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楼——对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港和罗塞塔石碑的质




第三节 公元前2580年时,埃及的国力能否支撑胡夫金字塔的庞大工程



一、关于胡夫金字塔



我们先来百度两段经“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过的“胡夫金字塔”的资料:

1、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而成。十万多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

2、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又称吉萨大金字塔 ,位于埃及吉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主要作为其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约建于前2580年,完工于前2560年。位于吉萨金字塔群的中央一座,也是最为高大的,被喻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在埃及境内已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


那么,胡夫金字塔到底是谁修建的?是古代的埃及人?还是18、19世纪的欧洲人?
在此,我们不妨来做一些粗略的探究。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4:46:05 +0800 CST  


二、10万大军修建胡夫金字塔,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上面,我们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来估算古埃及的耕地面积、平均亩产和人口基数,目的就是要来分析验证一下,公元前2580年时的古埃及社会,到底有没有能力来修建胡夫金字塔?


希罗多德记载说,古埃及人为修建胡夫金字塔,有一支10万人的专业施工队伍,一直干了20年,并且在开建金字塔之前,还专门花了10年来修建运输物资的专用道路。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考虑20年的修建期。
另外,为修建胡夫金字塔,总共要运输600万吨左右的岩石,这其中必然会利用大量的的骆驼、公牛、马甚至驴作为工具,为了好计算,我们都统一假设为共有1万匹马参与修建(实际上在公元前2580年,埃及地区都还没有马,马是后来闪米特人带过去的)。

第一,人消耗的食物
1、假设一个人每月消耗小麦35公斤,那10万劳工每年就要消耗4.2万吨小麦;
2、假设一个人每天需要消耗半公斤的蔬菜、水果和食盐,那10万人每年就必须消耗蔬菜、水果和食盐1.8万吨。

第二,牲畜消耗的粮食
由于吉萨高原处在沙漠之中,几乎没有青草供牲畜食用,所以,牲畜的饮食必须依靠粮食和从外面运来的草料。
一匹500公斤的马,一天喂8公斤能量饲料,外加5公斤纤维素草料,那么1万匹马一年就要消耗粮食2.88万吨,消耗草料1.8万吨。

第三,饮水
修建金字塔是重体力活,而且还处在吉萨高原那样的高热的沙漠气候之中,所以,不管是人还是牲畜,每天都需要大量饮水,
1、一个埃及劳工每天饮水至少需要5升(含简单洗刷),那么10万人一年就需要水18万吨;
2、由于在沙漠中代谢加快,并且劳动强度非常大,1匹马1天至少需要饮水70—80升,那1万匹马一年需要饮水接近29万吨。
3、古埃及人只能用陶罐来运水,而用陶罐运水是一个很繁重、很浪费的工作。
第一是容器陶罐本身就很重,而且还要放在专门的背篓里,第二是陶罐很容易破碎,第三陶罐还不能做得太大,水和罐子超过25公斤奴隶个体就很难背,第四是水很容易泼洒。所以,陶罐盛水的效率最多能达到1∶1,即1公斤陶罐运送1公斤水,要运送47万吨重量的淡水,就必须运送47万吨重量的陶罐,加上二者的破碎和泼洒,实际运送量起码是需要量的数倍。


对以上各种消耗进行统计,得:
一年粮食消耗:7.08万吨
一年消耗蔬菜和草料等:3.6万吨
一年消耗淡水:47万吨(含背篓和陶罐的重量为200万吨)
综上,一年的食物、饮水的重量最少需要运输210余万吨。
这就意味着,10万名胡夫金字塔修建军团每年消耗物资的运输重量最少为210万吨,折合每天要运输约5800吨。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4:48:12 +0800 CST  


三、在10万修建大军之外,另外还要组建30万人的运输保障大军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社会,大规模物资运输的难度,决定了埃及统治者另外还要组建30万人的保障队伍,专门用来为10万修建大军服务。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来说,修建胡夫金字塔这10万人施工队伍,对物资的消耗能力完全不亚于一支10万人的军队,甚至其消耗量还要远大于军队。因为军队作战在外,或“因粮于敌”(如霍去病),或屯田自养(如诸葛亮在渭河边上屯田种粮),甚至可以烧杀抢掠,这些行动客观上都可以减轻后方运输的压力。
而吉萨高原上的这支庞大的施工队呢?他们只是纯粹消耗物资,而不生产一分一毫的财富(粮食)。况且,这支施工队的劳动强度也要远远大于军队。
一支军队出征在外,一年里作战的时间一般只有短短几天或者几十天,其余时间都在修整或者干些轻体力活。但是,金字塔施工队不仅是在现场施工,打磨、升高、堆砌石块,而他们更为繁重的任务,则是从两百公里以外的西奈半岛把一块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石材运到施工工地,这项工作必须长期往返,持续不断地进行20年。所以,金字塔施工队的劳动强度远大于军队,所消耗的物资也远大于军队。

古代社会的运输难度,尤其是恶劣环境中的运输难度,是我们今人难以想象的。
公元前261年,秦国出兵60万发起“长平之战”,为供应这60万军队和战马的粮食,秦国几乎出动了倾国之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依据史料,当时秦国人口已达600万,要保证60大军在远离本国约500公里的山西长平作战两年,所动用的直接和间接的的人力几近全国人数总和。
在漫长的运输线上,所动用的人畜是都要填饱肚子的,假如依照10人保证1名前线作战兵士的规范来计算,这10人在漫长的补给线上运输粮食抵达前线,然后再从前线返回补给始发地,这一来一回在路上所耗费的粮食,在时间及空间上相当于前线士乓在战场上同样的时间的二十倍以上,也就是说,每在路上耗费掉二十石以上粮食才干保证一石粮食抵达前线用于兵士作战。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秦国当年生产的粮食是根本无法满足前线需要的,长平之战消耗了秦国之前数年储存的很大部分粮食积累。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4:51:32 +0800 CST  


1948年冬,淮海战役爆发。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兵力60万,但是在这60万军队身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这四省的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解放区的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几乎是囊括了除去老弱妇孺外的全部青壮年男性。

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北宋军队的后勤供给情况:“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
沈括说,宋朝出征十万大军,其中负责辎重的部队就有三万人,能够打仗的只有七万人。而一个作战的士兵需要三个民工给予其提供后勤保障,十万大军则需要三十万劳动力担任运粮工作。
如果按照宋朝的配给编制推算,长平之战时,赵国45万大军实际作战人数为30万左右,辎重部队为15万左右,另有135万左右的劳动力投入了后勤粮食的运输,因而赵国总共有180万人左右脱离了农耕。这180万人不仅不能生产粮食,反而在来回的运输途中还要消耗大量粮食。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现在吃得比平时更多了。18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才2000万左右,赵国当时的人口最大推算为350万人左右。一个长平之战,让赵国投入了全国一半的人口脱离生产进入消耗粮食状态。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如何经得起持久。
而就算在牲畜与车辆非常充足的秦代,蒙恬北击匈奴,“率三十钟而至一石”。钟是秦汉时代的容积单位,一钟是六石四斗。“率三十钟而至一石”,意思是路上要消耗十余钟甚至三十钟粮食,才能将一石粮食送到前线。千里远征,战士每吃到1斤粮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这就是古时低得可怕的转运效率,军事后勤学上将其称作“距离的暴虐”。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4:53:48 +0800 CST  


四、要供养10万施工人员和30万保障人员,古埃及需要有多大的人口基数?


