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且听我细细分解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问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农民是靠什么祛除稻田里的草?

问完回来,我告诉你,当时皖东农民是怎么稻田除草。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7 22:25:20 +0800 CST  
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

把农民种田看成是战士打仗,生产资料,就好比战士手中的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就好比战士的组织方式,农民种田是非常累人的,就像战士打仗是可能受伤死亡一样。

很明显看出,越是武器装备不好,越是需要战士的组织方式越好,越需要战士舍生忘死。
同样的逻辑,越是生产资料不好,越是需要农民们的生产关系越好,越是需要农民们全心全意。

没听说过武器装备好,战士的组织方式就不重要的。土鳖为什么能打败KMT,是因为前者武器装备比后者好吗。

看明白了没有,否定包产到户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否定毛泽东军事思想。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7 22:46:27 +0800 CST  
我是正宗八零后,我一天都没在改革开放前呆过。

但是我记事起,我记得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俺们这里的农村还经常有义务工,去修路,栽树,挖渠,挖水塘。

我外祖父的家门口的水塘,我亲眼看见的生产队动员村民集体修塘就不下5,6次。-----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塘为什么频繁修,因为这个塘的塘坝是村民下田,农民赶集的一条主路。

我家离小岗村不远,不会超过100公里。俺们这里实行的也是大包干,比包产到户更进一步,这也没妨碍俺们这里集体动员村民义务修水利啊。

我不知道,包产到户和兴修水利怎么就成了彼此不能共存的事情呢。

包产到户,既没有解散村集体,也没有取消土鳖对基层的领导和控制,怎么包产到户就会妨碍兴修水利了呢。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8 20:35:39 +0800 CST  
我生于八十年代的农村,是农民的后代,现在又从事粮食生意,除了上高中和大学那几年,我就没离开过三农!我爷爷七十年代做过粮站职工,我叔叔当过八十年代的粮站站长。

我外祖父长期当毛时代的生产队长,我父亲18岁就当毛时代的生产队长。

对那段历史的变迁,你们没有谁会比我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你们得到的信息都是二手,三手,甚至是N手,而我是一手的。

你们不要再这个问题上试图纠缠,因为没有意义。

那段历史很近的,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还那么多,你们就别试图当那段历史的发明家了,没前途的。

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推荐去读《平凡的世界》,书中对包产到户前后的农村描写得很形象。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8 20:51:21 +0800 CST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农民负担相当重,因为要交很多的税费,很多的提留,农民们辛辛苦苦一年除了温饱,留不下什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几个农民在种田时偷懒。为什么?因为偷懒就会坑自己。
税费,提留,一个地方,大家都是一样的,种田偷懒不会少交,种田勤快不会多交。这种情况下,农民们没必要去偷懒。

为什么大集体时,农民们会偷懒,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方式做不到奖勤罚懒。工分制也做不到奖勤罚懒,我外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大集体时的生产队长,他们对此他清楚了。


所以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们就做不到大量交售粮食去支持工业化建设,想法是不对的,是被后来的历史证伪的。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8 21:14:42 +0800 CST  
我真的要暴走了。

同样的生产资料,同样的农具,同样的耕地,同样的农民,大集体方式,和包产到户方式种田,哪个生产商品粮多?

毫无疑问是包产到户,对吧。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大集体,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方式做不到奖勤罚懒,所以生产商品粮比较少,满足不了供应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那么改为包产到户,是不是就能增加了商品粮供应,是不是就多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是不是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就更多更快一点。

