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隐:从巴基斯坦是如何从“不铁”变为“巴铁”的,讲述中国的四个盟友

国际关系上拥有的永远只有利益,当然也会有利益加朋友的,只是朋友是不可能成为盟友的。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这个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过了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因为实实在在的生存环境,逐步形成的。很多人只知道表现,却不知道来历。秋隐给你一一道来。
在后文中,秋隐不仅逐步阐述中巴关系,还将就中国的四个铁血盟友:苏联、朝鲜、越南的风云变迁慢慢道来。亲,期待哦。
讲述巴基斯坦,就不得不说巴基斯坦是如何建国的。
1947年以前,南亚次大陆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随着二战的结束,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大英帝国也在舔伤,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地,于是次大陆独立。但这个老牌帝国总是会留下一滩烂尾让当地人收拾以维持他的影响力。他就留下一个解决方案——“蒙巴顿方案”,这个方案把这个殖民地一分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信奉印度教的建国印度,信奉伊斯兰教的建国巴基斯坦,但却没有说明克什米尔的归属。从此,这两个国家就一直为这个地方死磕,一直磕到现在,还不知道要磕到什么时候。就如中国和印度一样,为了麦克马洪线一直争斗不休,都是英国惹的祸。亲们,看看,这些老牌帝国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真站不上道德的制高点。
让我们看看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这个国家被分成了相互独立的两块,东巴和西巴。中间隔着印度,这两块只能通过海空相连,你看郁闷不郁闷。东巴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后来独立了,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讲。西巴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巴的东南压着印度,西北部与阿富汗接壤,西偏南部与伊朗接壤,南部有出海口,现在我们常说的达瓜尔港就在这里。东巴则除了南部靠海,其它三面被印度包围,北部隔着印度的一条狭长走廊远望着不丹和尼泊尔。这就是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
看了巴基斯坦的位置就知道印度的位置了,除了印度下垂到印度洋的那一面,其它几面几乎被巴基斯坦和中国包围,而其南部有一个海岛国家就是斯里兰卡。这是为什么我们与斯里兰卡关系好印度非常不爽的原因。
这两个国家共同的北部就是有名的克什米尔。其中,克什米尔北部被巴基斯坦控制,南部为印度控制。巴基斯坦就是通过克什米尔与中国相连。
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如此长的边界缠绕在一起,而又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不清不楚,不打才怪,因此就结下了世仇,这就是这两个国家视彼此为最主要敌人的原因。
既然结仇了,就要准备打或者防备被打。在这方面就要看双方的实力了。不用说,印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实力都要超过巴基斯坦。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实力、世界地位等等,印度都要超过巴基斯坦,而且,巴基斯坦的人口中,东巴即现在的孟加拉的人口还占了总人口的近60%,但在国防中的力量又相当弱,因此巴基斯坦一开始就有相当强的危机感。
怎么办,巴基斯坦要想招啊。最主要就是找靠山。这里我不讲述第一次印巴战争,因为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如果亲们想知道,我们可以以后讲,看亲们的意思了。找靠山就涉及到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了。当时(50年代)的国际局势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我用最简单的描述来说。中国已经与苏联结盟,与美国打了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抗美援越。中国的重心在南面。同时印度的尼赫鲁政府是不结盟运动的首脑,但偏向苏联。同时中国与印度关系很好,记住印度可是很早就承认新中国的,同时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不可能舍印度而转向巴基斯坦的。而为了对抗中苏,美英是很想拉拢印度的。但印度不买账,刚独立不久嘛,恨殖民地嘛。所以倒向苏联,应该说是偏向吧。而在50年代中后期,中苏有了矛盾,苏联从老大哥变成了苏修。中国既反美也反苏。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大事。
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弱国怎么办?靠苏联,苏联与印度好,靠不上。靠中国,当时也靠不上,但想与中国友好还是肯定的,毕竟意识到中国是一个相邻的大国,而且还和美国干了一仗。而二战结束后最强大的毕竟是美英,因此只能靠美国。这就是巴基斯坦最初的选择,所以一直到现在,美巴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关系的原因。
所以最初巴基斯坦与中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成为巴铁是以后的事。休息一下再说。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09-22 13:16:00 +0800 CST  
正文:
巴基斯坦选择美国做他的盟友是他唯一的选择,如果是我们,我相信也会这样选。没办法啊,总不能等着挨打吧。于是,巴基斯坦加入了美英主导的”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并成为重要一员。