公元前2580年时的古埃及,既然出动一支10万人的施工大军花20年来建造一座金字塔,那另外就必须还要同时建立30万人的后勤保障队伍来专门为施工大军服务。
此外,在当时的埃及,为了跟整个国家管理的人口规模配套,政府还必须有一套由法老、祭司、贵族、基层官吏和军队所构成的国家机器,人数起码也需要有10万人。否则,几万或者十几万奴隶暴动逃亡,兵力不够怎么来镇压。
由此一来,整个埃及最少就需要有50万的青壮年劳动力来从事全脱产的非农业工作。

中国历史上,一般平民和军队的比例是9∶1,就是说9个平民养1个军人。
西汉时,人口最多时为6300万,军队(包括屯骑、羽林、期门在内)最多为70万人。
三国时候,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来到成都城下,刘禅应声而降,所列出的人口财产名录上,就有:“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依照这个比例,一个民族,如果有50万全脱产的青壮年,那么,这个民族最少有400—500万人的人口基数。
这还是公元263年富饶的成都平原的人口比例,而在公元前2580年,在环境极其恶劣、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尼罗河流域,要供养10万人的专业施工队伍、30万人的保障队伍和10万人的国家机器,最后再考虑到工期漫长、死亡伤病的比例较高等因素,古埃及的人口总数,理应是三国后蜀人口比例的两倍左右,即在800—1000万。
这也就是说,抛开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姑且不论,在公元前2580年时,古埃及人仅仅是要修建一座像胡夫金字塔那样规模的超大型工程,就必须拥有800—1000万左右的人口基数。

更何况,在整个尼罗河流域,还有多少座“恢弘的”金字塔,还有多少座“恢弘的”神庙、王陵,还有多少“恢弘的”壁画和雕塑作品。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4:58:00 +0800 CST  


五、到哪里去寻找修建金字塔所需要的天量木材?



金字塔修建大军使用得最多的施工材料,除了石头,其次就是木头,之后就是水(包括淡水和海水)。
很多古埃及学者都忽略了这一条:
修建金字塔需要多得不可想象的木材。

1、用木头来制作工具
由于没有坚硬的铁制工具,奴隶们手里的所有工具都是木头制作的,木锤、楔子、撬棍、抬杠、跳板、支架、垫片、滚木、测量工具,等等,另外还包括各种陆地上的运输工具,凡是工作需要的任何一样工具,都只能用木头来制作。

2、用木材来充当生活材料
三四十万人在20年的时间里,需要用木头来搭建住所或者临时住所(比如运输途中),更需要用木材来生火做饭。
在这里我们又来做一个貌似无聊的估算。
古埃及劳工的主食是面包,假定烤10个人吃1天的面包需要用10公斤木柴(都是木材加工过程中剩下的边角余料),即烤1个人吃1天的面包需消耗1公斤木柴,那么,40万人20年光是埋造做饭就需要292万吨木材。
292万吨木材是什么概念呢?
一棵普通热带乔木,胸径0.4米、主干高10米,其重量约为1.4吨,而292万吨就意味着像这样的大树需要砍伐208万颗。
按照现代园艺学最经济的要求,种植乔木一般是1公顷500株,而208万颗热带乔木则需要4160公顷,即42平方公里。如果是自然状态下,208万颗热带乔木最少要分布100平方公里以上。
这就是说,金字塔修建军团光是生火做饭,20年里他们就烧光了相当于100平方公里的热带乔木。

3、用木材来修建渡船
这里还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被人长期忽略了,那就是金字塔修建军团还需要一支专业的造船大军。
两百多年来,那许多研究古埃及学的众多考古人员,在吉萨高原、尼罗河上中游和尼罗河西岸,都没有找到古埃及人采集石料的大型采石场遗址,所以他们猜测说,修造金字塔、神庙的石料,都是从西奈半岛采集的,但是最后有没有找到遗址也不得而知。
按照这种说法,古埃及的奴隶大军在西奈山上开采了石料,然后通过苏伊士地峡和尼罗河把石头运到了施工工地,那么,一块重达几吨、10吨、几十吨甚至超过300吨(圣彼得广场方尖碑重达320吨)的花岗岩,又是怎么运过尼罗河的?
即使在今天,如果没有几百吨的机动驳船,没有大型吊车,你我就算精通量子力学相对论,照样站在尼罗河边干瞪眼。
为了把大量的石料运过宽五、六百米的尼罗河,金字塔修建军团还必须用大量的木材来建造渡船,而且,为了运输重量达到320吨的原石,有些渡船的吨位还必须达到460吨左右。
问题是,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埃及人造得出吨位达到460吨的大船吗?英国在14世纪最大的船只也不超过300吨。
如果造不出460吨的驳船,那埃及人又怎么把320吨花岗岩运过尼罗河?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02:00 +0800 CST  


4、用木头来开采石头
据记载,秦汉时候,为了穿越秦岭,中国古人花费巨大物力修建了从秦川到四川的栈道,在无法开辟道路的地方,古人只能在石崖上硬生生地开凿出一个隧道或者半边隧道出来,遇到坚硬的岩石,铁制工具都把它奈何不得,工匠们只得采用“火焚水激”的办法来进行施工。
在没有铁制工具的条件下开采石头,除了这个方法,不可能还有别的办法。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古埃及人开采石料的画面吧。
奴隶们在崖壁上先堆上浸透了橄榄油或者动物脂肪的木材,放火焚烧,将石壁烧烫,之后再泼水降温,通过热胀冷缩原理来使崖壁产生裂缝,之后,敲入楔子,掏空裂缝;然后,再堆放木材——再放火焚烧——再泼水——再打入楔子——再掏空裂缝…………就这么一轮一轮又一轮的持续下去,最后,直到一个边长达到1米、2米、3米甚至超过5米的岩石立方体完整地被切割出来。
其实,修建古蜀栈道的难度远远小于修建金字塔,因为中国古人在用“火焚水激”开凿隧道时,可以把岩石凿成碎片,开出路就行,而古埃及人在用“火焚水激”的时候,还要控制好石块裂缝的走向,防止破坏石块的整体性,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整块巨石。
至于,这块重量达到10吨、20吨甚至上百吨的岩石,被一群蝼蚁一般的奴隶一点一点地切割完成之后,是怎么从原来的基坑里上整体移动出来的,而且还不能断裂破坏,这个问题今人无法回答,只能去问古埃及人了。
如果不使用铁制工具,只是靠“火焚水激”来开采石料的话,那么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参考,把一个200多公斤的砂岩砸成(注意:不是开采)一个大致接近四方体的石料,最起码就得花费1吨左右的木材,那么,胡夫金字塔重680万吨,相当于260万立方的砂岩或者石灰岩(砂岩和石灰岩平均比重在2.6左右),就要消耗木材780—1300万吨,折算下来为400平方公里左右的热带乔木。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13:51 +0800 CST  


5、用木头来运输石头
巨石就算切割出来了,就算也从基坑里搬出来了,那么,奴隶们是怎么搬运的呢?
中国北方的古人可以利用结冰来搬运重物,但是在炎热的埃及,缺乏结冰的天然条件,有人就想象说,埃及人可以利用浇湿的沙子,让石头在沙子上滑行,但是,他们忘记了,立方体的石头在沙子上滑行少许,其底部边缘很快就会陷进沙里,从而动弹不得。所以,在浇水的沙漠上推动巨石,是两百多年来的那些小时候没玩过“撒尿合泥”的死宅异想天开而已。
相对靠谱一点的搬运办法,就是在地上铺上圆木,后面几百人推动石头在滚动的圆木上行走,前面再有几百个人拉动,平地上估计还可以,可遇到上坡,照样没辙。
如果遇到下坡,没有控制好巨石,巨石一个摇晃翻身,恐怕就是几十上百个奴隶死的死,伤的伤。


