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各占一半

地仙。到了大地的这个层面,就跟“鬼”这个层面不一样了,至少其思想开始发生变通,虽然不见得与上天真意相合,但却并不固执于某种思想了,而且头脑中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对于地仙来说,他们的头脑不再是如鬼仙一般,是一种单一思想形成的充溢状态,而是无数思想共同汇聚的圆满、充溢状态。已经可以感悟到上天真意,并且能够去按照这上天真意去做了。他们头脑中充溢着各种达到圆满姿态的思想,固定的某种思想不会对其造成阻碍,也就不会出现沉睡在某一种思想之中,要永远通过某一种思想去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的状态。
天仙。地仙已经能够变通,并感悟到上天真意,但能不能真正按照上天真意去做呢?能够按照去做,就达到了“天”这个境界,但能不能做到呢?能够一点不差的做到,就达到了天仙这个层面。相对于地仙来说,就更不会出现“思睡”这个问题了。而这个层面思睡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呢?这就是后面的问题了,我们先猜测到这里,后面再说。
困倦。困乏,疲倦。
作弄。使小心计,让别人吃亏上当。
噀。含在口中喷出。
魔。佛教认为,任何阻碍修行的障碍,皆可称之为魔。
众仙听了师父之言,在师父的带领下到清风、明月所在境界的门户之前观看,真个如师父说的那样这境界的门户关着,清风、明月果然在那里发出自己沉重的气息沉睡在他们的思想之中。这边众仙在清风、明月所在的境界之外,要打开其境界的门户,胡乱的,找不到问题关键的要去叫醒八戒,却那里能够叫得起他们!
众仙没有办法,借助于他们都是道德中的修行之人的这个方面,在这一点上发挥他们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打开了紧闭的门板,发挥他们的力量,将清风、明月从龙床之上扯下来,不让他们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了,那已经不再居于主导地位的清风、明月依旧在他们的睡梦之中,无法醒来。
大仙看到清风、明月的表现,他笑了,这个笑意味深长,或许他在笑行者和取经人所做之事,或者笑这清风不清、明月不明,反正他的这个笑包含的意思太多了。只看他笑道:“好个已经升华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啊!成就仙道的人,头脑中的思想处在充裕、圆满的状态中,都是能够贯彻自己层面的境界思想,而不会出现他们的沉睡状态的。这清风、明月也已经达到了地仙层次,是不应该沉睡于某一种思想的梦幻之中的。怎么他们今天却这么样的疲劳,这么样的想要沉睡于他们的梦境之中呢?莫非是有其他的思想使用他们的小心计,让他们吃了其亏,上了其当了?快取性情来。”
大仙叫人取水,就是取这“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中的性情,让这性情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小仙取了半盏水,与“三十”这个点相对,就是取了道德中的性情,却又没有完全被道德充斥,另一半是空的,道德和“空”各占一半的性情。大仙取得这种性情之后,将自身这种“五处神识皆在庄严状态的在道德中修行的思想”通过特定的方式,让其发出特定的声音。然后,将这这种取自道德,却又道德和空各站一半的性情含在他的欲望之中,通过他的欲望直接作用在清风和明月二人的思想之上,立刻就解了清风、明月二人沉睡于完全通过道德修行达到大觉,取得真经的这种阻碍修行的障碍。
清风、明月二仙童要完全通过道德的修行去实现取经的愿望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完全被“道德”二字占据了,“道德”成了他们思想的阻碍,也就不空了;可是不遵循道德却也是不对的。所以大仙将道德和空各占一半的性情作用于清风、明月二人之上,让他们既遵循道德,又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这一下,经过前面修行的取经人立刻就发现自己跟前面一样,完全陷入某种思想之中,被“道德”这种思想阻碍了。看到这点,那使他沉睡于道德修行中的阻碍修行的障碍就不能够再影响他们,睡魔自然也就解了。
解除清风、明月的睡魔这件事情是大仙亲自做的,半盏水却是来自其门下小仙,就是说这种道德和空各占一半的状思想,虽还未达到真正大觉的境界,却是大觉之道的表现。
二人方醒,忽睁睛,抹抹脸,认得是仙师与世同君和仙兄等众,慌得那清风顿首,明月叩头道:“师父啊!你的故人,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十分凶狠!”(原文)
睛。眼珠儿。观点中呈现出圆满状态的精华部分。
抹。除去,勾掉。涂抹。
慌。急,不沉着。恐惧,不安。
顿首。指磕头。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和尚。佛门中的修行人。佛门中常见一句话是:“佛法无边”;《西游记》中有一句“杖锡西来拜法王”,可以看出,作者给如来的定位是“法王”,诸法之王。那佛门中修行的人就是以修持佛法为主的。此中“和尚”二字,应是暗示三藏师徒修法不修道。
一伙。一群,指若干人结合的集体
强盗。用暴力抢夺别人财物的人。
解了睡魔,清风、明月二童子方才从其睡梦中醒来,在他们沉睡于自己完全坚持道德修行的睡梦中没有丝毫预兆的忽然醒来,表现出自己观点中呈现出圆满的精华部分,去处自己方才在睡梦中产生的思想尘埃,接受了师父那种“一半道德一半空”的思想。这个时候他就认得面前之人是已经在道德中升华的教导他成长的思想与世间同时存在的最高统治者和众多同样在道德中升华的位于他们之上的众多思想。眼见师父回来,清风和明月在一种焦急而又恐惧、不安的状态下都给师父叩头,表示自己愿意遵从师父教导,愿意完全在师父的教导下行事,发出他们的声音道:“师父啊!你的旧相识,那跟师父从前都是圣洁、高雅的思想的思想,原来是‘从本源之中出来的修法不修道的思想,——都是一群结成一个团体,通过其力量抢夺别人财物的思想’,极其凶恶狠毒!”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18 09:25:48 +0800 CST  
天条

大仙笑道:“莫惊恐,慢慢的说来。”清风道:“师父啊!当日别后不久,果有个东土唐僧,一行有四个和尚,连马五口。弟子不敢违了师命,问及来因,将人参果取了两个奉上。那长老俗眼愚心,不识我们仙家的宝贝。他说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再三不吃,是弟子各吃了 一个。不期他那手下有三个徒弟,有一个姓孙的,名悟空行者,先偷四个果子吃了。是弟子们向伊理说,实实的言语了几句,他却不容,暗自里弄了个出神的手段,——苦啊……”二童子说到此处,止不住腮边泪落。(原文)
惊恐。惊慌害怕;恐惧。
当。相称。
愚心。愚拙之心。
愚拙。愚昧笨拙。
再三。一次又一次。
当日。个人认为在这里是:“与对应的时间点相对应的那一天”,也就是镇元大仙带着众小仙去弥罗宫听元始天尊讲混元道果的那一天。按照《西游记》这段的描述,这一天就是他们现在的昨天,可是清风却没有用“昨天”一词,而是用的“当日”,这是因为对于取经人来说,从镇元子离开五庄观,到中间发生这些事,到现在回来,确实是其取经之行从一个阶段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一天,可是对于一直在执行通过完全的道德方面的修行的清风、明月来说,就不是一天了。作者用“当日”一词,应该就是以此来做区分的,并以此说明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他们的睡梦中睡了多长时间了。
理说。说理。申辩是非。
实实。的确。实在。着实。谓言语分量大,力量重。
不容。不能容纳。不允许。
看到清风、明月的表现,大仙笑着告诉他们:“不要惊慌害怕,不要被恐惧影响了你们的清净,你们静下心来,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慢慢的把事情经过说给我听。”在大仙的作用下,那清净的念头才真正表现出来,发出他的声音道:“教导我们成长的师父啊!那天您带着众位师兄去弥罗宫才走不久,果然像您说的那样,有个来自本源之中的唐朝的佛门修行人,他们一行共有四个佛门修行人,连带承载他的思想,一共五口,都还没有从世间五行之中脱离出来。弟子不敢违背师父的吩咐,问了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将那能够让人得成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的成果取来奉献给他。他们中那年长德高的思想还依旧是凡俗的眼光,他的想法也是愚昧笨拙的,不认识我们这道德门中的宝贵财富。他说是才生下来未满三天,还没有洗净其在孕育过程的污垢的虽然不明道理,却已经具备明礼条件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让他都不肯吃,是我和明月各自吃了一个。没有想到他的下面有三个在他的教导下成长的思想,其中有一个其本性就是如婴儿般的不能明礼的思想,其表现是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参悟、感悟什么是“空”的这种思想,他先是在我们没有察觉的状态下通过不合道理的手段获取了四个人参果吃了。是我和明月去向他们说理,的确很重的说了几句他们的不对。他却不干了,不能容纳我们说的他们的问题,在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的用了一个真正思想从外在表现中脱离出去的做法,——苦啊……”清风、明月说到这里,就已经控制不住他们道理层面的性情流露出来。
众仙道:“那和尚打你来?”明月道:“不曾打,只是把我们人参树打倒了。”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清风道:“都认得。”大仙道:“既认得,都跟我来。众徒弟们,都收拾下刑具,等我回来打他。”
众仙道:“那佛门以修行法门为主的思想通过他们的力量打击你们这‘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能够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了么?”明月道:“他们没有打击我们,只是把属于我们这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门中的人身给推倒了。”
太乙。又称太一、天一、北辰,为北极星,靠近北天极,在天穹上几乎不动,众星(包括北斗七星)均绕其旋转。个人认为代表的是“大道”。
刑具。用来逼问口供和执行刑法的器具。
按理说人参果树被推倒了,镇元子的仙根没了,大仙本应震怒才对,可是大仙听了之后,一点都不苦恼,也一点怒气都没有,依旧平静的对清风、明月二童子道:“不要哭,不要让流露出来的性情影响了你们神识的清净。你们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你们不知道那个本性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虽然具备明礼条件,却并不真正明礼的悟空行者,他也是一个大道中不为天庭认可,不尊天庭旨意的没有拘束的思想,跟你们一样,都在散仙之列。他也曾经大闹天宫,搅得在圣人教导下的天庭不得安宁,拥有无边强大的代表上天指引的力量。既然是他打倒了我们宝贵的人身,你们可否人的那些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清净的念头道:“那些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我们都人的。”大仙道:“既然你们认得,就都跟我来。其他的众多在我门下修行的思想,都收拾下执行刑法的器具。等我回来的时候好打他。”
镇元子叫众小仙收拾刑具,等他回来好打三藏师徒,意思是说三藏师徒这些佛门中以法为主的修行者能够具备强大的法力,可以推翻人参果树;道家中人同样可以具备强大的力量,去惩罚犯了错误的在法中修行的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同时,刑具在古代一般是官府给犯罪之人用的(一般情况),就是说道德可以以各层法律的状态表现出来,对违背者加以与礼相合的惩罚。比如神话传说中的天条,或许就是根据传说中天界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传说中天界的法律条款。不过执行范围就不好说了,比如泾河龙王,他不在天仙之内,也因违背天条遭受惩罚。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19 17:36:14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19 17:36:29 +0800 CST  
@关粉儿 2019-09-18 10:16:40

