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429、石香薷
石香薷,唇形科(Lamiaceae)石荠苎属(Mosl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osla chinensis Maxim.

2015年9月17日,在金华金东区西京村附近的丘陵上见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正在开花,它似乎浑身被柔毛,看上去整体绿中透着白(类似绵毛鹿茸草)。花比较小,淡粉红色,二唇形。折了茎叶闻闻,有明显带着凉味的香气(类似石荠苎属)。看来看去,自己觉得是唇形科石荠苎属。晚上,自己查《浙江植物志》石荠苎属,觉得最接近的是石香薷,可是没有提到它浑身有柔毛这个特点。
第二天(9月17日),在雅畈镇向阳农庄的山上,又见到了这种植物。看来这东西在金华还挺多,可是怎么以前自己就没见过呢?
当天晚上,在一个微信群“书话旧人凑一围”里,网友箱底说可能是石香薷。自己查对了CFH的照片,应该是它。然而昨天查《浙江植物志》时怎么就觉得不是呢?
2015年10月6日,又到金华金东区西京村附近,看到石香薷花期已过,它们的果序比较大。

说起来真有些奇怪,石荠苎属的植物自己早就见到几种(较有把握的是杭州荠苎,另有几种还没能区分清楚),但是石香薷却是在2015年才见到。认识了石香薷之后,又觉得石荠苎属中还是它最容易辩认。

感觉石香薷这个名字有些误导,让我以为是香薷属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10 19:07:44 +0800 CST  
这是补以前菊科蒿属的。最近几天才算稍微弄明白了蒿属的几种。

0103-2、牡蒿
牡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自己开始学习植物知识后,在《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中看到有牡蒿,它的叶子前端宽大,在蒿属中算是比较特殊,所以有印象。可是在很长时间里,却都没有见到它,这让我有些纳闷。按说,这本书里记载的,应该是常见的呵。
之后,大约在网上见过牡蒿的照片,仍是迟迟未见到实物。

2012年8月14日,在浙皖交界的徽杭古道,见到了牡蒿,此前只见过墨线图和照片,现在总算见到实物了。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牡蒿一次。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11 19:11:39 +0800 CST  
还是补蒿属的:

0103-3、白苞蒿
白苞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

2014年9月27日,在安地镇里吴村附近,看到一种花序像奇蒿,但叶却大多3深裂的植物。自己只能定到菊科。9月29日,在QQ群“自然标本馆第一群”请教,网友luoshi说是白苞蒿。自己查对,应该是白苞蒿。这是自己能确定的第3种蒿属植物。
2015年10月4日,在安地镇项村桂花长廊。看到有很多奇蒿正开花,后来隔着小溪看到对面有一种花相近,但叶是复叶,估计可能是白苞蒿。
想起来可能之前在北山也见到过白苞蒿。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12 20:37:51 +0800 CST  
还是蒿属。

0103-4、黄花蒿(附:青蒿)
黄花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rtemisia annua Linn.

青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carvifolia

2012年12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菊科蒿属,觉得菊科是个大坑,自己知道得太少,这一属里自己分不清的就绕过了,只写了当时自己有把握的奇蒿和猪毛蒿。《浙江植物志》里记载的其他的几种,粗粗看了些描述,感觉仍是摸不着边际。

2015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理由就是提取了青蒿素。一时关注青蒿的人似乎也多了起来。自己在知乎和果壳网也看了些文章。

2015年11月14日,武义履坦镇坛头村。一种叶细碎分裂但裂片不是猪毛蒿或茵陈蒿那样线状的蒿属,有花,摘了点叶揉碎了闻,气味不强烈。回家查《浙江植物志》和CFH照片,觉得应该就是青蒿。

2015年12月,因为在微信朋友圈“书话旧人凑一围”里介绍植物到蒿属,起念起码要把自己常见的几种稍微搞搞明白。
《浙江植物志》说,蒿属植物浙江约20种1变种。其中黄花蒿与青蒿比较像(这两种与其他的相对容易区分)。
查看自己拍过的蒿属植物照片,发现2006年和2007年在金华解放西路一处荒地上(原友谊家具厂的荒地上)见的蒿属植物特征如下:头状花序近球形;上部叶(与苞片叶)细碎分裂;花淡黄色。这些让我觉得它接近黄花蒿或青蒿。对照《浙江植物志》菊科蒿属分种检索表和形态描述,根据叶片形态(中轴无栉齿)和头状花序形状(近球形而不是半球形),认为是黄花蒿。再看2015年11月14日在武义履坦镇坛头村见到的那种,也应该是黄花蒿。
至于青蒿,自己还不能确定是否见过。

