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原子---多层理论(三)

我们来继续讨论特斯拉线圈试验的问题,昨天@即兴作画 网友说准备2000元制作特斯拉线圈做试验,我想这是非常好的,估计功率不会超过一百瓦,验证一下后面较大试验可能的结果,这已经够了,哈奇逊试验的特斯拉线圈功率也只有75瓦,偶然所获并不少,这就说明试验的功率未必要一次到位。

但仍然需要注意试验的方式:

第一点重要事项是必须有驱动,因为世界上玩特斯拉线圈的无数,如果不带驱动,那只是玩玩而已,没有任何结果,我也没听到玩特斯拉线圈的人说过曾经出现过什么奇异现象。

第二个重要事项就是试验的目标物必须要能形成闭合环,像甜甜圈或者腰鼓形状,不是随便什么形状都行,只有闭合环才能形成磁矩涡旋,能大幅度提高线圈对目标体的冲击效率。

第三个重要事项是线圈对目标的包覆方式,不可以重叠,每圈之间要有间隔,要设计好充放电相位,以三组线圈为最佳,这样才能提高驱动效率。

这些完成后就要观察结果,有可能会发生五种现象:

1, 目标物毫无反应。出现这种现象需要检查特斯拉线圈有没有输出,驱动会不会有问题,线圈有没有连接松动,或者相位出现紊乱。
2, 目标物发热。这一般都是频率有问题,说明特斯拉线圈输出频率里面杂频太多,导致目标物产生磁阻,最后发热。
3, 目标物炸裂。说明目标物里面杂质原子首先受力,将周边原子推开而形成的现象。
4, 目标物粉碎。说明目标物里面原子受力后互相排斥,使之链接断裂,所以成为粉末。
5, 目标物漂浮,并有空气从目标物向下流动,试验完全成功。

从上面五点结果来看,前面两种属于试验失败,后面两种属于试验部分成功,只要稍微改进,那就可能完全成功,最后一种当然属于理想状态,但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不大。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1 09:47:41 +0800 CST  


当L1输入时,L2放电。当L2输入时,L3放电。L3输入时,L1放电。
在L线圈输入时,不可以同时在同一线圈上放电。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1 12:04:34 +0800 CST  
今天继续讲这个悬浮试验装置的设计原理。

当我们向包裹着石墨的线圈注入高频高压电子时,线圈会产生磁阻,磁阻在外围形成磁感,那就会在被包裹的石墨上产生感抗。从0升到3万伏,我这是做个比方,不一定就3万伏,也许2万6千伏就行,这里用3万伏做比喻简单些。那在这个高频升压中,磁阻非常大,磁感就很强,对应着石墨上的感抗迅速飙升。

石墨上的感抗是由碳原子的电子层产生,它的电子串的电子磁虽然用在了电子之间的串连上,但其对磁变化仍然敏感。感抗在电子串上所形成的力就会对原子内磁矩空间进行压迫,压迫的力传到质子,质子将这个力传到中子,中子因为是质子的镜像,结构都是反向的,它就会产生反馈,将这个力调整方向重新传回质子,质子将这个力再作用在这个压迫的电子串上,产生一样大的排斥力,原子整个的保持了平稳。

这就是原子的整个工作流程,但从电子串产生感抗到压迫原子内磁矩,然后质子将力送到中子转换再传回来,这个流程走下来需要时间,这就是碳原子单位时间里的工作频率。假如,我们这里做个假设,力传到中子内转换,它传回质子,那电子串在这个时间感抗消失了,这个力怎么办?必然会被质子放回中子储存,质子内不需要这个反向力。这样的事频繁发生,中子蓄积的能量就越来越大,那它的磁矩就会扩张。磁矩对电子串是起排斥作用的,中子能量增大,质子引力也会增大,那这个磁矩对这个原子的电子层没影响,和质子引力互相抵消,但扩张到外围,就会对别的原子产生排斥。