但这两个条约有先天性不足,在后来都显现出来了。美国与巴基斯坦签订条约并非真的想帮助巴基斯坦,而是为了对抗中苏,所以约定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并非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一开始就还是不想得罪印度的,还是想拉拢印度的。
而英国则申明不针对英联邦国家,印度是英联邦内的啊,所以巴基斯坦实质上没有找到合适的靠山。
最终巴基斯坦只能依靠土耳其、伊朗、印尼等伊斯兰国家,他们也给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苏佳诺的印尼给的帮助最积极。但这几个国家实力有限,无法在紧急关头给予有效帮助。这是小国的悲哀。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前,中巴的关系是很一般的。中巴关系的转折点是第二次印巴战争。
50年代初,由于中巴分属不同阵营,所以,关系是很冷淡的。52~54年间,中国驻巴大使经常抱怨巴基斯坦很少让中国使馆人员参加他们政府的宴会,并在年度报告中说:“巴基斯坦统治阶层投靠美帝,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但是,中巴两国都意识到两国关系有改善的必要。因为:巴基斯坦不想同时与中印两个大国为敌,要集中精力对付最主要的敌人印度;而在中国,在稳定了朝鲜和越南之后,也有必要安定四方,在西边也有出口通道,从而打破美国的封锁。这是利益选择的必然。因此,两国关系政治上尽管一般,但经济上还是有一定发展的,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促进了贸易的发展,1952年,中国成为巴基斯坦棉花的最大出口国。
中巴关系在1955~1956年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和巴基斯坦总理会谈,巴总理明确表示:巴基斯坦不反对中国,也相信中国不会侵略巴基斯坦,尽管加入了东南亚条约组织,但不针对中国。这两年中,中巴领导人实现了互访,对中巴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巴方明确表示:亚洲需要领袖,中国最合适。要知道,当时印度是不结盟的领袖,有很高国际声誉。
不能不说这中间个人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中国为了搞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专门派耿飚将军出使巴国,因为当时的巴总统米尔扎是军人出生。同时也派贺龙元帅参加巴国国庆。他们还在一起打猎,媒体称“打猎外交”。这样他们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谁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有时就是个人改变的,嘿嘿。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没有希特勒也没有现在的国际局势,对吧。
但中国仍然对巴是不满的,原因有三:1,是巴加入东南亚条约,中国认为是美帝针对中国的产物,中国不放心。同时中国当时意识形态为主的政治环境也是一个障碍。2,巴基斯坦为了与美国的同盟,不得不追随美国,曾经连续8次在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提案中投反对票。尽管巴方解释其难处,但中方任然不满。3,中印当时是很好的关系。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8 12:15:50 +0800 CST  
正文:
中巴关系的转折点在于中国。
1959年,西藏叛乱,达赖出逃,随之而来的是中印边境相继发生流血的“郎久事件”、“空喀山事件”。中印关系出现逆转。到1962年底,两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边关系从此跌入谷底。
中印关系的恶化并未使中巴两国立刻相互靠近,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不愿因改善中巴关系而使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1959年中印关系恶化后,中国领导人并没有打算与印度决裂,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4月表示:“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而不是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1960年2月10日,阿尤布总统第一次表示愿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但中方对巴基斯坦的提议没有做出回应。1961年3月28日,巴基斯坦政府正式建议谈判“标定”中巴边界,中国政府反应冷淡,直到1962年2月才正式同意与巴基斯坦商谈一项临时性的边界协定。从巴方提出边界谈判的意向到中方正式回应,经历了两年之久,个中原因虽多,但最重要的是中方担心中巴边界谈判会使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
其次,巴基斯坦两面下注的做法阻碍了中巴接近。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在1958年军事接管政府后,一方面着手内部改革,稳定政局,另一方面谋求改善与印度的关系。1959年西藏动乱升级后,巴基斯坦外长卡迪尔在4月23日放言,西藏事件“证明”缔结区域性条约的必要性,“令人觉得有可能”把印度拉入东南亚组织集团和使它“靠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则在次日称,一旦印度遭到“外来威胁”,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应该彼此合作,共同“保卫”这一地区。然而印度对巴基斯坦“巴印联防”的建议并无兴趣。5月4日,尼赫鲁总理明确指出:“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不打算与任何国家订立军事同盟,我要非常清楚地说明这点。”