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此去行有两个月太平路,相遇的都是些虏虏、回回,狼虫虎豹。光阴迅速,又值早春时候。但见山林锦翠色,草木发青芽;梅英落尽,柳眼初开。(原文)
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唐朝时,中原的北方和西方都是马产地。
从三藏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行者之言是不合道理的,行者是不该说这番话,不该认为禅门思想有问题的。所以行者本来要说出来的“三藏不知道”的道理,就这样被三藏给压了下去,他们接下来走的还是完全拜服于禅门思想的修行之路。不过那禅门思想本是有问题的,三藏却完全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下,所以他的这段修行,修行的并非真正佛法,而是进入二法之中。在这段修行过程中,取经人遇到的虽然还是驾驭着思想自由驰骋的念头,却没有来自西方的思想,他遇到的都是一些虽然也是驾驭着思想自由驰骋,却并非真正属于西方的思想;和一些想要回到以前,想走回头路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时的表现出来,构成了唐僧这段修行之路上的狼虫虎豹,对取经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不过这些狼虫虎豹再凶狠,也不过是一些普通的危险而已,不会对有着取经的真心在旁守护的三藏造成危害。取经人的这段修行也算太平,没有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危险。
就这样,这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取经人迎来了一个新的修行阶段的开始。这个时候,取经人的身心和思想都重新焕发出生机,原本枯萎的神识和思想部分开始重新表现出来。那在神识清冷的状态下表现出美好色彩的神识部分都已经凋谢了,另一处神识开始初步表现出来。
师徒们行玩春光,又见太阳西坠。三藏勒马遥观,山凹里,有楼台影影,殿阁沉沉。
玩。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凹。周围高,中间低。引申为缺陷。
楼台。高大建筑物的泛称。
影影。尤隐隐,模糊不清貌。
殿阁。殿堂楼阁。
沉沉。盛茂,茂盛貌。
三藏师徒一边向西前行,一边细心体会着这新的修行阶段开始的这一阶段的意味。在这种体会中,他发现又到了他这一阶段的修行又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三藏于是住了马,不再继续前行。他向远处观察,发现人身上的缺陷之处中,竟然模糊不清的呈现出高大境界的痕迹,很多高大的境界在其中表现出来。
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是个甚么去处?”行者抬头看了道:“不是殿宇,定是寺院。我们赶起些,那里借宿去。”三藏欣然从之,放开龙马,径奔前来。(原文)
这次三藏见了那建筑之后,没有直接说是什么房屋或者庙宇,而是问悟空,让悟空来看那是个甚么样的地方。说明经过里社祠之后,三藏不愿意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事物下定论了,而是要透过真心去观察。在三藏的呼唤下,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朝着三藏所示的地方观看,说道:“那个地方不是一个高大的境界,就一定是个佛门修行人的场所。我们快着点,好到那里借地方休整一番,躲避即将到来的黑夜和危险。”三藏欢喜奉从,放开了那依旧是禅门思想表现的主导思想,直接朝着那虽然模糊不清,却看起来高大异常的境界奔去。
毕竟不知此去是甚么去处,且听下回分解。(原文)
毕竟还不知道他们这一去是到了个甚么样的所在,且等到下回再来分析解读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6 11:19:02 +0800 CST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上刹祈园

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原文)
却说三藏师徒两个,将力量施加于主导思想之上,加快了修行速度,直接朝着那虽然模糊不清,看起来却有无数高大的建筑位于其中的境界行去;直接来到那境界的正门所在,发现这里果然是一个佛门修行之人聚集的场所。
但见那: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原文)
层层。一层又一层。指逐层逐次。
迭迭。往来自得貌。
廊房。指的是厅堂周围的房舍等。
层层殿阁,迭迭廊房。这里有一层层的高大的境界,这些境界逐层逐次排列着。在这些境界的中间,有着一些小的境界作为沟通,使这些高大的境界相互连通在一起。
三。指的应是三界。
山门。寺院的正面门楼。
巍巍。崇高伟大。
万道。万种道,万法。
彩云。神识高处表现出美好色彩的思想。
遮。掩盖,遮蔽。
五。三藏、行者、八戒、沙僧、龙马五人一马,代表各处神识。
福。古称富贵寿考齐备为“福”,与“祸”相对。
堂。正房,高大的房子。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
艳艳。明媚艳丽貌。
千。大千世界。
绕。围着转。
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在这三界之中走向佛门修行之处的正面门户之外,那崇高伟大的万法表现出美好的色彩,可是这来自万法的美好色彩,又将这正面门户给遮盖住了,使得那真正能给世间带来无限光明的阳光无法直接真正照耀在这门户之上。神识各处都呈现出富贵寿考的美好姿态 ,可同时又被来自大千世界的明媚艳丽的思想围绕、困扰着。
松篁。松与竹。
桧。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刺柏”。代指的应是 三藏这取经的主念。
柏。常绿乔木,叶鳞片状。木质坚硬,纹理细密。代指的应是龙马所代表的主导思想。
清幽。秀丽而幽静。
色。表现。
颜。色彩。
随。从也——《说文》。
傲。不屈。
丽。好看,漂亮。
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心性和另一处神识分别表现出来,取经的主念和主导思想呈现出一体的姿态表现出来。分两处表现出来的心性和另一处神识已经得到了蓬勃的成长,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却都呈现出秀丽而幽静的姿态;主念和主导思想合为一体,共同表现出来,可是他们又有着各自的表现和色彩,随着心性和另一处神识表现出傲然不屈的美好姿态。