假如这个被包裹的石墨原子团都干这样的事,那它们的溢出磁矩就会合并成为一个磁矩力场,这个力场会排斥其它原子,它就会漂浮起来,这就是我们要想达成的目的。但从上面的流程就可以看出,驱动的频率是很关键的,即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快了,这个力就来不及传进中子。慢了,那个力被释放出来作用在电子串上,中子上没有能量蓄积。但现在碳原子的工作频率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就必须要用机械驱动来寻找,也许是几千赫兹,也许数万赫兹,因此我们就要将机械驱动频率尽量做高,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好结果。这就是我们目前准备试验的装置设计原理。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2 09:31:51 +0800 CST  
磁矩力场形成后会对力场之内的石墨进行反压,石墨体积会收缩。当输入停止后,石墨体积恢复正常,外围磁矩力场消失,就是这样的。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2 11:39:59 +0800 CST  
这里和@即兴作画 网友来商量一个经济问题,现在是你在投资做这个悬浮试验,我在提供详尽的技术支持,假如这个试验成功了,技术归你,你可以申请专利,可以出售专利。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获利了,能不能分点钱给我,因为我提供技术也比较幸苦。当然,你也要放心,我不会白拿这个钱,假如你试验成功了,说明我这个理论是对的,如果可能,我也会将这个理论出售,那获得的收入也分一部分给你,毕竟是你帮我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前面在说《多层理论》时我也向其他网友提出过相似问题,本来那里还热闹哄哄,我一提分钱的事,大家一哄而散,好几天都看不到人影,所以我提这个要求的时候可不希望同样局面发生。提这个要求也不是我缺钱,主要是在这里证明一件事,那个欣夫老头原来天天说我这个理论不值钱,丢到垃圾堆里都没人捡,假如我们现在真能卖钱了,那就可以让他把原来拉出来的东西在吞下去,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块皮,就是这样的,让他知道话不能乱说。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2 12:40:03 +0800 CST  
唉~~一提分钱的事个个都不吱声了,算了,还是把@有没人管管aaa 问题回答一下吧。
当力被不断输入中子后,中子含能增加,其磁矩力增加,这时候质子引力会增加,当中子磁矩力超过原子后就会反压原子,那在质子加强的引力和磁矩压力共同作用下,原子的电子层会向原子核靠拢,会压缩质子磁矩空间,这时候原子空间就变小了。
当输入力消失,质子就会反弹,会将电子层电子串推开,它就会调用中子储存的能量来排斥电子层,这会消耗中子的储能,最后原子电子层回到原来位置,中子储能消耗完毕,溢出的磁矩也消失了。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2 13:25:55 +0800 CST  
即兴作画: 黑名单 举报 2017-11-12 16:05:57 评论
评论 小草骑墙:看你说的正儿八经也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可见小草对实验的成功是报很大希望的。那我也说一下,对于多层理论我是当科幻来看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认为也是一种方法,所以我愿意一试。但其实我也并不迫切,无它因为我得赚钱,只能业余时间。如果实验有惊喜我会告知,其余要求完全没问题。
==============================
哈哈,你没走,那很好,我以为和原来一样,我一提分钱,结果大家都跑的无影无踪。其实说分钱,八字还没一撇呢,不过假如试验真成功了,我们还真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亲戚朋友,同事故旧,左邻右舍,阿猫阿狗都要打交道,到时候就不知道他们闲言碎语会怎么说,提前有防备总是好的。

多层理论不是幻想,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它是一个设想,来源于真实生活。打个比方,氢在氧中燃烧,会放出很大热量。那热必然是每个氢氧原子所含有的,我们所看到的高温肯定是那些单个原子能量释放的累加。氢含有一个电子,假如和氧结合而失去一个电子,那氢成裸核了,事实观察不是这样,图片显示,氢毛茸茸一身电子吸附在氧原子上。假如原子层电子是在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话,那化合物和晶体等是靠什么结合在一起的,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而现代物理理论都没有一个完美解释。