尽管“巴印联防”的主张无果而终,但巴印关系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1959年9月1日,阿尤布和尼赫鲁在新德里进行了会晤,并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在合理和有计划的基础上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1960年1月11日,巴印两国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就解决两国西部边界问题达成协议。同年9月19日,尼赫鲁应邀访问巴基斯坦与阿尤布和世界银行的代表签署了《印度河用水条约》,结束了延续12年之久的印巴河水争端。巴基斯坦在寻求改善对华关系的同时,试图利用中印矛盾,通过“巴印联防”拉拢印度以使印度在印巴有争议的问题上让步。这一举动引起中方的不满。1961年初,中国驻巴使馆认为:“阿尤布为了取得美援,进一步投靠美帝,并密切配合美帝,不惜重大让步,积极拉拢印度,以图达到联防反华的目的;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害怕中国影响扩大,对中方更多限制。”尽管巴基斯坦政府在1961年3月后不再鼓噪“印巴联防”,中巴关系仍保持不冷不热的状态。在印度河水分配上巴基斯坦虽然与印度达成了协议,但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却变得遥遥无期。
最后,从1960年起巴基斯坦与另一邻国阿富汗的关系开始紧张,因为普什图尼斯坦的领土问题,这两个国家也没有搞清楚,也开始了不清不楚的争论。巴阿交恶进一步恶化了巴基斯坦的外部安全环境,巴基斯坦腹背受敌,不得不寻找摆脱困境的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巴基斯坦与自己的盟友美国的关系也出现裂痕,而且裂痕越来越难以弥合。
巴美分歧发轫于美国“重印轻巴”的政策。中印交恶后,印度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迅速蹿升,美英两国加大了拉拢印度的力度:一是劝说印巴两国捐弃前嫌,联手对付中国;二是加大对印度的援助。
1962年,是中巴关系的关键一年。这是因为中印战争的发生,也是因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看法出现了较大变化。很多人认为是64~65年是关键点,秋隐认为是在1962年。
62年,中巴的最重要成果是划定了中巴边界(63年签署)。这可不是小事。它意味着解决了中印之间的物理问题,剩下的只是意识形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可使中国全心全意对付印度。
但这期间,巴基斯坦还是对中美采用两面下注的办法,谁也不想得罪,并没有偏向中国。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和英国为了拉拢印度抗衡中国,给印度提供了很多军援,美国认为是对付中国,可客观上也武装了印度,所以巴基斯坦认为美国偏袒印度,而没有照顾盟友巴基斯坦,所以引起了巴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口诛笔伐美国,有媒体甚至主张巴基斯坦退出《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尽管为缓和美巴矛盾,肯尼迪向阿尤布保证美国会筹措足够的经费以便使巴基斯坦有效地执行新的五年计划,但这种承诺是口惠而实不至。显然,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值得完全依靠的盟友,巴基斯坦转而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1961年3月以来,巴基斯坦官员和报刊基本上未再发表正面攻击中国的评论,要求改善中巴关系的言论渐成气候。为回应1961年12月13日陈毅提出的要求,12月16日,在第十六届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巴基斯坦投了赞成票。在中国关切的西藏和台湾问题上,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盟友中唯一公开同情中国的国家。
尽管巴基斯坦对美“重印轻巴”政策十分恼火,但它没有与美闹崩的决心和打算。面对美英要求巴印和解的重压以及印度在中印冲突中新败的虚弱地位,巴基斯坦凭借其与中国边界谈判中所获得的新筹码,在美国和英国的斡旋下就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进行谈判。印度则做出了明显让步,一改过去不肯与巴基斯坦谈判克什米尔问题的顽固立场。
1962年底至1963年初巴基斯坦虽继续两面下注的做法,但此时中国对其外交走向已不再那么担心了。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就认定:“1962年下半年,巴基斯坦的形势,主要是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更加明显……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这对我反印斗争,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8 13:31:48 +0800 CST  
正文:
1963年,巴基斯坦与印度、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发生战略性转变。巴印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谈判在经历三轮部长级会谈后陷入僵局。印度坚称,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搞公民投票、不分割克邦河谷以及不同意第三方参与谈判。巴基斯坦则坚持印度“必须放弃领土”。印巴谈判陷入僵局,而中巴关系迅猛发展。
还记得巴国有一个布托吗?那是一个对中国非常友好的人,当时是外长。就是他极力主张对中友好的,亲中派的代表之一。63年他现身中国,高调宣布:印度对巴基斯坦的进攻不仅仅是对巴的侵略,也是对亚洲最大国家的威胁,把巴基斯坦和中国当成了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边界协定签订前,印度是中巴接近的主要障碍,1963年3月后,中巴结盟的阻力主要来自美国。早在1962年12月,为阻止中巴接近,美国拒绝给西巴基斯坦的塔贝拉水坝工程和东巴渔业发展工程提供贷款。中巴签订边界协议后,美国公开表示“不安”。
