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411、胡桃
胡桃,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落叶乔木。
拉丁名:Juglans regia Linn.

2012年8月14日,在清凉峰徽杭古道(十门峡景区附近)见到了胡桃,记得是带队的张老师说的。当时的感觉是:终于见到你了。好像到目前为止我只这么一次见到胡桃树。

胡桃就是核桃。
《图经本草》说:“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
《本草纲目》则说:“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或作核桃。《梵书》名播罗师。”
大致说明了名称的来源。但是每样西域的东西都坐实了由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恐怕他也不堪重负。
关于胡桃的分布,《浙江植物志》说:“新疆(霍城、新源、额敏)海拔1300-1500米的山地有大面积野生林。”奇怪的是《中国植物志》只说:“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分布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并没有提到原产地。

记忆中,我很小的时候在幼儿园内见过另一种核果长圆形的核桃,还吃过果肉。现在想起来这事,查了《中国植物志》也仍不知道是哪一种。也许记忆并不可靠?

胡桃科以胡桃为名,那就在此总结一下自己目前所知的这一科特征:
落叶乔木。叶多奇数或稀偶数羽状复叶。花单性,雌雄同株,多为柔荑花序。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08 22:51:17 +0800 CST  
0412、灯心草
灯心草,灯芯草科(Juncaceae)灯芯草属(Juncu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J Juncus effusus Linn.

说来奇怪,按说灯心草是比较常见的植物,但是我在金华及周边确切见过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金华劳动路上太阳城西南角的草坪,现在这块草坪已经没有了。
2005至2006年,我上班的地方就在太阳城附近。那时恰好开始关注植物,那草坪成了我观察和发现植物的园地,经常在那转悠。
2005年12月20日,可能是我第一次见到灯心草,它们密密麻麻的一丛一丛。当时觉得似乎小时候见过,但想不起来当时的地点和情形了。
2006年1月4日,通过在踏花行请教和自已查资料,知道了灯心草。从资料里知道,我所看到了一根根圆柱状像叶的,其实是茎,它的叶片已经退化了。我还曾经根据资料描述,折断灯心草的茎,看到里面的白髓,这些就是所谓“灯心”了。
2006年4月23日,我看到灯芯草开花将要开花(有花苞一样的东西长出来)。5月7日,灯芯草开花了。
2007年3月22日,又到太阳城草坪上看灯心草。那以后,就没有再去那里了。

可能以后在其他地方也许见过灯心草,只是没有记录,究其因,可能是因为不惹人注目又不容易拍,尤其在没有花时。
随着认识的植物增多,反倒觉得自己对灯心草与莎草科的一些植物难以区分,比如就曾经把类头状花序藨草又叫(玉山针蔺、龙须草)当成灯心草了。
看到资料里说灯心草可用于编织,想起来似乎金华一带常用的草席可能就是用灯心草的茎编的。

写“青眼草木”系列到灯心草,查了《浙江植物志》,发现居然有7种!灯心草属分种检索表如下:

1、叶片退化呈刺芒状或缺;花序假侧生,总苞片似茎的延伸。
2、茎直径1.5-4毫米;叶片大多退化殆尽;子房3室……………………………1、灯心草
2、茎直径0.8-1.5毫米;叶片大多退化成芒刺状;子房不完全3室…………2、野灯心草
1、叶片正常发育;花序顶生,总苞片叶状或苞片状。
3、花在花序分枝上单生;叶片扁平或边缘内卷,线形。
4、叶基生;花被片披针形,先端尾尖;蒴果显著短于花被片……………3、柔弱灯心草
4、叶基生兼茎生;花被片卵状长圆形,先端钝;蒴果长于花被片…………4、细灯心草
3、花在花序分枝上排列成小头状花序;叶片圆柱状或压扁,或多或少中空而具横隔。
5、叶片圆柱状,单管型,具贯连的竹节状横隔;雄蕊3…………………5、江南灯心草
5、叶片压扁,多管型,具不贯连的横脉状横隔。
6、茎两侧通常显著具翼;叶耳缺;雄蕊6………………………………6、翅茎灯心草
6、茎两侧无翼或有时上部具狭翼;叶耳存在,小;雄蕊3……………7、星花灯心草

细看检索表,“叶片退化呈刺芒状或缺;花序假侧生,总苞片似茎的延伸”,那么自己见过的也就是灯心草或野灯心草这2种,另外5种可以排除了。再往下看,灯心草“茎直径1.5-4毫米;叶片大多退化殆尽”,野灯心草则“茎直径0.8-1.5毫米;叶片大多退化成芒刺状”,则自己见到的是灯心草无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09 22:12:09 +0800 CST  
0413、金疮小草(附:紫背金盘)
金疮小草,唇形科(Lamiaceae)筋骨草属(Ajuga),一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Ajuga decumbens Thunb.

