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亿:我看姜文



无论我骨子里多么喜欢国外的电影,但对于国产电影,是本能的有一种期待。其中,有一些国产导演,也是从来不想错过的。名单可以拉很长,大多水准不一,但这不重要,或者骂也是期待中的一种关注方式,说起来比较微妙,犹如看到外面的客人总会客套一番,但对于家里人总会喜怒于色。
这是处于这个社会中必然的生活方式,离开不了自己的文化,哪怕很多糟粕。
姜文当然是其中最期待的一位。但我必须要说,《一步之遥》让人很失望,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种失望其实从《太阳照常升起》就开始。太阳是姜文碎片化的梦,太多八十年代意识流一类的东西,如果你从那个时代活过,你一定看多许多弗洛伊德之类的东西,而且奇妙的是这种东西几乎是那时候的日常表达。
《一步之遥》呢,更糟糕,因为不够纯粹。他拿一个很有梗的故事说自己的心事,商业化并不是问题,但自我表达的企图很明显,所以非常不搭调。《太阳》还是有很多喜欢不得了的观众,他们以看懂自诩。但《一步之遥》就很明显几乎一面倒的负评了。
我不喜欢《太阳》,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过时的时代话语呈现,不客气的讲算被我看破手脚。我更不喜欢《一步之遥》,那就是提不起来了。至于《让子弹飞》,在当时乃至当下这个环境,都算有非常牛逼的政治隐喻。但就电影而言,节奏,表演(这里特别是指姜文),还有部分的情节的不合理都是很值得批评的。题外话是,《让子弹飞》其实批评更多的是乌合之众。这点,某种程度,算是安全的。但其实也算更大胆,直接挑战了当时的那种公知当道的舆论环境。
要我看,姜文真正好的有两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片子讲的是青春。这个片子不能拿姜文的同龄人来看,因为看到的是军区孩子的特权。其实更多算是和我们的八十年代童年生活合拍。我们也生活在企业的大院中,有一帮朋友。
另一部,便是《鬼子来了》。我印象中,49年以后中国电影搞个排行榜的话,这部电影可以和陈凯歌《霸王别姬》讨论谁第一的问题。批判国民性,没有比这更牛逼的,血淋淋的生动,呱呱的打自己的脸。有种石破天惊的棒喝作用。
新电影《邪不压正》还没有看。无从说起。但个人的喜好,这部片子的两个演员都不算让我期待的。尤其不喜欢彭于晏,他的台湾腔总让我有种出戏感。当然他很努力,但叫我看,也是满满的刻意感。
至于廖凡。当然廖凡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但总觉得他演戏过于用力。他的用力本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和与他不在一个水准的演员同框的时候,他的用力,使自己显得非常的突兀。好吧,个人喜好而已。
昨天看高晓松和姜文的对谈。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姜文的电影基本都是有小说为底子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王朔的《动物凶猛》。《鬼子来了》是尤凤伟的《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是叶弥的《天鹅绒》,《让子弹飞》是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一篇《巴陵野老:盗官记》。最近这部《邪不压正》改自张北海的《侠隐 》。《一步之遥》到没有有小说底子,根据民国时候上海阎瑞生案”,借用了“花国总统遇害”的元素。《一步之遥》最糟糕,是本来就无体系,所以呈现也就松散到莫名其妙。
我要说的是,姜文的电影真的和原著的水准有很大的关系。王朔不谈,尤凤伟也是一等牛逼的小说家——我奇怪是好像名声如今真不够响,尤凤伟的小说我看到也不算多,但记得看过的几篇都是如痴如醉。尤凤伟算是其中最有深度的作家。
至于马识途,笔记小说,写的是奇事。姜文改编力度最大,也最有深度。叶弥就不清楚了,我没有看过,无从谈起。张北海的小说我没有看下去,我看评价,也是两极分化。张北海的小说,评论的人,大都都是强调其写北平的风物最佳,王朔还是谁,说买来看一夜,深深给看饿了。姜文跟高晓松对谈的时候,他说恰恰都把这些给去掉了,他不喜欢吃喝。
武侠电影,强调恩怨情仇其实不牛逼,牛逼的是,还是能不能拍出慢悠悠的那种江湖市井生活格调。好像以前看的《剑雨》,说的是侠客们忙活生计的日常,看到至今,依然叹为观止。当然,我没有看过片子,不该多说。高晓松说满满的荷尔蒙的时候,我其实就有种是不是用力过猛的感觉。
最近看多姜文的访谈,突然觉得这人其实有很大的变化,也不知道是谦虚了,还是更懂装逼了。他如今很克制自己,他一直是那种很有优越感的艺术家。但如今一克制的时候,真的显得很不真诚了。他和许知远谈话的那次,我几乎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都没有看出来,但这次和高晓松谈话的时候,我算是看出来一点端倪,也罢,就算是笔者个人的一厢情愿。
他确实在向这个时代,这个局面输诚,他反复说,要拍一个让儿子看懂的电影,好几回对高晓松说,我儿子都看懂了的时候,言下之意就像怎么你连我儿子不如的意思。一面是郭德纲讨于谦便宜的那种砸挂感,一方面,未必不是内心的那种放不下来的优越感。当然姜文未必有讨高晓松便宜的意思,但作为艺术家,他对于自己的作品的受众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他对这时代也是放低姿态了,可能有资本的原因,但比较残酷的是,腰杆很硬的人一旦松下来,姿态大多不好看。所以他会找内心的平衡。
他和高晓松回顾了自己 的大院生活,讲他家庭中的父母两种根本同的成分却硬要结合的下场。要我解读,姜文和他的父亲很像,有种硬碰硬的勇敢,但真要碰输了,他骨子里也是服软的——我选择的,我认命的那种服软。
所以姜文电影的那些虚幻,也不是全无出处。姜文说真正成熟的是王朔,因为王朔坚持认为,你记忆的并非真实。这算是一种残酷的清醒。可惜,指出真相,真不代表你能活的明白。
其中有一段,他说马英九讲正体字纷争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的话。要我看,还真不是这个事算事,而是姜文其实表达了一种不在乎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他电影其实也有很多的呈现,混不吝,无所谓,去他妈的是非。甚至死生由命。那么还剩下什么,情绪,氛围,稍纵即逝的感触,无所适从的虚幻,好吧,只是硬邦邦的表达出来时候,则剩下高晓松说的满满荷尔蒙了。
姜文透露,最近三部电影的小说原著都是史航推荐给它的。他不在乎影评人,也或许确实需要一个怼一怼影评人的情绪,于是让史航演了一个角色。
史航呢,我过去看他盘膝而坐的那些娓娓而谈,佩服的不得了。真如一个扫地僧。但最近感觉,他说话真是喷薄而发,密不透风。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来不及表达的焦虑感。
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角色焦虑吧。
说白了,就是我演的究竟还像不像自己。
楼主 许亿  发布于 2018-07-18 05:54:14 +0800 CST  

楼主:许亿

字数:2508

发表时间:2018-07-18 13:54: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2 15:54:59 +0800 CST

评论数: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