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逆袭--发达的中国正在路上

这些年,中国的确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地球上不仅中国一个国家在进步,有不少国家,也在上演经济奇迹。截止到2013年,全球平均GDP是10516美元,全球有6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之上。甚至有个别非洲国家,在资源经济的支撑下,人均GDP达到了2万美元之上(赤道几内亚)。
虽然人均GDP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这个指标代表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依然偏低,这是事实。

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是,中国GDP的统计口径和欧美国家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差距时,有必要把这一部分的差异也考虑进去。
2014年7月的报道,国家统计局将对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从2014年起中国将采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新国际标准,即《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并形成我国新的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4)》。

在今后的统计中,会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修订:
1.将研究与开发(R&D)支出计入GDP,在以前,这一部分是计算在成本中的。今后,这一部分的支出,会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统计入GDP。
2.核算实际最终消费,将政府服务支出(如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纳入统计范围。
3.改进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核算方法,采用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市场租金法测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也就是说,出租和自住房屋的服务价值也要计算进GDP。
4.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财产收入。
5.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
根据一些专家的估计,使用新的统计口径后,中国的实际GDP会比现有数据增加10%甚至更高的比例。同时,在第三产业中,会增加不少新的内容,这也会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另外,和很多网友认为中国的GDP有水分不同,笔者认为,中国的GDP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低估。近来,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学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事实上,在笔者前面章节对中国人购买力水平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我们分项目来简单分析一下:
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GDP,往往占到全部工业GDP的一半以上。而在中国,虽然中小企业解决了一半以上的就业问题,但是众多中小企业的GDP,并没有被认真的统计。在很多城市的统计公报中,占了企业总数9成以上的小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只有规模以上大中企业增加值总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增加值。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建筑业的增加值:中国每年在建筑生产方面消耗的钢材、水泥总量数倍甚至十倍于美国,但是统计下来的建筑业增加值,却还没有美国多。这中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估。

第三产业也一样,在中国的统计体系下,不开发票的销售或是服务,是很难被统计进GDP的。熟悉餐饮等行业的朋友一定清楚,在中国,服务行业不开票销售的情况占了相当的比例。
这些年,中国的房价是被人诟病的,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国的房地产是畸形发展的。甚至有人认为,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安全水平了。但是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只有5.7%(2011年数据),美国的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却高达12.6%(2011年数据)。
美国的GDP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劳动也被纳入GDP统计范围,相当于美国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工作也纳入GDP的统计,并且这一部分高达国民经济总量的13.2%。而中国这一块的比例只有3.8%。
在2014年,最新的消息,英国和荷兰等国家,开始把贩毒和色情产业也纳入GDP的统计范围,而这些产业,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统计数据中的。
总体来讲,中国的GDP中,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而在美国的GDP中,房地产、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服务等占的比重高。中国主要着重在硬的方面,而美国侧重在软的方面。

2014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经济普查,根据往次普查的惯例,中国的GDP总量会在普查后,出现一定幅度的向上修正。而修正后的数据,会在2014年8月公布。
结合经济普查和采用新的GDP统计办法的影响,中国极有可能出现第三产业GDP的大幅度提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很可能在2015年,人均GDP达到或是接近10000美元的水平。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人均GDP,和主流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这是客观事实。

说完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我们再来谈谈人均收入。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郎咸平教授的一段言论,大意是讲,在中国的收入分配中,国民能享受到的经济成长成果极少。在西方主流发达国家,一般GDP的50%以上,可以转化为国民的收入。而在郎咸平教授的发言中,提及,中国人的总收入,只占到GDP的8%。
看到这个报道时,笔者当场发笑了----这根本就不是算术题,而是一个智商题。我们来算一算账。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是6747美元,如果只有8%转换为居民的实际收入,则想当于仅有540美元每人每年。换算成人民币,约只有3347人民币。中国人的收入再低,也不可能低到大家的平均月收入只有280人民币吧。
一个知名教授,都可以有这样不严谨的分析,更别提其它网络上的所谓“大牛”和“高人”了。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3:54:42 +0800 CST  
事实上,在人均收入的统计上,中国的统计口径和国外通行的统计口径相比,有比较大的不同。
中国官方统计公报中披露的平均工资数据,主要统计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国有、集体企业员工的收入,并没有涵盖到其它类型企业的员工,而且在统计数字中,部分福利和非账面的收入无法被严谨的统计进去。
中国另一个常用的收入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也是在统计公报中最经常出现的指标。我们来看一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定义:中国统计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扣除了个税,保险等后的净收入口径,同样也还扣除了一些刚性开支(例如被统计人每月固定赡养老人的费用,也会被扣除)。同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母中还包括了不工作的老人、儿童、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在家照顾家人的家庭妇女。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字和社会上的主流工资数之间,差距是比较大的。
因此,如果拿中国官方的平均工资或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和其它国家居民的收入进行对比的时候,极易给大家一个印象:中国人的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甚至低于同等人均GDP国家的水平。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员工的一部分实际收入,并不体现在工资总额内。例如在上海,企业的用人成本,是员工税前工资的1.44倍。也就是说,一个员工税前月薪是10000人民币的话,那企业每个月的人力成本至少是14400。企业额外承担的4400元,会通过社保公提、公积金等形式,进入员工的关联的账户,成为员工实际收入的一部分。
而很多西方国家,员工在领取到税前工资后,需要自行缴纳保险,并在国家指定的时间里,每年一次申报全年收入,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种区别,也影响了统计的结论。

西方主流的收入统计办法,统计的是在职人员的平均工资,他们的统计中,是不包括无业或是失业人群情况的。在这样的统计口径下,全社会的收入水平常常显得很高。但是事实上,在很多中南欧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通常高达30%-50%,同时在西方的传统里,很多家庭妇女是不工作的,并不像中国这样,男主人和女主人都会参加工作。这些不同,对衡量整个社会的真实收入水平,也会带来影响。

中国的官方统计部门,也在改进统计办法,开始提供覆盖面更全,更细分的统计数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5月28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公报称,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与2012年的46769元相比,增加了4705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与2012年的28752元相比,增加了3954元,同比增长13.8%,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2013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609元,比上年提高319元,增长13.9%。
这也是官方统计部门第一次正式的统计农民工工资,同时在这个统计公报中,还列出各类型收入的中位数收入,这也是一大改变。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中国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同比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这是中国首次发布涵盖城乡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数据是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对全国16万户居民家庭的直接调查得出的。
我们把这个数据还原一下,中国参加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0.5657(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而中国总人口是136072万)。那么全国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了农民工)的平均税后收入应该是32369元,还原为税前工资,应该约为3000多人民币每月。
这个数据,和上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是比较一致的。中国全国范围内,主流的工资收入水平应该在3000多元人民币的水平。

