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三根毫毛

三藏甚不过意,只管合掌称谢。行者道:“师父休致意了。你不认得他?他是此涧里的水神。不曾来接得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哩。只如今免打就彀了他的,怎敢要钱!”那师父也似信不信,只得又跨了刬马,随着行者,径投大路,奔西而去。(原文)
不过意。过意不去,心里感到不安。
合掌。又做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佛家合掌的含义很深,这里只取我们用的。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同时合掌也有恭敬的意思。
致意。向人表达真实的心意。
三藏见老者不肯收钱,觉得过意不去,只是在那非常恭敬的合掌称谢。前面三藏为了贯彻禅门思想,要将所有其他的思想全部冻结。可是现在,他发现这些原本在心性之上随波逐流的思想,这些因为自己的禅门修行而被冻结而至枯竭的思想,竟然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承载自己渡过鹰愁陡涧,在自己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帮助。他发现两者间并不是非要对立,不是非要在不断的斗争中拼个胜负的,这些思想同样是可以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思想。所以他的合掌称谢,说明他对这些原本为了生存,在心性于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随波逐流的思想的认可,说明他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些“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的南瞻部洲之人了。
行者见状道:“师父你不用向他表达你的真实的心意。难道你不认得这思想么?他是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的各种思想念头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与道相合的思想。按理说他这思想应该用他的力量来迎接我这取经的真心,主动的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而不是非要等我来呼唤他才肯过来的。他不来迎接我这取经的真心,不主动的来帮助我们,而是要我这真心来呼唤他。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只是现在他渡我们过这鹰愁陡涧,免了对他的惩罚也就够了,怎么还敢对我们有什么额外的索取呢!”
行者对三藏道:“师父你不认得他?”这句话说的非常耐人寻味,在行者的意思中这老渔应该是三藏认识的人,应该是一种三藏本应该非常熟悉的思想。我觉得这个思想依旧是禅门思想。意思是说禅门思想是位于众多思想之上的思想,可以用禅门思想将众多本已干枯的思想束缚起来,作为渡过鹰愁陡涧的渡船。因为禅门思想有一种作用就是让人静心自守,守住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另一个作用就是,使人处于神识清净,免受杂念和外物干扰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使人平静的处理任何事情,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依旧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禅门静心自守的思想也可以用来约束其他的思想,可以将其他思想紧紧束缚住,让这些思想,在禅门思想的主导下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不管以什么思想为主,不管这鹰愁陡涧的波浪有多大,纵横有多宽,水流有多急,有多险恶,那老渔都能撑着篙,将三藏等人平稳的送到对岸,连人带马和行李,都不会有所损伤。
使自己的神识获得清净、让自己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守住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对其他思想进行约束,使他们的思想和举动也都在道德的范畴之内,这或许就是菩萨给行者的三根救命毫毛,它们自身都有着细微的问题,却是禅门思想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能在取经人今后取经的过程中为取经人提供重要的帮助。关于这个推测对不对我们还不清楚,可以先做此设想,到以后的《西游记》中再去验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8 13:27:09 +0800 CST  
三根毫毛

三藏甚不过意,只管合掌称谢。行者道:“师父休致意了。你不认得他?他是此涧里的水神。不曾来接得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哩。只如今免打就彀了他的,怎敢要钱!”那师父也似信不信,只得又跨了刬马,随着行者,径投大路,奔西而去。(原文)
不过意。过意不去,心里感到不安。
合掌。又做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佛家合掌的含义很深,这里只取我们用的。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同时合掌也有恭敬的意思。
致意。向人表达真实的心意。
三藏见老者不肯收钱,觉得过意不去,只是在那非常恭敬的合掌称谢。前面三藏为了贯彻禅门思想,要将所有其他的思想全部冻结。可是现在,他发现这些原本在心性之上随波逐流的思想,这些因为自己的禅门修行而被冻结而至枯竭的思想,竟然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承载自己渡过鹰愁陡涧,在自己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帮助。他发现两者间并不是非要对立,不是非要在不断的斗争中拼个胜负的,这些思想同样是可以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思想。所以他的合掌称谢,说明他对这些原本为了生存,在心性于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随波逐流的思想的认可,说明他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些“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的南瞻部洲之人了。
行者见状道:“师父你不用向他表达你的真实的心意。难道你不认得这思想么?他是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的各种思想念头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与道相合的思想。按理说他这思想应该用他的力量来迎接我这取经的真心,主动的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而不是非要等我来呼唤他才肯过来的。他不来迎接我这取经的真心,不主动的来帮助我们,而是要我这真心来呼唤他。这是他的问题所在,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只是现在他渡我们过这鹰愁陡涧,免了对他的惩罚也就够了,怎么还敢对我们有什么额外的索取呢!”
行者对三藏道:“师父你不认得他?”这句话说的非常耐人寻味,在行者的意思中这老渔应该是三藏认识的人,应该是一种三藏本应该非常熟悉的思想。我觉得这个思想依旧是禅门思想。意思是说禅门思想是位于众多思想之上的思想,可以用禅门思想将众多本已干枯的思想束缚起来,作为渡过鹰愁陡涧的渡船。因为禅门思想有一种作用就是让人静心自守,守住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另一个作用就是,使人处于神识清净,免受杂念和外物干扰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使人平静的处理任何事情,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依旧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禅门静心自守的思想也可以用来约束其他的思想,可以将其他思想紧紧束缚住,让这些思想,在禅门思想的主导下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不管以什么思想为主,不管这鹰愁陡涧的波浪有多大,纵横有多宽,水流有多急,有多险恶,那老渔都能撑着篙,将三藏等人平稳的送到对岸,连人带马和行李,都不会有所损伤。
使自己的神识获得清净、让自己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守住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对其他思想进行约束,使他们的思想和举动也都在道德的范畴之内,这或许就是菩萨给行者的三根救命毫毛,它们自身都有着细微的问题,却是禅门思想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能在取经人今后取经的过程中为取经人提供重要的帮助。关于这个推测对不对我们还不清楚,可以先做此设想,到以后的《西游记》中再去验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8 13:27:37 +0800 CST  
这正是:
广大真如登彼岸,诚心了性上灵山。(原文)
广。指面积、范围宽阔。四周无壁的大屋。
大。相对于小而言。与广相比,这个大是的范围宽阔是有限度的,而广是无有边际的。
真。本性,本源。
如。如意。符合心意。
登。上、升。
诚心。真心诚意。
了。明了。完结。
上。从低处到高处。
