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扒一扒腹黑兔如何对待领土问题和军工科技

楼主实在不愿被人(这里不包括那些喷子)说卖国,首先请这些网友看完我后面的内容,因为天涯不能编辑,前面有不符合历史的部分(如举例说东三省的那个),我只能不断在后面修改。

关于藏南,再强调一下:我认为没有一方对藏南无人区(拜托别再提西藏和达旺了)的历史依据是可以让所有人信服的,不信服的理由我已经陆续阐述,我承认这个和土共一贯的主张是不符的。

我只是没提印度而已,问题是印度还需要提吗?历史上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国家和领土概念的部落而已,他们确实应该感谢英国人统一了印度。

印度的民族凝聚力极差,直到90年代,印度还有不少遗留下来的国王。今天印度的农村宗族势力依然强盛,政府行政力依然渗透不进去。一个族长握了成千上万张选票,政客也不敢轻易得罪(听过不少印度农村自己处置夸种姓恋爱的情侣吧?)

阿三要是再被土共捶几下,估计散架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国家民族,从骨子里就没怎么放心上,所以篇幅很少。但我从没有表达过一点点藏南应该归印度的意思吧?


我一直说的是:这里谁抢了就归谁(当然前提是让对方服那种),顺便表达一下“藏南没收复别怪土共”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5 15:40:58 +0800 CST  
再吵下去也没劲了,楼主明天要工作,也没精力吵了,劳驾各位给个清静。

最后讲一个楼主身边的八卦,虽然和领土没有关系,但我觉得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让,讨论讨论什么是真正可以应用的战略级技术?(氢弹那玩意儿只能看,不能用,是用来止损的,暂时无法提供生产力)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5 15:53:40 +0800 CST  
先来个临别感言。

楼主站得直、行得正,颇重名节。常驻杭州,有来往的朋友可私信我,一则交个朋友,二则证明楼主并非宵小之辈。

楼主马上而立之年,有些碎银,帖上很多志趣相投之朋友,若来杭州,酒肉钱还是有的,以答谢解围之情。

不过楼主工作繁忙,不能长陪,见谅见谅。




楼主浙江人士,杭州读书,话说当年大学毕业,面临抉择。

有老师受托来宣传法国ITER项目,楼主兴趣甚浓,于是扒出一段趣事。

先插播个“热核聚变”,简单的说就是把氢弹的原理用来发电,具体科普已经很多了,楼主只强调三个特点:

1、环保,异常的环保!

2、廉价,异常的廉价!

3、难,异常的难!


但,假设做成了,会是什么情况?电力几乎免费,进一步说,能源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几乎不需要成本。

进一步设想一下:

环保问题将彻底解决。中国所有的环保问题都是成本问题,只要加热到10000度,什么污染物都离子化了,哪来的污染?(这其实是个小问题)

生产成本急剧下降,生产力迅速提升。生产物料可以全部回收,打回到原子状态,重新提炼(这个过程是非常耗费能源的)。

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必然井喷:电动汽车取代汽油车(汽油机做不过别人,电动车这块是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的)、用对撞机生产各式各样的元素。如此等等。

所有的产品,无论是武器、设备,还是其他商品,往上分析,其成本构成只有:人力和空间。


只要有了无限的电,将彻底颠覆人类目前的社会结构,其重要性楼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另外,在研发过程中对军事领域的推动也不容小觑。和氢弹是本家嘛!



当然这个是非常理想化的状态,总之前景还是很诱惑的,于是各国蠢蠢欲动。

说实话,在科学前瞻性方面,欧美人一直是走在前面的。这么个玩意儿,又和军事沾边,能自己搞,肯定自己搞了。不过实在太烧钱。

八九十年代,那会中国的科技实力还排不上号,美国人带着欧洲人就是不和中国玩,中国天天跟着屁股后面要一起玩。

结果他们自己人还是协商不好,98年美国索性不干了。

但不干了也不行啊,石油煤炭终究要用完的,这不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嘛!

折腾来折腾去,中国一拍大腿:得了,钱我多出点!2003年中国和美国同一天(是同一天,不知道达成了什么妥协)加入到这个计划。钱自然多多益善,因为钱就是话语权的保障啊,于是美

国又拉来印度当冤大头。你拉一个,我拉一个,最终主要国家都加入了这个计划。(其实欧洲的主导作用是很大的,为了剧情需要,委屈一下)


紧接着选址。对中国来说法国是最合适的,中法关系的猫腻不用扒了吧?(据说他们煮茶叶蛋的技术都是土共亲授的),法国又是西方国家,地址也不至于太敏感;对美国来说,日本最合适

,等于就是自己家嘛!

于是又开始扯。新闻都说是法国和日本在争,这样的项目,日本能自己做主?

中国和日本有世仇,这个项目是决不同意放日本的,美国人后来也没辙,于是最后定在了法国。


到了真要出钱的时候,又开始扯了,美国人总想中国先多拿钱,中国总想晚点出钱,先看看技术。再加上俄罗斯、英国、法国,五大流氓不亦乐乎。

五年后……

到了06年,终于商量好个办法了,结果中国一看傻眼了:中国负责管理财务。那依土共的属性,必然不干啊,美国人说行,那你把人派来吧!

这么大的项目,可不是派几个人就够了。于是土共连着几年疯狂招人培养。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楼主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为国效力的机会,大约底薪7000欧,常年驻法国,还有其他一些待遇。

结果楼主无能被刷了!


因为有了这个波折,以后陆续几年都在关注这个项目。听朋友说,已经落后进度10年以上了,目前丝毫无实质进展,加上最近几年欧洲其他事情忙不过来,更无心他顾。

中国最终出钱不多,但捞了不少东西,目前还呆在这个项目里,就是想看看欧洲压箱底的技术到底咋样。

苏联完蛋的时候,有一个磁控聚变以超低价卖给中国,一并还有一批专家。今天还放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国从欧洲捞点东西就在这边试。

楼主在等离子研究所呆过几天,一共2个机器,整体造价好像只有两三亿,所长当时拿门口的大桥做比较:看那大桥,造价5亿!

