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意识只是一种非定域的希尔伯特空间分布 坍塌为人类个体的意识

@秦有 2018-06-03 06:41:13
你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用一种大词面对另一种大词的恐惧而已,或者是斗争的姿态也可以。
我没有崇拜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我强调的正是楼主所不愿面对的工具理性,是从技术的角度加以逻辑展开的。自由有其工具理性的一面,任何思想或者理念,如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不能下沉到制度,以及操作层面上,那么立刻就变成了大词,下一秒就被抛弃了。
-----------------------------

工具理性,只是一种哲学观念,是唯理论在当今的新的发展。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工具理性与工具论,有了彻底的批判。所谓的工具理性,只是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一个变异罢了。

赵林: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_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83672.html

莱布尼茨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无论是其单子论的本体论思想,还是其"最好世界"的神学理论,都充满了浓郁的理性主义色彩。

。然而在莱布尼茨的唯理论中,却蕴含着理性自身的重大隐患。莱布尼茨为了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论体系而把理性片面地发展到了极端,其结果却导致了唯理主义认识论的深刻危机。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莱布尼茨关于单子没有窗口、不发生相互作用,而是按照前定和谐的内在原则自由发展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对于经验知识的轻视甚至否定。莱布尼茨虽然承认依据充足理由原则而建立的事实真理,但是这种事实真理只是对于我们这些知觉能力有限的单子而言的,而在上帝这个最高的单子眼里,一切真理都是建立在矛盾律之上的理性真理。换言之,对于感觉经验来说是或然性的东西,对于纯粹理性来说则是必然性的东西。或然性与必然性的差别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它们取决于每个单子自身具有的知觉能力或者表象世界的清晰程度。我们由于不能认识宇宙的最高奥秘,所以只能断定每一个偶然存在的事物都有一个理由,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这些理由。但是对于作为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的上帝来说,一切事物的创造和存在都是必然的,都是根据矛盾原则而必然地推演出来的。我们从外部朦胧感受到的东西,上帝在其中却一目了然。我们与上帝的差别说到底就在于理性的能力上,因此,只要我们的理性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启蒙),我们就有可能像上帝一样,完全依据矛盾律从天赋的观念和原则中推演出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事实上,莱布尼茨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性能力!)。这样一来,在莱布尼茨的这种极端唯理论中就包含了一种像休谟的极端经验论中一样危险的因素,这种因素可能摧毁整个知识论大厦。

因为既然一切知识都已经先天地包含在内在原则之中,既然真理可以完全撇开经验而通过纯粹的先天分析来推出,那么知识就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而成为先验自我依据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而进行的一种纯粹演绎。既然"在我们看来是外部世界给我们的头脑留下印象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身上已经有的东西的展开。因此,严格地说,不存在知识,因为知识暗含着被认识者和认识者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唯心主义传统在莱布尼茨那里发现自己所处的死胡同。"

莱布尼茨哲学中所蕴含的这种极端唯理主义因素在他的思想继承者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那里被进一步系统化了,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试图遵循严格的几何学形式,通过定义、公理、定理、绎理等推理环节,从形而上学的抽象范畴中直接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沃尔夫甚至把灵魂不朽和上帝的本质也当作了理性认识的对象,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力可以把握宇宙、灵魂和上帝的全部知识。如果说自然神论者认为人们可以根据经验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那么沃尔夫则认为人们可以凭着先验理性来认识上帝的本质,理性在沃尔夫那里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或超经验的)万能的和独断的上帝。沃尔夫这种过份强调理性能力的观点,曾一度遭到了路德虔敬派的坚决反对,后者坚持把信仰与理性相割裂,认为上帝的本质是理性无法认识的,只能通过神秘的直观和虔诚的信仰才能领悟

在18世纪,"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统治了德国思想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一直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1年),这个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哲学体系才遭到了根本性的清算。

沃尔夫哲学体系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大部分,理论哲学又包括形而上学--研究抽象的存在本身的理论;理性心理学--关于灵魂的实体性和不朽性的理论;宇宙论--关于形体和世界的普遍学说;理性神学--探讨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沃尔夫的实践哲学则包括自然法、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中对理性心理学、先验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批判,基本上都是针对着沃尔夫的理论哲学的;而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灵魂不朽的纯粹实践理性悬设,或多或少也受了沃尔夫的道德完善过程无限推进--从今生一直到来世--的伦理学思想的影响(注:柯普斯登指出:"康德的观点是人有责任追求道德的圆满,而这圆满不能以有限时间来完成,因此我们注意到对沃尔夫来说,道德的圆满并不是现今可以明确达成的,换言之,人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而就此歇息。寻求道德圆满隐含着不停地朝它努力的责任,不停地努力于使冲动和情感在理性的支配下得到完全的谐调,而这种责任共同落在个体和整个人类身上。"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7:07:47 +0800 CST  
@秦有 2018-06-03 07:03:23
关于伟大,我并不认为人工智能有多伟大,同样自由也不伟大,只有脱离生活才会这么表达,在生活里,自由在生活里,可以变成可操作的方案,有什么伟大的,和吃喝拉撒睡是一样的。
楼主不肯忆苦思甜,将个人的生活完全隐去,用几个新的大词取代之前的大词,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向过去说再见了吗?就可以继续用历史事件来忽视当下的生活细节了吗?显然不能
-----------------------------

楼主不肯忆苦思甜,将个人的生活完全隐去,用几个新的大词取代之前的大词,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向过去说再见了吗?就可以继续用历史事件来忽视当下的生活细节了吗?显然不能

很有意思。个人生活的意识事件,只是一种过去的事件。你必须用当下的放下一切,才有法喜与快乐,才可以不背负包袱,欢欢喜喜的死去。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7:11:53 +0800 CST  
讲个禅宗故事