钟鼓楼。古时盛放大钟和大鼓的楼。应是用来报时或着急众人时所用。在中国古代,钟楼和鼓楼一般是在一个城市同时存在着的,代表的应是处于同等地位的两种声音。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塔。佛教特有的高耸的建筑物,尖顶,多层。
峻。山高而陡。
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又看到那来自主念和真心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神识中处于同样的高度,同时存在着,那佛门所特有的一层层向上攀上顶峰的境界呈现出即高大又险峻陡峭、充满危险的状态。
在前面的修行中,行者是一个处于三藏的仆人地位的存在,所以是一个三藏一家独强的状态;这种状态随着行者在取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而发生改变。虽然三藏在里社祠之后,无视行者的存在,将行者将要说出来,却没有说出来的三藏所不明白的道理硬生生的压了回去,可是当他走了两个月的太平路,却没有遇到真正来自西方的思想和念头的时候,他的这种思想就又发生改变,开始更加重视行者这来自真心的意见了。现在,当三藏和行者来到这座寺院之前的时候,取经人那取经的主念和取经的真心这两方面所发出的声音,已经处于同等地位之上了。
安。安心,习惯,满足于。
定。平安、平靖。
安靖。用武力镇压,使安定。
闲。安静,清静。
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安心于禅门修行的佛门修行之人,他们的心性是在禅门思想的压制下,形成的安定状态。各种思想在神识各处发出清净的声音。
寂。静,没有声音。
寞。寂静、清静,无声响。
无。没有。
尘。尘埃。
清。清净。
虚。空。
道。万事万物运行的轨迹。
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不受凡尘思想影响的清静才是真的清静;与道相合的清净和“空”才是真正的清净和“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7 18:03:05 +0800 CST  
诗曰:
上刹祈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原文)
上。高。高贵。
刹。佛寺。
祈园。祇树给孤独园。著名佛教胜地,亦称胜林给孤独园、祇桓精舍、祇洹精舍、祇园精舍等。始建于释迦摩尼佛成佛后第六年,是给孤独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同发心建造的。故称“祇树给孤独园”,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道并称于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隐。藏匿,不显露。
翠。绿色。这里指的是草色。
窝。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居住的地方。洼陷的地方。
招提。民间私造的寺院。
胜。非常美好、美妙。
景。风景、景致。
赛。胜过。
娑婆。我们所居之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称“堪忍”世界。
上刹祈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那位于更高境界的高贵的佛门之人修行的地方,有佛陀居于其中的凡尘中的精美境界,隐藏于各种思想都焕发着生机却都还不合道理的这种有缺陷的状态之中。这种不被世俗间正统修行人认可的佛门思想所形成的美好、奥妙的境界胜过娑婆世界中所有的境界。
果然。确实如此。
净土。清净国土。
人间。佛教指人所居住的界域。
天下。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空间限制。
名。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确实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真正清净的境界在人类所居住的世界中是非常少的,普天之下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间段内的有声誉的高于凡尘的境界中,佛门的修行之人占据其中的大多数。
在里社祠得了鞍辔、马鞭,三藏重新看到了禅门思想的好处,因此他离开里社祠之后的这段时间都在参悟禅门思想的好处。可是随着他在这种参悟中走了两个月也没有见到真正的来自西方的思想,他对禅门的认可开始越来越低了,不再完全以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参悟道理。这个时候,取经人神识中其他的思想开始渐渐表现出来,原本被冻结的神识又开始焕发出生机。而这些焕发着生机的思想是有着他们自身的缺陷的,可是那有佛陀居于其中的精美境界,就隐藏在这不为一般的修行人所认可的这种有着缺陷的境界之中。
一般的修行人,指的是此时取经人思想中大部分的思想。现在的取经人开始对他参悟禅门思想的修行方式产生怀疑了,他就开始不再继续完全贯彻他参悟禅门思想的修行方式。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中开始焕发生机,各种各样的思想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虽然表现出来,可是现在的他们都是有问题的。
这些重新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中,也有一些要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取经人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佛寺就是这些要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所构成的境界中的一个。他们的修行方式很特殊,甚至不为同样在佛门中修行的其他思想所认可。可就这个在存在着缺陷的众多思想中形成的,不为其他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所认可的佛门修行境界,竟然是有佛陀居于其中的凡尘中的精美境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7 18:09:13 +0800 CST  