巴基斯坦对中巴的顾虑还有另外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巴基斯坦国内亲美派的反对。在对外关系上,巴基斯坦领导层有着“亲华派”和“亲美派”之分,外交部部长布托、前外事秘书德拉维、商业部部长法鲁克、空军司令努尔汗等人竭力主张中巴友好,而亲美的财政部长、计委副主任、外事秘书则主张优先发展美巴关系。1965年7月,布托本人就曾向中国驻巴大使坦承:“现在巴有两种势力在活动,并将进行无情的斗争。一种是要使巴走上正确道路,即主张亚非团结和同中国友好的势力。另一种是要巴投降的势力。美国将给使巴走向错误道路的势力以物质和政治上的支持。”(2)美国领导层的更迭。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入主白宫。此时,巴基斯坦不愿中巴关系走得更近,以免进一步刺激美国新政府。
为此,巴方放慢了巴中关系发展的步伐。
]尽管如此,中方对巴基斯坦政策上的摇摆并不担心,认为:“在相当时期内美重点援印方针不会变……巴美矛盾不可能解决,甚至还会发展尖锐……今后巴总的趋势是更多脱离美国。”现在看来,当时的领导人还是站得高看得远。
1964~1965年,中巴关系在美国的重压下稳步发展并升华到事实同盟的高度。
巴基斯坦再次顶住压力,盛情邀请周恩来和陈毅在1964年2月访巴。在与阿尤布的密谈中,周恩来表示:(1)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出自我们两国的需要;(2)当一方遭到外来侵略和威胁的时候,这种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周恩来呼应了1963年7月布托的讲话,把中巴结盟这个话题放到桌面上谈。周恩来与阿尤布讨论了中国向巴提供军事援助的可能性。1964年8月31日,中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访巴,他与巴空军司令努尔汗商谈了中国军援以及购买中国飞机等事宜。
中巴在军事上的接近与巴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不无关系。约翰逊掌权后,对中巴关系的发展不满。布托在参加肯尼迪葬礼期间,约翰逊向他提出:巴基斯坦要么选择美国,要么选择中国。两个朋友,不能都要,要选择一个。1964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给巴“最低限度”的五年期军事援助,且军援还与巴基斯坦是否履行其盟国义务挂钩。尽管1963年10月美国领导人曾向布托表示援印是小量的,但在1964年6月,约翰逊政府不顾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批准在1964年7月至1965年6月的财政年度中,继续向印度提供大约6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同时,美国还答应在同一财政年度内向印提供一笔额外的军事销售贷款。贷款和赠款累计达1.1亿美元。面对美国新的援印决定,阿尤布抨击道:“如今美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机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全无道德和品质可言。”
在美巴关系进一步疏远之际,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地位,中国政府除决定加强对巴军队的友好工作,除了争取巴部分中、上层军官访华外,还在1965年2月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给予巴基斯坦贷款6000万美元。
1965年3月,阿尤布访华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刘少奇向阿尤布承诺:(1)中国不希望巴基斯坦退出《东南亚条约组织》,巴在内部能起到牵制美英的建设性作用;(2)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国将支持巴方,支持的方式到时可听巴方的意见;(3)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就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德里。
显然,刘少奇的态度要比1964年周恩来的承诺更加明确、具体。中巴针对印度的事实同盟已经确立。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8 13:33:28 +0800 CST  
明天还有长文发,继续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8 17:22:32 +0800 CST  
正文:
总结一下:
影响中巴关系走向的因素很多,但印度和美国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外力。
印度是大国,也是中巴的邻国,尽管中印交恶,但在整体安全环境险峻的情况下,中国无意联手巴基斯坦而与印度彻底闹翻。中印关系逆转带给巴基斯坦两个选择:一是与中方交好抗衡夙敌印度,但却冒险得罪美国;二是与印度联手反中,趁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美巴同盟关系仍能得以维系。巴基斯坦最初选择了后者。只是在中印大规模边界冲突迫在眉睫,克什米尔问题解决无望的情况下,中巴才调整彼此的政策,越走越近,成为盟友。
中印交恶为美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动力,美国一方面启动大规模援印计划,另一方面又竭力撮合印巴联手防中,但这一政策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美国“援印抗中”使巴印之间业已失衡的力量对比更加向印度倾斜,从而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并使“印巴联防”变得更加困难。美国政策上的缺陷不仅加剧了印巴之间根本的利益冲突,而且惹火烧身激起巴基斯坦的不满和抗拒,并促使巴基斯坦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寻求新的可以倚重的“抗印”力量。中巴接近使美不快,华盛顿通过“削减援助”等办法向巴施压,企图阻挠中巴进一步靠拢,但美的高压政策适得其反、收效甚微。1962~1965年,在巴中越走越近的同时,美巴关系越来越疏远。
