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摘要】:在人们、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个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哲学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西方哲学想找而一直都没找到的“哲学的理论基础”。即我们发现了一个康德认为不存在的“哲学的公理”,一个不存在“辩证”情况的哲学性的先天综合判断,从而为“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创立,奠定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哲学,形而上学,先天综合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事物。其中很多事物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比如山川、草木、房屋、人物;有些事物则只看得见而摸不出来,比如各种颜色、图形;还有些事物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而分别只能被耳朵听到、被鼻子闻到、被舌头尝到,它们是声音、气味和食物味道。还有类事物则不能被身体感官所认知,它们是人心中的情感、欲望、观点和看法。上述事物,尽管它们的存在方式不同,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存在。于是我们的问题来了,即这些存在方式不同的事物,它们(被我们判断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这些存在方式不同的事物的存在的?简言之,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这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哲学问题!因为,我从未见他人也曾提过同样的问题。
其次,该问题也与西方存在论哲学研究的问题不同,至少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立场、角度不同。我们这个问题的内涵和意义,清晰、明确、具体,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会引起误解和困惑。但西方存在论哲学那个著名问题就不同了。由于那个问题与语言这个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产生了相关性,受到语言这个工具的干扰和影响,问题的内涵和意义有些模糊,令人费解。所以,本文读者必须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是全新的问题,意义和价值极大,值得认真研究。
事实上,即便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有意义、有价值!未被研究过。而这才是关键。不仅如此,该问题的解决,还将给西方存在论哲学那个问题的彻底解决,带来启示。

二、问题的解决
对于“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可能从我们日常、具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取得。因为,如果我们以“看得见、摸得着”这种具体认知方式,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那么,像颜色和图案这类只能看见但摸不出来的事物,就不能算存在;那些诸如声音、气味等既看不见又摸不到的事物也都将被认为不存在。很显然,这种做法不对,不成立;因为它将导致与事实明显不符的结论。所以,像“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到或尝得出来”这些具体的感官认知方式,是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的。无论是某一个,还是某两个或多个感官组合起来的具体认知方式,都不能作为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那么,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我相信,初次面对该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那些日常、具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不能为其提供问题的答案。康德有句话很深刻。他说:“独立于一切经验原则而作判断的理性,即纯粹理性的领域必然会被忽视掉,因为这个领域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不可能从经验那里得到任何启发。” 1而“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属于康德这段话提到的“纯粹理性的领域”,就是那种“不可能从经验那里得到任何启发”的哲学问题。
难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存在吗?回答是否定的。我这么说是因为,鉴于我们把具体存在方式不同的种种事物都判断为存在的这个事实,已经真实、客观地存在;这充分说明“存在的判断标准”其实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它“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必然会被忽视掉”,这才导致它没被我们在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而已。
那么,这个“必然会被忽视掉”但实际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的“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当本文作者第一时间面对“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灵机一动而直观到的答案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更准确地说则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心灵。在本文,打单引号的‘我’只指人的心灵。2我们正是以我们的心灵,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作为“存在的判断标准”,来判断存在方式不同的事物的存在的。说明如下:
能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固然存在,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事物也同样可能存在。比如声音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因为能被‘我’用耳朵听到而存在;气味虽然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因为能被‘我’用鼻子闻到而存在;情感、欲望、观点和看法等事物虽然不能被人的身体感官所认知,但它们因为能被‘我’直接认知而存在。因此,像动植物这些有形相的事物,颜色、声音、气味与思想观念这些无形或无相的事物,虽然它们的具体存在方式不同,但相对‘我’而言,它们都存在。也就是说,在相对‘我’而存在这一点上,它们没有区别。我们正是根据这一点才把具体存在方式不同的种种事物都看作是存在的。所以,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我’就是事物存在的判断标准。