在烟雾缭绕的寺院,在空山幽谷中的几声钟鸣,禅师沐浴之后,换上袈裟,静静地坐在佛龛下,几十个弟子静静地听着禅师之教诲,一柱香快要烧完了,禅师淡淡的说:“我要圆寂了,我已将毕生所学教给了你们,我死后不可将我火化。”当最后一抹香灰倒在香炉中,禅师默然地合上了双眼。
“噹,噹,噹!”工匠将最后一颗钉锤到了棺材上,半山腰上一片磬音,漫山的诵经声,在山谷中显得空荡荡,当庙中诵了三天三夜的经咒,一个小和尚痛哭在师父的棺上,要求工匠开棺,现看师父一眼,当棺材缓缓拉开,小和尚“扑”的一声坐倒在地,师父竟坐了起来瞪了小和尚一眼说:“不要再打扰我了。”即又平静地躺入棺中。
对生死的看透已超越了生死,对死亡的淡然已让离去变得平常,禅师可以继续生活,却选择了涅槃,因为他已将全部知识授予弟子,教育出了一批更优秀的禅师,他今生的任务已经完毕,他的时间已得到了充实,人生也因此得到了诠释,他不会因荒废时间而悔恨不会因一事无成而遗憾,他有一群知识渊博的弟子,他们也将去教化世人。真正的禅师不会相信前世来生,他们只相信自己,相信活好现在,充实自己的时光,帮助更多的世人。无愧地面对死亡,迎接死亡。
若是一个人可以随时准备无憾地接受死亡,就足矣看出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充实。困难.挫折.甚至死亡,他们都是突如其来的,不会像学校演戏一样,告诉你几时几分开始逃生,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要从现在开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既可无悔的面对死亡。人生命只有一次,若非在我们年轻时失去它,那就让他丧失的有意义。但我们不应主动地抛弃他,我们无法再做选择,因为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就不应轻易放弃.轻看。即使困难.失败.生死诀别。生命的伟大.可以创造无数奇迹。
而我愿把我心中的真理,若我生命的失去,可以换取更多人的幸福,我愿把我仅有一次的生命贡献出来,这样我的生命将得到他想要的意义,我的人生也将得到无限的延长。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愿做那样的贤者,我在努力做那样的贤者。

禅宗的故事(二)_菩提漫画葛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1dabde01019631.html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7:30:11 +0800 CST  
@秦有 2018-06-03 07:17:51
楼主无法走到罪里去,这个罪不是别人的,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具体的生活的。而试图用基于工具理性的佛教理念,希尔波特非定域量子理论,来解构历史,当下,未来,以为可以解决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问题。
其实人无完人,楼主,我自己,都不完美,推而广之,没有完美的理论,没有完美的存在,只有回到日常生活里,继续演绎理念的多样性,才是根本。
-----------------------------
我用一个禅宗故事予以回答。

天生的,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吾人的本性上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时,就一味执著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7:35:53 +0800 CST  
@秦有 2018-06-03 08:00:24

总结下,在理念上,我能理解楼主,但分歧也很明显:

(1)关于工具理性,我是强调理念的工具理性的,认为还不够,尤其是管理技术。而楼主是过分强调了工具理性,而没有意识到。

(2)从技术的角度看,我认为意识可以再造,而楼主认为意识的自性具足,决定了意识不可能再造。这里,要么证明,要么证伪,没有中间地带。

(3)我的构建是从罪和自由出发的,从理念到技术,尤其是自由度的演绎和定量。而楼主从佛教理念,融汇希尔波特非定域空间,以及量子理论,来重新构建。

------------------------------------
总结的极好,谢谢先生的智慧与理解。



@秦有 2018-06-03 08:01:49
楼主的工具理性还停留在理念构建的层面,并没有形成生活里的管理技术,至少楼主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

形成生活里的管理技术,那是大人物的事情。我就是快乐的蚂蚁,这就够了。他人世界,与我有关吗?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8:06:57 +0800 CST  
@秦有 2018-06-03 08:01:49
楼主的工具理性还停留在理念构建的层面,并没有形成生活里的管理技术,至少楼主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6-03 08:04:07
形成生活里的管理技术,那是大人物的事情。我就是快乐的蚂蚁,这就够了。他人世界,与我有关吗?
-----------------------------

秦有: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庸就是讲日常生活的:)


秦有: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你就是别人,地球人就是外星人,怎么会没有关系。自了汉是小乘,是基础,然后才是大乘。


爵士猫大懒虫:

评论 秦有:关系之说,是后人的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表达辛亥革命影响到绍兴,到了阿Q这里已经完全变异了。


爵士猫大懒虫:

评论 秦有:儒家的中庸,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前提的中庸。佛学的圆融中道,是彻底放下我执法执,无分别心、空性的中道。儒家眼中是没有个人生活的意义的,一切意义要追溯于天子皇帝的圣言裁决,呜呼哀哉!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8:20:08 +0800 CST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提出者是库尔特·考夫卡等。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何谓“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场域和资本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布迪厄研究了许多场域,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宗教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例如,艺术这个场域包括画家、艺术品购买商、批评家、博物馆的管理者等等。
场域不仅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概念,也是他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分析单位。布迪厄选择这一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单位是与他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布迪厄是从人类学迈入社会学殿堂的,他对人类学的方法情有独钟,在对阿尔及利亚原始部落研究中,他成功地运用了人类学方法。至于对法国现代社会的研究,要涉及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能否使用人类学方法?第二,如何使用人类学方法?
布迪厄早期研究深受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结构主义的思想提出了批评,在这两个问题上也没有妥协,他说:“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将人类学的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法国人P·拉宾诺对他启发很大,拉宾诺选取了一个群体(法国的社会改革者精英),这个群体在20世纪20年代关心城区规划,反对种族主义和阶级压迫,拉宾诺对这一群体进行了人类学的研究。布迪厄由“群体”(group)这一研究单位扩大到“场域”,在场域中,群体占据了位置,他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正是依托于场域这个基本单位而展开的。
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这种竞争和策略的目的是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而符号商品的价值依赖于有关的消费者社会对它的归类,符号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一种符号商品被判定为比其竞争对象拥有更多的价值,并可将之强加于社会,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他认为:“策略是实践意义上的产物,是对游戏的感觉,是对特别的、由历史性决定了的游戏的感觉,……这就预先假定了一种有关创造性的永久的能力,它对于人们适应纷纭繁复、变化多端而又永不雷同的各种处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场域可被视为不定项选择的空间,它为其中的社会成员标出了待选项目,但没有给定最终选项,个人可进行竞争策略的多种搭配选择,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一方面可以体现出选择者的意志,即个体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体现出选题的框架要求和限制。
说场域是充满力量的,是指个体在场域中展开竞争,每一个场域中都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任何统治都隐含着对抗。在布迪厄看来,甚至场域的确定和场域边界的确定,都充满着不同力量关系的对抗。他以个体间的互动来定义场域的界限,场域的界限是由场域自身决定的,没有先验的答案,“场域的界限在场域作用停止的地方。”[4](P98)布迪厄由此提出了资本(capital)这一概念:“在场域中活跃的力量是那些用来定义各种‘资本’的东西。”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不同于经济学家所用的资本概念,他把资本视作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
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一种资本不与场域联系在一起就难以存在和发挥功能。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布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后来,他又补充了象征资本。
布迪厄学术
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是他的社会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他主张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人们的错觉,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他说过:“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对社会的运作进行科学分析……既然有一个研究社会的科学(即社会学),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发掘隐秘,特别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被揭露的隐秘。”他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种完全竞争的、没有惯性、没有积累、没有对已有财富和特征继承的世界,赌场上每个赌徒面对着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也不同于赌博,社会活动的参加者是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拥有不同质或量的资本。资本在场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种排他性资源,同时又是新一轮社会活动的起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和权力结构,这种起点的不平均决定了竞争活动的不平等。
场域自主化
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场域的多样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布迪厄将这种分化的过程视为场域的自主化过程。自主化实际上是指某个场域摆脱其它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固有的本质。为了说明场域的自主化,布迪厄区分了一个给定的空间中的两种“生产场域”,一种是“限定的生产场域”,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生产场域”。限定的生产场域是与场域本身的特殊化共同扩展的,而大规模的生产场域是社会场域的扩大,有更多的外在影响进入,社会力量和世俗力量更多的渗透,此种场域,边界往往模糊不清,特殊化程度不高。
在限定的生产场域中,生产是为了其它生产者即场域中的行动者和制度,这时,供给方同时也是需求方,限定的生产场域即自主化的场域,或者说具有自主性的场域。布迪厄在经济学的启发下,研究了“自主性的度”。他认为,一个场域越是自主的,这个场域的生产者只为本场域其它生产者生产而不为社会场域的消费者生产的程度越大。这样来看,自主性最强的场域是科学场域,其次是高层次的艺术场域,相形之下,法律场域较少自主性,而自主性程度最低的是政治场域。因为科学场域是自主化的典范。所以,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了自主性,这个场域的语言越具有科学性。一个场域中的竞争和策略不仅取决于符号商品的价值,还有此场域的自主性,因为自主性强的场域遵循的是“是非”逻辑,自主性弱的场域遵循的是“敌友”逻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08:38:59 +0800 CST  
“世界上最薄的镜子”有望助人探测宏观世界量子现象|量子|薄膜|宏观世界_新浪科技_新浪网 http://tech.sina.com.cn/d/i/2016-06-11/doc-ifxszkzy5069846.shtml

观测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是物理学一大热点,新材料有望让物理学家在室温下进行此类实验。

像电子和原子那样微小的物体,它们的行为遵循量子力学,有着叠加态、纠缠和隐形传输等量子效应。宏观物体(比如咖啡杯)能否表现出这种量子行为,是现代科学最为有趣的问题之一。而在观测室温宏观物体量子效应这一领域,来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有了新进展。他们创造了一种高反射率的薄膜,肉眼可见,并且可以在室温下振动而几乎没有能损。这种薄膜将成为观测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的有力候选者。该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相关结果。

“想象你推了一把操场上的秋千。现在再想象下,你的这一推可以让秋千不停歇地摇十年。我们在硅片上创造了一个类似的毫米尺度的秋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的Simon Gr?blacher教授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硅片上沉积了超薄的陶瓷膜。这样,我们可以在毫米尺度的附着薄膜上创造出百万磅/平方英寸的拉伸应力,这相当于10000倍的汽车轮胎压强,而这薄膜的厚度只相当于DNA宽度的8倍多一点”,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Richard Norte解释道,“它们存储的巨大能量和超薄的几何尺度,意味着这些薄膜能够在时间极长的振动过程中只损失非常小的能量。”

为了用激光有效地监测薄膜的振动,这些薄膜需要有极高的反射率。而对于如此薄的结构,要想实现这点,就要通过在薄膜上刻蚀微观纹路来制作一种超材料(meta-material)。“我们实际上做出了最薄的镜子,它有着超过99%的反射率。事实上,这些薄膜是世界上在室温下最好的压力传感器,它们灵敏到足以测量两个相距100千米的人之间的引力,” Richard Norte表示。


“高反射率再加上极端绝热,薄膜的这些特性使得我们第一次可以克服在室温下探测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的障碍,”Gr?blacher说。因为即使非常小的振动也足以加热和破坏宏观物体脆弱的量子特性(这个过程称为退相干),所以研究者依赖低温实验系统来冷却他们的量子设备,并隔绝来自周围环境的热量。对物理学家而言,如何创造一种在常温下能够抵御退相干的量子振荡器,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壮举。