中巴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除巴基斯坦积极的对华政策外,还与中国进退有据的务实策略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1)一直影响中国同盟外交的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巴关系上难觅踪影。20世纪60年代正是意识形态在中国外交中大行其道的时代,中国与苏联、阿尔巴尼亚、朝鲜和越南的关系因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大起大落过。中巴关系的发展却特立独行,在没有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下平稳发展。意识形态考量在中巴关系中的缺失显示出中国外交务实求真的一面。(2)中国在发展对巴关系中只追求有限的政策目标,这个目标既不强人所难迫使巴基斯坦退出美国主导的两个军事条约组织,也不要求巴基斯坦断绝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而是寻求与巴方建立一种针对印度的事实同盟的关系。中国有限的政策目标建立在对美巴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知道,巴基斯坦在军事、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根深蒂固,中国无法替代,如1963~1964年巴基斯坦从美国进口额达4.2亿美元,占巴进口总额的45.7%,而同期中国对巴出口额只有1250万美元,仅为前者的零头;又如,巴基斯坦第三个五年计划需外援32亿美元,中国所给的6000万美元根本无法满足其每年6亿美元的外援缺口。为此,中国在世界各地坚决反美的同时却容忍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巴基斯坦从而成为20世纪60年代绝无仅有的与中、美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都保有同盟关系的国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间的结盟就是利益的结果。
当然,这些还是口头说的多,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的结盟必须有检验。而这个检验很快就来了,这就是第二次印巴战争。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0:34:22 +0800 CST  
正文:
秋隐来说说第二次印巴战争。
战争往往也是由利益决定的。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占了便宜,取得了克什米尔3/5的领土,占据克什米尔比较富饶、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尔谷。1956年这个地区成为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邦。克什米尔的分裂线也成立事实上的分界线。巴基斯坦也一直不满。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印巴之间也不清不楚,就是在印度河的入海口,也就是巴基斯坦的东南角,有一块盐碱沼泽地,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叫做:库奇兰恩,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请亲们记住这个名字,就是这个地方引起了一场大战。
库奇恩兰本来是在巴基斯坦占领的,65年3月时,印度以演习的名义突然占领了库奇恩兰的北部地区,建立的自己的哨所。因为是不毛之地,巴基斯坦也不以为意,没在乎,也就没有理会印度的挑衅,个人认为伊斯兰民族对国土的概念不是很强,只重视实际利益。可是有一天突然说这个地方有很多石油,这一下,巴基斯坦不干了,立即派出两个旅,把印度赶回了30多公里,也是以演习的名义。
由于库奇恩兰是个沼泽地,不利于大规模作战,于是在英国的调停下就停火了。战争暂时停了下来,这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但仇恨进一步加剧了,为第二次大战埋下了伏笔。
刚刚停火,印度说克什米尔是他的,无可争议。这一下,巴基斯坦火了。要知道克什米尔的居民主要是穆斯林,很多人是倾向于巴方的。这里不得不说在克什米尔有一个领导人,当地叫做总理的,名字叫做阿卜杜拉。这个人曾经支持克什米尔并入印度,但在50年代后期,他改变了观点,要求全民公决,如果公决,那克什米尔肯定是独立或者并入巴基斯坦,这一下印度不干了,就抓了他几次,他就越发反感印度,特别是他还利用朝圣的机会会见了中国总理周恩来,这还了得,印度就把他又抓了,于是,巴基斯坦不干了。
巴基斯坦就发动穆斯林起义,同时发动大批“自由战士”进入印控克什米尔。亲们都知道穆斯林的“自由战士”是很厉害的,于是占领了印控克什米尔的很多地方,搞得该地乌烟瘴气,印度烦了,派出武装部队把这批人灭了,总共灭了5~6千人。不仅仅只是灭了这批人,印度还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越过实际控制线,打到了巴方的境内。
这一下,巴方感觉事态严重,于是派出正规部队和印度干起仗来,没想到一下把印度打回去不说,还占领了印控区500平方公里的领土,直接打到了克什米尔的首府门前。
准确地说,这时巴基斯坦还没有准备和印度打全面战争,只是针对北方的争议领土进行争夺。
但是,印度朝野震动大了。62年刚刚兵败中国不说,现在连巴基斯坦也收拾不了了,大国面子上说不过去,老百姓也不答应。于是,印度准备全面战争,集结了大批兵力,直接从西面,即巴基斯坦的东部地区也即没有领土争议的地方进攻巴基斯坦的本土,这是9月6号的事。
前面说了,巴方并没有准备好全面战争,所以印度军队节节胜利,巴基斯坦节节败退,差点打到拉合尔。拉合尔可是巴方重镇,军事要地,一旦攻克就进入腹地了,巴方退无可退。但这时巴方陆军主力都在北方克什米尔,这里兵力空虚。怎么办,巴方只有两步可走,一是动用空军,二是国际社会。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0:36:10 +0800 CST  
先说巴空军。
不得不说,巴铁的空军很厉害。当时巴方的空军和印度的空军比例为1:5,但硬是把印度打惨了,摧毁了大量印军飞机、坦克,居然把战局扭转了过来,打得印度空军不敢起飞了。难怪即使在前不久的时候,中巴两国空军演习,中国空军驾驶歼10三代机和巴方驾驶幻影2代机,中方还输了,巴方空军素质确实高。
