的经验。:)
与其拿图片做练习,不如拿人做练习,重视你和所有人的说话内容,无论是聊天、正式的沟通还是工作汇报,你每次和家人、同事、领导沟通之后,或者听谁的汇报之后,都仔细回味他们说话的核心内容、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对其它人的看法,不出一年你周围人的做事方式你都会有很深刻的体会,而且你能事先推断出一件事情每一个人会如何处理,因此很多预案都你可以事先考虑起来。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4 13:26:29 +0800 CST  
@观徼 44楼
呵呵~~这确实是个非常值钱的经验,非常感谢啊。
无意识的使用过这个技巧。然而一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高度,一个是没有坚持
羚翘姐能不能费些劲,把这个方法讲的像前面的要点那么细致些。可能你费2个小时的功夫,能让看帖的人少琢磨一二年呢。
-----------------------------

这个没有例子我没法讲,得靠自己琢磨。不过后面开始讲左传就有例子了,左传里面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可以一个一个讲下去。只要你掌握了思路,自己就知道如何听别人说话了。
我能解释只有两点:
第一点:是当你和其它人交流,尤其是听其它人讲话的时候,你的重心要放在了解其它人的真实想法上,而不是时刻想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你得先彻底弄明白对方的想法,再谈其它。
第二点:一个人讲出来的东西是表面的想法,你听多了自然知道他真实的想法。这需要你对大局有判断,这个大局在企业里面就是整体本企业的年底目标和考核指标,你的上级的想法绝对是跟着这两点走的,他的第一目标肯定是为了考核任务。如果你没有整体局势的了解,很难想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
我举个例子,这两天我在听袁腾飞讲两宋风云,讲到宋高宗赵构和岳飞的君臣互动系列事件,本来赵构想把退隐的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带领,但因为岳飞系列表现,赵构担心他的兵权过大会谋反,所以他就和岳飞说,淮西军如果跟着他去北方打金国,南方的防线就空一块,所以淮西军不能给他。赵构的真实想法是怕岳飞谋反,但他的表述可不是这回事儿。所以,了解整体局势、了解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必修课。对于赵构来讲,能否收复失地的重要性低于他皇位的稳固和个人性命,赵构的想法是符合人性的,但不符合道义。
很多职场潜规则都是因为,某件事情做了不符合人性(趋利避害,追逐个人利益),不做不符合道义(为国家、为企业大局着想),所以明白人心知肚明的做了但是不说。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5 10:11:34 +0800 CST  
@新会火车头 46楼 2013-01-25 11:15:35
惭愧!活了三十多年,还真没想到国学是如此博大精深
-----------------------------
我只讲了我所知道的冰山的一个小小的角,而我知道的估计也只是冰山一角。:)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5 13:48:34 +0800 CST  
讲儒家--第二句(1)以育儿角度为例子。
第二句: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句话翻译一下: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句话的用处很多,有这句话的存在很多的争论都可以歇菜了。:)
因为这句话说简单一点儿,说直白一点,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当然这句话估计大家还是觉着没啥用处,但我可以说得再透彻一点儿。
1 、前段时间热议的清华姊妹花,很多人说这两个女孩子名利心太重,在这个帖子这一层里面,姑且就算她们是为了名利而努力学习。但她们完美的完成了百年校庆大典的升旗任务;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为了各种荣誉,认真服务同学。。。。升旗、学习知识、服务意识这些学校的教育目标这两个女孩子都达到了,何必介意她们最初的目的是因为天性爱学习还是爱荣誉呢?
2、十八大参会代表教授医生的事情,他开会期间也不忘记每天操练拿止血钳的技能,就算是为了评奖、多得奖金而为之,但他手下的病人不是一样的获益么?他为了什么目的而勤学苦练对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有影响么?