《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各论中说:

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 annur Linn.,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

这里说得很明白,提取青蒿素的是黄花蒿。究其因,是植物学的命名与中医药的命名发生了错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13 22:07:00 +0800 CST  
还是蒿属。

0103-5、野艾蒿(附:艾)
野艾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注:FOC已修订为Artemisia lancea Vaniot(矮蒿)

艾,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金华本地有些人春天的时候到野外剪一种叫“蓬”的东西,用来做清明馃。那时候,根据它的叶形,也能认出它。它的叶略有些像菊花的叶,叶面灰绿色,叶底灰白色,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闻着很感觉舒服。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知道“艾”这个名字。端午时节,菜场里常有农民把艾叶和菖蒲扎成一束束拿来卖,说是能辟邪祛瘴。见到多了,觉得艾和“蓬”的叶子很像,但又似乎不太一样。

自己对植物感兴趣,学习了一些植物知识之后,对“蓬”反而没有把握了,搞不清楚它究竟是哪种植物,只能判断大致是菊科蒿属。原因是蒿属下有很多种,有些种比较接近,具体的哪种就难以判断了。
2006年到2007年间,单位(黄村变)外面的野地里有不少蒿属植物(同一种),能经常观察它们。我看着它们从苗抽出直到开花。自己也查过一些资料,可是始终也没有弄清楚(定到种)。

2010年2月2日,之江草木论坛的网友gaohaojie发帖讨论浙东地区做青饼的原料,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确认至少有三种:鼠麹草、泥胡菜、蒿属的一种,可蒿属这种究竟是哪一种,没有定论。

2012年12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菊科蒿属,觉得菊科是个大坑,自己知道得太少,这一属里自己分不清的就绕过了,只写了当时自己有把握的奇蒿和猪毛蒿。《浙江植物志》里记载的其他的几种,粗粗看了些描述,感觉仍是摸不着边际。

2015年12月8日,因为在微信朋友圈“书话旧人凑一围”里介绍植物到蒿属,起念起码要把自己常见的几种稍微搞搞明白。
查看2006年到2007年间在单位外面的野地里拍到的蒿属植物照片,并与《中国植物志》的形态描述和《浙江植物志》蒿属分种检索表对照,归纳出它们的特点如下:

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
上部叶羽状全裂;苞片叶基本不分裂。
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圆形(较长)。
花紫褐色。

根据以上,判断为野艾蒿。附带也认出了艾蒿,它的叶裂片相对野艾蒿要宽得多。
同一天,认出的还有黄花蒿。

总结自己对蒿属的认识过程。似乎本来不应该这么晚才判断出野艾蒿、黄花蒿,究其因,首先还是认知水平的问题。开始时看植物志的形态描述,很多名词术语看不懂,一下就被吓住了,故而没有继续查对,于是就搁在那儿了。其次,自己觉得不是有畏难的情绪作祟,尽管有很多地方不懂,但其实硬着头皮查下去,也是会有些结果的,比如这次的查对。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14 22:40:48 +0800 CST  
0430、杭州石荠苎
杭州石荠苎,唇形科(Lamiaceae)石荠苎属(Mosl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osla hangchowensis Matsuda

2009年9月6日,在永康倪宅村附近的山上,看到有种唇形科的植物正普遍开着花,自己猜是石荠苎属的,它的花比较大。另有一种与它接近的,叶子披针形,花小一些,不知是不是同属的。
2009年10月22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国道说:可能是杭州荠苎或苏州荠苎,因为花序疏离,花看起来也比较大。这二者间我偏向于杭州荠苎,因为照片看起来苞片比较大,比花梗还长。自己查《浙江植物志》,也觉得是杭州荠苎,另一种自己认为是苏州荠苎。
2009年11月22日,又在之江草木请教。网友老蒋说:赞同杭州荠苧。
这样,算是认识杭州石荠苎。

