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里的私货,欢迎大家探讨指点

金庸的小说其实是私货挺多的。

1.小说里没有一个汉人皇帝是英明神武的,相反少民的比比皆是:完颜阿骨打,段正明康熙。甚至耶律洪基;大宋皇帝没有一个是好的,光复汉室的明洪武朱元璋写成了阴毒小人,而皇太极则把前来复仇的袁承志给折服了,差点杀仇敌变救仇敌。

2.颠倒黑白。王重阳、丘处机、包括整个全真派,都从未有过任何抗金、抗蒙之举,反倒先投靠金人,又充当蒙古人的走狗,堪称是不折不扣的汉奸组织,却被老查塑造成了高风亮节的爱国教派。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铁杆汉奸吴六奇,在老查笔下也摇身一变,竟然成了豪气干云的反清义士。“明史案”中可耻的告密小人查伊璜,也被美化成与顾炎武、吕留良相交莫逆、并驾齐驱的反清名士。吕文德这样一个转战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取得骄人战绩的一代名将,反倒被金庸塑造成了贪生怕死、猥琐无能的可憎小丑。

3.美化殖民。通过韦小宝之口,说只要给老百姓好生活,管他皇帝是本族还是异族,这其实是为英国殖民者讲话(事实上异族管治也并不怎么好,是他自己觉得好);而在《白马啸西风》里,则通过女主李文秀之口表达“我就是不喜欢汉人,哪怕你爱优秀也不”之意。(“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4,金书里邪教都是有所映射的。什么洪安通、毛东珠、瑞敬皇后语录等等,联系故事情节与角色身份,其心可知有多阴暗。

5.朝廷系统内的人,要么是昏庸无能,要么就被冠以“鹰犬”之名,肆意抹黑蹂躏。

6.在金庸的作品中,汉人官吏几乎就没有正面的形象,都是卑鄙无耻的段天德、残酷屠杀契丹百姓的宋兵、被令狐冲戏弄的小丑军官等等,可以说是清一色的人渣;而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英明神武的皇太极、鸟生鱼汤的康熙、豪迈的完颜阿骨打、讲义气的拖雷、精明强干的忽必烈……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1:30:00 +0800 CST  
高擎文明圣火:

金庸在其第二部小说《碧血剑》后附的《袁崇焕评传》中,对明清易代表现出极大的激动和欢欣雀跃。请看其原话: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
“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满清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1:34:47 +0800 CST  
郭靖是汉人,却是在草原文化中长大的。在他身边,异族的好人比例要比本族得多得多。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1:39:09 +0800 CST  
金书是小说。但是,即使是是小说,也不能把汪精卫写成抗日英雄,那是底线,得有个谱。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2:39:25 +0800 CST  
“大侠”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写给所有被欺骗的人_历史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4406218801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2:48:29 +0800 CST  
恣意歪曲历史美化满清的小说家金庸——从其创作历程看其人的阴鹜和虚伪_特色西装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37ca24e0102w19o.html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2:06 +0800 CST  
一、承继

大家都知道,金庸(查良镛)是在梁羽生的基础上把武侠小说再次推进了一大步的,所以金庸起初写武侠小说时,承继了很多梁羽生的风格,其中便包括了梁反清复明的基调。那时的金庸,重心还只是放在写一部成功的武侠小说上,并没有余裕考虑其它,更不敢妄自标新立异,宣扬自己的内心。于是他顺着当时人们的惯性思维,亦步亦趋地照搬了梁羽生的模式,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中,以弘扬“红花会”做为主调,一定程度上嘲讽了乾隆和清廷。但不同于后来《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之口表达的那种与入侵者誓死抗争的坚定,在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与清廷的争斗有着鲜明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金庸不仅将抗清的首脑陈家洛塑造成一个人人厌恶的角色,更让陈反清复明的努力,好像是一个幼稚的笑话。到了最后,即使乾隆背信弃义害死了香香,陈家洛擒下他后,仅为救一个无关痛痒的小孩,便轻轻放掉,曾经为了民族大业出让香香时的冷硬心肠和大局意识,此时突然荡然不存。随后,红花会更是与清廷达成默契和谅解,互不侵犯,默许了清廷的统治,这些身怀绝技的高手,隐居塞外,明哲保身,再没有踔厉敢死的锐气和反抗异族的坚执,而红花会“反清复明”的宗旨,也已被悄悄抛弃。
总得看来,“书剑”中的反清,是有限度的反清,全书的后半部,充斥了无奈和失败的情绪,完全没有梁羽生作品中坚定的态度和不惜一切的勇气,更比不上《射雕》中,郭靖抗蒙时那种“死而后已”的决心。硬套一下现代政治书,就是“充斥着软弱性和妥协性,有改良主义的倾向。”
其实,与其说金庸实在反对清廷的统治,不如说是他对乾隆个人有着不屑和不满,在后记中,金庸就曾写道“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而在金庸的作品中,“满清入关后的烧杀洗劫、歧视压制汉人的行为、倒退汉族文明”这些有深度的内涵,这些本来可以好好挖掘一番的素材,却完全绝迹。这到底是一种疏忽和偶然,还是一种逃避和包庇呢?想必我不说,也有很多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吧。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3:28 +0800 CST  
二、流露