3、网易公开课里面很多美国一流名校的课程都是免费公开的,几个美国一流名校对自己的学生几乎是免学费的,但是这些大学喜欢做慈善么?非也。我在薛涌的书里明明白白的看到,美国法律要求这些大学每年必须花掉5% 的新增资产,否则就必须缴纳给国家高额的税金。象哈佛这类名校每年校友捐赠和原始资金积累的增值高达数十亿美金,必须得花掉其中的5%,所以他们才会搞学费减免、搞免费公开课等等,一方面花钱一方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申请。 我们是否因为这些一流大学不是因为心怀普通大众,而是为了避税,就不去看他们免费提供的优秀的课程? ----窃以为,这么做才是傻瓜。:)
我想问问,正在养育孩子的家长,家里有牛娃的家长,谁敢毫不气短的站出来说,我家的孩子天生就爱学习,不让他学都绝对不行???----------估计根本就没有孩子能够做到心安理得的认真学习。
我想问问,现实世界大把的母亲和父亲,谁不是为了考个好一点的小学、好一点的初中、好一点的高中、好一点的大学而忙忙碌碌,绞尽脑汁推着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这不是为了利益而做么?如果上好学校没有任何好处,有几个人肯如此费力的学习呢?
天生不是那么爱学习的人为了父母的期待,因为父母的推动而勉强去学习,最后有些慢慢学出兴趣,将来也能考不错的学校,做不错的工作,过不错的日子。----------谁还介意他们当初的勉强,他们自己介意么?朗朗如此的憎恶他的父亲,他是否愿意放弃和钢琴相关的一切,重新开始自己喜欢的人生?他有这个勇气、有这个魄力么?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5 13:59:32 +0800 CST  
讲儒家--第二句(2)以育儿为例子来讲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句话用在育儿上,家长如果真正理解了,能最大限度的化解因学习态度问题产生的亲子关系对立。当然前提是对孩子读书上大学比较重视,读书无用论的家长可以略过此层楼。
翻译一下就是:
1、学习这个事儿,有些孩子天生就爱学习------不用怎么管就学得不错。将来能考不错的大学。
2、学习这个事儿,有些孩子爱面子、想赚钱,或者能够为了老师的夸奖努力学习;---------虚荣心做崇,能够为了争第一、考名校争面子而努力学习;有些孩子干脆就是爱赚钱,能为了奖学金和父母的金钱奖励而努力学习。 -----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将来能考不错的大学。
3、有些孩子那是油盐不进,对考大学的重要性没有一点儿认识,也没啥争第一的心思,对金钱奖励也没什么兴趣。这类孩子家长有些不管不问,听天由命;有些是知道考好学校的重要性的,变换方法哄着、逼着、引诱着孩子学习,绞尽脑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在‘推妈’的推动下各门功课也不错,将来也能考不错的大学。
结果都是孩子上了自己和家长心仪的大学,就行了呗。大学招生会关心你的孩子为何而学习么?社会对孩子的看法是因为学习的过程而不同么?况且孩子在慢慢成长,慢慢的很多第二、三类孩子也能真正意识到努力学习和实践是养活自己、是回馈社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很多也能向第一类转化。
所以,何必因为孩子不爱学习,学习很勉强家长就和孩子生气呢?其实生气的真实原因是自己没有那个好运气,生一个天生爱学习的,或者至少为了某些利益能好好学习的孩子。生的是一个需要操很多心、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好好学习的孩子,但这是自己运气不好,要埋怨也是埋怨老天爷,埋怨孩子干嘛?这种对自身命运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不觉得可耻么?:)况且自己是孩子的亲妈、亲爹,为了自己孩子多出点力,不正是母亲、父爱的体现么?口口声声的爱转化到现实情况就是抱怨么?