还有个数据记忆犹新,大的那个玩意儿开动起来,每天电费要20万。一年开3个月(不是连续三个月),然后分析9个月的数据。

楼主有2个同学在那边工作,自己因为种种原因,与这个行业擦肩而过,此生再无缘!




为了说清楚技术现状,先科普一点:

聚变说白了就是把两个“原子核”拧到一起。我又要回忆课本了,还记得否:原子如果是足球场那么大,原子核只有芝麻那么大。原子核带正电,距离越近,排斥力越大,那怎么把这两个东

西拧到一起呢?

有两种技术:一种是用磁场(磁约束),另一种用激光(激光约束)。


中国在磁约束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美国在激光约束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除此,再无第三家可以相比。


各位看官,前后大约10年,十年前土共去欧洲给人提鞋,十年后没有第三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尾灯。




再扒一层。(个人浅见,高人别说我班门弄斧)

激光约束其实聚变点很小,几束激光对准一个点,聚变材料很快就用完了,功率很难持续。用于研究聚变的理论是非常合适的,试验周期短,体积小。但难以用于持续发电。

土共通常喜欢搞大的,研究所磁约束的那个大机器,我180的身高可以轻松爬进去,一次加料很多,可以持续提供功率。

前两年中美都实现了“输出大于输入”,也就是说聚变产生的能量已经比花费的电能要多了。

中国这个过程持续了400秒。

超过1000秒,聚变产生的能量就足够这个过程持续下去,1000秒是重大的技术转折点。这个过程和汽车发动机点火是一个道理。

当然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问题,比如聚变有强光,那玩意儿的内胆还扛不住长时间的照射,做完实验就要把内胆全换一次。

小道消息说,中国2020年要建一个聚变实验堆,各位,自己体会一下份量。

而原本寄予人类希望的法国ITER,可能办公楼还没有完工。

去年看到新闻说,美国人20年内要在货车上装聚变发动机,楼主当场就嗤之以鼻,必然是记者无知,胡乱理解。

这些记者根本不能理解,可控核聚变对人类的意义。


楼主有些设备的细节照片,结合图片一看就懂。考虑再三,还是不发了。







随后楼主转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当年两弹一星的摇篮。

现在那边主要的工作是核电和核查(就是检查核设施的意思),和我对接的老师刚从曹县回来(感觉像是经常性的例行公事)。所以

我相信曹县的家底,土共心里必然是一清二楚的。

可惜核查不是我喜欢的专业,过了面试,没签,待了几天又走了。

有个细节印象很深,接待我的老师说:你住的房间就是当年苏联专家住过的,你踩的地板也是苏联专家踩过的。
在房山那里,原能院的招待所,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最后一次机会是西北核工业,主要工作就是满大街找铀,偶尔偷偷煮煮茶叶蛋。

面对25年的保密协议,犹豫了(楼主有个家境一般同学去了那里)


思考再三,

楼主白丁出身,独子一枚,愿孝敬父母,不愿边疆报国。留在了大城市享福,说来惭愧!



对于“发生战争你愿不愿意上战场”的问题,我比很多人的思考都要深。

中国文化主张集体主义,西方文化主张个人主义,西方人无法理解为国捐躯。

如果不能彻底解释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持续5000年,那么请好好保护这些中国文化的组成元素。也许就是这些让我们的文明活到了今天。


如今楼主只能在电脑前做个键盘侠,和喷子斗斗嘴,YY征服世界,偶尔翻墙去Facebook炸炸粪坑(后来翻墙不稳,去的少了)。


楼主特别佩服那些 能做到楼主做不到的事情 的人,对于边疆卫士,对于解放军,对于军工科研者,对于我那个同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全帖终!欢迎转发!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5 19:44:58 +0800 CST  
@fb_叶良辰 2016-05-15 15:40:58
楼主实在不愿被人(这里不包括那些喷子)说卖国,首先请这些网友看完我后面的内容,因为天涯不能编辑,前面有不符合 历史 的部分(如举例说东三省的那个),我只能不断在后面修改。
关于藏南,再强调一下:我认为没有一方对藏南无人区(拜托别再提西藏和达旺了)的 历史 依据是可以让所有人信服的,不信服的理由我已经陆续阐述,我承认这个和土共一贯的主张是不符的。
我只是没提印度而已,问题是印度......
-----------------------------
我承认藏南部分说的轻佻了,可后面也解释了很多次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5 19:52:56 +0800 CST  
@qiouqw1 2016-05-16 11:57:00
楼主说:
中国在磁约束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美国在激光约束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德国那个仿星器是什么级别,听说小日本也有类似的东西,楼主科普下。
-----------------------------
关于“聚变”项目,好多网友询问。还有一些余料,也一起抖了。

排队挨个来:

美国的激光约束(学名是叫“惯性约束”,激光约束比较好理解)大约是这样:有几百束激光打在一个几毫米的聚变材料上,瞬间将原子核拧到一起。(这么简单的结构,不用示意图了吧)

楼主好奇“这玩意儿怎么把能量传出来啊?”遂咨询几个业内人士,答案比较一致:美国人压根没着急民用,一是研究聚变的理论,二是军事用途。

美国虽然号称“输出大于输入”,其实是“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能量”,要是算总能耗,远远不到。

江湖传言,中国的激光打靶技术和美国不相上下,楼主知道军事激光技术绝对可以和美国人叫板,但在聚变领域着实第一次听说。



回头看中国的磁约束:

先上几个德国人的图做示意图:







外面那个是磁场,中间那个就是核聚变材料。

楼主上次说可以爬进去的地方就是指中间那个部分,各位算算,这比美国的激光约束的几毫米多出多少材料来?

