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农场记忆

我是被qq被微信的一代,感谢小马哥和张小龙,帮我们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发小淘了出来,让我打开记忆的阀门,想起那个我已然把她定义为故乡的地方。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13:24:17 +0800 CST  
图一植物学名岽叶,是我的故乡当地人过年用来包粽子的,各位猜得出是哪里了吧,对,是壮族地区。这种大粽叶包裹的糯米绿豆肥猪肉粽子,是壮族人过年必吃的传统食品,全世界只有北越(越南北方)和桂南(广西南方)才有图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14:35:53 +0800 CST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排华事件,1960年印尼排华和1978年越南排华。为了安置归国华侨,我国政府在南方靠近东南亚的省份,广东 广西 福建 海南和云南建立华侨农场。当年正赶上困难时期,举国上下都很穷,归侨们刚刚回来的时候很苦的,据说有人看见一片荒芜的境况哭着不愿意下车。勤劳的人们啊!没有房子归侨们就自己动手搭建,没有水就自己打井。同时,国家还从全国各地抽调人才安排到华侨农场开办学校 医院 邮局 商店工作,我的许多发小的父母就是这么来的。。。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22:24:41 +0800 CST  
这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有六个农业分场,总场部有农科所,茶厂,糖厂,淀粉厂,罐头厂,修配厂,汽车队。第一任场长是原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官员,有钱的归侨多半去分场务农,因为他们的经商本领在取消私有制的环境下无用武之地;反而是打工族,诸如教师,司机,电工,水工,木工,裁缝得以在总场工作,领固定工资。真是风水轮流转啊!所以,教孩子学点手艺是必要的,谁能料到人生会有什么变故呢?有手艺就多一条生路。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22:56:15 +0800 CST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23:32:52 +0800 CST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23:38:08 +0800 CST  
菠萝蜜和麻叶,我在美国加州的市集上也买到过麻叶。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1 23:41:07 +0800 CST  
炒酸辣,送粥的菜。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2 12:20:13 +0800 CST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2 12:22:25 +0800 CST  

田基黄,当地人治肝病的草药。有吃鱼生的习俗,肝癌高发区。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2 12:24:21 +0800 CST  
·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3 08:54:51 +0800 CST  
故乡人常用的农具,可惜图中没有割稻子的镰刀。我的左手无名指上有一个一厘米长的疤痕就是第一次割稻子留下的纪念。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3 09:00:14 +0800 CST  
今天由图一的粽粑叶联想到我的发小A,她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转学到我们班的,比较胖,在那个年代,缺吃少穿胖孩子很少,后来听说她妈妈很宠爱她,以至于怕她摔倒受伤而不让她学骑单车,因此,她是在农场长大的孩子中少有不会骑单车的人。
A的父亲是厦门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毕业后给南京政府高官当秘书,A 的妈妈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嫁给了他。据说当时A的外公考虑让女儿找个有文化职业稳定的人结婚,可以有个安稳的生活,哪里想到在那之后的几十年会发生那么多事。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14 09:35:59 +0800 CST  
南京政府撤到台湾,发小A 的爸爸决定留下,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外公带着舅舅离开上海,外婆和小姨跟着A 的父母在北京生活,一家人过上几年平静的日子,哥哥姐姐相继出生了。反右一开始,爸爸这样的出身,又有给国民政府工作的经历,自然首当其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发配北大荒,和抗美援朝回来的官兵们一起开垦黑土地。没有干过农活的南方书生,拖家带口老老小小,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其困难可想而知。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20 14:02:25 +0800 CST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20 14:36:36 +0800 CST  
所以,当听说有招募人员到南方的华侨农场工作后,A的妈妈即刻报了名,南蛮之地可能也艰苦,至少没那么冷,找吃也容易些。于是,一家人便南迁了。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20 14:42:32 +0800 CST  
近来,常常听到“阶层固化”这个词,现在的孩子生长的环境比较难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1949年后的土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不间断的思想改造各种运动,把社会阶层都消灭了。当年的华侨农场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像发小A的父母那样资本家出身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东南亚华侨富商的子女,有写小说的,画画的,造飞机的,拉小提琴的,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的发小们能说多种语言,粤语 客家话 壮语 平话 闽南话 印尼语 越南语。。。下面来讲讲华侨农场人的故事。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2-26 20:42:25 +0800 CST  
先来讲讲我家邻居立方医生的故事,这位不是被排华归来的哦。她在太平洋一岛国长大,兄弟姐妹挺多的,只有她一人回国,在她十六七岁的年纪回来的,回到桂林读书。据说立方在选择桂林的理由一栏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风景甲桂林。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子,仔细研究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在桂林高中毕业后,立方考上了医学院,读书期间谈过恋爱,这事遭到她家里的反对,被拆散了,父母希望女儿学业完成后要出国的。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立方大学毕业时,文革开始了,出国的大门被关上。
于是,立方被分配到华侨农场医院当医生,眼看年纪不小了,由家里亲戚介绍,与一归侨医生结婚,育有一女,男方高大帅气,也算郎才女貌。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3-03 23:15:16 +0800 CST  
印象中邻居家有好吃的奶糖,每天都要用水冲洗地板,很干净。立方很健谈和我妈妈一起值夜班时会聊起她的经历,她曾经参加四清运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腌酸坛“很容易的,刚采下的红薯苗直接扔酸坛里,过几天就可以吃啦!”。每到圩天她都会买一只刚刚打鸣的小公鸡做白斩鸡。
1972年,中日建交,邻居去广州见了家里派来的特使,然后她家晚上就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后来听说立方的丈夫自杀未遂,再后来,他们离婚了,立方带着女儿出国。据说她是文革后第一位出国的归侨,家里亲戚在岛国做高官直接找到周总理。
听说立方离开农场后没有去第三国,她和女儿定居香港。农场有人在香港见过她,跟她打招呼她没理睬,装作不认识快快地走入人海中。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3-04 10:06:52 +0800 CST  


艾苗,每年春天我都要采来烧鸡蛋汤,外婆很喜欢喝,她有胃病,喝了艾叶汤胃很舒服。于是我们全家人都跟着外婆喝汤,我也成了采艾苗的专家。直到现在,每年都采,好在艾的生命力强,在哪里都能生长无论住在哪里都能找到它。佩服中国人的祖先,发掘了艾这一味中草药,煎服 艾灸 泡脚。。。
楼主 文红2018  发布于 2018-03-09 13:04:09 +0800 CST  

楼主:文红2018

字数:3551

发表时间:2018-02-11 21:24: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7 17:09:13 +0800 CST

评论数: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