物理理论有一个特点,只要有一项物理现象无法解释,或者解释是错的,说明这个物理理论就有局限性,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就是错的。像恒星是聚变发出热量,它是一个氢气球,中子星是恒星死亡爆炸才产生的,等等,等等,谬误就太明显了,连太空望远镜直接观察到的事实都不支持这种说法。还有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是两层皮,互相不能解释应用,这怎么可能?小的粒子组成大的宇宙,它们是一体的,一个性质,怎么可能要用两种理论来应用,这就说明这两中理论都是错的,根本就不用再去考虑。

因此我产生一个设想,用《多层理论》代替物理理论的全部。没想到发展迅猛,基本上可以解释一切,但我仍然疑惑,理论是很完美,那应用上会不会有问题?我停止《多层理论》的设想,在其它方面开始应用,神奇的是,好像这个理论无坚不摧,在关天茶社发表了很多帖子,盖了很多楼,当然,现在绝大部分都被小编删了,估计是意识形态不合吧,这说明这个理论完全正确。

但太顺利的东西总让人感到恍惚,所以我总是想着,这中间必然在某些方面应该卡壳,那要试验也很顺利,让一个无名小辈马上和牛顿、爱因斯坦等齐名,贡献也许还超过他们,好像天底下这样的美事很难发生。试验器材和原理我仔细慎重推敲,却没有看出会有什么问题,唯一的就是驱动,所以我认为,要么就在驱动上卡壳,频率不够。但这个频率我又觉得,超过4.5万赫兹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可能是在1.5万以下,所以当你准备做驱动的时候请告知,我们想办法把它做到1.5万赫兹,这样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3 09:31:30 +0800 CST  
作者:老玩童子 时间:2017-11-13 15:55:03

草哥能解释一下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吗,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是什么鬼?哈哈
==============================
原来就这个问题在好几个帖子里都说过,估计被小编删干净了,这里就重新说一遍,加些新内容。

双缝试验是1807年托马斯•杨做的一次光学试验,他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他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在他这个试验之前,人们对光的性质争论了上百年,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光是粒子,也就是光子,但有人发现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像光的衍射,也有人说是波,但拿不出证据。1818年菲涅耳在巴黎科学院举行的一次以解释衍射现象为内容的科学竞赛中以光的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论并获得优胜。当然,托马斯•杨的境遇并不好,他的论文开始时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20年间竟然无人问津,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是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 于是当时已独自领悟到这一点的菲涅耳立即用这一假设解释了偏振现象,证明了光的横波特性,使得光的波动说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但光是粒子还是波仍然处于争执阶段,特别是后来发现的光电现象,又说明光仍然具备粒子性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波粒二象性”因此大行其道。

那光或者很多粒子究竟是不是“波粒二象性”?今天《多层理论》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光子是一个很长的能量段,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更接近真相。光子是由数百电子拉伸而成,它就像一根很长的细绳,不同的光其具备的能量不同,从赤橙黄绿青兰紫,红外所含能量最大,它的长度最短;紫外所含能量最小,它的长度最长。可能有人会说,《多层理论》的说法好像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应该是紫光最强,红光最弱。其实那是从我们角度看问题所得到的结果,从宇宙看问题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反的。

那为什么紫外线对我们皮肤杀伤最大,红外最小?光辐射到我们身上被我们吸收,它都存在光电现象,并不是光伏电池才会有光电,任何物质都存在光电转换。当含能小的紫外线辐射到我们身体上转换成电子时,它需要的能量多,所以多我们皮肤损害大,红外具备的能量多,它转换成电子时需要能量小,对我们皮肤伤害就小。同样的道理,从宇宙角度观察,红外振荡频率高,紫外振荡频率低,我们所感受的正好相反。后面的结论就更有意思了,我们接受的光照并不是接受能量,而是损耗能量,光子辐射到我们身上转换为电子时,它会在我们身上取走能量。

