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几如有神

君子知几如有神

至诚之道可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君子至诚如有神。《中庸》说: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这是《中庸》第二十四章,意谓抵达至诚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有反常的现象,可以从著草龟甲上呈现出来,可以从手脚动作上表现出来。祸福将要来临时,福可以预先知道,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至诚的人如同神明。

妖孽,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常用来比喻邪恶的人和事,所谓人反常为妖,物反常为怪。“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这种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不胜枚举;对于此理,历代圣贤大儒多有阐说。

董仲舒说: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

又说: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篇》)

董仲舒这两段话,可以看作《中庸》第二十四章的注解。

国家将兴将亡,都会出现相应的征兆。国家和个人祸福即将到来之前,圣贤君子都能预知。至诚如神,心诚则灵,此之谓也。良知光明,就会产生一定的前知和预测能力。《易经》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是细微、隐微,引伸为事物的苗头、预兆。知几,从细微中预见变化,从偶然中发现事物的趋势。这是君子的大智慧。审几度势,对家国大事有先见之明,或预作防备,或在“可以不死”的时候避凶趋吉。

关于知几,二程说:“知几者,君子之独见,非众人所能及也。穆生为酒醴而去,免于胥靡之辱;袁闳为土室之隐,免于党锢之祸;薛山守箕山之节,免于新室之污。其知几矣。”(《二程集》)

这里提到《汉书》记载的三个“知几免灾”的小故事。

穆生辞醴免辱。穆生是汉初鲁地儒生,与白生、申公一起,是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的贵客,得到刘交高度敬重。穆生不喜喝酒,元王每次摆酒,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到刘交之孙刘戊即位,开始也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渐渐忘了准备。穆生就说,可以走了!楚王的心意怠慢,不走,将会有后患。于是称病卧床。申公、白生不同意:“难道就不想想先王的恩德吗?现在楚王只是失于小礼,何至于那样!”穆生回答说:“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于是称病辞归。申公、白生继续留下。刘戊逐渐淫暴,后来因为在给薄太后服丧期间私下通奸,削减两个郡,于是和吴国暗通。二人劝谏,不听,受胥靡之刑,身穿赭衣举着杵,到市上舂臼。

袁闳隐居免祸。袁闳是东汉时隐士。他家族富足昌盛,但见当时政治环境险恶,党祸将起,就披散头发与世隔绝,想隐居到深林中去。因母亲年老不宜远走,于是修筑土室,庭院四周不设门,只从窗户接取饮食。早上在土室中朝东方向母亲行礼。母亲想念袁闳,时常去探望他,母亲离去后便关门,兄弟妻子孩子都见不到他。隐居十八年,黄巾贼兵兴起,攻陷郡县,百姓受惊四散,他朗诵经书而无动于衷。贼相互约定不进入他住的村庄,乡人都到袁闳住的地方去避难,都得以保全性命。五十七岁时,在土室中去世。

薛方守节免污。箕山,是唐尧时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箕山之节,指归隐以保全节操。西汉末年名士,齐地人,朝廷多次征用他,他都不愿离开。后来,王莽用豪华大车迎接薛方。薛方谢绝使者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2018-7-12余东海
首发于中国文化基金会公众号
楼主 东海一枭2  发布于 2018-07-19 08:40:48 +0800 CST  

楼主:东海一枭2

字数:1591

发表时间:2018-07-19 16:40: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2 23:50:44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