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霜叶无风自落, 秋天不雨多阴。(转载)

王维诗句多是“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用热闹的字眼透出幽静的意境,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后人认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是最得理趣的名句。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此联正是在观赏行云流水之际,透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禅理。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澹远空灵。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阒寂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一缕夕阳,被诗人信手拈来,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的无比清幽的意趣,使人回味无穷!
又如《辛夷坞》云:
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说:《辛夷坞》和《鸟鸣涧》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尤其《辛夷坞》,更是“入禅”之作。一语中的,诚哉斯言!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戏赠张五弟湮》云: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
佛教无我的思想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经典释文》:“(晋)司马(彪)云:‘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用以形容清净的心境。
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吾丧我”乃《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的话。“广成子”则典出《庄子·在宥》,唐陆德明、成玄英等人均认为“广成子”乃老子的别号。“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与此相类似,王维还有一首《酬黎居士淅川作》: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着处是莲花”,即着意于求佛法。“变杨柳”出自《庄子·至乐篇》:“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变杨柳,体现着自然的化迁。“无心变杨柳”,意思是忘却自我,顺从自然;与“着处是莲花”正好合拍。
吕澄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说:禅家南宗的主张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便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他又说:“禅家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在向上一着,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并且不肯泛泛地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他们所认识到的,即是人们的心地,也可称为本心。”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向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总之,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浸润是深刻的。正是由于这点,所以,王维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在盛唐处于上升阶段的禅宗南派,提倡:“顿悟成佛”,即凭着自己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便领悟佛教的真理而成佛,很适合当时文人的口味。加入禅宗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是形象诗的语言,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个耽于禅悦的诗人兼画家,当他超脱尘俗,投身山水田园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顿悟”的方式往往能引导他迸出灵性的火花,在刹那间突破一点,进入富有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境界。
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过杰出的贡献。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0:47 +0800 CST  
经论圣言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2017-11-24 16:52


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

——《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

诸法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大般若经·卷四二一》

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要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

——《华严经·卷十三》

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华严经·卷十六》

偈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长行:

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

——《中观论·观四谛品》

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以诸法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

——《七十空性论》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十二门论》

一切诸见,唯空能灭。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2:17 +0800 CST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大方广佛华严经》诗集(107-115)虹光法师撷摘
2017-06-11 09:41 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撷摘

编著 | 虹光法师

佛法大海,三藏十二部,浩如渊海,穷一生精力,亦难窥豹一斑。虹光法师痛大法渐掩,惜正法存藏于阁楼,不忍圣教衰,从大藏中撷采佛经诗偈。

《第一百零七:性空即是佛》

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

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

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

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

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

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牟尼离三世,诸相悉具足,

住于无所住,普遍而不动。

我观一切法,皆悉得明了,

今见于如来,决定无有疑。

法慧先已说,如来真实性,

我从彼了知,菩提难思议。

《第一百零八:无生无灭》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

我昔受众苦,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观其所应见。

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

若见佛真法,则名大智者,

斯人有净眼,能观察世间。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

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

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

胜慧先已说,如来所悟法,

我等从彼闻,能知佛真性。

《第一百零九:自性无尽》

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

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

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

如于无量劫,积智者所见。

一切凡夫行,莫不速归尽,

其性如虚空,故说无有尽。

智者说无尽,此亦无所说,

自性无尽故,得有难思尽。

所说无尽中,无众生可得,

知众生性尔,则见大名称。

无见说为见,无生说众生,

若见若众生,了知无体性。

能见及所见,见者悉除遣,

不坏于真法,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及佛所说法,

则能照世间,如佛卢舍那。

正觉善开示,一法清净道,

精进慧大士,演说无量法。

若有若无有,彼想皆除灭,

如是能见佛,安住于实际。

《第一百一十:生死涅槃》

我闻最胜教,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悉见一切佛。

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

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诸取著凡夫,计身为实有,

如来非所取,彼终不得见。

此人无慧眼,不能得见佛,

于无量劫中,流转生死海。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

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

能知此实体,寂灭真如相,

则见正觉尊,超出语言道。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平等乃能见,如法佛亦然。

正觉过去世,未来及现在,

永断分别根,是故说名佛。

《第一百一十一:闻佛名》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于法不颠倒,如实而现证,

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

现在非和合,去来亦复然,

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

若能如是观,诸法甚深义,

则见一切佛,法身真实相。

于实见真实,非实见不实,

如是究竟解,是故名为佛。

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

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

无能作所作,唯从业想生,

云何知如是?异此无有故。

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于此,究竟不动摇。

《第一百一十二:修行住》

云何为菩萨修行住?

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

何等为十?所谓:

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

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

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

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

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

何以故?

欲令菩萨智慧明了;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4:31 +0800 CST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大方广佛华严经》诗集(107-115)虹光法师撷摘
2017-06-11 09:41 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撷摘

编著 | 虹光法师


《第一百一十三:正心住》

云何为菩萨正心住?