-----------------------------
谢斑竹大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19 17:37:27 +0800 CST  
保持清明

众仙领命。大仙与明月、清风纵起祥光,来赶三藏,顷刻间就有千里之遥。大仙在云端里向西看,不见唐僧;及转头向东看时,倒多赶了九百余里。原来那长老一夜马不停蹄,只行了一百二十里路;大仙云头一纵,赶过了九百余里。(原文)
纵。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祥光。祥瑞之光。象征吉利。
众小仙按照大仙吩咐去准备刑具,大仙则带着那“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纯洁的光明的思想”和“清净的念头”猛然表现在神识高处,他的光明突出的表现出来,是能够给人带来吉利的自身光明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
大仙驾祥光去赶三藏,顷刻间就赶了一千余里,就是说他顷刻间就来到了大千世界之外的境界之中。此时三藏一行走了一百二十里路,大仙多赶出了九百余里,就是说此时大仙顷刻间就走了一千零二十余里路,就是说大仙现在与明月、清风的这个组合,这种“以道德为主,以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纯洁的光明和清净的念头为辅”的状态,是人走出大千世界之后的一个虽然并非真正佛法,却已经达成了一个小圆满的状态。
大仙来到这个大千世界之后的小圆满境界之后,就立于他那位于神识高处的思想之中,朝西观看,没有看到三藏师徒一行,说明三藏师徒走了一宿,却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又往东看,发现自己多赶出了九百余里,“九”对应的是九处神识,就是说三藏师徒离这个境界差一个九处神识的大圆满境界。原来那年长德高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在这一晚上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中虽然不断奋力前行,却只是在地仙之道中转圈子,并没有真正的从大千世界中走出去。为了追赶三藏师徒,大仙又将自己这位于神识高处的思想猛然向前表现出来,就赶过了这相差的九处神识的大圆满境界,来到了三藏师徒转圈子的地方。
仙童道:“师父,那路旁树下坐的是唐僧。”大仙道:“我已见了。你两个回去安排下绳索,等我自家拿他。”清风先回不题。(原文)
仙童道:“师父,那大道之旁,神识之下坐着的就是唐朝来的佛门修行人。”此中“道旁”二字说明三藏师徒此时已经不在大道之中;“树下”说明他们这取经的思想还在神识的庇护之下;“坐”说明三藏这取经的坚定念头现在虽然不能在大道中继续前行,却也没有倒下去,还在坚持着。
大仙道:“我已经看到他们了。你们两个不用跟着我了,回去安排下绳索,到时候由你们这清净的念头和黑暗中能够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来绑他们,等我自己来捉拿他。”这个时候,那清净的念头也离开了大仙,回五庄观去了,大仙也不再继续在清风、明月的伴随下表现出来。
见到唐僧师徒后,大仙叫清风、明月回去,就是说他现在也不要那“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思想”了,完全以道德中修行之人的形态表现出来,与三藏师徒见面。大仙之所以这么做,就像一个只懂得十以内加减法的孩童,你给他出百位的加减法,他是理解不了的,必须得有两位数加减法的概念才可以。现在的三藏师徒虽然在他们那种完全以道德为主的修行中走不下去了,却不是他们不想继续往下走,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神识中的空,而是单纯的为了逃离五庄观,逃脱因为做贼遭受的惩罚,他的神识完全被这种思想阻碍了。所以这个时候,以清明的状态给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也听不懂的,只有用三藏师徒能够理解,又比他稍微高一点的方式来跟三藏师徒竞争,用三藏师徒明白的道理先将其降服住才行。所以镇元子才要清风、明月回去,以“清风先回”之后跟三藏师徒一样的并不清净的状态表现出来,以他追三藏师徒那种“云头一纵”,道德猛然表现出来的状态来捉拿三藏师徒。
那大仙按落云头,摇身一变,变做个行脚全真。你道他怎生模样:(原文)
摇。摆动,摇动。是一种一头不动,一头动的状态。
摇身一变。应是身体以上摇动,腿脚不动,只头部、身体动的状态。就是说其根本不变,但是其思想、行为改变,通过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行脚。行走,行路。
行脚全真。个人认为,行脚全真跟三藏师徒这行脚僧对应,代表的是没有自己固定的境界的在道德中修行的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大仙以这种姿态表现出来,是说在道德中修行的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和三藏师徒这些佛门中修行的人一样,也都是不属于某个固定的境界之中的,也都跟他们一样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某一点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不会永远都是与上天真意相合,包括道德也是如此。比如前面只在一定时间段内遵从道德不行,完全以道德为主还是不行,那么怎么样才能在大道的改变中永远都与大道相合呢?大仙所化的行脚全真或许就是这个表现,就是阐述这个道理。
你看大仙他控制着这神识高处的念头,从神识高处落于现在取经人所在的境界之中,通过改变其道的表现的方式以一个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的与上天真意相合的在道德中修行的形象表现出来。你看这种思想表现出来的模样: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1 12:48:21 +0800 CST  
吕嵒

穿一领百纳袍,系一条吕公绦。手摇塵尾,渔鼓轻敲。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飘飘风满袖,口唱月儿高。(原文)
纳。接受。
百纳袍。个人认为跟“百衲衣”相近。
百纳衣。僧衣。即袈裟。百纳,形容补缀之多。亦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
三藏师徒来到这里,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沙中佛国,从中得到了很多知识和智慧,佛法法门是由无数不同的法共同构成的,所以百衲衣这种由各种不同的法组成的法门对取经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大仙穿百纳袍,就是说道家跟佛家虽然不同,却同样不是单一的某一种道,而是同样由各种各样的道汇聚而成的。
吕公绦。衣带名。两头有五彩丝绦。传说八仙中吕洞宾常用之。
吕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名嵒(“嵒”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天下剑仙之首)。
传说吕洞宾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富贵,与妻子一同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上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妻两口,两口为吕,“洞”是所居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大仙的这个吕公绦应该不是白系的,所以先试着从吕洞宾这里分析,去看看其中的含义。
吕。上下双“口”为“吕”,“吕”姓,就是说其本性是上下、阴阳、正反两个方面共同欲望的表现。而且这两个口是以上下行事存在的,就是一高一低的状态。
嵒。“岩”的繁体字。高峻的山崖。构成地壳的石头。险要,险峻。山洞。
纯。纯净,不含杂质。纯正,纯粹。纯熟。
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太阳,日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突出的。阳性是突出表现出来的,阴性则是不突出表现出来的。
中。三藏过流沙河时,坐在红葫芦上,有八戒、沙僧左右扶持,走的是一条中道。“中”的意思应该是不左不右,中道而行。
条。条形的东西,比如一条路。
郑火龙真人。葛玄的弟子,葛洪的师父,郑隐,字思远。
64。八八六十四。《易纬乾凿度》卷上:“八八推荡,运造纵横。”
推荡。出自《易。系辞上》“八卦相荡”。三国魏韩康伯注:“相推荡也。言运化之推移。”
运。循序移动。
造。做,制作。成就。
纵横。奔放自如。奔腾无阻。
64岁。指的应是其在剑道的运用上循序渐渐,达到奔放自如,没有阻碍的境界之时。
吕嵒。其本源自性是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和隐而不显的两种欲望一高一下合在一起的状态,这种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和隐而不显的两种欲望一高一下合在一起的状态,其具体表现是人身上突出显露出来的高大、险峻而中间有“空”的境界。这种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中道之中修行,代表着九处神识的共同欲望。在这修行的过程中,这突出显露出来的道和隐而不显的道虽然不能真正的相亲相爱,却是一种互相看见,互相关心的状态,两者都能看到对方的表现,听到对方的声音,却又因为各自的坚持不能真正相合。
在其四十岁时,也就是这种修行达到一个世间的圆满的时候,他明白了真正欲望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是什么,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他欲望的“空”中,也就遇到了郑火龙真人,在其教导下学习如何掌控这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郑火龙真人是道家的尊号,所以吕洞宾是开始学习如何以道德为主来掌控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
吕嵒,虽然“吕”字代表夫妻两口,可一直都是以男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男子是阳气,是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就是说当其明白欲望中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是什么的时候,这个欲望就居于上峰,突出的表现出来,他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就纯粹是欲望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的表现了,所以叫做“吕纯阳”,纯阳无阴,此时的他开始成了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的代表。而那并非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则被放在了下面,呈现出隐而不显的状态。所以吕嵒夫妻修行,却几乎没人谈吕嵒妻子到底修成了什么境界,只有吕纯阳显名于外。
不过“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与不同的道对应,人的欲望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吕嵒虽然掌握了如何掌控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的方法,但是他对这欲望那种纯洁的,不含任何杂念的坚持,又会使得他无法与对应的新的道相合。对于他来说,就好像进入了这“欲望”的空中,又从这欲望的“空”中出来了,无法真正的永远居于这“空”中,是这欲望中的“空”的宾客,不断的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就是说其真实境界也如同十二元辰一般,是一个地仙顶点的状态,镇元子的下宾。
到吕洞宾64岁,也就是其对欲望中居于主导的的欲望的掌控已经达到奔放自如、没有阻碍的境界之时,他对突出表现出来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的掌控的修行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圆满。这个圆满,并不是对单一的某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的掌控,而是应该如同从骊山老母那里出来的取经人一般,开始自由进出万寿山中各种各样的境界,并熟悉掌握其中的思想法门,而且能够不受阻碍的从中出来。这个时候,他对居于主导地位的掌握才真正达到奔放自如,没有阻碍的境界。这个时候,他就遇到了钟离权,开始教他丹道,教吕洞宾如何在运用这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方面结成美好的圆满。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2 09:44:20 +0800 CST  
钟离权