这就解释了生命为什么需要光。生命现象是含力碳的聚集,它聚集过后需要力释放,而光可以帮助其释放其上面的力,所以所有生命发展都离不开光,各种各样的光。关于双缝试验,那是光子共振引起的干涉,不是波。关于粒子波动说法,主要是我们在以球形运动,因此产生了波的现象,而不是真有粒子波这种东西。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4 09:37:04 +0800 CST  
有没人管管aaa: 2017-11-14 11:09:33 评论
评论 小草骑墙:提到了光伏,刚好,草哥顺便说下光伏发电站的前景,国家规划把光伏电站给予了很高定位,计划取代现在占主力发电的煤电。

太阳光照射,人们觉得温暖,是由于自身和地球物质力的释放,大地是母亲(给予温暖),太阳是父亲(成长)。通透。
==========================
光伏发电站谈不上什么前途不前途的,只是把这里的能量在那里用另一种方式释放出来了。

阳光照光伏上,由于光伏的组织结构,使电子累积而不是穿透,这些电子累积就形成了电位,有了电位差就有了电压,因此可以发电了。但光线照在光伏上,它形成电子是会损耗光伏能量,使光伏晶格发生破坏,因此光伏组件使用时间越长效率越差,最后就损坏不能用了。而恢复晶格是需要能量的,其实就是把这里的能量搬到另一处,这中间还有其它损耗,应该是得不偿失。

关于植物生长为是么需要光。植物是含力碳的聚集,当它被阳光照射时,接受光线照射部分的碳力被损耗,因此发生积累沉淀,它就需要用新的含力碳来补充,那就会吸收土壤和空气中含力碳,而这种补充是需要用水来输送和捕捉的,所以植物需要水,并且在阳光照耀下越长越高。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4 12:09:09 +0800 CST  
有没人管管aaa: 2017-11-14 14:50:10 评论
受教了,其实想想外太空那么寒冷,地球大气层内却这么温暖,人们就应该会思考。
============================
想想宇宙中间的很多现象其实很有意思,像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如果不是《多层理论》推演,我也不知道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后来知道了,它发光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光是负能量,很多物质接受了它的照射,在光电作用下,就会消耗自身能量,慢慢变得松散,最后排斥力减弱,那就被恒星吸引过去了。其实恒星发光是为了吃到食物,不是为别的,就这么简单。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4 15:54:28 +0800 CST  
@生不如死的龙 2017-11-15 07:35:53
光子是负能量,是不是想长寿看来要少晒太阳,多吃化肥种植的粮食?如果想减肥就要多出去晒太阳,多吃植物的老叶子,因为老叶子能量损耗殆尽?

不晒太阳,是不是还要配合减少运动,这有点像坐禅打坐了,??
-----------------------------
哈哈,都不知道想到哪儿去了。
我说光子是负能量也是有根据的,如一个质子,它所控制的原子层电子串的总能量不会超过一个电子,也就是说上千个电子串的总能量不超过一个电子。光子是由这些电子串失去磁力形成的,那光子上面的能量微乎其微。但光子撞到物质表面是会形成电子的,光电效应已经证明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哪怕百分之十转化,那就意味着被撞物质会损失大量能量,所以很多在光线长期暴晒下的物质都会风化。
但这种负能量却是维系着生命演化的整个过程,生命是含力碳的聚集,如果不能力释放,那生命就会终止。假如阳光是正能量,植物越照射就会越枯萎,光伏组件越用效率越高,编织袋越暴晒越牢固,太阳越发光越松散,当然,宇宙不是膨胀,会立即收缩成一个点,所有的东西都会反向运行。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5 08:32:22 +0800 CST  
关于光子是负能量,这个知识很重要,假如我们以后要星际旅行,这个知识就要用上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太阳的磁矩,它就像原子的电子层一样保护着太阳系,里面的东西不让它出去,外面不合适的东西不让它进来,那我们要星际旅行怎么办?我们想到周边恒星去转一转。那只好改变时空,我们用改变时空的办法来进行旅行,这时候恒星的磁矩就对我们没办法限制了,这就像用中子撞击原子,由于中子速度快,在原子核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突破电子层阻碍而进入到原子内部空间一样。

