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167、盒子草
盒子草,葫芦科(Cucurbitaceae)盒子草属(Actinostemma),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Actinostemma tenerum Griff.

对我来说,除了极常见的几十或近百种花草树木和农作物外,其他的植物都是在对植物感兴趣之后“发现”和认识的,因为之前见了也不会留意它们,更说不上去辩识了。这颇有些“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意味,其实它们一直在那里。

第一次见到盒子草,是2005年9月15日,在金华蒋堂镇的一条小水沟边,当时它们相对怪异样子一下惹我注目,正开着花,花瓣细而尖,还有股说不上好闻或难闻的气味。第二天,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它的名字。
在网上看到有人帖的图还有果实,9月30日,又去看,果实是有的,模样还比较怪,分成上下两部分,中部有一条丝明显地区分,上半部分像水雷,有刺;下半部分却又是光滑的,尾部尖尖。
2006年,我发现蒋堂镇的野外盒子草很普遍。之后几年,陆续在其他地方也见到很多。

较真地说,它的正确的中文名是合子草,是指果实内一般有两粒半球形的种子,“合”通,“盒”则不通。
让我有些疑惑的是,《中国植物志》中名为盒子草,《浙江植物志》为合子草,国志倒不如省志了。
记得有一年在蒋堂拍到过它的果实和种子,但找来找去,愣是没找到照片,实在有些郁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0 23:09:05 +0800 CST  
@小卦I 755楼 2013-05-11 18:58:40
‘’合子草,是指果实内一般有两粒半球形的种子‘’
原来合子草的名字是这么来的,两粒合起来的种子,一直以为是盒子草。
-----------------------------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榼藤子”
【附录】合子草(《拾遗》)
藏器曰:子及叶有小毒。主蛊毒及蛇咬,捣敷疮上。蔓生岸旁,叶尖花白,子中有两片如合子。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1 23:28:11 +0800 CST  
0168、甜瓜
甜瓜,葫芦科(Cucurbitaceae)黄瓜属(Cucumis),一年生蔓生草本。
拉丁名:Cucumis melo Linn.

在金华方言中,甜瓜被称为梨瓜,这个“梨”只是音,不知应该是哪个字。
在我小时候,本地只有外皮白色、近乎圆球形的梨瓜,后来才慢慢地品种多了起来。
在金华,较多见到种植的西瓜、南瓜、冬瓜、丝瓜、黄瓜等,甜瓜比较少,只是偶尔能看到。2007年6月5日,在单位外的地里见到一种瓜藤正开着黄瓜,当时只觉得不是南瓜也不是冬瓜(这两种当时我已经能认出来),后来问了种的人才知道是甜瓜。

查植物志才知道,我们吃的大多数瓜,都是葫芦科植物。如西瓜、冬瓜、南瓜、丝瓜、黄瓜,并且这几位都是属长,甜瓜却是归黄瓜管(黄瓜属)。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1 23:30:25 +0800 CST  
@闽北修竹 758楼 2013-05-12 11:27:14
大叶火焰草、费草、灯台树、红瑞木都没见过实物,闽北一带好像不见野生,也许还没等眼缘。青花瓷这个贴真好,介绍得很准确,资料丰实,认识植物最好的入门贴啊。
-----------------------------
谢谢修竹兄夸奖!
然而叶火焰草、灯台树是野生的,费草浙江《浙江植物志》记载有野生,但我只见过种植的。红瑞木只是在公园和小区里见到。
我对植物了解不多,错误肯定是有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2 23:27:47 +0800 CST  
@小卦I 759楼 2013-05-12 21:37:43
甜瓜我们这里叫香瓜,皮是白的,一个手那么大,有甜味,还有一种皮象西瓜的青皮花纹,更大一点的瓜,叫菜瓜,不甜。
-----------------------------
说起来哈密瓜也是甜瓜的栽培变种;菜瓜又叫梢瓜,按植物志的分类,是甜瓜的变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2 23:29:00 +0800 CST  
0169、黄瓜
黄瓜,葫芦科(Cucurbitacea e)黄瓜属(Cucumis),一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Cucumis sativus Linn.