从基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十分有趣。量子力学最诡异的预言之一是物体能够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这样的量子“叠加态”现在已经在电子或原子这样极小的层面上被证实,我们现在知道量子理论完美地适用于这个尺度。

但是量子力学也告诉我们,类似的规则对于宏观物体也应该适用:一个咖啡杯可以同时在桌上和洗碗机里,或者薛定谔的猫可以处在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上。而咖啡杯既干净又满是污垢,猫既死又活,这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情景。在实验中证明一只猫在室温下既死又活仍然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的进展或许使得我们最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尺度和温度下观测到“量子猫”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0:43:49 +0800 CST  
生命中的量子力学效应 量子生物学曙光初现_科技_腾讯网 http://tech.qq.com/a/20110803/000147.htm

最近几年的科学发现表明,大自然拥有一些物理学家都不知道的技巧,量子相干或许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知的或被科学家怀疑的例子有,从鸟儿能使用地球的磁场进行导航到光合作用的内部机制等。

研究人员一直怀疑,在光合作用内发生着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个过程必须由量子力学来描述。量子力学认为,诸如电子等粒子常常表现出波一样的行动。击中一个天线分子的光子会激起一波一波带能量的粒子——应激子,就像石头落入池塘会激起波纹一样。这些应激子接着会从一个分子“旅行”到另一个分子,直到到达反应中心,但是,它们的“旅行”路径是由随机的、未受指导的跳跃组成还是其行动更富有组织性?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指出,这些应激子可能是相干的,它们的波纹会延展到多个分子那儿,然而,与此同时,它们也会保持同步并且互相加强。
科学家们因此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结论:相干量子波同时能以两种或多种状态存在,因此,具有相干性的应激子一次能以两种或多种路径穿越天线分子组成的“森林”。事实上,它们能同时探测到多个可能的选择,并自动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到达反应中心。

四年前,两个科研团队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家格拉汉姆·弗莱明的领导下试图获得能支持这种假设的实验证据。其中一个团队使用一系列极短的激光脉冲来探测绿色硫细菌的光合作用器官。尽管科学家们不得不使用固态氮将样本冷却到77K(-196摄氏度),但激光中探测到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了相干应激态存在的证据。第二个团队以紫细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并在180K(-93摄氏度)下操作时,发现了同样的量子相干性。
2010年,第一队科学家公布了细菌在室温下存在量子相干的证据,这表明,相干不仅是低温实验环境的产物,而且可能对现实世界中的光合作用非常重要。与此同时,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化学家格雷戈里·斯科尔斯领导的科研团队也在《自然》杂志报告了室温下的相干效应——这次不是在细菌内出现,而是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普通海洋藻类身上发现。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直接显示室温下来自海藻的5-纳米宽的光合作用蛋白上电子激发的量子相干共享,证实了人们早先提出的量子效应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理论。观察表明,这些蛋白内相距较远的单元被量子相干连接在一起,以增强集光效率。
斯科尔斯带领研究人员利用二维电子能谱法研究了两种不同藻类在常温下的光吸收机制:这种被称为捕光复合体的特殊蛋白会捕捉阳光并将能量注入光反应中心。斯科尔斯使用飞秒激光脉冲让蛋白模拟吸收阳光的行为,发现被吸收的光能同时出现在两处,即呈现出量子叠加态。这表明,在被考察的生物系统中,即使在常温下,量子力学的随机法则也胜过了古典动力学法则。
斯科尔斯做了个比喻来解释这一研究:如果您下班高峰时驾车回家有三条可选路径,在任何时候你只需要其中的一条作为回家的路。你不知道此时其他的路径是否会更快或更慢一些。然而对于量子力学来说,你可以让这三条路线同时进行,来找出最短路径。在你抵达目的地之前不需要指定你身在何处,因此你总会选择到最短的路径。

光合作用并非自然界中量子效应的唯一例子。其实,科学家几年前就知道,在很多酶催化反应中,光子通过量子力学隧道效应从一个分子移到另一个分子。在经典力学中,分子运动可以被理解为粒子在一个势能面上进行漫游,能量势垒被看作该势能面上的“山口”,将化合物隔离开来。按经典力学,当动能小于势垒高度时,粒子不可能穿过势垒。但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仍有一定的概率以一定的速度穿过势垒,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力学隧道效应。

还有一个富有争议的嗅觉理论宣称,气味源于分子振动的生化感应,这个过程涉及到气味负责的分子和鼻子中的接受器之间的电子隧穿。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0:58:11 +0800 CST  
【前沿物理】量子力学能够解释大脑意识背后的原理吗?_搜狐教育_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50509841_113785

人类的大脑为何具有如此复杂的思考能力?这背后是否有量子力学的加持?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文是NewScientist杂志对这个话题的深度长文。

从意识到长期记忆,人脑拥有独一无二的计算能力——这些或许都能用量子模糊性来解释。

Matthew Fisher担心如果同事发现他最近的研究项目会作何感想。最后,他终于释怀,因为他并没有在一片嘲笑中被轰出去。他说:“他们告诉我,这是合理的科学——我并没有疯。”

“大脑使用量子力学吗?这完全是一个合理的问题”,Fisher说。在某个层面上,他是正确的——答案是肯定的,大脑当然会用到量子力学。大脑是由原子组成的,只要是原子就必须遵循量子力学的规律。但是Fisher真正想问的问题是,量子物体的奇异特性(例如,同时位于两个地方的叠加态、相距甚远还能实时相互影响的量子纠缠等等)是否能够解释与人类认知有关的那些复杂迷惑的问题。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生命有数十亿年的时间去“发现”量子力学,它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精湛的分子仪器去开发利用量子力学。即使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电脉冲(它能被经典物理学很好地描述)确实能作为思维和记忆的直接基础,也可能存在一个隐藏的量子层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神经元连接和放电的方式。