钟离权。《百度》上的资料挺多的,记述也并不相同,不过钟离权的《还丹歌》中:“一母产两子,一男复一女。男是阴之宗,女是阴之祖。”跟他度化吕洞宾似乎有些渊源。而其《破迷正道歌》中:“九还七反化真形”似乎跟乌鸡国时太上老君的“九转大还丹”有些关系。而其中前弦、后弦的说法则跟敕建宝林寺中唐僧颂的那句“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月色全。”的诗句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尽量谈一谈。
钟离权姓钟离,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教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据说钟立权自幼就能掂量出一件东西的轻重,好像手里有个权(古代的秤砣),他父亲便给他起名钟离权。
还是从姓名入手开始分析。
钟离。钟离姓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立的宋国,算起来是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经采食于一个叫做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我们这里要将其拆开分析。
钟。繁体用“锺”字,是一种容器,也只一种酒杯,引申为“专注”、“集中”之意。
离。八卦之一,代表火。
权。本意: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引申:衡器。秤。测量物体重量的器具,称量。引申:权衡。
权衡。法度;标准。也比喻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
寂。寂静,寂寞。
槲。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倒卵形,花单性,黄褐色,雌雄同株。
黄褐色。是处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钟离权。其本源自性是专注于人的欲望,表现是专注于衡量欲望表现的法度、标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欲望的平衡。字云房,代表他乃是位于人神识高处的思想之中,是让欲望归于寂静的道。怎么让欲望归于寂静呢?根据前面观音院的感悟,让人的欲望归于寂静,既不是完全压制欲望,也不是完全放纵欲望,而是让欲望处在一个合理的点上,其“权”字便是这个表现。因为其能够让欲望处在合理的点上,所以他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是正而不邪的,所以其号“正阳子”;“子”字说明他是为人所尊敬,可以为人之师的,同样也说明他还有不足,需要继续成长。
道成之后,束双,与他《还丹歌》中“一母产两子,一男复一女”相对应,就是说一个人身上表现出两种坚定的欲望,其中一个是突出表现出来的,一个则是隐而不显的。他所持的是一个阴、阳两种欲望在同一个思想之上表现出来的法门,他在这种修行中达到了一定层度的圆满,“花单性”,或者是说他虽然专注于权衡欲望的表现,可是他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使得他的表现依旧是某一方面的欲望的美好姿态,只是他的这种单一思想的表现已经不同于吕洞宾,已经从一种单一纯粹的思想表现脱离出来,而是能够准确的把握这种思想的度,使人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和隐而不显的欲望在一个思想表现突出显露出来的时候,通过这种思想“度”的掌握,达到两者平衡的状态。他号正阳子,说明他的权衡已经能使他的欲望归于“正”字之中了。至于其不足,或许乌鸡国之后再看。
钟离权的这种“正阳”境界,就跟书中带着清风、明月二童子去捉唐僧的镇元子是一样的,虽然以一种欲望为主,却在执行这种欲望的时候保持着自身的清明,以此准确的权衡自己在行使这种欲望或这种思想的度。这是一个从道德门中走出大千世界的兵非真正佛法的小圆满。
吕洞宾遇钟离权,就是说他在这种单纯而纯粹的对主导思想的贯彻达到八八推荡,运造纵横的境界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把握其中的度了。只是他的定义在钟离权之下,就是说他虽然开始学了,却没有达到钟离权那种“束双,衣槲叶”的境界。是一种到达五庄观,又从五庄观中往外走,却还没到乌鸡国的境界。
吕洞宾遇钟离权,或许跟他夫妻互望双修有关。夫妻本来恩爱,现在却只能隔山相望,何时能重归团圆呢?钟离权的定义或许只在乌鸡国左右,毕竟还未大觉,或许那个时候,得等到孙悟空摘掉紧箍儿咒的时候。
镇元子带着清风、明月去追三藏师徒,转眼间就来到了钟离权的这个境界,不过他在这个境界的西面没有看到三藏师徒,就是说三藏师徒没有到达并走过钟离权这个境界,回头看,发现三藏师徒才走了一百二十里,从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门中出来之后,就一直在十二元辰这个境界中转圈子,也就是处在已经对居于主导的欲望或思想纵横驰骋,却还没遇到钟离权的这个点上,所以镇元子以吕洞宾的境界表现来捉拿三藏师徒。吕洞宾虽然没有从“纯阳”走入“正阳”,可是他毕竟遇到了钟离权,并已经开始在钟离权的教导下,从两种欲望明显一高一低的状态往两种欲望平等的状态中走了,所以吕洞宾的境界刚好比此时的三藏师徒高那么一点,就是高这么一点,正好可以来捉拿三藏师徒,用取经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给他取经人上了一堂课。
这种境界相差不多,却又刚好高出那么一点的状态,确实能降住人,可是这种稍高的境界也会因为其没有真正走出境界实质性的差别,而被低境界的人影响,反倒败于原本不如自己的手中。镇元子用吕洞宾的形态来捉拿三藏师徒,是因为他本身境界高的多,不会有差错,可对于同样境界差别的普通人来说,其结果就不好说了。可或许这种安排,正好是上天给境界稍差者的一次机会,也是对境界稍高者的一次考验。可以使境界高者得到巩固,境界低者获得提升,或者是将两者的问题都表现出来,回到对应的境界之中,再次开始。
穿一领百衲袍,系一条吕公绦。他所着的是由各种达到大圆满的思想共同汇聚而成的法门,可是他的行为上却被焕发着凡尘色彩的,明显一高一低的单一主导欲望的表现所束缚着。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3 09:15:05 +0800 CST  
纯阳之态

塵尾。尘尾。是一种手柄上前端附上兽毛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渔鼓。指道情,因用渔鼓伴奏而得名。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唱。口中发出(乐音);依照乐律发出声音。因为唱的是道情,所以是依道发出声音。唱又是一种声音的美好表达,就是说将代表大道规律的声音以一种美好的,人们愿意接受的状态表现出来。
手摇塵尾,渔鼓轻敲。他所持的是一个能够清除人身上尘埃的成器的思想,这个成器的思想就应该是“道德”了。他将这个法门以与此间道相合的,此间人认为好的,愿意接受的声音,平和的表现出来。而这每一次的轻轻敲击,又让人的内心获得震动。
三耳草鞋。集中在这个“三”字上,一只三耳,两只六耳。“六”代表六欲,又是六根、六尘、六识《西游记》中常见的三街六市的代表,也对应着后面的六耳猕猴。我们现在只将“六欲”做解,余下的等后面再看。
九阳巾。道士的冠名。从字面理解,九处神识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欲望汇聚于一点的表现,与吕纯阳在九峰山上修行对应,说这种人身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欲望,是九处神识共同欲望的表现。后面加个“子”字,说明这种表现还并不真正合理,还需要继续成长。
包。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
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他走的乃是一条以欲望为主的道,他的思想观念都被代表九处神识共同表现的思想给遮挡住了。
飘飘。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风。念头。
满。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
袖。衣袖。在人的衣服两侧,代表的是其法门在左右两方面的延伸。
月儿。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此中代表的是道德,是还不真正合理的道德表现。
高。崇高。高上,至高。
飘飘风满袖,口唱月儿高。他的行为表现非常的轻盈、洒脱,看起来没有一点拘束、阻碍的样子,可是其法门在左右两方面的延伸都被某个念头所充斥着,他高声的歌唱那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纯洁光明的道德是崇高,是至高无上的。从他“口唱月儿高”的表现可以看出,充斥于他袖中的念头乃是道德。
同时可以看出,这种在道德之中“吕公绦、三耳鞋、九阳巾、风满袖、月儿高”的被凡尘思想束缚,为欲望左右,虽是神识各处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的共同表现,却完全被这种思想和念头充斥着,不住的歌颂其美好的状态,似乎就是吕洞宾纯阳之态的真实表现。他本身在坚守道德,完全在道德层面贯彻他的思想,没有一丝杂念,可是他对道德的过于认可,又使得他被道德阻碍而失去了他的空。
径直来到树下,对唐僧高叫道:“长老,贫道起手了。”那长老忙忙答礼道:“失瞻!失瞻!”
起手。稽首。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
忙忙。形容事物繁冗,不得空闲。
失瞻。失于瞻仰拜候。
镇元子化作可能是吕洞宾的这种“纯阳”的形象后,直接来到三藏面前,高声表现出来,与三藏以礼相见,道:“年长德高的思想,我这个德行和智慧都不够的在道德中修行的思想向您行礼了。”道士举一手行礼,跟佛门双手合十,集十法界于一身应该是不一样的,可能代表的就是镇元子前面表现出来的那种半道半空的状态,也可能是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思想,道都要占一半,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都大不过道去,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道都可以与你分庭抗礼。告诉三藏:“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思想,都是要讲道理的。”同时,他对三藏口称“长老”,就是告诉三藏:“你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思想啊!”直接将三藏放在道德层面之中。
长老见有道人与他答话,赶紧还礼,不过此时的他处在一种神识有阻碍,不“空”不“闲”的状态中,道:“失于瞻仰拜候!失于瞻仰拜候!”三藏的表现说明他或许是出于礼貌,或许是真的觉得自己失礼了。如果是出于礼貌,那他就不会有那种不空不闲的表现,所以这里面是他真的觉得自己失礼了。要知道,他这一晚上走的完全是以道德为主的修行之路,所有代表道德的思想,都是他要尊崇的,所以这里面见道而不答礼,就是他的问题了,他才会一再强调自己的失礼。可从一夜的睡梦中走到天明之后,三藏又觉得自己这种完全以道为主的修行是有问题的,这可能就是他没有主动与面前之道以礼相见的原因。此时的三藏处在一种既想要坚持道德为主的修行,又觉得这种修行有问题的复杂的状态之中;可是这一夜的修行,又使他无法从要以道德为主的思想中摆脱出来。
大仙问:“长老是那方来的?为何在途中打坐?”三藏道:“贫僧乃东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经者。路过此间,权为一歇。”大仙佯讶道:“长老东来,可曾在荒山经过?”长老道:“不知仙宫是何宝山?”大仙道:“万寿山五庄观,便是贫道栖止处。”(原文)
佯。假装。
讶。诧异,惊奇。
仙宫。指皇宫。
栖止。寄居、停留的地方
大仙道:“您这年长德高的思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的,为什么在这大道之上,却不往前走,而是停在这里呢?”三藏道:“我这个品德和智慧都不够的佛门修行人乃是才从本源之中来到欲海之内的那个大境界的主导思想的差遣下前往西方神识如水流顺的与天道相合的境界中去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的人。在取经的途中路过这里,权且在这里休息一下。”大仙闻言,假装诧异、惊奇道:“您这年长德高的思想从东方来到这里,可曾在我那未经充分开垦的境界中经过么?”三藏那年长德高的思想道:“不知道那由您这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境界是什么样一个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宝贵境界?”大仙道:“那所有思想都长时间存在着的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便是我这个品德和智慧都不足的在道德中修行的思想寄居、停留的所在。”
大仙此中用“栖止”二字,似乎如观音菩萨的那观音禅院一般,只是大仙在这个境界中的一个向下延续的境界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4 08:59:40 +0800 CST  
借力