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

何者为十?所谓: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众生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众生有垢、无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众生易度、难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有成、有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闻说法界若有、若无,于佛法中,心定不动。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所谓:

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

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

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

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

何以故?

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一百一十四:不退住》

云何为菩萨不退住?

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

何者为十?所谓:

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

何者为十?所谓:

说一即多、说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于文、

非有即有、有即非有、

无相即相、相即无相、

无性即性、性即无性。

何以故?

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第一百一十五:十种业》

云何为菩萨童真住?

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所谓:

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

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

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

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佛子!

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

何者为十?所谓:

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

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

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

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

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

何以故?

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虹光法师

仙岩圣寿禅寺住持 方丈

那兰陀国际禅修中心总导师 上能下显大和尚

1973年出生于浙江瑞安市,1986年于温州仙岩圣寿禅寺出家,1989年于泉州开元寺受具足戒。1994年毕业于厦门闽南佛学院,1998年、2002年分别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院毕业。曾执教于闽南佛学院。历任闽南佛学院养正院(位于虎溪岩寺)负责人、“天下第一禅林”——江西宜春慈化寺住持、江西上高九峰寺住持、山西朔州崇福寺住持等,现任温州仙岩圣寿禅寺(又名仙岩寺)住持。

法师先后创办了那兰陀学院中心、那兰陀慈善基金、那兰陀国际禅修中心、那兰陀禅书画院、闭关中心、法师弘法团、青年居士学佛会、慧光杂志等,培养僧才,学修并重,精进办道,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法师在全国率先恢复托钵习俗,并建大悲楼、迎请佛陀及圣弟子舍利,建成了蔚为壮观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目犍连尊者舍利塔、龙树菩萨空性塔、永嘉大师证道塔、楞严禅师伏虎塔、弘一法师纪念塔等塔群,以财法接引四众,光大正法,和谐社会。

法师著有《大智度论的思想》(一、二)、《佛经诗偈撷摘》(含《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诗偈撷摘)、《宗镜录诗偈撷摘》。主编有《慧光》、《开启智慧之门》、《纪念道法法师文集》等书籍。2011年曾应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东亚中心宗教研究系邀请前往讲学。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5:49 +0800 CST  
即心即佛

遮诠
《三藏法数》云:“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僧人问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祖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7:58 +0800 CST  
即心即佛

谚语
谚语是一种口头创作,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人口,本身常含有一种教训的意义,是某种思想的形象表现。在它里面反映了人们的经验和处世秘诀。谚语和俗语基本上是同一类型语句的不同称谓。在上文遮诠所引公案中的“为止小儿啼”便是一则谚语。禅宗俗谚主要有三个来源:汉文典籍、佛教典籍、禅师独创。来源于佛教典籍的谚语是指佛教为说服信徒而运用的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后来被禅门宗师反复引用,成为习用的谚语。这里的“止小儿啼”出自《涅槃经》卷20:指杨树黄叶似金钱,给小孩哄其勿哭,比喻佛说天堂快乐以止人间作恶。公案中意指:“即心即佛”之说实为方便法门。
意即“见性成佛”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8:34 +0800 CST  
即心即佛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
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
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
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惠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达摩所传的上乘之法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摩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着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禅宗祖师们的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摩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惠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0:59:32 +0800 CST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同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先立足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坚定信念、培育精神。如果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不断地阐释“即事即理”、“理事无碍”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华严经》思想。《华严经》用“一真法界”来概括法界圆融的思想,它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它清净平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宗祖师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视为“真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之后,澄观、宗密等人也强调一心是万物的本原,是众生原本具有的觉悟之心,具备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宗密在《原人论》里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法界缘起的一切现象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共同作用下,互为因果,相资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参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256~269页】。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1:00:02 +0800 CST  
“即心即佛”-简约直接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继承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想,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题,却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问题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问题即真正解脱的境界究竟如何。它首先设定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的,人的自性与佛性没有差别,如惠能所说“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其次,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即如惠能所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再次,人们一旦觉悟,回归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纤尘不生,体验与感受宇宙和生命的真实境界,即如惠能所说“内外明澈,不异西方”。这就与传统佛教禅宗渐悟之法不同。正因为“即心即佛”简约而直接地表达了南禅顿悟之说在佛性论、修行论、境界论三个方面的独特思想,所以它成为中国禅宗南禅的著名命题。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1:00:31 +0800 CST  
@葡萄牙月桂 2018-05-24 11:41:58
欣赏佳作(。ò ∀ ó。)
-----------------------------
语言是苍白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4 12:53:45 +0800 CST  
@葡萄牙月桂 2018-05-24 11:41:58
欣赏佳作(。ò ∀ ó。)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24 12:53:45
语言是苍白的
-----------------------------
卷786_9 【六言诗】无名氏