虽然这个答案,不是我们从具体经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但它却能总结概括所有的具体经验,能在任何具体经验中得到验证和说明。所以,这个命题完全站得住脚。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它具有“直观的确定性即自明性”,“是直接确定的”“直觉性的原理”。3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它具有“直观明证性”。4由此可见,我们发现了一个康德以为不存在的“哲学的公理”。5这个公理就是哲学在理论上进行任何分析、推理的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的大前提;因为它直接“切中思维着的本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结”,6展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哲学寻觅了两千年的自身理论基础,终于被我们找到。
另外,这一发现还可用来总结、概括很多哲学家的工作,并指明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因为它是“哲学的根”,7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精华!篇幅所限,我只选康德做个简要说明。

三,与康德哲学关联的分析
1,非“辩证”的哲学性的先天综合判断
“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是纯粹的哲学性的先天综合命题。分析如下:
首先,该命题是个综合命题。所谓综合命题,就是指命题的主词和谓词是互相外在的,没有隶属关系。即你不能从命题主词的概念中把命题谓词给直接分析出来。而该命题的主词‘我’和谓词“存在的判断标准”,就是这种互相外在的关系。因为我们不可能从命题主词‘我’的概念中把命题谓词“存在的判断标准”给直接分析出来。否则,此命题早该被前人发现,而轮不到我把它说出来。所以,“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是个标准的综合命题。
其次,该命题是个先天命题。所谓先天命题就是指,命题“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8而“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正是这样的命题。它“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是“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换言之,命题谓词“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个“先验的谓词”,而非“经验性的谓词”;9而命题主词“我”更是先验的概念、先天的事物。所以,该命题是真正的先天命题。
若一个命题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那它就是个纯粹的先天综合命题。康德说,哲学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若非二律背反,便不纯粹或“辩证”。但我们的发现是重要而宝贵的例外。
2,“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正因为当时已知的哲学性的先天综合命题都“辩证”、不纯粹;而“形而上学至少就其目的而言是由纯粹先天综合命题构成的”,10“形而上学真正说来只与先天综合命题打交道,而且惟有先天综合命题才构成形而上学的目的”,“惟有……先天综合判断的产生,而且是在哲学知识中,才构成形而上学的根本内容”;11所以康德才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承认任何一种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迄今还根本不曾存在”。12
但现在,情况变了。“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这个命题,就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是“以独断论的方式先天地证明的属于形而上学的综合命题”。13因此,“科学的形而上学”便建立起来了。


附注:
1,《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李秋零 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科学院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编者导言,第9页。
2,平常我们把肉体也当作‘我’,或者用‘我’来指称肉体,其实是对‘我’的误用,是不准确、不恰当的。另外,‘我’与大脑也不是一回事,应该区别开来。还有,把‘我’与人性或性格这些东西混为一谈,也不对。
3,《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565,566页。
4“直观明证性”这个最能表示一个理论观点正确性的哲学观念,在哲学的领域里从一种观念变成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以一个哲学命题的方式生动、具体而又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这还是第一次。此前,这种事只发生在数学领域,而如今也发生在哲学领域。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5,《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566页。
6,同上书,第338页。
7,同上书,第18页。
8,同上书,第2页。
9,同上书,第289页。
10,同上书,第14页。
1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著,李秋零 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7页,第18页。
12,同上书,第18,106页。
13,同上书,第17,106页。


作者:王天兵。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1-27 19:51:50 +0800 CST  
@李琳玉壶 2018-01-27 19:55:24
顶一下,留个记号。
-----------------------------
谢谢老兄的关注和支持。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1-28 14:42:36 +0800 CST  
@zhengsw68 2018-01-27 21:02:01
楼主依然纠结在"我执"之中,长此以往难免会步入尼采的《唯个人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呵呵~~
-----------------------------
感谢继续关注和回复!