中国说的“输出大于输入”,是实打实的和总能耗比。

为啥我们的磁控做的最好?主要原因是磁铁最牛,包括常规磁铁、稀土磁铁以及超导磁铁(楼主还有同学做超导的)。

楼主听过最神奇的是,磁场分布可以做到和设计分毫不差。

美国的反物质探测器计划为什么拉着中国做?别以为是好心,就是因为他们探测器磁场自己做不了。


聚变发电分两步:先实现能力盈余,然后输出能量发电。

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实现更多的能量,而在如何“输出能量来发电”的阶段做的很少。

又是江湖传言,欧洲有能量输出的技术,所以中国在ITER项目里一直赖着,就是想看看这部分压箱底的技术。

不过欧洲连第一步能量盈余都做不到,依楼主看是够呛。


接着吹,

大家还记得中国实现400秒吧,其实中国是可以做到更长的,但是因为能量不能输送出来,所以时间太久整个系统都要化了,抗不住那种高温啊!现在是不是理解为什么对欧洲传说中的技术感兴趣了?

现在中国又在想新套路,中科大早就开始在玩新的约束环了,当之无愧的超时代领先。



德国作为19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名字还是要点一下的。

“世界最大的仿星器聚变装置在德国正式启动”这则新闻轰动一时。

内行看门道:

首先,这标志着全人类合作搞的ITER项目基本是结束了,又回到各玩各的时代。

德国人也是玩磁约束,这是人类最有希望应用的了。

15年12月,德国人先用氦试了试效果,还行。

氦可不是聚变材料,离子化比氢容易的多。这好比你要考驾照,先骑个三轮车练练。

今年终于上正餐,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把氢加热到等离子状态(也不知道能量有没有盈余),并持续了0.25秒,你没看错,是0.25秒。

不过因为是德国人做的,所以记者开始吹啊吹

(不过说实话,确实也不容易,如果德国人有足够的钱和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还是很有希望追上来的)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7 15:12:13 +0800 CST  
-----------------------------
@意难忘掌心沙01 2016-05-16 19:21:25
不要把中国领导人想的太弱了,能当时中华领导人,就算是石敬瑭都是有2把刷子的!而且自从明朝开始割地就会被后世唾弃,这不是一般的帽子!慈禧他们也是战败了才割地的,
-----------------------------

历史上,中国领导人弱智的比例远远低于西方。

从晚清开始,不知道多少人都在努力挽救颓势,这个得承认。慈禧也一直都想变革,也考虑过君主立宪制。

洋务运动学西方科技,其实成果不错,结果被日本甲午一战摧毁。

中国有识之士被彻底打蒙,为了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提出过各种理论。

尤其是在文化上,各种自我否定,甚至有人提出汉字就是中国人愚昧的原因,提倡废除汉字,拼音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流行。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

……

一直到土共的出现,提出了明确的纲领,才彻底解决了这一乱象,逐步找回了民族自信心。


以前政治课本背多了没感觉,回头品一品还是有几分味道。

相比之下更显得土共不一般。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7 21:03:31 +0800 CST  
@竹简铸剑专家 2016-05-19 20:35:31
真没了?
虽然感到惋惜,不过这样也好,感觉楼主再抖料,就会开始泄密了。
-----------------------------
其实领土问题说白了就那么回事,水平有限,说不了太深。至于军工问题,说多了敏感,但泄密是不可能的,楼主能接触到保密级别的人,但接触不到保密级别的资料,说的也是业内都知道

的事情而已。

楼主刚学会“无视牛鬼蛇神”技能,打算偃旗息鼓。可好多网友不断催更,情真意切。无奈搜肠刮肚,说一则与军工兔的小故事。



众所周知,国内很多高校都承担了相当程度的军工项目。(这些费用自然不能算到军费开支里)

楼主有若干军工兔好友,时常往来。一日去探望某人,见眉头紧锁。

问曰:何故?

答:时间紧,任务重!

问:何解?

曰:南海!

遂见一资料呈于案前,大惊!

问:阁下大才,此乃何物?


答曰:ma de ,最近接了个项目,必须飞过去当面汇报,不准电话,不准网络,累死人。不就是一个导弹

上的控制系统

上的电路板

上的某元器件。


楼主好奇,遂问:这个不是已经很成熟的技术了吗?还要研发?

答曰:民用品就像运动员,能跳10米,但一吓唬,就剩3米了。军用品就是野兽,平时跳8米,炸成两截也得跳8米。

楼主问:可以看看吗?

答曰:虽然保密级别不高,但看看封面可以,一翻开就违反纪律了。

楼主守原则,便翻箱倒柜搜出两个藏品,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战利品:某卫星上用过的航空插头(论涂装的重要性)。
其实这个已经是标准件了,楼主认为中国将持续受益于完备的工业体系。(回头嘲笑一下阿三,呵呵)



楼主在餐桌上还听闻过一则轶事:某年歼7因为发动机压气机四级盘轮缘破裂而坠毁(楼主向来不用技术术语),咋回事呐?

总体来说,这个发动机参考了相当部分毛子的设计,但有一处倒圆角半径出了问题,看图:



这个转角的直径,毛子加工到了1mm,兔子是2mm。(是不是这个数据有点忘记了,大概是这么回事)

结果就因为这1mm,导致受力不均并且产生了共振,于是在天上就直接断裂。


想想,整个军工需要有多少这样的细节组成???


现代军工的庞杂超乎想象!

中国军工早就非常体系化了,有些保密程度不高的委托高校进行。周边局势紧张,军工压力也会相应增加一些,比如项目周期会从100天缩短到80天。

军工项目保密不是因为这技术一看就被人偷了,而是为了谨慎。

通常来说,大部分军工是“阳谋”,技术门槛就是庞大的体系和投入,想想现在中国有多少人为军工服务的?