但是中国人均收入偏低,是一个事实,尤其考虑到中国是一个二元化的社会,大量的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居民,处于事实的半失业状态。他们的实际收入是非常低的。

另外,中国人收入的离散性是比较高的。换句话讲,基尼系数比较高。中国人极低收入的不少,但是拿超高收入的,也不在少数。国外的金字塔型、纺锤型结构收入模型,在中国通通不适用。因为中国人的收入结构就是一个离散分布状态。
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是,大多数人的收入分布在社会平均水平附近,且最低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在两倍以内。正常情况下,收入中位数往往是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这直接导致,有超过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会落在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之间的区间里。
例如在台湾,年轻人的主流工资水平是22K台币(约合4500人民币每月),但是全台湾有7成以上的居民,月收入在40000台币(约合8000人民币)以内。但中国的现状是,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而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远高于最低工资水平。
很多人,尤其是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居民,会认为3000元的平均月薪,门槛实在太低,完全不能代表当前大中城市的现状。尤其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几大人力资源网站的抽样调查显示,新录用的员工的平均月收入,在7000人民币甚至更高的水平。
但在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同样有很多居民在喊,拉国家的后腿了。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中国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极大,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又极大,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差异极大,同一地区,不同收入档次人群之间差距极大,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的收入分布是极其复杂的。别说外国媒体或是境外网友搞不清楚,很多中国人,对这样复杂的现状,都没有全面的认识。
很多西方国家的居民,看到少数富裕的中国人,在奢侈品柜台如同买白菜一样买包,很是感慨,会得出一个中国已经是富裕国家的结论。
而很多带着有色眼睛的媒体,也很容易找到他们想要的素材。如个别台湾记者,在中国大陆的网站上,找到几条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1000多元人民币的消息,就根据台湾的经验,想当然的认为:中国绝大多数人只能拿和这个数字相当或略高的收入。并编造了中国只有30万人能喝得起可乐的神奇报道。

看完了笔者上面的描述,相信大多数读者,对中国人收入的现状,已经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了。
笔者的结论是:在全国范围来讲,农民工的平均工资略低于3000人民币,而在东部发达地区,会高过这个数字。尤其是从事建筑装修相关行业工作的农民工,远高于这个数字。
全国范围来讲,中国人的典型收入会略高于3000人民币,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应该落在3500-4000这个范围里,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应该在6000-7000的水平。相信这样的估计,是比较客观的。尤其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是平均水平,在统计上,大多数人达不到平均值是正常的。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3:56:09 +0800 CST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其它国家和地区。
台湾的话,如上面所述,大多数人的收入,分布在4000-8000人民币的区间里,和中国的一线城市应该是相差仿佛了。尤其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居民,在名义的税前工资之外,还有不菲的住房公积金等收入。中国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基本上已经追近了入门级的发达经济体。
而俄国和巴西这样的高收入国家,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也是基本相当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居民的工资水平严格来讲,还没有北京上海高。

按韩国最低的工资标准,月收入可达100万韩元左右(网络上有88万韩元世代的说法),约合6000多人民币。对于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工来讲,100万韩元是比较典型的收入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的职员来讲,初入职,可以拿150万韩元,约合9000多人民币。而对于大中企业来讲,大学生新入职,就可以拿200万韩元以上。韩国女生有一个说法,男生要年收入3000万韩元以上,才可以嫁。而这个数字换算成人民币,约合18万人民币。

欧洲这些年,经济不景气。在楼主前面的章节里,也已经举过例,总体来讲。欧洲的中老年,收入要高于年轻人。他们往往在企业里担任正式职员,有较好的福利和稳定的收入,而年轻人在较差的大环境里,收入情况并不乐观。在希腊,葡萄牙这样的国家里,几百欧元的月薪变得非常普通。
而情况略好一点的意大利,是中等发达国家的代表。1000-1500欧元是年轻人收入的主流,全社会平均水平落在2000欧以下。而法国和德国的情况好一点。月收入的平均水平会在2000欧元或略高一点。
当然,欧洲也有极富有的国家,瑞士,卢森堡,北欧各国,平均月收入高达数千美元。但这些国家的税收和物价水平,同样远高于周边的其它欧洲国家。

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美国社保管理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提供的数据,美国人去年工资中位数已下降至自1998年来最低水平。
收入中位数,是指用统计学上中位数的概念来衡量某地区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相比较于人均收入,收入中位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美国人2012年工资中位数为27519美元,几乎与2011年持平,但若按2012年美元价值计算,则下降了4美元。这一结果较2007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980美元。
但美国人去年平均工资增长了434美元,至42498美元,涨幅为1%,略低于2007年的42921美元的历史高点。
平均工资上涨,但中位数工资停滞不前,说明至少有50%美国人的工资没有涨,而一部分美国人工资上涨过快。根据2012年的数据,大约有67.1%美国人的工资水平要低于平均工资。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2000-3000美元月收入的美国人,占了全美的相当大比重。
笔者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或处理过一些美国人的薪资,笔者曾给多位美国员工定过薪,应该讲,对这方面的信息还算熟悉。
如笔者在前面章节提及的,在美国,低层没有技术的工作人员,月收入甚至会低至1000美元左右,这在生活成本高昂的美国,是极难维持日常生活的。
很多社区大学的毕业生,通常只能拿2000美元左右的月薪。在中小公司或是人力密集型公司,普通中下层员工,拿3000美元或更低的工资是很正常的。
笔者在处理留学生H1b签证的问题时,得以了解到美国很多地区的收入情况。在美国,为了鼓励美国公司或在美国投资的外国公司尽可能的录用美国人,美国当局对外籍留学生留美工作的签证发放是非常严谨的。例如2014年,美国当局仅提供了十多万个名额,而当年申请留学生工作签证的总人数有数十万之多。而美国每年毕业的外国留学生以百万计。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最后不得不返回自己的祖国。原因就在于拿不到美国当局的H1b签证。
政策规定,公司如果录用一位外国留学生并帮助他办理H1b工作签证。那公司给员工开出的薪水要高于所在地区同专业人才的平均薪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公司录用的员工,属于美国急需的优秀人才。
大多数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选择录用美国人。而笔者因为业务需要,需要录用掌握中英双语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必须按规定给他们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在和当地律师和人事部门确认后,发现在IT行业,电子或是计算机专业,美国各州的平均工资大多在3000-4000多美元的范围里。一些冷门的行业,大学生的平均工资甚至低至2000多美元。
所以,google等大公司的给毕业生10万美元以上的惊人薪资,其实也不是美国的典型现象。

