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国学改变你的人生(情商智商快速提升的捷径)(原创,谢绝转载)

@无聊才上网好玩吗 80楼 2013-01-31 17:40:39
请问一句,我非常喜欢看  战国策,  孙子兵法,  韩非子,  断断续续看了十多了,  多年诵读这些书,为什么收获不大呢??
可能是我天资愚钝.明知是好书,并且非常用功,就是收获不大.
可能这些书本身是用来实践的,而不是用来纸上谈兵的
-----------------------------
你的最后一句话说对了,这些书本身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只看不做没有用,因为你没有真正看懂。
你从书本上看到的经验类似于实验室出品的demo版,直接拿到市场上卖是不行的,因为有太多的BUG,所以你只能给人免费试用,然后慢慢改进,然后才能作为商品出售,出售以后依然要关注买家的反馈,不断改进你出售的商品。(微软的操作系统三天两头升级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人来讲,你装一肚子理论之后把自己卖身职场,这时候你只是个职场的半成品,根本算不得人才,说自己怀才不遇简直就是盲目自恋,正确的做法是你得卯足了劲儿打磨自己,慢慢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这时候才算是成品的职场人,离人才还有距离,还得继续努力。
前面三表法讲过了,读书、和别人交流、实践,三样都做全了才能快速成长,眼高手低的人、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践太少,而且很多人与他人的沟通也非常少。只看书是没有用的, 这三个要素类似于人的基本需求,吃饭、睡觉和呼吸,这三件事必须都做,人才能活下去,缺一不可。
重视实践是我用血泪换来的心得,前面‘观徼’也说过是他的亲身经验。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1 09:08:35 +0800 CST  
拜托一下。
麻烦各位顶贴的,别简单的黏贴复制、也别挂些乱七八糟的内容行么?

我要一个个看回帖,结合回帖内容讲的,这些无效的回帖很浪费我的时间。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1 09:11:13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5--- 规则的重要性和角色的多面性。
这个故事涉及到兄弟两个的3个规则,1明2暗。 而之所以有这三个规则,又基于这兄弟两个的另外一重角色关系是君臣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曾经在很多关于金钱纠纷的帖子里面提及亲情是情感范畴、金钱是利益关系范畴,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开两者的范畴,亲情和金钱关系都难以保持平衡。‘段’和姜夫人的最根本错误是把君臣关系和兄弟关系、母子关系搅在一起,导致规则的模糊(因为有些事情在兄弟之间是小事儿,但对于君臣关系来讲是无法容忍的)最后搞得君臣关系和兄弟关系、甚至母子关系都无法维系。
先说3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有关藩王的封地,这个是暗的。(国家规则不能详尽到‘制’这种地方也不能分封,因为战略要塞本身就是在变化的)
最开始,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姜氏真的没安好心。‘制’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虎牢关。听这个名字都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地方地形险峻,这是郑国的边境,是军事要塞中的要塞,这种地方是不可以分封给藩王的,只有和君主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重臣才可以掌控这种地方。郑庄公知道此地如果给了共叔段国家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万一共叔段利令智昏引强敌入郑,国家就会大乱。所以郑庄公坚决不答应给这个地方。而且从姜氏给小儿子要这个地方已经可以推断出姜氏一心想小儿子上位的心思,因为根据常理推断军事要塞地形必定险峻,这同时也意味着地理位置远离国家权力中心和经济中心,而且土地必定贫瘠,不会很富庶。她给最宠爱的儿子要一块贫穷的封地而没有其它的心思,这可能么?
第二个规则,也是有关藩王的封地,这个是明的规则,对可以分封的城邑的长度和宽度有明确的要求。
接下来,姜氏请求要‘京’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邑。而按规矩,京这个地方也是不能分封的。因为它的规模与郑的国都荥阳相当,而当时的制度是最大的封地不能超过国都的1/3。这一次,郑庄公因为刚刚拒绝过一次,而且说了其它地方都可以分封,所以不得不答应自己的母亲,把‘京’封给了共叔段。
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从治理国家层面来讲,政治家们总结这些规律制定出规则,每一次关于规则的较量就能充分反映出较量的双方的心态,这是无法掩饰的,或许当事人不自知,但明白人却知道规则一旦被破坏,事态一定会向着不好的方面去发展。
比如说藩王封地的规则,不能分封战略要塞、不能分封比都城的三分之一大的城邑。这个规则是相当契合人性的规定。-----让我们从平常人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就明白了,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块的人,可能会为一套50万的房子而奋斗,但对价值500万的房子根本不会想到拥有;一个月收入有1万块的人,会为2、3百万的房子而奋斗,而根本不会考虑买过数千万的豪宅。------共叔段是和郑庄公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本身是第二顺位继承人,如果他拥有了和郑庄公接近的军事力量和财政力量,他会完全不动心思么?就算他自己不动心思,一小撮没搭上郑庄公的关系,而希望借助他谋富贵的人会不动心思么? 就像鲁隐公晚年续娶新夫人一样,共叔段的母亲给他讨要了违背制度的封地,这就启动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暗处的力量涌动而无法压制。
第三个规则是有关国无二主的,也可以算是潜规则,就是我们说的一把手制度,老大的意见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的。
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 这简直就是对王权的公然挑衅,什么叫既听这个的,又听那个的,两个人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谁是老大就得听谁了,有不同意见可以协商,但政令的下达和执行只能听一个声音,否则就乱套了。
这三件事儿作完,姜氏共叔段与郑庄公的交锋已成定局,几乎无法避免。因为他们想谋反的心思在军师力量、经济力量的依托下,想放弃都很难,这是人性的必然。
要我说,姜氏先要‘制’,后要‘京’,已经伤透了郑庄公的心,谁能够平静的面对一直偏心,现在已经想要自己性命的母亲呢?(作为一个诸侯国君,一旦有人谋逆成功,几乎是没有什么活命的可能,她的母亲考虑过他这个大儿子么?)