广、大、真、如四字是须菩提祖师十二辈弟子中的四辈,我觉得应以这四个字的反序作解,就如孙悟空是第十辈小徒一般,是一个从最开始的觉、圆到悟,一直到广,最后直到大觉的过程。所以这里面广应该是十二辈弟子中最高的一辈,接着是大,智,慧,真,如……由高到低的排列,所以对于取经人来说,应该是从低往高修的,所以应该以如、真、大、广这个顺序作解。作者在这里只取了十二个字中的四个字,或者是用这四个字代表全部十二个字,或许是通过这四个字让我们明白一定道理。
如,是符合心意的意思。你的思想行为与你的真实心意相符合,然后通过这种状态回归你的本源、本性之中。在本性之中进入一个大的境界,然后再将这个大无限的扩大,形成一个无有边界的大境界,最后再通过这无有边界的大境界作为基础,进入大觉状态。前面取经人是一味的贯彻一种思想,要将所有思想全部冻结的修行过程,可是这一过程中,他所贯彻的思想竟然要将他的取经的主念也吞噬掉;而后来,他是靠着那老渔以枯木筏子渡过那鹰愁陡涧的,这就使得取经人认识到除了主导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的重要,这就使得他最开始的对广、大二字有了模糊的认识了。
老渔和那枯木筏子来自于鹰愁陡涧的上流头,来自心性的源头之处,这就使得取经人认识到了本源的重要。而三藏之所以会有被孽龙吞噬的危险,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真正如意,真正让思想与自己的目标相合的方法,所以他处于一种看似以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为主导,实际却并非如此的状态。所以想要真正的到达灵山,取得真经,必须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符合自己的心意才行。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真正符合自己的心意,方才能够由下到上,由低到高,到达那神识的彼岸,登上灵山,步入大觉的境界之中。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真心诚意的去完成心性方面的修行,了解、明了心性方面的玄机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8 13:34:01 +0800 CST  


既然我们要用须菩提祖师的十二个字给唐僧的取经之行做定位,那么现在三藏在哪一个字上,而他前面的定位又在何处呢?我们前面在孙悟空去祖师那里拜师学艺的时候,给其做过一个划分,不过这个划分在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后,便就此终结了。现在重新的划分是从附录开始的。
附录中陈光蕊中状元被选江州州主之后,开始真心沉沦,随波逐流,失身为贼,直到李世民游地府,明心见性,开始觉醒了,这是一个“觉”字。虽然在一阶段中也有很多细小的划分,比如陈光蕊中状元,就是一个圆满;陈玄奘被酒肉和尚骂后,去找金山寺长老,就是“觉醒”可是这些“圆”、“觉”都是小方面的。他真正的可以列入一元十二会中的觉醒,还是在李世民游地府“明心见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这个取经人开始知道自己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心性到底是什么样子了。
觉醒后的李世民开始做一系列的事情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开始了一个从“觉”到“圆”的过程,直到玄奘做水陆大会的第七天,获得观世音菩萨的认可,开始他的取经之行的时候,取经人得到了圆满,到达“圆”的境界。
这之后,取经人开始以三藏为主导去西天取经,进入一个如何解救自己、如何解救众生的探索阶段,进入一个由“圆”到“悟”的过度时期,直到他收了行者之后,开始真的去“悟”空,真的去感悟诸法空性了。
再之后,是一个由“悟”到“颖”的过程。颖,应该是“脱颖而出”的意思。这里面陈光蕊中状元的时候,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李世民得皇位,从东土大唐脱颖而出;玄奘坐高台之时,三藏从众僧中脱颖而出。这些都是脱颖而出,不过指的都是一个小的方面,而且并不真实。就拿鹰愁涧这件事情来说,三藏看似骑着白马去西天取经,实际上在鹰愁陡涧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却是一个为他那“白马”所主导,差点被心性中潜藏的“孽龙”给吞噬的过程;而且这是有真心在旁守护的状态下。前面的洪江和李世民,其实在他们中状元,得天下的时候,就都已经被吞噬了。所以他们都构不成大范围规划的“颖”的这个境界。直到这鹰愁陡涧应该是一个大的划分。在鹰愁陡涧之前,是一个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主念一半在驾驭着他的主导思想,一半又为他的主导思想所左右的过程;而过了这鹰愁陡涧之后,则是一个唐僧完全驾驭龙马的过程。他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已经开始立于主导思想之上了,虽然还不好说这是不是真正的已经到了“颖”字所代表的境界,不过这确实是 从“悟”向“颖”过度,并开始初步踏入“颖”字这一境界之中了。也就是说,收服玉龙三太子,标志着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真正的从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取经人真正的主导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9 10:55:58 +0800 CST  
同师前进,不觉的红日沉西,天光渐晚。(原文)
那取经的真心与他的师父三藏一同继续前行。由于行者在鹰愁陡涧所发挥的作用,在接下来的这段修行过程中,行者不再是伏侍三藏那样像奴仆与主子之间的关系了,而是一个真正的师徒间的亲密关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这一段修行将要结束的时候,取经人的神识又要进入黑暗不明的状态中了。
但见:
淡云撩乱,山月昏蒙。满天霜色生寒,四面风声透体。孤鸟去时苍渚阔,落霞明处远山低。疏林千树吼,空岭独猿啼。长途不见行人迹,万里归舟入夜时。(原文)
淡。稀薄。
撩乱。纷乱、杂乱、缤纷。
昏蒙。愚昧,糊涂。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淡云撩乱,山月昏蒙。在接下来的这一阶段的修行中,三藏跨着没有鞍辔的龙马,并不平稳的在这条取经之路上走下去,这龙马所代表的依旧是禅门思想,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并不是一个主导思想主宰一切的状态,而是一个主导思想也要遵循“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去西天拜佛求经”的主念之下的状态;尤其是三藏虽然似信不信,却也看到了渔翁和木筏的关系和其作用。所以在这一阶段之中,虽然还是以禅门思想为主导,可是其他的思想已经在取经人神识中表现出来了。在禅门思想的影响下,这些思想显得非常的淡,非常杂乱,却也显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和色彩。由于这些思想的出现,那原本照耀着取经人在黑暗中行走的那一点严格贯彻禅门修行的思想所发出的光明,又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走在黑暗中的取经人,又觉得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开始糊涂起来。
透。通过、穿通。
四面。四方。代表世间
满天霜色生寒,四面风声透体。取经人的神识依旧是禅门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使自己处于一个清净的状态。可是这世间的各种念头也都不断的表现出来,对取经人的内心深处产生明显的影响。
孤。单独。
苍。草色也——《说文》。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阔。宽广。
落霞。晚霞。
孤鸟去时苍渚阔,落霞明处远山低。随着那以自己为主导,完全不顾及其他思想的曾经的思想的离去,那长满了各种思想的心性中的小块陆地开始表现出宽广的姿态,在一个阶段的修行即将结束的时候,那在这一阶段中真正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表现出它的美好,使得那远方的障碍看起来也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
疏。事物间的距离大,空隙大。
吼。兽大声叫。
啼。鸟兽叫。
疏林千树吼,空岭独猿啼。这神识各处的思想才从被吞噬、被冻结的状态中走出来,虽然看起来非常非常的少,可是那大千世界的神识中的各种思想却都发出自己极高的声音。与此同时,在这看不到任何与道相合的状态之下,取经人那颗取经的真心也突出的表现出来。
长途不见行人迹,万里归舟入夜时。取经人走了很长的一段距离都看不到任何与现在的道相合的思想的迹象;那万里迢迢想要回归得取经人,又进入了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他非常想要找到一个地方来抵御即将到来的黑暗和危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9 10:57:30 +0800 CST  
三藏在马上遥观,忽见路旁一座庄院。三藏道:“悟空,前面人家,可以借宿,明早再行。”行者抬头看见道:“师父,不是人家庄院。”三藏道:“如何不是?”(原文)
遥。远。
庄院。乡村中的大院落。
三藏骑在龙马之上,通过自己所在的高度优势,向远处观看。忽然间,他看到这大道之旁有一处与此时的道相合的较大的境界,这个境界足可以用来抵御即将到来的黑夜和危险。三藏道:“感悟空明的真心,前面有一处与现在的道相合的境界,我们可以到那里去借宿一宿,等到明天神识重新明白过来之后再继续前行。”听了三藏之言,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也看到了那个境界。同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说道:“师父,那不是一个与现在的道相合的人家所在。”三藏问道:“怎么不是了?”