@FRRoger 2018-06-27 07:12:50
清早问候
-----------------------------
谢谢朋友一直支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7 18:09:46 +0800 CST  
明天连班,停更一天,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7 18:10:11 +0800 CST  
难以认同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原文)
看了这寺院的景致,取经人发现这个位于人身的缺陷中的佛门修行人的所在,乃是真正的上方宝刹,是释加牟尼佛居住的精美的境界。三藏这年长德高的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从他所驾驭的主导思想之上下来,不再继续坚持他的主导思想;行者也不再去用真心承担那取经的重担。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与真心就这样在一种不受任何思想干扰,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要走入这座寺院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那山门口走出一个这庙里普通的僧人来。这是一个普通众僧,所以他的样子代表了这寺庙所有众僧的表现。
你看他怎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原文)
左。通常说旁门左道。“左”指的是他的思想不正,偏于某一方向。
笄。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帽。盖头的东西。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这个从山门中出来的普通的佛门修行人,他的思想并非正道,并且固定的偏向于某一方向,这使得他真正的思想被遮挡住了。可是他所持的法门却是干净的,看不到一点尘埃。
铜。与金一样是黄色的金属,可是其颜色与金并不相同,也不如金贵重。
环。圈。
绢。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
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他的思想被一种看似神识真意,却并非神识真意的思想给套住了,而且这种看似神识真意的思想对他真正的思想产生向下的力,使其难以升华。他被一个看起来非常薄,却又异常坚韧的法门给束缚着。
草履。这里指的应是草鞋。用草编成的鞋子。
木鱼。木鱼名称的由来,概取“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鱼,击之,用以诫昼夜思道。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他所行之道在众多思想的包裹之下稳定的存在着;他手提木鱼,以警戒自己要昼夜思道,时刻不忘自己的修行。
作。进行某种活动。
念。惦记。常常想。
般若。智慧。
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表示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
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他的欲望之中常常有某种声音表现出来,他的智慧总是在对佛、法、僧的归顺与依附之中。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看似平静,没有什么念头突出显露出来的思想状态。不过他没有什么念头突出显露出来,并不是他没有突出的思想、念头,而是这些突出的思想、念头被他给遮盖住,并使这种遮盖通过某一方面的作用处于稳定的状态。他能够在众多思想的包裹下处于稳定的状态,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稳定,而是来自他时刻都在警戒自己,不敢忘了自己修行的状态。他的智慧总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要归于清净的状态;可就是这种声音使得他的不能真正清净下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29 20:39:28 +0800 CST  
观音禅院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与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又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叩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一般,甚好拜谢。”(原文)
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
圣恩。帝王的恩宠。
叩谢。登门叩谢。
甚。很,极。
好。便于。
那和尚虽然不愿接纳行者,说行者是丑头怪脑的想法。可是当在他没有撼动三藏,使三藏抛弃行者这想法的状态下,也只得被迫的接纳了行者;同三藏和行者进了山门。进到这个境界之后,取经人才发现,原来这个地方是“观音禅院”,是供奉观世菩萨,在禅门思想之下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
三藏发现这里乃是供奉观世音菩萨,乃是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场所之后,又是大喜。这个“又”是在某一基础上更近一层的表现。前面他看到这里乃是真正佛陀所居住的精美境界,便是欣喜,经过这么长世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通往西天的门户了。现在发现这里供奉的乃是观世音菩萨,是禅门思想,就更加欣喜了。前面在里社祠的时候,三藏就拜伏于禅门思想之下,而且不听行者之言,要继续通过对禅门思想的参悟去西天取经。只是后来他走了两个月弯路,发现自己的所行已经并非真正佛法的时候,才发生改变,这参禅悟道的思想也才随着他这经、律、论的制定者的改变而变得不为他和大多数佛门修行人所认可了。