Fisher对此的个人兴趣始于一条迂回的路:当他知道身边有人患精神疾病时,他想知道精神病的持续性和药物疗效。“没有人真正知道精神病药物的工作原理。”他说。他认为其中必有原因。我们需要对药物尝试修正的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个对象也就是人类的心灵。

Fisher最初关注的兴趣重点是锂元素,这是许多情绪稳定药物的成分。所有原子核,与构成它们的基本粒子一样,都有一个量子力学性质,称为自旋(spin)。简单地说,自旋度量了原子核能“感觉”到多少电场和磁场的程度。自旋越大,相互作用力就越大。如果一个原子核具有最低可能的自旋值(也就是1/2),那么它与电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相互作用,仅有一个非常小的磁场作用。所以在一个如大脑般、电场比比皆是的环境下,自旋量1/2的原子核就会特别抗干扰。

大脑里实际存在一种自旋1/2的原子核,它还是许多生化反应的积极参与者:磷。于是思想的种子开始在Fisher脑子里发芽。他说:“如果大脑真正在进行量子处理,那么利用磷原子的核自旋就是它的唯一途径。”

经过详尽的计算,Fisher终于确定了生物场景中不同磷基分子的相干时间,并发表了一个候选的量子比特。那是一种称为波斯纳分子或波斯纳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的磷酸钙结构,于1975年在骨骼矿物质里发现。它们也在实验室里制造的模拟体液(即水加上生物分子和矿物盐)里被观测到过。然后,Fisher估算了这些分子的相干时间,结论是惊人的——105秒,简直就像一整天那么长。

他还至少确定了一种发生在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他认为这种化学反应会自然地在波斯纳分子内制造核自旋之间的纠缠态和相干态。这个反应过程参与钙的吸收和利用焦磷酸酶的脂肪代谢过程。焦磷酸酶能打破2个相连的磷酸根离子结构,产生2个单离子。理论上说,至少这2个离子的核自旋应该是处于量子纠缠态的。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周围的液体中,就可能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波斯纳分子。

如果这些都是正确的,大脑的细胞外液可能会充斥着高纠缠态的波斯纳分子组成的集群。如果出现在神经内部,这些分子可能会开始改变细胞发出信号和反应的方式,并由此形成思想与记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1:06:34 +0800 CST  
陈思 万小龙:量子视域:意识研究的新进路_刘战生曰中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a15c960102vaho.html

量子视域:意识研究的新进路


2014年11月25日 22:13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年3期
作者:陈思 万小龙


量子力学与意识科学,虽然原来分属于物理学和认知科学两类不同的学科,但今天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认为,两者之间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内在关联;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量子哲学家和心灵哲学家的联合研究工作正在产生。一种量子视域下的意识研究的新进路在分析性科学哲学界的产生并非偶然。一方面,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科学发展史不仅是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发展史,同时,它还是一个对事物本性的普遍、明晰和可靠的科学研究逐步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在物质科学内部,宏观物的机械系统当然比微观粒子系统简单,但在整个世界中,最复杂的系统就是人脑,而人脑的最复杂运动是意识。因此,迄今物质世界最普遍、明晰和可靠的量子科学理论与迄今科学最复杂的研究对象大脑意识的结合,自然就成为前沿科学家们做出的尝试。另一方面,两者的融合更是现代分析性科学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作为科学哲学诞生的两大直接思想来源(另一个是现代逻辑),对其哲学问题的探讨始终是分科的科学哲学和大部分一般科学哲学理论最主要的研究主题之一。现代分科的科学哲学经过以现代物理学哲学、现代信息科学哲学及现代生命科学哲学各为主要代表的几个阶段后,认知科学哲学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之交最有活力的分科科学哲学。尤其是在现代分析性科学哲学中,意识科学与意识哲学之间的关系与任何其他科学及其哲学的关系相比都更加紧密,可以说没有一个意识科学问题不是意识哲学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没有一个意识哲学问题不是意识科学问题。因此量子力学哲学与意识科学哲学的结合可以看作是现代科学哲学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一、意识哲学研究需要借鉴量子实在

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主流思想,在意识和大脑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物理主义者持还原论的立场。例如以丘奇兰德夫妇(Paul & Patricia Churchland)为代表的取消主义认为,所谓的“心灵”、“意识”是类似于物理学中“以太”、“燃素”之类的错误概念,只有大脑神经活动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解决意识难题的方法就是把意识还原为大脑神经活动,彻底取消“意识”一词。形成这种心身观的主要依据是经典物理学认识论体系中的决定论、还原论等规律。然而,“思想是随时变化的东西,我们很难对它们进行内省。每一个思想似乎都是由几个部分通过某种关系而组合起来的整体。……因此,问题产生了:位于不同脑区的神经活动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实体的各组成部分?”[1]

决定论和还原论等经典物理学规律在说明大脑活动的动力学特征,例如意识的高度整合性(highly integrated)和高度分化性(highly differentiated)的形成机制问题上失效。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意识是大脑内部广泛分布的神经元群相互聚合作用、动态组合变化的结果。一个完整意识场景的出现需要获得不同脑区的神经元进行同时放电的支持,大脑内部的某一个单一脑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神经类型不具备完全直接地控制或支持整体意识活动的能力。所以,经典物理学中的整体可以分解成部分的规律不能够解决意识高度整合性的形成机制问题,相邻要素之间才能产生因果作用的规律,也无法说明分布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是基于怎样的动力学机制才形成富于变化的意识场景。对于和大脑神经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关的意识科学问题,经典物理学更加难以涉及。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1:11:15 +0800 CST  
陈向群: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hx/201703/t20170314_3450571.shtml