2007年,当我刚知道有网络版的《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时,从中知道黄瓜属于葫芦科黄瓜属,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黄瓜是从小就吃的,熟的、生的都吃,在我吃黄瓜的时候当然根本没有想过、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知道科属之后,再见到它,有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

在我的记忆中金华本地的黄瓜最早接触到是白皮的那种,后来才有绿皮长满肉刺的。可是据《中国植物志》,黄瓜本种“(果实)粗糙,有具刺尖的瘤状突起,极稀近于平滑。”那么我最初所见就是属于“极稀”了。

我常见的几种瓜类如南瓜、冬瓜、黄瓜的叶子很有些接近,但是看见多了也能区分,尤其黄瓜一般是要给它搭架子,当然更容易辨别。
黄瓜花单性(葫芦科大多如此),雌雄同株,雌花的后面带着小小的瓜。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2 23:34:21 +0800 CST  
0170、绞股蓝
绞股蓝,葫芦科(Cucurbitaceae)绞股蓝属(Gynostemma),多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

知道绞股蓝是因为乌蔹莓。2005年认识了乌蔹莓之后,陆续在网上见到一些照片,我看着觉得就是乌蔹莓,可是高手们说是绞股蓝,让我非常纳闷。之前绞股蓝因为某种药还是别的什么对我来说是大名鼎鼎,所以印象深刻。
后来在哪个论坛(踏花行?)看到有人泄露天机:乌蔹莓卷须与叶对生;绞股蓝卷须生于叶腋。原来如此!所谓与叶对生,就是在茎上长叶的位置的另一边(相对)长出来的是卷须;生于叶腋,是指卷须从茎与叶柄的交汇处(腋)长出来。可是有些照片没有清楚地拍出卷须的情况,我就不能区分了。时间一长,又把这密诀忘了。

亲眼见到绞股蓝,最早似乎是2007年5月31日,在浙江省建德市通往新安江水电站大坝的路边。当时一眼见到,还以为是乌蔹莓,可是有7张小叶,并且多少感觉叶的色泽与我常见的乌蔹莓有些不太一样。8月16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蒙网友生物痴痴耐心地解答:“绞股蓝(其实两者很容易区分,绞股蓝是葫芦科的,卷须生于叶腋,小叶多于5的和5的都常见;乌蔹莓是葡萄科的,卷须与叶对生,还有小叶基本上是5)”。自己对照片,应是绞股蓝。

接下来两年都没再见过绞股蓝,对它也渐渐淡忘了,与它相似的乌蔹莓倒是每年能看到,因为实在太普遍了。
2010年5月16日,在金华江东镇慧明岩山上,又见到了绞股蓝。当时的记录是:
“一种像乌蔹莓的植物,但叶子不那么亮,更怪的是它的叶子的小叶有7张,中间是单独的1张,两边的小叶先是3叶共一叶柄,然后是靠里面的相对大的叶与另2张小叶各具叶柄,最后2张小叶又各自具小叶柄。也有小叶5的。绞股蓝?”
可见当时我已经基本忘记了绞股蓝,最多只有模糊的印象。
2011年5月29日,又去慧明岩,这次确认就是绞股蓝。

2012年4月23日,在家翻检照片时,才发现自己于2007年9月25日就已经在金华北山上拍到了绞股蓝的花。真是非常奇怪,那时距自己认识绞股蓝不过一个多月,怎么就会忽略了没有记录呢?可能是那次在山上有太多不认识的植物吧。
2012年中,在金华北山上发现几处绞股蓝。
2012年8月15日,在临安清凉峰十门峡景区,看到绞股蓝的花,拍到勉强满意的照片。
2012年11月14日,在金华北山,看到绞股蓝结果了,它的果序和乌蔹莓明显不同,果中间横向有一条线,可能会就从裂开?想起来葫芦科的如盒子草也是这样的。