这简单的道理,怎么就不明白呢。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8 22:48:16 +0800 CST  
永嘉包产到户的艰难路途·温州晚报
http://wzwb.66wz.com/html/2009-08/21/content_537036.htm
--------------------------------------------------------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在全国的农村如火如荼开展着。在集体生产的浪潮中,永嘉县农民的生活却并不舒坦。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管理混乱,甚至连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农业合作社流行这样一句话:“队长派工,社员出工,干活磨洋工,两工顶一工”。可想而知,农民对当时的生产方式抱有多少疑问和不满。
时任永嘉县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通过调查发现,集体生产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病:农业合作社“天天集体”、“事事集体”,出工一窝蜂,责任不明确。农民们也向他反映:这样容易造成窝工浪费,影响劳动效率的充分发挥和新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
李云河针对这一问题反复考虑,采取什么办法来弥补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这一缺陷呢?他首先肯定了“集体劳动”是社内生产的主体,又进一步提出,采取“专管地段责任制”(或再加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劳动”的补充,弥补“集体生产”可能发生的缺陷。
“包产到户”的想法呼之欲出,农民要求建立产量到户责任制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李云河意识到实施“包产到户”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就立即与时任县委书记李桂茂一起,决定开始尝试这一在当时看似“石破天惊”的想法。
燎原社成为永嘉县委进行“包产到户”的第一批试点。1956年,全国第一次“包产到户”的尝试,在温州的永嘉县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结果会怎样?是失败还是成功?谁的心里都没有底。以李桂茂、李云河为代表的县委担下了试验失败的责任,让底下的实践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195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永嘉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包产到户。“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县200多个农业社,温州共1000多个合作社实行了“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的革新达到高潮。农民们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不再为分工不明而迷惑,干活也越来越主动。而那句“两工顶一工”的调侃,如今也换了词:“老子下命令,全家齐出动,老婆催老公,一工顶两工”。
从“两工顶一工”变成“一工顶两工”,是因为农民们生产进度迅速,干活也细致起来,户户都增强了责任心。燎原社社员还讨论总结出了“六好”、“六高”、“八多”、“五少”和“两省”。“六好”是责任清楚好、劳动质量好、大家动脑筋好、增产可靠好、干群关心好、记工方便好;“六高”是农活质量高、粮食产量高、学技术热情高、
劳动模范威信高、最后生活水平一定会提高;“八多”是增积土肥多、养猪养得多、学技术的人多、千斤田会增多、生产能手会增多、关心生产的人会多、和睦团结多、勤往田头的人多;“五少”是偷工减料的少了、懒的少了、装病的少了、放掉农业出去找副业的人少了。
这些成果可以证明,包产到户的效果是良好的。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8 22:56:36 +0800 CST  
做对比的时候,事物要有可比性才能做对比啊,没有可比性怎么做对比?

六七十年代不是没有良种,没有化肥,没有更好的水利设施,没有农药,没有什么农机具,近乎全是手工劳动,农民们都整天都累得要死,这种情况下,才更需要提高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啊。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00:44:35 +0800 CST  
不好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粮食量看成是X,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生产粮食量是Y,大集体时的生产效率是Z,包产到户时的生产效率是W,

那么要比较Z是大于W,还是Z小于W,得看XZ是大于还是小于XW ,YZ大于还是小于YW,

两个变量只变一个,才好做比较啊,两个变量同时变怎么做比较啊?!

毛时代的粮食产量是XZ,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是YW,YW大于XZ,两个变量同时变,你们是怎么得出YW大于XZ,是主要由于Y大于X导致的?!

假设Y=2X,但是YW=10XZ,那么W=5Z,照这么算的话,粮食增长还主要由生产关系改善导致的呢。

别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比毛时代增加的并不多出很多,好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成正比,那是因为中国农民们把大量时间、精力和土地放在别的农副产品上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增加了多少油料,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苗木花卉?!

毛时代的农业生产口号是以粮为纲,改革开放后你们还听说过这个口号吗?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说明当时粮食不够吃嘛,所以才要以粮为纲,加强粮食生产。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17:28:41 +0800 CST  
包产到户,比大集体生产效率高是被历史事实证明了的。

实行包产到户前一年还搞集体生产制,第二年搞包产到户,那么很明显,这两年这个生产队,耕地没变吧,各种生产资料没变吧,农民们还没变吧,什么都没变,就变了生产方式,搞大集体时,队里农民们还吃不饱,第二年农民们吃得不要不要滴,这说明什么问题?

从大集体转为包产到户的时候,离现在时间并不长,亲历过的老人们还那么多,你们有疑问可以去访问访问嘛。你问他,包产到户前一年,每户分得多少粮食,第二年搞包产到户每户农民获得多少粮食。这么一对比,不就看出来了嘛。

没有包产到户,可能我们现在还在饿肚子。

这个观点有人又不同意,搞大集体,有良种,有化肥,有农药,有农机,怎么可能不增产,怎么可能饿肚子。

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生产资料虽好,也是要农民们需要拿余粮卖给国家,拿到钱以后去市场上才能买到的。

大集体时,多少生产队,连饭都吃不饱,还需要吃返销粮,哪来的余粮卖给国家,买好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啊。

那时候,国家那么穷,绝对不可能以工补农,国家不可能把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免费送给农民啊。

天上不会掉馅饼,分析问题时不要做白日梦,好不。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17:54:38 +0800 CST  
不要以为有了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就可以得高产。

本地前几年有个种粮大户,为了骗国家补贴,承包了两万多亩田。自己雇人直接种了一万多亩,另一万亩分包给别人。那年秋天雨水多,人家都是等雨停了,抓紧时间抢种,他雇人,人家到点下班,结果拢共一万多亩田,倒有几千亩地没种上小麦,荒了。

第二年种水稻,软盘育秧,需要稻种水润发芽,结果雇工不经心,水润的时间长了,来热坏掉了,几万斤稻种扔掉了。插完秧后要打药,雇工们领到药,往地里一藏,回来就要打药的工钱。结果稻谷收割的时候,发现田里沟边到处是完好无损的药瓶和药箱。

像这样种田,田里能收多少粮食?人家平均每亩田一千多斤稻谷,他能收500斤就算好的了

田只种了两三年,一万多亩亏了几千万。

同样的田,同样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人家自己种比他雇人种,多收一倍都不止。

人家自己种,干活不卖力不经心,坑的是自己。雇人种,人家干活不卖力不经心坑的是你老板!!!