这里,我们姑且来估计一下,在20年里金字塔修建军团消耗的木材数量为:
烤面包:292万吨
焚烧石头:1300万吨
制作劳动和运输工具等:700万吨
总计:约 2000万吨
这相当于砍伐光了一片最少600平方公里的热带乔木雨林。
并且,这只是修造了一座胡夫金字塔,紧接着后面还有哈夫拉、门卡拉两座规模差不多的大金字塔,还有为数众多的狮身人面像、王陵和神庙,从胡夫到门卡拉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到哪里去寻找那么多的木材?
看来,这支金字塔修建军团不仅要有专门的采石大军,修船大军,顶着瓦罐运水的汲水大军,另外,还得有负责伐木并且运输的专业伐木大军。

可是,处在沙漠之中的埃及本身就非常缺乏木材,除了尼罗河边上的那几排提供油脂、食物的橄榄树和椰枣树,埃及到哪里去找一片稍微有点规模的森林?
据说,有出土文物证明,大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腓尼基人把生长在叙利亚沿海的黎巴嫩雪松以及雪花石运到埃及来,由此换取埃及生产的粮食。所以,这件文物就证明,古埃及人完全可以通过出口粮食来换取木材,建造金字塔使用的木材是有保证的。
那么,黎巴嫩雪松是什么样的一种名贵木材呢?
有资料介绍说,黎巴嫩雪松生长在一千二百米至一千八百米高的阴坡上,在雪水和海雾滋润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由于木质坚硬,雪松木作为优质建筑材料,与喜马拉雅雪松、大西洋雪松、短叶雪松并列为世界四大雪松。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乃至古罗马皇帝的宝座,都是用黎巴嫩雪松木制作的。目前,数千年砍伐使雪松面积大量减少。据统计,黎巴嫩现有雪松面积仅1700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83%。目前黎全境已设立多个雪松自然保护区。
就算公元前2700年前古埃及确实进口过来自地中海东岸(从叙利亚到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雪松,那么,就自然会带来以下一系列问题:
1、地中海东部有那么大面积的雪松吗?
2、腓尼基人有能力1年砍伐并运送100万吨的木材吗?这相当于腓尼基人每天要运送2700多吨木材,如果4500年前,每艘木船可以装运30吨,那腓尼基人就必须保证,每天有将近100艘木船航行在从黎巴嫩海岸和孟菲斯之间的航道上,这可能吗?
3、既然黎巴嫩雪松如此昂贵,那么,本身就缺少粮食的古埃及,每年要出口多少粮食才能换回100万吨的木材?

当然,不仅是黎巴嫩雪松,据说,埃及与西亚之间的杉木交易非常发达。那块百科全书一般万能的《巴勒莫石碑》上就记载说,(第4王朝的斯尼弗鲁时代,埃及)“得到满载杉木的船40艘”、“用杉木制造王宫大门”。
然而,不管是名贵的雪松,还是较为便宜的杉木,都不可能满足修建金字塔的巨大消耗,因为在整个北非、西亚和南欧,南到底比斯,西到突尼斯,东到阿拉伯半岛,北到叙利亚和希腊半岛,整个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部分都属于干旱少雨的稀树草原甚至荒漠地带,埃及人到哪里去砍伐几百乃至上千平方公里的雨林?就算有一点木材进口,也属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所以,靠进口来解决木材问题的说法不符合埃及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根本站不住脚。
同时,埃及自身的粮食产量也非常稀缺,根本没有向外销售的剩余部分。
再者,就算以上两个条件都成立,古代商人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18:45 +0800 CST  


六、西奈半岛采石场的规模有多大?



西方的埃及学专家估算,胡夫金字塔重量估计是680万吨,而在全埃及境内,大约有97座金字塔,于是,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所有的金字塔、神庙、王陵、石碑等建筑的工程量。

1、三座大金字塔重量:680万吨 × 3 座 = 约2000万吨
2、其他的金字塔重量:200万吨 × 94 座 = 约2000万吨
3、其他建筑的重量:约2000万吨
总计使用石料约6000万吨。

由于开采石料时,要破坏旁边的石头,加工石块时,要剔除多余的部分,所以,实际的石材开采量是石头制成品的数倍,这里姑且估计为3倍,那么,在古埃及各个王朝建造所有金字塔的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古埃及人为得到6000万吨的石料,总共开采了1.8亿吨的石头,这1.8亿吨石头,折合0.7亿立方。
假如古埃及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采石场,开采了一座绵延的砂岩或者石灰岩山脉,高出地表100,底宽也是100米,那么,这座山脉便有14公里长。
而加工石料剩下的碎屑,同样堆成高100米、底宽100米的山脉,长度也可达到28公里。
在尼罗河中下游两岸和西奈半岛那个不大的范围内,这么庞大的采石场,它的遗址在今天应该很容易找到吧?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20:30 +0800 CST  


七、凡是铁制工具出现之前的大型石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


就算石头开凿出来了。
就算石头运过尼罗河了。
就算石头运到施工现场了。
那么,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来了:
奴隶们用什么工具来加工石块(包括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细节,比如:线条,立面,阴线,阳线,镂空,弧度?
用木棍捶打?用火烧?用石头磨?用骆驼腿骨戳?用最早的铜器打磨?

关于加工工具的问题,两百年来的众多埃及学学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回答时大都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没有谁提出过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
有的西方学者,也意识到了“埃及奇迹”中的这个缺陷,所以在表述时吞吞吐吐地说,古埃及在早王国时代就进入了“铜石并用”的时代,只是铜质工具比较软,加上比较贵,并没有普遍使用,而修建金字塔石块的加工环节,一般都使用打磨这个方法。


对这个问题,我们实在是无法来帮那些历史发明家们进行“自我脑补”,只能靠自己实践来亲自“体验”一回。
几年前,本人和朋友一行三人,拉着1吨废木板,专门找到一家采石场,给了工人师傅两条烟,向他们说明了我们要做一个“只用木棍、木锤来加工石头”的试验。工人们帮我们找到一块约200多公斤的砂岩,然后就好奇地围住了我们。
这块石头是块半成品,本身就比较接近四方体,只是两面有两块比较尖锐的棱角。
我们把木板塞到棱角下面,浇上废机油烧,然后用塑料壶浇水,之后便用事先削尖的锄头把又戳又砸——顺便说一句,没有铁制刀具,连木棍都很难削尖,只能花很长时间来磨。烧了半个多小时,浇上水,我们又砸又戳,只弄下来巴掌大的几块石片。
在前后6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反复十来次,基本烧光了1吨重的废木板和大约20公斤的废机油,累得气喘吁吁,连戳带砸,最多弄下来二三十来公斤的石头碎屑。
而那块200多公斤的石头基本没有改变太多模样,仍旧旁若无人地躺在那里,蔑视着地上那些黑色的木板灰烬。
工人围在石头周围,一边抽着烟,一边以智商上的高度优越感俯视着我们。我们解释说,古代有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起了一座塔,工人们哄然大笑,非常同情我们,说我们被骗得太惨。
然而,奇怪的是,我们说埃及金字塔就是这样建成的,平均年龄30多岁的工人们突然又肃然起敬,当然,同时又充满了疑惑不解。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得到了几个很有用的经验:
第一,“火焚水激”的办法是有效的,但是必须要使用金属錾子和锤子,因为“火焚水激”之后,石头出现了细小裂缝,但仍然很坚硬,无法插入粗大的木楔子,而过薄的木楔子又经不起敲打,两下就碎裂了,只有坚硬的铁制錾子才能插进石缝,重击之下才会剥开一些石片下来。
第二,加工石块时,“火焚水激”只能对付一些尖锐突出的棱角,这些地方比较容易敲掉,而要想把那些钝性的部位弄平滑,只能靠反复“火焚”之后“水激”,把石头表面弄松脆一些后,再用更硬的石头来一点一点打磨。
古人说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只是用来加工一件小块的玉料,并且磨制时间长达几年或者几十年,但是,如果是打磨一个平均重量2.5吨重的大家伙,那花费时间之长就实在难以想象了。
第三,“火焚水激”根本控制不住石料上裂缝的走向,这也就是说,依靠“火焚水激”根本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石块的形状,更不可能处理加工细节问题。
第四,对已经开凿出来的毛石进行加工,“火焚水激”还有些作用,但是,要开凿崖壁上的整块山岩,仅仅是“火焚水激”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23:53 +0800 CST  