作者简介:陈向群,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近年从量子力学视角来解释意识问题的研究是意识科学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介绍了戴维·玻姆、罗杰·彭罗斯和亨利·斯塔普等人基于量子力学视角对意识所作的解释,并就这些解释作相应的分析和评论。

关 键 词:意识解释/量子力学/隐缠序/微管/顶层编码

原发信息:《哲学动态》第201610期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意识排除在物理学的大门之外,认为意识只是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议题,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发现,在意识研究领域,相当多的量子物理学家从量子力学角度来寻求解释意识问题的答案,从而将我们对意识的关注目光引向了物理学领域。本文选取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进行介绍和解读,即(1)戴维·玻姆(David J.Bohm)的隐缠序解释:意识是物质的全息投影;(2)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斯图亚特·哈梅洛夫(Stuart Hameroff)的编制的客观还原模型(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 model,简称Orch OR):意识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所引起的波函数坍缩的结果;(3)亨利·斯塔普(Henry Stapp)的心理物理理论:意识是对顶层神经编码的选择。这些解释固然不是解决意识难题的最终答案,却为我们考察意识问题提供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量子物理学新视角。

三 意识是对顶层编码的选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著名量子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虽然长期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物理实验室从事量子力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但他对意识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丰富,先后发表多篇从量子力学角度阐释意识的论文。在其1993年所编辑的论文集《精神、物质和量子力学》(Mind,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中,斯塔普提出了一种心理物理理论(the psychophysical theory),他认为,意识行为就是对顶层编码(top-level code)的选择。

斯塔普之所以选择从量子力学角度来解释意识问题与其长期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是分不开的。在量子力学正统解释(哥本哈根解释)看来,量子波函数只有在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的观察下才会坍缩,否则,物理实在将不存在。斯塔普从哥本哈根解释出发,认为意识是量子测量中的关键因素,量子波函数的坍缩过程实际上是意识从多种量子态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斯塔普还指出,经典物理学由于其逻辑性、决定性和机械性的原则难以描述意识之类具有非定域性、非逻辑性和非还原性的活动,意识必须依靠量子力学的方法来解释。这是由量子力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量子系统中,量子具有不确定性、纠缠性和非定域性的活动特征,而这恰好与人脑中神经细胞的概率性、整体性和分化性活动特征相似。(22)


然而,斯塔普又是如何从脑中寻找量子效应进而找到对意识的解释的呢?斯塔普首先分析了神经生物学对人脑结构的研究。在神经生物学家看来,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具有多重神经系统结构的动态模型,从表层到里层分别为脑皮质层系统(cerebral cortex),脑缘系统(limbic system)以及脑核系统(central core)。这些神经系统不仅在神经结构上是相互连接的,而且每个神经系统内部又包含多重相互独立且自我维持的(self-sustaining)神经发放模式,它们的整合或分化对意识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作用。(23)在意识产生的多重神经发放模式基础上,斯塔普将其与量子效应的叠加性相结合,从量子理论的多态性特征出发,提出了其基于量子力学的意识理论,即心理物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说,大脑中的每种神经发放模式就是量子系统中的单一量子态,而多重神经发放模式的同时发放行为就是量子态的叠加效应。根据量子理论的波函数坍缩理论,意识在物理学图景中就是从同时发放的多重神经发放模式中选取其中的一种。“心理物理理论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将某种选择行为,即从多重相互独立且自持的神经发放模式中选择其中一种,作为物理世界中的图景和量子理论关于意识的一个创造性行为。”(24)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1:21:43 +0800 CST  
陈向群: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hx/201703/t20170314_3450571.shtml

作者简介:陈向群,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不仅如此,斯塔普还从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过程中得到启发,将人脑中的神经发放模式理解为电脑中的编码,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其心理物理理论。于是,在其心理物理理论中,每种编码就是单一量子态,而多重编码的同时运行就是量子叠加效应,意识在物理学角度下,就是从这些编码中选取其中最高水平的编码(顶层编码)(25)。同样,对于意识“困难问题”即感受性问题,斯塔普认为,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物理理论来解释。“假设每种主观经验就是引起人类认知行动的意识行为,它是由在物理描述下的顶层编码的选择所引起的,那么,每种人类主观经验的功能特性及其指称也可以表现在物理世界中。”(26)斯塔普指出,意识主体对诸如颜色、声音和气味等所具有的不同感受性质,是由大脑中不同类型的顶层编码所代表的。不同的感受特征实际上就是从这些顶层编码中选取其中相应的那种。“一种疼痛经验的物理解释就是,选择一种能够启动身体损伤部位进行意识行为的编码。”(27)


应该如何看待斯塔普基于量子效应的意识解释呢?在笔者看来,斯塔普对意识的解释显得过于片面,即没有从具有普遍意义的量子理论基础上来解释意识。例如,在其心理物理理论中,他将每种神经编码理解为单一量子态,多重神经编码的同时运行则理解为量子叠加效应,意识行为就是从多种编码中选取其中的一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引起量子坍缩的原因是什么?斯塔普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说明。而且,关于多重神经编码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叠加态的量子效应,我们从其理论中似乎也难以找出答案。这些都表明,斯塔普对意识的解释并没有从普遍意义上遵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正如丹柯·乔吉夫(Danko Georgiev)所认为的那样,“意识在斯塔普的模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波函数,但却可以通过虚拟的观察者来作用于大脑,其显然是不符合标准量子力学解释的。因为,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观察者将心灵与脑中任何地方联结起来共同作用于量子系统。因而斯塔普的模型并不是建立在普遍的物理原则基础之上的,而是对普遍物理原则的否定”(28)。