紫背金盘,唇形科(Lamiaceae)筋骨草属(Ajuga),一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Ajuga nipponensis Makino

根据自己的照片,最早看到金疮小草是2006年3月31日,地点是在金华北山双龙洞风景区。当时看到这种浑身毛绒绒、开着唇形白花的植物,真感觉是见到了奇花异草,惊奇而欣喜。
2006年4月4日,在自己住的小区小花坛里,发现居然有人种着这种草,正开着花。这着实让我惊喜。
2006年4月5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知道了这种植物叫白毛夏枯草。
2007年4月15日,在北山一处路边,又见到它。可能那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人称它为筋骨草或白毛筋骨草,我居然又把它的名字记成白毛筋骨草了。5月16日,又一次在踏花行请教,网友pepo说是:金疮小草(伏地筋骨草)。5月17日,又在绿镜头论坛请教,网友老蒋解释得很详细:金疮小草、白毛夏枯草、白毛筋骨草是同物异名。
之后,在金华及周边的山里,多次见到这种植物,看来它们也是挺普遍的。

2012年,因为多次见到这种,想多了解一点,查了些资料。《浙江植物志》记载,唇形科筋骨草属浙江仅2种:金疮小草和紫背金盘。紫背金盘的描述中说:“本种与金疮小草很相似,但植株近直立,较高,花时常无基生叶;叶片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轮伞花序生于茎中部以上,成稍密集的假穗状花。”对着自己拍的照片看了一阵,觉得还是不容易区分。

写“青眼草木”系列到唇形科筋骨草属,查《中国植物志》,筋骨草属分种检索表中金疮小草与紫背金盘的区别如下:

17叶匙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至几长圆形;植株花时具基生叶,平卧,具匍匐茎,逐节生根。…………………………………………………………………………………金疮小草
17叶阔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植株花时通常无基生叶,通常直立,稀平卧,从基部分枝。 ………………………………………………………………………………………紫背金盘

《中国植物志》中。紫背金盘又有一种矮生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矮小,细弱,被密柔毛,从基部分枝,上升,稀具匍匐茎……”,这不又与金疮小草接近了?
又见到在紫背金盘的矮生变种描述中说:
“以上二变种(指紫背金盘原变种与矮生变种)之间在体型上有中间类型,不易划断,同时本种与金疮小草的各类型,亦有相连之处。按这种情况看来,这两种似有合併的必要,但在牧野(Makino, T.)的《日本植物图鉴》,工藤祐舜(Kudo,Y.)以及最近的一些日本植物分类学家们[如大井次三郎(Ohwi, 1956)大日本植物志》]等的著作中,仍作两种处理,由于我们掌握的日本材料不多,因此,对这两种处理没作太大的变动,仍待继续深入研究。”

嘿嘿,上面说的“中间类型,不易划断”这些正是我感到难以区分金疮小草与紫背金盘的地方,权威志书都这么说,我也能自我安慰了,甚至还不是安慰而是鼓励。我根据自己极有限的经验,确实是觉得有些植物的区分弄得太细,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10 21:45:46 +0800 CST  
0414、风轮菜
风轮菜,唇形科(Labiatae)风轮菜属(Clinopod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tze.

风轮菜属的植物是比较早就遇到了,但是属长本尊却迟迟未曾谋面。
2012年6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风轮菜属植物,花比在公园、草坪、野地里常见的风轮菜属明显要大一些,花序的形状也不太一样。当时自己猜可能是属长风轮菜。回家查《浙江植物志》,应该就是它。
说来有些奇怪(可能也算是正常),认识一种植物之后,会多次的遇见它。风轮菜也是如此。哪位哲人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012年7月19日,在金华北山上又见到风轮菜。
2012年8月12日,在临安十门峡景区,见到风轮菜。
2012年8月16日,在临安十门峡景区栈岭湾,见到一株比较大的风轮菜,从高处近乎平行于地面伸展、生长,主茎上有很多花序,感觉比较怪。
2013年7月30日,在温州泰顺县乌岩岭景区,见到风轮菜。
2013年7月31日,在温州文成县铜铃山景区,见到风轮菜。
2013年9月20日,金华北山,在过黄大仙祖宫附近风轮菜。
总结一下,都是在山区见到,平地上似乎还未见过。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省风轮菜属共4种:风轮菜、细风轮菜(瘦风轮菜)、光风轮、风车草。
到目前为止,自己见过风轮菜、细风轮菜(瘦风轮菜)、光风轮这3种。根据检索表和形态描述,做了个表格,列出各部位的特征,就比较容易区分了。比较而言,风轮菜植株高,茎粗,花大,花期迟。细风轮菜与光风轮的区别则在于茎和花萼被毛情况,细风轮菜有毛,光风轮(从名字就看出)无毛或至少少毛。