这个严密而庞大的体系才是最高的门槛。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19 22:05:18 +0800 CST  
@xiaofancmu 2016-05-20 15:59:12
谈谈中国发动机技术吧,楼主
-----------------------------
阁下说的应该是航空发动机吧?楼主非本专业,抖点从某位火箭发动机专业同学身上刨下来的料。


都说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那到底“明珠”在哪里?发动机的复杂结构咱就不说了,楼主用白话文单说最难一点。


现代炸药爆炸的速度已经接近于分子间传递信息的极限,燃油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如果基础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这些东西)不突破,这些技术也不可能有本质突破。

那么为了提高效率,通常的做法就是短时间内增加燃油和空气的用量。

这里有一个问题,燃油可以多喷一点,但空气只能靠压缩。

所以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就是:压缩更多的空气到发动机里与更多的燃油燃烧。(这个和汽车的涡轮增压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示意图如下:




下面三大核心部件是连成一体的,三角恋关系如下:

前面的“压气机”高速旋转,压缩空气到燃烧室和燃油混合,燃烧产生的强大气流往外喷射产生飞机的动力,同时推动后面那“涡轮”转动,“涡轮”转动带动前面的“压气机”转动,继续压缩更多的空气进来。

看晕的朋友再捋一捋,很简单有木有?

就是“压气机”给“涡轮”拉皮条,涡轮给它点提成,但背后老板是“燃烧室”。

行文至此,干货来了:后面带点红色的涡轮就是核心部件,因为它的工作环境最差:高温、高压、高速!(它的温度接近于材料的熔点,但每个叶片的压力可以达到几十吨。)

这就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总结就一句话:发动机的核心难点--高温高压下的金属。


航空发动机除了材料,结构虽然也重要,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山寨(请忽略山寨一词的贬义色彩,楼主在这里是中性用法。所有科研者都会相互借鉴,包括美国)。

感受一下,请计算这里每一个叶片的角度和布局:




但材料无法山寨,只能靠工艺不断沉淀。(材料学内容太多,不扒)



网上有一个“劳斯莱斯制造飞机发动机”的视频。其他无感,但对晶体生长部分叹为观止!(就是做后面涡轮的叶片)
(可以搜索“劳斯莱斯制造飞机发动机”)


美国有一款发动机,为了提高稳定性,核心部件就从整个大铁疙瘩里一点一点削出来的,大部分材料就这么浪费了。
(若不是一体,连接处必有缝隙,能承受的压力必然减少)


说到这里,插播个道听途说:

世界上最大的锻压机(国之重器,重要性不必强调)是中国的8万吨。

锻压原理和揉面粉差不多,本质上是使原子的排列分布更优化。除了压力,温度也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为什么是8万吨?因为加工温度只能到1200度左右,所以只能提高压力。

美国加工温度可以到1800度,所以使用的压力就小些。

在重工业领域虽然进步快,但和美国的差距还是不小,这个得认。



航天发动机就是两码事了,宇宙里也没空气,直接把燃料往外喷就是了,结构简单很多,而且一次性。

在这个领域与美国的差距要小的多。


至于汽车发动机,小东西,不谈。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0 19:26:25 +0800 CST  
@姬飞白 2016-05-21 23:36:16
看过一个台湾的综艺节目上说中国在研发四代和核潜艇或是常规,传说不用螺旋桨,一种吸喷装置,可以达到无噪音,当时还是14年,不知现在如何了?
-----------------------------
前文说到:现代军工是“阳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是最大的门槛。
战略核潜艇是集大成者的又一体现。

潜艇是楼主的大爱。96年台海危机,美国航母来台湾,中国当时唯一有效的威慑手段就是潜艇。我相信当时美国航母突然改变航行计划,和青岛码头上消失的核潜艇不无关系。(作为美国决策者,面对遭受核打击的可能,即便可能性再小,也应该采取保守策略)



首先请区分“战略核潜艇”和“科研潜艇”。虽说60年代美国人就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万多米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核潜艇可以自由在大洋里上下穿梭。
这里不得不佩服美国人,海沟里每平方厘米有1吨的压力(临时算的,另外压力是不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空气都会被压得像水一样密实。

潜艇首先就是钢材,材料学内容复杂枯燥,楼主向来不扒。

钢材决定深度,最大潜深能力直接关系到作战性能,核潜艇的潜深数据是军事机密,楼主不知。网上看到的数据都是媒体的猜测分析,依据就是各国特种钢技术的强度水平。
潜深300米和450米是判断潜艇牛逼程度的两个分水岭。

目前通用的说法是:
美俄最大潜深在600米左右,作战潜深在450至550米之间。
推崇暴力美学的前苏联搞过1000米以上的潜艇。
小日本的特种钢咱也得服,日本NS110钢材的苍龙级潜艇最大潜深500米左右,为常规潜艇之最。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最大潜深为300米左右,战斗潜深为200米左右。
第二、三代核潜艇的作战潜深在300至350米之间。
中国潜艇用钢一般是鞍钢和宝钢,传闻中的095达到450至500米之间的水平,赶上了美俄现役核潜艇的平均水平。



前面说了很多潜深的问题,为何如此重要?这当然得说说反潜技术。

反潜基本靠声纳。

各位想想,声波在水里长距离传播,能靠谱吗?
海洋有个温跃层,大概海面以下100—200米。顾名思义,这里水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对应的水密度也就不同,再进一步分析,声波经过这里会发生很大的折射。
(中学物理不及格的同学,是不是感觉没遇到好老师啊?)