行者道:“人家庄院,却没飞鱼稳兽之脊,这断是个庙宇庵院。”
飞鱼稳兽之脊。指的应是五脊六兽。汉族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这是镇脊之神兽。有祈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三重功效。古代汉族建筑为木结构,以兽朕脊,避祸消灾。五个蹲兽分别为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
飞鱼。指的应该是狎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海中异兽,传说他和狻猊都是兴风作雨,灭火防灾的神。龙生九子排行第八。个人觉得这里用飞鱼,也代表心性中升华的思 想。脊。中间高起的部分。
稳。安定,固定。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庵。庵的本意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
行者道:“那一般人的境界,没有心性中升华的思想位于这个境界的高处,来使其境界安定、稳定下来。而这个境界中有能够消除人的欲火,防止灾害发生的心性中升华的思想。所以这里一定是供奉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是一个不对外人开放,外人不得进入的境界。”
前面取经人在鹰愁陡涧之前,之所以会让孽龙吃了马,又连自己也险些被孽龙吃掉,主要就是因为他完全凭借着禅门中的修行走出了东土大唐的境界范围之外,并且用来自禅门最顶端的《六字真言》控制住了他代表真心的想法。这个时候,禅门思想在取经人心中的地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自然便产生了要将禅门思想修行到极致的欲望,也就是由于这个欲望,三藏才落得差点被吞噬的地步,所以三藏此时差点被欲火烧死。在三藏目前的这个境界状态,也是没办法抵御欲火的焚烧,使自己安定、稳定的存在下去的。而此时他们前面的那处庄院则具备使人神识安定,免受欲火侵蚀心性中升华的思想,所以行者断定那里是一个供奉神佛或者是虽然逝去,却有很高的名望的思想的地方。
师徒们说着话,早已到了门首。三藏下了马,只见那门上有三个大字,乃“里社祠”,遂入门里。(原文)
里。内部,与外相对。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祠。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遂。就,于是。
取经人那取经的主念和他取经的真心还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的时候,却已经来到了那个境界的门口。三藏下了马,不再立于主导思想之上,而是以一个普通思想的姿态向这境界望去,发现这是一个自身内部的曾经已经逝去的先祖,并有着很高的名望及功德的主导思想所在的地方。
三藏看到“里社祠”三个字之后,就直接的走到这“里社祠”之中,说明他是“庵”内之人,也从侧面说明这“里社祠”乃是曾经的禅门思想。否则的话,一向非常重视礼节的三藏,是不会不敲门便直接走入陌生人的家中或庙宇中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0 09:05:04 +0800 CST  
那里边有一个老者,顶挂着数珠儿,合掌来迎,叫声:“师父请坐。”三藏慌忙答礼,上殿参拜了圣象。(原文)
数珠。指佛教徒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的珠子,也叫念珠。
慌忙。急忙、紧张、急迫的样子。
这里社祠中有一个存在已久的坚定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他脖子上挂着念珠,合掌来迎,说明他也是佛教徒。接着他叫了声“师父请坐”,说明他对三藏也非常尊敬,并且这里面有三藏师徒的位置;更说明三藏是这“庵”内之人。而“师父”二字,除了对僧、道徒的尊称以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老师的称呼,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者用“师父”二字称呼三藏,似乎是说这老者也是追随着三藏这去西天拜佛求经而成长的思想。
再看三藏,他进“里社祠”的时候,非常自然,感觉这就是他应该可以自由出入的一般。可是当他见到老者对他合掌施礼,并口称“师父”的时候,开始显得紧张而急迫,他的还礼非常匆忙而不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假如这里真的是自己向内而寻的禅门思想的境界所在的话,那他以前一直是在禅门思想的修行中逐渐成长的,可是现在这禅门思想口称他为“师父”,这应该是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才会显得非常慌张;这种慌张也显示了三藏和老者间那种极其特殊的关系。
虽然三藏和老者的关系有些尴尬,可是两者还是以礼相见,三藏又上殿参拜了圣象,说明他还是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下的。
那老者即呼童子献茶。茶罢,三藏问老者道:“此庙何为‘里社’?”老者道:“敝处乃西番哈咇国界。这庙后有一庄人家,共发虔心,立此庙宇。里者,乃一乡里地;社者,乃一社土神。每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日,各办三牲花果,来此祭社,以保四时清吉,五谷丰登,六畜茂盛故也。”三藏道:“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那里人家,更无此善。”(原文)
西番。我国古代对西域一代及西部边境地区的泛称。
哈。张口呼气。
咇。香气盛。
哈咇国。将自身的美好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村落。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对应不同的特点,也都对应着要做不同的事情。
三牲。应该对应行者、八戒和沙僧,为他们所代表的神识。
花果。美好的姿态;成果。
五。三藏、行者、八戒、沙僧、龙马五者,代表神识各处。
谷。粮食。
六畜。指的是六根、六尘、六识,代表的是人的神识世界。
茂盛。旺盛的样子。
故。原因。
善。好的行为品质
老子唤童子献茶,说明这种思想有老有小,即是一种长时间存在的思想,也是还不完全明理,需要继续成长的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具备能够让人神识清净的作用。
