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林泠烟 789楼 2013-05-25 00:39:55
南瓜的叶子要比冬瓜的大多了呀,而且比较圆。南瓜的嫩芽及花是这个季节的美味
-----------------------------
可能地域不同,植物生长也不一样。我这边的冬瓜叶不比南瓜叶小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6 22:43:20 +0800 CST  
0177、马?儿
马?儿,葫芦科(Cucurbitaceae)马?儿属(Zehneria),一年生草质藤本。
拉丁名:Zehneria indica(Lour.)Keraudren

先要说说在电脑里找到“?”这个字的艰难。
其实这个字在一般工具书里是有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里都有(《辞海》里还有“马?儿”辞条)。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电脑里试着用各种输入法,就是打不出这个字来。在WORD的“符号”中找,也没有。在网上搜到关于“马?儿”的,用以替换的字有交、雹、瓟、瓝、瓞、(瓜@交)、瓜+交、[瓜@交]……五花八门,就是没有本字。还有比较搞笑的是干脆省去了这个字,直接称为“马儿”的,我想那必须慢些跑才行。其间的原因我一直不明白,难道电脑里打出这个字有这么难吗?
刘夙在他的长文“《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中说:

[瓜@交]:音bao2。马[瓜@交]儿属Zehner属葫芦科。同科另有赤瓟属Thladiantha,黄瓜属还有叫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和马泡瓜C. melo var. agrestis的两种植物,这里的“[瓜@交]”、“瓟”和“泡”实际上都是一个字,应该统一。其中,泡是别字(详见下文“别字的订正”一段),而在“[瓜@交]”和“瓟”两字中,《现汉》收了前者。鉴此,此字不仅不应废除,连赤瓟属的“瓟”字和小马泡、马泡瓜中的“泡”字也应订正为此字。好在GB18030字库中已经收录了“[瓜@交]”字。

2013年5月24日,上面这段话,注意到“在GB18030字库中已经收录了“[瓜@交]”字。”就下载安装了GB18030字库,可是用各种输入法还是打不出“?”字。稍后,在“汉典”网站试着再查这个字,检索页中还是和以前一样用图片形式显示这个字,但在具体网页中看到居然有这个字,但是注标着有三个读音,分别是bèi(贝)、bó(帛)、kě(可),偏没有《现代汉语词典》中唯一的读音báo(雹),真是咄咄怪事。
?的本意是小瓜,当然是指它的果实。上面那些替代的字,“瓟”按刘夙说是别字,“瓝”、“瓞”则是同义字。
其实我觉得既然这个“?”字属于生僻字,那么比较合理的是就是称呼它的一个通俗的别名:老鼠拉冬瓜,只是这个名字太长,总觉得不怎么顺溜。好像汉字四音节的名称还能顺口,五音节的话就要做为诗来读了。从我找“?”这个字过程来看,我觉得命名(定名)人有文化但是偏偏不让普通老百姓容易理解记忆实在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性。实际上一个字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命名的本意难道不是让人容易理解和记住吗?

