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问》

3. 信息赋予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
两个事物的不同体现在两者所承载的信息不同,一事物经过变化之后之所以还是这个事物,是因为表征它的根本属性的信息没有变化。如果我们由比尔A克隆出了比尔B,比尔B与比尔A之间在所承载的信息上一定还有很多的不同,两者的成长经历有所不同,所有这些信息的不同表征了比尔A与比尔B不是同一个人,而不是由两堆不同的物质表征他们不是同一个人。10岁的乔治长到50岁的时候,留在身体内的原物质连千分之一也不到,但是能够表征他之所以是乔治的基因信息都留下来了,他的“自我”记忆信息也留下来了,所以10岁的乔治长到50岁的时候还是同一个人。“同”与“不同”具有信息性,而不是物质性。
一个人从童年到暮年,身上的物质早就换了个遍,能说明这个人还是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的只有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两种,一种是表征他身体相貌等特征的基因信息,基因信息储存在他每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中的基因片断中;另一种是他的意识,包括他的自我意识和对经历的记忆。而人在死亡并且身体被损毁之后,他的自我意识、记忆、生命特征等信息都不存在了,也就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即便在那些主张有生命有轮回的人看来,所有生命的继承者都没有前世的记忆,也没有前世的自我意识,那当然更没有前世的身体和基因信息(人们所讲的那些前生后世之间通常没有生物学上的亲缘关系)。既然没有任何物质上和信息上的一致性,我们凭什么说存在生命的轮回呢?由于所谓的前生后世没有任何同一性、一致性,所以生命轮回的说法不仅没有根据,也没有任何意义。
再举一个例子,某银行大厦,它本来处理的是银行业务,这时这座大楼所承载的信息都是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信息。不幸的是突然来了一场金融风暴,银行被迫宣告破产,银行的所有职员没有了去处,设备也处理不掉。好在银行老总听说现在卖咸鱼的生意还不错,于是银行摇身一变成了咸鱼市场。楼还是那座楼,人还是那些人,柜台还是那些柜台,电脑还是那些电脑,只不过不再处理银行业务,而是记录和处理咸鱼的帐目。从银行到鱼市,物质载体没有变化,但是这些载体所承载的信息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大显示屏上的汇率和利率变成了各种鱼的价格和存量,职员们头脑中的意识从“多做几笔存贷业务”变成了“多卖几条咸鱼”,前后两个公司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14:30:46 +0800 CST  
4. 信息不遵守守恒律
物质、能量遵守守恒律(《规律之母》第六章对“守恒律”有详细讨论),不能从“无”中生“有”;信息不遵守守恒律,可以从“无”中生“有”。
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是:质料或者说质量(质料的量),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也不会消失,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广义地说是质能守恒定律);但是信息可以从非存在中产生,也可以从存在中消失。人们所说的事物的生成、消失、量变、质变,里面都有新的信息的产生和旧的信息的消失。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只是在于产生和消失的信息的种类的不同以及程度的不同。而生成和消失,跟质变没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事物的质变,如果我们只感觉到新的形态的出现,没有感觉到旧形态的消失,我们就会把这种质变认作是生成;如果我们只感觉到旧形态的消失,而没有感觉到新形态的出现,我们就会把这种质变说成是消失。生成和消失是相伴的,它们是变化过程的两个方面,生成是针对变化后的形态而言的,消失是针对变化前的形态而言的。但是,生成的信息量与消失的信息量通常是不相等的。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14:31:11 +0800 CST  
5. 信息的同一性与载体物质的同一性不具有一致性
物质的同一性就是物质质料的同一性,即物质的质料不增加、不减少、不替换。物质的同一性就是物质与自身的同一性。一个物质体与另一个物质体是不具有物质同一性的。
信息的同一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信息与其自身相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信息与另外一些信息相同。
我们知道物质与信息是不分离的,物质总是承载着信息,信息总是以物质为载体,信息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是物质的同一性与信息的同一性不是一回事,两者通常不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物质具有同一性并不意味着物质所承载的信息具有同一性,信息具有同一性也不意味着承载信息的载体物质具有同一性。例如一个物质体当它的结构、形状发生了变化而质料不发生增减或替换时,它保持了物质的同一性,但它所承载的信息发生了变化,不具有同一性;两个结构相同的物质体,它们不具有物质同一性,但是它们所承载的某些信息具有同一性;一个物质体只是更换了某些材料而不改变结构,它在失去了物质的同一性的同时保持了某些信息的同一性。信息的这种同一性来自信息的同源性、可传输性、可复制性。
只有在一个物质体不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物质的同一性与它所承载的信息的同一性才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是绝对同一性。
信息同一性与物质同一性的不一致是二元论唯心主义观念产生的根源,一些人因信息同一性与物质同一性不一致而产生了物质与共相相分离的幻觉,产生了物质与精神相分离的幻觉。