我推测,姜氏和共叔段最开始的心思,是觉着自己是郑庄公的至亲,亲妈、亲弟弟,要点好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考虑了亲情关系,完全没有顾虑到君臣关系。而一旦他们商议谋反的时候,只考虑了君臣关系的解除,完全没有考虑到亲情关系的维系。 而郑庄公是很明白的考虑了亲情关系和君臣关系的,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退让是有限度的,特别危险的时候不退让,首先考虑君臣关系;能够掌控的时候退让,尽量照顾亲情关系。
在家庭关系里面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无论是夫妻之情还是兄弟姐妹之情,甚至亲子关系,觉着因为有爱,所以可以不断的索取对方的金钱、对方的精力方面的付出、对方的容忍等等,殊不知索取到一定的临界点,事情就开始发生反转,伤害情感本身,那时候事态已经很难扭转。 所以就算是亲子关系的处理,也要把深厚的感情和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剥离开来,孩子虽小也有他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些原则问题做父母的一定不能让步,否则你是害了孩子,而不是帮助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多面角色的,照顾和被照顾者、教育和被教育者、引导孩子走向社会的帮手、和孩子相互学习对方优点的平等的朋友关系等等。学习不同角色间的规则切换是情商的重要表现,如果希望拥有一个游刃有余的人生,这个不同角色间的切换技巧掌握是一定要下工夫学习和实践的。比如同事间的职场同盟关系和私下的朋友关系、比如和上司的上下级关系和私下的朋友关系、比如夫妻间的情感亲密关系和财务合作伙伴关系,比如你平步青云的同学以及生活落魄的同学都有这同样的同学关系,但必定还有其它的非同窗友谊关系的存在,凡此种种都属于上述范畴。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1 09:20:09 +0800 CST  
@roundliu 92楼 2013-02-01 13:43:20
羚翘有博呀,强烈要求收藏,请给我个连接。
-----------------------------
我懒于更新博客,更喜欢写帖子,因为写帖子有互动,有写下去的动力。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1 13:47:12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6----关于不要回避问题,关于人的潜能无限。
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开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谁又会说不对呢?”
我们说第一个通过磕碎外皮而把鸡蛋立起来的人是有思维创意的人、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人是有文学想象力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 在我眼里颖考叔的本事比起这三个第一人更胜一筹!
我曾经评价过汉武帝的亲妈王娡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神奇的女人,创意(抛夫弃女就为了渺茫的富贵荣华)、想象力(梦日入怀、金屋藏娇的瞎编)、勇敢(步步为营争取皇后之位)。 在我眼里颖考叔的水准和王娡不相上下,甚至比王娡还高杆。毕竟“不到黄泉不相见“这根本就是一个死局!颖考叔这是把死人的事儿在活着的时候办了,这就是本事啊,你不服不行啊!!!!!!!
如果仔细读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颖考叔此人是一个孝子,应该是一个蛮忠厚的人,是正人君子,但与此同时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注意说话技巧的人。他明白郑庄公的困境,明白郑庄公的真实想法,并且极具创意的给郑庄公找到了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他的整个处理过程行云流水,堪称尽职尽责,颇有才干。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具体过程:
1、 他是一个守边关的人,听说了郑庄公和母亲姜氏的事情,于是觉着为主分忧是他的职责,是自己的分内的事儿,然后开始谋划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 颖考叔一定是在自己的家里想了很久,想出了千古流传的掘地见黄泉,然后相认的绝佳的解决办法,既不让国君之言失信于人,也能完美的解决问题。
3、 然后颖考叔沉着的给自己找一个觐见的机会,他送了一些礼物,知道郑庄公必定会召见他。
4、 得到郑庄公的留饭,他并没有摆出一副忠臣死谏的壮烈样子,而是旁敲侧击,事先搞明白郑庄公是不是真的想和自己的母亲相见。-----很明显,如果郑庄公根本就不打算和母亲相见,颖考叔十有八九会放弃本次觐见的目的,慢慢等时机成熟再次劝谏。
5、 郑庄公自己把话题引到母亲身上,这明显是很想与母亲相认,但说出去的话无法收回,束手无策。此时颖考叔才娓娓道来自己的想法。
补一句:后来颖考叔得到郑庄公的重用,政绩一直很突出。这类踏实肯动脑子,不骄不躁的人 ,根本用不着拼爹就能有所成就。
我们可以从颖考叔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有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遇到事情不要轻易退缩,困难是因人而生出来的,办法自然也是人能够想出来的,一时想不明白可以放一放,过一阵子再想,把要解决的问题装在心里,时时事事都联系一下,慢慢想办法。人生苦短,其实也蛮长的,急什么? 很多人说某些事情我做不到,有些人被生活打击生出来脱离俗世之心,其实这些都是不能够勇敢面对问题,而采取了退缩的状态。 其实,如果你不肯退缩,迟早都会想出来解决办法,就算咱自己不具备聪明才智没有解决办法,可有聪明才智的人多了去了,办法多了去了,慢慢寻找办法呗。-------- 完完整整做任何一件事情,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一定要坚信,别人能做到,你也一定有办法做到。
其次的一点,解决棘手问题的办法是需要多角度思维能力的,所以日常要多一点好奇心,多一点学习的习惯,多接触不同类型的知识,遇事多问一点儿为什么。这些习惯的养成比较难,但一旦 养成其实并不花费多少时间,能力和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大量的积累起来,到派用场的时候自然会运用自如。‘黄泉认母’颇有脑筋急转弯的机智,大有奥数的解题思路,这是需要一些日常有意无意的训练的。总之,只要注意日常积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是超乎想象的。
最后一点,觉着怀才不遇的人要多向颖考叔学一学,学人家的沉着冷静和审时度势。首先,人家想的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但并没有牛皮哄哄的、也并没有搞文人的孤芳自赏、假清高那一套。其次,人家稳扎稳打,先探探领导的口风,再献计献策,尽量不去做惹人嫌、讨人厌的事儿。在职场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做的,大可以先做皆大欢喜的事儿,除非特别重要,否则惹人嫌的事儿可以往后放放。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1 22:20:02 +0800 CST  
@无聊才上网好玩吗 102楼 2013-02-03 20:43:56
帖子好是好,但比生孩子还慢
-----------------------------
墨子的三表法你看懂没有?
