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中国太谦虚,咱不止5000年文明史★图文科普,亲们速来!


最早的龙,距今6600年。
1987年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当年6月起,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很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四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简称蚌图,以B1、B2、B3、B4表示之。B1为墓葬,编号M45。8月17日在137号探方中发现(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两侧分别为蚌壳龙虎图案。龙虎相背,龙在东侧,长1.78米;虎在西侧, 长1.39米, 皆头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还有一蚌壳堆;B2在B1南20米处,9月10日在T176中发现,其内容有龙、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长2.1米,东西通宽1.33米;B3在B2南边25米处,11月23日在T215中发现。内容为一只奔虎,头西尾东,背南足北作跷尾奔跑状。与虎背对背为一龙,头东尾西,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两个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组蚌图,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仰韵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蚌龙在考古断代上属仰韵文化早期的遗迹无误,在形态上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的正宗祖先。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作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误差不超过135年(经树轮校正),专家们遂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
-------------------------------
中国人对龙崇拜的历史起码从6600年前就已经开始。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2 23:09:50 +0800 CST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年代:新石器时代

玉龙通高26厘米,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与内曲的躯体相合,造成一种飞腾的效果。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2 23:10:19 +0800 CST  

玉琮之王,距今5400-4000年(由于玉难以用碳14检验所以年份难以确定)
高49.7厘米 上宽6.4厘米 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玉石,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戴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神像,玉琮上端上部正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2 23:10:49 +0800 CST  

三星堆及三星堆博物馆鸟瞰图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夏朝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尚且不是信史,距今有约4000年的历史;信史中第一个王朝商朝的历史距今也只有3600年。这对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形象无疑是不大相称的。而三星堆,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将我们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过是默默地躺在富饶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灵魂的滥觞……因此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夏、商、周,而是因为我们有三星堆及良渚。”

三星堆遗址位于距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距南兴镇4公里的鸭子河畔,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后),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目前正在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学者白剑认为,三星堆整体文明来源于夏王朝有缗氏(蜀族)携带而来。
--------------------------------
中原大地地底下的文物等待考古学家的挖掘,发现夏朝文物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只是时间问题。如今三星堆文明遗址已经从侧面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2 23:11:34 +0800 CST  
听习大大的话,不要熬夜,楼主先下了,明天继续发,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2 23:12:48 +0800 CST  
@行水穷处看云起时 118楼

这些都是四五千年前的考古实物
伟大的苏美尔
伟大的楔形文字
就是现在西方文字的母亲

----------------------------
黎怡星 2012-12-06 10:24:14
没人说苏美尔文明不伟大,也没人怀疑苏美尔文明,现在说的是中华文明好吧?!
如果这算楔形文字,那在河南二里头发现的所谓夏朝陶器上的符号也算文字。

西方现在的文字大部分都是表音文字早就不是楔形文字那样的表意文字。唯独中国一脉相承,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生生不息!
-----------------------------
旧帖中为攻击中华文明搬来其他文明来跪舔,呵呵!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06:07 +0800 CST  


7000-9000年前的骨笛,形制和音律近乎于现代笛子,开孔距离有讲究。之前有个家伙拿尼安德特人的开两个孔的骨头笛子来嚷嚷欧洲人的文明史40000年。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16:18 +0800 CST  
中国的古玉刀、玉剑。


二里头出土 距今4000多年左右。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距今超过5000年。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22:21 +0800 CST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据学者研究,两个大型祭祀坑内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宗庙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换代,新王朝将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全部焚毁,在举行祭祀仪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二号祭祀坑中出
三星堆 历史 遗迹介绍图片(20张)土的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图31)。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援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它把有关古代扶桑神话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了。
-----------------------------
黎怡星 2012-12-05 14:48:42
此扶桑指的是中国先民的宇宙观,非日本扶桑。
-----------------------------
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学者认为是殷商的遗民或者同族,一样有玉文化,文化符号也相似,武王伐纣时,一支超过10万人的军队据说从海上离开了神州大地,而更久远的说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经西伯利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而三星堆文物与美洲出土的一些文物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面具。楼主大胆猜想,古蜀国实际上跟殷商是同宗同源的,但即便是同宗同源也会发生战争,就像春秋战国那样。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31:27 +0800 CST  


三星堆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
------------------------------
4800年前古蜀国的青铜器则可以从侧面证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证明了中原地区有青铜器的高超制作水平,自然是证明了三皇五帝时期拥有相对发达的文明。曾几何时古蜀国也被国外相关专家质疑其存在,事实证明,关于古蜀国的书籍记载是正确的。那么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记载呢?伏羲的易经八卦,帝尧发明的围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及关于三皇五帝如何带领群臣发明创造改善生活的历史传承至今都不足以证明?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33:53 +0800 CST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
-----------------------------

介绍一下镇国之宝,832.84公斤的青铜器…… 从殷墟发掘的工地上发现青铜器的范模还有比后母戊鼎更大的鼎被铸造,商朝的青铜器铸造水平之发达可想而知。
--------------------------------
青铜器制造水平不是在商朝突然就达到顶峰,都有发展过程,就像我们从木船到铁船,再到铁甲舰,军舰,航母。而禹制九鼎,以及战国时期关于这九鼎的记载,无不在验证,夏朝时已经具有发达的青铜器制造水平。