《救荒本草》有“风轮菜”,全文如下:
“生密县山野中。苗高二尺余,方茎四楞,色淡绿微白,叶似荏子叶而小,又似威灵仙叶微宽,边有锯齿叉,两叶对生,而节间又生子叶极小,四叶相攒对生,开淡粉红花。其叶味苦。”
校注者按语说:“本品即唇形科植物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tze.。”看图确实像是风轮菜属植物。
但是《救荒本草》有“风轮菜”,全文如下:
“生密县梁家冲山野中,苗高一二尺,茎方,紫色,对节生叉。叶似山小菜叶,颇长。抪 梗对生。叶顶及叶间开淡紫花,其叶味微苦。”
校注者按语说:“《图考》卷五引本条,药图亦相似。王作宾先生将本品确定为唇形科植物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tze.。”图也像风轮菜属,但与风轮菜的图完全不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按《救荒本草》的记录方式,基本上是种过,并请画师画下。上述两种植物的图明显不一样,因此不大可能是同一种,最多可能是同属。不知校注者和王作宾先生怎么考虑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13 22:21:19 +0800 CST  
0415、细风轮菜(附:邻近风轮菜)
细风轮菜,唇形科(Lamiaceae)风轮菜属(Clinopod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linopodium gracile (Benth.) Matsum.

邻近风轮菜,唇形科(Lamiaceae)风轮菜属(Clinopod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linopodium confine (Hance) O. Ktze.
注:《浙江植物志》名为光风轮。

开始学习辩识植物之后,比较早就注意到了自己楼下小花坛里就有的这种春天开小紫花的野草。接着,就发现这种野草很普遍,公园、草坪、野地里都能见到。
2006年5月19日,请教后(可能是在踏花行论坛)知道这种野草叫风轮菜,属于唇形科风轮菜属。
也就在那段时间前后,渐渐学习了一点植物知识,知道了一些唇形科的特征:叶对生,茎四楞,花唇形。知道这些后,看到叶对生的植物,如果怀疑是唇形科时,总是去摸摸茎是否方的。那行为自己都感觉有些猥琐,呵呵。对这种植物当然也没有放过,不过它的茎很细,不容易摸出来,还要靠眼睛看,才能判断是否茎四楞。
之后不久,在网上看到又有人把这种野草叫做细风轮或瘦风轮,还有叫光风轮的,又让我迷糊了。
大约2007年左右,网上有《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电子版,记得查过风轮菜属,又在网上对照过一些照片,也没有查出所以然来。大致风轮菜属是能确定,具体的种就难以判断了。反正觉得自己以前见到的好像不是属长风轮菜。

2012年6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种风轮菜属植物。回家查资料后确定它就是属长风轮菜。想起来自己还见到另外的至少1种风轮菜属植物。据《浙江植物志》,浙江省风轮菜属共4种:风轮菜、细风轮菜(瘦风轮菜)、光风轮、风车草,排除刚刚已确认的风轮菜,风车草植株则明显高大得多,那么最常见的可能是细风轮菜或光风轮。

查《中国植物志》在线电子版,输入“光风轮”查询,显示“共查询到0条记录。再输入光风轮的拉丁名“Clinopodium confine”查询,出来的结果是邻近风轮菜。也就是说《中国植物》,这种植物叫“邻近风轮菜”,可这名称怎么说都让我觉得有些别扭,不知与什么邻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16 15:01:18 +0800 CST  
0416、五彩苏
五彩苏,唇形科(Lamiaceae)鞘蕊花属(Coleus),直立或上升草本。
拉丁名:Coleus scutellarioides (L.) Benth.
别 名:彩叶草

五彩苏(彩叶草)是普遍应用的园林绿化植物,极为常见。
我最初见到它的时间可能是2006年(或更早些?),地点是金华婺州公园。不久后,在网上(一般来说是在踏花行论坛,找不到记录)知道这种植物叫彩叶草。
之后很多次在各个地方见到彩叶草,它们的叶的色彩变化多端,叶面上还有各种斑纹,园林绿化就需要这样色彩鲜艳吧。在金华,我好象始终没有看见它们开花。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还没有等到它们开花,就被拔掉种上另外的绿化植物了。另一个可能是,它们的花期被我错过了。