我必须坦率地说,您学哲学已经学傻了!要不然,您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你的论文,“我”这个“逻辑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逻辑支撑论证的东西,否则以“我”概念出发的任何逻辑论证都将会导致“逻辑悖论”。】【因为,“我”概念的逻辑有效性本身就依赖于“非我”概念的逻辑有效性,即“我是我”若是一个恒真断言,那么必然就有:“我是非我”同样是恒真断言。】您几时见别人在使用“我”这个词汇的时候,还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一种“逻辑支撑论证”?!我从没看见有人做过这样的傻事,而也从未发现别人在使用“我”这个词汇时,遇到过什么麻烦。
您这就叫执其一端而忘其全体,学哲学都学傻了!
逻辑学必须要与经验结合起来,否则,它就是狗屎,一点用都没有。你在这里只论逻辑,不要经验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您还多少活在经验里,就不会说出这样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傻话。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1-29 12:32:55 +0800 CST  
@zhengsw68 2018-01-27 21:02:01
楼主依然纠结在"我执"之中,长此以往难免会步入尼采的《唯个人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呵呵~~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1-29 12:32:55
感谢继续关注和回复!
我必须坦率地说,您学哲学已经学傻了!要不然,您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你的论文,“我”这个“逻辑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逻辑支撑论证的东西,否则以“我”概念出发的任何逻辑论证都将会导致“逻辑悖论”。】【因为,“我”概念的逻辑有效性本身就依赖于“非我”概念的逻辑有效性,即“我是我”若是一个恒真断言,那么必然就有:“我是非我”同样是恒真断言。】您几时......
-----------------------------
@zhengsw68 2018-01-29 12:38:23
你对我的上述评论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你的这篇《“科学的哲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不正是要确立“科学”的“逻辑基础”吗?否则你能确立什么呢?你不会是仅仅为了自我娱乐一番,其实什么都确立不了吧?
-----------------------------
您的这次回复再次证明了您不具有理解我文章的能力和学术背景。我此文是要给形而上学奠定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而不是【要确立“科学”的“逻辑基础”】。您看,您连我的文章的意思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了您的发言和评论,您让我说什么好呢。到底是谁可笑?
再次强调一遍,在任何正常理智的情况下,“我是非我”都不成立!那是完全不符合逻辑学的基本定律的。明白?我真怀疑您到底有没有学过逻辑学,是自学的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1-30 12:34:36 +0800 CST  
@zhengsw68:
zhengsw68: 2018-02-01 13:10:44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蠢货!就形式逻辑而言,"我是非我"逻辑断言是“我是我”逻辑断言的“逻辑推论”,懂吗? 不要在我面前冒充“懂逻辑”的傻样了!
---------------
您不是蠢货,好吧?!
那您给我们普及一下逻辑知识,而且是您所谓的“形式逻辑”的知识,即您给我们演示一下,您是根据形式逻辑的哪一条规律和理论,是如何从“我是我” 的逻辑断言把“我是非我”这个逻辑结论推理出来的?怎么样?我这个要求不高吧?不过分吧?您不会再装傻充愣把这一基本要求也给推脱掉吧?
您给我们大家讲讲看,您是如何推理出那样一个结论的!
再给您打打气,不要怂!挺住!您给大家演示一下,啊?!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2 11:41:58 +0800 CST  
@zhengsw68 :
zhengsw68: 2018-02-01 13:10:44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蠢货!就形式逻辑而言,"我是非我"逻辑断言是“我是我”逻辑断言的“逻辑推论”,懂吗? 不要在我面前冒充“懂逻辑”的傻样了!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02 11:41:58
您不是蠢货,好吧?!
那您给我们普及一下逻辑知识,而且是您所谓的“形式逻辑”的知识,即您给我们演示一下,您是根据形式逻辑的哪一条规律和理论,是如何从“我是我” 的逻辑断言把“我是非我”这个逻辑结论推理出来的?怎么样?我这个要求不高吧?不过分吧?您不会再装傻充愣把这一基本要求也给推脱掉吧?
您给我们大家讲讲看,您是如何推理出那样一个结论的!