这跟大集体什么关系?农民们在大集体时种田的心态和为别人种田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农民们干活卖力和精心程度都是相似的。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18:54:58 +0800 CST  
例子是有点极端,但是原理是普遍性的。

对于劳动者来说,为别人干活,绝对没有为自己干活自觉主动负责任。这是肯定的。

只不过在工业生产和服务业中,管理劳动者,不让其偷懒,比在农业生产容易多了。在这些产业中,劳动者劳动了多少,很容易计量。
农业生产计量劳动者就困难多了。十几道工序,到最后收割称量粮食的时候,才能看出前面这十几道工序总共干得好坏。如果这十几道工序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干得,你怎么能分辨谁干得好坏。

举个例子,旋耕机耕田,雇佣别人旋耕,绝对没有自己旋耕仔细负责。
某块田,旋耕是一个人干的,插秧是另外一个人干,打药除草又换一个人,田间管理再换一个人,收割还换一个人,假如你是这块田的主人,你怎么分辨这些人干得好坏,你怎么奖惩这些人?!-----你别跟着啊,如果每到工序你都跟着那就是算是你自己种田,就不算是雇佣别人种田了。

没法分辨,也没法奖惩。

所以那些真正的种田大户,都是把田分成一份份,每份包给一个人,让这个人负责从种到收,最后按照粮食产量的多少来决定奖惩。

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包产到户(人)。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22:55:13 +0800 CST  
不管什么样的制度,想干好事,一定要做到奖勤罚懒。

比如毛时代的公社制,也可以在不改变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体所用制大框架下,采用包产到户形式,增强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星河主动性责任感。

永嘉包产到户的艰难路途·温州晚报
http://wzwb.66wz.com/html/2009-08/21/content_537036.htm
--------------------------------------------------------
李云河针对这一问题反复考虑,采取什么办法来弥补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这一缺陷呢?他首先肯定了“集体劳动”是社内生产的主体,又进一步提出,采取“专管地段责任制”(或再加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劳动”的补充,弥补“集体生产”可能发生的缺陷。

这个“专管地段责任制”(或再加产量责任制到户)制度改变了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体所用制吗?
没有吧。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23:06:00 +0800 CST  
为什么当时的领导层依旧不实行包产到户呢???
--------------------------------------------
要想知道这答案,恐怕得穿越回去问毛。

无论是实践,还是别人的建议,都无法动摇毛的思想和举措。

我也不知道毛哪根筋搭错,就是知错不改。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5-29 23:11:41 +0800 CST  
现在是午季双抢大忙时节,抢什么?抢种抢收。节气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是丝毫不能马虎的事。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六七十,七八十年代,农业生产几乎是全手工劳动,劳动效率本来就不高,本来就容易导致耽误农时。如果因为生产关系的不合理,那么就更容易耽误农时。

耽误了农时,就是有再好的种子农药化肥,又有何用呢。小麦单产高,但是收不回来,不能及时收割晒干,那么就会烂在田里了。水稻产量高,但是做不到及时插秧,秧苗到9月底,这时候载的秧苗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分蘖成长,你还指望能收多少稻谷?

你们把农时因素考虑进去,就会明白为啥同样的生产资料,同样的农具,同样的耕地,同样的农民,前一年是大集体时,大家都吃不饱饭,而第二年包产到户了,立马大家都吃饱饭了。

为啥?就是因为包产到户比大集体时不怎么耽误农时。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7 17:43:44 +0800 CST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生产有个口号,就是以粮为纲。为啥要以粮为纲?就是粮食不够吃,所以强调粮食生产。

包产到户普遍推广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再也不见了以粮为纲这个口号。这是为啥呢。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卖粮难!农民们不仅粮食吃不完,连卖粮食都成了困难。

包产到户的好处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上,还体现其他农副产品上。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改革开放前农副产品的极度短缺。就拿食用油来说,平均每人每月才几两油。辽宁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每人每月三两油,以至于当时的辽宁老百姓把主政地方官陈锡联戏称为陈三两。