但这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们的飞船不可能携带很多物质能源,假如我们是一千万吨级的旅行飞船,最多携带一百万吨水作为裂解用,过多的能源意为着过多的消耗。那到了一个附近恒星,我打比方,是到了南门二,结果我们能源用完了,慢慢去找水?万一找不到怎么办?那我们就死定了。

这时候光的负能量知识就起作用了,我们可以找一些碎石或者残片,这在任何恒星周边都可以找到,然后放在我们携带的能量场转换器中飞近恒星,利用光的负能量将这些碎石残片裂解,使其成为单质子的氢,然后和贮存的氧结合重新成为水,这时候我们能源又充足了,可以进行下一步旅行,这就是多层理论最后的能量场转换里面的内容。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5 09:14:37 +0800 CST  
大家既然对阳光是负能量已经接受了,后面的事情就好理解了,就是任何物质发热发光,或者给一些物质加热,都是让其损失能量。当物质损失能量时,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就是体积膨胀,辐射光线和炽热。如果一块钢铁很热,说明它损失了能量,它需要能量补充,如果这时候我们把手摸上去,我们皮肤就会被烫伤,因为炽热的钢铁从我们皮肤上取走能量,造成我们皮肤结构链接键因失去能量而断裂,就变糊了或者焦了。

我们要吃食物,一般都要煮熟后食用,这样更容易吸收。加热煮熟的过程就是让食物失去能量的过程,它们从从大分子失去能量,变成细碎的小分子,这样就容易被我们吸收。氢在氧中燃烧,为什么有个燃点?先让氢失去能量,失去能量的氢容易被氧俘获,俘获后氢进一步失去能量,只好以发热和发光来对抗,希望把失去的能量找回来,所有的物质燃烧都是基于同样的原理,所发出的热和光都是负能量,接受光和热的物质都是在失去能量。

太阳表面温度是5770K,大概几十万度,但大家知道太阳核心温度是多少吗?可能让大家意想不到,接近于绝对零度。可能有人说了,这《多层理论》也太胡诌了,表面温度几十万度,核心居然接近绝对零度?没人会相信。那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温度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温度是什么,自然就无法理解太阳核心温度会那么低。

温度就是物质损失能量后所需要吸引能量的势能,损失的越多其势能越高,所体现的温度就越高。太阳表面温度高,是因为能量不断的向太阳内部聚集,这导致大量失能物质向上翻腾,这些物质发光发热的想向外界获取能量补充自己。而太阳内部因为得到能量,它们就变的非常不活泼,势能很低,因此显示其温度很低,所以太阳核心的温度很低。这同时也是我们前面试验所要证明的项目,就是当我们向石墨输入能量时,其温度应该趋向走低。如果其温度变低了,不一定就要悬浮,同样证明《多层理论》完全成立。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6 12:42:44 +0800 CST  
说明一下,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没保留,大家觉得可以,以后或许用上,可以保存下来,防止小编又把它删了。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6 16:10:44 +0800 CST  
@有没人管管aaa 2017-11-16 19:55:03
在被太阳吃掉之前,地球有没可能长成恒星?地球的中心是什么,目前有无中子体?
-----------------------------
讲讲地球的状况吧,昨天说了太阳中心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可能大家爱有疑问,地球中心的温度是不是也很低,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地球核心温度可不低,要比地幔高很多,有六七千度之高,也许比这个温度还高一些。大家可能又有疑问,不是说得到能量是温度降低,失去能量是温度升高,那地球核心一直在失去能量?对,地球核心的增值裂变一直让地球失去能量。