印度肯定不甘心啊,于是调集大批坦克兵分两路进攻巴基斯坦,巴方也倾全国之力,与印方决战。这时又是巴空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制空权,把印度的坦克部队几乎打滩了。最后的结果是印巴在亚克尔运河(巴方境内)形成对峙,守住了拉合尔,而在南部,巴方不仅击退了印军,还进入印度境内12公里,占领了约1200平方公里的印度国土。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0:37:19 +0800 CST  
再说国际方面。
先说伊斯兰世界,他们支持较积极,但由于实力的限制,作用不大,最积极的印尼,其中原因不说了,他们在道义上给了巴基斯坦很大支持,最后差点中国的援助通过印尼走海上到巴基斯坦,因为当时中巴之间的陆上通道没有打通,还没有公路,这也是后来中巴高原公路再难也要修的主要原因。
再说英美。巴基斯坦是美国的盟友,但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美国把巴基斯坦出卖了。其中的原因,用布托的话说,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巴两国对中国的看法不同,二是美国武装印度。这两个原因导致美巴关系在60年左右渐行渐远。在战争初期,巴方是极其危险的。由于巴方国土的脆弱(由东巴和西巴组成,印度横亘期间),巴方无法防守东巴。同时巴的军援主要来源于美国,如果美方不补充军援,巴方就无力支撑。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巴要求美国军援,但美国说,这场战争是巴“自由战士”先进入印方的,拒绝军援,并宣布中立。所以巴方认为巴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可见所谓同盟都是假的。同时在联合国,美方联手苏联支持印度,而对巴基斯坦的述求置之不理,巴方完全被抛弃。这样巴方只能求助于中国,这是中巴真正同盟的形成。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1:09:40 +0800 CST  
战争爆发初期,中国并没有太在意。初期的支持只是外交和道义上的。在5、6月份克什米尔冲突时,中国根本上没有太关注,主要还是关注在越南。只有到了9月印度进攻巴基斯坦本土时,中国才重视起来。中国开始对印度口诛笔伐,加大道义支持力度。在外交上陈毅访问巴基斯坦,直接支持巴基斯坦的正义行为,谴责联合国的不公。在人民日报上说:印度对它任何邻国的侵略都是关系到它所有邻国的。亲们,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是把巴基斯坦的安全和中国的安全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递话给阿富汗,不要这个时候和巴基斯坦叽叽歪歪的谈领土争端,阿富汗给中国做了保证
为了加大中国的直接影响力,中国开始反复谴责印度侵占中国领土,勒令印度停止一切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退出占领的中国领土,否则后果自负。同时,刘少奇给巴总统去信说:一是印度不会轻易停止侵略,二是中国愿意给巴于援助和支持。由于中国的大力声援,巴方极度感激中国,专门组织学生和群众几次到中国大使馆感谢中国。中国的声援对巴方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要知道这是在巴方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个大国特别是刚刚打败过印度的大国的支持。
这是中国在外交和道义上的支持,除此之外,中国也准备进行军事上的直接支持。
在战争初期,中国认为印巴是局部战争,并没有准备军事干预。但巴方布托已经提出要求,要中国做好准备夹击印度。同时巴方认为在西巴,巴可以击败印度,但东巴巴基斯坦无能为力,尤其要求中国协防。在9月初大规模战争爆发后,巴陆军司令和空军司令接连到中国,要求中国援助,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是很弱的,甚至从现役部队中抽调坦克支援巴基斯坦,还提供了大批弹药及飞机零部件,为此还做了非常周密的部署,这是由当时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自安排的,具体情况不详述。
当然那些坦克还没有运到战争就结束了。
中国在17号左右,巴基斯坦形势最危急的时候,中国发出了最强照会:中国要求印度方面三天之内,撤出中锡边境一切工事,立即停止一切入侵活动并不再骚扰。并在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照会。最不寻常的是,在照会上发表了对克什米尔和印巴局势的看法,据说这是周总理亲自加上的。这在两个国家的照会中加上第三国的事情几乎闻所未闻。而且是当晚深夜才召见印度大使,实际上留给印度的时间只有两天时间。据说当时印度大使想向中方解释,中方的答复是:时间有限,请立即发回,根本没有给任何时间。在照会中周总理加上的两句话是:“只要印度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有一天还在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两个支持”。
这个照会达到四个目的:1,回应巴方要求援助的要求2,向世界说明中国是可以依靠的朋友,3,逼迫印度知难而退,4,为18号召开的安理会施加压力(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联合国,联合国还是国民党占据),为巴基斯坦赢得外交上的支持。
同时中国立即着手在中印边境进行兵力部署,主要在中锡边境。为什么选择中锡边境,中国是这样考虑的:在这一段中印有边界分歧,师出有名,第二,可以回应巴方要求,协防东巴,第三,两边夹击印度,逼印从西巴退兵。
中方为了给印度和联合国以巨大压力,又在19号重复发表申明,给印度以前所未有的警告,必须在22号前撤出所有工事。亲们注意,中国在17到20号之间,完全是赤裸裸的发布战争通告了。如果印度不采取措施,印度将有两面夹击而导致全面崩溃的危险。
于是,印度国内慌作一团,为了避免中国的打击,在两天之内,撤出了中印边境的所有兵力,主动毁掉了自己的军事工事。
同时,中国的照会和军事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巨大震动,联合国尤其美苏为了避免印度遭受中国的打击,积极调停,20号当天在联合国形成决议,要求印巴三天停止战争。这个决议在某些媒体被称为“中国决议”
由于印巴都有顾虑,于是双方都表示接受联合国决议,战争结束,双方退回战争之前的实际控制线。