2008年9月6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有一种我估计是唇形科的植物在开花,花序高高地升起,淡绿色的叶面中间有淡黄色斑,想来是什么园艺品种吧(奇怪的是自己居然没有想到是彩叶草,可能是因为叶色与自己平常见到的不一样)。10月21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原来这个就是彩叶草。

在《中国植物志》里,彩叶草的“正名“是五彩苏,那么就叫它五彩苏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17 20:08:45 +0800 CST  
0417、小野芝麻
小野芝麻,唇形科(Lamiaceae)小野芝麻属(Galeobdolon),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Galeobdolon chinense (Benth.) C. Y. Wu

查自己的照片,最早是2006年4月8日在金华蒋堂镇一处的排水沟里见到小野芝麻,正开着花,当时已经能根据叶、茎、花的形态判断它是唇形科的植物,当然具体是哪个种就不知道了。
大约也是在2006年,请教后知道了小野芝麻这个名字。
但是接下来很长时间内,我把小野芝麻与野芝麻(也是差不多时间认识的?)搞混了,而且还从名称想当然地以为小野芝麻是野芝麻属的一个种。以至于2008年、2009年自己见到了小野芝麻,记录都是:“野芝麻或小野芝麻。”
一直到2012年,到山里的次数稍多,见到野芝麻和小野芝麻的次数都比较多(相对来说,好像小野芝麻分布更广),想起来对它们还是一笔糊涂帐,查了植物志和相关资料,终于把野芝麻和小野芝麻分清楚了,也算明白了一些基本概念。唇形科下分别有野芝麻属和小野芝麻属,野芝麻属自己熟悉的植物有宝盖草和野芝麻(《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省也就这2种),小野芝麻属下浙江就这么1种。

有一点值得一提:小野芝麻的拉丁名是:Galeobdolon chinense (Benth.) C. Y. Wu,其中的C. Y. Wu应该就是命名人是吴征镒先生姓名缩写。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0 11:45:34 +0800 CST  
0418、活血丹(附:花叶欧活血丹)
活血丹,唇形科(Lamiaceae)活血丹属(Glecho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

花叶欧活血丹,唇形科(Lamiaceae)活血丹属(Glechom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Glechoma hederacea 'Variegata'


2006年3月31日,专门到金华双龙风景区拍植物(这可能是自己学习辩认植物以来第一次专门为拍植物的出行),见到一种正开着淡紫色花的植物。4月1日,在踏花行请教后知道这种植物叫活血丹。活血丹这名字听着就好,似乎还体现了药用价值。
那时候认识的植物很少,也没有多少植物知识,知道名字后,也说不上记住了。
2007年3月14日,在罗店镇的山上,见到一种正开花的植物,自己以为是活血丹。5月26日,在网上看帖发现自己之前把活血丹和早落通泉草、水苦荬和蚊母草混成同一种植物了,前两个分别是唇形科活血丹属和玄参科通泉草属,后两者同属玄参科婆婆纳属。回头看看自己辩识植物水平还很低时犯的错误也真是有趣。
2008年4月13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见到活血丹,从叶对生、茎四楞这些特征来分辨,这次算是真正认识它了。
之后见过活血丹多次,不过好像都是零星的,也分不清是原生还是逸为野生。
2010年3月22日,在杭州植物园。波斯婆婆纳丛中发现了活血丹,仔细看看还挺多。
2015年5月31日,在兰溪中洲公园,看到林下有很多一种拿不准是天胡荽属还是活血丹的植物。
浙江一带称活血丹为金钱草或铜钱草,大约都是因为叶的形状而得名。我觉得这些称呼容易与伞形科天胡荽属的植物混淆,实际上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形。

2015年11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活血丹,发现自己的CFH名录中唇形科活血丹属下还有一种花叶欧活血丹。查自己的CFH图像库,原来是2008年9月16日在上海植物园拍到的一种植物,自己不认识。上传照片到CFH图片库后,2015年2月5日,网友千载白衣酒鉴定为:Glechoma hederacea 'Variegata' 花叶欧活血丹。
从拉丁名看,这是一种栽培变种。自己对它基本不了解,就在这里一并记录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1 18:41:55 +0800 CST  
0419、长管香茶菜
长管香茶菜,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属(Isodon),直立草本。
拉丁名:Isodon longitubus(Miq.)Kudo

2011年11月2日,在金华北山见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阿香说:内折香茶菜。看到香茶菜这个名字后自己感觉稍有印象。
2012年8月13日,在临安十门峡景区,首次见到长管香茶菜。也许之前多次看到过照片吧,所以当真的遇见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三天之后,在另一个地方也见到了它。长管香茶菜的花筒特别长,香茶菜属的花形又有特点,比较容易辩认。
之后自己见过香茶菜属的另外几种。