总体来讲,中国的实际人均GDP和实际人均收入,是要高过中国当前统计数据的水平的。如笔者在前面章节提及的,中国虽然人均GDP是俄国和巴西的一半左右,但是中国居民的人均财富总量是和这两个高收入国家相当的。这也在侧面验证了笔者的判断。

如果让笔者来谈一下中国人未来收入情况的前景,楼主还是比较乐观的。
在现阶段,员工人力成本,占到企业经营总成本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在很多西方国家,一个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往往很大比例是人力成本,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使用高薪聘请优秀人才,未必会带来企业整体成本的增加。高薪优秀人才在产品理念,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的优秀表现,极可能带来企业竞争力的倍增和综合成本的降低。三位年薪30万的优秀人才的工作产出,未必会比十位年薪10万的普通人才来得差。很多公司喜欢压低员工工资来减少用人成本,但是最后发现,不得不招聘更多的人来完成同样的工作。低水平员工的增加,还带来了很多管理成本和质量风险。最终评估下来,结合效率和质量因素后的综合成本反而可能更高。
在这方面,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家,有很高的人生境界。例如史玉柱曾经说过:在他几次创业的经历中,给员工最高薪水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利润率最高的时候。马云曾经说过:他最担心的是钱没有给够。他有名言:员工如果想走了,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钱没有给够,二是心受委屈了。
在中国,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通常给应届毕业生开出十多万,甚至二十万以上的起步年薪。事实证明,这样的企业,反而往往能拿到几十个点的高利润,能保持每年翻倍的成长速度。不到十年时间,阿里就发展成为一个年利润数百亿的大公司了。这绝对是和企业家的胸怀相关的。在小个子马云的身体里,有不同一般的大天地。
如笔者在前面描述的,当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建立后,中国企业的优势,会是一个综合性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效率优势,技术优势,会凝聚成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综合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家完全有更大的空间来提升员工的待遇。
笔者乐观估计,在2022-2025年这个时间段,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会达到当前初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部分指标上,追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3:57:17 +0800 CST  
二. 人类发展指数的客观和主观
----中国极可能在2014年,进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将各国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组。只有被列入第一组“极高”的国家才可能被认可为发达国家。这个指数根据出生时预期寿命、学校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收入计算得出,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

2010年前的标准中,和教育相关的指标由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对其进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识字率,利用预期受教育年限(即预期中儿童现有入学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时间)取代了毛入学率;在原来的指标中,收入部分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购买力平价美元GNI)取代GDP来评估。

采用新标准后,得分0.8分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被列入极高组。达到这个标准的经济体,通常社会发展各方面比较平衡,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发达经济体。
得分在0.7分以上的经济体,被列入高发展指数组。这个组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后备集团。

笔者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人类发展指数的三大核心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取决于所在经济体国民的生活习惯,饮食质量,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相近种群,在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均预期寿命的差距会非常大。例如,北朝鲜和韩国对比,种群和地理环境基本相当,韩国可能环境污染还要更严重一点,但在饮食,医疗,社会环境方面,韩国拥有巨大的优势,这直接导致韩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比朝鲜要长十多岁。
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相对客观的反应了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基本素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这一项上,都有极高的得分。如笔者在前文分析的,在这个指标上得分较低的国家,极难完成工业化,也不太可能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话,则这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同样偏低,同时,也会影响到国民在健康和教育上的投入。当然,很多国家虽然有极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但由于国家忽视社会的均衡发展,也可能导致在前两个指标上表现并不理想。
如很多石油、资源输出国家或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中东石油国或是旅游为主的巴哈马等),拥有极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但是财富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国民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益处,在前两个指标上表现不佳,导致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水平国家行列,也并不为国际主流观点认可为发达国家。

笔者的观点,在人类发展指数中,人均预期寿命和受教育年限这两个指标,是人口素质方面的指标。而人均国民收入,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两者的融合,的确是目前来讲相对客观的衡量指标。

中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发布的报告中,得分是0.699分,和高发展指数组仅一步之遥。虽然中国的得分已经超过全球平均得分,但是在全球187个参排经济体中仅排在101位。

关于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快速发展前,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是优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排名的。例如在2005年,中国人均GDP或GNI的排名还徘徊在100名以后,而同期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则达到85名。在2007年时,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了排名的极值,为全球81名,远远优于当时人均国民收入的排名。
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了突破性的增长,其它两个关键性指标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全球排名,反而出现了下滑。例如,201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球仅排101位。这时,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上的排名,已经劣于人均国民收入的排名了。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19:35 +0800 CST  
这让笔者很好奇,开始探究这种变化的成因。
在2010年前的三大指标中,教育类的指标,考核的是成人识字率和各阶段入学率。在这两个指标上,中国的表现是远优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经过多次扫盲,很多国人能够阅读简单的报章。中国在1991年时,成人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74%,远远高于今天印度的水平。而中国如今的成人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了。
中国汉字拥有奇妙的优势,汉字中有很多相形,会意的结构,很容易被理解。很多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成年人,在经过短期的扫盲后,也能掌握相当数量的汉字。同时汉字的结构比较精炼,用少量常用字组合成不同词组,就能表达丰富的含义。因此,普通中国人只需要掌握1000个左右汉字,就能阅读很多报章或是文字说明。
而对其它国家来讲,这就比较困难了。对以字母拼写为主要形式的语言来讲,出现一个新的意思,就要新创一个单词来对应。这导致语言中的词汇量不断增加。例如,中文可以用肠综合症来代表比较复杂的肠胃疾病症状,而英语中,则要使用一个长达30个字母左右的新词来表述。中国的病人看到肠综合症这几个字就能大约知道是什么地方的问题,而一个普通英国人或是美国人,完全不清楚这么长单词的含义。根据最新的统计,英语的词汇总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个。而且字母多达20个以上的新词越来越多。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提升识字率的难度的确要小于很多国家。
在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大学进行了扩招,而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一直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所以综合入学率这个指标上,中国的整体表现也并不差。