更有趣的是,第三类孩子的家长,有些还时常要评价第一类孩子是书呆子,第二类孩子心地不纯,为了老师的青睐,为了面子而艰苦的努力。---------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酸葡萄心里呢?:)
其实我觉着大部分的孩子是第三类,大部分的家长都是第三类孩子的家长,做爹妈的够苦、够郁闷的。老实说,给孩子陪读完全不发火、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想通了老祖宗这句话的道理,安静下来,心态会平和很多,对自己生活的幸福,亲子关系的融洽都大有好处。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知耻近乎勇”,用在育儿上面,就是既然看了此贴知道身为父母对孩子不爱学习的怨恨和发火是可耻的,那么就要绞尽脑汁调整自己的育儿方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这可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儿,绝对需要绞尽脑汁,比对孩子发火吃力很多很多,但也得迎着头皮上啊,这才是一个勇敢的人。不肯自己出力和想办法,一味抱怨自己养了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这样的人是懦弱的人。你如果承认自己的懦弱,我建议干脆就别管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反而还更好一些,因为你的怒火和抱怨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一点儿好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5 14:18:25 +0800 CST  
终于把国学的引子讲完了,以后就是我最喜欢的儒家经典《左传》了,一个国君一个国君的讲。敬请关注。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5 14:24:58 +0800 CST  
开讲《左传》
先讲《左传》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因为《左传》可以说是一本课堂笔记。说《左传》必须要先说《春秋》,虽然《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但实际上《左氏春秋》是《春秋》+《左传》。现在的《左传》编排,也是按照年度,比如隐公元年、隐公二年,先写这一年的《春秋》,俗称经。一年的《春秋》写完,就是这一年的传,这个传的合集成为《左传》。
《春秋》是什么?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家大事记,包括本年的大事儿,包括其它国家通报过来的大事儿,所以《春秋》及其简单,上下几百年合计只有1万多字,记录的是当年度新君登基、国君和卿大夫出访、蝗灾、日食、会盟、战争,他国新君登基、他国战事,一般一年就几句话。
要说《左传》,得先说孔子,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试图用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治理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试图参与治理国家的思想家很多,包括孔子、孟子、韩非子、吴起、商鞅等等。估摸是孔子一直没有太多大展宏图的机会,所以为了生计就开始传授门徒,尽量推广自己的思想,顺便收点学费养家啥的。收费讲课,你得讲点拿得出手的,否则谁愿意掏钱呢?所以孔子借曾经任职的职务之便,讲各国的国政,并加以评价,和学生讨论。孔子自己有没有讲稿不知道,但《左传》是他的学生根据他讲的内容整理出来的内容。当然幕后黑手之类的讨论是不会被详细记录的,但真实的细节被详细记录下来。其实解读《春秋》的不仅有《左传》还有大名鼎鼎的另外两本,《公羊传》和《谷梁传》,但都没有《左传》影响力大。
所以,直白点说,如果你能看明白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对应《春秋》看,你就能听明白咱们每天听的新闻联播里面的新闻背后真实的意思是什么?新闻联播、国家十二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大报告、每年的国家领导人新年致辞。。。这些都不是废话,而是隐藏了很多很多重要信息,正如本企业的年初年度计划和年尾工作总结,都在明明白白传达很重要的信息,只要你会看,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抓住。
以下是百度来的一些说明,作为本层的补充: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我讲的《左传》是世俗型的,非学术型(学术性型的有大把的资料可找)。我的讲述方式不侧重于古文字的探讨、典籍的详细分析、甚至一些很出名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前几年出土的清华简这三个权威性的材料中相互有些冲突也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基本上是就着春秋和左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讲我的体会。 但我是完全跟着《左传》的章节来讲,因为这种讲述方式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跳跃性的,而是一天一天的过,有时候很沉闷、有时候很忙碌、有时候出大事儿,有时候当时没反应的事儿过了很久反应过来原来是人生重要的机遇而自己错过了。
我讲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准确的左传,而是教大家如何分析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每一件事儿、每一句话,快速在职场立足、打理好自己的家庭、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调整自己的心态、判断本行业内的大势、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其实我完全可以拿任何一本历史书做例子来讲,比如唐史、宋史、魏晋史,只不过我这两年正好在研读左传,而且这本书最为写实。