在无花无果的时候,葫芦科绞股蓝和葡萄科乌蔹莓确实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除去卷须之外,我个人还观察到如下:
绞股蓝:复叶一般5-7小叶,少数有3或9小叶;叶光泽度较低。
乌蔹苺:复叶一般5小叶,初生叶有3小叶的;叶有光泽。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乌蔹苺常见,绞股蓝相对比较少见。
现在,即使是无花无果的时候,不用看卷须,我也能基本能区分出绞股蓝和乌蔹莓。所以真的熟悉到一定程度,相似的植物也能区分,就如真正熟悉的人对挛生兄弟姐妹也能准确区分一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4 22:12:46 +0800 CST  
@fresun 766楼 2013-05-14 23:51:55
收藏。偷了不少好图。
-----------------------------
喜欢就好,谢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6 23:36:50 +0800 CST  
@墨酣 767楼 2013-05-15 06:52:24
还是青花这里好。
为何草木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古典,现在是懂了。
-----------------------------
谢谢墨酣!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对植物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6 23:38:56 +0800 CST  
0171、丝瓜
丝瓜,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Luffa),一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Luffa cylindrica(Linn.)Roem.

金华话中丝瓜叫“天罗”,许多年前当,我学到了“天罗地网”这个词后,一度想:那么什么是“地网”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小时候,我所住的大院里有许多人家种着丝瓜、南瓜、冬瓜这些可以吃的瓜类,丝瓜藤茎和叶都比较有特点,茎上有明显的纵棱,叶深绿色有光泽,很容易辩认,更不要说等它结出那长长的丝瓜了,所以很早就认识它了。说起来不知是不是巧合,那时的丝瓜也和甜瓜、黄瓜一样,先是有白皮,后来才出现绿皮的。似乎比较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丝瓜的花分雌雄,雄花多一些,花后面有一小小丝瓜的是雌花。把丝瓜藤茎横切开,能看到里面是一个个小圆圈,这说明它们纵向是一簇簇的小管。记得那时还曾学着比我们大的“坏孩子”的样,躲在红砖叠成的“碉堡”里,把剪成一段一段的丝瓜藤当烟抽。
经常看到有丝瓜在藤上故意不摘下,而要等它老了干枯了,那是拿来做种的。丝瓜老了之后,摘下来摇一摇,欶欶作响,剥开皮,里面是条条筋丝构成的立体网络。如果把这网络横剖开,能看到有几个孔洞,欶欶作响的正是附孔洞边缘的种子,摇晃剧烈一点,就能把种子倒出来。小时候,很多人家都用丝瓜筋来洗碗。

读初中的时候,和爸爸一起种过丝瓜,播种、施肥、浇水、收获。记得那一年种了5棵丝瓜,到了收获季节,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吃丝瓜鸡蛋汤。
种丝瓜的时候,因为经常关注,发现丝瓜藤叶上常有一种有甲壳的昆虫,橙色,好像喜欢吃丝瓜的花瓣。多年以后,当我对植物和昆虫都产生了兴趣后,在昆虫爱好者论坛问过这种虫子,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黄守瓜,属鞘翅目叶甲科。

丝瓜这外名字容易理解,应该就是指它果实老后形成丝络。《本草纲目》中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则天罗的“罗”所指也是同一物,“天”则可能是说丝瓜高高挂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6 23:40:26 +0800 CST  
@深圳一石 772楼 2013-05-17 00:13:38
在鸡公山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认识乌敛梅和绞股蓝的差别,就很难忘记了。
-----------------------------
有老师教就是好呵。我当时知道“与叶对生”和“生于叶腋”之后,到自己真正理解,经过了很长时间。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7 23:34:28 +0800 CST  
0172、台湾赤瓟(附:南赤瓟)
台湾赤瓟,葫芦科(Cucurbitaceae)赤瓟属(Thladiantha),多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Thladiantha punctata Hayata