行者闻言,他心中有物的人,忙答道:“不曾!不曾!我们是打上路来的。”那大仙指定笑道:“我把你这个泼猴!你瞒谁哩?你倒在我观里,把我人参果树打倒,你连夜走在此间,还不招认,遮饰甚么!不要走!趁早去还我树来!”那行者闻言,心中恼怒,掣铁棒不容分说,望大仙劈头就打。大仙侧身躲过,踏祥光,径到空中。行者也腾云,急赶云去。大仙在半空现了本相,你看他怎生打扮:(原文)
上路。大路,通衢。
指定。指明确定。
招认。承认犯罪事实。
遮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等。
恼。烦闷。
劈头。正冲着头。
打扮。使容貌和衣着好看,装饰。指打扮出来的样子。
行者这在成长中的取经的真心,他是心中有事的人,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所以见大仙问,不等三藏回答,自己就抢着说道:“我们没有到过万寿山五庄观,我们不曾到过属于你的境界之中。我们是沿着大道来到这里的。”行者的这个“上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大道的话,就是暗指万寿山五庄观不在大道之中,不是大道的一部分,如果初次见面,行者就说人家的境界与大道不合的话,那就摆明自己是有问题的。所以行者之言应该是说他们一直在大道中行走,这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也没有在什么地方停留,直接来到这里了,也就没到过万寿山五庄观;或者是说他们来自比五庄观更高的境界。
行者和三藏师徒从五庄观逃出,是为了避祸才出此言的。可是他此言一出,就是说谎了,这就违背了他这段时间完全在道德中修行的理念,其不合道理的方面也就表现出来。这就使得以吕洞宾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同样完全以道德为主的大仙一下就确定了行者的问题,他指明行者确定的道:“我把你这个蛮横不讲理的看似与道相合,其实并不与道相合的念头!你想瞒谁呢?你不但经过了我万寿山五庄观,还将我那在道德中修行的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人身给打倒了。你趁着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逃走来到这里。现在见到我,还不快点承认你的犯罪事实,怎么还在这里掩盖你的缺点和错误呢!不要只想着逃走!趁早承认错误,早点将由你所推倒的我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中的人参果树还回来!”
大仙是以吕洞宾“纯阳”的姿态完全站在道德方面来直接斥责行者,指责行者的问题的。可是对行者来说,他之所以会推倒人参果树,和现在走了一宿之后,不得不在这里休息却全都是因为要完全遵从道德来修行所导致的。对于行者来说,他今日落到这个地步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完全遵从道德所致,可是大仙却直接拿道德来指责他,自然烦闷、愤怒了。这烦闷、愤怒使得他不能再保持神识的清净,而是不让大仙继续发出他道德方面的声音,直接动用来自真心的力量对大仙发动攻击,其意思大概是说:“你说道德!道德!可这些就是对道德的完全坚持导致的!”行者动用来自真心的力量直接朝着大仙那突出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要坚持道德的念头打去,要将大仙所表现出来的完全遵从道德的念头打消掉。
见行者棒来,大仙侧身躲过。就是说他没有直接迎着行者跟行者直接对抗,而是改变了自己的表现,来躲避行者的攻击,这个过程就有意思了。
我们知道取经人从行者推倒人参果树开始,直到现在,都是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采用一种一声不发,完全以道德为主导的修行方式来修行的。大仙以同样这种完全坚持道德的理念表现出来,行者却要掣棒将大仙的这个念头打消掉,所以他打大仙的同时,正好是在打自己这种“不发出一点声音,完全以道德为主进行修行”的想法之上。所以这个时候,这种“要将‘不发出一点声音,完全以道德为主进行修行’的想法打消掉”的思想就成了取经人心中的主导思想,就成了此时取经人神识中发出光明的思想,在取经人神识中表现出来。书中说大仙是“驾祥光,径到空中”的,就是说此时行者所表现出的这种思想是一种给人带来吉祥、祥瑞的思想,大仙那大觉境界的道德则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表现在取经人神识高处,成为位于取经人神识高处的思想。待到行者也驾驭着他的这个思想表现在出现在神识高处,去追打大仙的时候,大仙已经在那取经人可以看到却还不能达到的境界中现出了他现在要表现出他那“要取经人从完全遵从道德的状态中走出来”的真实状态。你看现在的大仙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刻意表现出来的姿态表现出来的:
头戴紫金冠,无忧鹤氅穿。履鞋登足下,丝带束腰间。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三须飘颔下,鸦翎叠鬓边。相迎行者无兵器,止将玉塵手中拈。
紫。古人因相传“老子”有紫气,故以紫为祥瑞的颜色。如:紫房(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称“紫府”)。紫皇(道教传说的天帝)。可以看出,在寓意中,“紫”有道家仙人的意思,这里理解为在道德的修行中升华的气息。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
无忧。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没有忧愁的境界。一种平坦的心态。
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外衣。
头戴紫金冠,无忧鹤氅穿。他的念头乃是在道德的作用下呈现出升华之态的神识真意,是将要接替现在的主导思想成为新的主导思想的思想。他的行为表现笼罩在能够除尽烦恼,使人获得解脱的道家法门之中。
履。践踏。引申为行为和行为准则。
履鞋登足下,丝带束腰间。他所行的乃是一种行为和行为标准,也就是道德为主的道,他依旧被这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去的思想表现给束缚住了。
丝是蚕吐之物,应该是说大仙现在表现出来的形象是被一种没有真正升华的禅门思想给束缚住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能束缚住他的就是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就是他守卫道德、遵从道德的思想表现,却成了束缚他,使他无法继续升华的原因所在。这个想法对不对,或需要等到平顶山莲花洞或者是车迟国的时候再去分析。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5 08:52:21 +0800 CST  
袖里乾坤

体。本体。
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他的本体就好像是一个还没有真正明礼的童子一样,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状态。又是非常有生气的,没有一点老化、僵硬的表现,是真正的“长生不老”,是永远都保持年轻状态,永远都能够改变和孕育出新的思想的。其思想表现就如美丽的女子一般,非常的美好,非常的吸引人。
须。原指长在下巴上的胡须,后泛指胡须。
三须。指的应是其思想在三界中的延伸。
飘。洒脱。杳渺。
杳渺。形容遥远或深远。
鸦翎。比喻黑发。
叠。一层加上一层。重复。
鬓。鬓角。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部分。
耳朵。在人的头部两侧。个人认为代表思想在神识中的左右两方面的突出表现。
三须飘颔下,鸦翎叠鬓边。这道在三界中的延伸呈现出洒脱而深远、遥远的姿态,其所产生的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念头一层层的表现在其思想(其代表的道)在神识两侧的突出表现中。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迎。面向着,正对着。
兵器。是指军事斗争中包含各种杀伤力、破坏力的器械装置。
止。仅、只。
玉塵。跟前面的“塵尾”相对应。如玉般珍贵的能够清扫除人身上的杂念和清除境界中尘埃的思想。
拈。用手指夹,捏。有个成语是“信手拈来”,意思应该是他在使用这种法门的时候非常的从容。
相迎行者无兵器,止将玉塵手中拈。他在迎击行者这来自真心的打击的时候,没有持有任何要伤害行者的法门,仅仅是将他那如玉般珍贵的可以消除人身上和境界中的尘埃的成器的思想从容的表现出来。
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塵左遮右挡,柰了他两三回合,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
高低。说话做事的分寸。
没高没低。就是说行者虽然要攻击镇元子,攻击镇元子方才表现出的问行者的做法是不是与道德相合的思想,可他是没遇到钟离权的吕洞宾,他只知道一味的攻击,却不知道去掌握攻击的分寸。
行者因为自己在坚持道德,在完全以道德为主的修行中推翻了人参果树,而且还走了这一夜的错路,而对镇元子问他的:“你的做法是不是与道德相合?”的这种思想发动攻击。不过他是还没有遇到钟离权的吕洞宾,不知道掌握自己对道的攻击的分寸的。这就使得他要么是指责道德的问题,要从道德中走出去;要么就是完全遵从道德,又成了完全以道德为主的思想;怎么都与真正的道德不合,怎么都是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三界中的想法。而行者呢,又是曾经在道德中修行到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取经的真心,不管他现在怎么想,怎么做,道德这种思想是永远都在影响着他,将他做法的问题表现出来,让处在神识明白状态中的他不做这种有问题的事情。这种道德表现,就好像一个珍贵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可以清除人身上和境界中的尘埃的玉塵一般,不断的清除掉行者这代表真心之上的杂念和尘埃,也就挡住了行者的攻击。
来来回回,行者都是在一种不知道去掌握分寸的状态下去做的,这种打法,使他既在不断的攻击道德,又无法摆脱道德的束缚,所以他打着打着,就被大仙装进道德在不永远坚持道德和永远以道德为主这左右两方面的延伸之中了。此时取经人依旧是在以行者的主导下进行修行的,所以当行者被装入大仙的袍袖里面的时候,三藏师徒四人一马都被大仙装入袍袖之中,就如进了笼子一样,怎么也走不出去了。
此时的大仙在云端之上,是一个行者和取经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之内。他的道德思想在神识两个方面的延伸,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为主的天地,三藏师徒就被装入这个以道德为主的天地之中。
八戒道:“不好了!我们都装在褡裢里了!”行者道:“呆子,不是褡裢,我们被他笼在衣袖中哩。”八戒道:“这个不打紧;等我一顿钉耙,筑他个窟窿,脱将下去,只说他不小心,笼不牢,吊的了罢!”那呆子使钯乱筑,那里筑得动:手捻着虽是个软的,筑起来就比铁还硬。(原文)
褡裢。一种中间开口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代表从中道进去,可是不管怎么走都走入左右旁门。
不打紧。不要紧,无所谓。
吊。悬挂。
念。用手指搓转。
见到这种情况后,八戒这情感中首先发出他的声音道:“不好了!我们都被他装在他那虽然从中道进去,可是不管怎么走,都走入左右旁门的道德的思想中去了。”八戒说出此言的时候,代表此时怎么也无法从道德所形成的牢笼中走出去的取经人,开始认为道德是一种看起来正确,可实际行事上面却是有问题的思想了。
行者道:“你这个不会变通的思想,这个不是那种看起来好,实际上却有问题的思想。而是我们被他像笼子一样给装在他这道德在神识左右两方面的延伸之中了。他这道德本身是正确的,只是我们落入其不要永远坚持道德和永远以道德为主这左右两个方向的延伸之中。”
八戒闻言道:“这样的话就不要紧了,等我动用来自真情的力量,猛力的作用在他这道德在左右两个方向的中的延伸之中。在其中造成一个漏洞,我们就从这个漏洞中逃脱出去,只说他自己不小心,其道德在神识两方面的延伸不够严密,使我们在顺着这道德方面的延伸修行的时候,造成了朝下发展,以至于从道德中脱离出来的结果!”八戒的意思就是要通过真情暴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在道德中制造漏洞,然后说这是由于道德在神识两方面延续之时的不严谨造成的,将问题归于道德之上,从而证明自己是没有错的。接着他就用来自真情的强大力量试图在道德的延伸中制造漏洞,好从中脱离出来。可是他这种没有条理的做法,却根本没办法在这道德的延伸中造成丝毫的漏洞。这道德的延伸虽然在通过法门对其进行改变的时候感觉是柔软的,没有什么力量的,可是在通过强大力量对其攻击之时,其表现却比那经过锻炼的坚定思想更加坚硬而不可破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6 08:43:44 +0800 CST  
擒回五庄观