而在2010年联合国调整了指标后,教育相关类的指标,调整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这下子,问题就来了,这个本来对中国非常有利的指标,一下子成为中国的劣势指标。
中国人虽然识字率不低,但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却不长。众所周知,中国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受长期的学校教育。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由于上山下乡以及文革,很多人早早的放弃了求学,如笔者的父亲,初中一年级就离开了学校,而笔者的妈妈,小学四年级辍学。
而出生在解放前的老人,更不用提了,接受过小学教育的,都寥寥无几。
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成长于读书无用论或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舆论环境中,加上80年代之前,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困难,这个世代的中国人受教育程度也同样不高。
中国人真正开始重视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在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受益者是70后,80后以及现在的90后。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指标,远远不是通过几年的突击攻关可以快速改善的。由于历史的负担,中国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上,还非常靠后。这也直接拉低了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指标。
0.699的得分,让中国以千分之一分的差距,无法踏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巴西,俄罗斯等高收入国家位列其中),这其中,教育指数丢分所占的比重是极大的。截止到2013年,中国还在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和南非、印度等国同列一档。

但这个得分,笔者感觉并没有真实体现中国社会最近十年快速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国民能享受到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享受到方便的基础设施,国人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中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也有长足的进度。中国当代青少年,拥有良好的营养条件,17岁以下的青少年,在体格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表现,已经优于日本的同龄人。
中国城市的居民,甚至已经享用起优于欧洲老牌强国的基础设施了,中国有40多个城市已经开通或是正在建设地铁。中国人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能找到无线网络环境。中国几大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覆盖质量远优于国外同行。在很多欧洲人还在使用老旧的功能手机时,中国已经开始普及智能手机。与大多数国家的国民还处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享受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带来的巨大便利了。
如今的中国人已经是潮流的引领者。中国人开始比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更早的享受更超前的生活方式。经常去国外的朋友,一定会感觉到国外的生活是非常单调的,远没有中国丰富和多彩。
如果可以给生活水平排个名的话,笔者感觉,中国人如今的生活水平,完全可以排在世界前50位。笔者打赌,不同意笔者观点的读者,一定是没有体验过国外那些老旧的基础设施,没有体验过那些连网络都没有的小酒店,没有体验过那些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手工操作办事流程。要知道,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互联网时代。

那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上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逐一分析。
联合国在2013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表面上,使用的是2012年的统计数据。但在不少网友和专家确认后,发现和中国相关的很多数据,是非常老旧的,甚至还有一些指标引用的是2007年的数据。相关责任人在处理数据时,人为操作的影响比较大。

例如,报告中引用的教育相关指标,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5年,这还是2007年的数据。如今,中国在这个指标上,实际已经超过9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每年的进步是飞快的,统计数据更新不及时的话,影响还是很大的。
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4月的数据,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2013年,中国的PPP人均国民收入GNI是11850美元,但是仅过了两个月,世界银行又发布了一个报告,提及中国的购买力平价美元人均GDP还存在低估。更新后的数据,中国的购买力平价人均GDP是12437美元。而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显示,2013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上升到了76岁。
值得说明的是,这三大指标中,中国的数据均有一定的低估的。在这里,笔者简单的分析说明一下。

人均预期寿命,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权威数据是76岁,这个争议是比较小的,这比之前的73.7岁有比较大的提升,一举拉近了和很多高收入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仅有79岁。
人均受教育年限方面,2013年初,李克强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了9年,根据专家的评估,2013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很可能落在9.5年左右。
实际上,和教育相关的数据,应该在快速改善中。和大多数国家在这个指标上的缓速提升不同。中国当今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提升极快,高龄低学历老人比例在减少。
新生儿平均预期接受教育年限11.7岁,也是比较保守的。如果按这个数据来倒推,则意味着,现在5岁的小朋友,他们长大后,平均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
这不符合真实的社会发展现状。目前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再加上大学以上学历的那一部分,发达地区25岁以下年轻人的平均学历就已经超过12年的水平了。很高兴的看到,政府目前已经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了,目前国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基础义务教育,并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生儿的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3.3年。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21:10 +0800 CST  
另外,笔者还想特别指出。
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远优于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考虑教育质量的差异性,是受教育年限这个指标的一大缺失。

根据PISA的调查结论,中国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准连续多年在全球排名第一。虽然各国的学生都在学校里坐着,但是学生的能力和水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美国很多学校相当于初二的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一大半学生没有掌握。英国大学升学考试还在考勾股定律。巴西教育部的调查,巴西超过一半的15岁学生是半文盲,将近80%的学生没有理解基础水准的数学的能力。这些还是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情况,其它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教育水平更是不忍想象。

笔者和朋友开玩笑的时候,提及,应该把中国三年的幼儿园教育也纳入统计中。以后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要通通加上三年。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有部分是事实。中国大班的小朋友很多已经会读写英文字母,会做简单的算术了,而在部分国家,三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这个水准呢。PISA的测评数据也证实,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其它国家平均要领先数年,也就是说,在12年教育结束的时候,中国学生掌握的学习进度,比其它大多数国家要快三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理工类的)去国外后,往往发现他们大学里教的东西,我们在高中都已经学过了的原因。

人均国民收入(由于中国的GDP和GNI在数值上非常接近,加上GDP的数据来源更广,笔者在下面的讨论中,会经常使用GDP来取代GNI)这个指标上,也存在讨论的空间。笔者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讨论过,中国的GDP统计是低估的,一些客观的口径不同或是人为的操作,导致中国公布的人均GDP是低于真实水平的。
但问题不仅在这里,在计算PPP购买力平价人均GDP时,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同样被严重低估了。
我们拿台湾来举例。根据IMF的数据,台湾2013年,人均GDP是20930美元,而根据购买平价计算,台湾的人均GDP是39059美元,甚至超越了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韩国。一时间,台湾媒体热炒这个新闻。笔者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差一点失笑。台湾的统计部门一点也不懂什么叫低调啊。
根据台湾的这个数据,再根据购买力平价的计算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美国的物价应该是台湾的1.866倍。
对比中国大陆,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2013年,人均GDP是6747美元 ,购买力平价人均GNI是11850美元,我们可以换算出,美国的物价大约是中国的1.756倍,我们用世界银行修正版本的数据,购买力平价人均GDP是12437美元来计算,美国的物价也是中国的1.843倍。
也就是说,根据台湾统计部门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台湾的物价居然要比中国大陆还要更便宜。
笔者感慨,以前蒋委员长是日记里开疆,而现在台湾统计部门是笔下出一流发达经济体。如果说台湾的物价和上海差不多,笔者还可以接受,但是全台湾的物价和全中国物价相当,这绝对是一个大笑话。
台北的房价,目前是高过上海和北京的,一颗茶叶蛋,售价要2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5毛一颗也能买到。更何况,购买力平价中,不仅仅统计物价,占了大头的是服务类项目。一涉及到人力的服务类项目,台湾的消费价格明显是高于中国的。打车,公交等,无一不是如此。