南赤爮,葫芦科(Cucurbitaceae)赤瓟属(Thladiantha),多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Thladiantha nudiflora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第一次见到赤瓟属植物,是2007年5月23日,在安地镇四顾屏山上,正值花期。8月14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有人说是南赤爮。
接下来几年可能也见过,也可能没见过,反正没有记录。
2012年5月5日,在安地镇小同村看到了将要开花的赤瓟属植物。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说浙江有2种:台湾赤瓟和南赤瓟,区别之一是台湾赤瓟植株全体无毛而南赤瓟有毛。但《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则说浙江这一属有2种1变种,共3种,多出的1种是南赤瓟的变种锦赤瓟,但是这种又是无毛的。
根据上述,翻检照片,自己最初见到的和小同村的都应是台湾赤瓟,但不是很有把握。
2012年8月16日,在临安清凉峰十门峡景区栈岭湾,看到了南赤瓟(有毛)和台湾赤瓟(无毛)。

2013年5月11日,又到四顾屏,看到那一处台湾赤瓟在开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7 23:35:23 +0800 CST  
0173、西瓜
西瓜,葫芦科(Cucurbitaceae)西瓜属(Citullus),一年生蔓生草本。
拉丁名: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 et Nakai

知道西瓜,当然从吃西瓜开始。说来有些奇怪,我最初见到的只有黄瓤的西瓜,后来才有红瓤的。那时有人说红瓤西瓜是用那种染红的水(金华话叫倭拉水)浇灌的。而有了红瓤瓜之后,黄瓤瓜又消声匿迹了,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未见过黄瓤的西瓜了。
说起来,我小时候就有一些对植物的兴趣,会去注意一些植物。那时,常常见到有人吃了西瓜,随口吐出瓜籽,落在泥土地上,过了一段时间,就发芽了长出瓜苗来。先是两片厚厚的子叶,再是真正的叶子、藤蔓,就这样,我很早就认识西瓜藤了。西瓜的叶子形状比较奇怪——这是我最初的感觉——所以容易辩认。
现在再看西瓜苗,当然不会觉得叶形有什么奇怪,只是特点鲜明而已,用植物学术语说是“3深裂,裂片又羽状或二重羽状浅裂或深裂。”(《中国植物志》)。
与其它瓜类如南瓜、甜瓜等相比,西瓜的花相对于果实而言要小得多。这种大小相形让我觉得耐人寻味又难以理解。

西瓜虽然普遍,但要种好似乎并不容易。在金华,蒋堂的西瓜比较有名,我见过整片整片的瓜地,瓜熟的时候还在瓜地边搭起草棚看护。近些年,好像都是温岭人来这边种西瓜,可见种西瓜也是个技术活。