那大仙转祥云,径落五庄观坐下,叫徒弟拿绳来。众小仙一一伺候。(天涯)
伺候。旧指侍奉和供驱使。
行者兄弟被镇元子装在袖中,怎么也出不来,所以在他们一点点的在大仙的袖中跟道德竞争的时候,就又一点点的重新被道德所影响,被道德重新带入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之中。这时,那大觉境界的在道德中升华的思想转变他那能够给人带来吉祥的位于神识高处的思想,直接落于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之中,端坐于这个境界之内,叫徒弟将绳子拿来。这绳子是大仙叫清风、明月回来准备的,而此时又是白天,就是说大仙要在这取经人神识明白的状态下,用取经人的“清明”来将三藏师徒给绑起来。
原来三藏一行刚到达五庄观之时,既没有看到大仙,也没有看到清风、明月之外大仙其他的徒弟,那时的取经人还没有犯错,三藏一行只看到了这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中的清明。而现在,这清明则成了捆绑他们的绳索,所有在道德中修行的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也全都表现出来,听候大仙的差遣。
你看他从袖子里,却像撮傀儡一般,把唐僧拿出,缚在正殿柱上;又拿出他三个,每一根柱上,绑了一个;将马也拴在庭下,与他些草料;行李抛在廊下;又道:“徒弟,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枪,不可加鈇钺,且与我取出皮鞭来,打他一顿,与我人参果树出气!”(原文)
撮。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
傀儡。原指木偶,后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重新回到五庄观中的取经人,他的处在神识明白之中的取经人,他虽然要去攻击那给他带来大麻烦的道德,可是他又在道德中修行到了能够得到真正人身的成果的境界,不管怎么做都无法摆脱道德的影响。这就使得他或许要遵从道德,或许想要反抗,想从道德的束缚中走出来,不再进入昨夜那种完全以道德为主的错误修行之中,可是他的行为却完全都是在道德的层面去做的,完全处在道德的摆布之下。
柱。柱子。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承托在他上面物件的重量。这里是五庄观的大厅。庭上坐的是镇元子,是道德,而支撑这个境界的则是五处庄严的神识,所以三藏师徒是被绑在五处庄严的神识之上的。
抛。丢下。
廊。廊檐。房屋前沿伸出的部分。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这里面指的应是直指其要害,通过大力量一针见血的加以击杀。
鈇。铡刀。用于切草,古代也用为斩人的刑具。
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斧子在神话传说中是有极大力量,甚至是可以开天辟地的力量的武器,盘古开天是斧,二郎神斧劈桃山也是用斧,沉香斧劈华山也是用斧。代表的应是可以开天辟地的强大力量。钺似板斧而较大。代表的应是刻板的又非常强大的力量。
皮。人或生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皮鞭。皮做的鞭子。用长条的皮子制成,另一端连接这木棍或金属杆,可用来驱赶牲畜,驯兽等。镇元子要弟子给他取皮鞭,就是通过他这道德的外在延伸来击打三藏师徒,只是外在表现,还没动用道德的实质呢。
出气。发泄气氛。
你看镇元子从他这道德在两方面的延伸中,就像拿一个不值一提的细碎的完全在他操控之下的傀儡一般,将三藏拿了出来,将他绑在支撑五庄观的神识庄严的境界之上,之后又拿出行者三人,同样绑在对应的神识庄严的境界之中。连同龙马,也就是居于主导境界的思想,也被束缚在这五处神识庄严的境界之下,无法脱离。龙马被拴在庭下,而三藏师徒则被拴在正殿柱上,就是说经过道德方面的修行之后,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真情、真志都已经达到了庄严的境界,可是他那承载着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无意之意却还因为不能够如钟离权那样精确掌握主导思想的“度”而无法进入神识庄严的境界之中。大仙虽然将龙马拴在庭下,却又给他些草料,就是让这还不知道如何掌握度的主导思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些食粮支撑,也进入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之中。这个草料,应该就是源自于大仙接下来的做法律。
行礼抛在廊下。就是说取经人修行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和财富,都在一种虽然在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遮蔽之下,其本身却还没有真正进入庄严之中。大仙将行礼抛在廊下,就是说现在先以三藏师徒五人为主,暂时不去管这些取经人的这些成果和财富。
做完这些之后,大仙又发出他的声音道:“遵从我这道德的教导修行的思想们,这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是没有属于他们的固定境界的,也是在佛门之中不断修行成长的,他们虽然犯了错误,却有继续成长的可能。所以不能用刀来斩除他们这些想;不能直指其要害,一针见血加以击杀;不可将刑法加在他们身上,将其斩除;不可对他们施加刻板而强大的力量,将其斩除。暂且将我这道德外在表现层面的延伸表现出来,通过我这道德的外在表现在神识中的延伸来抽打他们一次,替我这以道德为主导的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中那能够产生真正与天意相合的成果的人身,发泄下他的气愤。”
大仙的做法就是将三藏师徒置于神识庄严的境界之中,使其无法脱离出来,然后将那好不容易从大千世界中成长出来的,已经在道德中能够结成真正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成果的人身是因为三藏师徒这取经的思想而推倒的这点充分表现出来,问三藏师徒这样做可否与道德相符合?因为取经人处在神识明白的状态下,而且在道德中有过充分的修行,所以他是知道这么做与道德不合的,这个时候,来自道德的力量就像一条鞭子一样表现出来,抽打在取经人的神识之上。
这种力量对一般人来说,或许并不那么强大,可对于处在神识清净状态中的真正要去西天取经的神识真意来说,就真真正正的不一样了。而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痛苦的感觉,才是人要觉悟,要从某个轮转往复中走出去的力量源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7 21:24:29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7 21:32:05 +0800 CST  
鞭打