再给您打打气,不要怂!挺住!您给大家演示一......
-----------------------------
@zhengsw68 2018-02-02 22:19:25
傻小子,那你就给我瞪大眼睛看好了,别睁眼瞎找不出瑕疵噢!
逻辑前提:“我是我”为真 (1)
逻辑定理:如果命题为真,那么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也为真。 (2)
逻辑推理:
命题:“我是我”
命题逆否命题:“我不是我”,即“我是非我”。
根据逻辑前提(1)和逻辑定理(2),得出如下逻辑推论:
如果“我是我”为真,那么“我是非我”也为真。
又因为“我是我”在《形式逻辑》的......
-----------------------------
说您学哲学学傻了,您还不认账,今天又多了一个坚实有力的证据。分析给您看,也给大家看!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1,您的逻辑定理(2),它的成立和使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为真的命题”不能是同一性命题,即不能是“我是我”这样的命题。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自相矛盾。即会导致“我是我”和“我不是我”这两个命题同时为真的局面。这是决不允许的,是明显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定律的。您还好意思说自己懂得逻辑学,露馅了吧!说您逻辑学是自学的,您还不承认,现在证实了吧!?
2,您说【 命题逆否命题:“我不是我”,即“我是非我”。】其实,“我不是我”与“我是非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根本不能等同起来,不能混为一谈。可是您居然就恬不知耻、大言不惭地这么做了。我真是服了您了。勇敢无畏地无知无耻到家了!您这根本就不是学傻了,您是学疯了!已经对错不分了!

我对您愚蠢和无知的证明完毕!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3 12:52:14 +0800 CST  

@zhengsw68:
回复你7楼最新评论。
我在本帖第一评论告诉您的形而上学的答案是康德和主流哲学界的看法,而并不是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要把上帝这个东西排除出去。即我理解和认同的形而上学只是关于心灵的学问。这才是我的看法!我的文章也完全遵循了这一点。您跟本就没有搞清楚我本人的观点,就乱扣帽子、打棍子,这是学者应有的表现吗。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4 10:45:44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05 12:21:30
1. “我”并不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严格说, “我”是“存在”是否存在的“判断方”。 即: 事物存在于否, 由“我”来做出判断。 或者可以说:”我“是“判断主体”, 所有被判断的(“存在”)则是“判断客体”。
2. 那么“我”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依据一个“标准”呢?是否实际存在这个“标准”呢?,则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3. 康德的“综合命题”“分析命题”的叙述其实并未实际解决问题, 反而......
-----------------------------
感谢您的关注和认真的回复!谢谢!回答您的问题。
1,针对您的第一段发言。‘我’当然是存在者存在的“判断主体”,但这个命题毫无新意,是一个分析命题。而“‘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这个命题就不同了,它是综合命题,表达了前者没有表达出来的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才是关键。“‘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这个命题是完全符合具体经验的命题,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在否定事实。这绝对是低级的错误。
2,如果您完全站在经验的角度,或者您站在我提出这个问题角度,您就不会有第二段的言论。“‘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明确无误、确凿无疑的事实,不容否认。不要把我的问题与我给出的答案割裂开来,来理解和认识。这样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只有把问题和答案紧密联系起来,来理解和认识,才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3,我不同意您第三段的观点。康德有关先天综合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中最重要、最闪光、最正确的部分,历来被给与很高的评价。
4,至于“先天”这个词汇,确实可以再讨论。其实把它当“先验”——先于感官经验——来理解就不会有多大问题。
5,因文章篇幅所限,我没有过多讨论“我”是否先验的问题,现在稍微简单说一下,“我”本身是先天的事物或者说是先验的事物,这么说应该毫无问题。心灵的存在当然线与具体的感官经验的存在。这也正是“我”的绝对超越性之所在。所有的经验都是“我”的经验,但“我”本身不再具体的感官经验之中。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5 13:44:42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05 12:21:30
1. “我”并不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严格说, “我”是“存在”是否存在的“判断方”。 即: 事物存在于否, 由“我”来做出判断。 或者可以说:”我“是“判断主体”, 所有被判断的(“存在”)则是“判断客体”。
2. 那么“我”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依据一个“标准”呢?是否实际存在这个“标准”呢?,则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3. 康德的“综合命题”“分析命题”的叙述其实并未实际解决问题, 反而......