信息的同一性也称同息性。同息律就是在物质不能保持同一性的情况下,物质所承载的信息中总有一些信息会保持同一性。“物质不能保持同一性”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个不同的物质体是不同一的;二是一个物质体发生了质料变化,也就是它的质料增加了、减少了或替换了,这个物质体在变化前后是不同一的。

在信息的同一性与载体物质的同一性的非一致性中暗藏着“变与不变悖论”的根源。第一种情况是:一个物体A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质料不发生变化,它还是不是那个物体A?这种情况在本质上就是物体保持了物质同一性而没有保持信息同一性。这种情况的同一性不是绝对同一性。第二种情况是:一个物体A被替换了一部分质料,但是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还是不是那个物体A?这种情况跟第五章所讨论的“特修斯之船悖论”是一样的。第二情况的同一性也不是绝对同一性。在关于同一性的实际应用中,在对同一性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我们面对的符合哪一种同一性,这样我们就能够对问题给出正确、清晰的解答。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14:31:38 +0800 CST  
3-2.3 中国先哲在物质信息问题上的认识
中国宋代的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后来程颐和朱熹提出了“理”的观念,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于是万物各从其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们的这些哲学想法是有道理的,这些哲学探索是有价值的。 张载的“气”实际上是物质,更确切地说,是无区别的物质质料;程朱的“理”是信息,是规则、原理、规律、共性。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形式,物质的差异性、共同性都在信息中表现出来。如果把公共的“理”和具体的“理”再继续研究下去,就出来近代数学和近代科学了。可惜中国没有人做这个工作,他们也不对“理”进行分类。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23:23:41 +0800 CST  
在中国宋、明两代的哲学史上,有程朱(程颐、朱熹)的理学与陆王(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之争。 程朱认为,性即是理,心是理加上气之后的体现。陆王学派则认为,心即是性。
从这些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论述来看,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理”理解为客体信息,而“心”则是主体信息,“气”是物质。“性”是性质,是理的一种。心,即主体信息,是意识、精神,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活动的信息形式。程朱讲“性即是理”,这里的意思,性和理是等价关系,不是属于(包含)关系,这种认识有偏差,因为性质只是客体信息的一类,他们不知道“理”除了性质之外,还有规律、关系等等。对“理”的深入研究需要观测与实验,需要分析与归纳,需要逻辑与数学。但是古代中国人只喜欢空想和空谈。陆王讲“心即是性”,把意识跟性质相等价,也是不对的,主体有“性”,客体也有“性”,不能说客体的“性”就是客体的意识。主体有“性”有“心”,而客体有“性”无“心”。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23:27:24 +0800 CST  
3-3 信息如何显摆自己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8 23:29:48 +0800 CST  
从本体上看,世界上只有物质和物质的另一种形式──能量。信息只是物质能量的存在运动方式的表现。但是人们在谈及信息时习惯上常常忽略承载信息的物质和能量。信息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表现自己,被主体“单独”地、重点地认识,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可复制性。信息可以进行传递,表义信息以形式信息为载体进行传递,形式信息要以物质能量为载体进行传递。可传递性使信息具有了可复制性,因为信息在传递到新载体后,原载体上的信息仍然存在。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的通信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信息科学学科,就是研究和实现形式信息的传递与转化的。一些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方式可以通过能量运动影响另外一些物质,这些方式可以成为后者的存在运动方式,而且传递信息所消耗能量的大小与传递的信息量的大小,通常没有必然的联系。 很多情况下, 传递大量信息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就足够了。一首歌曲可以被人们传唱,一部手稿可以转化为包含同样信息的许多本书,一张底片可以冲洗出很多同样的照片,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可以被许多国家仿效,一个人的语言信息可以通过电话被一万公里以外的人接收到。所列举的这一切都说明了信息可以完整地(通过能量运动)被传递。
二是信息可以转化,转化为不同的形式,转化为不同的信息类型,转化到不同类型的载体。
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同的能量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与“纯能量”也能相互转化,在所有这些转化过程中,质量与能量的总和不变,即质能守恒。