就拿我父母来说,七十年代的时候,两口子一个月只吃一斤油!这是我奶奶告诉我,感叹我父母吃苦耐劳。

很多人可能又疑惑了,没油,为啥就不能多种点油料作物呢。拜托,饭都吃不饱了,哪有可能去多种油料作物呢。

那咱们包产到户后,油料生产就多了呢。因为包产到户后,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亩产提高,有多余的田来种油料作物,也有多余的时间来种油料作物。

再来说说养猪。

第一部 第22章_平凡的世界
http://www.pingfandeshijie.net/di-yi-bu-22.html

《平凡的世界》这一章里,大集体时,养猪都快把书里的主人公们的生活变成了一幕幕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

我是个八零后,改革开放前的日子我没经历过,我只知道,在我小时候,我们家一年喂两头肥猪,一头猪卖出去赚钱,一头猪自己家杀了过年。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7 18:43:41 +0800 CST  
再拿房子来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们居住的多数都是茅屋,墙是用土坯造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窗户是用几根木棍撑的一个小口子。

按说这样的材料在农村随处可见,农村这样的房子应该不缺才是。可是大集体时,连这样的茅屋都不够住。

为啥?因为盖这样的茅屋,虽然不怎么花钱,但费时间啊。

大集体时生产效率低,根本没多少空闲时间,所以盖茅屋都盖不了。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7 19:09:36 +0800 CST  
永嘉包产到户的艰难路途·温州晚报
http://wzwb.66wz.com/html/2009-08/21/content_537036.htm
-------------------------------------------------------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在全国的农村如火如荼开展着。在集体生产的浪潮中,永嘉县农民的生活却并不舒坦。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管理混乱,甚至连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农业合作社流行这样一句话:“队长派工,社员出工,干活磨洋工,两工顶一工”。可想而知,农民对当时的生产方式抱有多少疑问和不满。
时任永嘉县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通过调查发现,集体生产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病:农业合作社“天天集体”、“事事集体”,出工一窝蜂,责任不明确。农民们也向他反映:这样容易造成窝工浪费,影响劳动效率的充分发挥和新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

大集体时农民生产效率的低下,影响的绝不止是粮食生产,影响的是方方面面。

生产效率低,要想干完活,就得增加人手,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得增加劳动时间,当时的农民们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去养猪,喂鸡,养育,种菜啊,种水果,盖房子。。。。

大量的劳动力被用于粮食生产,整个社会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去干别的急需的事。这才是当时整个社会各种生活物资短缺的根源!

不是说当时的社会不需要这些物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生产不出来。而为什么生产不出来呢,是因为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们生产效率低下,而为什么生产效率低下,是因为采用一种妨碍生产效率提高的生产关系。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7 19:32:59 +0800 CST  
提到《平凡的世界》,忍不住吐槽刚播完的电视剧。这部同名电视剧我只看了六集,就弃剧了,原因就是改编的剧情太不靠谱,太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比如孙少安内心里很喜欢很爱田润叶,但为什么不说,不愿意同田交往,就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差别的巨大鸿沟,更要命是在改革开放前,连勤劳致富缩小差距的可能性都没有。

孙少安如果娶了田润叶,如果只管小家庭,那巨大的城乡差别在爱情面前倒也不算克服不了的困难,可是孙少安上有父母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还有辛苦拉扯两个孩子的姐姐,孙少安如果只顾自己,不管家人,他还算是个可亲可敬的人吗?

田润叶作为一个新时期有知识有主见的女性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孙少安作为一个农村青年,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吗?

知道上个世纪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孙少安的心理和选择。

《平凡的世界》写的好,那是因为它真实反映了中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会发生的一些人和事,但电视剧呢,瞎改编!改编出来的剧情根本不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可能会发生的事,还让人咋看啊。

我看了六集就弃剧不看了。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8 00:15:49 +0800 CST  
@呵呵one 2016-06-08 08:52:17
曹锦清: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
http://m.guancha.cn/CaoJinQing/2016_06_08_363240.shtml
对比中国的联产责任承包制,印度的土地私有制,按道理来讲,印度的粮食产量应该超过中国啊。
-----------------------------
中国的联产责任承包制和印度的土地私有制,是一回事吗?

中国的联产责任承包制,是建立在完全的土地改革基础之上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有分有统统分结合,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不彻底,还是私有制,中国的土地产出效率高于印度,这是很正常的事啊。

你拿这个例子来反驳我,恕我愚钝,我没看出,你反驳的逻辑是什么?
楼主 观世事如棋  发布于 2016-06-08 16:57:44 +0800 CST  

楼主:观世事如棋

字数:2024946

发表时间:2010-03-26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14 12:15:27 +0800 CST

评论数:202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