所以楼主一直说,400米以下的潜艇是很安全的。除非运气不好,刚好遇到边上也有一只潜艇,那这概率有多少呢?
别高估了人类科技,在水下,再牛的声纳也就几十公里的探测范围。数学好的同学算一算,在几亿平方公里的大洋里,寻找一个半径几十公里的圆圈是多大概率?面积比是1000/100000000=1/100000,加上潜艇静默等情况,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大家都不傻,如果声纳搞不定,肯定会想其他辙。楼主略举一二:

磁场探测:用高灵敏感度磁探仪探测潜艇壳体的钢铁结构存在的磁性。提一句,台湾的反潜直升机上就有()。目前,磁力探测技术越来越靠谱,大家都在砸钱中。

温度场探测:潜艇肯定会产生热,不管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都用海水冷却。特别是核潜艇,核动力装置释放大量的热。还有,螺旋桨和舰体对海水的摩擦也产生热量,所有这些热量在潜艇后面产生了一股热尾流,热海水密度轻上升到海面,通过红外探测仪就可测出这种温度的变化,这也就是热红外探潜技术的原理。美国
1976年发射“白云”卫星上就装有红外传感器,主要任务就是探测潜艇热尾迹。

还有激光探测等等等等等,凡是有可能的技术都拿来试了。但目前来看都无法替代声纳,所以美日在第一岛链扔了无数的声纳。


依着土共这么上进的德性,自然不肯落后,拼命修炼。土共在水动力学和红外方面还是很有心得的,啥意思?红外已经讲了,至于水动力学,看个标题就懂: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和兄弟单位承担项目“分层流体中运动潜体内波生成机理及其在洋面上表现特征的探索研究”。
大意就是从洋面水流波纹判断底下有什么东西。咳咳,中国有很多海洋卫星,不用一一数出来吧?




然后看一看推进系统:磁流体推进器
“磁流体推进”看着很科幻的名字,说白了就一句话:降低噪音。(潜艇不是赛车,个人认为速度不是很重要,一旦被发现要逃命,也就意味着这艘潜艇任务失败了)

先说一则趣闻:楼主小时候家住海边,有军港。据说那会毛子有一潜艇,半卖半送给了土共,也不是啥好东西,所以就部署在我家那边。半夜,国产潜艇进港,睡觉都会被吵醒;毛子潜艇进港,你趴边上都不知道。这算个笑话,当不得真。

言归正传,其实磁流体推进早就不是新闻了,基本原理各位拍拍脑袋也可以想到吧?就是给海水通通电,利用电磁作用原理产生动力。小日本在这个领域造诣不低,也有一些实用化。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做的很不错。(还记得前文提到过中国磁体做的好吧?以后但凡看到和磁有关的东西,中国肯定不会差的)
但楼主个人以为(只是个人想法),磁流体推进器对战术潜艇肯定是好东西,但在战略潜艇上还算不上革命性技术。降低噪音不会使潜艇隐身,只是缩短声纳探测距离(和隐身飞机与雷达一个道理)。一方面,各国都在研究非声纳的探测方法;二方面,当前潜艇的隐蔽性已经满足实战需要。
当然,这和楼主理解的潜艇作用有关。如果是战术潜艇,很有可能在小区域内与敌方缠斗(比如要突破航母防御圈),那自然降低噪音就是提升战斗力。(其实打航母,不如用快递21更方便)

楼主认为的潜艇不是这类战术潜艇,而是战略武器,往大洋里一钻,那是用来灭国的!!!



潜艇实在太复杂,还没说到潜射导弹,已经累了,自行百度吧。

楼主喜欢拿阿三和湾湾开刷,回头笑一下湾湾蔡。一直说要“潜舰国造”,有想法自然是好的,别花几十亿弄个玩具出来,还不如美国几十年前的二手货。

不会反潜用潜艇,和裸奔没区别。
不会潜射用潜艇,和自慰没区别。

加个题外话:
2003年5月2日,常规动力361号潜艇,因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难。
没有进过潜艇的人无法体会那种压抑感,向潜艇官兵致敬!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2 13:54:34 +0800 CST  
@shinypro 2016-05-25 04:34:22
以前在天涯还年轻。还蛮相信某大国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种文章。
慢慢看到类似某大国在委内瑞拉500亿美元投资打水漂这种新闻多了之后。
就再也不信“很大一盘棋”类似的神棍贴了。
就好比台湾,不比楼主说的这几个鸟地方重要么。要是真有的有楼主吹嘘的这么神的手段,何至于现如今台湾越来越绿,绿得好像只有武统一条路了。
还有南海,几十年不闻不问,这几年局面被动了,急了,开始想翻盘。吃相真的很丑。
......
-----------------------------
阁下首先应该拿出个政府好坏评判的标准。
“因为500亿水漂,所以政府是垃圾”,按照这个逻辑或标准,全世界政府没几个好的。
好比考试,全班都考了30分,说明卷子没意义,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以经济、国防、文化、法制……等等等角度综合来看,土共离完美远的很,但绝对不属于差生了,严格的说有些偏科吧。

无法理解“要是真有的有楼主吹嘘的这么神的手段,就如何如何”这个逻辑是什么?
台湾越来越绿至今不能统一,说明土共的台湾政策应该批评,没人说土共哪里都做的对。
南海在以前的战略地位没有今天那么突显(一带一路),土共在南海的强势,利益使然。
南海台湾这些问题,都有底线,在过去没触底线,都不属于“主要矛盾”,优先级不会很高。

至于移民的问题就更有意思了。按照比例,中国移民在发达国家里不算高。我说的比例按有条件移民算,不算穷苦百姓,免得说欺负你。具体数据没空去查,自行搜索。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可以留意一下:移民后悔的比例是多少?大约有20万逃到香港生子的人,现在多半肠子都悔青了,这些已经见新闻了,不是臆想。


没人说土共是完美的,全世界政府公开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最多的就是土共。(相比西方国家都是强调“我民主、我自豪”)
但看到一大帮GZJY无理乱喷,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会出来维护一二。
如果你们一个劲夸赞土共,说不定我们这些人就开始骂土共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5 13:35:24 +0800 CST  
今日,中国商用卫星拍到美航母高清图流传网络,有网友来信,扒一扒中国的卫星,楼主先去做点功课,喜欢卫星的朋友等着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6 12:59:14 +0800 CST  