看书是找历史经验。
看帖、聊天是现实沟通。
而实践是把前面两个实际运用。

我写得快了,看的人根本来不及在实践用使用和琢磨 ,看了也白看 ,浪费时间。

而且我自己是把国学应用于实践的,每天碰到不一样的事情,通过日常事务的处理,每天对这些国学的理解更深入一些,一天写一点儿会越越来越深入。一口气在短时间内写完,整个帖子是一个水准,帖子的有用性会大打折扣。
我学国学也学了两年了,现在才觉得有点东西可以写,之所以写也是为了整理思路,让自己的理解更深入,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同样的,如果你真相把国学用于日常实践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不花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3 23:12:05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7------关于什么是‘忠’,关于如何做好下属
抨击儒家的人最核心的抨击点之一就是‘忠孝’,认为儒家的‘忠孝’是愚忠、愚孝。其实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完全是不会读典籍的人被统治阶级忽悠后的理解! 就着这个故事,正好讲讲什么是儒家的‘忠’。
‘忠’,在儒家体系里面、在孔子的观点里面就是‘尽忠职守’,也就是‘尽职尽责’,这一点《左传》里面是有无数的例证的,(《左传》里面的君子评论都是孔子所认可的评论)
尽忠职守,就是说要做对得起你这个职位的事儿,而不仅仅是对得起国君。在其位谋其政,讲的也是忠的范畴。君主的意志如果是正确的,就执行,如果是有问题的,为了尽忠你需要无数次的劝谏、而且是有理有据的劝谏,如果劝谏无效,你可以弃官而走,你可以推翻没有国君之德的人拥立新君,这些做法都在《左传》里面出现过,都是被孔孟这些儒家核心人物所认同的。
我们看看郑庄公的几个臣子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尽忠职守,对比一下我们自己的职场表现,也可以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于职守。
在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中,多个大臣登场,每一个说的话都不多,但都很经典,而且进退有度。
第一个是祭仲。
他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这个地方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 ----------祭仲的劝谏和李斯的套路类似,用墨子是三表法来分析就是第一步找历史经验。祭仲引经据典,类似于现代援引法律条文、地方法规、或者是企业内部规定,他并不评价郑庄公的对错,只是陈述历史、描述现在的现状,然后提醒郑庄公事情不做处置恐怕会有 后患。 我说祭仲够‘忠‘,是因为很明显他对典籍非常熟悉,出来事情之后他迅速采取讲述典籍的方式给君主做提醒,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能够很清楚的说明白城墙长宽的准确数据,说明此人在日常典籍上下了很多的功夫,花费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他清楚的典籍绝对不会只有这一条,恐怕是所有的典籍都烂熟于胸,所以才能轻松引用拿来做论据。(而读典籍这类事情平时是没什么好处的,不会多赚银子,也没有上司逼着你去下功夫,完全是受自己职业的忠诚和责任心驱使才去做这些有点枯燥乏味的基础事宜)------------反观很多职场达人,对自己企业的政策和方向颇多抱怨,但根本原因只是着眼于自身利益,从来没有从企业的大环境来考虑这个政策是否合理。抱怨的问题都不在点子上,不被采纳就觉着受了委屈、觉着怀才不遇。其实没有2、3年的扎实做事情的积淀,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弄明白自己企业的核心流程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些核心流程是如何让本企业运作的。这些事情都没弄明白,那里有资格去评价企业一个新政策的好坏呢?你根本就看不明白里面的弯弯绕绕。任何事情的评价,你必须既看到坏处也看到好处,两相对比,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每个因素按照重要程度赋予权值,综合得分才是真正中肯的评价。
接下来,就算你拿得出有说服力的论据,你也需要耐心和老大沟通,而且未必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必须有这个心理准备,并且欣然接受,而且不能影响你下一次依然积极进言。因为老大的位置比你高,他面临的问题比你多,他需要通盘考虑问题,而不是只考虑你管的这一摊儿活。我们看看祭仲接下来是如何做的。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
“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说:“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您暂且等着吧!”
分析一下这一问一答是非常有意思的: 忠心耿耿的祭仲跑过去进言 ,庄公首先跟他和稀泥,祭仲给他谈国家问题,庄公回答他母子关系问题。(当然庄公有自己的考虑,他正在不动声色的挖坑,给自己争取舆论支持) 但祭仲毫不被郑庄公的稀泥所误导,他接着说自己的观点:错误一定要消灭在萌芽状态,错误一旦发大了,很难控制。 他接着举例子,这一次是一个常识,野草一旦蔓延是很难铲除的(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都是对我们国家生态的巨大破坏;比如英国的那几只兔子把澳大利亚草原糟蹋的一塌糊涂)。不过这次祭仲的进言深入了一步,因为郑庄公先提及母亲,所以他就直截了当提及弟弟,提及郑庄公对弟弟的宠爱过了底线,将来的局面和野草的蔓延是一个结局,极难根除。
被臣子步步劝谏,郑庄公不能再继续忽悠了,再忽悠就是欺负人了,所以他亮了自己的底牌 ,以非常委婉的方式。君臣都是聪明人,祭仲明白他的意思了,于是谈话打住,再往下说就实在上不了台面了。
这一段谈话其实也是君臣相互试探的过程,祭仲进言是忠于职守,但并不肯直击问题核心,因为他不知道郑庄公心里如何想的?不知道郑庄公打算如何处理?于是他的第一句话很迂回。 郑庄公同样不确定祭仲是装装样子呢?还是真的忠于职守呢?于是他先不忙于表态,先和稀泥,当然稀泥里面也隐含了他的困境(亲情困住了他)。郑庄公把问题挑明了讲,人都点出来了,祭仲当然打蛇随棍上,更进一步直接讲共叔段的问题,这就是明明白白的表忠心了,因为这一句话讲出来,祭仲是绝无可能追随共叔段了。郑庄公得到祭仲明确的表忠心的行动,就委婉的亮底牌,对臣子展示自己的信任,把自己的打算透露给祭仲。---------我一直认为每一个职场人和上司是有相互牵制的关系的,只要你脑子清楚,在你与上司的互动中你并不被动,因为上司的利益获得需要下属的支持,利益要分给下属一部分,否则能干的下属随时可以另寻新上司。 要想脑子清楚,在本职上要下工夫才行,说话技巧其实问题不大,很好掌握。但本职上下的功夫那是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深入学习本职的技能、时刻紧跟企业进度、领导动向走才行。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3 23:23:22 +0800 CST  
@侯小仔 111楼 2013-02-04 01:22:21
我的心理咨询老师也研究国学,我真的该好好学习,楼主深入浅出,我受益匪浅,很感谢!小年快乐!