这就是中国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给予巴基斯坦的帮助。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1:15:42 +0800 CST  
总结一下: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给予的军事援助物质截止1966年有几亿美元,这是巴基斯坦的官员说的,准确数字不详。这在当时的中国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要知道,当时中国还在抗美援越。但是,也暴露了中巴结盟的不足。
第一, 中巴缺乏军事协调机制。在库奇恩兰事件爆发不久,巴方就反复要求中国做相应的军事准备,但中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当时的重心在越南,担心部兵中印边境引起印度的反应,从而担心分散作战。二是认为印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有战略上的误判。这样就使得中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承诺在政策上没有完全落实。
第二, 中巴之间地理条件的限制也阻碍了中国的援助。中巴之间隔着雪域高原,除了空运一部分军事武装外,大型装备在战争期间根本没办法运输。我们答应给巴基斯坦的200辆坦克直到1966年3月即战争结束半年之后,还有一半没有运到。大型装备只能在第二年的国庆阅兵上展示了一下,对当时的战争没取到作用。所以战争结束,中巴立即修筑喀次昆仑公里。
第三, 中国不在联合国,在联合国的决议中,巴总统曾经提出三项建议:1,停火;2,克什米尔非军事化;3,在联合国监督下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决。但美苏都没有采纳,而采纳了有利于印度的决议。
因此,第二次中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的“亲中疏美”的政策调整,采用了大国等距离外交,美巴关系修复。同时,布托被迫辞职,亲中派受到打击。但巴基斯坦也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中国真心帮助巴基斯坦。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2:05:51 +0800 CST  
秋隐写得辛辛苦苦,亲们多赞啊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2:12:43 +0800 CST  
马上写第三次印巴战争。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3:07:05 +0800 CST  
通过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建立了实质上的关系,也得到了战争的检验。但正如上文所说,中巴之间也有很多暂时无法克服的不足,因此,巴基斯坦也作出了一些调整。第二次印巴战争,表面上打个平手,但由于巴基斯坦国力弱,因此巴方实质上受挫更大一些,尤其在军事物质的补充上要更依赖于西方,因此,亲美派得势。巴总统甚至对美国说:美国对巴有安全责任,中巴并没有同盟关系。也就是巴把国家安全的希望更寄托在美国身上。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当时国力也弱啊,而印度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彻底意识到美国的不可靠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尽管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且没能阻止东巴即孟加拉国的独立,但对于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束仍然取得了关键作用。
第三次印巴战争时正值中国文革期间。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3:09:17 +0800 CST  
谈第三次印巴战争,不得不说巴基斯坦的内部问题。由于英国的使坏,在南亚次大陆独立时,英国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和西巴,其中东巴的人口主要为孟加拉族,人口众多,占整个巴基斯坦总人口的56%,面积只占16%,并且以农业为主,出口创汇最多,并且尽管都属于伊斯兰教,但还有细微的不同,就如同现在的伊拉克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一样,矛盾也是很大的。当然,我不知道东巴和西巴之间到底教派分歧有多大,总之有矛盾。同时,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相距两千多公里,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数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设,东巴基斯坦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为争取自治的权利而进行斗争。
这一切都为巴基斯坦的内斗埋下了伏笔。巴基斯坦的内斗在1970年完全公开化。当时举行全国大选,东巴由于有人口优势,因此,在东巴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但中央政权控制在西巴手中,因此遭到西巴控制的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巴内乱本来是巴基斯坦的内政,与印度有毛关系,但前文说了,印度夹在东巴和西巴之间,它得两头防,它一直就想出掉东巴,全心全意对付西巴,以免腹背受敌,这一下,印度觉得机会来了。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3:39:44 +0800 CST  
说一下印度。印度这个国家一直有一种大国情节,总自认为是大国,是文明古国,所以一直很自大,总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想在世界上有地位,就必须称霸南亚次大陆,连南亚都搞不定还在世界上混什么?因此一心除巴基斯坦而后快。这里要骂老帝国主义英国,那个混蛋蒙巴顿勋爵按宗教立国,但事实上,建国后,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