众仙即忙去取出一条鞭,——不是甚么牛皮、羊皮、麂皮、犊皮的,原来是龙皮做的七星鞭,着水浸在那里。(原文)
牛。个人认为是情感的代表。代表的是庞大的情感。
羊。个人认为是沙僧志气的代表。从前面流沙河的磨难可以看出,志气居于情感之中,是情感中异常坚定的追求。
麂。麂子。鹿科。个人认为鹿是情感的代表。麂子是鹿的一种,就是某一种情感的表现。
犊。小牛。才刚诞生,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情感。
七星。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转的北斗七星,遵循大道运转的各个层点的思想表现。
众仙既赶紧按照大仙的吩咐,去取出这道德的外在表现在神识中的延伸。这道德的外在表现在神识中的延伸,不是由庞大情感的外在表现形成的,不是由情感中异常坚定的追求的表现形成的,不是情感中某一种情感形成的,不是某种刚刚诞生不久的还没有真正成长的情感形成的。这是一种主导思想的表现所形成的完全依照大道运转,是道德这人身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延伸于大道之内的依照大道运转的各个层点的表现。这种延伸不是性情的表现,可是现在却还沉浸在性情之中,没有从性情的影响下脱离出来。
令一个有力量的小仙,把鞭执定道:“师父,先打那个?”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大仙笑道:“这泼猴倒言语膂烈。这等便先打他。”小仙问:“打多少?”大仙道:“照依果数,打三十鞭。”(原文)
做大。做出尊贵的样子;摆架子。也作“作大”。
不尊。个人认为应与“为老不尊”的不尊意思相同。为老不尊是指:作为老人自己不知道尊重自己。这这里是说三藏作为东土大唐的经、律、论的制定者,自己却不知道尊重自己,竟然去做那偷窃之事。
老。老年人(多用做尊称)。
造。制造。
造业。造孽。制造的罪孽。
先生。称道士。称老师。年长有学问的人。
大仙令一个有力量,能把道德的力量充分表现出来的小仙,将这道德在大道中的延伸从性情的沉浸中取了出来,将这道德真正的表现出来,令小仙手持这道德的延伸所形成的力量,那小仙把鞭子拿稳了之后,问道:“师父,先打谁?”大仙道:“那作为东土大唐经、律、论的制定者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他作为东土大唐经、律、论的制定者,却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做那偷盗之事,先打他。”
行者闻言,心中暗自说道:“我那令我们尊敬的教导我们成长的在佛门中修行的坚定念头,他这念头却是禁受不住强大力量的打击的。如果在这道德的表现的打击下使这个坚定念头受到损伤的话,却不是我这取经的真心所制造的罪孽?”想到这里,行者便忍耐不住发出他的声音道:“先生,你这话说的有差错了。通过不合道理的手段在清风、明月无法察觉的状态下偷取那能够让人获得真正人身的成果的人是我这取经的真心,吃掉这成果的是我这取经的真心,推倒已经高于大千世界的在道德中修行所成就的人身也是我这取经的真心,你怎么不先打击我,打我师父做什么呢?”
大仙说要打三藏,其实就是冲着行者去的。要知道,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这段时间里只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完全遵从道德的教导,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种是要从道德中走出去。他现在被绑在大庭柱上,就是完全以道德为主的状态,这个时候行者是不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音的。可是行者一点声音不发出来,这五处神识又如何表现出来呢?所以大仙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逼着行者发声。现在行者终于肯发声了,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听他笑着说道:“这个蛮横不讲道理的看起来与道相合其实并不与道相合的代表真心的想法,所发出的声音倒也显示了他的刚强。既然这样的话,那就先打这代表真心的想法。”
小仙问:“要打多少呢?是轻轻的承接一番,点到为止,还是打死呢?”大仙道:“就按人参果的数目,打他三十鞭。”大仙说的这个三十鞭,虽然是对应人参果数,实际上是对应三十个点,既不能过,也不能少,打倒中间这个与上天真意相合的半程之点(或许应该叫做半圈之点)上,让这孙行者能够明白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了。
那小仙轮鞭就打。行者恐仙家法大,睁圆眼瞅定,看他打那里。原来打腿。行者就把腰扭一扭,叫声:“变!”变做两条熟铁腿,看他怎么打。那小仙一下一下的,打了三十,天早向午了。
得到师父旨意,那小仙就将道德在表现上在大道中的延伸表现出来,朝着行者就打。行者恐怕他那道德之中修行的力量太过强大,便将自己的观点突出表现出来,看他要打自己的什么地方。原来是要打腿。行者就把自己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表现转变了一下,叫声:“变!”他所行之道以一种经过充分锻炼的异常坚定却又并非真正佛法的状态表现出来,看他们怎么通过道德来打击他的所行之道。那小仙一下一下的,一丝不苟,正好打到与半程之道相合的那个点上。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今天的阳光最猛烈的时候了。
行者睁圆眼,是其观点以圆满的姿态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他以这种状态观察那小仙打他的什么地方。当他看到那小仙要打他的腿的时候,他就认识到自己所行之道,也就是自己这种“完全以道德为主,自己不发出一点声音”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既然这种想法有问题,不该完全遵从道德,那就换做与之相反的,完全不遵从道德的想法也就是了,所以行者就将自己的行为表现改变了一下,成了那种“完全不遵从道德,得到道德的成果之后,就从道德中走出去”的思想,这样就使得那认为他不该“完全以道德为主,自己不发出一点声音”的道没有办法对他造成伤害了。而这种道,正好就是取经人一路走到万寿山的时候,修行得来的成熟而又坚定的道。
小仙就那么打,却对行者一点作用都没有,既伤害不到行者,也触动不了行者的内心。就这样,打到三十这个点的时候,小仙不打了,认为他的做法已经在行者身上发出了应有的作用。可是他却没有注意到行者所行之道的变化,并不是源自他使用道德方面的打击,而是源自他投机取巧的做法。这个时候行者那“得到一个境界的成果后,就从中走出去”的思想就开始发出他最强烈的光芒。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29 09:11:46 +0800 CST  
先改下昨天错误的地方:
小仙就那么打,却对行者一点作用都没有,既伤害不到行者,也触动不了行者的内心。就这样,打到三十这个点的时候,小仙不打了,认为他的做法已经在行者身上发出了应有的作用。可是他却没有注意到行者所行之道的变化,并不是源自他使用道德方面的打击,而是源自他投机取巧的做法。这个时候行者那“得到一个境界的成果后,就从中走出去”的思想就开始发出他最强烈的光芒。
这个地方应该是有问题的,在行者挨打的过程中,虽然行者是看着那鞭来的方向自己就提前改变了,好像没有对他起作用一般,可他毕竟在道德的作用下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并且也随着道德发生了改变,所以道德还是对他起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使行者开言,又令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所以此时照亮取经人神识的太阳不是那“得到一个境界的成果后,就从中走出去”的思想,而是道德。就是说道德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他最盛的阶段,那”得到一个境界的成果之后,就从中走出去“的思想不过是在道德作用下的一个结果而已。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30 09:32:23 +0800 CST  
转了一圈

大仙又吩咐道:“还该打三藏训教不严,纵放顽徒撒泼。”那仙又轮鞭来打,行者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时,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童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大仙笑道:“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有些孝意。既这等,还打他罢。”(原文)
训教。教导,教训。
纵放。放任,不加制止。
顽。强暴。
撒泼。放肆横行,无理取闹。
狡猾。诡诈刁钻。大仙说行者狡猾,就是说他已经看出来行者是怎么做的了。
奸。奸诈。
孝心。对双亲长辈的孝敬之心,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礼记。檀弓下》:“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大仙说行者还有孝心,就是说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还有些合乎礼数的地方。
大仙又吩咐道:“还该打三藏‘作为师父,却不能够严格管教弟子,放任强暴的弟子放肆横行而不加制止’的罪过。”那执鞭的小仙见师父吩咐,又执鞭来打三藏。行者依旧怕三藏受到损伤,道:“您这个可以作为老师的有道德的人,这次又有了差错。当时偷那人参果的时候,我的师父是不知道的,他在那‘清明’的伴随下,与‘清净的念头’和‘黑暗中能够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纯洁的光明的思想’相互发出各自的声音相互交流,偷人参果是我们这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所做出来的不好的事情。这件事情他不知道,并不是他放纵我们去做的。纵使是我师父在教导我们的时候出了问题,使我们在瞒着他的情况下做了这种不合道理的事情,有他教导我们不严格的罪责,我这作为弟子的,也应该替他挨打。还是再打我罢。”
前面打了三十,行者已经从“完全以道德为主导,自己不发出声音”的想法变成了那种“得到道德的成果就从中走出去”的想法,大仙就是针对取经人的这种表现又要来打三藏的。你不是说从道德中得到成果就要从中走出去么,你前面犯的错误不就是因为自己不能遵从道德而导致的么?既然这样,那你到底应不应该遵循道德呢?大仙从此入手,继续通过道德延伸来击打取经人,将行者从要完全从道德中走出去的这个思想中又拉了回来。
同前面一样,他要打的依旧是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而不是相对三藏造成损伤,所以他听了行者之言又笑道:“这个蛮横不讲道理的看似合乎道理,其实却并不合乎道理的思想,虽然虽然是通过计谋来抵挡我这道德的打击这样奸诈,又顽固的不肯听从教导,可是这取经的真心的表现还是有合乎礼数的地方的。既然是这样,那就还是打他罢。”
小仙又打了三十。行者低头看看,两只腿似明镜一般,通打亮了,更不知些疼痒。此时天色将晚。大仙道:“且把鞭子浸在水里,待明朝再拷打他。”小仙且收鞭去浸,各各归房。晚斋已必,尽皆安寝不题。(原文)
明镜。明亮的镜子。明察,明鉴。
亮。显露,显示。
痛痒。比喻紧要的事。比喻厉害关系。
那小仙就又照着行者腿上打了三十。这三十下打完,行者低头看自己所行之道,见自己所行之道虽然依旧并非真正佛法,却好像明亮的镜子一般,将自己所行的两种道的问题都清楚的显露出来,可也就仅此而已,他还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紧要之处是在哪里。
这个时候,虽然打了行者两次三十,都没有过分,可是大仙对道德的应用却达到了“六十”之数。在大仙打行者的这个过程中,大仙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打击行者,行者没有丝毫办法,并且都对行者产生了作用,使行者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这就使得在道德中修行的人更加看到了道德力量,对道德更加信服了。而对行者来说,他两次被道德打击,虽然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已经从道德的打击中清除的看到自身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也更加相信道德的作用。可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好有坏的,道德是好的,可是过于强调道德的好,就使得本来挺好的道德在众人倍加认可的状态下出现问题,转了一大圈,又回到昨天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包括取经人在内的五庄观中所有的人,都从这道德将其力量表现出来的过程中,得到了各自的食粮成果。对于三藏来说,他们通过道德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对于五庄观众全真来说,他们就更加坚信自己对道德的信服是正确的,所以五庄观众全真吃了斋之后,都进了他们的跟前面清风、明月一样,要通过道德的修行来达到大觉的梦想之中,虽然他们不是如清风、明月那样完全以道德为主的状态,也是由于看到了道德的作用而产生的对道德过于尊崇的状态。而此时,大仙也回到了他的境界中,真正的道德隐去了。
那长老泪眼双垂,怨他三个徒弟道:“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行者道:“且休抱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转嗟呀怎的?”唐僧道:“虽然不曾打,却绑得身上疼哩。”沙僧道:“师父,还有陪绑的在这里哩。”(原文)
起。发生。
嗟呀。惊叹,叹息。
众道士回去安寝,三藏师徒依旧被绑在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之中,三藏忍耐不住性情的流露,埋怨行者三个在他教导之下去西天取经的三处神识表现,道:“你们这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为了满足你们的欲望,闯出祸来,却连带着我在这道德中受罪,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啊?”
三藏之言,说明他现在知道偷了人参果,推了人参果树,并因此被绑在道德之中,可是他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行者虽然偷了人参果,推倒人参果树,可是他也没有对三藏之问给予回答,说明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做下这些事情的。“依照道理而行,在知道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之后就换成另一种思想,难道不对么?自己认识到道德的好,就完全遵照道德去做,又有什么问题呢?”行者虽然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因此行者也没有直接回答三藏之言,只是说道:“你暂且不要抱怨了,他用道德的表现抽打我们,也是先打的我这取经的真心,你也没有被他打,没有承受他那来自道德的力量,怎么反倒是你在那里叹息呢?”三藏道:“我虽然没有承受来自他那道德的力量的打击,可是我被他那道德的力量束缚在这里,不能从中脱离出来,因此觉得非常的痛苦。”
沙僧道:“你这去西天取经的念头觉得不能离开这里去西天取经而痛苦,而我这长生的志气也觉得痛苦啊。”沙僧代表的是长生的志气,他觉得痛苦,就是说前面行者所采用的两种思想,或者是完全以道德为主,或者是从道德中走出去,两种思想都不对,都不能永远存在下去,令沙僧这长生的志气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觉得痛苦。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30 10:07:46 +0800 CST  
明天休息三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9-30 10:19:08 +0800 CST  
再次逃出