因此,如果拿中国做参照物对比,要么是中国的统计单位低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要么是台湾的统计单位,压低了自己的物价。
笔者了解到的情况,中国在计算PPP时,统计的因子,并没有覆盖中小城市和农村,而只是统计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七大城市,事实上,那怕是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这七个大城市,他们的物价未必会超过台湾。尤其是服务价格方面,更应该远低于台湾。
笔者又检索了一下物价调查的原始稿。笔者发现里边也是充满了“水份”,报告采用的物价数据,比真实的物价要高出不少。例如报告中,上海1.5升的可乐,显示为8元。而在2013年时,在上海一般超市里明明是5元人民币。这个数据被人为的提高到原来的1.6倍。笔者的结论是,中国的统计数据中,人为的提高全国的平均物价,压低了人民币的购买力。

谈到购买力平价问题时,不分析一下美国,是说不过去的。去过美国的人,普遍感觉,美国超市或是商场里的商品,和中国的价格差距不大。没有加工过的生鲜食品价格和中国相当,小商品比中国略贵。在服装、化妆品方面,美国的价格还明显低于中国。为什么统计下来后,美国的总体物价和服务价格是中国的1.8倍左右呢?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消费结构。美国人消费支出的71%以上是服务类,实物消费只占29%,美国人的最大开支是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服务等服务类产品,这些消费平均价格往往是中国的几倍到十几倍。例如,你在美国请人疏通一下水管,帐单寄过来可能要上百美元,而在中国,十块钱就解决问题了。又例如,2012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8000多美元,仅此一项就相当于美国人均用于实物消费总额的2/3。在美国看病,挂一个急诊号,就需要数百美元。和中国对比,可以用百倍计了。
在统计上,购买力平价是根据两国商品与服务所占权重比较一揽子商品与服务(包括155项基本消费类别)的价格,并不是仅仅比较服装,化妆品的价格。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22:48 +0800 CST  
我们再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6万亿美元,中国为3.29万亿美元,中国占美国的67.7%。2012年中国GDP是美国的50.66%。根据两国统计单位的计算,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70%,而中国只占35%。按说根据比例折算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该只有美国的1/4,而结果却占了美国的2/3,这充分说明,在美国人的消费结构中,服务类占了大头,且价格极高。而在中国,实物消费占大头,且服务类价格极低。
中国实物产品的消费总量是远高于美国的,如中国的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和鸡蛋的消费量分别是美国的9倍、20倍、2倍、10倍和5倍,汽车、智能手机销量分别是美国的1.4倍、3.4倍。但是统计下来,却发现,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远低于美国,这也从侧面证明,中国的总体物价要远低于美国。
对比美国和台湾的情况后,相信读者们已经了解到了部分真相了:人民币的购买力的确存在低估。

根据笔者的估计,购买力平价人均GDP 12000美元,其实还是低估了中国的发展水平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出国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国人的生活水平,至少和人均GDP在12000-15000美元的国家相当。

我们再拿巴西来对比,巴西2013年人均GDP是11028美元,而根据购买力平价换算,巴西人均GDP是14750美元。两者均高于中国。
让我们看一下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指标对比。
在1990年时,巴西的平均预期寿命是66岁,而在2013年,则为74岁。中国的情况是,1990年时,为69岁,而在2013年,为76岁。
我们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其它的数据。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方面,巴西是1.3%。中国1.2%。死于5-60岁之间的人口比率,巴西为10.7%,而中国为7.9%。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健康水平上,明显优于巴西这个高收入国家。

在教育水平上,中国的成人识字率为95%,而巴西为90%。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5年,而巴西是7.2年。
依靠人均GDP上的优势,巴西目前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在中国前面,但是真实的生活水平上,未必如此。

同步了2013年中国在人均预期寿命和受教育年限方面的进步后,再结合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购买力平价人均GNI,笔者自己的测算,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会从当前的0.699直接跳升到0.75左右。并极有可能在排名上超过巴西这个高收入国家。相信随着联合国相关组织同步了中国的最新进步后,会在接下来的两年HDI报告中,反映出这个变化。
考虑到这三大指标中,中国特有的低估情况。其实,我们离0.8的发达国家门槛,不再遥远。