当铀235裂变时会有两个破损质子发生湮灭,并产生快中子。质子湮灭是放出能量,形成两个更轻的元素也是放出能量,但质子湮灭所放出的能量会对任何物质的原子层电子产生毁灭性的伤害,这时候每一个质子湮灭就会带来上千个质子所控制的电子层消失,这些裸质子会重新聚合,重新聚合需要能量,而质子湮灭所放出的能量并不足以提供给这些质子重新聚合,因此重新聚合的原子能量是缺乏的,表面就会炽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快中子在穿过地核地幔时会碰撞减速,它会吸收大量能量变成氢,这使地核地幔温度升高并翻腾。

太阳核心就不存在中子带走能量的问题。由于太阳质量很大,中心形成中子陷阱,当快中子进入那个区域时就被陷在那里,这导致太阳内部裂变的能量都在向中心集中,并使中子核心周边的物质不断缩核,这些超大原子团同样需要能量,因此热量在太阳第三到第四层大量产生,并被轻物质带到表面以光及各种粒子辐射发散到太空中。而太阳中心得到能量,越到内部温度越低,最核心部分只是比绝对零度高一点。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7 09:35:48 +0800 CST  
2017-11-17 09:52:40 评论
任何物质都有一个临界值,恒星为什么到那个状态就爆? 那个状态和什么有关,为毛有的就中子星有的就黑洞了呢 恒星 黑洞也有大有小 看来数量不是关键超微共振比例有关吧
=====================
在形成恒星中,恒星有个临界值,超过多少质量,其中心将形成中子陷阱,那这个星球就成为恒星。但这个临界值并不等于物质结成恒星的极限,它可以无限多,就看周边有多少尘埃和气体,像宇宙第一次爆炸后所形成的尘埃及气体,有无数多,并且在小范围内密集存在,因此可以形成巨型恒星,其质量就是目前的星云。
那恒星形成后,能量都向中心集中,如果恒星内部的能量已经不足以提供给中心,那核心部分就会将这些要从其身上取走能量的物质推开,这就是恒星爆炸,所以爆炸后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有大有小,黑洞也一样,因为决定爆不爆炸的是核心能量能不能取得,而和质量大小无关,只要能量不能取得,它就会爆炸,如果能取得,它就会一直运转。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7 11:59:26 +0800 CST  
光是负能量,发热是物质能量损失后需要回补的势能,发光同样如此,当物质有能量损失时会以发光来应对。那么我所观察到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就好解释了,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的溶化,物质的凝固结晶,物质的气化,物质的化合,物质的燃烧等等,都可以在《多层理论》找到完美答案。

当物质被加热,它损失能量后质子引力减小,对电子层束缚减弱,物质就膨胀了。反之,就收缩了。如果我们继续给它加热,它就会损失更多能量,原子之间的链接难以维持,它开始溶化了,变成了液体流动。如果进一步的让其损失能量,压力没有限制,那它们就气化,一个个原子都拉开空间。

一个物质能量损失很大,它就变得很热,这时候它需要能量补充。当其和其它物质接触,原子层电子就会吸收接触物质的能量,这就是热的传导,把接触到的物质也带热了,实际上是将那个物质的能量吸收到自己身上。燃烧同样如此,当一个易燃物质处于冷却状态,它的能量充足,防守坚固。当其被加热而损失能量时,它的防御能力变低,容易被氧俘获,俘获后能量进一步损失,只好以发光和发热来应对,这就是燃烧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的原理。

植物的生长依赖着阳光。当一个植物萌芽后,它身上碳的水合物被阳光照射,能量出现损失,它就变成了势能,这个势能会对能量充足的溶解碳产生吸引,这些溶解碳不断的补充损失处,结果植物开始生长了。阳光充足,碳的能量损失就大,其吸引的势能就高,植物就会疯狂成长,直到损耗和补充平衡。这中间能量被消耗的碳会发生沉积,它们形成了植物的枝干,支撑着植物的生长。