-----------------------------
续上帖:
6,您此贴最后一段提的问题确实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您的问题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能够结合我的问题和答案,以及我所给出的分析和说明,相信您应该能偶很好的理解“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这句话。它是说命题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7,不太同意您最后一段话中的一些观点。您说【 实际上,离开人的感官印象, “我”就失去意义了。 “我”的所有作用, 必须通过“感官印象”来实现, 比如人的思维, 必须依靠“记忆”, 而“记忆”是什么? 就是记忆下人的各种“感官印象”。没有记忆则无法思维, 没有思维, “我”就彻底失去意义。】您承不承认思维的独立性和绝对自由性?如果您承认这一点,您就不应该过分强调,感官印象的作用和价值。‘我’的存在是有其独立性和绝对性的,这是不应否认的。当然,‘我’与感官及感官音箱的紧密联系也不应该被否认。我同意您这一段的那些分析,没有感官印象就没有思维,但是,您也决不会否认我的观点,即没有‘我’就更是不会有思维。这难道不也是十分明显的道理吗?!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5 14:00:16 +0800 CST  
@上帝之眼2016 2018-02-05 12:38:01
我觉得楼主少了一环逻辑链条,你应该先定义什么叫存在,然后才谈得上存在的判断标准。
而且,追根溯源并不是没完没了的,追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原因是哥德尔定理的存在。因此,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不能判断它们的正确与否。
-----------------------------
感谢您的关注和回复!谢谢。
您的第一段意见,看似有捣乱和搅和之嫌,但其实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那就是我们讨论理论问题,是经验在先,还是应该理论思辨在先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经验在先。这样才符合现实。所以,我在讨论问题时,就不会先去定义“存在”,这个概念,而是利用“存在”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去讨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这样才是符合事实和具体经验的,也才是正确的做法。相反,您的意见,反倒是不切实际的了。这是我的观点。若您不同意,请指教。

至于您第二段的看法,我的意见:如果我们不是在进行纯粹的思辨的话,而立足经验——具体现实的经验的话,就不会存在您提到的那个问题。哲学应该立足于基本经验、具体经验,这样才对。关于哥德尔定理,它也不会去否定明确无误、确定不移的事实吧!?我的命题是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与否一目了然!应该根本就不是问题。不存在无法判定的问题。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5 14:17:34 +0800 CST  
2018北京世界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科学的形而上学”的确立
-----------------------------------------------------------
@弹指123 2018-02-06 08:16:00
我对哲学没多大兴趣。因为哲学好像没标准答案。并且,曾经被坏人利用过。
-----------------------------
感谢您关注和评论。
哲学此前确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一个举世公认的哲学真理,但现在,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我的发现弥补上了这个不足之处。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6 13:11:52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06 08:54:03
楼主应该考虑“标准”概念的解释(或者定义)。
哲学上, 只能慎用“标准”概念。 楼主回头翻阅一下《纯批》, 应该可以有所感觉。或者说, 哲学上是不存在“标准”的。
实用上,“标准”只能是一个工具, 你需要它, 但并不需要随时使用它。
就是说, “标准”只有在被使用时,才具有意义。
在此处,“我”只能是“标准”的使用者, 不能同时又是“标准”自身。 至少, 这是违背逻辑规则的。
-----------------------------
因文章篇幅限制,我的确没有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着墨。关于“标准”概念的解释,我在其他文章里做过。其实就是“参照物”的意思。“存在的判断标准”就是指判断存在的参照物。
不太同意你第二段的观点。康德在《纯批》中其实是有一些蒙的。如果他能看到我的文章,我想他一定会把我引为知己的。而且实际上“先验统觉”就是他的一个标准。