可是现在,他发现这已经不为他所认可的参禅悟道的思想竟是佛陀在尘世的居所。既然这参禅悟道的思想是佛陀在世间的居所,那就证明他认为参禅悟道的思想是好的,他要拜伏其下的思想也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的心愿相合,所以他看到“观音禅院”四字之后就更加欣喜了,说道:“弟子我这个在菩萨的教导下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屡次蒙受菩萨您这圣人的恩宠,都没有能够当面拜谢;今天来到这通过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就像真正见到了菩萨,见到了真正的禅门思想一般,这对于我想要当面拜谢菩萨的愿望是一件极为方便也极为合适的地方。”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30 09:01:38 +0800 CST  
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原文)
道人。道教徒为道人。按理说道人跟和尚应该是同等地位的存在。可是在中国古代,有的寺庙中却有些为和尚工作的道人,这里指的应该就是这种道人。
《西游记》中有一句“杖锡西来拜法王,愿求妙典远传扬。”这个“法王”指的自然就是如来佛祖,而如来佛祖之下的那些佛、菩萨、和尚就是“法”的代表。“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对应的法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在《西游记》中,这和尚代表的就是当时取经人所奉行的“法”,也就是取经人在某一时期所奉行的思想。比如这观音禅院中的和尚,就是通过参禅悟道的方式来修行的思想。
道,是大道规律和规则的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经》部分讲的就是大道的规律,这些规律应该是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总体规律,但是对于大道的各个阶段,就应该有其不同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大道的每一个阶段,所对应的道是不同的,其所对应的规律和规则也不同。对应的思想形成对应的法,对应的法形成对应的规律,对应的规律为对应的法服务,维护其对应的法。这里面的道人,就是与取经人现在这种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法”的规律的代表。
来到观音禅院之前的三藏,由于他在参禅悟道的思想中走了很久都没有收获,已经对参禅悟道的思想不是那么信服了。所以这观音禅院的正殿本来是对他关闭着的。可由于三藏看到这佛陀在下界的居所乃是“观音禅院”之后,就再次认可了参禅悟道的思想,所以当三藏提出要去拜谢菩萨圣象的时候,其思想与行为符合观音禅院这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法,也符合其对应的道,使得这观音禅院的正门,也就是真正的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门户再次为其打开。
那和尚觉得行者丑头怪脑,与他的的思想观点不合,按理说行者是没有可能获得他的认可,使他进入通过参禅悟道进行修行的真正门户之中的。可是他对三藏“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是十分认可的,并且由于这种认可,使得他接受了三藏那句“丑虽丑,甚是有用”而不得不接纳行者。所以在三藏上这正殿的时候,是和尚命道士开了殿门的,就是说在三藏的作用下,和尚所对应的法开始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再只是接纳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在法改变的同时,道也开始动了。这种前后关联的改变,使得三藏和行者能够进入这观音禅院的正殿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行者在进这殿门之前,先是拴了马,又将行李放下。这龙马是“所有的思想都要遵从于主导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现在三藏又要给观音圣象磕头,代表参禅悟道的思想又成了取经人的主导思想。行者将龙马拴住了,就是说龙马这种思想被其用取经的真心束缚住了;就是说别看你这“参禅悟道”的思想又居于主导地位了,却还要接受我的束缚才行。
束缚住龙马之后,取经人就不再是一切都为了主导思想服务的状态了,这是三藏在承认行者有用之后,取经人思想的第一个变化;不但要取经的主念驾驭龙马,而且龙马还要接受取经的真心的束缚才行,因为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和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同样都是位于人身高处的并列的存在。
行者将龙马束缚住之后,压在他心头的思想负担就没有了,所以他这个时候放下担子,去掉了压在自己身上的负担,可以以自己本身的状态,进入大殿之中。
就这样,三藏和行者都再次来到参禅悟道的境界之中,再次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参悟其中的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30 09:03:04 +0800 CST  
钟鼓齐鸣

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象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原文)
展背舒身。指的应该是身体都舒展开来,应该是说在菩萨金象面前,三藏这取经的主念完全舒展开来,将其真实状态完全表现出来。
铺胸纳地。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
在菩萨金象面前,三藏将自己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完全舒展开来,不再有窝着、藏着的地方;他的这种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表露出来的状态便是对观世音菩萨,对那真正的禅门思想的最高的礼仪,才是真正的掉菩萨的尊敬与拜伏。
在三藏将自己的念头和想法完全表现出来的同时,那和尚去打鼓,将认为禅门思想是最好的,参禅悟道这种修行方式是最好的,要以参禅悟道为主导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来;行者见状就去敲钟,将他那认为的禅门思想有问题的声音也表现出来。