中国商用卫星拍到美航母高清图


记者希望用耸人的标题,咱得习惯。所有的技术,扒到最后都是高中知识。

先说则旧闻。

曝个大缺点:土共的火箭振动一直都有些问题。

90年代,土共用长征打澳星(这颗澳洲的卫星是美国人做的),心里没底,想先看看卫星。美国人小气,对澳星参数完全保密。结果卫星和火箭共振,卫星燃料罐爆炸。不过长征基本功还是可以的,自动修正后把一堆卫星残骸送入了轨道。
澳要调查责任、赔偿,土共和美国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美国人说:你的火箭不错。土共说:你的卫星也很好。于是保险公司就哭了。
后来休斯顿和土共妥协,一起调整了振动问题,才有了“长征打澳星”的新闻。美国政府为此还罚了休斯顿的款,从此规定任何有美国零件的卫星都不能交给中国发射。
所以现在长征给人打卫星,从火箭、卫星到监测,一条龙服务,全部国产。在此要特地感谢美国政府。

当年596工程原子弹成功后要装到导弹上,要求威力不减质量减半,所以叫548工程。土共知道自己火箭的毛病,就把原子弹弹头放卡车上,在戈壁滩上飙车测试振动。这画面太美,不敢想。
后来直到神舟5还是有问题,振动频率和内脏振动频率共振,杨利伟很难受(这真的是非常难受的,常人难以坚持),采访的时候他特地说过这个。
后来的后来土共就缺心眼一样发展电振动平台,用来做这种实验。现在最大的平台就是我们生产的,对美国禁运。
后来的后来的后来的几名宇航员就没这么受罪了。

说到这,先别忙着笑话土共,发个卫星真的还是很繁琐很繁琐的事情,让你算1万题小学算术题,也会有错的时候。看看小日本今年无故解体失联的卫星。

这本来是一个完美的开端,西方媒体大量的渲染,多么牛逼的卫星云云。
卫星在太空中靠特定的星星的位置来确定自己坐标(在沙漠中看北极星判断方向是一个道理,洲际导弹在太空也用这个定位)。
奈何地球出了问题,南大西洋区域对外辐射强烈了少许,卫星每次经过这里都会被干扰。
5个星期后,卫星用来判断自己坐标的“星敏感器”终于出问题了。
所以卫星就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位置,接着就启动了陀螺仪来确定自己的姿势。
陀螺仪以为卫星在旋转,就发了一个调姿指令,也就是反方向喷射以阻止卫星翻滚。结果貌似搞反了,卫星转的越来越快。
第三道程序启动,悲剧的是,编程的哥们以为永远用不到第三道防火墙,也没仔细检查代码,于是卫星的推进系统朝反方向再度继续加速卫星的旋转。然后这么一个大陀螺就在天上越转越快,直到卫星承受不住离心力解体为止。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美国一个倒霉蛋在这个卫星上花了巨量的心血,2000年和2005年这个倒霉蛋的设备全在日本的卫星上毁的,这次已经第三次了。于是他又要说服美国宇航局再投资5000万美元再加3~5年的时间重新做一台,但这次发射时间要等到2028年之后。一个实验被日本人拖了30年,想想也是蛮可怜的。

各位看官,别被小时候的动画片骗了,在太空里,人类科技还是个小孩子。

下面看看侦查卫星。
总体来说,土共的感光器件、镜头这些技术进步确实神速。
2006年楼主上课,听某老师说,当时中国一年到头在天上飞的军事侦查卫星也就2颗而已,基本干不了事情。现在已经快成网了,随时可以玩自拍。

拍照片的卫星通常高度也就200公里、300公里的样子,其实这个高度还是有很多的空气分子,卫星撞上去会减速,需要不断调姿(说白了就是加速,保持速度就能保持高度,速度慢了就掉进大气层烧掉了),所以军事侦查卫星的寿命都偏短。
卫星分辨率0.5米,差不多意思就是0.5米的东西在照片上能形成一个像素点,而不是说能看清0.5米的东西。那些说什么美国卫星能看清伊拉克人有没有刮胡子纯属扯蛋。美国号称0.1米,个人有点怀疑,反正肯定比土共牛。土共公开的是0.7米,但看照片还是有点保守的。
可见光有理论瓶颈,分辨率和稳定性不可能无限提高。而且受影响因素很多,云层、下雨、甚至空气中水分含量等等,平时晴天收集情报,给人拍拍写真还是不错的。

从太空拍照看着比较神奇,功能其实很有限。楼主一直认为媒体夸大了照相侦察卫星的功能。跟踪和搜寻是两个概念,就算卫星能看清地上的蚂蚁,也不意味着什么都透明了,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大致的方位,找到的可能性依然很低。各位用google earth找找太平洋上的油轮试试。MH370也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当时用了10颗卫星,那么多国家参与,也是啥都没找到。(MH370的猫腻暂且不说)

实战中用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更靠谱一些,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建筑物侦查。红外的照片土共似乎一直没有公布过,依着土共“公开一代、应用一代、研发一代”的德性,你懂的!

土共定力很稳,按照实用原则稳步推进。阿三被人忽悠着要飞火星,技术全买别人的,到了火星也开展不了什么任务,纯烧钱玩。
土共现在的卫星燃料余量很变态,嫦娥二号本来绕月,完成任务又跑回拉格朗日点(该处的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一样大,卫星可以稳定在这个地方)观察小行星去了,后来实在没事做了,继续飞深空去了,现在距离地球不知道几亿公里了。这个技术含量远不是阿三飞火星可以比的。

其实判断卫星技术水平很简单。卫星发射记录都是公开的,如果土共一个劲打某型号卫星,不是战事临近,就是该型号技术成熟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6 19:27:28 +0800 CST  
其实更一次很费时间,大约要几个小时,每次都会被事情打断,总觉得表达不是很充分,匆匆就结束了。
有思路的网友欢迎补充啊,或者提些技术问题、技术意见也好,一问一答容易写,不然楼主肚里货不多啊!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7 01:33:26 +0800 CST  
@低调再出发 2016-05-28 09:29:41
亚投行不吹了,一路一带不吹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吹了。欧盟不承认你的市场经济地位,亚太成立了不包括你的TPP,国内就会疯狂印钱,国际就会疯狂。除此之外,什么正事也办不了。有人说你是个,我说你就是个大傻逼。(上帝之手、2016、5、23)
-----------------------------
土共不是全民普选的政府,他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是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稳定等,所以更在乎利益而不是面子。亚投行、一带一路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只是这两个词的新闻度下降了,媒体也就报道少了。记得多看官方消息,别只看网易报道。