当然,如果我对左传原文的解释有漏洞,也欢迎大家补充和提意见,只不过我不一定有空逐一去核实,因为我的兴趣点不在那里。 也因为我们日常得到的信息本来就是真真假假、遮遮掩掩(比如人们可能因为谦虚而贬低某件事儿,也可能因为爱面子而吹嘘某件事儿,因而听众得到的不是非常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从常理来推断,原材料的100%准确性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也不苛求自己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纯学术的讨论上。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7 22:42:16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1
所有《春秋》和《左传》的合本的排版都是先来本年度的《春秋》,然后再来本年度的《左传》,有些《左传》内容是解释《春秋》的,有些是独立于《春秋》之外的内容。
唯独隐公元年,是先写了一截《左传》,然后才是隐公元年的《春秋》
先看这一截开篇,记住了,以后也好说自己看过《左传》。---------开篇就是一个烂摊子拉开序幕,当然如果开始没有人讲,很难看出来这短短的几句话就预示着国家的动荡,很多人注定了死亡结局。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翻译一下: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宋国国君的大女儿,叫做孟子。孟子死了,但她并没有生下来儿子,她陪嫁过来的家里庶出的妹妹叫做声子,承继元配夫人之室而摄治内事,倒是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鲁隐公。宋国国君的二女儿叫做仲子,生下来的时候手上有个纹路很象‘鲁‘这个字,大家都说她是天生的鲁国国君夫人,所以孟子死后,仲子嫁入鲁国做国君夫人。仲子刚生下来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她老公鲁惠公就死了。所以鲁隐公是以仲子的儿子为太子,自己做摄政国君的身份上位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7 23:04:10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2
要往下讲,首先需要介绍一下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古代的帝王继承制度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最常见的第一继承人是嫡长子、然后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那么就是庶长子、庶次子。
为什么最常见的立继承人采用的是立长而不是立贤呢?因为千百次的实践证明了,按照嫡庶和年龄来立继承人是相对来说最安全、国家和国君家族损失最小的方式。
听起来按年龄来立不如立贤,但实际上,年龄是没有绝对争议的事儿,而是否贤能是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的,你说他贤他就贤,你有实力说他贤他就贤,最后很容易导致几方势力割据,然后内乱,每次都十分的血腥。所以古人很快就学精明了,既然立贤几乎是必定带来灾难,那当然不如立长,然后国君是否有本事就碰运气了。
接下来要解释的事情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那就是大臣们是参与继任国君培养的,而且大臣们也要为自己谋后路,都会尽早和明确的继承人建立关系。正是这个原因,才出现鲁国的烂摊子。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了现在的局面。
国君的第一位夫人没有生嫡子,因此庶长子被默认是继承人,大批的朝臣辅佐庶长子、和他拉关系,形成很大的一股势力。在庶长子年龄蛮大的时候,国君娶了第二位夫人,最糟糕的是生了一个嫡子,而且刚刚生嫡子,老国君就死了。这个嫡子应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孩子太小,而庶长子一支势力很大,这种情况不乱才怪。庶长子和嫡子必死一个几乎是一个确定的结局。而且继承人的死亡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大批追随者的被清理,对国家来说是很大的动荡和损失。
所谓摊子烂是因为有些做不得的事儿做了,然后这烂摊子就无法避免。这件事儿完全是鲁惠公的错,他要么不续娶正室,以确保庶长子的地位;要么早早续娶正室,以确保他死的时候嫡子足够大,能够继承这个国家;
这个《左传》开篇的烂摊子,尤其可以证明有些事儿是做不得的。命运的车轮一旦开始转动,没有办法踩刹车,总是有貌似意外的事件把结局拉向不希望出现的一面。
因为鲁隐公这个庶长子,人品真是非常的好,做事情非常的到位。一直以摄政国君身份做事,从来不会逾越摄政的身份,很多应该国君出席的场合他都回避。而且他的弟弟似乎也没有和他有什么大的冲突,估计就等弟弟年龄到了就归还国政。
但是一大批的人是为成年的鲁隐公做事,他们当然希望鲁隐公能正位,自己可以多拥有几年荣华富贵,这些和鲁隐公的弟弟没搭上太密切关系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动鲁隐公做一些事情。当鲁隐公不肯伤害自己弟弟的时候,这些人怕自己的事情暴露,然后就去鲁隐公弟弟那里进谗言,怂恿杀掉鲁隐公,最后这些人策划刺杀了鲁隐公。
鲁隐公是一个不错的人,一生也没有做什么错事儿,只是因为他爹第二次娶老婆的失误,把他的结局推向死亡。如果他贪心一点儿,就是他弟弟的结局是被弑身亡。无论如何,都是国君家族的惨剧。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7 23:05:46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3
还记得李斯分析的不按规矩立扶苏天下必会大乱的分析么?他举的那个三个例子皆是不按规则做事儿,最后他自己心存侥幸不遵守规则,彻底毁了大秦帝国还搭上自己全家。