您后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明您没有真正理解我在文章中引用过的康德的一句话,“纯粹理性的领域因为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而必然会被忽视掉”。‘我’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既是标准的使用者,也是标准本身。您如果理解黑格尔,就不会对此有疑问。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6 14:02:04 +0800 CST  
@上帝之眼2016 2018-02-05 12:38:01
我觉得楼主少了一环逻辑链条,你应该先定义什么叫存在,然后才谈得上存在的判断标准。
而且,追根溯源并不是没完没了的,追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原因是哥德尔定理的存在。因此,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不能判断它们的正确与否。
-----------------------------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05 14:17:34
感谢您的关注和回复!谢谢。
您的第一段意见,看似有捣乱和搅和之嫌,但其实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那就是我们讨论理论问题,是经验在先,还是应该理论思辨在先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经验在先。这样才符合现实。所以,我在讨论问题时,就不会先去定义“存在”,这个概念,而是利用“存在”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去讨论“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这样才是符合事实和具体经验的,也才是正确......
-----------------------------
感谢您的继续关注!回答您评论中的问题。
1,您文【你所谓的科学性是只什么?】我提到的哲学理论的科学性,是指哲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公理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就像几何学或物理学那样,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一些确定无疑的公理或定律。此前的哲学(形而上学)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样的公理,一直都没有确立起一个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得到所有人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这一点,您可以在赵敦华教授或张志伟教授编写的《西方哲学史》中看到。)因此,它也就一直都不能被学术界认定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近些年疯传的“哲学已经死亡的”论调就与此有直接的关系。不知我讲明白没有,如果您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要搞明白我说的这些还真的很费事。
2,我的成果当然是理论性的,但却也是对人类全部具体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您不会连经验和理论都分不清吧?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7 11:44:41 +0800 CST  
@儒子可教2011 2018-02-06 12:11:12
本质上, “我”的概念的提出, 的确有其重要意义。而“‘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的命题, 的确已经涉及到了康德哲学的深层问题。
所谓“‘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 本质上仍然围绕“精神与存在的关系”这个老问题。而“‘我’是存在的判断标准”当然并未脱离笛卡尔的“存在即被感知”的范畴。
只是使用“标准”概念显得有些粗糙。可以考虑另选词汇, 而我的观点是不宜使用“判断标准”概念。
此处的“判断”与......
-----------------------------
回答您昨天的问题。
1,谢谢您此贴第一段的认可。很少有读者这么快就认识到,我的命题实际上是对‘我’或心灵这个概念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定义。这表明了您的专业水平。这个定义是此前的哲学界认为,我们人类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2,您此贴第二段,意思大体上是不错的。我,在文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不过,要指出的是,我的工作比所有前人在这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更好,更清晰、更准确、更直接、更完备。提醒您一下,“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说的话,而非笛卡尔的话。
3,您此帖第三句话。您认为“标准”这个词粗糙?难道还有比这个词更准确、更合适、更恰当地吗?我找不出来。欢迎您提供宝贵意见。有更好的词汇,我没理由不接受。