2015年11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唇形科香茶菜属,查了些资料(主要是植物志和CFH照片),香茶菜属自己见过的比较有把握的长管和显脉,内折香菜茶感觉拿不准,可能还见过属长香茶菜。自己总结出的特征如下:
长管香茶菜:花冠筒很长。
显脉香茶菜:叶狭窄。
内折香茶菜:雄蕊不伸出花冠外。
其他也说不出什么了,还是了解得太少。

2015年11月11日,在QQ巡山群里问一种在金华北山上见到的香茶菜属,网友叶子说:大萼?因为自己拍的照片已经没有花只剩下花萼,其他的部位也没有拍,所以还是定不了种。存疑。

关于香茶属的花形,《中国植物志》这么描述:“花冠筒伸出,下倾或下曲,斜向,基部上方浅囊状或呈短距,至喉部等宽或略收缩,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先端具4圆裂,下唇全缘,通常较上唇长,内凹,常呈舟状。”我要做的是把眼睛看到的观感与这样的术语描述结合起来,算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2 22:59:52 +0800 CST  
0420、显脉香茶菜
显脉香茶菜,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属(Isodon),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Rabdosia nervosa (Hemsl.) C. Y. Wu et H. W. Li
注:FOC已修订为:Isodon nervosus (Hemsl.) Kudo

2014年9月27日,在安地镇里吴村附近,看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开始全无感觉,后来看到花,觉得是香茶菜属。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觉得应是显脉香茶菜。
2015年10月4日,在安地项村桂花长廊,看到一种植物正开着白花,自己根据花型判断是香茶菜属。后来沿着小溪一路走去,两岸有很多,看来现在正是花期。回家,自己查似乎就是属长香茶菜,但是没把握。在QQ巡山群请教,喜子老师说:显脉香茶菜。自己又在CFH查看了一些照片,查对《浙江植物志》的描述,确定是显脉香茶菜。
显脉香茶菜的特征是叶片比较狭窄,这点与同属其他种区别明显。
让我略感奇怪的是,似乎自己没有在金华北山上见过显脉香茶菜,按说北山去得相对算多了吧。不知是没有分布呢,还是自己没有走到地方,抑或错过的季节(花期)?

在“中国植物在线植物志”网站上,显脉香茶菜的页面上注明FOC已修订为Isodon nervosus (Hemsl.) Kudo。点链接查看FOC(《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网页,中文名仍是显脉香茶菜,只是属名改了。搞不懂了。

显脉这个词有些让人费解,查拉丁名种加词nervosa,意思是:白脉的。《中国植物志》的形态描述里有:“侧脉4-5对,在两面隆起,细脉多少明显,薄纸质,上面绿色,沿脉被微柔毛,余部近无毛,下面较淡,近无毛,脉白绿色……”显脉就个词可能就是这样归纳出来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4 22:37:50 +0800 CST  
0421、宝盖草
宝盖草,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属(Lamium),一年生或二年生矮小草本植物。
拉丁名:SLamium amplexicaule Linn.

可能是2005年的冬天,在金华太阳城西南边的草坪上,见到一种形态有些奇怪的草,它的茎仿佛是从叶中间穿过似的。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植物,因为形态非常有特点,很容易就记住它了。
2006年2月28日,我在太阳城边的草坪上看见它们叶与茎的交叉处长出了花苞,顶上露出红色。
2006年3月16日,在永康倪宅村附近,我看到这种植物开花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它开花,对我来说是一大发现和惊喜。当天晚上,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这种植物叫宝盖草,属于唇形科。
之后,经常在太阳城边的草坪上观察它们。又发现宝盖草也算是比较常见的野生植物,在其他的地方,公园里、草坪上、路边、田间都能看到,慢慢地对宝盖草算是熟悉了吧
仔细观察,宝盖草也很多特别的地方:茎是方的(唇形科植物的特征),有明显的棱,从而在茎的四个面上形成浅槽;茎下部的叶有叶柄,茎上部的叶无柄且深深抱住茎;紫红或粉红的花轮生在叶腋,上下花唇像饿了的小鸟那样张开,下花唇有深裂,上下花唇的内侧还有更深颜色的美妙斑点。
查资料知道宝盖草属于唇形科野芝麻属,与此差不多同时也知道了另一种植物小野芝麻的名字。自己想当然地认为,野芝麻和小野芝麻肯定同属,但查有关宝盖草的资料时,了解到唇形科下有野芝麻属还有小野芝麻属,野芝麻和小野芝麻并不是同属的东西,自己的想当然是错了。《论语•子罕篇第九》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先贤的身教还是要学习的。