总之一句话,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在哪个历史年代,如果没有铁制工具,都不可能大规模加工石料,不可能以石头为材料进行雕刻、刻画,更不可能大规模从山崖上开采石料粗坯。
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建筑就有一个崇尚木作的风气,直到秦汉,中国才有各种石作面世。而中国铁器的广泛使用,正是在秦汉时代。
回首中国(包括可考的东亚范围内)的各个历史时期,在铁器得到广泛使用之前,哪里出现过稍微大型一点的石作(石碑、石雕、石台、牌坊、拱桥、石棺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铁制工具是加工石料的先决条件。
中国最早有记录的秦石雕大型作品,是刻于咸阳横桥的古力士孟贲石像,始皇骊山陵一对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另外还有中国最早的石棺——始皇陵的北山石椁。以上石雕具毁,仅记载于《三辅黄图》。









中国最早的拱桥——小商桥,始建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宋代大修,所以主体结构呈北宋建筑风格。杨再兴误走小商河的故事,在发生在小商桥附近。著名的赵州桥还要晚上一二十年。
顺便说一句,赵州桥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得到一个检验真伪的方法:
如果谁要坚持让别人相信,古埃及人在没有铁制工具的条件下建起了金字塔,那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自己就不妨先示范完成三件事:
采,凿,运。
采:就是不使用铁制工具和其他现代工具,在山岩上开采出一块10吨以上的石料;
凿:就是不使用铁制工具和其他现代工具,对石料进行打磨和雕刻;
运:就是不使用现代化起重机械,搬运一块重30吨的巨石。

凡是在铁制工具大规模应用之前出现的石头建筑、石头雕塑,不管它来自哪里,我们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为这是大自然不可逾越的铁律。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32:31 +0800 CST  


八、古代社会重物运输有最大限度吗?



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为重修曲阜孔庙,专门安排用北京西山石材,刻制了一个石碑,碑身与碑额通高6米有余,碑身宽2.2米,厚约0.5米,碑重估计约17吨左右,史称“成化碑”。为运此碑,据说朝廷动用了500头牛,60000人工,经大运河南下,隆冬季节就用水泼在路上,等结成冰后,滚滑而行,从北京一步步运到曲阜,耗时数月,全程直接距离将近500公里。






由此可见,在农耕时代,仅仅是一个17吨的石碑长距离运输都如此艰难,更何况几十吨、上百吨的巨石。
那么,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重物运输是不是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吗?
1836年,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竖立起一块高23米、重230吨的方尖碑,这块碑据说来自埃及卢克索神庙,是用来记录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前1303年-前1213年)的光辉业绩的,被法国人花三年时间运到巴黎,然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才把石碑树立在了协和广场正中。



上个世纪末,在成都平原上有几条双向6车道、8车道的宽阔公路,但又不是高速公路,这样的路被叫做“大件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运输超大、超重的单件货物的专用公路。
比如,2005年7月2号,由东方汽轮机厂生产制造的首台重型燃气轮机,在一台有着180余个轮子的运载车上,正式向245公里以外的乐山大件码头进发,时速仅为8公里,预计将在路上行驶5天,然后从水路取道上海,前往深圳。这台燃机主体部分转轮重达382吨,加上运输车本身重量,远行车队总重量超过500吨,交警前面开道,工程车在前面探路,运输指挥车、后勤保障车紧紧随后。
又如,2010年10月,有一辆20多排轮胎的大挂车(车货总长69米),开进了成都二环西一段,卡在了一座人行天桥下面。挂车拉的大家伙叫“碱洗塔”,有51米长,直径近5米,重达186吨。人行天桥限高5米,而这个大家伙足足有6米多高。本来这条路线是运输经常走的线路,人行天桥是可以升降的,可不凑巧,当时人行天桥的升降装置坏了,大挂车进退两难……

要运输一件超大型货物,必须要具备以下绝不可少的若干条件:
1、运输道路(路基承载能力,路面宽度、平整度、坡度、转弯角度都有严格限制);
2、运输车辆(车板必须是一个平坦、牢固的整体)
3、固定索具
4、牵引动力
5、牵引索具
6、整体包装
7、大型吊装设备
除去以上条件,要运输一个像方尖碑被这样的又长又细、又重又脆的货物,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格的整体吊装,而且,必须让方尖碑的各个部分在包装箱内保持受力绝对均匀,绝对不能出现担空、弯曲、翘曲和扭曲等状况,否则,在运输或者搬运过程中,石碑上下一闪、左右一扭,就很可能会被自身的重量所压断。
试想一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古埃及人是怎么把那块加工成协和广场方尖碑的巨石从山体中切割出来的?它的重量可要远远大于成型后的方尖碑。
又是怎么把它从基坑里吊起来的?
又是怎么把它吊上驳船的?
又是怎么把它从渡口运到卢克索神庙加工场地的?
又是怎么把它竖立起来的?


除了协和广场方尖碑,还有一块更重的石碑,那就是坐落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方尖碑,高82英尺高(折合25米),重320吨。这块碑原来属于中王国时代的法老阿门内姆哈特二世(前1875 - 1840),奥古斯都征服埃及之后,把它从亚历山大带回罗马,树立在卡利古拉广场,之后,又被树立到梵蒂冈广场。
在阿斯旺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在位)陵中,就有描绘了人们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据说,埃及人在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需要费时7个月。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又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
说实话,古埃及在3500年前的技术比18世纪时的法国人先进多了,比起21世纪初的中国也不遑多让。
古埃及人这么牛,可他们自己知道吗?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37:48 +0800 CST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39:00 +0800 CST  


九、各种材料都缺乏,古埃及人能不能从海外大规模进口?



缺少铁制工具来加工石头,缺乏木材来开采和搬运石头,甚至,尼罗河流域连石头都缺乏(还要到西奈半岛去搬运),那么,在各种建筑材料在如此匮乏的条件下,古埃及人是靠什么来修建那100多座金字塔和众多神庙的?
这些问题难不倒历史发明家,他们有的是伟大发明——“海外贸易”。