鲁惠公不按规矩做事儿,庶长子成年后立新夫人,生嫡子。这是一个死局,两子必伤一个。 我曾经想过这个局是否能有一个活局?如果隐公能果断杀掉那个撺掇他除掉弟弟的大臣,是不是鲁隐公就能顺利退位,国君顺利传位给他弟弟?后来想想,如果鲁隐公有这个眼光、这个魄力,他自己就会想办法除掉弟弟,自己坐稳位置,所以始终是个死局。
跟着这个故事,随便说几句我的思考。
1、 规则的力量超乎想象的强大,一旦打破 ,结局无可阻挡。就好比灭绝了草原上的鹰和蛇,没有天敌的田鼠就会泛滥成灾,无法抑制。当然现代人可以大量使用毒药,但后果是生态水土的恶化,植物的毒性,最后还是会报应到人类自身。
2、 很多规则看起来很刻板,不够灵活,其实只是很多人不了解全面的情况造成的误解,规则是一堆拥有权利而且极其聪明的人从无数惨痛的教训里面总结出来的,是相对来说最稳妥的办法。十全十美的办法是不存在的,但比当前更稳妥的办法绝对不是对当前规则一味贬低的人能想出来的。如果你评价某个规则一无是处,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根本不明白这个规则的总体目标,而只关注你自己损失了哪些利益,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找到更好的规则来替代它的。 我最近几年针对社会问题很少抱怨,因为我发现,问题其实老百姓知道、权力中枢的人更知道,但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来解决,因为一个方法牵涉的方面很广,需要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来设计新的规则,但目前这样的人实在太少。想要设计更完善的解决方案,首先要真正明白所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多少工夫、多少时间、多少让人崩溃的打击带来的思考。。。。没有多少人扛得住这么多的折腾。说到底一个国家是否兴盛,并不在于抱怨的人有多少,而在于做实事儿的人有多少。做点实事儿,并不容易,更别说做很大的实事儿,简直就是十分的艰难,要么说高端人才始终匮乏呢,这是事实。
3、 前几年一个香港的富豪过世,看过其家谱,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只有大老婆一支人丁可以经商,其它小老婆所出的子女统统不允许涉足商界。这八成也是大家长从历史的、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办法,对于非嫡支的、有商业头脑的子女可能不公平,但对整个家族的稳固算是最好的办法了。
4、 多年来被大家一直诟病的中考、高考制度,一直被指责一考定终身,但如果不是这个制度,弱势群体上升的通道会更为狭窄,更为不公平。其实无论怎么变,有钱有权的群体的孩子基本不会受到太大冲击,因为那个圈子的人本来就擅长争夺资源。即使制度能够变来变去,也只是为了更大限度选择弱势群体中最聪明的那部分人而已。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出身不属于有钱有权的群体、孩子本身又不属于生而知之或者学而知之的聪明、孩子也不勤奋不肯吃苦,那么无论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何调整,这个孩子都不会是受益者。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7 23:07:23 +0800 CST  
@羚翘解毒丸 2013-01-17 08:44:01
不是的,我是搞IT的。:)
研究国学是最近2
-----------------------------
@jjjjwjoiejoiaouu 65楼 2013-01-27 23:47:04
IT小弟膜拜!
-----------------------------
搞IT的人如果想整理自己的职业规划最需要有大局观,因为IT圈子精英云集,而且发展实在太快。
2000年到2003年间的互联网泡沫记忆犹新,当时网站烧钱象打水漂,风投简直是往网站扔钱,结果1年左右大批网站倒闭。 在国内活下来门户的是新浪、网易、搜狐。
2011~2012年团购网站的手笔之大颇有2000年互联网风暴时的劲头,结果现在团购一蹶不振。
苹果励精图治数年的积淀一招发力,红遍全球,但现在苹果的风头已经明显开始下滑了。苹果在国内最火的去年年初,我就曾经分析过它的崛起路线,推断他应该是5~7年的红火,当时觉着还能火2~3年,没想到今年就开始见败象。
再往前推包括IBM的硬件一统天下的格局、微软操作系统一统天下的格局,但现在‘俱往矣’,这些都不是利润最高的区域。
现在的热点是移动互联网,这个局如果能踩准了,职业上升通道会有极大的突破。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8 09:35:06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4—讲潜规则
《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里面隐公元年的《春秋》一共也没有几个字,第一句话就是上面这一句。我解释一下,看这句话能看出来什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看新闻联播、听单位的年头年尾工作汇报总结很有用。
这句话原话非常的官方,理解也很容易。“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感觉非常的废话。但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少了几个字,如果鲁隐公不是摄政国君而是正常上位的国君,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所以,对政治敏感的人看到这一句,就知道鲁隐公不是很正位的君主,那么下一步,对应的和鲁隐公交好的策略会有所调整。
越是官方的语言,越是严密,你只要熟悉了官方语言的潜规则,你就会变得十分敏感,能抓住很多信息。有些时候领导说了什么很重要,有些时候领导没有说什么更为重要。比如单位的月度例会,前几个月在反复强调的事情这次会议突然不再被提及,不用琢磨,肯定这个事儿被更上层搁浅了,不再受重视了,因此赶紧滴转变风向。因为不受重视的事情是很难争取资源的,没有资源怎么做得好?而且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好了,也得不到好的嘉奖,何必呢?