还是说说植物这种本身,说说我认识它的过程。
我第一次见到马?儿,是2008年9月6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在靠近黄浦江的地方。它们正在开花、结果。果子绿色,基本上是个圆球形。花白绿色,5瓣(也有4瓣的)。当时猜想是葫芦科的植物。10月21日,在之江论坛请教得知是“马交儿”。
到了2010年7、8月间,又几次见到马?儿。这时对它的印象似乎已经很淡漠了,最初一见,只觉得是葫芦科植物,光看叶还以为是盒子草,稍仔细一点看清楚花了,觉得不是盒子草,似乎以前见过,但也不能肯定是什么。可见认植物也要炒冷饭,要不然长时间不见也会忘掉。
2010年9月9日,在之江草木论坛看帖,认出自己不久前拍到的葫芦科植物可能是老鼠拉冬瓜。奇怪了,那么以前拍的“马交儿”又是什么呢?9月15日,按拉丁名查《浙江植物志》,原来老鼠拉冬瓜就是马?儿。
之后几年,每年都能在单位附近见到它,似乎也算是常见。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8 22:24:08 +0800 CST  
@深圳一石 793楼 2013-05-29 00:03:56
北方还没见过。好吃吗:)
-----------------------------
没吃过:)
现在野外除了蔷薇的果实一般敢去尝尝,其他没把握的一概不吃。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30 22:15:52 +0800 CST  
@墨酣 794楼 2013-05-29 07:32:24
是有点象老鼠的西瓜。
大了搬不动,也吃不完呀?
-----------------------------
冬瓜!不过看着形状是更像西瓜:)
冬瓜好理解,我猜想老鼠是指叶的形状吗?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30 22:18:13 +0800 CST  
0178、刺柏
刺柏,柏科(Cupressaceae)刺柏属(Juniperus),常绿乔木。
拉丁名: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柏科植物浙江有5属,5种。另引入栽培的3属,10种,15栽培变种。
野生的柏科植物,我只见过叶全是刺形的一种。最初见到是很久以前了,可能是1990年。多年后对植物感兴趣了,陆续在山上见到多次,但也没有特别留意,也有没想到要分辨它。也曾见过有些栽培的柏树,也有很多刺,但是它们往往又有一些不是刺的叶(鳞状叶)。
2012年3月28日,再次在山上见到叶全是刺形的柏树,才想起查《浙江植物志》,比较容易确定就是刺柏。不过以我现在对于柏科植物的了解,除此之外,还有侧柏可能还有些把握,其他的就一概分不清了,更不要说那些形形色色的栽培变种。
在金华一带山上,刺柏还是比较多的。我见到的一般也就2-3米高,最高大约也不超过5米。树呈塔形,笔直地向上。它们零星而散乱地分布在干燥瘠薄的山岗或山坡林间,我非常喜欢它们这种原生自然的状态。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30 22:19:27 +0800 CST  
0179、侧柏
侧柏,柏科(Cupressaceae)侧柏属(Platycladus),常绿乔木。
拉丁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Franco

在我开始学着辩识植物之前只知道柏树。现在看来,一般所谓的柏树,大约是指植物分类学上柏科中几属植物,如侧柏、刺柏、圆柏等。
柏树很早就认识了,当我还是学龄前儿童时就认识了。我记得最早的家,是金华县保健街13号的一幢二层楼里,保健街原名默相街,大概1949年以后改名,1980年左右改回原名。现在,这条街已经没有了。我记忆中最初的家就在一个单位的边上,单位里就有几棵柏树。记得小时还把柏树的种子拿来吃,有一股香香的味道。

金华市有个太平天国侍王府,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后,以此为太平军在金华的指挥中心。在现在看起来仍是颇有气派的侍王府里,有两棵唐朝的古柏,根据1993年3月立的牌子,一棵是桧柏,另一棵是龙柏,树龄都是1100年(算起来是唐末昭宗的时候种的)。现在它们都已经老得不行了,大约2005年,曾在本地晚报上看到据说专家说的,大约只有30年的寿命了。
1990年8月,曾到北京天坛公园,记忆中比较深刻的就有里面众多高大粗悍的柏树,恐怕都是有几百年了(查资料说绝大多数是侧柏、桧柏,其中1100株树龄300年以上,最老的有500多年)。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218、松与柏”说:
“而柏者,其初当指今之侧柏[Biota orientalis(L.)Endl.]而言,或亦包括扁柏属(Cupressus L.)植物在内,盖我民族古时盛于黄河流域,故而可如此推测。”
那么,侧柏可算做是柏树的代表。
侧柏属柏科侧柏属,它长满鳞状叶的小枝,总是一片一片垂直于地面,使得整个树冠看上去很有层次感。
大约是2005年,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看到网友害-虫帖的侧柏照片,枝顶居然有一颗颗黄绿色或淡褐色的东西(后来查资料知道是花),这是我以前未曾看到过的。
2006年到2008年间,我所工作的单位(黄村变)里种着许多低矮的侧柏,我得以能经常地观察它们。我看着它们的嫩绿的新叶长出来,枝顶开出黄绿色的不像花的花,结果。还注意到它们浓密的深绿色叶子里面,往往有很多枯黄的叶。见到侧柏一片片垂直于地面的小枝,我常常会想起汪曾祺先生的大作《金岳霖先生》中金岳霖说的一句逻辑上没有错误但现实不可能存在的话:“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31 23:40:00 +0800 CST  
@深圳一石 802楼 2013-05-31 23:54:39
刺柏,可能是少吧。
侧柏北京特别过,尤其在皇家的园林里,是北京市树,另一种为国槐。
-----------------------------
《中国植物志》说刺柏分布很广,具体我也不知道了。
写这篇的时候查资料,刚知道是北京市树。1990年到北京天坛,那时候只知道是柏树,还没有具体种的概念呢,现在见到大约能认出来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1 22:00:15 +0800 CST  
180、黑桫椤
黑桫椤,桫椤科(Cyatheaceae)桫椤属(Alsophila ),常绿乔木状蕨类。
拉丁名:Alsophila podophylla