行者道:“都莫要嚷,再停会儿走路。”八戒道:“哥哥又弄虚头了。这里麻绳喷水,紧紧的绑着,还比关在殿上,被你使解锁法搠开门走哩!”行者道:“不是夸口说,那怕他三股的麻绳喷上了水,——就是碗粗的棕缆,也只好当秋风!”(原文)
走路。逃奔之路。
麻绳。是取各类植物的纤维制成的。这里取“麻”字,“麻”是一个“广”里面两个“木”组成的,木是神识或某种神识或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的代表,广则是大到没有边际的意思。就是说这道德是一种将所有思想都笼罩其中的没有边际,没有任何思想能够阻挡的思想。
麻绳加水。沉浸在性情中的道德。刚才打完行者之后,众仙都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对道德更加信服,这就使得道德在他们眼中有了过于美好,过于有用的表现,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性情影响了。他们本来就觉得道德好,现在在性情的作用下更加觉得道德好,道德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更加强大,把他们绑的就更紧了。
弄虚头。耍花样,卖弄本领。
搠。刺、扎。
碗。跟前面清风、明月等三藏师徒拿碗时好抓三藏师徒是一样的,是“空”的代表。
碗粗。就是像碗口那么粗,把所有的空都给堵住了。如前面清风、明月在睡梦中要完全贯彻道德的思想就是碗口粗细把“空”堵住了的道德表现。
宗。尊崇、尊敬。
棕。木宗。所有神识中的思想都尊崇的思想。
缆。拴船用的绳索或许多股拧成的粗绳。佛门中有两个常见词语,一个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个是“普度众生”。舟即是渡船,也是让人进入苦海,随时可能翻倒之船。缆绳是用来拴船的,就是让所有思想都没法从中脱离出去的思想。
棕缆。所有思想都尊崇的,让所有思想都没有办法从中脱离出去的思想。
秋风。秋天的风。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秋风在这里代表的应是使食粮成果成熟的思想念头。
行者道:“都不要吵闹,保持安静,不要胡乱的发出你们的声音,我们再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就从这里逃出去。”前面绑住取经人的绳子是清风明月准备的,现在天黑了,取经人进入了过于尊崇道德的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他的”清明“也就不见了。行者说再等一会就走,就是说等他们更加沉浸在道德的力量之中的时候。就换做了浸水的麻绳,沉浸在性情中的道德
八戒闻言,他这情感的代表又表现出来,发出了取经人情感中的声音,道:“哥哥你又开始耍花样,卖弄你的本领了。要知道,我们是被‘将所有神识思想笼罩其中的没有边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道德’沉浸在性情中所形成的更加强大的力量给紧紧的绑在这里了。你还当跟当时被关在殿上,被那清风、明月锁在殿上之时,被你用一个解锁的方法直接刺中他们的问题所在就逃出来,那么容易啊!”就如钟离权可能代表的把握道德尺度一样,过于尊崇道德而不知道要去把握尺度,是一种被性情左右的状态,就是那浸水之麻绳。
行者道:“不是我说大话,我怎么会怕他在这道德在三界中思想的作用下被性情沉浸了说形成的强大力量,就算是其是‘将神识中的“空”完全堵住的,将所有思想都束缚住的,为所有思想都尊崇的思想’我也只将其当做是可以帮助我得到收获的念头。”行者的这句话源说的是前面镇元子叫小仙拿龙皮鞭抽打他的过程,镇元子拿龙皮鞭打他,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得到了其中的成果,就如同给他带来收获的念头一般。
正话处,早已万籁无声,正是天街人静。好行者,把身子小一小,脱下索来道:“师父去哑!”沙僧慌了道:“哥哥,也救我们一救!”行者道:“悄言!悄言!”他却解了三藏,放下八戒、沙僧,整束了偏衫,扣背了马匹,廊下拿了行李,一齐出观门。(原文)
籁。天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天街。指帝都的街市。指现在这种以道德为主的境界。
偏衫。僧尼的一种服装,斜披在左肩上。个人认为这里指的是偏重于某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偏重于道德的法门。
就在三藏师徒说话的时候,由于这种对道德过于推崇的思想的贯彻,神识中各种声音早已不再发出他们的声音,正好是以道德为主的境界中所有与道相合的思想都安静下来的时候。此时神识中的这个状态,就跟前面行者开锁的时候是一样的。看来对某种思想的过于推崇,也会一步步的造成完全以这种思想为主导去做,其他思想发不出任何声音,连带所有与道相合的思想都归于沉寂的状态。
好一个在修行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他借着这种道德完全占据主导,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的状态,将自己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变小了,不刻意将他那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变成了与五庄观众全真一样,倍加尊崇道德的姿态。这就使他的表现就跟这以道德为主的都市中的众生是一样的,就从那被三界中性情浸泡的道德的捆绑下脱离出来。就是说,如果这道德不被性情浸泡,不表现出过于强大的状态,那么行者是出不来的。可是此时被性情浸泡的道德,正好就是取经人现在思想中道德的真实状态。而此时行者这想法,已经跟他上次开锁时让真心发生转变一样,以过于尊崇道德的状态表现出来。
行者就着这过分推崇道德的状态从真正道德束缚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后,发出声音道:“师父去哑!”他特意用一个“哑”字,就是告诉三藏不要发出自己去西天取经的声音,而是随着这被过分推崇的道表现出来,以此从道德的束缚下脱离出来。
沙僧见行者不让唐僧发出他去西天取经的声音,以此救脱师父,他却慌了,道:“你也救我们一救,不能光救师父不管我们啊!”沙僧之所以这么说,跟他是志气的代表有关。唐僧是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是头脑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元神层面;八戒是天蓬元帅,是头脑中一般层面的主导思想;沙僧是卷帘大将,是情感中最强大的思想;行者则是人身上的想法,是识神的代表。三藏这头脑中的坚定念头和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牵扯两端,八戒则是两者之间的连接,沙僧这情感中强大而坚定的思想则突出的表现出来,在其与唐僧一致的情况下成为其守护。现在行者变小,唐僧也变哑,牵扯这取经一行的两端就都改变了,八戒和沙僧在人的神识中就没有了立足点,他们那摆脱三途八难苦和长生的愿望也就没法得以实现了。所以沙僧才会着慌,对行者发出他的声音,告诉行者不能光救师父而值他和八戒于不顾。
对于沙僧的表现,行者只对沙僧说了“悄言!悄言!”四字,就是告诉沙僧和八戒,他们这取经的坚定念头和真心不是没有了,也不是弱下去了,只是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已。同样告诉沙僧二人也不要发出声音,同样采用一个弱化的状态。以此三藏师徒都从被性情沉浸的道德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脱离出来之后,他们整顿了一下自己这侧重于道德方面的法门,并将这种法门附加于主导思想之上,使主导思想也呈现出跟他们一样的状态,然后将那还没有真正达到五处神识尽皆庄严境界的修行所得都带着,五处神识谁也没丢下谁,一同离开这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
这次行者带着三藏师徒逃离五庄观的过程,跟上次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实际上所用的方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看到道德的作用之后,在对道德过于认可的思想状态下,或者一下,或者一步步走入对道德过于认可的思想状态中。三藏师徒此时看起来是从道德的束缚中走出来,逃离了万寿山五庄观,其实是一步步的走入了跟五庄观众全真一样的过于尊崇道德的状态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0-04 10:23:39 +0800 CST  
摇摆

又教八戒:“你去把那崖边柳树伐四棵来。”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有用处。快快取来!”那呆子有些夯力,走了去,一嘴一棵,就拱了四棵,一抱抱来。行者将枝梢折了,教兄弟二人复进去,将原绳照旧绑在柱上。那大圣念动咒语,咬破舌尖,将血喷在树上,叫“变!”一根变做长老,一根变他自身,那两根变做沙僧、八戒,都变得容貌一般,相貌皆同,问他也就说话,叫名也就答应。他两个却才放开步,赶上师父。这一夜马不停蹄,躲离了五庄观。(原文)
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行者刻意叫八戒去取崖边柳树,应该是说现在取经人这种过于尊崇情感的表现就如同立于悬崖之上的危险境界,是非常的危险的。他取的是这个境界边缘的情感,就是说他取的不是这种境界中居于主导的,真正非常尊崇道德的情感,而是位于边缘之处,处于一种被迫、无奈,却又无法从中脱离出来的状态下才表现的非常尊崇道德的情感。行者叫八戒取这种情感表现,是因为这种情感表现跟他们现在这种被道德束缚,不得不变小,以此摆脱束缚的状态是一样的,所以才能在行者这来自真心的美好性情的作用下,化作他们四人的形态。同时因为这种情感表现是一种不愿意尊崇却又无力抗拒的状态,所以后面镇元子说打他,他就也跟着说打,是一种因不愿尊崇又无力抗拒而导致的真实情感反映。
夯。笨。
枝梢。树枝的末端。
躲。躲避。故意离开或隐藏起来。
在往五庄观外走的时候,行者又教八戒这取经的真情,道:“你用你这取经的真情去这倍加尊崇道德的危险境界的边缘之处,将其中不愿倍加尊崇道德,却又无力抗拒,不得不遵从道德的思想,用你这真情的强大力量砍下四个来。”八戒道:“要他们有什么用呢?”行者道:“有用处,你快点去取来!”那不知变通的取经的真情却有些笨力气,他走到那种境界中去,每次他去西天取经的欲望表现出来,都将一个有这样情感表现的思想拱下来,一共拱了四个,都是一样的表现,一起抱了过来。
行者用他的力量,将这些八戒抱过来的思想的延伸部位个去掉了,只剩他们的主干部分;就是他们到底因为什么不愿对道德倍加认可,他们的真实愿望到底是什么都不管了,只剩下他们那虽然不愿意过于尊崇道德却没有办法的主体表现。然后就又和八戒过去,通过取经的真心和真情将这四个情感中的思想绑在原来绑他们的位置。那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不愿意过于尊崇道德,可是为了去西天取经,你就必须得这么做。”行者就用他这取经的真心以这种状态,将其去西天取经的美好性情附加于这四个情感之上,叫声“变!”这四个情感就以三藏师徒四人,他们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真情和真志四者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四个情感的状态跟三藏师徒四人那坚定的念头、真心、真情、真志是一样的,其思想也是一样的。既然都是一样的,就说明这四棵柳树其实就是三藏师徒四人的真实表现。就是说,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三藏师徒变成了那种虽然不愿对道德过分认同,却又无可奈何的状态。因此问他他也说话,叫他姓名也答应。
做完这些之后,行者和八戒方才放开步伐,赶上教导他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这一晚上依旧是一直在贯彻他们“不发出声音,随着取经人神识意愿在对道德过于尊崇”的思想理念中修行下去,以此来躲开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也就是说取经人的这种源自取经的真心的做法,再次使他进入五处神识皆不庄严的状态之中。
只走到天明,那长老在马上摇桩打盹。行者见了,叫道:“师父不济!出家人怎的这般辛苦?我老孙千夜不眠,也不晓得困倦。且下马来,莫教走路的人,看见笑你,权在山坡下藏风聚气处,歇歇再走。”(原文)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的动。
桩。桩子。埋在土里的柱形物体,一般用作建筑或分界的标志。
摇桩。是说其身子下部不动,上部不断摇动的状态。就是三藏现在采用的过于尊崇道德的这条修行之路不改变,可是其思想和本体层面却在到底该不该奉行这条道的问题上不断摇摆起来。
辛苦。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
不济。不顶用,不好。
困倦。疲乏想睡。
山坡。山顶与山麓之间的部分。取经人是走在山岭间的道上,山坡下就是道的下方,道的下方无道的所在。就是说行者为了保持现在这种偏重于道德的修行理念,已经不再考虑他这么做到底合不合乎道理了。
藏风。是风水学术语。指穴场四周形局紧密,能卫护穴庭,使不受外风侵袭而耗散(生气)。
这里“山坡下藏风之所”,指的是让三藏走到下道中去,在下道之中寻找一个能抵御其他思想干扰的思想境界所在,以使他现在这种过分强调道德的思想不会受到干扰,保持他以偏重于道德方面的这种修行状态。
再一次夜间逃离五庄观,再一次走了一晚上,睡梦之中,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下,他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可是到了取经人神识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那年长德高的取经的坚定念头坐在这现在表现出来的倍加尊崇道德的主导思想之上,他就坐不稳当了。这个时候的他,就像那不断摇摆的桩子一样,虽然还在奉行他那过于尊崇道德的道,可是他的思想层面和他那要去西天取经的本体思想却在到底要不要继续采用这种过于尊崇道德的思想这个问题上不断摇摆起来。
行者见了道:“师父也真是不顶用。我们出家人是没有属于自己固定境界的在路途中前行的人,怎么你却觉得这么疲倦?我这虽然存在依旧却依旧以婴儿般姿态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就算一直在大千世界的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中行走,也不知道什么是疲劳,也不知道想要休息整顿。你暂且下马,不要在驾驭主导思想继续往前走了,不要叫走路的人看见笑话你。权且在这道路之下寻找能够帮你抵御其他念头干扰的境界,以使你现在这侧重于道德方面的修行理念得以重新坚定起来。”
可以看出,此时的行者,为了能够从大仙手中逃脱,不再如上次那样被大仙捉回去,他已经不愿意像上次那样静下心来想一想了。他只想要三藏能够坚定这种过于尊崇道德的做法,好不断的继续走下去,好以此逃避他们推翻人参树的罪责,直至走入下一个境界之中,以此躲开那大仙的追拿。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0-06 09:00:40 +0800 CST  
真心颤动