当《书剑》一炮走红后,金庸有了底气,开始渐渐流露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其第二部作品《碧血剑》中,金庸把重心放在了吹捧袁崇焕上,竭力塑造其忠勇无辜的形象,并竭力宣扬满清瞎编的“伪明史”。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证明崇祯昏庸无道,明朝天怒人怨,进而推出他一直想宣之于口的结论:“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书中还极力渲染李自成冤杀忠臣李岩,义军入京后烧杀掠抢的场景,目的也非常清晰,否定李闯农民军,进而为满清在“一片石”灭之,再统治中原奠基合理性。
在《碧血剑》后面附的历史作品《袁崇焕评传》中,金庸的这种态度流露地淋漓尽致,对明清易代表现出极大的激动和欢欣雀跃。下面看看查良镛先生的原话: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

“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满清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仅从这三段中,查先生的立场和民族倾向性,便已显露无遗。那时的金庸还年轻,还不懂得掩饰。于是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声浪,这让他警醒起来,不得不有所收敛,暂时掩饰内心的表达欲望。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4:04 +0800 CST  
三、遮掩

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金庸不得不仍然以“反抗异族”为小说的主调,以迎合当时的民意。但这次,他不再效仿梁羽生的“反清”,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和他毫无瓜葛的蒙元,写出了两部好作品:《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书中,对蒙元异族的态度非常强硬,保家卫国,反对异族入侵的态度十分坚决,通篇充斥着舍死报国,民族利益高于其它利益的格调。素重情义的郭靖,为了阻止蒙军南下,已决意斩杀义兄拖雷,并做好了以身殉城的准备。在神雕侠侣中,邪魔外道的百草仙之类,只要参与了抗蒙,立时便得到正面形象,显然民族矛盾被置于最高地位。


四、反差

在随后的《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中,金庸再次以清朝为背景。如果说《书剑》中把反满兴汉寄托在个人身上,没有发动百姓起来抗争的彻底性,有改良的色彩和影子。那到了《飞狐外传》中,连这种有限度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意识都失去了,反方也从皇帝降格到了福康安,主旨从反抗异族下降为反对奸臣,立意从推翻满清统治降低为逼迫权臣有所收敛,改良妥协的气息极为浓郁,而清朝的统治更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了。在书剑恩仇录中,少林被朝廷毁掉,而到了飞狐外传的武林大会上,少林已近似朝廷鹰犬。

《飞狐外传》和《射雕英雄传》的写作时间相隔仅一两年,但金庸对两个异族的不同态度已经表现地十分鲜明。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4:35 +0800 CST  
五、铺垫

有人拿《天龙八部》给金庸辩护,想说明其历史观从射雕的"抗蒙"到鹿鼎记的"挺清"并不突兀,是合理地渐渐演进。其实他们只看到表象,这才恰好证明了金庸的阴险。
从思想性上看,天龙八部的核心在萧峰身上,金庸把重心放在两处,一是塑造一个异族的伟大形象。凡大奸大恶必有过人之能,金庸人品虽劣,文笔却佳,将萧峰的英雄气概塑造异常成功,其目的也成功实现。读者都感到:异族中也有好人,也有值得钦佩亲近的英雄。
随即金庸将着墨重心放在“讥嘲汉人狭隘的民族观”上,目的在于告诫读者:并非异族的人都是坏人、并非异族就要反对、宋兵也屠杀辽国百姓,两个民族间没有对错之分、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联系前后,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了,这显然不是历史观的变化,而是处心积虑的铺垫。他当然不敢直接给满清摇旗呐喊,所以先借辽国做个隐晦的铺垫。最终金老儿成功了,当读者同情萧峰,憎恨聚贤庄中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时,他的铺垫成功落幕。剩下的,就是在《鹿鼎记》中,赤裸裸地为他的满清前辈歌功颂德,并肆意讥嘲反清复明的狭隘了。


六、匕现

很佩服金庸的隐忍和耐心,用了十几年才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露出来。在鹿鼎记中,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为他的满族前辈高颂赞歌。康熙被渲染的英明神武,而天地会、延平郡王府、沐王府这些反清势力,却目光短浅,只知内斗。而且昏聩无能,连一个小混混,都能让他们心悦诚服,都能救他们十七八次,似乎如果没有韦小宝,天地会早被灭了几十次了。金庸这种暗暗的贬低和嘲讽,弥漫在全书之中。
而“反清复明”更成了查先生的打击重点,他不遗余力地在小说中,借不同人的嘴来进行说教,拿民族融合和民生做借口,肯定满族统治的合理性。却对满清统治时,排斥压制汉族,搞民族歧视,并倒退了文明,腰斩了汉族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些弊端刻意回避,视若不见。