其实现在新闻联播很多的信息已经足够,只要会看,并不需要关注微博上的很多杂乱信息,那些都不是主流社会矛盾,或者是政府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各类官方新闻上都会有明确的导向,自己的职业选择、跳槽选择、甚至股票买卖等等都需要参考这些信息。官方消息不一定说的是真话,但99.9%是不会说假话的,真实的 内幕有经验的人能够准确的推断出来。而微博、网贴这些东西,真假搀半都不止,个人认为应该尽量少在这些信息上花时间,还不如去看小说,至少知道是假的,看着玩玩。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9 15:36:16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5—讲潜规则
接着讲隐公元年《左传》中的一句话。-------“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这一句很好翻译,“隐公元年夏天,四月份,费伯(人名)带着军队在‘郎’这个地方筑城。《春秋》里面没有写这个事儿,是因为修建城池这个事儿不是鲁隐公的命令。
《左传》里面有很多类似的话----‘不书,。。。“,就是说《春秋》里面没有写,是什么什么原因。要么怎么后人推断《左传》是孔子给学生们讲《春秋》,学生做的笔记呢。《春秋》干巴巴的,没有人给讲,大多数人是 看不出门道的,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好在台面上明着说的,不能白纸黑字的说(你总不能在国史上白纸黑色的写费伯没有国君的命令私自修建城池吧,这也太丢脸了),但在课堂上小范围说是可以的,孔子那么多弟子,都是花钱来学习的,当然不是跟着一字一字念《春秋》,这些自己在家里念就行了,自然要听的是分析。
隐公元年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就说过有很多时候要关注没有说的内容。这一句修城池的话就更隐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国家大事记《春秋》里面一句没有提,这说明什么?----说明鲁隐公对政权的控制力度不够强!为什呢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呢?
因为古代人力稀少、技术不发达,修筑城池是非常大的事儿,要动员很多人力和财力,要祭祖说明,要准备好征调民工等一系列仪式才能从冬至开始修,到春天开始春耕就必须结束,放民工回家开始耕种。如果是国君的命令修建城池,《春秋》里面一定会记一笔的。
我们理顺一下思路:修建城池这么大的事儿,因为《春秋》里面没有写,所以孔子很肯定的推断这个不是鲁隐公的命令,然后进一步分析出来鲁隐公对国政的控制力度不强。再往下分析应该就是国政的讨论,比如说要打鲁国主意的国家 ,通过对官方信息进行分析就知道哪些势力是可以挑拨从而造成鲁国内乱的。-----这个层层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就是孔子授课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所在。
现代人中国草根阶层是很不喜欢听领导讲话、各类发言的,但我们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就是这个渠道,内幕消息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获取的,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如何分析这些材料,直接剥掉外壳,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中国人讲话是很含蓄的,越是地位高的人讲话越含蓄,因此即使你有机会了解内幕,一般得到的也是很隐晦的说法,不会非常直白,所以不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很难在职业上升通道上如鱼得水。如果大家有过跟着直接主管到更上层主管那里汇报的机会,仔细想想就会回忆起来,虽然大家都在现场,听到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话,但你获得的信息量就是比直接主管获得的少,这个原因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你被官样话语的外壳所干扰没有抓住重要信息;另外一个是你接触的工作范围和深度不如直接主管,所以有些信息你不敏感(这就好比,有些书你自己没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看不懂的)。------想要让自己的水准提升,只能不断的训练自己,不断的实践和琢磨,反复折腾才会慢慢提升,恐怕没有什么捷径。
其实不要说领导,仔细想想,自己的孩子天生也会说官话的,粗心的父母如果不足够了解孩子,很容易被孩子忽悠。比如某天做家长的有事儿外出,让孩子自己学外语,回家问孩子今天的外语学了么?孩子说学好了,家长还觉着孩子挺自觉。但如果你仔细问问孩子都学了什么,恐怕小家伙能把学45分钟的内容压缩到只学5分钟,恨得家长牙痒痒。但孩子说学好了,其实并没有错,也没有撒谎,因为学一分钟也是学啊,因此孩子的回答内容确实没有错误,是家长自己理解错误。-------要想真正听明白一个人说话,不亲自实践怎么行呢?不实践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并不是其它人的人生,其它人的人生有多少种方法?多少种忽悠?多少种可能? 实践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脚踏实地的一点一点做的。
不过我倒觉着实践有时候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儿,因为实践让你了解人生百态。
说句题外话:一本很多人推崇的书,如果你看不懂,不知所云,看不下去,很有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无法看懂。我推荐过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典型的这类书籍,有些人是看不懂,看不进去的,但个人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看懂了,而且对自己帮助很大。我好几年前看不懂,后来突然就看懂了,我慢慢才知道这是个人知识、实践积累的问题。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9 15:45:43 +0800 CST  