至于西瓜的来历,公认为是外来的,但何时传入中国则意见不一。
中国植物志》说:“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久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金、元时始传入我国。”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说:“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eld],普通的栽培植物。五代时自西部传入内地,故有西瓜之名。”
夏先生引徐光启的话(《农政全书?树艺》?):“五代鸽阳令胡峤,回纥,归得瓜种,以牛粪种之,结实如斗大,味甚甘美,名曰西瓜。”
(上面所引,似乎“回纥”前面有脱字)
胡峤《陷虏记》:“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并未说他得到西瓜种,只是契丹破回纥得到。
李时珍《本覃纲目》则除引《陷虏记》之外另有说法:“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19 22:44:27 +0800 CST  
@小卦I 777楼 2013-05-20 12:10:25
西瓜长在地里的样子很鲜活,漫长炎热的夏天又要来了,夏天很热很烦,还好有西瓜兄和各种其它水果。
原产地非洲?不是中国的,可以理解,每年夏天台风下大雨什么的涨大水,都有报导西瓜在地里泡烂了,瓜农损失惨重,其它瓜不都爬在藤上好好的,就它西瓜不适应大水,说明原产地不是江南是一定的,江南多雨多湿地,长在地上不科学。
-----------------------------
小卦兄说的有理。
之前我也想到,常见栽培的类种中,西瓜、南瓜、冬瓜等是不用架子的,丝瓜、黄瓜、苦瓜这些,则必须用架子。但是说到原生种,可能还是有自然选择的因素在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1 22:48:09 +0800 CST  
0174、苦瓜
苦瓜,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一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Momordica charantia Linn.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愈是深入思考,它在我心底的敬畏就愈是神奇强烈,那就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范。”
我不知康德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植物和动物,我是层次比较低的人,不像高人康德那样,只有对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样崇高的事物才会有敬畏。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植物、各种各样的昆虫,更不要说电视里看到的海底世界,都会从内心发出赞叹,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那个不可知(至少我不知道)的设计、缔造者由衷地敬畏。
所以尽管实在是司空见惯,可是每次看见苦瓜的果实时,我都忍不住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不知道这样奇形怪状却又充满美感的形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在金华,苦瓜常见栽培。它的茎、叶与葡萄有些像,叶的色泽接近丝瓜,但叶形明显不一样,所以还是比较容易辩认的。一般说来,植物最美部位的当然是它的花,而苦瓜的花很普通,倒是果实美丽不可方物。如果稍仔细看,苦瓜的叶和卷须也是很多有意思的。2007年6月12日,我注意到苦瓜的花梗上有个绿色的圆形苞片,和杠板归有些像。

《中国植物志》苦瓜条下,“苦瓜”的名称之后有括号,里面注着:《救荒本草》。这是《中国植物志》的体例,意思是苦瓜这个名字来自于《救荒本草》。我查《救荒本草》,其中的“锦荔枝”根据形态描述和图是苦瓜无疑,只是说:“又名癞葡萄”,并无苦瓜这个名称。

许多年前,读到余光中的诗《白玉苦瓜》,咏台北故宫展出的一件玉雕,非常喜欢。余光中的诗美得不得了,但里面还有家国之痛,和苦瓜的味道有些像。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1 22:48:58 +0800 CST  
@墨酣 780楼 2013-05-22 06:57:53
看见苦瓜,就知道夏天来了。
呵呵,它该叫知夏。
-----------------------------
但是我们这边夏天果实成熟的植物很多呵,比如杨梅、枇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3 22:52:01 +0800 CST  
@小卦I 781楼 2013-05-22 21:33:53
白色的苦瓜苦味比较淡,绿色的太苦,不好吃。
-----------------------------
我是不太喜欢吃苦瓜,一般都加点霉干菜火炒着吃。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3 22:53:00 +0800 CST  
谢谢阿湄!我有些扯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3 22:53:49 +0800 CST  
0175、冬瓜
冬瓜,葫芦科(Cucurbitac)冬瓜属(Benincasa),一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Benincasa hispida (Thunb.)Cogn.

对我来说,冬瓜和南瓜这两种不太容易分辨,至少在无花无果的时候是如此,我觉得它们的藤蔓和叶子都很相像。我是从花来区别的,雄花的外形不同,雌花就更容易分辨了:花后面的瓜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其实还是自己对它不够熟悉,真要熟悉了,从茎、叶也能区分出来。
说来有些奇怪,我见到冬瓜的次数并不多,拍的照片很少。

冬瓜这个名字有些奇怪。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贾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种之。若十月种者,结瓜肥好,乃胜春种。则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好像说不太通。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说:“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亦为热带植物,不可生长于温带之冬季;名为瓜冬者,以其果实耐收藏,可食至冬日耳。”似乎勉强说得过去。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3 22:55:41 +0800 CST  
0176、南瓜
南瓜,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
拉丁名:Cucurbita mischata (Duch. Ex Lam.)Duch. ex Poiret.
注:拉丁名按《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是:Cucurbita moschata (Duch.)Duch.,中国自然标本馆(CFH)是:Cucurbita moschata Duchesne