之后几年,似乎没有见过杭州石荠苎,或者是见了也没有留意。
2014年10月4日,在金华澧浦镇积道山,又见到杭州石荠苎。自己当时对它似乎已经有些淡忘了,觉得花序比较特殊,只能认到是石荠苎属的。
2015年12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石荠苎属,查了些资料,算是对这一属稍有了解,再翻检自己拍的照片,“发现”在积道山见到的这种,还是杭州石荠苎。按照某些故作高深的说法,就是“回到”杭州石荠苎。
顺便说说,杭州石荠苎拉丁名的种加词“hangchowensis”,就是“杭州”的意思,这是因为它的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杭州。很多植物名中包含地名的,都是这种情况。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21 22:04:02 +0800 CST  
0431、石荠苎
石荠苎,唇形科(Lamiaceae)石荠苎属(Mosl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osla scabra (Thunb.)C. Y. Wu et H. W. Li

我最早是在2005年遇见石荠苎属一种植物,之后渐渐接触到多种,可是做为属长的石荠苎却迟迟不能确认。
2015年11月底,写“青眼草木”系列到石荠苎属。自己根据《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的分种检索表和有关描述,做了一个自己可能遇到过的几种石荠苎属植物的对照表。根据此表,归纳出石荠苎的特征:
植株较高大(可达1米);茎及枝密被短柔毛;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较长(2.5-15厘米);苞片卵形;花萼二唇形,上唇3齿呈卵状披针形(锐),中齿略小,下唇2齿线形。
按此,对照自己拍的照片,基本能够确定哪些是石荠苎。
回想起来,石荠苎在平地上(不是山上)如田埂、荒地等处较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23 22:27:37 +0800 CST  
0432、苏州荠苎
苏州荠苎,唇形科(Lamiaceae)石荠苎属(Mosl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这种石荠苎属植物接触得比较早,在2005年就见到了,金华周边的小山上很多,晚秋时节尽是它们的花。当时有人说这是并头草(唇形科黄芩属)。大约是2007年,又有人说这是石荠苧。
直到2012年秋天,自己对植物的了解稍多,觉得这种植物肯定不是黄芩属,而应该是石荠苎属。而且随着自己去过的地方增多,发现在金华周边,只要是小丘陵,就有这种植物,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自己查了《浙江植物志》,又没有能对上号的。
比较尴尬的是,到2015年11月写“青眼草木”到石荠苎属,我还不能确定自己见到最多的这种究竟是哪个种。
2015年11月底,写“青眼草木”系列到石荠苎属。自己根据《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的分种检索表和有关描述,做了一个自己可能遇到过的几种石荠苎属植物的对照表。根据此表,归纳出石荠苎的特征:

植株高12-50厘米,纤细,多分枝。
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具细锐锯齿,但近基部全缘。
轮伞花序疏离,形成长2-5厘米总状花序。
苞片小但相对较宽,近圆形至卵形,先端尾尖。
花萼近相等,上3齿披针形,下2齿狭披针形。

我觉和这其中的最关键是叶形。叶这么窄的此外只有石香薷,但石香薷苞片覆瓦状排列,花相对小得多,比较容易区分(说来奇怪,自己居然在2015年才见到石香薷)。排除了石香薷,叶片这么狭窄的就只有苏州荠苎了。当然这样判断的前提这种植物确实在《浙江植物志》石荠苎属的范围内。又查《中国植物志》石荠苎属,里面也没有另外符合上述特征的。那么,就是它了吧:苏州荠苎。
这样,算是解开了10年之久的迷惑。

回头总结自己对石荠苎属植物的认识过程,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拍照片时由于不知道要拍哪些特征部位,往往重点就放在花上,可能再拍叶、植株物体,像苞片、花萼这些细小的部位就没怎么注意。看来以后拍植物时最好还是要根据植物志的描述以及分种检索表的区别要点。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26 20:27:41 +0800 CST  
@黄叶白头 2015-12-26 20:44:12
植物盲跟着搂在闲逛百草园。
偏科普的文字,要做大量的资料查找,工作量大啊。
-----------------------------
谢谢关注!
实在说,做科普我的水平还不够。这个帖主要是记录自己见过的植物,当然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的关注和参与。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5 21:56:38 +0800 CST  
@清菊望天凉 2015-12-30 10:46:53
楼主别年底就偷懒~
-----------------------------
清菊新年快乐!
前些天回老家去了。
不过好象我每年春节以及之后较的一段时间都会偷懒:-)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5 21:59:31 +0800 CST  
@墨酣 2016-01-02 21:36:45
青花,请教一种植物:因为图片发不上来,只有描述了。家人是祖传的草药,治急性乳腺炎等。嚼之发热,过后会牙龈松动。长得象何首乌的藤蔓植物,叶子也象,但光滑带腊质。背面暗红色。
大概就这样。不好意思象猜谜,我尽量去发图过来。
拜托拜托。

