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又一猜

刘大生


权威的红学理论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而是高鹗所作,因此,现行《红楼梦》的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曹雪芹为何只写八十回呢?有人说,后四十回被官府查禁销毁了。有人说,曹雪芹晚年太贫穷,无力完成后四十回的写作。
还有人说,现在我们见到的后四十回其实就是曹雪芹写的,只不过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损坏、丢失了一些页码,后由高鹗模仿曹雪芹的笔调予以补充的。由于仅仅是部分页码的补充,所以,并没有损坏曹雪芹的基本意图。
《深圳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汪宏华先生的题目叫做《石破梦惊》的文章,该文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曹雪芹的计划就只有八十回,并不打算再写四十回作为结局,因为主要人物的结局都已经交待清楚了,再写反而累赘。
汪宏华先生的观点是惊人的,论证也是有道理的。是《红楼梦》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为红学增添了新风采。
受汪宏华先生新观点的鼓舞,笔者也想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关系问题发表一点猜想。
笔者以为,曹雪芹不是不想写后四十回,也不是因为吃不饱肚子而不能写,而是因为不知道究竟怎样安排主要人物的结局最合适,所以最终不能定稿。
就拿贾宝玉的结局来说,不可能的结局有:出国留学、办工厂、搞民主、搞社会主义,等等。
其余各种结局,如出家、当戏子、做官、充军、起义、等等,都是可能的。究竟是哪一种结局,前八十回并没有交待清楚,也无法交待清楚。
写作一般是要有写作计划的,但是,任何一个作者,只要具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来机械地塑造人物,而是要按照人物的自身的需要不断地修改计划。
有些学者总喜欢根据前八十回的隐喻来衡量后四十回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后四十回的情节变化能从前八十回中看清楚,那么曹雪芹就是一个平庸的作家而不是优秀作家。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愿意让读者从作品的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任何一个读者都不愿意作品的结尾如同自己的猜测一样。那样的作品会使读者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会败坏读者的胃口。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前八十回的的确确也没有将人物的结局交待清楚,而是留下了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在第五回里面,警幻仙子说过这样一段话:“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荣宁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也’。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这段话里面的“入于正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笔者以为,这本身就存在着多种含义,可以做多种解释。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封建社会,成佛成道是获得正果,当然是正路;入仕做官当然也是正路;替天行道,逐鹿中原难道就不是正路?所以,不能说前八十回已经将人物的结局交待清楚了。
有些学者特别重视第五回的判词,认为判词就是各色女子结局的安排。笔者以为,判词确实是曹雪芹的重要写作计划,但是我们不能绝对化。不能认为判词是绝对成熟的,是不可违背的,是不能修改的。其实,判词并不是很成熟的。比如,各中下等女子尚可独立享受一首判词,而作为上上等女子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合用一首判词,这就明显地说明作者的构思并不成熟。既然如此,各人的判词不可能没有完善的余地。
更重要的是,有些判词虽然是成熟的,但本身就可以做多种理解,并不是只能作一种绝对的理解。比如,根据“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既可以让香菱死在夏金桂手里,也可以让夏金桂先死而让香菱扶正。因为,“香魂返故乡”后,在故乡住几天还可以再回薛家。再说,即使香魂永远返故乡了,也还可以让“臭魂留下来”做薛蟠的大老婆。反正花花公子可以随意寻花问柳,让变丑了的香菱做大老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此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这就是:判词仅仅是一个写作大纲而已,如何具体化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很费脑筋的问题,不可能轻易地解决。比如,判词说林黛玉的结局是“玉带林中挂”,这当然可以理解为在树林里上吊自尽。但是,如何上吊呢?却不好安排。何时让林黛玉想上吊是难题之一,如何给林黛玉去森林上吊的机会是难题之二,要不要安排他人救护是难题之三,贾宝玉如何面对救不活的黛玉是难题之四,黛玉若被救活,如何寻找精神出路和生活出路是难题之五,……。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大胆猜测:曹雪芹写了好几个后四十回,但是自己都不满意,最终未能定稿。现在流行的后四十回可能是未定稿之一。哪位读者如果不相信的话,那么就请创作一部像《红楼梦》一样的大作品试试,看结局部分是不是可以轻易定稿,看是不是会在几种结局之间犹豫不定。
不过,猜测毕竟是猜测,没有任何考据学上的证据可以做证明,请读者以将来的考据学成果为准为信。

1998年12月10日。


楼主 求稗书斋  发布于 2006-06-06 21:07:00 +0800 CST  

楼主:求稗书斋

字数:2063

发表时间:2006-06-07 05: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9 23:48:30 +0800 CST

评论数: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