近年来,中国的专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有一些专家认为,当前的三大指标,并不能涵盖社会发展的全部。如笔者前面所写的,很多国家,虽然国民接受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但是学生和国民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很多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网络还没有普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优良的人口素质,也不能发挥全部的能量。
因此,中国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包括五个方面。
新人类发展指数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表示;知识普及,采用大学普及率来表示;信息共享,以互联网的普及率来表示;环境优美,以生活废水处理率来表示;富裕生活,用人均购买力(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来表示。
其中健康长寿和人均购买力这两项和现在的指标是完全相同的。知识普及率方面,使用大学普及率来衡量,考核的是对人类发展推动力最大群体的比例。互联网普及率,考核的是这个国家信息化的程度。生活废水处理率,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指标。只有一个国家在人文,基础设施,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注重这方面的投入。
当然,这五大指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无论如何,目前来看,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虽然存在一些低估,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和中化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对比,目前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均是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或地区,中国起点还很低,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广大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农村,在教育、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提及发展问题时,我们不可能回避得了污染问题。在网络上,有不少偏激的言论:认为中国当前的发展,是建立在挖光子孙的资源,污染子孙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诚然,中国的发展,的确给不少地区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情况。但是笔者认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不能改变。
现代人很向往没有污染的田园生活,但是真相是:在工业化前的田园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以中国为例,东部工业起步早,环境污染问题也比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和农村要严重得多,但是东部的人均预期寿命反而远远高于中西部。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GDP之间存着强烈的正相干关系。
调查显示,人均GDP每翻一倍,所在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就会增加约5年,经济发展了,才有足够的财力来增加在健康,医疗上的投入,才能让国人有机会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让国人更科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
这个意义上来讲,提升人类发展指数的最根本关键因素,还在于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是大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坚持发展工业,极快完成产业升级,才能给中国人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23:51 +0800 CST  
三. 文化软实力及国际话语权
70末80初出生的男性读者,相信都看过《圣斗士星矢》这部动画片吧?在90年代,这部动画片几乎占领了暑期档。笔者那个时候正上小学,每到固定的时间,总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面,早早调好频道,等待着熟悉的旋律响起。
当时正值日本经济的巅峰时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官方和民间交流逐渐增多,80年代后,来自东瀛的经济和文化产品,蜂拥进入中国,并在90年代,达到顶峰。
如果让笔者回忆一下上个世纪印象最深的影视作品,《东京爱情故事》是不得不说的。说实话,吸引笔者的并不是里边的爱情故事,这部影视作品中描述的日本普通人的生活点滴,让人惊羡。
90年代初的日本,有15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当年的美国不相上下。彼时的日本,经济发达,国民有向上的拼搏精神,片子中日本企业职员的专业和敬业让人钦佩。在连续剧中频繁出现的地铁和私家车,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讲,还是个稀罕东西。连续剧作品中展示的日本人的生活,给了中国人极大的震撼。
同时代的日本影视和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在电影行业,日本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师(黑泽明),有亚洲风行的偶像演员(高仓健),日本几位诺贝尔文学奖(或准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的作品,直到今天,在中国依然还有大量支持者。
日本的流行歌曲也曾在中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早期的港台艺人也喜欢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红极一时的邓丽君,就翻唱过很多日本歌曲。日本的文化产品,伴随着日本的工业产品一起进入中国,并为日本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很多家庭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全面换装日本家电,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里有一台东芝或是松下电视,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最高峰的时候,日本品牌的家电,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更不用提了,随便一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都能赚走数亿人民币以上的票房,美国的影视行业,是真正的无烟工业,只要发一些拷贝过来,利用知识产权的规则,大量真金白银就赚回去了。
《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变形金刚》等动画片,俘获了那个时代很多儿童的心灵。而如今,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品牌产品有力的消费群体。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有可观的广告效应(变形金刚中有多款汽车的植入,甚至多个中国品牌也在变形金刚四中露了个脸)。同时带来很多衍生的经济效益(变型金刚有大量授权产品销售,变形金刚的玩具已经热销了几十年)。这种对品牌的管理和营销能力,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接近。
美国的影视作品,不仅赚走了真金白银,还输入了大量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今,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追随着。
美国的苹果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乔布斯走上了神坛,从Ipod时代开始,苹果公司不断的引领着消费电子市场的潮流。苹果不再是一个电子产品公司,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来自美国的时尚。
以Facebook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不仅成为全球流行的交流方式和自媒体,甚至还成为颠覆一个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以来,北非中东多个国家的社会巨变中,都少不了这些现代媒体的影响。

如今,网友们如果在论坛(尤其是和“南方系”关系紧密的网站)或是微薄、微信上发表文章,批评日本或是美国,就相当于踩了很多人的尾巴。很多“网友”维护起日本或是美国来,比维护自己的祖国还要积极----虽然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这两个国家。
这就是文化软实力最深刻的体现。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洗礼,美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很多网友心中的精神图腾。

90年代时,随着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港台和新加坡的影视节目占据了国内电视屏幕的相当比例。彼时,大陆的影视创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技术手段也非常原始。虽然回头来看,港台的作品远远谈不上制造精良,但是依靠题材新颖和港台风情,依然抢走了相当大的市场。当时的香港有四大天王,张国荣,周星驰等巨星,连台湾也有F4。无数中学生,业余生活中的很大比例时间,就放在追星上。笔者就有不少同学,把明星的画报贴在卧室。
在那个年代,内地经济还刚刚起步,大陆艺人的收入水平远远无法和港台明星相提并论,出场费,片酬等方面,和港台艺人差距极大。王菲就在那个年代,定居香港,并在香港长期发展。

2000年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韩国的影视作品也开始风靡。电影代表作品是《我的野蛮女友》,连续剧的代表作是《蓝色生死恋》。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东北亚地区,韩国影视和娱乐节目的制作水平是领先的。虽然作品和艺人有过度包装和流水线生产的嫌疑,但是韩流在东北亚大热是事实。
2014年,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风靡。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之一的王岐山在高层会议上也提及了这个作品。习近平主席去韩国访问时,第一夫人在外交场合也提及到:习主席在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像《星星》中的男主角。而《星星》的男主角金秀贤则公开回应:感觉很荣幸。一部影视作品,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甚至成为了外交场合的切入点。
笔者看到一个报道,记者采访北京望京的韩国人聚居区的时候,一位韩国炸鸡店老板提及:《星星》这个片子播出后,连他的生意也好了很多。
文化输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见一斑。这些年,韩国现代、三星、LG等企业能在中国站住脚,并建立起品牌地位,韩流的影响,功不可没。

欧洲国家同样用他们的文化情怀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意愿。
人们一提及法国,立刻联想的关键词是巴黎和浪漫。这是法国文化在中国输出的直观体现。在购买服装时,如果两件衣服的价格相近,款式类似,但分别是法国品牌和中国品牌,相信当前大多数顾客都会选择法国品牌吧,虽然绝大多数国人,从来没有到过巴黎,但是他们宁愿相信,那里是美好和浪漫的代名词。
在巴黎老佛爷商场,在塞纳河边,在埃菲尔铁塔,到处可见前来“朝圣”的国人。如果国人到欧洲来旅游或是公干,如果没有到过巴黎,就等于白来一趟。
人们提及意大利,就会想起时尚之都米兰,会联想到Versace、Fendi、Armani、Gucci,Zegna、Prada、Salvatore Ferragamo、Bvlgari等一长串顶级奢侈品牌。
一部罗马假日,红了几十年,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童话。电影里的很多场景,成了经典的旅游景点。
笔者在意大利生活过三个月,大多数时间住在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附近,也去过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米兰等地。笔者尝过意大利正宗的Pizza和Pasta,品味过意大利著名的手工冰激凌,甚至还现场体验了意甲的狂热。当然,笔者也在意大利的火车上,被偷走了手机和相机。熟悉欧洲的朋友一定知道,小偷和黑手党,也是意大利的特产之一。
虽然经历了一些不愉快,但笔者对意大利依然充满好感,很想带着家人重游这个国家。这就是国家的文化和品牌给人带来的魅力。法拉利、兰博基尼 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等名车,均产自意大利,在全球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只有意大利的迷情魅力,才能支撑起这样高溢价的品牌。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24:56 +0800 CST  
这些年,尽管中国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以前外国人提及中国,观念往往还停留在瓷器、茶叶、大熊猫和李小龙的水平上。最近十年,有一些变化了,中餐馆和中国制造,变成了大多数国家国民对中国最直接印象。在多数国家,中国的国家形象远远达不到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步,中国人在当地的口碑也并不尽如人意。外国人对中国的好感有限,对中国的了解也有限。中国文化在国外,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潮流,更别提可以支撑中国企业在海外开疆拓土了。