是不是市场经济地位?由谁来决定是不是市场地位?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现在的经济体制能否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地球刚形成的时候也没说市场经济一定好,政府调控一定差。

TPP的出现,是因为原先的WTO被土共玩坏了,美国人占不到便宜,又对土共无可奈何。自己创建的游戏规则,玩不过别人,所以赖皮,重开了一把游戏,想拉着一帮小伙伴不带中国玩。
只不过土共不是当年的土共,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了。TPP很多成员国都和中国签了贸易协定,零关税且人民币直接交易(知道这什么意思吗?就是中国和他们贸易,跟浙江卖东西到江苏差不多)。“秦国连横破六国合纵”的现代版。加上华尔街一帮人的算计,TPP能不能继续还不好说,美国两个总统候选人都表态不太支持TPP。

“疯狂印钱和疯狂”放在一起说,你是在夸土共吗?印钱去外面换好处?看看私人机构“美联储”印钱的速度,大家不遑多让。



唉,怎么说呢,你这样发帖会拉低全球人民的智商水平的,而且把博大精深的中文先学学好,复制的时候记得把括号的内容去掉。
麻烦和你主管说一下,把100个人的工资给我一个人,战斗力绝对超值!除了编写段子模版,附带还赠送管理工作。一看就知道你们平时管理不到位,晨会开了没有?口号喊了没有?
给我一队喷子,还你整个网络!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8 10:20:46 +0800 CST  
刚刚发了一些,好像不见了。是不是有不好的词就会自动消失的?还是我误操作了?什么通知也没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貌似也不是第一次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8 13:29:06 +0800 CST  
@xiejie100 2016-05-27 08:22:45
楼主能谈谈高端的数控机床吗?和国外的先进比我们的技术怎么样?
-----------------------------
说这个只能揭短了,而且还得说说枯燥的材料学。

所谓数控机床,就是用电脑控制工具,把金属削成你喜欢的样子,或捶成你喜欢的形状。
机床对于工业,就像笔对于学生。(只用电脑打字,不用笔写字的同学走开)


德国,日本,瑞士都是机床大国。国内机床厂,核心部件大部分靠进口。
可悲的是前几年,小日本的FANUC、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德国西门子相对少些,据说一开始,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应我们的电网(因为电压稳定性不够,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的就比较耐操),当然这几年改进不少,但价格还是贵。还有,德国的汉语化最近几年才有,而日本很早就有汉语版的。

国产货的稳定性技术始终不如进口货。白话文说,就是故障率高。而且材料的寿命短,没用一会就得换。

这貌似是落后工业产品的必经之路:
前几年的国产手机就是山寨机的代名词,功能很强大:上天入地,防水防火防盗,无所不能。但性能差,容易坏。看看现在的国产手机,至少前五大品牌还是说得过去的。
国产汽车也是这个德性,功能无比强大,就差不能飞了。但小毛病多,开上几年容易坏。不知再过几年会如何。


但是,这么重要的工具,为啥这么憋屈啊~

记住楼主这句话: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归根结底,就是材料。
前文说过,材料只能靠工艺摸索沉淀,几乎没有捷径。


材料制备为什么这么难?
做材料和炒菜差不多,最后的成份大家都知道,青菜萝卜而已,比例也数得出来。但其中的手艺、火候,食材的预处理,种菜的肥料,养猪的饲料,用的什么锅什么铲,一概保密。
所以土共看着一道道好菜,也只能流流口水。
学术点说,就是不同的原子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我们能分析出材料的排列分布,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原子按这样的规律去排列。
这就是全世界最难最难最难最难最难最难最难最难最难的核心技术。
(对基础物理学感兴趣的同学有福了,楼主乃个中好手)


材料到底如何影响机床性能?
影响精度的最大因素:高速加工时,机床主轴产生热变形,主轴部件的热源主要来自主轴电机和轴承摩擦,发热之后,温度分布不均,导致主轴轴线的抬升和倾斜,从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这个只能靠提升材料性能来解决。

这点误差有什么关系?
前文提过某国产发动机山寨不到位,加工精度差了一点导致坠毁。
再看看基础科研部分,楼主实验室有一台1985年从英国买的设备,核心部件是两块球状的大电极。电荷在金属表面分布和水流分布原理差不多,坑坑洼洼的表面就会分布不均匀,电荷分布不均匀就会导致电场不均匀,电子在中间跑误差就很大。目前平面的加工,国产货已经可以做到非常光滑,但球面的加工,光滑度仍然达不到我们实验室的要求。
做实验的人说多了都是泪,单晶铜只能送到日本去加工,然后拿回来分析数据,加工费7000RMB/克!铜!每克!
某小组做超导实验,苦苦数月而不得!百思不得其解!结果发现是学校大楼的电线布局影响了试验结果。(农民工同志,这不怪你)
总之,在尖端领域,任何的偏差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土共对于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的投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科研团队也不多,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现在很多研究都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提升机床性能,比如:当切削余量大时,进给速度会自动减慢;当切削余量小时,进给速度会自动增快。
但基础材料的研究投入大,进展慢。

西方的技术封锁也是丧心病狂,当年楼主某同学在北航读书,买了个戴尔电脑,系统激活的时候,客服竟然说这个地方上了美国政府黑名单,没法激活。


不过,土共的上进心,已经不用强调了。
三年前听到个事情,国家专门成立了某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楼主与某工作人员相识。
这个基金啥意思呢?就是寻找民间有可能军用的技术,然后给钱养大。台州某做直升机螺纹紧固件的公司貌似是头一个幸运儿。
技术难点在哪里呢?
如果加工精度不足,每一圈的螺纹受力就不均匀,剧烈的振动就会产生松动甚至断裂。原先的国产货寿命短,每飞几圈就得都换一轮,所以为了稳定性一般就进口。这哥们儿就是搞定了这个事情,现在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本着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的原则,高端数控机床任重而道远!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8 16:50:35 +0800 CST  
为了形象的说明制备工艺与材料的关系,楼主出个题。




这么有名的图不用介绍了吧?