让自己觉得奇怪的是2007年到2008年居然没有关于宝盖草的记录,没见过是不可能的,可能是认识了、熟悉了之后,渐渐有些视而不见;或者见到次数相对少,就疏于记录了吧。到2009年开始,又每年都有宝盖草的记录,不过也不多。细想起来,在金华及周边,宝盖草一般是零星分布的多,似乎自己还没有见过大片的群落。而且它多以杂草的形式出现(比如花坛里、草坪上),与山野原生的情况不一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5 22:12:09 +0800 CST  
0422、野芝麻
野芝麻,唇形科(Lamiaceae)野芝麻属(Lam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

2006年3月31日,在金华北山双龙洞前看见一种正开着白花的植物。它的叶略有些像苎麻,花的形状则有些怪异,像张开的鸟嘴。4月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知道是野芝麻。
2007年3月30日,在双龙洞前,再次见到野芝麻。
可是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把它与小野芝麻搞混了。查自己认识这两种植物的时间,野芝麻是2006年3月31日,小野芝麻是2006年4月8日,只相隔8天。可能是那段时间认识的新植物多,记忆出现了混乱?

直到2013年,在金华北山上又多次见到野芝麻,才想起来要把它与小野芝麻分个明白,查了资料,算是彻底分清楚了。

细想野芝麻这个名字,肯定是在芝麻之后才有,而芝麻是外来植物(汉时传入中国)。那么至少说明发现并命名野芝麻这种植物是比较晚了。
2008年4月5日,在金华琅琊镇金兰水库里面的山中,又见到野芝麻。这时已经记不清是小野芝麻和野芝麻了。
野芝麻属应该算是小属,《中国植物志》说“我国有3种4变种。”浙江则只有野芝麻和宝盖草这2种。细看,野芝麻和宝盖草的花形还是颇多相似之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1-26 17:32:06 +0800 CST  
0423、紫花香薷
紫花香薷,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Elsholtz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Elsholtzia argyi Levl.

2012年10月20日,在东阳东白山的顶峰附近见到一种正开紫红色花的植物,花序有些像牙刷,有很多。因为之前多次见过照片,一眼能认出是唇形科香薷属一种,但具体到种就不知道了。回家自己查了可能是紫花香薷。
2013年10月20日,在北山上到盘前村的路上,看到路边有植物正开着粉红色的花,有几处还挺多。稍看得清楚点,认出是香薷属。到达盘前村停车后,自己去看这种香薷,发现拍这个还是G12给力,40D加百微的景深太浅,反而拍不好。回家查《浙江植物志》,又在CFH对照照片,应该是紫花香薷。
2015年10月25日,在金华北山上,又见到那种2013年在盘前那边见过的香薷属,有不少。

自己经验是紫花香薷的花特别难拍好,经常拍不清楚,测光也容易出偏差,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奥妙。

总结起来,自己见到紫花香薷次数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开花的时候自己上山不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1 21:35:55 +0800 CST  
0424、中华香简草(附:香薷状香简草)
中华香简草,唇形科(Lamiaceae)香简草属(Keiskea),草本。
拉丁名:Keiskea sinensis Diels

香薷状香简草,唇形科(Lamiaceae)香简草属(Keiskea),草本。
拉丁名:Keiskea elsholtzioides Merr.

唇形科香简草属植物,在网上是见到多次,但自己遇到,却是很晚了。
2013年7月31日,在温州文成铜铃山景区,见到香薷状香简草,当时是一位专家说的。匆忽拍了照片,也没有多少印象。
2015年10月4日,在金华安地镇项村的竹林里,见到一种正开花的植物,自己以为是香薷属,它的花像牙刷,但与北山盘前村附近的那种紫花香薷又明显不大一样。回家后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认为香薷属就是属长香薷,但觉得没有把握。又在QQ巡山群里问,喜子老师说是:中华香简草。原来自己连属也搞错了。

到目前为止,香简草属植物见到不多,还有待熟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2 22:43:11 +0800 CST  
0425、羽叶熏衣草
羽叶薰衣草,唇形科(Lamiaceae)熏衣草属(Lavandula),半灌木。
拉丁名:Lavandula pinnata Lundmark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6 22:29:55 +0800 CST  
@小桃花庵 2015-12-07 02:23:52
我以前和皮革打过交到,我算是做皮肉生意的,老兄沾花惹草。我们都喜欢青花瓷!