神识安静下来之后,三藏便问老者:“这座庙为什么叫做‘里社’呢?”老者道:“我这地方是这欲海之内的,位于东土大唐之西的“将自身美好的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我这座庙宇的后面,乃是一些端严肃敬的思想聚集的所在。这些端严肃敬的思想共同的把他们虔诚的心表现出来,建立了这个供奉神佛的所在。里者,乃一乡里也,就是这一个地方的风土习俗,过了这个地方,就不供奉这个神佛了。社者,乃一社之土神,这里供奉的乃是这一片地方的主导思想。每到神识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将那三处主要神识中的美好的思想和成果,来祭祀这主导思想。以保证在神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清净、吉祥;保证神识各处都能获得丰盛的成果,保证神识世界能够以非常旺盛的姿态存在下去。”三藏闻言道:“正是离家还没多远的地方,就是另一番的风土人情啊!我这个人,我这个人的神识之中,就没有这样好的行为品质。”
通过老者和三藏的这番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这庙顶上的飞鱼稳兽之脊,是来自他们对禅门思想的祭祀。而老者这“里社祠”在西番哈咇国境内,就是说老者是要将禅门思想的好处突出的表现出来。而三藏也认为老者他们的做法是好的,是他所不具备的好的思想品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0 09:10:13 +0800 CST  
宝坊

老者却问:“师父仙乡是何处?”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国,奉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的。路过宝坊,天色将晚,特投圣祠,告宿一宵,天光即行。”那老者十分欢喜,道了几声“失迎”,又叫童子办饭。(原文)
仙乡。敬词,用于问对方的籍贯。
宝坊。欲界、色界中有大宝坊,佛陀曾于此说《大集经》,《大集经》卷一:“尔 时,如来示现无量神通道力,渐渐至彼七宝坊中,(中略)诸菩萨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大宝坊中。”又舍卫国给孤独长者曾以黄金布地,购得只陀太子之园为释尊建精舍,依此,寺院亦美称宝坊、金地。
坊。手工业者工作的场所。
宝坊。指的应该是能够制造出宝贵的东西的地方。唐僧称老者这庙宇是宝坊,一方面是寺院可以美称做宝坊,另一方面是说,老者的这个寺院中可以产生出宝贵的思想。老者这里社祠代表的是禅门思想,想来如来所说的欲界、色界的大宝坊指的就是禅门思想之中吧。
失迎。套语。因为没有迎接客人可表示歉意。
老者没有说自己这个习俗好,也没说不好,转过话头,问三藏道:“师父你这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三藏道:“我这个德行不足的思想是来自本源之中、欲海之内的一个大的境界之中,我是奉那个境界中要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主念的旨意,并且代表这个旨意,去西天拜见佛祖,求取真经的。路过您这能够产生宝贵思想的地方的时候,我已经处在一种越来越看不明白现在的状态,越来越看不清楚眼前的道路了。只好临时到你这里投宿,以躲避即将到来的黑暗与危险,等到明天,神识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我们就离开这里,继续去西天拜佛求经。”那老者听了三藏之言,十分欢喜,接连对自己没有亲自去迎接三藏表示歉意。又叫那追随他这禅门思想而成长的还不明道理的思想去为取经人提供食粮支撑。
三藏吃毕,谢了。行者的眼乖,见他房檐下,有一条搭衣的绳子,走将去,一把扯断,将马脚系住。(原文)
眼乖。眼力好。
房檐。指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搭衣的绳子。较粗而结实的线,通过两边的牵连能够承载法门。
在这里,三藏又一次看到了禅门思想的作用,看到了春夏秋冬,适时而作的重要,所以三藏得到了一次食粮支撑。三藏吃了斋饭,对老者表示感谢。而他那取经的真心已经具备很高的眼力了。他发现原来立于这境界顶端的思想,也就是那禅门思想继续向外延伸,可以对事物的两端进行固定,以承载法门。发现这点之后,行者便走过去,将那绳子一把扯断,用这绳子来系马脚,约束这主导思想不至乱走。
这龙马是由小龙吞了白马所化,就是说龙马这主导思想的内在思想还是禅门思想,虽然它的表现还是禅门思想,可它的本质却已经改变,取经人难以约束它。这个时候,取经人发现可以用禅门思想通过真心的作用,来约束这已经化作主导思想的禅门思想。就是说,你的表现虽然是禅门思想,不过那只是你的表现而已,你依旧是“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可是你在坚持主导思想的时候,却不能做出违背禅理的事情来。就这样,取经人通过取经的真心,用禅门思想控制住了成为主导思想的龙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1 10:49:38 +0800 CST  
那老者笑道:“这马是那里偷来的?”行者怒道:“你那老头子,说话不知高低!我们是拜佛的圣僧,又会偷马!”(原文)
老头子。称年老的男子(今多含厌恶或戏谑)。
不知高低。不管好歹。
圣。旧时称谓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那老者见了行者的举动,笑着说:“你这思想来路不正吧,是从哪里偷来的?”行者听到老者之言,愤怒的说:“你这个虽然存在已久,却令人厌恶的思想,说话的时候不去区分好人还是歹人。我们是去西天拜佛的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佛门中的修行之人,又怎么会去窃取别人的思想呢?”
老儿笑道:“不是偷的,如何没有鞍辔缰绳,却来扯断我晒衣的索子?”(原文)
笑道。对“道”这东西的质疑,笑“道”只把握了事物的粗像轮廓,却忽略了事物的常态。
索子。长而粗的绳子。长,指这根“线”牵连的范围非常的广,粗,指这根“线”不精致,毛糙,有着自身的问题。
老者代表的是禅门思想,却不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他代表的不是真正的禅门思想,而是目前这个境界中的取经人所具备的那个层次的禅门思想。作者在这里称呼老者为老儿,暗示这老者有着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他对行者之言产生了质疑,笑道:“你说你这思想不是偷来的,怎么就没有驾驭它的方法呢,却来扯断我这禅门之中用来承载法门的牵连广,非常牢固,却又有着自身问题的牵连来束缚它呢?”