-----------------------------
呵呵,我觉着自己都有做心里咨询的资质了,一般人出了错,我稍微想想就知道最根本的问出在哪里。
不过我懒得去系统化学习西方的心里咨询知识,还得去考试,花功夫学这个还不如学中医对我更有用。
国学类似中国的筷子和菜刀,一把刀一双筷子啥都能搞定,育儿、职场、健康、家庭关系等等到处可用。西方的心里咨询系统知识是无数种类的刀叉,吃顿饭费劲儿,无数把刀叉用上去最后也就吃点面包夹香肠。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4 08:52:55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9----关于忍耐和等待,关于目标。
最近几天听的公开课、看的一些书籍反复看到那个著名的测试,给3、4岁的小孩子每人一颗漂亮美味的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能等待20分钟以后再吃,就可以额外得到另一颗糖果。如果在20分钟之内吃掉,就没有其它的糖果了。 观察人员在隐蔽的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最终有一部分孩子抵住诱惑,获得了额外的糖果,一部分孩子忍不住吃了,没有第二块糖果。 实验持续了很多年,实验人员发现,能够等待的孩子在成年后普遍更理智、更有能力、更成功。
郑庄公是一个有忍耐力和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等待的人。
共叔段是他的同母弟弟,亲生母亲是前国君夫人,这两个人联手反对他,打算一步一步蚕食他的势力,最后取而代之。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如果没有足够的民愤,郑庄公下狠手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而不下狠手以后仍然后患无穷。于是郑庄公一步一步稳妥的退让,让大臣们的愤怒累积起来,让国民的愤怒累积起来,让弟弟的自信心盲目的膨胀起来,当然最要紧的是他在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他母亲送口信儿给弟弟的确切消息。只有这个才是最好的时机,可以一举彻底打击母亲和弟弟的野心,让他们再没有任何机会东山再起。 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的母亲和弟弟两个人都有责任,如果只处理一个,或者处理的不够彻底,他们以后还会寻找其他的机会,不断的给郑庄公制造麻烦,依然是郑国的隐患。
相对于郑庄公,他的母亲和弟弟并不是能够忍耐和等待的人,对郑庄公的能力没有准确的估量,情报工作不够细致周全。他们是考虑到选择时机了,但郑庄公放了一个假消息(要离开郑国去朝见周天子),他们没有做正确的判断就动刀兵。要我说,推翻一个在位君主的最重要前提是这个君主本身够昏庸,否则很难有好的机会下手,毕竟在野人士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实力都远不能和当政者抗衡。
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爱抱怨的人,尤其是上了岁数依然爱抱怨的人,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生活、职场都没有什么目标,从没有想过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持续的努力,而是一点不如意就开始抱怨一切。这类人,基本上就是那些从3、4岁就不肯为了多一个糖果而做现时的忍耐的人。
郑庄公的目标是彻底除掉母亲和弟弟这一对组合的政治势力,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因此,为了这个目标,他静静的等待时间,在最佳时机到来之前保持忍耐。如果郑庄公没有这个目标,而是一味的忍耐,那么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一个懦弱的君主最终会失掉大臣的信任和支持,被母亲和弟弟干掉。很多人一直讲人生无法规划,所以干脆一切顺其自然。但如果任何目标都没有,忍耐和等待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是成为了懦弱的代名词。我倾向于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为这个目标付出持续努力、忍耐某些苦难,等待机会来临,并最终完成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过程比较象一种积极的人生。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4 16:35:51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8------关于什么是‘忠’,家族力量的“忠”
先解释一下看左传的一些有关人物身份的确认,能够出现在左传里面的人物地位是固定的,只有诸侯国君、国家的上卿(一般就6~8个人,国家的最高级别官员)、国君家族的人、奇闻异事的主角,其它的人就基本都是国君和上卿的家臣了。
在左传里面凡是看到公子某某,公孙某某,说明这个人必定是国君家族的人,俗称公室。 公子某某,表明此人的亲爹必定做过国君,当然未必是现任国君,因为春秋时诸侯国君换得快,而且很多是哥哥死了弟弟继位,所以有公子身份的人很多。公孙某某,说明此人的亲爷爷必定是某一代国君,此人的亲爹必定是公子。
解释完了关系,再看后面公子吕的说话方式,就可以明白为啥他说话比祭仲直白。姜氏和共叔段的事儿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儿,祭仲只是臣子,说话当然应该委婉一些。公子吕和郑庄公既是君臣也是堂兄弟,国事家事他都有资发表意见,也应该发表意见,他说话直白一点并不鲁莽,反而显得和国君关系亲近,有话直着说。
重温原文:
“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
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
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
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
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

看第一句,公子吕说话多直白啊,我翻译一下:“老大,你到底啥意思啊?啊?你如果要让位,给我句实诚话,我赶紧滴投奔过去,如果你不打算让位,赶紧动手干掉他啊,老百姓的人心如果被他收买了,你想干掉他就很难了。“ 公子吕的‘忠’和祭仲有所差别,公子吕除了‘忠’于国家,‘忠‘于职位,而且还’忠‘于国君整体的家族利益,如果郑庄公要让位,他会很快调整角色侍奉新君,以确保整体国君家族和自己家族不会动荡。他不会像臣子一样把到继承人是否正统的问题看得非常重,反正继承人是他们家族的人就行。 当然话能这么直白,也说明他和郑庄公的关系应该极为密切,八成是从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堂兄弟。
郑庄公也不和他藏着掖着,直接告诉他现在啥也不用做,等着就行。
不过公子吕是个急性子,共叔段有动作之后 ,他又急急忙忙过来催郑庄公,该动手了。共叔段是第二顺位继承人,而且有姜氏支持,公子吕一直怕共叔段收买民心难以收拾。其实共叔段如果政治水平高,是有收买民心的良好基础的,因为有姜氏的支持,再一步一步的布局,很多话都能编出来 ,忽悠老百姓,实际上很多篡位国君都是因为有类似共叔段的身份地位而篡位成功。
郑庄公知道他最担心的事儿是什么,所以说得很透,就是共叔段名不正则无法收拢人心,这样的状况下,势力越大崩溃的越快。其实共叔段如果想收买人心,只能耐心在‘京’经营数年,慢慢蚕食边境的势力,然后等待郑庄公犯错误的机会,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是很难成事儿的。
关于势力越大崩溃的越快这个事儿很多人估计不太认可,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可以举三个例子解释。
一个是盖高楼,高楼的地面高度和地下高度的比例大约是15:1,如果你打了一米的地基,这楼不能比15米高,如果你打了3米地基,这楼不能比45米高,否则很容易塌。也就是说你的地基如果只有1米,那么当楼高过15米之后,你越往高盖越容易塌,估计你盖到30米的时候,大风吹吹楼就倒了。 对于夺权国家政权来讲,民心就是地基,民心需要长期经营。共叔段有关民心的地基才打了寥寥几年,当然不深,那么他聚拢的人越多,就越难控制,倒得越快。
另外一个是刘备和韩信的对话,韩信的名言:‘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悠悠千年岁月,名将如云,敢说这句话的也唯有韩信一个。军队庞大了,内部协调问题变得异常艰难,粮草供应、兵力分布、不同势力协调、如何快速调动等等都非常棘手。
最后一个例子最好理解,想想看你一个月赚2千块的时候,金钱多么容易管理啊,水电煤电话费一付,买完米面蔬菜,付了房租,基本就一个子儿不胜了,完全不必花心思管理。如果你一个月赚2万,你就得盘算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呢?余钱是买股票、买债券、买基金还是买商铺呢?如果你一个月赚20万,你不得不下大力气学习理财,否则你的钱贬值得让你肉痛, 10年前的20万能买一套小房子了,现在连个卫生间都买不到,你能不关注理财么?如果不学习理财,胡乱投资,不仅20万没有增值,很可能还血本无归,这就不是肉痛而是直接吐血了。
郑庄公一直等到获得明确的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和姜氏做内应的证据,才让公子吕出战,几场仗把共叔段彻底打跑了。内乱是很重要的战事,主将就是公子吕,可见公子吕的地位和受郑庄公受重用的程度,这个人是不折不扣的心腹,回顾前面,他确实有和郑庄公直话直说的资格。
介绍一个有趣的小常识,公子吕带着兵车200乘去迎敌,这说明了军队的配置。春秋的中原国家军事实力都按照多少乘来衡量的,因为一乘,包括一辆车、四匹拉车的战马、车上一个指挥员、一个驾驭马的、一个执长戈等兵器做护卫的,另外还有72人的步兵方阵,整个就是一个微型军队,那么200乘战车就是75*200=1.5万人。 春秋时楚国的战车配的步兵多,一个战车的方阵共计125人。总之,一辆兵车配置的人员总计是100人上下,所以说天子是“万乘之尊”,算一下就是差不多拥有百万雄兵。 而各诸侯国家拥有千辆兵车以上的都是绝对的强国。
从公子吕的说话方式里面我们可以学点东西,一家人说话就甭藏着掖着的了,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谁危及这个利益谁就应该承担后果。放在自己家那就是小家庭利益是第一位的,自己的手不会往外伸,但也不能坐视别人的手往自己家里伸。 既然是血亲、至亲,更应该相互尊重各自小家庭的利益、尊重各自的底线,如果对方不尊重,那么作为至亲,有权力而且也应该告诉你哪里是底线。窃以为这才是维护至亲关系的中庸之道,这才是对家族成员的‘忠‘,因为积怨深了之后就是彻底反目,岂不是亲戚都没得做?