桫椤大名鼎鼎,因为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生存。做为物种,恐龙已经灭绝很久了(一般说法是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而桫椤依然存在。
在植物分类学上,桫椤属于蕨类植物门,也就是说它不会开花结果,而只能靠孢子繁殖。但是桫椤比较特殊的是它非常高大,长得像树。
由于之前见过桫椤的介绍和照片,所以当2009年8月12日在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我坐在游览车上见到这种如一把把撑开的大伞的植物时,一眼就认了出来,但是也没有特殊的感觉。后来导游告诉说这是黑桫椤。
像这种大名鼎鼎的东西,大多见到了也就见到了,没什么特别的激动。像同样是这次海南之行见到的同样是大名如雷贯耳的见血封喉、菩提树等都是这样。远远没有我在野外看到茅膏菜、挖耳草等植物时的激动。
2013年,在网上看到有人帖出峨嵋山野生的桫椤,对此我倒是十分向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1 22:01:28 +0800 CST  
0181、苏铁
苏铁,苏铁科(Cycadaceae)苏铁属(Cycas),常绿木本。
拉丁名:Cycas revoluta Thunb.
别名:凤尾蕉、凤尾松、避火蕉、铁树

在我小时候,金华一带种植苏铁较少,只是偶尔看到,好像还都是种在大花盆里。不过也许是因为天生的兴趣,那时候我就认识它了,但只知道它叫铁树。听老人讲,铁树六十年开一次花。所以一些很难得发生的事情,都被比喻做“铁树开花”。
我对植物感兴趣后,对它们的变化也关注起来。恰巧当时住的小区里有一处花坛里种了一溜约有十几株苏铁。几乎每天,我都要从它们身边走过。看它们自在撑开的大叶,密集整齐的小叶,从视觉到心里,有一种舒坦。有时会去摸几下,小叶很光滑很坚韧,刺人。
2005年,从5月20开始,我看到小区里这一排苏铁的茎顶先后有一个小尖从中间抽出。稍长高一点,可以看出那是嫩叶集中成一束,绿中带点黄色,毛茸茸的,有一种生命力凝聚的意味。叶慢慢地长高,一支支开始分离,叶裂片这时完全向内曲蜷着。渐渐地,叶片伸长,同时向外张开,叶裂片也如画卷一般慢慢地向外摊开。等到一张一张大大的叶完全展开,叶裂片也开始平展,但还是柔软的。直到6月10日左右,这些苏铁的新叶才变得与老叶一样。
2007年6月,单位里的3棵苏铁先后开了花。开始的时候,同样是从茎顶中间抽出花序(可能专业术语不这么说),渐渐地,有两个最终伸长到有50厘米左右,另一个则呈顶端尖尖的圆球状。我猜伸长的是雄花,圆球状的是雌花(想想有些好笑)。查资料,才知道苏铁属于裸子植物,雌雄异株,有一则资料这么说:
“雄球花长圆拄形,小孢子叶木质,密被黄褐色绒毛,背面着生多数药囊;雌球花略呈扁球形,大孢子叶宽卵形,有羽状裂,密被黄褐色棉毛……”
果然我猜得不错,长圆拄形的是雄花,呈扁球形的是雌花,但是不懂“小孢子叶”、“大孢子叶”之类的术语。后来多次观察,又查《中国植物志》等资料,算是稍有了解,但也未十分了然,反正至少是知道了裸子植物的花与被子植物有很大区别。

正是在上述观察苏铁的过程,我发现看到的很多变化过程植物志中没有描述(这是植物志的体例决定的),觉得实在是可惜了,于是渐渐萌发了自己记录一些观察到的现象的想法,并决定把这些记录命名为“青眼草木”。