禅门思想能够让人神识清净,这种神识的清净可以让人手、口、身心干净,可以让人能够真正的约束自己,约束别人,所以禅门思想能够让法门处于庄严的状态,能够承载法门。我觉得法门的庄严,并不是你见了佛,见了神仙磕头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尊重这法门,让这法门没有一点尘埃的贯彻实施,稍微染一点尘埃,让这法门受一点污染,掺杂一点杂念的话,那这法门就不庄严,也就不是其真正的法门了,所以禅门思想就像一根绳子一般,能够真正的承载法门,并使这法门在来天界的真正能给世间带来光明的思想的照耀下,去除心性的干扰,呈现出干净的姿态。
那晒衣的绳索本是牵扯两头以承载法门的,是通过对两个方面的约束来承载法门的。可是现在却被行者扯断了,只系着马脚,只约束思想。这种只对事物一段加以约束,而对另一端放任不管的处事方法是不对的。所以老者用“扯断”二字,道出了行者行为上的不合理处,行者的行为使得本来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从中断开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1 10:50:31 +0800 CST  
禅门思想能够让各种思想、法门沐浴在真正的阳光之下,去除心性的干扰,使之呈现出干净的状态,这或许就是观世音菩萨虽然不是佛,却是过去、现在七佛之师的原因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1 10:58:28 +0800 CST  
老者

三藏陪礼道:“这个顽皮,只是性躁。你要拴马,好生问老人家讨条绳子,如何就扯断他的衣索?——老先,休怪,休怪。我这马,实不瞒你说,不是偷的:昨日东来,至鹰愁陡涧,原有骑的一匹白马,鞍辔俱全。不期那涧里有条孽龙,在彼成精,他把我的马,连鞍辔一口吞之。幸亏我徒弟有些本事,又感得观音菩萨来涧边擒住那龙,教他就变做我原骑的白马,毛片俱同,驮我上西天拜佛。今过此间,未经一日,却到了老先的圣祠,还不曾置得鞍辔哩。”(原文)
顽皮。性情刁顽。
只是。就是,一直,一味。
躁。暴躁。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老人家。指对老年人的尊称。
讨。索取,求。
老先。老先生。对年老德高望重者的称呼。
感。动人心也。
置。购买。
三藏上前给老者赔礼,他先训斥行者道:“你这个性情刁顽的家伙,一直以来就是遇事好发急,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你要去束缚思想,好好的以恭敬的姿态向这禅门思想中求得一种可以束缚那思想的牵连也就是了,怎么就要扯断他的衣索,做出不合道理的事情呢?”接着他又称老者为老先生,对老者表示十分尊重,道:“老先生,请你不要怪罪他扯断了你的绳子,别怪他的无礼。实不瞒你说,我的这个能承载我的思想,不是窃取别人的思想而来的;我昨天从东边而来,到了鹰愁陡涧的时候,我原来也有一个能够承载我的思想,驾驭它的方法也都是齐全的。没想到,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纯洁的涧流之中,有一个作孽的主导思想,成了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它将那能够承载我的思想,连同所有我能驾驭那思想的方法一下都给吞噬掉了。幸好我这跟随我成长的取经的真心有些本事,才保全了我。又因为我们去西天取经的真心诚意使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为之所动,在鹰愁陡涧之上表现出来,捉拿住了那孽龙,又指导它变做我原来所驾驭的干净的思想,其表现和问题与原来的思想都是一样的,承载我去西天拜见佛祖。今天来到这里,离我们离开鹰愁涧的时候还没有一天的时间呢,却先到了老先生祭祀先圣的祠堂,还没有能够通过我们的财富换取能够驾驭它的法门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2 09:21:38 +0800 CST  
那老者道:“师父休怪,我老汉作笑耍子,谁知你高徒认真。我小时也有几个村钱,也好骑匹骏马;只因累岁屯邅,遭丧生火,到此没了下梢,故充为庙祝,侍奉香火。幸亏这后庄施主家募化度日。我那里倒还有一副鞍辔,是我平日心爱之物,就是这等贫穷,也不曾舍得卖了。才听老师父之言,菩萨尚且救护,神龙教他化马驮你,我老汉却不能少有周济,明日将那鞍辔取来,愿送老师父,扣背前去,乞为笑纳。”(原文)
村。乡下聚居的处所。在这里应与州郡、国度相对,代表的是一种小的,野性很大的;未入大雅之堂,却又认为自己合理的境界。这个解读对农村人似有污蔑之意,我本人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针对这句话出现的地方和具体状态,来对其加以理解,望请见谅。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我最怕把自己的私人感情和个人喜好参杂其中,所以只能怎么理解怎么说了。
高徒。水平高的徒弟,也用于尊称别人的学生。
骏马。即良马,跑的快的好马。
累岁。历年,连年。
屯邅。不进貌,多指艰难。
遭丧。遭遇丧事。指白马被孽龙吞噬的事情。
失火。指起火,发生火灾。
庙祝。寺庙中官香火的人。
下梢。结果,结局。
庙祝。寺庙中管香火的人。
募化。指佛、道徒求人施舍财物。
施主。指僧、道等称肯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
扣。用圈、环等东西扣住或拢住。
那老者道:“师父你不要怪罪他,是我老汉开玩笑玩耍,并没有真正怪罪他,谁想到你的徒弟就跟我认真起来。我以前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有一些在小的、并不完全合理的境界中得到广泛认可的财富,也喜欢驾驭着非常美好的思想自由驰骋。可是由于长时间以来,我这种思想的处境开始越来越艰难,越来越难以存活下去了。一直没有什么进境,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使人对我的认可度大大降低,我的获得广泛认可的财富也越来越少了。”
老者年轻的时候,应该是取经人走出东土大唐进入鞑靼境内,直到用《六字真言》降服孙悟空的这个时间段。这一阶段的禅门思想,已经脱离了东土大唐的主导思想的管束,自由成长,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有着为人所认可的财富。可是在之后,直到鹰愁陡涧的这个时间段中,禅门思想的成长就越来越艰难了,虽然看起来似乎是禅门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得到蓬勃发展,直到最后成了取经人思想中的主导思想。可实际上正是这种要将自己的思想发展到极致的思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禅门教义,进入一个名存实亡的状态中;所以这个时候的禅门思想是一个累岁屯邅的状态,并没有实际的发展和进步,进入艰难的状态之下。再之后,来到了鹰愁陡涧,禅门思想直接被小龙吞噬了,而造成禅门思想被吞噬的原因则是因为取经人那“要将禅门思想发展到极致”的美好欲望,所以老者家开始失火,为欲火焚烧,在自己没察觉到的情况下产生了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禅门思想被吞噬之后,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了,自然就没了结果、结局。因此这禅门思想只能来到这佛门修行人的所在,成了那负责管理美好气息的思想,来管理那思想中的美好气息。幸好在这一处境界中耕耘、生活的各种思想肯施舍财物作为我这禅门思想的支撑,以此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老者接着又说道:“我这禅门思想虽然没落了,可却还有一套驾驭思想的方法,是我平时心爱的东西。就是我现在这般贫穷,没有了家业,也不肯将这个方法拿去换取世人认可的财富。刚才听您这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够教导别人获得成长的思想所发出的声音,说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尚且肯表现出来救护于你,教导来自上界的主导思想化作能够承载你的思想形态,承载着你去西天取经。我这个存在已久的坚定思想却无法对你提供多少帮助。等我明天将那套驾驭思想的方法拿出来,愿意将这套方法送给你,让你拿这个圈子去将那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扣拢住,让他驮着去西天取经。祈求你能够收下我的这个方法。”
三藏闻言,称谢不尽。早又见童子拿出晚斋,斋罢,掌上灯,安了铺,各各寝歇。(原文)