从“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这句话我们反过来可以学习到,职场地位的提升或者说重要性的提升是要靠长期的实力积累的,包括知识技能的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即使靠拼爹等机会上去了,也很难站稳,或者干得很郁闷。有这些扎实的积累,用不着拼爹,只要有机会就会落到你这里,而且现在整个国内的机会多如牛毛,自己主动出击找机会就OK了。积累是需要一点一点,日复一日的,很多人耐不住这个寂寞和艰苦而上不去,不反省自己,倒是抱怨自己的亲爹不给力,实在是有点那啥,有些家族一代一代的努力,有些家族一代一代抱怨自己亲爹,家族的差异估计就是这么拉大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4 16:41:55 +0800 CST  
顺序发反了,关于‘忠’写了两部分,结果后面的话题提前到第二部分了,看的时候可以自己调整一下看的顺序。
讲‘忠’的这一部分,自我感觉讲得蛮不错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4 16:43:02 +0800 CST  
@不想疲惫 118楼 2013-02-04 19:49:38
@羚翘解毒丸
特地过来做个记号,等孩子上幼儿园后好好读一下,解毒丸老师辛苦了!
-----------------------------
现在看可以提升职场应对能力,有利于家庭积累财富。
等教育孩子得3~5年之后才能意识到教育孩子的瓶颈在自身,于是开始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就是打理职场状况,因为这个可以直接检验自己是否搞明白了自身的缺点和应对方法。到那时候重新打理职场的事情有点晚了,还不如现在就看。:)
国学学透了,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早学早受益。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5 13:39:22 +0800 CST  
@观徼 119楼 2013-02-05 12:10:00
建议在开个群 方便交流
-----------------------------
我不怎么喜欢QQ,比较浪费时间。
我写的东西信息量已经足够大,如果感觉没理解那是因为你平时做的事情太少,思考的时间太少,这种情况无论我在QQ上我说多少都没有用。要真正理解和应用还是得下狠心折腾自己,别无它法。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5 13:41:47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10----郑庄公其人之我见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上面是春秋的作者对郑庄公兄弟两个的评价,做弟弟的没做到弟弟该做的,而且违背父亲的意愿,和已经成为国君的哥哥争权力。做哥哥的没有及时教诲弟弟,而是任弟弟一步步滑向深渊。
其实,如果关于郑庄公只有这一段记载,我也赞同这个评价,基本上就是评价郑庄公腹黑擅长玩阴的。但在《左传》中纵观郑庄公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这绝对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个判断人性和能力非常准确和客观的人。
郑庄公的最大人生目标是称霸诸侯,为了这个目标他首先要稳定住自己的郑国,否则后院乱的怎么能安心在外面拼杀呢?一个有野心且有继承权的弟弟,一个偏心的身为国君夫人母亲,这是郑国国内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他是无法称霸诸侯的,因为诸侯霸主经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出兵其它国家,调解争端,每一次出兵都是国内其它势力造反的真正的最佳时机,郑庄公不能够冒这个险。-------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国内的稳定对称霸诸侯的重要性有多高,后面看到晋国做霸主时有几个段子,特别搞笑,每次有两国争端,晋国作为霸主被请求出兵,本来要打不讲道理的那一方,结果不讲道理的那一方贿赂晋国重金,晋国就撤兵回家,我看得目瞪口呆,泱泱大国,为了正义而出兵,搞点钱就收工,啥事儿不管?这也太丢脸了吧?仔细读才发现,晋国当时国家内部不稳定,不敢把军队派出去太久,意思意思就得赶紧拉回来。
我说郑庄公对人性的判断力、对人能力的判断力,是基于他临死前的安排,把儿子们都从自己开拓的疆土上招回来,军队全线收缩回郑国本土,他告诉儿子们,你们的本事能守住原有的郑国国土就谢天谢地了,他死之后如果还占着原来掠夺的土地,会让战火烧一直烧回国内,后果不堪设想。果然郑庄公死后,立马很多国家打郑国的主意,郑国自此再也没有重新强悍起来,但是因为郑国军队已经收缩回本土,别国也没有太好的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一个人对自己亲生儿子的判断都能如此的准确和冷静,他对弟弟和母亲的判断怎么可能不准确呢?