-----------------------------
呵呵,说的有趣。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7 23:06:06 +0800 CST  
0426、假鬃尾草
假鬃尾草,唇形科(Lamiaceae)益母草属(Leonurus),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eonurus chaituroides C. Y. Wu et H. K. Li

2012年8月12日,在临安十门峡景区,看到一种特别高大的植物,当时以为是益母草。接下来几天总是见到它们,总觉得怪怪的,其中最高的远远超过姚明,有3米左右了吧,这个高度与自己之前见过的益母草相差太大了(益母草一般也就1米左右)。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PDF格式),益母草高40-100厘米。《中国植物志》则说是高30-120厘米。
8月15日,经几位专家鉴定,这种“特别高大的益母草”应是假鬃尾草,浙江新记录(也就是说浙江以前未发现记录)。
知道这个结论,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原来自己的怀疑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假鬃尾草高30-100厘米,这与我见到的相差也挺大,当初自己怀疑可能不是益母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可现在……这个就不知该怎么解释了。

2015年11月,写“青眼草木”系列到假鬃尾草,想弄清楚它与益母草的区别。查《中国植物志》益母草属分种检索表:

2花细小,长不及1厘米,冠筒内面无毛环,但被微柔毛。……………………假鬃尾草亚属
2花较大,长均在1厘米以上,冠筒内明显具近水平向的毛环。…………………益母草亚属

比较明显的差别是花的大小,至于冠筒内有无毛环,还没有观察到。

顺便说一下假鬃尾草这个名字,鬃尾草是唇形科鬃尾草属的一种植物,也许假鬃尾草与它有些像?但我实在很反感这种名称中带个“假”字的命名方式,比如假婆婆纳、假苹婆等,植物就是植物,有什么假不假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7 23:07:11 +0800 CST  
@清菊望天凉 2015-12-08 15:45:53
3米~ 也太高挑了~
-----------------------------
益母草也有高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8 22:30:00 +0800 CST  
0427、益母草(附:白花益母草)
益母草,唇形科(Lamiaceae)益母草属(Leonurus),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
注:FOC修订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白花益母草,唇形科(Lamiaceae)益母草属(Leonurus),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 var. albiflorus (Migo) S. Y. Hu

可能是2004年的夏天,我在金华劳动路一处荒地里见到一种已经干枯了的草,当时自己对植物还缺乏基本的概念,也许受夏枯草这个名字中诱导,居然从干枯的形态想当然以为是夏枯草,不过也只是猜想。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在踏花行论坛请教这种草是不是夏枯草,有网友回答:不是夏枯草,倒像是益母草。益母草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大名鼎鼎,居然在误会中知道,也算是意外收获,不过已经错过了生长期,还没有看到它活的形态。
很久以后,在《本草纲目》中看到说也有称益母草为夏枯草的,不禁我心戚戚。这倒不是自我安慰,是说明益母草在夏天就干枯确实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至于哪位植物才能命名为夏枯草,恐怕只能根据长期使用的名称沿袭了。

2005年6月26日,在金华罗店镇的小山脚见到一种开着红紫色花的植物。7月27日,在金华婺城新区一处野地里又见到这种植物。7月3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得知这种植物就是益母草。9月27日,在劳动路那处荒地上又见到益母草,既有开花的,也有干枯的。

2006年,发现蒋堂镇一处公路)益母草特别多,有紫花的,也有白花,着实让我有惊艳的感觉。不久,又在蒋堂镇另一)发现有很多益母草。
之后几年,在不同地地方都见到有益母草,它们也是普遍分布。

2009年,在永康倪宅村一处看到益母草快开花了,恍悟以前见到它的幼苗还不知是什么,以为是自己不认识的植物。回想起来,自己见过益母草的幼苗已经多次了,因为它的基生叶与茎生叶差别非常大,所以又不认识了。这说明自己对它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还是不够了解。仔细观察,不光是基生叶与茎生叶差别大,就是茎生叶,下部的与上部的之间的差别也挺大。

2013年5月20日,在金华婺州公园江边的湿地上发现很多益母草。这让我想到益母草可能喜欢潮湿,虽然在干燥的地方也见过,但是比较而言潮湿的地方它们长得特别茂盛。
2015年5月,分别在金华燕尾洲公园和兰溪中洲公园的湿地上见到成片的益母草,算是证实了自己上面的猜测。

