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日、月的认识——我释《千字文》(15)


《千字文》第一句从极大处落笔,“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宇宙、天地说起。说完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后,就接着来说日、月、星辰的事。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研究日、月、星辰,就要有天文学的知识。中国古代的大知识分子,都是上通天文、下明地理、中通人情的全才,不像现在学科越分越细,现在的人才多是专才。如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臣,便为良医”,治国、治民、治病,对于一个古代社会的大知识分子,是无所不精通的。再如司马迁著《史记》,才智何其备也。一部大史,涉及有历史、哲学、教育、音乐、天文、地理、经济等诸多专科内容,比如《货殖列传》包括着经济学、政经学、商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再如《天官书》就是非常专业的天文学大论。



天文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笔者买过几本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专著,由于才质浅鄙,始终没能学通,非常可惜。基于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尽自己的所知所学,对“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一句的释读特别详细,并分三辑完成。

“日月盈昃”,盈是说月亮,盈就是满的意思。昃是说太阳。昃,音zè,太阳西斜的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的变化。月相是指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农历初一的月相叫朔(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初七、八叫上弦月,十五叫满月,又叫望,二十三叫下弦月,农历最后一天叫晦(这一天月亮即将完全隐去,夜色朦胧,难以见物)。另外,还有新月、残月、凸月等月相叫法。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自然规律。智者明白“谦受益,满招损”,只止于“九五”,未满即退。愚者为欲所障,只求持满保盈,不料满后不溢则覆,岂有吉祥?日月有盈缩,天气有寒热,人有寿夭。曹操的四言诗《龟虽寿》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人不但要顺应自然规律,还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制天命而用之”。

太阳,是中国古人对日的常称。太就是大的意思,因为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源源不断地发着光和热,故称之为“太阳”。为了与日对称,于是把月称之为太阴,其实这也符合阴阳的认识。古人对日、月的雅称非常多,太阳雅称有金乌、赤乌等,古人认为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月亮雅称出名的有玉免、玉轮、玉蟾等。



由于认识有限,对天体自然现象常怀敬畏与恐惧,中国古人有着较为深厚的天体崇拜,尤以日月崇拜为主。太阳总是那么地金碧辉煌,为地球带来了无限的光线和热量,荫护着人类。地球的人敬仰太阳,创造出难以计数的太阳神话。太阳成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意象。在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中,由于月亮阴晴圆缺、循环往复的特点,月亮被普遍认为拥有司万物生长的能力,所以中国人把繁殖能力强大的蟾蜍、兔子放到了月亮上。或圆或缺的月亮,总会让人思绪不断,感慨万千。在中国人眼里,没有一个天体能如月亮那样让人寄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的。

关于日月的上古神话很多,如后羿(与同样善于射箭的夏朝东夷族有穷部落首领不是一人)射九日、夸父逐日、嫦娥(丈夫是射九日的后羿)奔月、吴刚伐桂。西方文化崇尚太阳,太阳神阿波罗在希腊神话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中国人对太阳神却是疏远的,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这两个神话说明对太阳的敬畏与斗争,太阳往往是灾难的制造者。现在中国农村的老年人还在称太阳为“爷爷”,说明对其的敬畏是深入人心的。而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则表现得较为亲近依恋。鲁迅先生曾把西方文化比作阳刚的“日神文化”,把中国文化比作阴柔的“月神文化”。



太阳节就是体现一种太阳崇拜的节日。现在举办太阳节的国家很多,最著名的是秘鲁的太阳节,中国现在还有少数民族如彝族举办太阳节。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国的太阳崇拜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一带。

楼主 幽云逸人  发布于 2018-09-11 09:05:56 +0800 CST  

楼主:幽云逸人

字数:1541

发表时间:2018-09-11 17:05: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1 16:56:59 +0800 CST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