印度自从62年被中国收拾后,觉得老没面子,它也憋屈的很,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它又没有占到便宜,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人的一块心病。这当口,是英迪拉?甘地夫人当政,她就是尼赫鲁的女儿,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从总理宝座上掉了下来。
为了洗刷印度的耻辱,她一直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但机会来了,她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夫人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
1971年3月,孟加拉人一逃到印度, 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
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4:16:51 +0800 CST  
可以说,第三次印巴战争是印度有组织有预谋的进行的,而巴基斯坦是被动应付的,巴方只是为了处理内难,结局就不言而明了。
战争从时间的发起、战略方向的选择、规模的大小、想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印度都是主动方,规划的非常清楚,巴方仅仅只是在应对,没有办法选择,这也是实力的差距造成的。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小规模边境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就是印军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这个人很厉害,阿三中还是有厉害人的呵呵。这个人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他就察觉到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于是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准备,并亲自拟定作战方案。
尽管印度认为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做了防止中国出兵的准备,这是他们准备充分的体现。按照计划,发起进攻的时间选择在冬季,因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度。印军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印军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军,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军事目标。而在东巴方向上,印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印军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
西巴方面,面对巴军猛烈的进攻,印军一方面组织力量抵挡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实施了反击,还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对地面作战进行了支援。由于巴军防守薄弱,印军进展顺利,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另外,印军还集中兵力对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一举抢夺了巴军50多个哨所。印巴双方在西巴方向重兵对峙,互有攻守,互有得失。印军在西巴的行动主要是牵制巴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
在东巴方面,印军计划从西、北、东三面对达卡实施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战争从12月11号开始,由于东巴防守实力较弱,只坚守了一个星期,达卡巴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至此,战争基本结束,印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战果“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战争遂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以印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巴基斯坦失去了东巴,孟加拉独立。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4:50:20 +0800 CST  
@beggar羊 2015-10-09 14:18:34
动作有点慢,来快点,我顶你
-----------------------------
我容易吗,亲,耐心点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4:51:58 +0800 CST  
不好意思,有客户过来,没时间写。明天上班写吧。
明天写中国及美苏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博弈和作用。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09 17:04:55 +0800 CST  
秋隐回来了,正写中,亲们等待
楼主 qiuyin3431  发布于 2015-10-10 08:57:44 +0800 CST  

楼主:qiuyin3431

字数:119264

发表时间:2015-09-22 21: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7 12:25:06 +0800 CST

评论数:15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