不同的信息形态也能相互转化。在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客体信息可以向主体信息转化;在人创造艺术品或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主体信息向客体信息转化;在人用语言描述自然景色的时候,自然界的形式信息向语言的表义信息转化;在人把自已的思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再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进行通信的时候,表义信息向形式信息转化;当你的朋友把这些二进制代码转化为文字语言,这些文字语言再被他阅读理解的时候,形式信息又转化为表义信息;当画家把自己的美感意境转化为绘画作品的时候,当作曲家把自己美感、情绪转化为乐谱和声波的时候,表义信息转化为了形式信息。
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不能相互转化,信息不能用质量、能量单位进行度量。
三是事物普遍具有的同息性(有关同息性的问题将在《规律之母》第二章给予探讨)。首先,大量物质的存在运动方式可以浓缩在极少的物质上。例如,我们的视觉所触及到的一切景象都可以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然后贮存在脑中的很少一点物质里面;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全部知识可以贮存在1400克重的脑的百分之几的物质里面;几百亿比特的信息量能够描述许许多多复杂物质的存在运动方式,而这些信息量可以贮存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里;人类的全部哲学理论可以贮存在一张浓缩激光全息胶片里;一个人体(除脑外)的全部基本信息在人体内23对染色体中的46个DNA分子上都有记录。不过,信息的可浓缩性是有限度的。其次,一个信息群可派生出许多同样的完整的信息群。例如,生物体的全部细胞都是从受精卵细胞逐级分裂出的,每一个细胞中DNA分子的信息都跟受精卵中DNA分子的信息是一样的。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9 13:26:50 +0800 CST  
信息的可传递性和事物的同息性使信息得以站在物质的肩上大出风头,这就使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似乎信息可以脱离开物质而存在。从人类诞生一直到现在,这种错觉迷惑了千千万万憨厚朴实的人们,什么灵魂呀,神灵呀,绝对精神呀,等等,而且这种迷惑还要再继续下去,直到人们全都弄清了信息的本质和性质为止。假如存在着可以脱离开人体的灵魂,那么这种灵魂必然具有物质或能量载体,必然是可测量的(当然,现在的技术水平不一定能够做到),否则不会存在可以脱离人体的灵魂。
不可否认,人们对灵魂可以脱离开人体的猜测和迷信确有一些经验基础,然而这些人的这一类经验认识却是错误的。这类经验包括人在濒临死亡时的意识和人的脑神经系统发生故障时(如昏迷状态)的意识以及梦中的意识,这些意识表现为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时空之中,有穿越时空、懵懵游荡的感觉,自己与自己的身体相脱离的莫名感觉。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感觉其实都是脑神经系统出现紊乱而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从没有得到证明过,都是一些不真实的错误信息。计算机在电磁干扰、高温等环境下也会加工出大量的错误信息,屏幕上会显示出稀奇古怪的图像和符号,所以人脑在非正常状态下犯错误,一点也不奇怪。问题是你若把人脑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意识、潜意识当成了真相,那就会导致思想观念的谬误、哲学的谬误。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9 13:32:50 +0800 CST  
柏拉图提出了所谓不变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那个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我们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只是从真实的理念世界分有了理念。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有两个来源,这两个来源都是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一是,他的理念的“分有说”是来自对信息复制现象的观察,他在那个时代所观察到的现象无非都是物种的繁殖、人工产品的生产,而这些事件过程都是由信息的复制过程在其中主导。另一个是,他的不变的理念世界来自他对“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具有不变性的信息”以及“纷繁杂多的现实世界具有共同的信息”的观察,他以为瞬息万变的东西一定是虚假的,而不变的信息(他称之为理念)才是真实的,并且他把这些“真实的理念”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来单独放在一起构成“真实的理念世界”。
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不可低估,信息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庞大的有机信息网络覆盖并渗透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活跃的信息每时每地都“想”脱离开物质能量去炫耀自己,但是它做不到。因为离开了物质能量,信息必然会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何况信息连毛也算不上,毛还是实物,信息只是“皮”的形式。
物质、能量、信息是如此的普遍广泛,它们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物质、能量、信息是那么的实实在在,它们存在于人们生活节奏的每一个音符上。不管将宇宙分割成多么微小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19 13:33:57 +0800 CST  