-----------------------------
不好意思,前些天出远门了,都没上网,今天才看到。
那植物我不认识,猜是防己科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5 22:20:03 +0800 CST  
@墨酣
在专业的群里请教,有人说是常春藤。我觉得还是有疑问,你再查对核实看看。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5 22:42:27 +0800 CST  
0434、小鱼仙草
小鱼仙草,唇形科(Lamiaceae)石荠苎属(Mosl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Mosla dianthera (Buch.-Ham.) Maxim.

可能是比较晚了,在网上见到植物爱好者帖的小鱼仙草的照片,当时只知道是石荠苎属,具体的形态特征则不甚了了。

2012年12月5日,陪一位专业人士找杭州荠苎和兰香草。他和我说起过常见的石荠苎属还有小鱼仙草,并说到这一属植物上下花萼有区别。当时听了只记往了有区别,具体的内容却忘了。

2015年11月下旬,写青眼草木到石荠苎属,整理了这一属的特征和区别。小鱼仙草的特征是:植株相对较高大;植株几乎无毛;叶缘具锐尖的疏齿;苞片针状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较长;花萼二唇形,上唇3齿卵状三角形(钝),中齿较短,下唇2齿披针形;花淡紫色。与小鱼仙草接近的是石荠苎,但石荠苎植株被毛,花萼上3齿锐。
再查看自己的照片,果然其中有小鱼仙草。
与石荠苎一样,小鱼仙草也是在平地就较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5 23:27:05 +0800 CST  
0435、牛至
牛至,唇形科(Lamiaceae)牛至属(Origanum),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
拉丁名:Origanum vulgare Linn.

最初知道牛至是从《《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这本书里(这是我最早用来辩认植物的书),但很长时间都都没有见到实物。
2009年6月14日,在永康倪宅的山上见到一种植物,不知怎么的自己越来越觉得它就是牛至,拍了植株的照片上网查对,似乎是,但也没把握。
之后,每隔几天就去看它,发现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一直等到7月2日,这种植物开花了,拍了照片上网一查,果然是牛至。
7月6日,在家查牛至的资料,发现它来头不小而且历史悠久,“古希腊时就有用牛至治疗疾病的记载,古巴比伦人亦将其用于非常广泛的医药用途”,而且还是西餐中重要的调料。
但是我感兴趣的是牛至这个名称的由来,却怎么也查不到。
有时胡思乱想,觉得马来对牛至,倒是挺好。

奇怪的是自己在金华周边其他地方没有再见到牛至。
2012年8月14日,在浙皖交界的临安清凉峰徽杭古道,又见到牛至。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6 18:46:32 +0800 CST  
0435、紫苏
紫苏,唇形科(Lamiaceae)紫苏属(Perilla),一年生直立草本。
拉丁名: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

紫苏是常见的药用植物,在自己学习辩认植物之前就已经多次见过,它的形态多少显得有些怪异(茎紫色;叶面深绿叶背紫色),所以有些印象。
根据自己可查的照片,是2005年7月23日,在金华环城北路一处第一次拍到紫苏。当时用的是自己接触到的第一个数码相机,索尼的P52。第二天,知道了它的名字。
2005年8月20日,还是在环城北路,我看到紫苏开花了。花也是紫色,很小。

2005年10月11日,拍到了开花的白苏。它的气味与紫不太一样,只是略像茴香的香味,没有紫苏的药味。记得是在哪个论坛上请教,有人说是白苏,并说它也算是紫苏,因为连变种也算不上。以自己当时极少的的植物知识,这番话让我云里雾里,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外观差别这么大,居然还算是同一种植物。那以后有一段时间,自己似乎又把它忘了。