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原文)
俯伏。趴在地上,表示屈服。
倾心。尽心,竭尽诚心。
祷祝。向神祷告祝愿,求神赐福。
三藏俯伏台前,表示他绝对服从于真正的禅门思想;他发自诚心的向菩萨表示谢意,同时又向菩萨祷告,乞求菩萨的恩赐。当他做完这些事情的时候,那和尚也跟着住了鼓;就是说当三藏停止祝拜的时候,那要通过参禅悟道去西天拜佛取经的思想观念就已经平息下来。不过那和尚的鼓虽然停了下来,行者的钟声却还是不断的响起,或者急凑,或者舒缓,反正就是响个不停,那代表真心的,认为参禅悟道的思想有问题的想法依旧不断的表现出来。
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原文)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干一天算一天,照例行事。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也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形容混日子的处事态度。我觉得这里应是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
按理说三藏拜完了,祷祝完了,那来自神识两个方面的声音也应该平静下来才对,可是那和尚的鼓声虽然平息下来,行者这钟声兀自久久不肯平息,使得取经人难以清净下来。这与那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道”是不相合的,所以这“道”发出了他的声音,问行者这发自真心的思想为什么不肯平息下来。在来自“道”的声音的作用下,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不再以极高的姿态将其声音突出的表现出来,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说道:“你怎么晓得这里面的道理!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认为参禅悟道的思想有问题,可是却无法说出来,,我是在取经的主念的压制下强迫着自己去那么做的。其实我早就不想这么做了。”
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长老,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原文)
上房。指正房,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
下房,与正房相对,至厢房、偏屋。代表的应是处于附从地位的思想。
乱。任意随意。
野人。指的应是虽在人道,却不明白人世间的思想和道理,不受人世间思想和道理约束的人。
行者那认为这种通过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是有问题的声音不断的表现出来,使得这观音禅院之中那些在那些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已经成长起来的思想和还在通过这种修行成长的思想,那些处于主导地位和处于附从地位的存在已久,有着极高品德的思想都受到了惊动。他们听得那神识高处代表真心的声音,认为这是随便而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表现出来,也一齐都表现出来,发出他们的声音,道:“哪个不受约束,不愿遵循做人的道理的思想在这里不按道理,胡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1 13:22:38 +0800 CST  
行者跳将下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的!”(原文)
咄。叮斥或惊异。
外公。母亲的父亲。行者自称外公,是说这些通过在禅门中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思想,其实是他这取经的真心间接产生的。这些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思想虽然是来自三藏那对禅门完全信服的取经的主念,可同样也来自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没有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的作用,取经人也就不可能在神识中形成共识,完全的按照这种通过禅门中参禅悟道的修行理念去做,形成这些在禅门中参禅悟道来修行成长的思想和其所形成的境界。
耍子。玩耍。
玩耍。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让自己闲下来,会提高精神层次,缓解压力。
唬。同“吓”。
听到那众多僧人的指责之后,行者这原本在神识高处发出声音的取经的真心,一下子表现在这些思想之中,并开始斥责这些思想,说道:“其实你们这些思想都是由我这取经的真心间接产生的,却对我这取经的真心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我在这神识高处以极高的姿态发出我的声音,就是为了使我这一直处在极大压力之中的真心得以表现出来,缓解我所承受的压力。”
那些和尚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原文)
爷爷。爸爸的爸爸。跟自己有直接关系,间接诞生自己的人。
那些和尚一见到行者的表现和他发出的声音之后,都被行者这发自真心的想法吓坏了。他们这些思想之所以要在禅门中通过禅参悟到进行修行,也是源自那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啊!所以当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的这种修行方式反倒使取经的真心受到压制,难以表现出来之后,都被吓坏了,他们都跌倒在地,这思想无法再直立的表现出来,并且因此发生了转变,都拜伏于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之下,发出他们的声音道:“你是那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与我们有着直接关系的,间接产生我们这些思想的思想!”