4,您此帖第四段。我觉得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纠结和纠缠了。没有必要。严格说起来,“判断”和“感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理性的行为,而后者则是感性的行为,在理论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5,您第五段话,又回到老问题上去了。我完全不同意您的那个看法。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即便在现代逻辑当中也是如此。而且这种区分不是康德首先完成的,而是休谟的成绩。康德的成绩是“先天综合思想”或“先天综合命题”。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7 12:15:31 +0800 CST  
续上帖。@儒子可教2011:
6,您的后三段话有些莫名其妙。我不知道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说出这样的话的。您说【 要点当然在于“判断主体”的确定, 以及“判断”对“存在”的确定性的承认。争论的焦点在于:“判断”是否应该是“存在”得以确定的分界点。
人们大多坚持:未被“判断”之前, “存在”仍然存在。 而笛卡尔则坚持“判断”做出之后的才是“存在”, 未能作出“判断”的, 并不承认其为“存在”。
这里必须涉及“判断主体的判断能力”的问题。 所谓“未被感知”, 必然包括“超出感知(判断)能力极限”的情况。通俗的说, 就是我们不能感知的“存在”, 我们如何确定他们是“存在”。】
特别是这其中的第一段话,我不知道您的出发点是什么,因为什么问题使您说出这样的话。能解释一下吗?是什么样的问题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思考?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7 12:25:43 +0800 CST  
@新江川王天乓ABC 2018-02-07 12:25:43
续上帖。 @儒子可教2011 :
6,您的后三段话有些莫名其妙。我不知道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说出这样的话的。您说【 要点当然在于“判断主体”的确定, 以及“判断”对“存在”的确定性的承认。争论的焦点在于:“判断”是否应该是“存在”得以确定的分界点。
人们大多坚持:未被“判断”之前, “存在”仍然存在。 而笛卡尔则坚持“判断”做出之后的才是“存在”, 未能作出“判断”的, 并不承认其为“存在”......
-----------------------------
@儒子可教2011 2018-02-07 22:32:15
我的出发点不过就是与你讨论, 表达我的想法。 仅此而已。
凭你一眼就看出来笛卡尔不是柏克莱, 而且已经将自己摆在了与康德齐肩的高度。 以为应该不会遇到这种讨论上的困难了。 如果你真的没懂这段, 当然没关系。 什么时候懂了, 再继续讨论就好了。
祝你的国际哲学大会行程顺利成功!
-----------------------------
感谢您的继续关注和回复。
1,我觉得您此次回复有明显保留。有话尽管说,没有必要过分谨慎。我的修养还不错,您没看到,有人骂我,我依然跟他讨论。因为那毕竟意味着关注和热情,只要是有这一点,我都欢迎。
2,对笛卡尔,我确实没有专门学习和研究过,不了解他的具体研究成果。因此完全有可能如您多说,没有理解您的那几句话。
3,今天再读您那三段话,我已经有了感觉,理解了不少,或者说基本理解了您的意思。“判断主体”的确定,对哲学这门学问来说,是最首要的工作,也是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哲学作为科学才具有其理论基础。
“判断”当然是“存在”得以确定的要点和关键点。没有“判断”的加入,“存在”的确定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您这三段话中的第二段话提到的笛卡尔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也是这种观点。人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认识和看法,是与他们没有清醒认识到主体和客体具有存在的同一性,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直接有关。这不难理解。
至于“判断主体的判断能力”,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判断主体”具有全能的认识能力,它可以通过身体感官来认识事物,还可以通过它天生就具有的理性直观能力去认知不能被感官人质的事物,比如:思想、观点以及无形无相的它自己,或诸如它自己这样的事物。简言之,就是,不能被感知的事物,可以被直观。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8 12:49:50 +0800 CST  
@zhengsw68:
依然欢迎您继续发布这些疯言疯语似的评论。只是我不在具体恢复了,见谅!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8 12:57:08 +0800 CST  
2018-02-07 14:12:23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1.你把你所谓的公理拿出来 2.如果真象你说的,你已经建立起一个以公理为基础的逻辑体系,那你应该知道,在你这个体系内,应该有基本的概念,命题和相应的推理结论。现在我就问你,什么叫存在?
上帝之眼2016: 2018-02-07 14:15:22 评论
评论 新江川王天乓ABC:3.你说说经验如何上升成理论?是不是就象你以为的,把经验罗列出来就是理论了?