2010年8月23日,我在单位见到外的苏铁上看到了种子,非常奇怪地长在雌孢子囊群(当时我这么认为)的里面,形状近心形,深黄褐色,表皮皱缩。用尺子量了,约3-4厘米长,2.5厘米宽。
2012年11月7日,又见到苏铁有种子了,这次是橙红色,外面满是灰黄色的短绒毛。我用水洗去了绒毛,露出来的是明亮鲜艳的橙红色。

从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来说,在金华一带,苏铁开花应该算是稀松平常的事。那么过去为什么很难看到呢?我估计可能还是因为苏铁不耐寒,很难挺过零度及以下的气温,所以存活的也不多,即使活下来了,可能也不能开花。而现在大约较多盆栽,露天栽培的也懂得在冬天采取保暖措施,数量多了,质上又有保证,所以看到苏铁开花的机会就多了。

有资料说: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即使是衰败垂死的苏铁,只要用铁钉钉入其主干内,就可起死回生,重复生机,故而名之。
这解释了“铁”字,“苏”的含义仍是不明。

另外,有资料说:
“苏铁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2.25亿年)开始繁盛,侏罗纪(距今1.9亿年)进入最盛期,几乎遍布整个地球,至白垩纪(距今1.36亿年)时期,由于被子植物开始繁盛,才逐渐走向衰落。到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冰川来临,北方寒流南侵,苏铁科植物大量灭绝,但由于青藏高原、秦岭等的阻隔,在四川、云南等地有部分苏铁科植物幸免于难。今天,苏铁科植物共保存约10属110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野生的有1属(苏铁属)约10种,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台湾、贵州、湖南、海南等地。“
好像苏铁曾与恐龙同时代不大有人说起,倒是经常有说桫椤与恐龙同时代,不明白为什么厚彼薄此。想想苏铁与桫椤在形态上确实颇有几分相像之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2 21:30:14 +0800 CST  
再上图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2 21:32:15 +0800 CST  
@清癯小菀 809楼 2013-06-02 21:47:15
从楼主这看到好多平常认识叫不出来的花,感觉平时不起眼的小花,其实都蛮有特色的。问好楼主,为楼主的辛苦致敬!
-----------------------------
谢谢!其实也就是兴趣而已,有兴趣了就不觉得累和辛苦,反而觉得其乐无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2 22:54:17 +0800 CST  
@闽北修竹 810楼 2013-06-02 22:00:43
我也种了一盆苏铁,在一个浅盆里,十几年了都不见开花,估计是肥力不够。
-----------------------------
种植方面有什么讲究我就不知道了。按说修竹兄那儿比金华还热一点,苏铁开花应该更容易吧。可能盆深一些情况会好些?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2 22:56:19 +0800 CST  
@氤氲袅袅 813楼 2013-06-02 23:20:49
我这里野外很多山谷都有野生桫椤
-----------------------------
氤氲袅袅在哪儿?真让人羡慕。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4 22:44:48 +0800 CST  
@小卦I 814楼 2013-06-03 11:51:45
我看到过介绍苏铁开花的文章,它要十多年才开一次花,很多条件不适合的基本不开,我见过的苏铁都只长叶子不开花。
-----------------------------
小卦兄,据我看到的,应该不是十多年才开一次花,而是树龄十年以上才会开花,而开花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开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4 22:49:57 +0800 CST  
0182、莎草(香附子)
莎草,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Cyperu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yperus rotundus Linn.

《中国植物志》中,莎草的正式名称为“香附子”,后面只注了一个别名“香头草”。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莎草或者叫香附子就是拉丁名为Cyperus rotundus Linn.的这种植物,既然中文科、属都以“莎草”为名,为什么偏偏具体到了种又不叫“莎草”而改叫“香附子”了呢?何况香附子是指莎草的块茎,虽然以局部来指代全体不是不可以,可总觉得在中药学上叫香附子可能更恰当些吧,做为植物名还是与科属名统一比较好一些。