其实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都是如此简单,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质间的能量争夺战。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8 09:26:59 +0800 CST  
@有没人管管aaa 2017-11-19 09:22:45
电子形成后,组成电子的超微子还是在动态平衡状态么,有超微子离去,同时又会有超微子结合上去,请草哥结合水蒸气到液态水过程的能量传递在超微子及电子层面进行分析。
-----------------------------
那个燃料发电是个很简单的事,物质燃烧是一个失去能量的过程,它传导到锅炉水管里使水失去能量,水因此而汽化,温度升到400度。这时候将高温高压汽化的水注入汽轮机,汽轮机叶片为了躲避能量损失,因此推动汽轮机旋转。汽化水得到能量,温度从进口的400度降到出口的100度。这中间的温差并没有在汽轮机中积累,而是被汽轮机输出到发电机转子上了。

发电机转子旋转切割磁力线,在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产生压差,发电就就有电压输出了,目前绝大多数发电机都是采用正电压输出,意思是从导线获得能量,抽取导线内的电子。一般物质对失去能量非常敏感,反应剧烈,所以用电器具被抽取能量,它们就会发热、发光、或者变成动能。而给它们注入能量,一个个变得懒散,发电输出及使用效率都会极差,因此现在用电器具除非特殊要求,否则都是使用正电压,负电压很少使用。

总的来看,从燃料失去能量,到水失去能量,到汽轮机避免失去能量而将势能转变为动能,在到发电机抽取能量,基本都是一脉相承的。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9 09:47:23 +0800 CST  
再把发电机工作原理讲一遍。
发电机转子转动时,线圈切割磁力线,因为电子上面有个凸起,因此形成的磁力就带有方向性,当磁力线被线圈切割时,线圈上的电子受磁力线影响会发生偏转,和磁力线方向保持一致。当线圈上电子发生偏转时,线圈的未切割部分发生空隙,这个空隙就会在回路中抽取电子补充。电子补充这个空隙后,磁力线切割完毕,线圈内电子因空隙被填充就无法返回,只好位移,这时又一轮切割开始。
线圈内电子不断位移,假如回路中存在电阻,那就会产生电压。如果发电机要保持一定电压,就和回路中电阻阻值有关,阻值越大,所需发电功率越小,反之就越大。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19 12:39:43 +0800 CST  
@有没人管管aaa 2017-11-20 07:27:11
接着蒸汽温差继续来,蒸汽的高温来到空中,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风吹树动,风吹过,人心动,都是能量在流动。风又分南风和北风,对应正电与负电。
-----------------------------
水在地面失去能量,它们变成水汽升腾到空中,在那里因为大量尘埃存在,这些尘埃吸收光线后进行光电转换,变成了静电尘埃,水蒸汽附着在静电尘埃上获得能量冷却下来,当大量水蒸汽都附着在尘埃上冷却,我们就可以看见云,如果有足够的水蒸汽对流,就会形成雨滴。当静电太多时就会形成电压,最后电闪雷鸣。

当蒸汽稀少时就会随着静电尘埃冲到高空,在那里尘埃吸收光线而产生更多电子,氧有了更多能量,因此放开了氢,氢变成氢离子飞向了太阳。氧留了下来,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变成了臭氧,就是三个氧原子结合的产物,这就是地球大气层上空的臭氧层的来源。

还有尘埃因光电转换损失能量而变得更细微,它们飘到了更高空,它们继续损失能量转换光线变电子,这就是地球电离层的由来,那里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都是尘埃水汽进行光电转换而来。
楼主 小草骑墙  发布于 2017-11-20 12:26:55 +0800 CST  

楼主:小草骑墙

字数:53526

发表时间:2017-10-17 00:09: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6 17:40:18 +0800 CST

评论数:17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