三藏闻听老者要送他鞍辔,不住的称谢。这个时候,就见那童子又拿出晚斋。值得注意的是,三藏是傍晚来到里社祠中的,却在老者这里吃了两次斋饭,就是说他在老者这里得到了两次食粮支撑,这一次的食粮之策则是看到了能够在禅门思想中得到驾驭龙马的方法。吃了晚斋之后,大家掌上灯,在神识中的有限的光明的作用下,确立了众人的位置,然后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安然入睡。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2 09:23:30 +0800 CST  
鞍辔

至次早,行者起来道:“师父,那庙祝老儿,昨晚许我们鞍辔,问他要,不要饶他。”说未了,只见那老儿,果擎着一副鞍辔、衬屉缰笼之类,凡马上一切用的,无不全备,放在廊下道:“师父,鞍辔奉上。”(原文)
许。预先答应给予。
擎。满怀敬意的向上托举。
鞍。指的是马鞍子,使三藏能够平稳的坐在他所驾驭的思想之上的方法。衬屉,应是马鞍子上的附件。衬,在里面再拖上一层;就是如何让三藏能够更加舒适的坐在他所驾驭的思想之上的方法。屉,器物中可以拿出的可以盛放物体的部分,指的应该是马鞍子的前后两边向上翘起的那个质地较硬的东西,能够在一定层度上保证三藏在驾驭这思想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危险,掉落在这思想之下。
辔。指的是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缰,指的就是缰绳,在三藏和龙马间形成关联,使三藏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意思和力量作用于已经变成主导思想的禅门思想之上,对其加以控制。嚼子,指的是为了便于驾驭牲口和驯服动物,或防止动物伤人,横放在牲口或动物嘴里的小铁链或其他形状的铁制品,两段连在笼头或缰绳上,多用于马、牛、骡子等大个的牲口。嘴是欲望的意思。所以嚼子是控制龙马的欲望,使龙马听话的方法。
廊。房屋前沿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
奉。恭敬的用手捧着。
三藏师徒在里社祠中得到了两次食粮支撑,明白了两个道理之后,便结束了这一阶段的修行,直到新的光明表现出来的时候,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先表现出来,发出他的声音,道:“师父,那“负责管理修行人身上的美好气息的存在已久,却还不完全合理”的坚定思想,他昨天在我们神识不明的状态下预先答应要给予我们驾驭龙马的方法,我们要问这个思想中去索取,不要放过他。”行者这个声音才表达出来,就见那禅门思想果然对三藏师徒充满敬意的将那驾驭思想的方法表现出来。这里面有鞍辔,连“衬屉缰笼”这些细小的组成也很完备,所有的用来驾驭思想的大小方法,这禅门思想中完全都有;这些方法都是禅门思想继续延伸而产生的。这时,就听那禅门思想发出了他的声音,道:“师父,我这要跟随你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获得成长的禅门思想,将这些驾驭主导思想的方法恭敬的给您承上来了。”
这里面三藏和老者的关系非常特殊。取经人在鹰愁陡涧之前,一直是遵循着禅门思想来修行,并获得成长的,甚至连他这要去西天取经的主念,都是来自禅门思想之中。所以作者在这里称呼老者的时候,用的老汉,老头儿等词,都带有父亲的意思。可是这老者又一直称三藏为“师父”,这里除了对僧、道的尊称之外,还有师徒的意思。他们的关系就跟贤劫七佛中的迦叶和释加牟尼非常相像。迦叶是在释迦摩尼之前的佛,可是现在迦叶又是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要追随释迦摩尼获得成长;就如观世音菩萨是七佛之师,慈悲门中的教主,却同样要遵从如来的旨意一样。这里面的道理,或许就应了《道德经》中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一切都是要以道理为基准,而不是以师徒、长幼等为基准。就如行者要拜三藏为师一般,必须要抛弃一些凡尘思想的束缚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3 13:01:01 +0800 CST  
诗曰:
雕鞍彩晃束银星,宝登光飞金线明。衬屉几层绒苫迭,牵缰三股紫丝绳。
辔头皮札团花粲,云扇描金舞兽形。环嚼叩成磨炼铁,两垂蘸水结毛缨。(原文)
雕鞍。是指雕饰有精美图案的马鞍。
晃。明亮。照耀。令人眼花缭乱地。
束。聚集成一条的东西。限制,控制。
星。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
宝。玉器,泛指珍贵的东西。
登。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上马或骑马时用来踏脚的马具。
飞。在空中运动。
雕鞍彩晃束银星,宝登光飞金线明。在这驾驭龙马的方法之中,那能够使人平稳的坐在上面的方法被纹饰出美好的姿态,散发出美好的色彩,表现出自身的光明;可是它的这种光明却又让你觉得眼花缭乱,看不清它的真实状态。这光明乃是能够在黑暗中表现出一定的光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亮黑暗中行走的人的,来自上界的思想聚集在一处的表现;可同时它也束缚着这些思想。这方法中能够承载你的道,让你的道来束缚主导思想的方法,也表现出它的光华,使得这种方法在你神识中发出耀眼的光华,影响你的视觉判断。而这方法亦是人之真意的表现。
绒。丝或毛制成的上面有一层细毛的纺织品。
苫。泛指用席、布遮盖东西。
三股。指的应是行者、八戒和沙僧三人。
紫。紫气。古代以为祥瑞之气,是帝王、圣贤出现的吉兆。
绳。用两股以上的棉麻纤维或棕草等拧成的条状物。
衬屉几层绒苫迭,牵缰三股紫丝绳。这方法在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和龙马那主导思想之间形成了几层看起来非常美好,却有细小问题的遮盖,既使得三藏能够舒适的驾驭龙马,也使得那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和那主导思想间形成隔阂。而联接在三藏合龙马之间,散发着祥瑞之气的三处神识拧成一股绳成了传递三藏的意思来控制主导思想的纽带。这三处神识自然就是行者、八戒和沙僧了。
皮。兽皮或皮毛制品。
札。古同“扎”。捆,缠束。
团。结成球形的东西。
粲。鲜明。古称上等的米。
云扇。没查到与鞍辔配套的云扇的含义。云,云彩;在天空中有遮挡烈日的作用。扇,是扇风取凉的工具。
描金。为使器物美观而在其上用金银粉勾图、描绘作为装饰。
舞。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
辔头皮札团花粲,云扇描金舞兽形。那连接在主念和主导思想之间,控制主导思想的方向的方法,乃是用虽然还不合道理却呈现出圆满姿态的鲜明而纯洁的思想联接起来的。那用以遮挡炽热的阳光,使人的神识获得清净的方法看起来似乎是神识各处真意的表现,可是当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时候,却呈现出好像动物一般不合道理的状态。
环。圈形的东西。
叩。通“扣”。用圈、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
环环相扣。一环套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
铁。这里指的应是嚼子上,放在马嘴里的那个金属。限制思想中的欲望。
两垂。个人感觉应该是马头到马嘴之间的那两道皮绳。是思想到欲望之间的部分。
蘸。意思是物体沾染液体。
缨。用线或绳做的装饰品。
环嚼叩成磨炼铁,两垂蘸水结毛缨。那限制主导思想的欲望的坚定的方法呈现出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状态,使得这主导思想不断的在其中接受锻炼。用以控制这主导思想的方法的左右两侧突出出来的部分都为心性所沾染,使它看起来色彩鲜明、非常美好,实际上却是有问题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3 13:07:27 +0800 CST  
鞭子

行者心中暗喜,将鞍辔背在马上,就似量着做的一般。三藏拜谢那长老,那长老慌忙搀起道:“惶恐!惶恐!何劳致谢?”
暗喜。暗中高兴。
背。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
惶恐。惭愧,难为情。表示谦恭的用语。
可以看出那马鞍也是一个光芒晃眼,有着自身问题的方法。可是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也是要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的,所以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方法的问题。而是看了这马鞍之后,暗中高兴,觉得这方法就好像照着那主导思想制定的一般,非常合适,能够真正的驾驭龙马。三藏见状之后,直接就拜服于那年纪与德行都非常高的老者面前。这年纪与德行都非常高的老者见三藏拜倒致谢,赶紧上前把三藏搀起来说道:“你拜服于我的面前,真的让我感到惭愧啊!就这点事情,何须烦劳你来感谢我呢?”