不知道为什么查先生写完鹿鼎记就封笔了,或许,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心底话已经尽情表达了,吹捧满清的氛围也烘托到了高潮,该见好就收了。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5:21 +0800 CST  
篇末:

坦而言之,金庸开明的民族观我并不反对,相反还很支持,而民族融合更是好事。我看不惯的,只是金庸这种处心积虑的险诈,和这种对待蒙古和满清迥然不同的不公态度。更让人不齿的是,金庸一边打着“民族融合”的旗号,嘲讽着“狭隘汉族主义”,一边用事实的选择性和语言的倾向性,吹捧满清统治,鼓吹他狭隘的“满族民族主义”。他一面吹捧满清皇帝的英明神武,一面不遗余力诋毁明朝,对满清入关后的破坏和杀戮有意回避,更只字不谈满清统治下的文明倒退。明明生具自私险诈的阴鹜心肠,却还硬要强装出浑涵博大的“各民族一家”的广阔胸襟,真是虚伪到了极致,恶心到了极致。

细析金庸后,岳不群的形象陡然变得高大伟岸起来。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19 23:16:07 +0800 CST  
在鹿鼎记里,通过韦小宝之口,好几次强调了杀自己人不算英雄,杀外敌才算英雄。搞得后来对解放战争都不怎么感冒,觉得那不过是兄弟之争而已。最近才明白,国共内战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霸权斗争的延续,不是什么兄弟之争,常凯申流落荒岛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

何解?看看常凯申签订的中美条约就知道了,常凯申KMT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6:51:43 +0800 CST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6:54:24 +0800 CST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7:02:22 +0800 CST  
@白话百花白化 2016-06-19 22:12:56
楼主说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
比如《笑傲江湖》对当时的政治作了比较深刻的讽喻 这一点金庸本人并没有否认
实际上 到今天《笑傲江湖》仍然可以解释当今世界的各种政治表演 而且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过时
至于你说的私货 我真没发现它有什么伤大雅 说清朝好过明朝 按照唯物 历史 观来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明朝统治的黑暗不能因为它是汉祚咱们就假装看不见
最重要的 他写的是武侠小说 不是 历史 不是 ......
-----------------------------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7:12:05 +0800 CST  
老金前些年对金书大幅改动,什么黄老邪爱上梅超风,袁承志真爱崇祯公主,当时知者哗然,自己也觉得很惋惜。现在看来,改的挺不错的,改了就没那么多人追了。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7:22:44 +0800 CST  
梁羽生写康熙,最后叫人把顺治给做掉了;老金写康熙,与顺治父子揖睦,仁至义尽,场景感人。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09:01:52 +0800 CST  
@罗克塔猴哥: 2016-06-20 03:47:44 评论
@ld902 鹿鼎记不是金庸写的 而是明报编辑们的集体创作。当时金庸实际已经封笔,连社论都停了。鹿鼎记的主笔是谁到现在也是个谜,可能当时大家都签了保密协议

===

《鹿鼎记》于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开始在《明报》连载,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刊完。一共连载了两年另十一个月。我撰写连载的习惯向来是每天写一续,次日刊出,所以这部小说也是连续写了两年另十一个月。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

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觉,这与我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实这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很感谢读者们对我的宠爱和纵容,当他们不喜欢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段落时,就断定:“这是别人代写的。”将好评保留给我自己,将不满推给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笔人”。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10:42:53 +0800 CST  
。。。。。。。。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16:23:11 +0800 CST  
@闲话在人间 2016-06-20 12:17:59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当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一句“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的话,香港《明报》刊发了由金庸执笔的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的社评
别忘了,那时候南京大屠杀的血迹未干呀!!!!!
所以,文人永远是自私阴暗的。
-----------------------------
查良镛关于这件事的评论:

中央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到“即使中国人民全部无裤,也要自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 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 老实说, 那绝不是好政府。 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激之言, 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这个国家也是决计不会强盛的,而这个政府是一定不会稳固的。 中共制造原子弹,不知是什么用处?能去轰炸美国吗?能去轰炸苏联吗?当这些光屁股的人民造起反的时候,能用原子弹将他们一一炸死吗?当英法联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时,英国早已拥有核子武器,但苏联一声恫吓,说要以飞弹轰炸伦敦,英国只好乖乖地收兵。 中国再努力十年,也决计及不上英国在攻打苏伊士运河时地核子成就,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转引自杨莉歌:《金庸传说》,第99页。
楼主 ld902  发布于 2016-06-20 17:23:12 +0800 CST  

楼主:ld902

字数:167197

发表时间:2016-06-20 05: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6 18:17:28 +0800 CST

评论数:3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