补充一句题外话:一本很多人推崇的书,如果你看不懂,不知所云,看不下去,很有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无法看懂。我推荐过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典型的这类书籍,有些人是看不懂,看不进去的,但个人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看懂了,而且对自己帮助很大。我好些年前看不懂这本书,后来突然就看懂了,我慢慢才知道这是个人知识、实践积累的问题。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29 15:47:17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1
这是《左传》里面第一个大故事,而且‘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及黄泉无相见’两句俗语都出自2700多年前的这个故事。最关键的郑庄公这一招2700多年一直在官场、职场被频繁使用,历久弥新,只要机会适合,百用百灵。而且很多的家庭内部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问题都和这个故事的内涵息息相关。因此,值得好好讲讲,所以新起一个章节。
这么大的一件事儿,这么有用的一件事儿,在春秋里面就一句话。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唉,官话,官话,官话就是给你一个引子,然后对信息敏感的人会自己想办法搜集信息做分析,不敏感的人看了无动于衷。这句话里面唯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克’,古人用词是很谨慎的,只有作战的双方实力匹敌,地位匹敌的情况下,某一方胜出才称之为‘克“,否则会用别的字儿 。但很明显,郑伯是国君,怎么会有另外一支势力能和他匹敌能?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我大胆的推断一下当时的情况,孔子给弟子讲《春秋》是要做准备的,那些事儿值得讲,是要先看明白《春秋》的,估摸着孔子看到这个‘克‘字,就知道这里面有故事,然后去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开始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然后给弟子们进行腹黑的分析,然后弟子不敢记录腹黑的分析,但是记录下来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形成《左传》。
我们自己听官话也要养成对用词的敏感性,不同的表达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不会有人给你说得很直白,需要自己用心去理解。
感叹一下,其实人生能够遇到的苦难99.9999%在各类史书里面都有记载,2700年,什么样的麻烦事儿都重演过很多很多很多次了,那些觉着自己命苦的,如果实在排解不了,不如多看看史书,多动动脑子,一次一次看到原来很多人都绊倒在同一问题上,你的自怨自艾或许会消减很多。再说了,史书看得多了,以后遇到别人给你使绊子,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自然不再会绊倒。人生如戏,但其实每个人只要肯花时间,都能搞明白剧本的走向,可以预料到过程和结局的人生至少不会那么沮丧,因为你有心理准备。当然这么做,少了痛苦的同时也少了很多惊喜,不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痛苦比惊喜多很多,相比较之下,我还是喜欢活得明白一点儿,这样可以放心的享受日常的脉脉温情。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31 16:25:38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2
《春秋》简洁到一定境界的那句话对应的《左传》就比较长了,先上《左传》的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31 16:27:22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3
郑伯克段于鄢的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降生时是脚先出头后出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很后怕,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肯答应。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它地方都可以听命。”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就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您暂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 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当时颍考叔在颍谷做边疆护卫长官,听到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食物。在吃的时候,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汤,请求让我带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咳!我却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说明了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开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谁又会说不对呢?”郑庄公听了颍考叔的意见。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于是作为母子像从前一样。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31 16:29:13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4—关于爹妈偏心
看这个故事第一个我想解读的就是和很多帖子都相关的爹偏心、妈偏心、兄弟姐妹爱沾便宜(比如盖房子、买房子都向家里人伸手要钱)、兄弟姐妹推卸责任(比如,爹妈住院,平时颇得宠爱的孩子面都不露,一个子儿不出,不受宠的老大一家啥都负责之类的)。
2700年前,一个国家的合法第一继承人因为难产而不被亲生母亲喜欢。想想看,难产对于母亲来说固然是九死一生,但对新生儿来说也是九死一生的,多不容易才活下来的孩子,本来应该更被母亲珍惜。而且难产是孩子本身能选择的么?就因为难产给母亲带来过危险,母亲就厌恶他,一直一直厌恶他,虽然他不仅身份贵重,而且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应该喜欢的儿子。
郑庄公是何许人也?