古希腊后期的斯多葛学派认为通常的物质是被动的,只能被作用。但是除了被动的物质外,他们认为还有一种主动的物质,这种主动的物质就是主动原则。主动原则是一种精气,它是最精细的物质,完全渗透到每个东西之中,使物质具有了特性。在斯多葛学派那里,精气=理性=神。斯多葛学派的这种主动原则是属于信息范畴的,但他们把气、火也当作是主动的,他们是把物质与信息混淆了。当然,信息并非一定是主动的,物质也不一定是被动的。物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的主动和被动之分只有在目的论中才有意义。斯多葛学派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有着泛目的论的观念。在目的论适用的领域内,目的确实是以信息形式呈现的,如生命中的DNA信息,人为系统中人的意志。但是在非目的性领域内,不存在目的性,也就没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在人们不了解信息、不认识信息的本质、不知道信息的分类之前,一切哲学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哲学家(包括柏拉图本人)就像柏拉图讲的洞穴中的人,往往只是瞎猜、臆想;而科学家呢,则只专注于研究洞穴壁上的图像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而不关心图像是怎么来的,不关心图像的本质。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0 22:17:12 +0800 CST  
二十世纪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几次新的飞跃,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宇宙论等,还有数学中的高维空间理论、数学证明不完备性理论等也相继诞生,尤其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使人类的认识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人类对信息没有自觉的认识之前,哲学对世界本身必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人类对信息有了自觉的认识之后,也就是在控制论、信息论诞生之后,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和描述才有可能渐渐清晰、明朗起来。我认为可以把前者称作“前信息时代的哲学”,后者称作“信息时代的哲学”。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0 22:17:34 +0800 CST  


第四章 唯物与唯心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2 21:35:13 +0800 CST  
4-1 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

物质与其所承载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伴随的关系,是共同存在的关系,是彼此依附的关系。而决定关系属于因果关系,原因决定结果。我们以后会讲到,因果关系有两类:一类是逻辑因果关系,即一个或一些逻辑性关系跟另一个或另一些逻辑性关系所具有的同一性关系;另一类是物质作用因果关系,即一个物质事件经过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另一个物质事件。由于因果关系是复杂关系,不是基本关系,所以决定关系也不是基本的简单关系。而伴随关系则属于基本的简单关系,属于同异关系一类。
既然物质与其所承载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那么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或“精神决定物质”就是说不通的了,因为精神、意识无非是信息。精神与物质是相伴随的关系,精神一定有物质相伴随,而物质却不一定有精神相伴随,因为精神是特殊的高级物质形态的信息活动,是关联群系统长期进化的结果,普通的物质形态是没有精神的。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2 21:35:54 +0800 CST  
传统唯物主义讲物质决定意识,其本质是客体信息决定主体信息,如果这样来表述就是正确的,它是建立在(承载信息的)物质因果关系之上的,同时主体信息与客体信息两者所包含的逻辑因果关系也有着对应。但是这种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比较混乱,我们需要从澄清其概念出发,来对其观点进行澄清。至于唯心主义,它的本质是主体信息或主体想象出来的伪客观信息(绝对精神等)决定现实世界的客体信息甚至物质。唯心主义跟旧唯物主义是一样地概念混乱,在观点方面,它除了在主体信息决定客体信息上有部分的正确性之外,绝大部分都很荒谬。
“理在先还是物质在先?”这种问题的提出也是错误的,因为“先”和“后”是时间概念,时间是事物变化的表象,理和物之间不存在演变性,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先后性。理和物是相伴而存在的。这表明理和物不仅没有谁先谁后的关系,也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唯理主义讲理决定物,唯物主义者把它作为客观唯心主义来加以批判;而唯物主义认为物决定理,其自身同样也存在问题。“决定”在本质上是因果关系,但事实上理和物之间并不具有因果关系,而是依附关系。因果关系只存在于作为信息的关系与关系之间,包括各种复杂的关系体(如事件)之间。唯理主义与旧唯物主义都具有片面性,两者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的片面性更大的问题。由于事实上是理依附于物,所以唯理主义比旧唯物主义的片面程度更大。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2 21:38:00 +0800 CST  