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灵魂居所”的追问,到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再到弗朗西斯·克里克等人所倡导的物理主义“还原论”,人类对意识问题的探索已经几千年。即便如此,意识谜团仍未完全厘清。可以说,量子物理学家们之所以从量子力学角度来寻求解释意识问题的答案,很大部分原因是基于当前意识研究方法的某些局限性,我们不敢断言这样的物理学方法就一定能破解意识所有难题,但却可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1:21:50 +0800 CST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6-03 11:06:18
【前沿物理】量子力学能够解释大脑意识背后的原理吗?_搜狐教育_搜狐网 http://www.sohu.com/a/50509841_113785
人类的大脑为何具有如此复杂的思考能力?这背后是否有量子力学的加持?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文是NewScientist杂志对这个话题的深度长文。
从意识到长期记忆,人脑拥有独一无二的计算能力——这些或许都能用量子模糊性来解释。
Matthew Fisher担心如果同事发现他最近的研......
-----------------------------
意识的观念,有两个基本的观察维度,一个是意识是具有多层次结构,人的语言与沟通关系是意识核心构造的最外层,意识核心构造的构造是语言沟通--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第六的意识或者说大脑的顶部功能区域以及整个人体的神经元网络---第七意识就是自我意识--第八阿赖耶识种子、这是人体意识内在的核心、最深层部分---第九意识、就是人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的量子纠缠的构造。人体意识的外部结构与接口,语言符号--思想、哲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秩序、科学体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事件--人的发明创造物比如电脑、核武器--整个地球的环境的被人的意识再造。

你的【再造意识】,我理解为,人的意识的外部接口与构造。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2:52:50 +0800 CST  
@knight_ken 2018-06-03 12:28:31
这算有货,亦有自我实证。
-----------------------------
说说看,有啥货,摆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2:58:33 +0800 CST  

秦有:
这个讨论太费神了,基本上说到这里就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我认为从技术上,再现意识,甚至再现人脑的结构都是可能的:)不要要一步到位,而是一个解析之后,从最低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其实现有的技术,是完全可以突破的:)

爵士猫大懒虫:

【从技术上,再现意识,甚至再现人脑的结构都是可能的】,是的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往这方面走。但是哲学研究与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观点,对此抱有否定观点。


爵士猫大懒虫:

评论 秦有:人对意识的认知,就如同人揪着自己的头发、试图脱离地球的吸引力一样,是一种悖论。中国社会由于无神论占主流,因此对于【从技术上,再现意识,甚至再现人脑的结构都是可能的】抱有极大的乐观态度。这是中国社会意识波函数的必然特点,。


爵士猫大懒虫:

评论 秦有:佛教里面大多数的观点,是信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我的观点属于少数派。我的观点,在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谢林、叔本华、海德格尔哲学中,有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我的意识波函数含有重要的、核心的印欧哲学的思想特性。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5:43:11 +0800 CST  
业力基因 天才-疯狂由基因DARPP-32引发 创造力高智商人易患精神分裂症躁郁症 天才越是精神失常成就也就越大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17312?group_id=986642552283574272

高智商的人可能更易患精神分裂症

2015年01月06日15:38 新浪健康综合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科学家发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人,比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科学家在瑞典针对16岁男孩的研究发现,智力高的人比较容易患心理疾病。

科学家相信,有创造力的天才比较会有疯狂的倾向,有创造力及聪明的人较常罹患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画家梵高以及作家杰克·凯鲁亚克都被认作是天才,但他们都展现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的杰米森在年轻时被诊断有躁郁症,从此致力于研究及写作躁郁症相关文章。她的研究指出,瑞典16岁男孩里智力测验成绩较好的人,比较可能罹患躁郁症。她说,“智商高的16岁男孩罹患躁郁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纽约举办的“世界科学展”讨论会上,学者讨论了超过20篇论文,指出高智商与创造力的显著关联性。学者们引述研究: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与高创造力及高智商有明显的关联性。

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聪明的人较会有疯狂的思想或行为。过去的研究指出,天才与疯狂的关联性大多是由一个特定基因DARPP-32所引起。人类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遗传到DARPP-32基因的其中一个版本,该基因会加强大脑皮质的信息处理,来提升大脑思考的能力。

冬季出生的婴儿智商更高,也更易患精神分裂症

来自哈佛大学的专家分别对新生儿、8个月大的婴儿、4岁和7岁的儿童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其他季节出生的婴儿相比,冬天出生的婴儿头围更大、智商更高。 不过,对于冬季宝宝而言,一个坏 消息是,在冬末出生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出生日期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早在1929年就被发现了。当时,瑞士心理学家莫里茨·特瑞默报告说,在冬末出生 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而根据丹麦阿乌斯大学近年来的一项研究,冬季出生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其他季节出生的人的2倍。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7:48:54 +0800 CST  
据《自然医学》杂志报道:加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威廉斯氏综合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天才极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伦多儿童医院资深研究员谢勒说:人的基因谱好像一本4万字的图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图书中一个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了,而得了这种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这些人虽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时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诱因,并因此而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而另一项研究也同时表明:身体中15号染色体异常的人,较容易患上恐慌、焦虑失调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然而同样由于这个基因异常的作用,也可能就会成为在智力上“大跃进”的巨大动力从而产生出天才。研究人员还对120名患有精神抑郁的病人,及一些自杀身亡者进行检验发现,自杀者及有自杀倾向的人与这个基因突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在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终于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这个能够“启动”天才的按钮。米勒在对72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患者研究时发现:一旦一个人的大脑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而这个“天才按钮”就位于人脑右颞下的一个特别区域,只不过平常会被一些神经元所压迫而无法释放。但当这些神经元因各种原因损伤或坏死后,那么这个人的创造才能就会得到尽情地发挥。假如我们能够用人工的手段去“启动”这个按钮,那么就完全可能使一个普通人变成一名超级天才。