-------------------
@上帝之眼2016:
欢迎继续关注和发问!回答您的问题。
1,您好像根本就没有看我的文章,至少没有看完我文章的第二部分,就开始发言和提问了!不然您不会有此一问。我的文章正文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3000字。建议您至少把全文浏览一遍,要不了多长时间。我所谓的哲学的公理就是我在文中提出的一个命题——“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
2,您第二问的理解,没有大错,但却是过于机械化了。哲学应该从一个明确的命题出发,这是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是说哲学必须要找到自己分析、推理和演绎的大前提。以前人们做不到这一点,而我的工作弥补了这一不足。
3,您现在又问到那个问题“什么是存在?”。您很执着!如果是西方哲学的语境中,您这么问,还情有可原,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现代汉语的哲学语境中,您还是这么执着地问这个问题,就是一种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做法。是沉溺在西方存在论哲学研究的困境中不能自拔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存在”这个词汇只有一个词性,那就是动词,或者说副词,它不是一个名词,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存在性的事物的名称,不能也不应该对这个词汇提“什么是”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无理而且愚蠢的做法。这个词汇只有跟在一个主语、一个名词后面,用来表示和形容他的状态,才有意义,才正确。撇开具体的事物,单独抽象的对“存在”这个汉语词汇提出“什么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一种看似聪明时则愚蠢的做法。您在此前的提问中提到的,应该先对存在进行定义,是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错误的意见和看法。这充分说明,您的头脑并不清醒,根本就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理论形势,是不明智的。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8 13:32:07 +0800 CST  
续上帖,@上帝之眼2018:
关于您的第二评,建议您应该再回去好好看一下我的文章,您就会知道,我在经验的罗列之后是有总结和概括性的结论的。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08 13:36:48 +0800 CST  
@杨思基 2018-02-15 16:03:39
【那么,这个“必然会被忽视掉”但实际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的“存在的判断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当本文作者第一时间面对“存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灵机一动而直观到的答案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我’”!更准确地说则是,“存在的判断标准”是心灵。】
==================================
在你这里【我或心灵】的确立是基于【灵机一动的直观】而发生的,也就是某种【知觉状态】。
......
-----------------------------
欢迎大名鼎鼎的杨先生的光临、关注和支持。谢谢!
因为过年离开了几天,没有能够及时回复您的评论,请原谅。
1,您说:( 在你这里【我或心灵】的确立是基于【灵机一动的直观】而发生的,也就是某种【知觉状态】。
也就是说,所谓【我或人之心灵】之存在,只是某种感知的发生、涌现。
或者说,【人之我】只是一团感知、或各种知觉的集合。)
首先,您的第一句话,理解的就有一点问题,或者说不准确、不全面,有很大的偏差。严格的讲,这么说是错误的。分析如下:“灵机一动的直观”是谁来完成的?还不是“我或心灵”吗?!所以,在这里,说“【我或心灵】的确立是基于【灵机一动的直观】而发生的”,就是错误的,是一种根据认识上的先后顺序来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因为,能够直观的只能是“我或心灵”,所以,必定是先有“我或心灵”的存在与确立,然后才有“灵机一动的直观”的发生;因此,心灵的存在和确立,必定是先于“灵机一动的直观”的发生的。所以,您的这种说法很明显是错误的,颠倒了因果,歪曲的事实的真相。
2,由于您的大前提错了,所以,您后面的分析自然也就不成立、不正确。
“我或心灵的”的存在,与这个外在的客观世界在存在上具有完全一样的真实性、确定性和客观性。不能因为对它的认知方式很独特而否定它在存在方面的这些特性。
3,您最后的分析因为同样的原因,也是错误的。那是颠倒因果、混淆事实真相的错误认识。不是像您所说“ 先有【知】,而后确立【我】”,而是正相反。是现有“我”然后才有“知”的确立。
楼主 新江川王天乓ABC  发布于 2018-02-25 11:42:58 +0800 CST  

楼主:新江川王天乓ABC

字数:60697

发表时间:2018-01-28 03:51:5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1 23:02:19 +0800 CST

评论数:10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