自然科学家对于唯心还是唯物持什么样的观点呢?对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有过经典的阐述,他说:“研究‘存在只有一个且是不变的’这一说法不是自然科学的课题。恰如同否认有几何学原理的人去争论,这不是几何学的课题。”(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学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家已经承认了物质的实在性,不管他嘴上怎么说,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唯物主义,已经在做着支持唯物主义哲学的工作。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2 21:44:19 +0800 CST  
4-2 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一元论唯物主义

传统唯物主义的物质是一个混乱的概念,它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它的概念是“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接近于“存在”概念,又不同于“存在”概念。本书的“存在”包括物质和信息,信息包括客体信息和主体信息。传统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大致包括本书所讲的物质和客体信息,与之对应的精神相当于本书所讲的主体信息。
唯物主义的本质在于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信息(包括意识)不能脱离开物质而存在。第一个对唯物主义具有辩证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的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他认为“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尽管赫拉克利特还不可能认识到“火”的本质, 但他的“火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却与现代科学思想不谋而合,现代科学主流观点认为宇宙产生于原始火球的大爆炸,并最终复归于火球,然后再爆炸,以至往复。原始火球与我们生活中的火当然有很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物质释放能量的表现,只不过释放的方式、程度、规模、温度不同而已。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3 21:57:52 +0800 CST  
其他的唯物主义虽然形式各异,甚至五花八门,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识到了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过去的唯物主义只是看到了意识与客观实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并没有发现意识与客观实在在性质上的共性,没有发现意识只是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整个信息世界的一部分。意识只有在认识论中才是纯粹的主体,在本体论中意识不过是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对意识问题进行探索,起初只是胡乱猜想,漫无边际,唯物主义者把它拉回到物质世界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把意识问题变成了黑箱问题。二十世纪意识问题已经进入自然科学领域,成为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脑神经科学家是要把它从黑箱问题变成透明箱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透过这个箱子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的机制、过程,但看不到意识的内容,也就是说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意识的形式信息,看不到意识的表义信息。要想看到意识的表义信息,还要探索意识的形式信息如何与意识的表义信息相对应的问题,如何用形式信息对表义信息进行编码的问题。科学家正在从对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活动机制的研究入手,探索意识产生的机理及意识活动的规律。这种研究跟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一样,采用的完全是通常对物质现象进行研究所采取的手段。事实上,这也是唯一在意识研究方面产生突破的方法。意识是信息的一种,如果要对意识做进一步的更深入的考察的话,那已经不是哲学家的事情了,而是脑神经科学家的工作。哲学家不必要也不应该再在这个问题上争来争去。哲学家只有请教过脑神经科学家之后才有发言权。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3 21:58:23 +0800 CST  
过去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接近真理,但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全。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曾经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但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定阶段,以物质意识关系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已不再适应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自然科学、社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它必须由建立在物质、能量、信息三者关系之上的唯物主义来取代。意识只是信息世界的一部分,意识从属于信息范畴。