不说他师徒暂住。且说那大仙,天明起来,吃了早斋,出在殿上,教拿鞭来:“今日却该打三藏了。”那小仙轮着鞭,望唐僧道:“打你哩。”那柳树也应道:“打么。”乒乓打了三十。轮过鞭来,对八戒道:“打你哩。”那柳树也应道:“打么。”及打沙僧,也应道:“打么。”及打到行者,那行者在路,偶然打个寒噤道:“不好了!”三藏问说:“怎么说?”行者道:“我将四棵柳树变做我师徒四众,我只说他昨日打了我两顿,今日想不打了;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收了法罢。”那行者慌忙念咒收法。(原文)
轮。用力挥动。
寒噤。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巍巍颤动。
颤动。发抖。
发抖。指因恐惧、发怒、寒冷等原因而身体颤抖。
冒名顶替。以假充真。
不说三藏他们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暂时停在了那里。且说那大仙,在取经人神识重新明白过来,真正的道德也就重新显露出来。他从三藏去道下藏风之所以保持过分强调道德的理念中得到了食粮支撑。——三藏师徒依旧要采用过于尊崇道德的修行方式,所以他这真正的道德就在三藏师徒这里得到了食粮支撑!
得到食粮支撑的他,再次从专属于他的境界之中来到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之中,教众小仙将原本沉浸在性情中的道德摆脱性情的沉浸表现出来,道:“今天该用道德来抽打那东土大唐的经、律、论的制定者了。就是说,今天取经人犯的错误,是由于取经人经、律、论的制定方面的原因。
那小仙用力抡起鞭,将道德以一种柔软却又有力量的状态表现出来,看着唐僧道:“这是要打你呢。”此时的三藏依旧处在那种“我虽然不愿意过分尊崇道德,可是为了去西天取经,我只能这么去做”的状态,所以当小仙说要打他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大的反应,只说:“打吧。”反正我也没有办法,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就这样,乒乓的打了三十下,不过这三十下跟打行者不同,这来自道德的力量加于三藏身上的时候,发出“乒乓”的声音,就是说这鞭子落下的时候受到了取经人情感的激烈抗拒,取经人情感中对这道德的鞭挞是非常抵触的。
在取经人来到五庄观之后,他先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偷人参果和推倒人参树的事情,认识到了自己道德方面的不足和不能像以前那样完成道德的修行就从中走出去,因而进入一个以清风明月为主导的完全在道德中修行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在取经人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结束了,三藏师徒都被大仙捉了回来,行者遭受鞭打。在行者被道德鞭打的过程中,道德的好处又充分表现出来,既然道德是好的,自然就要在思考和决断的时候偏向于这道德方面了。“可是现在,我完全尊崇道德不行,完成了道德修行就从道德中离开不行,在思考和决断的时候偏向于道德方面还是不行。本来我佛门修行之人就不愿意到你这道门中来的,可我还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让我怎么办呢?你打就打吧,反正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就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使得取经人在偏向于道德的路上走下去的同时,又开始抗拒真正道德对他的鞭打了。而这种抗拒其实并不是源自取经人那取经的神识真意,而只是一种情感表现而已,因为真正的神识真意是不会畏惧任何困难,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会以没有办法为理由,抗拒真正的道理。
接着,那仙又挨个打了八戒沙僧,他们的表现也都一样,最后又打行者。大仙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取经人在道下休整完毕,重新确立继续偏重于道德方面的修行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行者正和三藏走在取经的道上。
行者走在道上,忽然因为受惊而控制不住自己颤动了一下,这一下颤动,说明在感受到真正道德力量将要加身的时候,他已经察觉到自己这种做法的可怕了,并因此不自觉的保持不了自己的平静,下意识的发出他的声音道:“不好了!”三藏问说:“怎么了?怎么就不好了?”行者道:“我昨天将我们这取经的主念、真心、真情和真志的情感表现作为我们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真心、真情和真志的表现的时候,只想他昨天打了我两次,从正反两个方面鞭打我的问题,已经将我的问题指出来了,今天就不会再来打我了。可是现在又要打我这取经的真心所化作的情感表现。他打我这真心所化作的情感变现,就说明我这取经的真心是有问题的,使我这真心受到了触动,所以我这真正的取经的真心才忍不住颤抖起来。算了,收了我这种处置问题的方法罢。”行者见要打他所化作的情感表现,使他这取经的真心受到触动,察觉到自己的问题,赶紧以特定的方式发出他的声音,收回了他的做法。”
你看那些道童害怕,丢了皮鞭,报道:“师父啊,为头打的是大唐和尚,这一会打的都是柳树之根!”大仙闻言,呵呵冷笑,夸不尽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曾闻他大闹天宫,布地网天罗,拿他不住,果有此理。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决莫饶他!赶去来!”(原文)
发现自己轮鞭打的三藏师徒都成了情感表现之后,那些在道德中成长,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都感到非常害怕,并在这种害怕的状态下,丢弃了道德说延伸出来的力量,报道:“师父啊,最开始我们打的是来自大唐的佛门修行人,现在打的却都成了情感的根源!”小仙这么说,是说人的神识真意,也就是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真情、志气是人情感表现的根源。
大仙听了呵呵冷笑,意思是说“你这孙行者又在我面前耍滑头,你以为耍滑头就能从我这里跑出去么?”,同时又对行者不住夸赞,表示认同行者这来自真心的力量,道:“这如婴儿一般虽然具备明礼条件,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需要在取经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真的是一个众多看似与道相合,其实并不与道相合的念头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好想法!曾经听说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大闹天宫,搅得整个天庭都不得清净,并因他遭受损失。天庭布下天地之道的罗网,也拿不住他。现在看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变化,果然是有这个道理的。不过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离开了我这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也就算了,你自己不要庄严,也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是你怎么又通过你那取经的真心将这些情感表现束缚在这里骗,拿这情感的表现来冒充他们真实的神识表现。这么做是与道德不合的。绝对不要放过他!赶过去把他捉回来!”
行者打个寒噤,真心颤动,收回法术,说明他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么做的可怕,说明他还是要遵循道理的,所以大仙又赶上前来,将他捉回真正的道德之中,捉回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境界所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0-07 10:04:00 +0800 CST  
在取经人来到五庄观之后,他先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偷人参果和推倒人参树的事情,认识到了自己道德方面的不足和不能像以前那样完成道德的修行就从中走出去,因而进入一个以清风明月为主导的完全在道德中修行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在取经人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结束了,三藏师徒都被大仙捉了回来,行者遭受鞭打。在行者被道德鞭打的过程中,道德的好处又充分表现出来,既然道德是好的,自然就要在思考和决断的时候偏向于这道德方面了。“可是现在,我完全尊崇道德不行,完成了道德修行就从道德中离开不行,在思考和决断的时候偏向于道德方面还是不行。本来我佛门修行之人就不愿意到你这道门中来的,(不愿意过于尊崇你道德门中的思想的,只是为了去西天取经我不得不这么做)。可我还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让我怎么办呢?你打就打吧,反正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就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使得取经人在偏向于道德的路上走下去的同时,又开始抗拒真正道德对他的鞭打了。而这种抗拒其实并不是源自取经人那取经的神识真意,而只是一种情感表现而已,因为真正的神识真意是不会畏惧任何困难,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会以没有办法为理由,抗拒真正的道理。
感觉前面的这段写的有些问题,加了两句话,在括号中。这段中,行者做情感化身,应是说了他们的不甘与无奈,可是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心理状态,却无法把握,只能先这么写着了。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0-07 10:20:42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