把酒留君听琴,那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
秋天不雨多阴。人愁荒村路远,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犹在,不知何处相寻。


学诚法师:所谓感情本质就是执著_鸠兹精舍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d8ea401030je0.html

所谓“感情”,本质就是执著。

众生不觉,执苦为乐,执无常为依靠,让自己陷于妄想的囚笼。

爱什么就被什么锁住,这就是执著。执著就必定有苦,但世人却把这种执著当做“感情”而不肯放下。

这不是“爱”,而是“占有欲”。是执著把自己推进了嫉妒、被羞辱的深渊。

要看破这个烦恼、放下这个妄想、拔除这个苦根。心一转,天地就大了。

伤害自己的,都是自己在乎的人和事。

“在乎”,用佛法的话说,就叫着“执著”,我们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了错误的对象。当发现这个对象不值得信赖时,明智的做法是切断执著,否则就是作茧自缚。

如果真心爱她,那么只要她快乐就好。

我们所谓的“为某人付出所有”,只是把自己的我执投射到他人身上,一旦得不到自己所求,就会产生失望甚至怨恨的心情。

不要过分执著,这只是一个烦恼导演的幻梦。

怀念的不是某个人,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妄想。

如果我们自己内心空虚,就会去攀附外境,总想从外在的境界中得到安慰,但越是这样越会适得其反,因为追逐了错误的方向。

充实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心有力量,才不会成为“感情”的奴隶。

我们留恋过去的因缘,当它不再,内心就怅然若失,并由此引发孤独、猜疑、疏远等等负面情绪,这都是执著带来的痛苦。

因缘不会永远不变,把过去的美好友谊珍藏心中,对朋友真诚祝福,而非执著不变。自己也要珍惜、接受现在新的因缘,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佛法教我们的不是断欲去爱,是化欲大爱。通过重整时空观、世界观,把浅陋的欲望,转化为清净高远的善法欲;把狭小的情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大悲。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5:29:34 +0800 CST  
辛亥革命事件 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一种恐惧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新军士兵与低级军官 引发了武装暴动

在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在做出延迟选择之前,微观客体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用几率幅或波函数描述的微观实在,一旦人们做出延迟选择,所选择的测量仪器就参与决定了微观客体的性质,微观客体就必然从量子性存在转化了经典性存在,要么呈现为粒子性,要么呈现为波动性。延迟选择所选择的仪器性质与微观客体本身构成了一个事件A,而延迟选择实验的所呈现的实验结果构成事件B,显然,事件A在本体上先于事件B。可见,时间非定域性不可能证明人将影响宇宙的原初。

我们认为,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中,事件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出发,量子力学并不违背事件之间的因果性。从而可以在延迟选择实验中,避免现在的事件会影响过去的事件,甚至人会影响宇宙之初。

从经典时空来看,非定域性并没有抛弃实体实在概念,也没有支持关系实在的终极性。从量子时空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

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就如同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个体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属于量子的、非定域的、波函数运动,个体与个体之间有量子纠缠表现的就是量子事件之间的关联,比如血缘、职业、利益、学术等等的关联,这就是当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一直在研究的东西。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果,只是把这些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之关联描述了一个一个侧面,但是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是无限的,是充满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也就是说他的完备的、有无限维度的表达波函数表达,不仅仅是当今的科学体系可以用有限的学科分类就可以描述完整的。

第二,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相互关联的,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波函数是可以用矢量之间角度予以表达,也就是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内积。这也就是当今所有的科学门类,有一种相互之间贯通的发展,认知科学--基因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等交杂在一起的物理数学的解读。



第三 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中,是可以定位的,就是说有一种【基准】可以给定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不同的【基准】给出的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定位关系是不同的。

比如说,用古希腊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欧美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用古吠陀文化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好了再回到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这还是要在一个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的子空间讨论问题。

比如1911年的武汉地区,大家就清晰了啥事会发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看起来是很突然、很偶然的事件,清政府武汉地区的高管已经镇压了所有要举行暴动的革命党,以为平安无事了。
但是整个武汉、整个大清王朝的个体的意识运动的波函数,都是相关联的。当时中国的情况有许多研究可以查阅。

但是,一种恐惧的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地区新军的士兵与低级军官,他们害怕日后被清政府清洗杀害,由此他们自发的发动了武装暴动,也就引发了整个大清国的辛亥革命运动。

当然辛亥革命事件,又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下台与民国建立、袁世凯的上台等等事件,整个现代中国历史就是由一个一个相互密切关联的、社会量子事件组成,直到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

当然,辛亥革命的黑天鹅事件也一直影响100年以后的你我的意识波函数形态。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2 08:09:46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18785

发表时间:2018-05-24 06:04: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3 11:43:34 +0800 CST

评论数: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