仔细研究地中海文明史,“海外贸易”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一个筐,只要是无法解释的、无法面对的、说不过去的,都可以往“海外贸易”这个筐里装。
由于先天地理条件摆在那里,古希腊各个城邦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够其人口消耗的,今天那些西方史学家再怎么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地中海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的研究成果便应运而生。史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声称,不管是雅典人,还是马其顿人还是斯巴达人,都在开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用自己先进的手工业制品,从海外换回宝贵的粮食,使自己的科研文化活动得以持续下去,由此,古希腊人硕果累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而放眼地中海周围,哪里是土地平旷、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呢,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尼罗河三角洲。
不仅古希腊各城邦如此,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甚至约旦河西岸的喜克索斯人同样如此,创造了迈锡尼文明的克里特岛上的人民更是是如此,甚至拥有广大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人也是如此,他们都要排队到埃及去进口大批的粮食。
我们尽可以想象一下,几千年前,湛蓝的地中海上,成千上万艘木船高张四方帆,舳舻相接,昼夜星驰,全部集中到了北非的亚历山大港,沿着码头迤逦摆开,绵延数十里,何等壮观。码头上,无数的水手和奴隶从商船上卸下各种各样的物品,然后又把一座座堆码得像山一样的小麦装上商船。被各种颜色人群包围着的埃及收税官忙前忙后填写各种各样的报关单据,通晓各种语言的翻译人员早已累得嘶声力竭,努比亚人头顶着木盘,盘子里装着面包、葡萄酒和新鲜椰枣在人群中高声叫卖,还有人在追打偷舀葡萄酒喝的小偷。而那边厢,一大群人正在围观一个跳海自尽的贝都因人,因为他卖骆驼的所有金币都被一群放贷的喜克索斯人骗了个精光………
很热闹是吧?
可惜都是一场幻景,闭门造车的历史学家们,别有用心地把二十世纪工业时代、商业社会的繁荣画面,切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古埃及。


第一,一个贸易集市的形成,与集市所处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有关,与地区人口数量有关,与这些人口中手工业者的比例有关,更与他们所生产产品的数量大小有关。
农业生产不发达,就不能养育大量的人口;只有当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产生剩余劳动力;只有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手工业上去,才会催生出发达的手工业,也才会有大量的手工业制品被生产出来,由此商业贸易也才有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历史,中原周边的那些非农业区域内,人口一直很少,其手工业制品即使水平再高,规模也不可能会很大,所以,他们的主要商品还是毛皮制品,当毛皮制品多了,才会产生交换的压力,因而才会有边境“互市”的形成。并且,由于双方的生产力差异太大,双方贸易并不平等,农耕区域对来自游牧区域的产品需求,远远小于游牧区域对来自农耕区域的产品需求,也就是说,中原农民可以不用草原民族的皮草,而草原民族却离不开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陶瓷,所以,“互市”就成了中原政权的一张王牌,倘若那些“蕞尔夷狄”拂逆了中原皇帝的圣意,那关闭“互市”,禁止交易,实行经济制裁,便是皇帝们的第一轮炮火打击。
所以,一般来说,没有农业的繁荣,也就没有商业的繁荣。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比如,中东地区自古就属于沙漠绿洲,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高水平农业的自然条件,但是,这个地区恰巧就位于亚欧大陆连接处,处在东西方的贸易大通道上,所以,商业贸易的发展规模可以远远超越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品,从而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的“走廊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公元前,地中海周边地区都缺少发达的农业,因而不可能养育出大量的人口——即使是被描绘得无比强大的罗马,其本土人口据说也只有四五百万。
同时,没有庞大的人口,也就培育不出巨大的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是催生市场的产婆,因此,由于缺少大规模的人口基数,起码在公元前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规模是很小的,而古埃及、古希腊史学家们的猜测性“研究”,远远夸大了这个规模。

第二,海外贸易市场的形成,不仅要取决于农业规模、人口规模、手工业规模等因素,还有取决于航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造船业和远距离海洋航行的技术的积累与发展。
正如现代人的宇宙飞行器在宇宙中航行距离的大小,与他们所达到的科技水平成正比一样,古代人类在大海上航行距离的远近,也跟他们所拥有的科技水平成正比。
最早的人类只能涉水而行,遇水深而阻。之后,人类发明了独木舟,可以渡过一些内陆河流或者在海边出没。再后面,人类掌握了制造大船的技术,发明了风帆,积累起了辨别航向的天文学知识,所以,才有能力实现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
公元前3000—前500年的时候,人类刚刚才普遍摆脱蒙昧状态不久(尽管有先有后),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下子就进入了跨海贸易的高级阶段。即使那时候有某些人群(比如说腓尼基人),掌握了远海航行的独特技术,但这也不是地中海地区的普遍技术水平,同样不可能支撑庞大的贸易市场的形成。
很简单一句话,大家都没法去赶集,集市还会存在吗?
然而,在许多关于埃及、希腊、克里特的历史记载之中,海外贸易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就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地中海上就像有一支无所不有的巨大船队,这个船队就像一个应有尽有的巨大超市,几乎每个国家或者部落,都能在海外贸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一样东西。
说实话,如果5000年前地中海上的航海技术就达到了如此先进的水平,那么,无所不至的商人们4000年前是不是就该环非洲航行,3000年前是不是就该到达东南亚,2000年前是不是就该到达美洲了?

第三,由于南欧、西亚和北非在气候、地理条件上具有同质性,都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差异性并不太大,所以,其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就是说,不管是伯罗奔尼撒半岛,还是亚平宁半岛,不管是“流奶和蜜”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还是尼罗河的两岸,大家出产和生产的物品都差不多,你有的产品我都有,我没有的产品你也缺。就因为这个原因,古地中海地区的商品流通缺乏最根本的物资生产规模和运输基础,光靠新石器晚期奴隶手工作坊的低下产量和原始农业的微薄收成,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巨大的贸易市场。
如果在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因为掌握了远海航行的高科技技术,所以他就是独家经营,纯粹的买方市场,买什么,卖什么,产品标准,价格,都是由他说了算。比如说,希腊人说,我们擅长做陶罐、提取橄榄油,所以我把陶罐和橄榄油卖给你,但是腓尼基人说,从埃及到叙利亚,从爱琴海到克里特,再到西西里和迦太基,到处都在做陶罐,到处都在提取橄榄油,我买你的东西去卖给谁呢?
别的不说,从希腊把陶罐拉倒埃及去贩卖,光是一千多公里的航程和路上的各种消耗,比如:粮食、淡水、水手工钱和陶罐自身的破损以及船体的维修,再外加利润,这些因素就把豆腐的成本抬到了肉价钱,这样的天价陶罐又不是中国陶瓷,还会有谁来买?
所以,要支撑海外贸易,就必须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商品,比如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印度、东南亚的香料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对不起,商人们不是活雷锋,不会有人来漂洋过海去开辟新航道的。
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十九世纪许多美国商船到中国来的时候,船舱里除了几箱白银,最多的就只有冰块,而商船从中国返回美国时,却装得满满当当,有时甚至连“船长室都摆满了装瓷器的竹筐”。如果是运送普通工业品到中国来,各种费用算下来,成本太高,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一般中国人根本接受不了,那些货物打水漂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还不如装点冰块当淡水,到中国以后扔了就行。而满载的中国产品到了美国,都可以卖个好价钱,所以,有了高附加值商品,单边航程带来的利润远远大于双边航程的成本,商人们才会不辞辛劳地远涉重洋。

第四,在农业现代化之前,农业纯粹是靠天吃饭,粮食本来就产量低下,即使丰年风调雨顺,有较多剩余,也会被农民自己、官府和贵族大量储存,以备荒年或者战备之需。比如,中国隋朝时候,广建粮仓,储粮空前,当时号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不仅埃及,在农业实现现代化之前,在全世界的贸易史上,粮食从来都不是稳定的跨国交易的大宗商品。粮食这种东西,作为商品来讲,占用资金大,利润低,尤其是难以长途运输。丰年的时候根本不值钱,经营粮食的商人赚不到多少钱,而到荒年的时候,粮价飞涨,别人都不够吃,还会有谁余粮来买给你?
所以,在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整个地中海地区,由于土地稀少、水利落后、农业生产率极为低下,都不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非常宝贵,属于一个国家政权的战略物资,不可能作为大宗剩余物资来用于交换。
不客气地说,一个民族如果靠购买粮食才能生存下去,那这个民族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不要说发展成了人类社会的指路明灯。
所以,在公元前几千年和公元前后,无论是埃及也好,克里特人也好,希腊也好,罗马也好,都不可能到海外去购买大量的粮食来补充自己国家之用。
很简单,因为买不到。
之所以买不到,是因为别人都不够。

