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亿: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


历史是放在后面看,因为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全局。当是时的喧嚣,等到冷静下来的时候,当然就会看到很多不同的面相。比如五四运动因为巴黎和会而起。运动的高潮时,学生跑到私人家庭中打了两个去谈判的大使,还烧了人家的房子。在一派严惩卖国贼的声浪中,中国人最终没有在和会上签字。
当时的氛围,今天再检讨的话,确实很多东西可说,比如和会上出卖中国的内容其实是北洋当局自己放出来的,放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激起国内义愤,对外造成内部的压力风暴。而两个被打的大使呢,无论如何都是被冤打了。曹汝霖与陆宗舆、章宗祥和前清因为甲午失利跑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还不一样。李是当时主持国政乃至战局,打败了,罪过首当其冲。和伊藤博文谈的再悲情,也难抵其失败之过。章陆曹这些人,只是具体办事的人,谈的不好,是因为底气不足,而这个底气不足是国家的虚弱所致。不解决根本的问题,而只是拿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泄愤,是很值得唏嘘的事情。
袁世凯谈二十一条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个状态。袁是世故的官僚。其办事周全老道,甚至好过李鸿章。面对日本那么大的压力,就好比电影上演的,袁世凯问段祺瑞,假如对日作战的话能打多久。段说一个星期吧。有说,袁世凯问段的时候,段还不知道二十一条。等知道了,段祺瑞愤怒言道“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安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体殉国!”慷慨激昂,闻者落泪。但中国毕竟不能毁于一朝一夕,还是要徐图谋略。后来袁世凯处置二十一条,极尽权谋之能事。也算把个所谓丧权辱国的条约办到几乎徒有其表的《民四条约》。叫日本人吞不下去也吐不出来。中国也不算输的太干净。
凡事,有因就有果。当时打的太极拳,必然留下绵绵不断的余波荡漾。日后中国与日本一系列纠缠,又何尝不是这个和稀泥的《民四条约》中发酵。但即便如此,也不该说这个条约当时不能这么签,当时的情况,不这样还能哪样?
而且说到底,事情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有一刀两断的干脆。所以,遇到事情动不动就指望一了百了,不是情绪发作,就是思想上存在惰性。
袁道,还是要自己奋发图强。可惜,他日后自己做了皇帝,叫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重归于混乱。历史的唏嘘,在袁世凯身上,是最为淋漓尽致的。因为中国的近代史,本不该如此。
国家竞争的意义,还是在于实力。至于民族情绪,虽然可以促进团结,但往往失于理智。尤其在你还不算那么弱的情况之下。毕竟竞争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不是鱼死网破。
蒋介石抗日的策略,日后检讨,还是值得肯定的。大的来说,是以以空间换时间。如果不是张学良那么早的丢掉东北,··抗战之役,恐怕就会有另一种局面。等到西安事变后,已经不得不要正式对日宣战,也就没有游移的空间。宣战之初,蒋集中兵力在上海与日决战,几乎是战略的自杀。但这个当下,不决绝不足以激荡国民奋发。
可是现实呢,一败再败,中国之幸,还在于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于是最终还是回到空间换时间的老路上。艰苦卓绝坚忍不拔,才是真正的不惜一切代价。
有余地的时候,就不宜把话说得太死。很多东西,是需要战略的,有些时候,需要隐忍不发。有些时候,得了便宜也是不能到处去说的。胜败倒也无所谓,就是不适合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宣布自己赢了。或者明明艰难之局,却灌输国民等闲视之。淡定是必要的,但给自己灌迷魂汤就是作死了。话说的容易,界限却是很难分野。至于愚民还是号召民心,也就存乎执政当局的一念之间了。
检讨历史,为的是学会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样的策略,实在策略不够优选的时候,或者干脆情况都不是那么明确的时候,至少要学会如何表态。
因为你说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就开始付出代价了。
楼主 许亿  发布于 2018-05-31 14:18:29 +0800 CST  

楼主:许亿

字数:1459

发表时间:2018-05-31 22:18: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2 12:15:09 +0800 CST

评论数: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