2008年9月6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见到一种叶子很像苎麻的植物,有茴香的香味,觉得似曾相识,可能是白苏。10月18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见血封喉确认是白苏。大约从此后自己能确认白苏了。

之后经常看到紫苏和白苏,紫苏一律是种植的,白苏则往往是野生,至少是逸为野生。

《中国植物志》紫苏的形态描述中说:
“本植物变异极大,我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据近代分类学者E. D. Merrill的意见,认为二者同属一种植物,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又白苏与紫苏除叶的颜色不同外,其他可作为区别之点的,即白苏的花通常白色,紫苏花常为粉红至紫红色,白苏被毛通常稍密(有时也有例外),果萼稍大,香气亦稍逊于紫苏,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

反正我是想不通,明明差别这么明显,却要归并为一种。而有些差别很小的,却偏偏要独立开来分为两种(例如鸡眼草与长萼鸡眼草)。何况按自己所见,白苏往往野生,紫苏则都是种植,那么相对而言白苏才接近原生种。要不,白苏命名为“苏”更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07 22:13:15 +0800 CST  
0436、夏枯草
夏枯草,唇形科(Labiatae)夏枯草属(Prunell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runella vulgaris Linn.

2005年,在夜市地摊上买了1970年代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一、二集,里面记有夏枯草,大约是名字有些特别,所以印象深刻,但实际上没见过。这一年夏天,在当时上班的地方附近的一处荒地里看到了一些枯萎的草(其他很多草都还欣欣向荣呢),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夏枯草。拍了照片到网上问,结果有人说是益母草。后来确认了那确实是益母草,这个经历说明辩识植物想当然肯定是行不能的。

2006年春天,在金华北山上看到了白毛夏枯草(筋骨草),向人请教、自己查资料后才知道,虽然它的名字里有“夏枯草”三字,其实与夏枯草虽同是唇形科但并不同属,所以它也不是真正的夏枯草。有时植物的名称也常常给人误导,比如红枫、法国梧桐、大叶黄杨等等,都会让人产生非是而非的要领(至少对我是如此)。

2007年6月2日,在金华汤溪镇九峰山进了景区山门的路边看到了一种植物,花序大大的就像一个松果(金华话叫松蒲),脑子里一闪念:夏枯草。拍了照片,自己查证加上网请教,果然就是久闻其名而难得一见的夏枯草。这样,总算是见到它了。

2008年5月14日,在金华婺城区黄村附近的荒地里拍植物,突然地,在路边发现了夏枯草,仔细一找,周围还有不少呢。之后,多次去那里,拍了很多照片。到5月27日,我看见花期已进入尾声。

2009年4月27日,在永康花街镇倪宅村前山上,先是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有几株夏枯草在开花。之后,常常在这里观察它们。5月6日,在那附近发现有夏枯草小群落。5月21日,夏枯草花期将尽。6月14日,夏枯草真的枯了。

2010年5月1日,在单位的草坪上意外发现了夏枯草(实在没想到草坪也会有,之前都是在山区见到)。接下来几天,在那附近发现有多处。回想起来,前些天自己已经看到了它们未开花的植株,但直到开了花才认出来。所以自己总结出来:多观察,有时需要等待,即使就在身边都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到了5月下旬,夏枯草的花越来越多,我看到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花期持续到6月上旬,就渐渐消退了。

2012年5月,到金华北山的一条机耕路上,发现路的两旁和路中间有很多夏枯草正开花,有许多粉蝶在飞平飞去采蜜。这里的夏枯草比单位里草坪上的普遍长得要稍高些,也许是生境不同吧。

回顾自己见到夏枯草的经历,好像比较多意外的惊喜,尤其是单位的草坪上的夏枯草,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些也正是我辩识植物过程中的乐趣之一。

夏枯草的花序有些特殊,自己直接的观感是花长在一个较粗的穗上,按《中国植物志》的描述是:“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夏枯草的花是典型的唇形花,下唇中裂片边缘有流苏状小裂片,透着几分精致。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10 14:44:19 +0800 CST  
@清菊望天凉 2016-01-11 11:56:19
更改“有许多粉蝶在飞来飞去采蜜” 楼主是五笔打字滴~ :)
-----------------------------
谢谢指正!是用五笔打字。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11 23:15:16 +0800 CST  
0437、透骨草
透骨草,唇形科(Lamiaceae)透骨草属(Phry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hryma leptostachya subsp. Asiatica
注:CFH按Cronquist系统归入唇形科(Lamiaceae);《中国植物志》则为透骨草科(Phrymaceae)透骨草属(Phryma)。