缺乏市场和潜在客户,缺乏有特质的产品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缺乏足够航程的运输工具,另外,还缺乏统一的金银货币,这就是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2580年时,不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海外贸易市场的根本原因。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埃及既然各种材料都缺,缺粮食,缺人,缺淡水,缺木材,最后连石头都缺,那么,还造金字塔来干什么?
难道埃及法老真的是神,完全可以不顾自然条件的所有限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真以为埃及法老跟沙特那些石油富豪那般,口袋里全是美元,所以极其任性,可以从南极去拖一座冰山回来,在沙漠里造游泳池?
宗教神话可以忽悠全民,消耗所有国家财富来为国王造金字塔、建王陵,10年可以,20年可以,100年可以,200年可以,问题是可以忽悠1000年、2000年、3000年吗?
奴隶主的皮鞭可以逼迫民众来为国王造金字塔、建王陵,10年可以,20年可以,100年可以,200年可以,问题是可以逼迫1000年、2000年、3000年吗?
难道自然界对人类的所有限制,一到了埃及就不复存在——比如重力?
难道科技发展的所有瓶颈和难题,一到了埃及就全部迎刃而解——比如铁制工具?
难道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规律,一到了埃及就全部失效——比如贵族联盟因为财富被剥夺而推翻法老、比如平民和奴隶不堪压迫而暴动和起义?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45:15 +0800 CST  


十、当拉美西斯二世遇到伯利克里



有一天,拉美西斯二世碰见了伯利克里。

拉美西斯法老:伯大总统,你来向我推销葡萄酒、橄榄油、无花果,真是白费心思,我家并不缺这些东东,河岸边到处都是葡萄、橄榄和无花果树。来来来,既然你这么真诚地看着我,送你一打陶罐回去装酱油——哦不,装啤酒。
伯利克里:法老呀,不瞒你说,我们那疙瘩鸟不拉屎,不缺哲学家,就缺小麦烤面包,所以才做了这么些陶罐,千里迢迢来卖给你们。看在“你住海之南,我住海之北”的面子上,打八折,罐子我卖给你,小麦你卖给我。
法老:伯大总统呀,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修了两千年的金字塔,全是靠吃椰枣、喝橄榄油,河岸边长的那点小麦光我家都不够吃,哪里去给你找那么多小麦?
伯利克里:后世那些历史学家,不是说你们尼罗河三角洲美丽富饶,农民下种都懒得弯腰,都是靠猪蹄、羊蹄把种子踩到土壤里去,谁不知道你们埃及是一座大粮仓?法老呀,要是没有你们埃及的小麦,不光我们希腊人,克里特人,加上隔壁的罗马人、迦太基人,大家都得要饿死呀!
法老:那是商博良他们说的,你去找他们要小麦。天杀的,尼罗河边上全是沙漠,又不像密西西比河边上,有那么多的黑土地!我们把粮食卖给你们,我们自己不先饿死了?——哦,伯大总统,咱们换个话题,你们家不是喜欢用大理石雕刻裸体美女吗?搞两尊来摆着,好歹寡人送你两瓦罐大麦去酿啤酒。
伯利克里:唉,法老,这件事你得去找仿古石雕的一级批发商米开朗基罗,我们只有冠名权,我们的雕塑产业是外包给美第奇家族投资搞的,知识产权也是他们的,这个事情我真的做不了主。哦,顺便问一下,珊克公主在吗?
法老:你问我女儿干什么?

(这时,法老女儿珊克哭着跑了过来)
法老:宝贝,你哭什么?
珊克公主:有人说父王你修金字塔花光了国家的财富,叫我去当妓女卖淫,帮你凑工程款;还说,我自己跟嫖客另外要好处,卖一次收一块石头,最后给自己也搞了一座小金字塔,呜呜,他以为金字塔那么好修,最少都要几十万块石头………
法老:是哪个混蛋说的?
珊克公主:是那个叫希罗多德的碎嘴子说的。
………


这一位历史发明家路易先生说,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的下埃及农业落后,是靠出口纸莎草来换取黑海地区的粮食——真不知道别人买纸莎草去干什么,是造纸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最早发明纸莎草的就不是埃及人了。
然而,另一位历史发明家约翰先生又说,由于古埃及农业发达,所以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国家都到埃及去买粮食,尼罗河三角洲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巨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埃及的粮食就成了魔术师的小球,需要他当买家的时候出现在左手,需要他当卖家的时候又出现在右手,就这么神鬼莫测地养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上千万人,哺育了灿烂伟大的地中海文明,而且一养就是几千年,直到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5:54:58 +0800 CST  


十一、金字塔到底是谁修建的?



既然金字塔不是古埃及人所修,那么,它们又是谁修建的呢?毕竟在今天的埃及,那一座座金字塔就摆在那里,而且,另外还有数量和规模同样巨大的各种神庙、雕塑和壁画。
有个冷笑话。
有个80岁的富翁娶了一个18岁的妻子,不久,妻子怀孕了,有风言风语说那孩子不是富翁的种。富翁急了,专门去城里问医生,医生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给他来了个脑筋急转弯。医生说,有个绅士带着雨伞到河边散布,突然发现来了一头狮子,绅士立刻拿起雨伞,装着是拿枪的样子,瞄准狮子,嘴里“砰”地开了一枪,狮子应声倒地。富翁听到这里,大叫起来:“这不可能,肯定是有人帮他开了一枪!”
那么,到底谁帮古埃及人“开了一枪”?


有目的、有系统地修建金字塔、神庙群,还要建造有很高艺术水平的雕塑、壁画,并且还要设计一整套的文字架构和宗教神话体系,所以,没有一个文化先进的工业化大国,没有完备详尽的事前计划,根本完成不了这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根据后世的研究资料,我们把埃及历史上的各种统治人群先列举出来,看看在这些人群中,谁最具有这种国家力量、并且还要有强烈的动机来修建金字塔。
1、公元前5、6世纪以前,古埃及人;
2、公元前5、6世纪—公元后4世纪,据说有古希腊人、喜克索斯人和罗马人;
3、4世纪—1249年,萨珊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
4、1249——1517年,马木留克王朝;
5、1517年——1798年,奥斯曼土耳其;
6、1798—1801年,拿破仑;
7、1805—1840年,穆罕默德·阿里领导独立,奠定埃及现代国家的基础;
8、1882—1922年,被英国占领及“保护”;
9、1922年,独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在实现工业之前,仅仅修建一座大金字塔,都是一个需要动员全民参与的国家大工程,这需要消耗一个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庞大国家的举国之力,而要完成更多的金字塔和雕塑,这个庞大国家还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上面列举的各种统治人群中:
古埃及人:有动机,有时间,但没有国力,排除;
古希腊人、喜克索斯人和古罗马人:有时间,没有国力(罗马人最多能修建一座金字塔),也没有动机,排除;
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和各个伊斯兰王朝:有时间,没国力,没动机,排除;
现代埃及人:他们有时间,有动机(商业利益),有国力,但是时间不符合,另外也缺乏艺术创造力,他们要搞,也只会跟在别人背后搞些赝品出来当古董送给别人,变相赚点小钱,比如,送个方尖碑给法国搞展览,送座神庙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送一堆石碑、石柱给大英博物馆当镇馆之宝,要搞大规模的艺术原创,现代埃及人还真没那个水平,同样可以排除;