莫斯科大脑研究所所长梅德韦杰夫进一步证实了米勒的结论,他认为:被称为“测错仪”的神经元是存在的,它是大脑内部的一种“预防机制”,具有某种压制天才的功能。它不让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偏离常规,每当人们脑子里出现新的想法时,“测错仪”就会干涉制约。但如果这个机制出了毛病,那些非凡的念头和天才理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后认为:天才往往是些偏离常规的病人,他们在有些方面的能力虽然十分低下,但他们却能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大多数天才的大脑正是因为有了毛病才得到“解放”。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7:50:33 +0800 CST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知名人物,其最后结局也与我们文章中提到的那几个“神童”与天才一样,走向了自残或自杀的不幸道路。如俄罗斯作家乌斯宾斯基、德国作曲家舒曼、美国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及我们所熟识的三毛、张国荣……这些旷世奇才和人类精英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固执,都患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的“才智过度症”或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们的最终结局确实令人痛心、惋惜以及不可思义。
毫无疑问,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致使人患上精神病症,发人思索的是:只有极富智慧、对事物极为敏感的人,尤其是天才人物,才最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这激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长期下去,自然就会导致主体的精神病,最后使他成为一个疯癫的人。显然是这一点,才使天才与疯狂发生一定的联系。

到此,有人不禁要问:莫非我们的文明就是由那些神经有毛病的人物创建并推动向前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德米特里-阿扎罗夫认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因为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像希腊文、犹太文和梵文都有一些词汇同时具有精神失常和未卜先知两个涵义。比如说,伟人苏格拉底就有一个隐身“魔鬼”在困难时刻给他出主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疯子都是天才。但是著名的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在他的一部专著中指出,许多伟人都有不少明显的古怪行为,这些行为常伴随有一些口授诗句、曲谱或公式的“声音”。轻度躁狂性精神病患者便常受这种启示。

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奇默看来,一个“平平常常”的天才乃是具有超感觉和快速有效反应的精神变态者,但适应能力差,常爱犯小脾气,情绪容易波动,易怒,胸怀狭窄。既然天才都是这样的人,那当个天才还有什么好呢?所以,有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平常常,神志清醒,尽管他只是个糖果点心铺老板或卫生技术员,也就很满足了。再说,行行都可以出天才嘛。

精神病学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出的人物出生的家庭多半是一条线出现过天才,另一条线出现过疯子。这两种品质多少代的在后代的潜意识中积蓄起来,当其中一个后裔的积蓄达到了“极限量”,于是便诞生了屠格涅夫或贝多芬。这些人的精神病起到一种钥匙的作用,用它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结果天生的神经分裂病症状便和一些光辉的思想和印象一同迸发出来。
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生物学博士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过:“我一生中有60多年都很注意研究遗传学和历史学。读了好几千本历史书,几百本伟人传记,看过几十部百科全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共有近400名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我还注意到,世界上的这些伟人比常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事情就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就越大。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7:52:02 +0800 CST  
晚江遥



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唔,其实感悟不能完全说是抑郁带来的,和个人经历会关系更大,即使不得抑郁,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有类似的感悟。

抑郁最大的影响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情绪机制彻底坏掉了,另一个是记忆力严重下降。

现在普遍认可的研究结论是,抑郁导致了海马体的萎缩,从而影响了记忆和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机制出了问题,倒不是说容易激动、大喊大叫的那种,恰恰相反,是好像没有什么情绪了。如果把情绪比作温度计的话,就是无论气温高、低,这个温度计都没有变化了。

并非是你不知道气温高低,就像看到下雪你会知道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看到烈日你会知道应该很热,但你情绪的温度计,就是没有升和降。给其他人的直观感觉可能就是这个人比较冷和闷。

没有患抑郁的人,可能始终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感觉。但没关系,不知道是好的。



然后记忆力的下降,真的对学习和工作会有比较大影响。患抑郁之前,虽然说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至少是,只要读过一段文字,就能清楚记得它的出处在哪里,记得阅读它时的情景,知道它在书的哪一段位置。哪怕只是读过一遍,过很久后再看到,都仍然知道自己之前什么时候看到过这篇文章。

抑郁两年后不行了,基本是看过即忘,看完一个故事或一部电影,连完整复述出来都不能,哪怕刚看完就复述,都会漏掉30%、40%的情节。所以后来就比较喜欢看那种duangduangduang突突突轰轰轰boomboomboom的爆米花电影,反正又记不住情节,看的时候爽就可以……

如果说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因为记忆力太差,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上学的时候考试前背书,会发明一种偷懒背书法,把一长段话划分成几点,再概括成几个词,再继续把所有词浓缩成几个字。然后练习联想能力,从字推到词,从词推到词代表的观点,尽量逻辑上接近原作者。考试的时候就靠联想和反推“背”出那段话,和原文的句子会有不小的差别,但意思基本一样。没办法,真的记不住原文。



其实病就是病,带来再多的正面感悟,都没法美化它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困扰。

只能说,对抗抑郁这个过程,的确很磨练人,心智会更成熟,就好比工作中的hard模式会让你提升更快。

梁文道的一本书叫《我执》,这个词是佛教用语,意思解释起来会比较缥缈,大概就是心里有一个太大的“我”,从而产生了痛苦。

其实这个问题的许多回答里面,就可以窥见,“我”字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

有一些感悟是遇到挫折后带来的,而抑郁本身带来的感悟,我觉得是对“我执”的理解。



接受平庸的自己,接受平庸的人生。自己爱自己才最靠谱 。

身体和心情最重要,不要总是对自己那么苛刻,没必要那么完美。

每次看到一些景色,吃到好吃的东西,多了一句感叹,活着真好呀!

活着真好!因为知道可以选择死,所以才能更好的活着。

我懂你!你是天使!

你面对自己 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命运的归命运 自己的归自己

千疮百孔,才会金刚不坏。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3 17:53:34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332

发表时间:2018-06-01 21:04: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8 08:52:17 +0800 CST

评论数:7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