2012年8月12日,在临安十门峡景区,看到一种植物,花很细小,但细看也精致。第二天,在十门峡景区里另一处,又见到了这种植物。8月22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soph00说是透骨草。
至目前为止,只在清凉峰十门峡景区见过。

2016年1月6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透骨草,这在自己的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名录中是属于唇形科(Lamiaceae)。查《浙江植物志》时,发现其中的透骨草分类属于透骨草科(Phrymaceae)透骨草属(Phryma)。再查《中国植物志》,也是如此。回头再查CFH,其物种详细信息页上信息如下:

CFH分类系统位置:
地球 Terrae [三域系统]
真核域 Eukarya [三域系统]
植物界 Plantae [三域系统]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传统系统]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Cronquist系统]
菊亚纲 Asteridae [Cronquist系统]
唇形目 Lamiales [Cronquist系统]
唇形科 Labiatae [Cronquist系统]
透骨草属 Phryma [FRPS系统的唇形科Labiatae]

Cronquist即克朗奎斯特,克朗奎斯特系统是较新的分类系统(好象是1981年?)。但是《中国植物志》透骨草科的描述中说:“……A. Cronquist(1981)等学者主张将透骨草属归入马鞭草科Verbenaceae。”搞不懂是怎么回事。
因为自己是根据CFH的名录的顺序来写“青眼草木”,那么暂且还是按CFH的分类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11 23:21:41 +0800 CST  
0438、南丹参(附:丹参)
南丹参,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Salvia bowleyana Dunn

丹参,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Salvia

2007年4月15日,在金华北山的盘山公路边见到一种正开着紫色唇形花的植物,花的形状在我看来有些奇怪。6月15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网友dingding和寻雨都说是丹参。不过从之后的情况看,似乎自己也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8年5月9日,在金华蒋堂镇一处,意外看到一种种植的植物,叶是复叶(我看到有5~9出),看花似乎是唇形花科,但样子比较怪。当时自己猜是丹参,可能那时对在北山上见过的丹参可能已经淡忘了。5月13日,在浙江植物论坛QQ群里请教,有网友说是丹参。

接下来几年,可能在网上多次见过南丹参和丹参的照片,但自己有确切记录的则要到2011年5月19日开始才又见到这种植物,地点正是在2007年初次见到的地方。
之后每年在金华北山都能见到了,在金华周边的其他地方也见过。
查《浙江植物志》,丹参只有栽培的,那么自己见到的应该都是南丹参了。

2015年4月27日,在兰溪黄大尖附近的山上,见到有几处南丹参小群落,有几处花开得很旺。

2016年1月,写青眼草木到南丹参,又查阅了资料。
对照自己拍的照片和CFH图片库的照片,发现仍是难以区分丹参和南丹参:萼的形状基本一样,并不是明显的分为钟形和管形,或者有过渡的形态;花冠筒一般都伸出萼外,且都向上弯曲,似乎不存在平伸的情况;叶形也基本上差不多,至少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个情况让我感到沮丧。正觉得无计可施之际,又翻《浙江植物志》,在南丹参的形态描述下看到以下的话:

“本种与丹参极相似。据记载,本种萼筒管形,花较小,小叶片卵状披针形,两面除脉疏生柔毛外余无毛。但实际观察,除萼筒后者为钟形外,其他如叶形及毛被均有变化;本种的顶生小叶有时亦可为卵圆形,叶片两面在花时均可具短伏毛,但毛被不如丹参多而长。浙江野生标本中多系本种,仅少数栽培地中所采标本似系丹参,因二者之间较难区分,尚有待于今后再行研究。”

原来对专家来说区分丹参和南丹参都是这么困难,这让我释然。那么反正野生的就都是南丹参吧,但自己2008年在蒋堂镇看到那种栽培的,原本觉得可能是丹参,可是仔细看萼筒明显不是钟状而呈管形,还是南丹参的特征比较明显。

丹参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根外表赤红色。《本草纲目》说得很有趣:“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12 23:40:57 +0800 CST  
谢谢楼上夸奖!
感觉有点惭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6-01-13 22:57:07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