最后一位,拿破仑和“石匠工会”(其徽记就是金字塔):
时间(接近4年),有能力(接近4万人的军队和100多人的科学家、工程师、埃及语言学家团队),有动机——让“古地中海文明”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中心,再让“希腊文明”成为“地中海文明”的中心,由此烘托出“欧洲文明”的天潢贵胄。
并且,法国人占领埃及之后,与中国司马迁《史记》极其类似的曼涅托《埃及通史》中,最重要的“王朝世系表”面世,罗塞塔石碑面世,古埃及文字破解,古埃及文明开始逐渐成为显学;
所以,埃及金字塔建造者,最大的可能就是:
拿破仑和他所带领的那支军队。
而法国人使用的材料主要就是砂岩和石灰岩,这两种石料都可以人工合成。砂岩可以通过浇铸使沙子胶结而成,而石灰岩同样可以合成。被称为“罗马砂浆”的早期混凝土,就是将石灰、沙子、火山灰搅拌混合,浇入海水而成。
2000年,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就认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将破碎的石灰石掺和一种矿物质粘结剂浇铸而成的。此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发。之二是他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

另外,估计在拿破仑之前,作为大量伪造古希腊雕塑的欧洲文艺复兴的第一推手美第奇家族,以及其背后著名的“石匠工会”,估计已经开始在埃及小规模制造“古埃及文物”了,由此带动起了古埃及 运动的兴盛和繁荣。

而在拿破仑和“石匠工会”之后,尤其是埃及旅游业兴盛之后,大量埃及人也加入了制作“文物”的队伍,成为了国际“文物市场”的后起之秀,那些动不动就是一整座城市都淹在海面下的“古城”甚至“古代城市群”,估计就是现代埃及文物工厂一批又一批的杰作。


欧洲中世纪开始,埃及先后被萨珊波斯和阿拉伯人入侵,并从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陆续出现了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鲁克王朝,最后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其间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土耳其的统治力量总体很薄 弱,各种势力像走马灯一样,都在埃及进进出出,于是,趁着这个空挡,那些带着特殊目的的欧洲人便深入埃及各处,开始为自己的“欧洲中心论”挖地基、搭舞台。
由于阿拉伯人没有保存档案、记载历史的传统,所以,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缺乏准确的国家历史资料,新的王朝取代了旧的王朝,就会把前一个王朝所有印记都会抹去,所以,尽管埃及作为国家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久,但在自己的历史记录上,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而这就给后来的英法等国为自己“光宗耀祖的文化需求”而肆意篡改甚至伪造埃及历史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而这也就是15世纪以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古代历史几乎完全是由欧洲人来代写的根本原因。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6:00:23 +0800 CST  


十二、结论:古埃及人修建胡夫金字塔,只是个经不起检验的弥天大谎



文明的存在,首先必须是一种物理存在,在文明发育所在的区域内,人类作为文明的载体,不仅要处于生物链顶端,而且,人类以下的生物链种群还要足够庞大,否则,人类得不到足够的生存繁衍的资源蓄积,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来攀爬科技树、文化树。

弯曲狭窄的巫山溪流发育不出白鳍豚,白鳍豚只能生长在波涛浩瀚的长江中下游;
而平均只有几千米宽度的长江中下游,发育不出大白鲨,大白鲨只能生长在更广阔的海洋中;
无论是东海还是黄海,都是近岸浅海,都发育不出蓝鲸、长须鲸这些逆天的巨兽,所以蓝鲸和长须鲸只能徜徉在接近南极的深海大洋。
一句话,文明成果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小小的冰块,而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供养冰山顶部的庞大的生物种群系统。
地表植物的数量,决定了地表动物的数量,而地表生物(地表植物和地表动物)的数量,决定着原始人群的数量,并同时决定着原始人群的进化速度和发育高度。
这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个颠扑不灭的铁律。
一个伟大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也同样要遵守这个铁律。


以上通过一系列无聊的计算和推导,我们最后得出个一点也不无聊的结论。
古埃及文明,实际上只是尼罗河河谷地区的一个小范围的绿洲文明,按照其地理条件和生物环境,其规模最多能达到中国新疆地区楼兰古国那样的水平,而绝对不具备发展成今天教科书所宣扬的那种“外星文明”般惊人的水平与规模的条件,否则,这就相当于在洞庭湖里发现了一头长达33米、重达181吨的蓝鲸。
这真的不科学。

即使我们抛开地理限制、劳动工具、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施工系统管理水平、政权长期透支国力导致崩溃、奴隶不堪压迫逃亡造反等因素,我们仅仅是把那个时候可能达到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拿来进行估算,就完全可以得出一个否定性的结论:
在4600年前的古埃及,专门组织10万人花20年来修建胡夫金字塔,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历史幻梦”。
并且,不仅4600年前的古埃及无法修建胡夫金字塔,即使等到尼罗河三角洲发育成熟、成为埃及真正的粮仓之后,埃及也不可能来从事那项规模庞大的“行为艺术”,因为他们还必须等着大型的起重吊装机械和车辆设备闪亮登场。
因为这种规模的“行为艺术”,只有工业化社会才玩得起。
中国及全世界现有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和我们子孙的那些有关胡夫金字塔的神奇故事,是被两百年来的西方人吹出来的一个巨大的在阳光下五彩闪烁的肥皂泡,完全就是一个经不起检验、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弥天大谎。


撒一个谎,需要有一千个谎来圆谎,而撒了一千个谎,则需要100万个谎来圆谎。但是,捏造的理由再多,也照样遮不住那些天大的马脚。
如果不去补那些过于明显的漏洞,把戏马上就会被揭穿,但是,原来的漏洞修补得越多,新的漏洞就增加得更多,以至于最后修无可修,补无可补。
这就是西方那些“历史发明家”在古埃及乃至整个所谓“地中海古文明圈”上所处的尴尬处境。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6:05:11 +0800 CST  


第四节 亚历山大港,公元前334年的海市蜃楼



埃及最有名的城市,不是埃及首都开罗,而是地中海边上的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虽然是埃及的城市,但据说,它却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为进口埃及的粮食而在公元前334年专门修建的,是一座纯粹的希腊城市。
所以,这座笼罩在历史迷雾中的城市被描写得非常美,被浪漫地称为“地中海的新娘”。
以前,本人曾经有过一种担心,如果哪天希腊强大起来了,它会不会来抢走这个“新娘”,拿着一本历史书来对亚历山大港提出“主权声索”,说是“自古以来”…………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6:18:22 +0800 CST  


一、亚历山大港的“辉煌历史”


我们先来看1500年以来西方历史资料对亚历山大港历史的骄傲介绍,可谓煌煌荧荧,煞有介事。

●亚历山大港是亚历山大大帝约于前334年建立的,具体时间有争议。其主建筑师是狄诺克莱特斯。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城市奠基的纪录流传下来,这些记录往往受後来发展的影响而不客观。最可靠的历史学家之一是阿利安,他说亚历山大大帝在想要画下城市的规划时手头正好没有粉笔,因此他借助谷粒来规划城市的大局。亚历山大的占星术士将这当作为这座城市将会象谷物一样繁华的预兆。其它作者则称後来有一群鸟飞来将这些谷粒吃掉了,并将这个故事看作是後来亚历山大港成为出口埃及的粮食、成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最重要的粮食供给地的征兆。
後来在其它亚历山大传说中还有许多更奇怪的故事流传下来。阿拉伯历史学家在中世纪接受了这些传说,比如14世纪伊本·赫勒敦记载说海中的怪物阻挠亚历山大在此建城,因此亚历山大座一座玻璃钟下到海底击败怪物。後来他又在海边立金属像来吓怪物。
亚历山大在此建城的目的,是在埃及建立一个希腊人的中心,作为希腊与富饶的尼罗河谷之间的联系。当时在埃及只有一个地方提供建立这样一座城市的条件:亚历山大港位于法老岛的後面,又不受尼罗河口淤泥的阻碍。