截止2014年,世界各国居民对中国的好感度,依然偏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甚至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最近几年各国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率还在持续下滑。
200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年度全球民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3个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占47%,持负面评价的占32%,持中立观点的,占了21%。总体来讲,世界各国对中国持正面为主。
而在2014年,BBC又对23个国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大陆态度持正面的占43%。持负面评价的占39%。持中立的占18%。其中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居民对中国的好感度正在持续下滑。

中国及中国人在海外的评价普遍不高,有几方面原因导致。
一方面是极少数中国人的素质的确让人汗颜。
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崛起后,极大的影响了部分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这些国家居民的就业。如前文描述的,出口产品结构显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已经从竞争型转变成互补型,而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互补型转变成了竞争型,最近数年,中国和发达国家间的反倾销调查案总量,呈指数增长态势。总体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关系,正在缓慢改善,但是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民间关系,正在快速恶化。
但更多的原因,其实也在于,中国文化输出还远远不够,西方媒体多年持偏见观点的宣传,导致很多西方普通国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有很深的偏见。
另外,西方一些大国,在全球范围地缘政治中和中国存在事实的竞争关系,再加上中国和主要大国存在意识形态上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国民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观感。

笔者在海外出差时,经常留意当地媒体的报道,也喜欢读一下当地的报纸。不出意外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绝大多数是负面的。站在媒体人的立场,他们的确也没有义务去讨好中国人,在现阶段,抹黑中国的报道,才是最有市场的,也是最讨好当地居民口味的。
笔者曾翻阅过一份英国的泰晤士报,归纳一下,上面和中国相关的报道有几类,要么描述中国的矿难,要么描述普通人生活的困苦,甚至大标题写着:一个湖南农民如果到广东找到一份月薪500人民币左右的工作,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件了。报纸上描述的中国,俨然就是一个大号的朝鲜,居民生活水平停留在80年代。
读完这些报道的英国人,怎么可能对中国持正面观点?

在印度,他们的部分媒体,依然热衷描述中国的落后,在他们的描述中:中国“占领本属于印度的西藏”,压迫当地居民,中国人喜欢吃老鼠、蟑螂,甚至中国人还有吃小孩的恶习。看着这些报道,笔者是气极而笑。虽然他们的媒体没有节操,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台湾“绿色”媒体比起印度同行,也好不到那里去,任何一条中国的负面新闻,都会被持续放大,任何一条台湾本地的负面新闻,最终都能扯上大陆的关系。例如,前一阵台湾复兴航空飞机失事了,台湾媒体深度挖掘,连飞机上有中国生产的零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被中国航空公司高薪挖角导致有经验的技师不足都搬出来了。
最让人心寒的是,部分台湾媒体也喜欢编造新闻。甚至还有来自某“绿媒”的记者,潜伏在中国大陆的网站,把中国网友冷血对待坠机事件的言论搬回台湾媒体,并在头条发布。最可笑的是,最后剧情居然反转了:经过大陆网友深挖,发现所谓大陆网站网友在坠机事件后冷血辱骂台湾的贴子,系这位记者自编自导,这位记者使用一个刚刚注册十分钟的ID,发布了一个在坠机事件后幸灾乐祸并辱骂台湾网友的贴子,并立刻把内容截图上了台湾媒体头条。

要想改变中国和中国人在全球的口碑,不能寄希望于国外媒体的主动改变,只有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才能让全球各国人民,对中国产生客观的全新认识。笔者认为,中国的传媒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的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和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基础的社会福利,已经具备震撼并改变外国人观点的实力(详细可以参考前面几个章节)。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26:12 +0800 CST  
但是,这一切,目前的中国,还没有能力改变。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在个别组织,个别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是整体上来讲,在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上,中国的影响还非常弱小。中国虽然团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全球范围来讲,依然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西方掌握着世界的话语权,让中国的崛起,格外艰难。
各位网友如果不能成为反击西方话语霸权的民兵,也至少不要成为助纣为虐的带路党,如笔者在上面章节描述的,在经济领域,中国人的逆袭即将完成。而中国文化再次风靡全球的时代,也早晚会到来。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作品,是很让笔者感到欢欣的,这个作品,不光展现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更把亲情人文因素也糅合进去了。舌尖系列作品在youtube上,受到热捧,很多老外,见识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中国。这样的一部作品,可以扭转很多国外观众的观念。《大国重器》这样的纪录片,让人耳目一新,让国人对中国工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笔者很渴望看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不断涌现出类似高水平的优秀作品,能够涌现出刷新各国人民“中国观”的精品。

笔者高兴的看到,本土的传媒和影视作品正在国内市场上慢慢占据上风,几个方面的变化,能看出这种端倪。
两岸三地的影视作品中,不知不觉间,中国大陆的作品越来越成为主流,三地的明星艺人开始围绕中国这个市场运转,大多数港台知名艺人也开始选择在大陆长期生活,他们平时不是在北京参加各类活动,就是在国内的各大影视基地工作。
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原创作品也出现了。很多有创意,传递着正能量的作品不断涌现着。可以讲,中国大陆的本土作品已经慢慢夺回了中国大陆的影视市场。
在不经意间,日本的影视和音乐作品在中国已经成为小众的爱好。和日本产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一样,日本的文化影响也在迅速退潮中。
虽然中国没有Facebook,但是中国出现了微薄和微信这样有全球影响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人士都选择在微薄微信开通了自己的帐号。