话虽如此,可是老者的这个举动就好像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跪拜,又赶紧将其搀扶起来一样,虽然他表现的很谦虚,实际上却认为对方拜服于自己面前是应该的。这里面三藏看到禅门思想的好,又重新拜伏于禅门思想面前;老者表现的虽然谦逊,却又认为自己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就这样取经人被马鞍的耀眼光芒幌了眼,做出错误的事情,他的问题表现出来。
那老者也不再留,请三藏上马。那长老出得门来,攀鞍上马,行者担着行李。那老儿复袖中取出一条鞭儿来,却是皮丁儿寸扎的香藤柄子,虎筋丝穿结的梢儿,在路旁拱手奉上道:“圣僧,我还有一条挽手儿,一发送了你罢!”(原文)
鞭。用来抽打的工具。
皮。指的应是兽皮或皮毛。
丁。切成小块的菜或肉。
寸。短小。
扎。缠束。
藤。匍匐茎或攀缘茎。
筋。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
梢。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
拱手。两手抱拳,以示恭敬。
挽手儿。鞭子。
那长老也不再留唐僧,就请三藏上马,去西天取经。三藏从里社祠中走出来,通过那来自禅门中的驾驭龙马的方法,坐于主导思想之上,以取经的真心肩负着取经的重担,就要西行。这个时候,那虽然存在已久,却还并不完全明礼的禅门思想,又从他这法门的延伸中,将一条能够抽打这龙马,使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能够将强大的力量作用于主导思想之上,对主导思想加以责罚的韧而强的牵连呈现出来。
这是一条通过不断的变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很小的且还不完全合理的思想覆盖于散发着美好气息的神识延伸部位之上,形成的可以使三藏对其加以控制的部分;以神识中可以吞噬一切的念头中的坚韧的部分贯穿其中,使神识中可以吞噬一切的念头和那散发着美好气息的神识联结在一起,并由那神识中可以吞噬一切的念头发挥作用,以使取经的主念可以控制主导思想的的一个由禅门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关联。老儿就将这鞭子在大道之旁,非常恭敬的奉与三藏,道:“圣僧,我这里还有一条能够对主导思想加以责罚,对主导思想加以鞭挞的神识的牵连,也一块儿送给你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4 09:26:18 +0800 CST  
记得《封神演义》中有一条“打神鞭”,不知道是不是这条。这龙马是“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从表面上看,这种思想在具体表现部分似乎是没有具体思想表现的,哪种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他就会按照这种思想去做。而实际上,不管是哪种思想居于主导地位,都会成为这小龙的思想部分。而“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当取经人从一个阶段的修行中走出去,将要走到另一个修行阶段的时候,龙马所代表的主导思想就会跟三藏“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发生冲突。而龙马还是一条小龙,还不能完全明理,他就会抗拒三藏的意思,这力量是非常大的,不是简单的鞍辔就能控制的了的,就得需要用大力量作用于龙马之上,让龙马受痛,在强大的打击下不得不按照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去做。能够给龙马带来剧痛的鞭子,也是来自于禅门思想之中,来自禅门思想“约束别人”的那根救命毫毛。
我们现在看不出来这鞭子到底怎么会对龙马造成那么大的剧痛,让他不得不按照三藏的意思去做,因为我们的手、口、身心不净,即使有一个目标,也不见得会完全贯彻,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这里面巨大的力量,只能设想一下。龙马虽然在他没有完全明礼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抗拒三藏作用于他身上的力,可是他虽然抗拒,却也是真正想要到西天,成为不同凡龙的龙的。所以他的抗拒越大,就会使他越偏离于自己的目标,越偏离于自己的目标,他就越痛苦,这个力量就会越来越大的加在他的身上,就像不断的抽在身上的鞭子一样,一下比一下重,直到最后,他肯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为止。
那对于凡尘,对于手、口、身心不干净的人会如何呢?“我本来就是挂个旗号招摇撞骗的,或者我不招摇撞骗,我也不见得要完全贯彻我的思想,那鞭子对我根本没用,我本身就不是神,你怎么奈何我呢?”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也不懂里面真正的道理,只是按照我的理解去说。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鞭子打在身上还是要救你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那就是斩妖台上的刀斧雷劈,和那五行山下的苦楚,直到像行者那样受到喊出:“我知错了”为止。甚至很多人连这个都够不上,因为能为天条所判的众生,至少要够得上一个“字”,更多的人只能在那背阴山上,枉死城中,还有那同样不知道存在的十八层地狱,去受用自己所结的“果”,不断的在其中轮转往复。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4 09:27:23 +0800 CST  
@FRRoger 2018-06-23 16:01:04
悟道了
-----------------------------
过誉了,惶恐!我写的是些我都不知道对错的东西,我也不是修道之人,甚至连里面的东西也大多是在《百度》上查的,我只是将里面大部分的东西按照我的理解组合一下,远谈不上悟道。对《百度》表示深深的感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4 09:31:35 +0800 CST  

南辕北辙

那三藏在马上接了道:“多承布施!多承布施!”(原文)
多承。客套话。谓多蒙受,用表感谢。
三藏坐于主导思想之上,虽然有方法可以驾驭这主导思想了,可是却还不知道当这主导思想不听话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个时候,那禅门思想又将这个能够鞭挞、惩罚龙马的鞭子拿出来,三藏自是欣然接受,说道:“多多感谢你对我这佛门修行之人的施舍!多多感谢你对我这佛门修行之人的帮助!”收了鞭子的三藏在十分感谢老者的同时,他对老者所代表的禅门思想也就更加的认同了。
正打问讯,却早不见了那老儿,及回看那里社祠,是一片光地。只听得半空中有人言语道:“圣僧,多简慢你。我是落伽山山神、土地,蒙菩萨差送鞍辔与汝等的。汝等可努力西行,却莫一时怠慢。”(原文)
问讯。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起居安否。
光地。裸露无物的地面。
半空中。神识高处,现在可以看到却无法达到的地方。
简慢。招待不热情,失礼。
落伽山山神、土地。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场,真正禅门思想在世人身上的表现。不过他们却不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他们代表的是依照真正禅门思想来处理事情,并用武力维护这种思想的坚定的念头。
怠慢。怠惰放荡。冷漠不恭敬。
三藏向老者打问讯,说明三藏此时已经开始以对待师长,对待尊上的礼仪来看待老者了。所以在他打问讯的时候,他面前那存在已久却还有着自身问题,不完全合理的思想不见了,那代表禅门思想的老者,已经融入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之中,成了位于他这思想高处的,处于师长地位的思想。三藏是取经人主导思想的代表,是取经人所有神识的经、律、论的制定者;所以当他以对待师长、尊上的礼仪对待老者的时候,那里社祠也不存在了;里社祠这种思想观念和其所尊崇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以三牲祭拜的好的行为就不再是这一乡里地供奉遵从的思想了,而是扩展到了取经人的整个神识世界。所以当三藏再次看里社祠的时候,这里乃是一块平地,是一块平静的土地,是可以构筑广厦的地方。
发现这些变化之后,三藏神识高处,那他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却还没有真正达到的地方,有一个与道相合的思想发出了他的声音,那声音道:“我们是来自于从上界落于人的神识中的思想和欲望所在,是以慈悲和禅门思想为主导,遵从禅门思想来处理事情,并以自身的强大力量来维护禅门思想的坚定的念头。我们是在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和慈悲之心的作用下于此表现出来,将驾驭主导思想的方法赠送给你们的。你们可要努力去西天取经,不要有一时的怠惰放荡,也不要有一时的对禅门思想有不恭敬的想法、举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5 09:56:47 +0800 CST  
慌得个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萨,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头,也不计其数。(原文)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种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
凡胎。泛指凡人的身体。
尊。地位或辈分高。
深。程度高的。
恩。恩惠。
佑。佑护。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三藏全凭禅门思想才走出东土大唐的境界束缚,又依靠着真正禅门思想的指导,靠《六字真言》降服悟空,虽然中间发生了禅门思想“化龙”要将其吞噬的事情,可是他也在真正禅门思想的帮助下收了龙马,现在又在这禅门思想中得到了驾驭龙马方法,所以三藏心中对禅门思想是无限信服,也充满感激的。所以他听到这坚定的思想乃是来自真正的禅门思想所在的落伽山,并且是那山上的山神、土地之后,赶紧从马上下来,望着天空礼拜道:“弟子我这个在您这禅门中修行成长的人,还是俗人的眼光和思想表现,不能识别您这令人尊敬的来自上界的思想和表现,希望和乞求你能饶恕我的罪过。烦劳您帮我把我的声音转达到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之中,转达我对我能如此高程度的得到禅门思想中的好处和来自禅门思想的护佑的感激之情。”你看三藏他只管着朝天磕头,表示自己依旧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下,表示自己要永远的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下,不去计较其中的礼数,不去考虑他的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就是说现在的三藏已经再次完全的拜伏于禅门思想之下了,而不是要去驾驭他。
路旁边活活的笑倒个孙大圣,孜孜的喜坏个美猴王,上前来扯住唐僧道:“师父,你起来罢,他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的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只管拜怎的?”