●亚历山大港不仅是一个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城市。七十士译本就是在那里完成的。开始的托勒密统治者维护城市的发展,并使得其大学成为希腊最好的大学。同时这些统治者将其居民分为希腊人、犹太人和埃及人。亚历山大港早期的居民之一是数学家欧几里德。从托勒密四世开始城市内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
古代亚历山大港著名的还有亚历山大灯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图书馆。1994年开始在亚历山大港的港口进行的海下考古渐渐地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托勒密时期亚历山大港的细节。

●亚历山大港的地下墓室在庞贝柱西南不远,是一座多层的迷宫,进口是一个巨大的旋转楼梯。其中有十多个墓室,其中有雕刻的柱子、雕像和其它罗马-埃及混合的宗教符号、墓空和棺材。还有一个大的用来供亲属进行纪念宴会的罗马式的宴会厅。
目前亚历山大港最大的发掘区是古城保存良好的剧院和罗马时代的浴池的遗迹。

●亚历山大港始终有发掘工作在进行。当地考古学会和个人捐款资助这些发掘工作。尤其希腊人对这座城市的希腊历史非常骄傲。
亚历山大港博物馆馆长始终借机进行发掘工作。早在1895年就已有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德国人从1898年到1899年再次发掘。亚历山大港的发掘工作面临两重困难。 首先由于今天的城市大部分建立在古城之上,除非花费巨金发掘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城市的低处由于地表下沉被淹没。

●古希腊的亚历山大港分三个区:
犹太区位于城市的东北部;
埃及区(Rhacotis)位于城市的西部;
皇城和希腊区(Brucheum)是城市最大的部分。
罗马时期希腊区被扩大,增加了一个官员区,因此形成了四个区。整个城市由平行的街道形成方格式,街道下有地下的下水道。
两条林荫大街(据说每条有60米宽)在市中心,就在亚历山大墓附近,交叉。今天这附近是内比·丹尼尔清真寺(mosque of Nebi Daniel)。东西向的大街与今天的罗赛塔大街(Boulevard de Rosette)的走向近似。古街的铺盖和下水道还可以在罗赛塔门(Rosetta Gate)附近看到。1899年德国人在要塞外东部发掘了保存比较好的古街遗址,这些遗址当时位于城市内。
最初亚历山大港仅由法洛斯岛组成。它与大陆通过一条被称为Heptastadion的约一英里长的大堤相连。今天这个过去的大堤的陆地一端位于大广场(Grand Square),过去这里是“月门”。所有从这一点到今天的Ras et-Tin广场之间的地方都是建造在渐渐堆积起来的。Ras et-Tin广场是法洛斯岛的唯一遗留物。过去灯塔的地方已经被海洋侵蚀了。大堤的东部本来是亚历山大港的港口,今天是一个开阔的海湾。西边是另一个港口,今天被扩大为现代的海港。
斯屈波时(前1世纪下半叶)以下建筑是市内的主要建筑,号码按人们从海上进入大港口时看到的建筑物的顺序排列:
王宫位于城市的西北角,今天已经全部被海洋覆灭。
大剧院,恺撒在亚历山大港被市民围攻时曾使用它作为堡垒。
市场后是庞大的恺撒神庙,两座後来被称为克利奥帕特拉之针的方尖塔竖立在那里。今天其中一座位于纽约,另一座在伦敦。这座庙後来成为宗主教的大教堂,一些遗迹被发现,其它部分假如没有被海水腐蚀的话应该埋在今天滨海房屋的下面。
运动场和摔跤场位于内陆靠近今天的罗赛塔大街,城市的东部,它们的确切位置今天不知。
亚历山大和托勒密王朝的墓,位于两条大街交叉处附近。
阿匹斯神庙是亚历山大港最著名的神庙。斯屈波称它位于城市西部。
亚历山大港灯塔位于法洛斯岛的东端,它据报道有122米高。托勒密一世开始建造,二世完成,建筑时间共12年。它是世界上所有灯塔的原型。灯塔的光由顶端的一个火炉产生,建筑材料是石灰岩块。灯塔毁于地震。

●亚历山大著名的文化遗迹有亚历山大灯塔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前者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毁于地震。后者是托勒密王室的王家图书馆,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时期曾毁于大火,罗马帝国时期重建。公元391年,罗马帝国驻埃及的阿非罗主教下令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这标志着埃及的古典文化时期结束,也是欧洲中世纪文化时期开始的标志。
……………

是不是觉得今天的纽约就是亚历山大港的翻版?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6:23:45 +0800 CST  


二、一个明显不合逻辑的事实,却被我们熟视无睹了一百多年


从“五·四”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人读古希腊圣贤的伟大著述也好,看《埃及艳后》也好,大都保持着对古埃及文明的仰视甚至崇拜。
本人原先也是如此,但是后来,总觉得有个现象明显不合逻辑。

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冲积平原,照理说,三角洲的海岸线是一个从南向北不断扩展的过程,所以,说亚历山大港是公元前334年建的,好像说不通。
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冲积平原,照理说,三角洲的海岸线是一个由近向远不断扩展的过程,就像长江三角洲是从扬州、江阴一线向东海方向扩展一样。根据权威的地质研究结果,公元前33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真正的海岸线距离今天海岸线,最少还有10—30公里远,当时,亚历山大港今天所在的位置还只是一片汪洋湖海和一道沙洲,根本不具备修建城市的地质条件和经济价值,连最起码的淡水水源都在50公里以外。
这符合逻辑吗?
如果有人说,秦始皇东巡时,为镇压百越,命人修筑上海城,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
但是,那些支持的人们仍然坚持说:亚历山大港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修建的,他最早是在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登陆,并且在岛上修建了一座122米高的灯塔,风格跟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在屋大维时期,亚历山大港估计有30万自由民,加上许多奴隶,城市的总人口数估计在50万到100万之间。


笔者是个死脑筋,喜欢叫个真,找了一些地质资料来看,还真是傻眼了。
公元前33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在亚历山大港这一处的海岸线,的确是没有移动过,今天亚历山大港所在的位置,两千多年来的确是在这里。
在第一节中,我们提到过的陈中原教授,他在另外一篇学术论文《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中说到:
“三角洲中西北部除了沉降速率较小以外,局部地貌的演变也影响到了海水的入侵,如伊德库潟湖周围早在距今7000a时就形成了大量的淡水沼泽环境(钻孔S—62等井处,见图一),表明此时该区海水仍被外部沙洲阻挡,未能大范围入侵,这与三角州东北部受海侵影响的沉积环境形式明显对照。
…………
尼罗河三角洲是波浪形型沉积类型,它的最大环境特点是发育了系列潟湖——沙坝体系,反映高强度的沿岸搬运特征,大量钻孔分析资料证实,本区潟湖大约最早形成于距今7000a(见图2),进一步证实此时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减缓和河口沿海区横向搬运的开始。”









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看到,早在7000年前,亚历山大港一带的,就已经形成了长条型横向沙丘,这些沙丘把不断上涨的海水阻挡在外,同时在内部又形成了潟湖,这些潟湖开始属于淡水沼泽环境,但之后水体与海水交换,慢慢变成了海水。所以,亚历山大港所在的海岸线在7000年前就固定在了那里,而到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在那里建城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前334年时尼罗河三角洲并不具备建立亚历山大港的地质条件的怀疑,难道是怀疑错了?
楼主 倚天立  发布于 2018-04-02 16:32:01 +0800 CST  

楼主:倚天立

字数:216250

发表时间:2018-04-02 18:45: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6 16:55:24 +0800 CST

评论数:103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