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十九世纪,唯物主义经历了从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变革,现在唯物主义已经开始了从建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到建立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关系之上的三位一体唯物主义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开始并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和某个人的思想中,而是已经深入地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和拥有现代知识、掌握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现代人的观念中。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3 21:59:23 +0800 CST  
如果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世界观按照“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的提法进行归类,那么,应当说,它在本质上是一元论的,但世界在时空上有两种形式,在表现上有三种形式。
从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来看,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能量是物质的存在状态。质量和能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世界归结为一元的物质,物质之外没有任何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存在脱离物质的先验的法则,整个宇宙就是一元的物质世界。
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上来看,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的状态是有差异的,这种运动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能量。由于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整个运动变化的宇宙在时空上是物质和能量的世界。
世界的存在和运动不是均衡的,而是复杂多样的,这复杂多样的表现就是信息。信息本身不可用物质和能量去衡量,但信息又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另外,世界中的智慧存在物是世界在变化发展中形成的复杂的高级的物质形态(例如人类),当这种物质形态作为主体去认识世界时,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信息表现,主体接受到的是物质实体传递过来的以能量作载体的信息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认识过程是信息的交流过程,认识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信息表现与脑中的信息形式的相互对应。认识的反作用在于主体对物质世界的信息形式的改变和创造。因此,从整个世界的存在、运动、表现(包括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来看,宇宙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世界。
世界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从本原上又归结为一元的物质。所以我们又可以说,这是个三位一体的世界。“一体”表明了物质、能量、信息的不可分离性。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3 22:00:14 +0800 CST  
“无”也可以形成信息,但只有与“有”相比才能形成信息。而物质存在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其中也包括与“无”相比而形成的信息,因此任何信息与物质都不可分离。
下面让我像很多学者一样,把古人的思想拿出来附会一下。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存在(把“道”理解为其他方面,在这里都很难讲得通);“一”就是“太一”,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无区别的本质,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元的物质,没有别的。“二”代表“是”和“非”,即物质的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信息,差异是信息的基本单元。在差异这个信息基本单元的基础上,又有了信息的增长,于是就有了“三”,进而产生了事物的多样性,于是就有了万物。这种认识水平,在老子那个时代是有可能达到的。
如果我们把“二”理解为实体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状态,我认为是不可以的。老子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这种认识水平是提出质能关系式的爱因斯坦第一个达到的。
物质与能量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信息与物质也是不可分的。当我们把物质作为认识的对象,物质就是内容,信息就只是形式;当我们把信息作为认识对象时,信息就是内容,物质只是载体。物质与信息之间没有谁决定谁的问题,“决定”关系是因果性关系,“决定”概念是个因果性概念,物质与信息之间只有共存的关系而没有因果关系。
楼主 张士耿  发布于 2020-12-23 22:05:40 +0800 CST  

楼主:张士耿

字数:66704

发表时间:2020-11-27 06:22: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02 13:04:03 +0800 CST

评论数: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