关于益母草的记载,历史悠久。
据说《诗经•国风》“中谷有蓷”的有“蓷”就是益母草。这个我不能判断,实话说我觉得《诗经》里的植物基本上现在都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因为《诗经》里一般只是提到植物的名称,根本没有形态描述,所以也就让人无从判断。当然有些人喜欢考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能够自得其乐吧。
又有说《神农本草经》中的“茺蔚”是益母草。原文如下:
“茺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僼,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
《神农本草经》的体例就是如此:没有形态描述,基本上说的是功效,最后提一句生境。说实话谁要是说从这样的叙述中能看出是什么植物那肯定就是骗子。另外我想说的是,《神农本草经》没有那么神秘,更不可能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所作,所记的药物也不过是区区的365种。
我觉得对益母草比较靠谱的记录,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至于《植物名实图考》,图谱非常清晰。

从“益母草”这个名字可以看到药用价值。《中国植物志》说:
“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
这些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
倒是益母草的另一个名字“茺蔚”(姑且认为茺蔚就是益母草)显得古雅,李时珍说:“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很有意思。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8 22:35:50 +0800 CST  
0428、薄荷
薄荷,唇形科(Lamiaceae)薄荷属(Menth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Mentha canadensis

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个小院子,种着一些花草,其中有薄荷。
以前只记得薄荷开不起眼的小白花,曾经摘了它的叶子来吃,浓浓清凉气息,还有一股青草味儿。把它的茎叶晒干了泡水喝,很凉很凉。夏天吃清凉糕,滴上几滴薄荷油,增加了清凉的感觉。
总之,薄荷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当然也算是很早就认识了。

可是当自己对植物感兴趣后,却依然分不清薄荷(与另几种植物搞混了)。
2005年9月6日在小区里见到了薄荷。
2005年9月24日,在金华环城北路见到一种植物,自己把它也当成薄荷了。
2006年8月21日在小区里(记得是在凤凰花园第9幢西边的路边)见到另一种植物,它的叶较长,茎方形,叶腋开小白花,自己也当成薄荷。

后来在网上见到地笋的照片想起来自己在小区见过,自己居然当成薄荷了。
之后,只是偶尔见到薄荷,感觉不像自己小时候那么多见。
2013年9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见到一大丛薄荷,似乎是野生的。

2015年11月23日,写“青眼草木”到薄荷,找出自己以前拍的照片看。发现2005年9月24日在金华环城北路见到的那种花序顶生,叶偏大,先端尖,明显不是薄荷,应该是藿香。
回想自己以前居然把地笋、藿香都当成过薄荷,有些骇然,有些奇怪,又有些好笑。究其因,还是对植物的形态了解太少吧。

薄荷这个名称殊不可解。李时珍说:(《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薄荷”)
“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作菝(艹閜),扬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字林》作茇䒷,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艹閜),以别胡菝(艹閜)也。”

夏纬瑛先生的《植物名释札记》则说: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叶有香气,供药用。药用者,不必仅此一种,其为薄荷属(Mentha L.)植物,则可无大问题。《本草纲目》载有“金钱薄荷”,其叶圆形,或者别是一属,大概也是有香味的唇形科植物。
《本草纲目》言薄荷之别名有:“菝(艹閜)”,出于陈士良《食性本草》。扬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字林》作“茇䒷”。这些名称,都是“薄荷”的音转或别写而已。
“薄荷”的名称是什么意思?诸家《本草》均无解释。
今案:“薄”者,“馞”或“馛”之音转;“荷”者,“藿”之音转。“馞”或“馛”,意思是香;“藿”的意思是叶。“薄荷”,即是香叶的意思。薄荷的叶子有香喷头,故有其名。

可是夏先生似乎在此玩了个花招。李时珍是说“薄荷”是讹称,“菝(艹閜)”、“茇葀”、“茇䒷”才是本名。夏先生却说这些是“薄荷”的音转,意思是薄荷才是本名(或者说正名),然后在此基础上解释。我觉得真要考证,要探究“薄荷”、“菝(艹閜)”、“茇葀”、“茇䒷”这些名称出现的时间和本义,还要证明它们指的是同一种植物,这些显然比较困难。不过,比较而言,李时珍似乎倾向于古奥的名称,并没有解释清楚名称的来源。而夏先生的说法似乎也说得通。

《中国植物志》“薄荷”条下,“薄荷”的名称后加括号注有《植物名实图考》,按《中国植物志》的体例,这样的意思是这个名字来源于(一般是最早的)《植物名实图考》。可是是明明《本草纲目》中就注明这个名称来自于《唐本草》。

托名苏轼的《物类相感志》中提到薄荷说:“收薄荷,隔夜以大粪破水浇之。次日又浇一次,待干收之则凉,不尔则不凉。”根据自己小时候家里种薄荷的经验,薄荷叶什么时候都是凉的,所以我认为这是缺乏实际经验的信口开河的胡说八道,不过也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奇谈怪论,也因为有人喜欢,敢于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人就一直存在。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12-09 22:05:38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