对于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容易做出准确的性格和能力的判断,因为会受情感因素干扰,一般会过于高估(比如热恋中的情侣,相互的判断都过高)或者过于低估(对于反目成仇的夫妻,相互的判断都过低)自己的亲人。对于越疏离的人越容易做出冷静的判断,郑庄公本来和母亲、弟弟就不够亲,他对母亲和弟弟的内心和行为判断非常准确。他确实可以一次次教诲弟弟,控制住弟弟的野心不让其扩大化,遏制母亲的野心,不让母亲做出出格的事儿。但郑庄公也清醒的知道,如果没有经受致命的打击,他的弟弟和母亲的野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要时机合适就会重新开始折腾,这对他的称霸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称霸诸侯这个目标有错么?称霸诸侯可以给本国带来很多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对整个国家是有好处的。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做霸主,有很多主动权,比如把国内的经济危机转嫁给全世界。 既然这个目标没有错,是一个国君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尽的职责和努力,那么郑庄公的母亲和弟弟的野心就必定要被打击,这是二选一的事儿。
如果郑庄公对称霸诸侯没有想法,他是会容忍母亲和弟弟的,毕竟凭他的手腕完全可以随时控制事态。放在现代社会,小家的利益不会彼此冲击,郑庄公这种男人有本事有钱,肯定是那种平时不受待见,父母生病啥的必定忙前忙后的哥哥。
上述观点是我对郑庄公的评价。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5 16:27:00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11----最后说说处理家庭内部问题(特别送给女性朋友)
和已婚女性相关最热门的话题有四个,分别是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包括自己和父母、自己和孩子)、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对方的)关系。毕竟,对于一个已婚女人来说,这四个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处理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自己小家庭的生活质量。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这四大关系最常见到的抱怨模式都是一样的:女人付出了很多,而婆婆、孩子、丈夫、兄弟姐妹却不领情,甚至‘得寸进尺‘。 于是有抱怨GGPP贪得无厌的、抱怨孩子不省心不孝敬父母的、抱怨老公能公患难不能共富贵、抱怨兄弟姐妹好逸恶劳没有责任心。。。。。 天涯上、其它论坛上涉及个人情感和家庭问题的, 来来去去的抱怨基本就是这些内容。
这样的抱怨对于20几岁的年轻媳妇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人结婚都十年以上了,还在抱怨相同的内容而且束手无策,只能说这个人白长了一个脑袋,因为一直闲置不用的脑袋基本就是白长了。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生而知之,但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学而知之、或者困而知之。既然遇到了这些问题,就是上天给了你‘困‘的机会,让你好好学习、认真寻找解决办法,你遇到问题不想办法而是一味回避问题,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这不是长脑袋不用是什么?
“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个左传中对郑庄公的评语吧。很多人都会认为郑庄公完全有能力控制事态,但却有意让事态 一步步恶化,所以他没有尽到教诲之责。 那么推而广之,你的父母、公婆、孩子、丈夫、兄弟姐妹们的错误是一天就形成的么?在一步步所谓‘得寸进尺‘的过程中,你是尽了你的提醒义务还是任事态恶化?如果你是因为没有解决能力而让事态恶化,那么你有什么资格指责对方的’得寸进尺‘?你自己难道毫无责任么?毫无错误么?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有所谓的安全距离的,这个安全距离亲子关系(在孩子成人前)是最近的、夫妻关系次之、兄弟姐妹关系再次之、朋友关系 又次之、同事关系更次之。。。。任何两个个体之间的距离都是双方不断调整适应的结果,绝对不是任何一方说了算的,也绝对不是任何一方的全责。而且这个距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双方觉着心里舒服就行。所以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任何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出了问题,自己要首先认为自己是毫无疑问的全责,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做法,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追究对方的责任毫无价值。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别人的做法,让别人不得不理解你的底线,包括你对已经被判断为无可救药的人采取疏远的策略。
很多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你怎么总是这样。。。。但是有没有想过,既然自己已经无数次知道孩子总是这样。。。,那么自己早该有应对的预案,不慌不忙的处理不断出现的同样的问题,而不是一次次面对同样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
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尚且需要动脑筋,世界上还有什么关系是不需要脑子,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琢磨的呢?你不能够决定你的孩子天生的是一个好孩子、你的伴侣是一个尽责任的好伴侣、你的兄弟姐妹兄友弟恭。。。但你确实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好伴侣、好女儿(儿子)和好姐们(兄弟)。你需要做的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去研究不同角色间的安全距离,并让这个距离生效。
《左传》是一本神奇的书,据说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都做了详尽的《左传》读书笔记,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如何判断臣子。我等平民百姓看了,移植到职场和家长里短一样管用。
“郑伯克段于鄢”至此讲述完毕。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6 23:18:40 +0800 CST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6-关于国家的混乱是国君的问题,家庭的无条理是掌管家庭内部事务负责人的问题
《春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翻译:鲁隐公元年7月,周天子派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品。
从春秋里面这句话当然推断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只不过就是记录了周天子派使臣来送鲁惠公和其夫人仲子的丧葬用品。
但是如果知道当时的现状,这个情况就显得很搞笑了,而且明眼人一眼就看明白周王室混乱的现状 ,连这种内政都处理不好的王室,说明根本就没有实力约束诸侯。我们看《左传》里面的解释就很明白了。
《左传》: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左传的翻译:
秋季,七月,周平王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品。惠公已经下葬,这是迟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接写了宰咺的名字。
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下葬,诸侯都来参加葬礼;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官位相同的来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参加葬礼。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
左传本来就是针对春秋的讲稿,孔子当然会教学生如何从官方新闻中分析国际局势,只要学会理解官方语言,就能从一本正经的官方语言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左传的解释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周天子派的使臣被直接提及名字,说明这个事情不合礼制,这是春秋写法的‘潜规则’,如果你不懂,那可真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这次送丧葬用品合乎礼制,则不会写负责送礼的使臣的名字。
接下来讲了古代的丧葬礼制,也是挺有趣的东西,我简单说一下,喜欢看的就看看古代人的这些礼制。
周天子驾崩,需要停灵七个月后才下葬,各位诸侯国的国君都要来参加葬礼;诸侯国的国君和国君夫人去世,需要停灵五个月后才能下葬,和这个国家有友好关系的其它诸侯国国君都要来参加葬礼;国内的大夫去世,需要停灵三个月后才能下葬,和死者官位相同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葬礼;普通的士人死亡,需要停灵一个月以后才能下葬,死者的亲戚都要来参加葬礼。 这些都是各级贵族的丧葬礼制 ,普通的平民百姓就没这么多讲究,估计是几天内就下载。因为为了支持这些礼制是跟着有用冰的规则的,当时储存冰块是有财力的人家才能实现的,停灵一个月到几个月需要大量的冰块保存尸体不腐,这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财力能做到的。没有冰块来辅助,是很难保存尸体不下葬的。当然你家有钱,也有规定按照级别必须多长时间内下葬,超过了就是违制,要受处罚的。
既然不同级别的人死亡,需要与死者级别相同的人来吊唁,那么很显然,吊唁是需要送一些固定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要在整个吊唁过程中送过来,不能等人都下葬了才送。
这个‘赗’就是规定的吊丧的礼品。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鲁惠公是诸侯,按照礼制是停灵5个月下葬,而此时已经是鲁隐公元年的秋天了,明显是超过6个月了。而且按照历法,鲁惠公死亡的当年,他的儿子鲁隐公虽然在灵前继位,但为了对父亲表示尊重,当年的历法依然是鲁惠公***年,直至新的一年开始,才称为鲁隐公元年。所以,鲁惠公死亡不仅是超过从隐公元年1月到秋天这几个月,还有前一年的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时间。
人家的停灵时间早就结束了,人都下葬好了,几个月后周天子的吊丧礼品才送过来,这不是失礼么? 搁到现在,就是人家家里人死了半年多了,你给人家来送花圈啥的吊丧,这不得打起来么?