最早玩这个是美国IBM公司,用原子写字,用到的工具是什么呢?




扫描隧道显微镜当年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显微镜。这个设备有个关键的工具,就是扫描用的探针。(其实这玩意儿的作用可不是用来写字的,写字只是个娱乐项目而已)

这个探针可以操纵原子移动,相当于用原子写字的“笔”。它的顶端几乎只有一个原子!

各位看官,觉得这样的探针是不是只有美国、日本、德国之流的才能做?

猜猜,这样的探针该用什么技术制备呢?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8 19:14:49 +0800 CST  
@夜雨神烦H 2016-05-28 21:38:44
http://www.guokr.com/blog/489224/ 这是科学松鼠会上嫦娥二号的故事,简直泪目
-----------------------------
感谢分享。楼主犯了个技术错误,这个拉格朗日点是太阳和地球的,L2就是靠近地球这边的。丢脸了丢脸了,丢大了~~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8 22:37:46 +0800 CST  
@xiaofancmu 2016-05-28 20:38:59
楼主能否谈一下美国的space x 火箭是个什么技术,与我国比较呢
-----------------------------
老规矩,技术问题不看新闻报道,各国记者把好不容易回收的space X火箭又吹上了天。

首先得承认,像space X这么有逼格的回收,确实挺难。但绝对没有什么跨时代的技术,几个航天大国估计也都能做到。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吉尼斯记录,大约是说泰国有人在大象背上翻跟斗,技术难度也是不小。

拿个板凳,一层一层来说。

space X回收唯一的目的,就是成本。
(space X是私营企业的,不是NASA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为了进一步融资,必须拿出一些新花样,谷歌好像投了9亿美元)
起初美国人搞航天飞机也是为了成本,但结果反而比飞船的成本还高。原因为何?
还是那句话,因为人类科技在太空就是个小孩子。
人类耐高温最牛的材料也就四五千度,航天飞机的几次事故起因都是细微的失误。所以太空来回这么一折腾,谁也不放心直接再用,往往是查了又查,零件换了又换。(程序猿同志最有体会,让你改程序,不如重新敲代码。)
所以首先一点,二手货质量是否过硬?

再说成本构成。
记者同志把燃料和火箭一加就当成本了,说是可以节约98%的成本。
这和“心脏支架进货50元卖10万”的标题有的一比,记者同志买个心脏支架自己开刀自己装。
发火箭不是放鞭炮,人员调动资源配置都是要消耗社会财富的。各位想想,学校组织开个运动会得消耗多少资源?

说到底,那现在到底有多贵呢?
space X的成本是不能做参考的,它基本把登月的装置装到火箭上了。
土共发卫星对外报价大约是几千万美元,利润多少不清楚。不过以导弹为例,通常成本加个零卖出去,绝绝对对是友情价、血本价。
估计,一次成本大约就是三五个明星的出场费。中国有这么多明星,要说节约,怎么算也轮不到火箭吧?
当然,如果现在其他航天技术都闲的没事干了,那大家一起研究研究“火箭高逼格回收技术”也是很惬意的。

再往远一点想想,人类肯定要走向太空的。
在目前基础物理毫无实质进展的前提下(空间弯曲虽然被证实,但虫洞还停留在科幻片里),基本还是靠最基本的动量守恒定律来提供动力。也就是说,发动机往外喷东西才能产生动力。
所以多在离子发动机啊这些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上多花花功夫啊,不然人类永远别想出太阳系了。
(顺便夸一句,土共的离子发动机还是不错的。回顾一下,土共好像经常有“我刀没你锋利,就造把枪和你玩”的毛病)

现在的发动机大多是化学燃料发动机,基本原理和几百年前的鞭炮没本质区别,说起来都脸红。
一则燃烧值不可能无限提高;二则太不划算,燃料越多越不划算(这数学道理很简单吧),送一点点东西到同步轨道,都需要那么大一根鞭炮。
你就算在鞭炮上雕出花来,它也还是个鞭炮。

space X,你就是在大象背上翻跟斗,赢了眼球,输了格局。

温总理说,“每个民族都要有仰望星空的人”,与诸位共勉。


(不展开写科幻小说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也有人认为这次回收意义重大的,各自保留意见。这段语气太调侃了,在此向美国的航天工作者致敬!美国人为人类科技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9 00:00:46 +0800 CST  
说起火箭回收,必须还得说说航天飞机,这可是NASA自己亲生的。



航天飞机就是“加外挂的飞机”,为了感受一下尺寸,从网上找了张图。



这是燃料箱,功能和汽车油箱一模一样。动力是靠外挂的火箭和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提供的。



燃料箱是不回收的,因为造价便宜,而且抛离的轨道已经很高。如果要回收,先不说技术,搞不好还得留下一半的燃料减速。



火箭是回收的,只是姿势不太好看。


所以第一个回收火箭的就是航天飞机,而且几十年前就实现了。
而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基本是“飘”回来的,不需要动力,所以带翅膀。

看清楚NASA打的如意算盘了吧?
把油箱单独分离出来,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回收的。

这样发射费用可以从10000美元~20000美元/公斤,降到200美元/公斤,关键是每周都可以发射一次,单次费用大约600万美元。
当然,这是NASA计算的理想情况。

事实就呵呵了。

每次费用15亿美元,一个月都发射不了一次,并且风险也很高。


化学燃料发动机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有本质突破。
楼主 fb_叶良辰  发布于 2016-05-29 22:32:32 +0800 CST  

楼主:fb_叶良辰

字数:252418

发表时间:2016-05-14 00: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15 05:08:33 +0800 CST

评论数:104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