莎草在金华很常见,记得我很小就认识它了,当然,那时还叫不出名字。经常和伙伴们摘了它的茎来玩。两头各撕开一点点,然后两个人分别拿住撕开的的两端,慢慢地向两边拉开,拉到中间时,如果没有断开,两个人交换一只手继续拉,就会形成一个方形,大约有些像放电影的银幕,我们称之为“放电影”。也有人根据拉开后的形状来判断生男生女,断了就是生女儿,成方形的生儿子,或者相反,记不真切了。现在想想,童年再怎么物资缺乏,仍然可以找到许多乐趣。
莎草的块根(现在知道准确地说是块茎)是一种中药,表皮黑色,里面洁白,我吃过,略带苦味和凉味。记得金华西市街上有一家收购中草药的店,柜台里有摆放着香附子的样品。

当我开始学习辨识植物后,2005年6月28日,在“上海杂草网”对照图片知道了香附子这个名字,能够把实物与名字联系上,多少有些成就感。
仔细地看,莎草的叶深绿色,有光泽,叶形细长,有明显的纵向条纹。三棱的茎从叶丛中伸出,上部有几片像叶的东西(后来知道这是苞片),再往上是花。
见到多了,发现和发现很像的植物有很多,尤其是花,形状各异,实在让我有些眼花缭乱。在网上查看,有碎米莎草、旋鳞莎草、异型莎草等等。回想起来,似乎小时候见到这一类东西比较单一,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百出。
查资料,才知道莎草科植物很多,《中国植物志》说:“全世界约80余属4000余种,中国有28属500余种……”《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18属147种,1亚种,12变种。”就是莎草属,浙江也有15种,1亚种,2变种。数量多,加上差别细微,所以我能分辨的很少,莎草是其中相对容易辩的。

一开始想当然,把莎字读作沙,很久以后才知道,莎字一般读唆(suo1),而读作沙(sha1),一般用于人名(包括翻译人名)、地名。
至于莎草这个名称,一般说法是这种草的细长叶可制蓑衣,故以“蓑”同音字“莎”名之。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4 22:52:34 +0800 CST  
0183、荸荠
荸荠,莎草科(Cyperaceae)荸荠属(Eleochari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注:《浙江植物志》的拉丁名是Eleocharis tuberosa(Roxb.)Room. et Schult

我最早见到荸荠植株大约在1990年夏天,有次坐车从金华到兰溪,行至兰溪沈村附近时(记忆不一定准确),同车有人指着窗外说:“喏,荸荠。”顺眼望去,公路边水田里,一根一根的笔直向上,看上去有些像葱,又有些像水稻秧。汽车很快开过去,这匆匆一瞥最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吧。
那以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再见过荸荠,印象渐渐淡去,只留存了模糊的记忆。

2009年6月12日,在永康倪宅村一处小水田里,看见水面上布满种着一种植物,刚长出来不久,茎有些像茎,但稍显粗糙。我们这边种在水田里的作物很少,眼前的这个当然不是水稻,可是看来看去,全无感觉。问人,说是荸荠。顿时想起多年前曾见过一次,但又觉得似乎和自己记忆中的不太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连续观察荸荠,可是它们除了慢慢长高也没有其他变化。倒是看到了几种虫子:有黑丽翅蜻在荸荠田上飞来飞去,偶尔会停落在荸荠叶上歇憩。经常有蝗虫在荸荠叶上交配,雄蝗的体形明显要小得多。还见到一种白色的蛾,自己查出来是荸荠白螟。
8月28日,看到荸荠开花了,应该是我第一次到吧。它的花白色半透明,细细的一根一根,上面还有更细小的毛。有些梦幻的感觉。
查《浙江植物志》,荸荠居然是莎草科,让我很是意外,其实这只说明我对植物的了解实在还是很少。还从植物志中知道,我们吃的荸荠是球茎,这倒是容易理解,因为荸荠的下面还有根。

2009年以后,我没再见过荸荠。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5 23:17:23 +0800 CST  
本来不想节外生枝,但最近拍到一些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东西还是忍不住要帖上来。

十朵雄花的苏铁。百度了下,发现其实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5 23:51:50 +0800 CST  
@墨酣 822楼 2013-06-06 06:30:11
这花开得结实!
简直----铮铮誓言了。
-----------------------------
现在是花刚长出来不久,接下来那些小孢子叶会展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6 22:37:47 +0800 CST  
@闽北修竹 825楼 2013-06-06 11:47:37
十朵雄花的苏铁,太壮观了。
-----------------------------
网上看到有20朵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6 22:41:40 +0800 CST  
今年刚知道金银花在傍晚时分开放,拍了一些。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6-06 22:43:30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