秦国攻打周王室夺去了九鼎,除了一鼎掉入了泗水,剩下的八鼎如无意外现在应该在始皇陵中。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39:40 +0800 CST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
商朝时,已经掌握金属应用于金属器皿上的制造比例,春秋战国时的越王勾践剑更是达到巅峰水准。秦朝时已经出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甚至说已经懂得镀鉻和锻造记忆金属。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49:33 +0800 CST  

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
还有很多国宝级商周青铜器被委员长带到了台湾,现存台北故宫或某些人的家中,蔡当局现在鼓吹外省人,那么请把这些外省的东西送回来,谢谢!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52:10 +0800 CST  

中华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
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时期青铜剑中绝对的精品!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中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09:58:30 +0800 CST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
二千几百年前就有了防锈技术,想不佩服古人都不行!今天的我们在很多科技上却走在外国的后头,但是我相信优秀的华夏儿女会迎头赶上。 而近些年中国迎来了科技军工井喷时代。

《天工开物》及相关工程技术书籍,是文化瑰宝,经过丝绸之路好海上瓷器丝绸之路传播至日本、乃至中东、欧洲,我都怀疑中世纪文艺复兴那些所谓欧洲发明者是不是抄袭了这些书籍,而那时的欧洲中国书籍风靡,大航海也是为了找寻中国和印度。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03:03 +0800 CST  
浙江发现中国5000年前原始文字 比甲骨文早千年



本报杭州7月8日电 记者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

7月6日,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平湖,现场对这些符号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确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09:07 +0800 CST  
据介绍,出土的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其刻字方式和笔顺较为规范。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欣喜地说,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

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庄桥坟遗址的研究表明,当时的先民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就会出现这类刻画符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等专家表示,该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形态和模式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
国外的所谓考古学者,甚至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文字才算文明,却自欺欺人到不敢直面文字由创造到使用乃至成熟使用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甲骨文不是突然就有了,正如我们的文字演化史一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演变才形成今天的简体字。

之所以难以发现更久远大数量的文字,一个很浅显的原因,是因为文字的载体不能长时间保留,骨头、龟壳、木片、竹片,陶器上……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恰恰是单纯用于祭祀占卜才用龟壳,很多专家学者根本就不考虑人家祭祀和占卜之外可能有其他的载体书写或刻画文字。就像今天的我们,不同地方,不同载体,所书所写的文字、字体及用途用处都不是一样的。

如果是用木片或者竹片,甚至有早期的草纸作为通用的文字载体,自然是不能很好至今,目前发现最早的战国竹简都已经出现腐蚀,何况3000年,4000年,5000年以上的文字载体?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13:16 +0800 CST  
日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再次发现了8000年前骨笛,3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和它的墓主人一起重见天日,再次表明8000多年前我国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演奏优美的音乐。此次考古已发掘墓葬40多座,清理房基、灰坑、兽坑等贾湖文化遗迹数十处,出土石磨盘、磨棒、骨镖、骨锥、陶器等文物数百件,有一些遗迹和遗物还是首次发现。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13:56 +0800 CST  
近日,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墓内出土的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部分医书,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另外,还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据悉,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共约两万字),作为西汉时期简牍在四川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图为蜀锦织机仿真蜀锦织机,为我国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保存的织机模型。
-------------------------------------
古代欧洲王室贵族对中国丝绸的痴迷,从另一个角度就在说明了我们的强大,没有中国丝绸,要么植物藤条编织的麻衣,或粗布麻衣,要么动物皮毛衣服,欧洲人要感谢阿拉伯人为古希腊留下了记载和蒙古人西征带去中国的各种工程技术传至中亚再传至欧洲,得以有所谓的复兴,否则中世纪黑暗时代还将延续几百年。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19:53 +0800 CST  
中国史前规模最大石城首次发现祭坛遗址

位于神木的石峁遗址,被专家确认为史前规模最大的城,距今有4000余年。其考古发掘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去年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进一步摸清了这座4000多年前城的模样,并首次在城址附近发现了祭祀所用的祭台。


墙:依山而建 曲里拐弯

古时人修筑城池,最流行四四方方、高度对称。而石峁遗址的城墙竟然是“曲里拐弯”的。

考古确认,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不包括内城)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超400万平方米,比西安城墙内面积(约11.3平方公里)的1/3还要大些。城墙上均有城门。去年,考古人员主要对外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区域内进行发掘。

这两侧城墙位于山脊之上,外侧为自然而成的深沟险壑,内侧是低缓坡地。北侧城墙还相对“规整”,共发掘67.5米墙址,走向大致呈东南——西北方向。而南侧的城墙走向则要复杂很多,在发掘的108.5米墙址中,一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一段呈南北走向,还有两段互相平行,都呈东北-西南走向,这两段平行的城墙又以一道南北墙封闭,显得曲里拐弯。专家介绍,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主要是因为其依山势而建。
楼主 黎怡星  发布于 2016-09-03 10:23:59 +0800 CST  

楼主:黎怡星

字数:48802

发表时间:2016-09-03 06: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5 22:55:41 +0800 CST

评论数:14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