路旁边,指的是大道两侧,在路中,或不在路中,靠近大路边缘的地方。
活活的。简直,表示完全如此。
笑。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
倒。竖立的东西躺下。
坏。不好,恶劣。
扯。本意指牵拉别人,使他走不开。
祷祝。向神祷告祝愿,求神赐福。
只管。只顾,一直,一味。
随着三藏不断的朝天磕头,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也在发生变化。现在这取经的真心已经位于大道的边缘之处,处在一个稍有差池便要走出道外的状态。而且三藏这种不计其数的望空磕头的表现,使得行者简直就要被笑倒了。这个笑既有嘲笑的意思,也有欢喜的意思,一方面行者这心中在嘲笑三藏做得不对,另一方面他对三藏的这个做法感到非常欢喜;欢喜到他这取经的真心都因此而躺下的地步,这种欢喜使他这还在成长中的与天意齐平的却还不明道理的思想想就要变坏了,处在一个位于大道边缘,随时可能偏离出去的状态。至于行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还要等以后再来分析。不过经过禅门修行的行者最后还是把持住自己,没有真的笑“倒”过去,他这取经的真心最后还是表现出来,上前扯住唐僧,使取经人不再一味的不顾道理的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下。行者发出他的声音道:“师父,你起来吧,那来自真正禅门思想中的以禅门思想为主导处理事情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念头和以自己的强大力量来维持禅门思想的主导地位的坚定念头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已经听不到你的祷告祝愿和乞求,也看不到你依旧拜服于他这思想之下的情景了。你还在这里一味的跪拜是为什么呢?”
行者说落伽山山神、土地已经去得远了,暗示三藏不计其数的磕头的做法,反倒使得他远离了真正的禅门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5 09:58:03 +0800 CST  
陡涧换马

长老道:“徒弟呀,我这等磕头,你也就不拜他一拜,且立在旁边,只管哂笑,是何道理?”(原文)
哂笑。嘲笑。
三藏被行者扯住,不再跪拜。向行者道:“徒弟啊,你这发自真心的想法是要在我这取经的主念的教导下获得成长的。可是我这个做师父的如此拜服于那禅门思想之下,怎么你就一点都不肯拜服他呢,就那么坚定的站立在旁边,不但不肯低头,还在那里嘲笑我,你这么做有什么道理?你为什么这么做呢?”
行者道:“你那里知道,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只为看菩萨面上,饶他打尽够了,他还敢受我老孙之拜?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原文)
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表露出来。
那里。用于反问句,意在否定。
好汉。勇敢坚强的男子或英雄。
唱诺。古代男子的见面理解之一。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做敬。
行者道:“你怎么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呢?他虽然拿出了鞍辔、马鞭,还道出了四季祭祀的道理,可是这只是他这禅门思想的好处,而并非他这禅门思想的全部。像他这样躲躲闪闪的,只把自己的好处表现出来,而不把自己思想的真实状态表现出来的举动,本就是有问题,是该打的。我只是因为那真正的禅门思想的缘故,所以才没有针对他的问题加以惩罚。我饶了他的这顿打,也就够了,他这禅门思想怎么还敢接受我这存在已久,却还在成长中的代表真心的想法的跪拜呢?
我这存在已久却还要继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从我还不明道理的时候就是一个坚强的思想,不晓得自己要拜服于其他思想之下,就是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我也只是拱手施礼,称颂他的好处,就像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一样,却不晓得自己要拜服于他的脚下。”
三藏道:“不当人子!莫说这空头话!快起来,莫误了走路。”那师父才起来收拾投西而去。
不当人子。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不像话,不像样。(原文)
空头话。内容空洞或不能实现的话。
三藏道:“罪过啊!你这么做太不像话了!不要说这没办法验证的言语!快点表现出来,别耽误了我们去西天取经。”就这样在三藏的说教下,唐僧师徒开始收拾整顿自己的思想,朝着有拯救自己、拯救众生的真正的经典的地方而去。
唐僧取经第九难:“陡涧换马”就在这里。说的是取经人在看到禅门思想的作用之后,一心以禅门思想为主导进行修行,去西天取经。却没有想到这禅门思想壮大后,竟然要将他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也一起吞噬掉。幸好有真心在旁守护,方才得以逃脱。不过此时的取经人失去可以承载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要保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不要放松,并利用这种思想守护自己,以真心去与那要吞噬自己的主导思想相竞争,探索其真实状态。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这禅门思想并非是化成了主导思想,而是被一个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存在已久的“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都要拜服于主导思想之下”的思想给吞噬了。这之后,要从事情发生的缘由和牵连中找到降服这主导思想的方法,通过真正的禅门思想让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去驾驭主导思想,而不是让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为主导思想所吞噬,成为主导思想的食物;并且要在禅门思想中寻求驾驭和约束主导思想的方法。只有驾驭主导思想,让主导思想遵从于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之下,方才能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很多磨难细节太多,简述并不完全,也不精确,只有从前面这一难整体的感悟中慢慢体会了。见谅,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6 11:17:46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