父亲在老家的时候种过地,也种过苹果、梨、枣等果树。据他自己说,还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果农,懂得嫁接果苗。
读初中的时候,和父亲一起种过南瓜、丝瓜、萝卜、大白菜、向日葵等,父亲还专门从书店买了种植蔬菜的书。
那时候,和父亲一起开地(用锄头把长满茅草的泥土挖开,敲碎原本板结泥土,拣出混杂在泥土中的石块)、播种、施肥(到粪池把粪便舀上到粪桶里,挑到地头,用水稀释后浇在作物的根部)、浇水、除杂草……种下的作物中,就有南瓜。
等到南瓜花开了,花里经常有蚂蚁爬来爬去,父亲教我把雄花滴下,扣在雌花上,外面还用稻草扎起来,过一两天才解开。
那时候经常看到,在夏天酷暑的烈日下,到了中午和下午,南瓜被晒得叶子耷拉下来,只剩下叶柄还撑在那里,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在傍晚浇了水,或经历了一夜的清凉后,叶子又神采奕奕地挺拔起来。
雌花后面结出瓜了,经过漫长的等待,瓜慢慢变大,终于可以收获了。收获的喜悦难以言说,毕竟是自己经过了辛苦的劳动。
不过,我们种出来的南瓜似乎总不如别人的大,不知是什么原因,按说付出的劳动只会比别人多,可能还是有些方法没有掌握把。

那以后,我没有种过南瓜,但经常看到别人种的。小区里,很多人家除了种植一些观赏的花卉,还有种着诸如南瓜、青菜、辣椒之类作物,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并不怎么喜欢吃南瓜。近些年,居然有人吃南瓜嫩藤,一开始我感到不可思议。自己尝了后,觉得味道也还马马虎虎。

小时候住的大院里,还有人种一种叫北瓜的,成熟果实上下两部分大小、颜色不一样,上半部分大一些,金黄色(和成熟的南瓜有些像),下半部分小一些,绿色。一般只是观赏,没有人吃。这种东西我一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最近翻阅夏纬瑛先生《植物名释札记》,“255、北瓜”如下:

食用之瓜类,有西瓜,来自西方;有南瓜,来自南方。未有来自北方之瓜,而却有北瓜之名。此盖因有西瓜南瓜,而欲以瓜从四方之名,即借冬瓜为东瓜,且又强出一“北瓜”之名耳。
南瓜属(Cucurbita L.)中之植物,在我国栽培以供蔬菜而食用者,约有三种:其一,即较为普通之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Poiret.];其二,为常食用之笋瓜(C. maxima Duch.),此种皮色之白者,俗亦呼为“白南瓜”;其三,为西葫芦(C. pepo L.)。这三种南瓜属栽培的瓜类,每种之中,都有变异品色,因而亦往往又各有其品名。西葫芦的一个变种(C. pepo L. var. Kintoga Makino)有称之为“北瓜”者;笋瓜之皮白者,亦或称为“北瓜”。“北瓜”一名,已不专指一种之瓜。
今山东省之西部(如阳谷带),有读“白”为“北”之上声者;古人称酒杯曰“大白”,实是“大杯”之音转。诸如此类,可见“白”音可转为“北”音。笋瓜皮之色白者,多称之为“白南瓜”,若省去“南”字即是“白瓜”可以因方言而读若“北瓜”。这是瓜类名称中有“北瓜”的一个来路。其他之皮色不白者,亦名“北瓜”,当是勉强欲从东、西、南、北之义。上述一些瓜类,都为热带性的植物,不当来自北方。

如此,则对我来说所知如下:
1、所谓“北瓜”,只是为了凑足东南西北四方的名称,并没有实际确切的由来。
2、我小时候所见的北瓜很可能就是南瓜属西葫芦的变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5-24 23:12:21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