更强悍的是,此时鲁惠公后面娶的夫人仲子,人还活着,只是重病,吊丧用品却送过来了,这更是失礼之极!简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我们遇到事情不要一味的愤怒,而是要仔细想一想,周王室是不是故意失礼于诸侯?如果是故意的这种失礼有什么目的? 仔细想一想周王室的处境就知道,此时周王室积弱,根本不会故意得罪诸侯,这么做毫无道理。那么,情况就很明显了,只能是周王室整个管理不善,周天子能力不足,被一堆日常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各位大臣失职,该做的事情没有条理,导致不能及时做好,情报工作是一堆烂摊子,信息传递严重滞后。
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利,鲁惠公去世的消息传递出来滞后1、2个月,传到周天子那里路途上估计也需要1、2个月的时间,到了周王室又被延迟处理,准备丧葬用品的官员办事也拖拖拉拉,都准备好了,鲁惠公早已下葬了。而此时又得到仲子病重的消息,估计官员们觉着前面的吊丧礼品送的太晚了,这个干脆就一同送过去,双份儿,备货是现成的,至少后面这个能及时,因为送过去路途又需要1、2个月 ,估计仲子也就挂了,但没想到送过去的时候仲子还没死,过了1年左右才死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混乱得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前面 那个送晚了,后面的这个送早了。
很多时候,误会、矛盾和怨恨就是这么产生的,出发点虽然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但是因为能力问题导致管理事情、处理事情没有条理,导致对方的不满。其实提前送仲子的吊丧用品也不是不行,但总该做个预案,到达鲁国边境的时候打听一下情况,如果仲子去世就两份一同送,如果仲子还活着就送一份儿,另外一份就地停留不进鲁国,慢慢等消息,这不就不失礼了么?
一个国家的君主无能,国家的各种管理就混乱,导致对外的礼节就会混乱。以此类推,一个家庭的各种人情往来混乱,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理不顺,难道不是这家负责主内的的女主人或者男主人的能力需要提高么?
中国人讲究礼节,很繁琐,其实这未必不是对一个人的能力的锻炼,一个头脑灵活时常绷根儿弦的人,礼数就会比较周到,让周围的人都感觉很舒服。一个很懈怠的人,礼数自然会比较缺失,让周围的人感觉不合群、怪怪的。而且无数的实践证明,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总是积极思考方方面面的人,会越来越精明,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生活圈子不断扩大,生活状态是一个良性循环;总是懒得动懒得想的人 ,会越来越龟缩在自己的角落,处理问题的能力一直原地踏步,生活状态越来越封闭,是一个非良性循环。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08 21:57:28 +0800 CST  
@z6125185 128楼 2013-02-12 10:29:13
楼主有才,好久没更新了啊
-----------------------------
过年每天忙着出门玩,明天开始更新,今晚要去逛庙会。:)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12 13:03:07 +0800 CST  
@yq3197 132楼 2013-02-12 13:36:11
楼主,看了你的文章,心生佩服,很想成为楼主这样洞察一切,了然于心的智者,现在也很想研究国学,尽快使自己在职场上游刃有余。我是从前年年底转岗,公司是男性占90%以上的集团销售分公司,女性在公司都在辅助岗位,如市场部、客服部、设计部,分销部几乎没女人,老总将我从客服部提到销售部时我自认无此能力担任,老总说相信自己的眼光,我考虑后觉得可以锻炼自己就同意转岗。从此我开始了一年的艰辛的磨练,我直接领导在......
很想变成楼主那样但也担心看的太清会不会如我领导所说嫁的不好、让男人害怕,我已经28岁了,没有男朋友,担心自己嫁不出去,但我确实很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希望楼主姐姐帮我分析分析,不胜感激。
-----------------------------
嫁人和工作不冲突,别听你上司的老生常谈。
现在大城市剩女是相对比较多一点,但要仔细分析,以前的女孩子在职场被歧视,因此走上社会就忙乎嫁人的事儿,而且很多人家族都是当地人,关系网比较密,介绍对象比较多,自然结婚早。现在是女人和男人的机会一样多,有能力的女孩子很多远离父母,走入工作岗位就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很少花费心思在嫁人上面,亲朋好友的关系网铺不到女孩子所在的城市,这方面的助力也少一些。而嫁人和其它事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你花心思、想办法了自然就会嫁得顺利、嫁得好,你被动等待不花心思在这上面,自然机会就少。
大体上你要重新分配你的业余时间,要有一定比例的时间花费在扩大交际圈上面,比如每周10~20个小时之类的,具体的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调整。
最好把你花费在电脑和手机上上网的时间80%转动真实的社交中。宅在家里靠虚幻的网络是很难扩展有价值的交际圈子的,网络里面藏污纳垢,为了找到有用的信息损失掉的用于筛选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
看你的描述应该是居住在大城市,我推荐你在豆瓣同城上逛逛,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有摄影、绘画、讲国学、讲心理学、讲财经的,总之五花八门。还有就是一些户外运动俱乐部,也可以参加一些运动类的小团体。总之,要找到好的另一半是需要花心思的,你要知道自己大致需要什么样的伴侣,然后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这样不必刻意,就可以水到渠成。注意不同圈子的人是不一样的,身价也是不一样的:)选对圈子很重要。
做销售会让人接触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洞察力会急剧提升,挺好的,而且机会应该更多啊?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12 22:59:03 +0800 CST  
@yq3197 132楼 2013-02-12 13:36:11
因为我所在岗位是管理经销商的店面店长及导购,不是直销,所以面对人群也是固定的。去年因为休息时间不一致一整年与我所在城市的朋友很少相聚,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可一整年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得到认可,年底我被调到另一个不太稳定的新片区但岗位不变,感觉付出和收获严重不平衡,心里很难受,还有一点公司都传闻是我直接领导提出的调岗申请。不过现在也已想开咯,一切都已过去,去年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今年工作和生活要相平衡,准备报瑜伽班,学习舞蹈,多旅游,彻底从去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我每天都要快乐的活着,乐观积极的面对一切!谢谢楼主的开导,很受用,谢谢!