最近几年,随着大陆企业实力的提升,出演大陆影视作品或是担当广告代言的报酬,有了巨大的飞跃。在不知不觉间,中国艺人收入水平,已经在东北亚首屈一指,不仅香港、台湾艺人把中国当成自己事业发展的主战场,甚至连韩国、日本艺人也频频来中国走穴、商演捞金。在以前的韩国影视节目中,有很多针对中国的刻意抹黑,涉及中国的角色往往是负面为主。而最近二年,为了照顾无比庞大的中国观众群的感受,韩国影视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也渐渐客观起来了。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的时机也逐渐成熟了。
1995年时,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当时价格),并正式成为经合组织成员国,被发达国家俱乐部接纳为新成员,在5年后的2000年,《我的野蛮女友》风靡东亚,象征着韩流踏出国门。而香港、台湾作品的热播,也大致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的时期。
我们大致可以判读,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发展中经济体状态,转向发达经济体状态时,必然会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输出。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影视走出国门的时间,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更超前。到2013年,中国的名义人均GDP还没有突破7000美元,但由于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天然的影响力,中国影视作品已经开始在亚洲甚至全球流行。
前期媒体也报道过,在2014年4月,有48部大陆连续剧同时在台湾各大电视台播出。中国的电视剧在东南亚也非常风行,越南甚至还开始翻拍中国的一些经典剧集。最离奇的报道来自于日本,日本的女职员,居然装病请假在家,为的是收看《甄嬛传》。《喜羊羊》等动画作品,也已经走出国门,虽然在海外各国褒贬不一,但是至少也已经走出去了。笔者在看到这个报道时,脑中想到的,就是90年代《猫和老鼠》进入中国时的场景。

但是中国影视作品的问题也有不少。例如作品中传递的主旋律还不够清晰,对社会和人性美好的赞美还不够,完全没有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正能量。太多的宫斗剧,太多的古装戏,太多无社会价值的作品充斥着市场。这样的作品,是不会让海外的受众对现代中国心生向往的。这样的作品,对帮助中国提升在全球的好感度,也帮助不大。

在亚洲地区,至少有数亿人口的地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也是中国影视作品的天然市场,在其它地区,同样有大量对中国文化好奇的人群。良好的中国印象,对中国品牌扭转低价质次的困局,进一步提升品牌内涵大有帮助。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也要参与进来。目前官方虽然已经有了孔子学院这样的渠道在全球推广中国文化,但是显然口径还太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影视作品,才是他们认识异国的最方便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应该把影视产业放到更高的国家战略高度上来考虑。甚至可以讲,在影视作品上投一个亿,会胜过企业投十个亿的广告投放。

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全球美誉度的提升,还有很多坎要过。中国媒体人、中国影视人依然任重道远。
在国际话语权方面,需要政府和我们的大型企业去努力,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的文体传媒和个人都可以出力。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4:51:29 +0800 CST  
@woodingpaul 9楼 2015-05-14 16:42
@handsetft 2015-05-14 16:16:43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逆袭
引言:
----像你们中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数月前,在一个印度的旅游类网站上,笔者看到一些描述中国的图片和文章,有些是在中国工作旅游的印度人发的,有些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发的。
因为好奇,笔者也贴了一些照片,很快,得到不少印度网友点赞。出乎我的意料,印度网友对中国很感兴趣,甚至有人向我咨询房价、公积金等话题。这个论坛里的印度网友,大多爱好摄影,能讲英语,算......
-------……
-----------------------------
@江苏无锡翠竹 2015-05-20 16:38:29
1995年苏南发达城市的我家里还没电话,呵呵,那时候还在用bb机,回个电话要到公用电话上打。96年装的电话还要交1000多元的初装费,电话普及是在2000年前后的事。记得92年左右,谁家装了电话那绝逼属有铜钱人家了。我想不通的是西部什么城市有你所说的那么发达。
-----------------------------
嗯,我一开始没有回复,楼上这位老乡开了头,我就回一小段。
我是95年上的高中,当时是因为住校(老二中),和家里联系不方便,所以家里在95年末或是96年初装的电话机,当时初装费是3000多(在新区乡下,可能比城区还贵点)。每分钟一块左右(长途好像1.5元左右),当时家里的电话都是上锁的,只能接不能打。后来市话才慢慢便宜下来的。最早几年,在学校给家里打电话,一般都是一分钟内完事。
西部的话,如果是大型企业形成的城镇的话,当时的现代化程度是可能超过苏南的。但是在90年代,无锡县区,还是经常会有停电的情况发生的,这是事实。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6:52:48 +0800 CST  
@大丫二丫三丫 2015-05-20 16:27:24
楼上开口骂人的已经全部举报,楼主继续。
-----------------------------
多谢这位朋友,但是对于恶意骂人的,我基本都直接忽略了。
我回复了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朋友,但是这些朋友一般是带着自己的观点来的。对于没有观点,直接骂人的,我们的精力不值得浪费在这样的人身上。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16:54:43 +0800 CST  
@真相 历史 2015 241楼 2015-05-20 12:23
cofrmen 238楼 2015-05-20 12:19
1、小米没掌握手机的核心技术,华为掌握了呀,哪怕中兴都比小米掌握的好,华为是不是中国企业。华为的麒麟920是不是用在华为手机上???
你干嘛对华为选择性失明呢????
2、毛子的装备中国已经看不上了,毛子有的中国有,中国有的毛子没有。
------------------------------
华为的份额和高通比较如何?
毛子有的中国有?哎呀,你这个孩子,图160,中国有吗?发动机有吗?台风核潜艇中国有吗?……
-----------------------------
@追猎者号 2015-05-20 22:25:32
你个缺货!你知道华为中兴有自己的芯片。可惜我只知道华为有麒麟系列,不知道中兴的自产cpu是什么,你能讲讲吗?求指导!
-----------------------------
华为不仅有麒麟系列,现在华为数据类产品的芯片基本是自己产的。
中兴在TD时代起,就有自己的芯片了,最近听说中兴的IC部门准备拉出来单独上市了。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05-20 22:44:38 +0800 CST  
意外的发现,这个贴子又被顶起来了。。。
很抱歉,原来计划下半年要把文章写完的,到今天,一直没有动手。。。

因为新工作岗位,是负责一个全新的事业部,从市场到研发到合作伙伴,都要从头开始。这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导致没有多少时间看书或是写东西。。。连原来准备的国庆全家去欧洲度假的计划也取消了。。。

但是楼主二三年前的文章,到今天基本应验了,当时楼主预言,2013年后,日本和欧洲国家就会慢慢成为二流国家,当时,网上骂声一片,如今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而我在今年预言,中国在2020年左右,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同样有很多质疑声,但是我还是愿意坚持我的观点。。。

我的判断,来源于是对中国各产业在全球竞争力的观察,来源于对自己所处行业,对自己负责的业务的判断。。。当中国在各行业,都出现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里,有中国企业挤进全球前三时,就是中国整体进入发达经济体的时刻。。。

当然,这只是对经济层面的判断,社会其它方面,不在我的讨论范围。
楼主 handsetft  发布于 2015-10-16 08:49:29 +0800 CST  

楼主:handsetft

字数:89362

发表时间:2015-05-15 00: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13 11:02:45 +0800 CST

评论数:18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