先说出身,亲爹是春秋时代诸侯国君、亲妈是正牌国君夫人(一般正牌国君夫人都是其它国家的嫡出女儿),也就是说郑庄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诸侯国君和国君夫人,而且他本人还是具有无可争议继承权的嫡长子,多么完美的官二代出身啊,既富且贵,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出身么?天之骄子啊!
再说能力,郑庄公俗称春秋小霸,此人是完全可以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春秋五霸相匹敌的人物。郑国是周王室的畿内国,国土范围很小,但郑国国君按照制度一直担任周王室的丞相一职,是周王室内政外交的第一责任人,所以郑国国君是有办法掌握比郑国本土更大的势力的。实际上,郑庄公执政期间,经常利用权力调动周王室的军队打击不臣服郑国的其它诸侯,他执掌郑国期间就是当时诸侯中实际的霸主,只不过当时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度还比较强,他没有搞大规模的会盟那一套,但基本上他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至于当时的周王室为了笼络他,把周王室的太子送到郑国,换他的世子到周王室,相当于互换人质,问题是郑国毕竟是诸侯,和诸侯之主的周天子换人质,这人得多霸道,多有本事。
先天的出身、后天的能力都无可挑剔的郑庄公,摊上一个偏心的亲妈,而且在史料里面被详详细细记载下来,随着《左传》千载永流传。怎一个悲催了得! 所以,甭管你有多牛,甭管你有多狠,这和你亲妈是不是偏心毫无关系。所以,摊上爹偏心、妈偏心、兄弟姐妹爱沾便宜推卸责任的摇篮JM们,认命吧,你在亲情方面运气不太好而已,运气超级牛叉的郑庄公在亲妈这一块上和你一样的运气,心理平衡了吧?郑庄公那么牛叉,也只能认了,你不认清现实还能咋样呢?
如果你还不能心里 平衡,可以移步到汉代,著名的偏心母亲窦太后,汉景帝刘启那也是一代明君,和郑庄公的治国水准差不多,无奈妈偏心,汉景帝都已经当上皇帝了,也有太子了,还总是想让小儿子梁王能继承哥哥的皇帝位置。
有偏心的妈,肯定就有不懂事的弟弟妹妹。:)
当然认命和接受现实的意思并不是任其发展,坐以待毙,而且是调整处事策略,积极应对。所以,凡是有这方面抱怨的人,不妨好好研究研究郑庄公、汉景帝这两个能干的男人是如何应对这个家庭内部问题的,这两个人的应对方法还是比较类似的,也都算处理的不错-------两个偏心妈最后都得跟着儿子的思路走。人家能干之处就在于,无论自己摊上啥问题,都能够认清现实而不是怨天尤人,认清现实之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不能够认清现实和接受现实的人,很难有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因为处理问题是需要仔细分析背景的,对背景没有充分和客观的认识,何谈处理方法的研究呢?
无论你有多牛,你都不能选择你摊上的是什么样的爹、什么样的妈、什么样的兄弟姐妹,但你完全能够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爹妈、兄弟姐妹相处,只要你判断准确、方法得当、意志坚定,你最终一定会寻找到一个世人和自己都认可的平衡点。一味的委曲求全、干脆的断绝亲情两种方式都属于走极端,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而且根据这个故事,一味的委曲求全有时候是在害人,当然有可能是有意而为之,有可能是无意而为之,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结果都是害了你的亲人,或者说伤害了你们之间的亲情。
停止和亲情有关的抱怨吧(哦,我并不是说不能发点牢骚啥的,而是说不要对此耿耿于怀),,这和抱怨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而不是从西方升起一样,是毫无价值的事情。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1-31 16:31:49 +0800 CST  

楼主:羚翘解毒丸

字数:397077

发表时间:2013-01-15 23: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2 18:27:49 +0800 CST

评论数:4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