-----------------------------
我是典型的困而知之,很多问题我或者我周围关系密切的人面临过,自然界是有规则的,人也是有规则的,观察和思考多了,这些规则就知道了。
先说最最重要的一点,无论瑜伽还是舞蹈,基本都是女人的圈子,现阶段对你的价值不是特别高,如果你结交的是女孩子,在找男朋友上基本是竞争关系,如果结交的是的大姐大妈,通过她们介绍还是比较迂回,不如直接进入男女混搭的圈子比较直接,而且小女孩一般不太擅长和大姐大妈打成一片。
你被调入不太稳定的新片区,这个可能是好事儿也可能是坏事儿,要看你自己的表现。好处是,不稳定的新片区意味着如果作出成绩,那么你的业绩完全是自己的,别人抢不去,说明你的开拓能力强悍。坏处是,如果做得很不好,容易被落井下石,不过你要准备好充足的论据证明难度,不能把不好的业绩都自己扛。
另外调岗的原因你不是从直接主管那里知道,而是听说,这说明你和直接主管的沟通不畅,要加强和直接主管的沟通,了解他安排你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身在职场一定要和直接主管保持密切沟通,深入了解他的职业思路和为人处事方式,也让他了解你的强项和弱项,了解你对他的职业忠心。 我一直说,领导和下属的利益是捆绑的,不要害怕和直接主管打交道。
年底考核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注意去了解考核拿了A和B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最重要的业绩是什么,这基本就是你所缺失的、需要努力的方向。一般来讲,主管还是比较公正的。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13 19:48:53 +0800 CST  
7-2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7-关于搞关系
《春秋》: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2、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翻译:鲁隐公和邾国的国君在蔑这个地方举行了盟会。
九月,和宋人在宿这个地方结盟。
解释:
即使是言简意赅的《春秋》里面也能看出点儿门道,当然看不出太多。
第一条是说鲁隐公在元年的3月份和邾国的国君举行盟会,两个国家歃血为盟互通友好往来。这里的‘公’,指鲁隐公,邾仪父是邾国的国君,之所以没有称其爵位,而是称敬语(父,表尊敬的辅词),是因为邾仪父尚未得到周王室封爵位的诏书,没办法称呼爵位。
第二条是说鲁人和宋人举行盟会,既没有出现‘公’,也没有出现宋国国君的名字,这说明,这个盟会两国的国君都没有出席,而是大臣们搞的盟会。至于为什么国君没出席,那就得判断了,或者是因为路途遥远(看地图,邾国离鲁国都城大约100公里左右,宋国就远了很多很),或者是因为国君不够重视,或者就是臣子们私下搞会盟,回头才告诉国君的(这就说明大臣的权利过大)。。。。。
另外一个门道就是,鲁隐公元年就连续搞了两次盟会,春天一次、秋天一次,说明鲁隐公此人还是蛮勤政的,新君上位,先把国际局面整理整理,这是所有国君都应该首先做的,看看现在咱们国家新 上任、美国新总统上任、日本新首相上任,哪一个不是频频出访?为什么?历来都是一个原因,新的大家长上任,和大家重新巩固一下关系,该维系的维系、该深化的深化,这是公认的动作。现在如此,2500多年前也如此。
做管理岗位的‘空降兵’们尤其应该好好学学这一手,你‘空降’到一个陌生的企业,别上来就搞三板斧,先搞搞关系、摸清情况,了解了解哪些是不方便动的陷阱,等理清楚头绪再动手,一击必中才是王道,连续出击成功才能站稳脚跟不是?虽然说现在的考核制度很残酷,股东们都紧盯资本增值情况,但该有的节奏还是要有,节奏乱了肯定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我听过很多‘空降兵’惨败出局的案例,固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才干不足,但也有很多是因为在摸情况上下的功夫不够,太过关注自己,太过低估环境,以为有老大的力挺就可以完全不顾及职场环境,老大既然招你进来肯定会力挺你 ,问题是原有的中层也是老大的心腹干将,也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长处,人家知道的企业要害问题比你多、比你深,你直接把人家无视了,不出乱子才怪。
初入职场的新人,也应该好好琢磨一下,新进入一个企业,哪怕你真的才高八斗,也应该先低调一点,耐心细致的了解你的工作环境,了解你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了解周围同事的特长和底线。别上来就一副只有你一个明白人,其它人都是傻瓜的做派,一顿愣头青的猛砍。老同事干了很多年,现存的问题都心里明镜似的,只不过很多事情需要很高明的办法才能解决,所以人家不动。别一遇到阻力就抱怨职场潜规则,怀才不遇,你那点微末本事真称不上什么才干,差得远呢。人家威风八面的国君上位,权势显赫的 、总统上位还要先搞关系、摸情况,你一个职场菜鸟,凭什么自以为是?
《左传》:
1、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2、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 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翻译: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隐公代行国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鲁惠公的晚年,曾经在黄这个地方打败了宋国。鲁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讲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结盟,两国开始友好起来。
解释:
鲁隐公元年,两次搞结盟,一次是和邻国新上任的国君亲自结盟,这是为了巩固原有的睦邻友好关系。另外一次是和春秋的大国之一宋国重新结盟,为原来的战争道个歉啥的,估计会解释说那一场战争是我爹干的,现在我爹没了,我是想和你们搞好关系的,咱们就讲和吧,搞搞贸易,做点互惠互利的事儿,打架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鲁隐公为什么在对外关系上搞和平政策,而不是强硬政策?很好理解,鲁隐公是摄政国君上位,国内的关系不够稳固,名不正则言不顺。他爹扔给他的这个烂摊子,简直是无法搞定。大臣们都知道你只是一个代理国君,必定有一些是不服从管束的。国家内部不够稳,他脑子又没进水,那里敢让外面的国际关系出现问题呢?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鲁隐公执政期间的国际关系基调都是搞友好结盟,绝对不会采取强硬的国际策略。
推而广之,一个比较好的、比较稳固的家庭结构应该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而且一般是女主人主内。主内需要做的是打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管理家庭收入、开销和投资,管理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管理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一个国家内部关系不稳,尚且影响外部的拓展(别忘了,实力派的外交是给国内带来利益的,例如郑庄公、例如美国);那么,一个家庭内部问题很多,主外的人很显然也会被牵扯精力,不能好好的搞金钱上的开源。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这个事儿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做那个事儿。所以一个家庭的和睦与蒸蒸日上,不要仅仅依靠男主人的力量,女主人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别的不说,随着现在人手上的余钱越来越多,钱生钱的金额是大于赚钱的金额的,如果说赚钱是男人的事儿,那么财富增值真应该是需要女人仔细研究的课题。
家长里短、财富增值、子女教育、家庭成员的健康什么都搞不定的家庭组合,我认为是很失职的,因为是夫妻双方放弃成长的机会。要搞定这些东西,需要的并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花费一点时间研究、琢磨、尝试,而不是把大把的时间用于泡肥皂剧、打麻将、网上闲逛、打网游和怨天尤人。
楼主 羚翘解毒丸  发布于 2013-02-13 22:11:57 +0800 CST  

楼主:羚翘解毒丸

字数:397077

发表时间:2013-01-15 23: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2 18:27:49 +0800 CST

评论数:4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