行者见状道:“那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思想,其实也是由我这取经的真心间接产生出来的!你们起来,将你们的思想依旧表现出来。将你们的思想表现出来吧,不要因为我这取经的真心而表现出丝毫的畏惧。我们是来自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居于长者地位的思想。”
按理说,这些和尚跌跌滚滚,爬在地下口称雷公爷爷,就代表这些思想已经拜伏于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之下了,行者也就获得了全胜,行者应该感到高兴,并且要求这些思想按照他这发自真心的想法去做才对。可是行者却要这些思想都起来,不要对他这取经的真心表示害怕,要这些思想跟他这取经的真心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表现出来。这其实是行者的一个转变,不是你前面压制了我,我后面就得压制你,你就得完全听我的,那我就赢了。如果那样的话,当这些思想完全按照行者的想法去做的话,就形成了鹰愁陡涧之旁,行者和小白龙相互竞争时所形成的那种两者不断的在一个圈子里转变,不断的互换角色的状态,怎么都是压制着他这取经的真心。所以让两者在平等的状态下,各说各的道理,以此来分辨对错,这才是真正的处理事物的方法。行者的这个转变非常重要,说明取经人心中的表现已经跳出了一个圈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1 13:23:58 +0800 CST  
老僧

众僧方才礼拜;见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内有本寺院主请道:“老爷们到后方丈中奉茶。”遂而解缰牵马,抬了行李,转过正殿,径入后房,序了坐次。(原文)
众僧听了行者之言后,方才对行者以礼相拜,而不是像前面那样被行者吓住之后,处于恐惧之中,不敢不拜的。拜过行者之后,这些思想又见到了三藏这为他们所认可的依旧对禅门思想极为认可的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之后,才都放下心来,不再畏惧。
这个时候,取经人的思想中,继续“拜服于禅门思想之上,以禅门思想为主导”和“认为禅门思想有问题的”这两种思想并列的存在着。那到底该怎么去做呢?最后在观音禅院中主导思想的主持下,取经人决定进入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内部,通过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进入神识清净的状态,以此来决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就这样,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不再束缚龙马,而是引导着龙马,肩负着取经的重担,在这通过参禅悟道的正面门户中发生转变,进入真正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状态之中。他们在这里依照道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天光尚早,三藏称谢未毕,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原文)
天光。日光,天空的光辉。
唐僧师徒和众僧在那观音禅院院主的作用下,依照道理,决定了各自的位置之后,取经人的神识进入清净状态。取经人通过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辨明了三藏、行者和众僧之间,谁比较重要,谁要差一些之后,便从这种位次的分辨中得到了食粮支撑。这个时候,取经人还处在神识明白的状态之下,还没有到这段修行该结束的时候,三藏对自己能够在这种通过参禅悟道来获得神识清净和得到食粮支撑的修行方式非常认可,对这些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想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和感谢。
三藏对观音院主持和众僧表示感谢,这一感谢,就说明他对这种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修行方式的认可,所以就在他还在不断的感谢的时候,就见这种状态之后,有那二法之中,并非真正佛法的状态下的正在成长的思想扶持着一个在观音院中存在已久的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一同表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2 09:11:23 +0800 CST  
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眼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原文)
毗卢。毗卢舍那的简称。法身佛的通称。
方。正。
猫眼石。是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是金绿宝石中最稀有珍贵的一种。由于猫眼石表现出的光现象与猫的眼睛一样,灵活明亮,能够随着光线强度而变化,所以叫猫眼石。
宝顶。毗卢帽上面正中有一个突出的顶,可以以宝石做装饰。代表思想顶端的中心思想。
光辉。明亮夺目的光芒。
锦。精致丝织品。
褊衫。卡口接领,斜披在左肩上,类似袈裟。
翡翠。在古代一种生长在东南沿海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雄的叫翡,雌的叫翠。
边。物体的周围,外缘。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眼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他的思想是真正佛法的化身,呈现出端正的姿态;位于这思想顶端的正中部位的乃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散发着光明的圆满的宝贵而坚定的思想;散发着其耀眼的光辉。他所持的乃是一个非常精美且珍贵,却有着细微的问题的法门;这法门的边缘看起来非常美丽,有神识各处的真意从中表现出来,晃了你的眼睛,使你难以看出这法门的真实状态。
攒。聚集,积蓄。
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是藏传佛教中表示吉庆祥瑞之物。西藏在东土大唐的西边,这八宝代表的应是佛法在南赡部洲东土大唐以西的手、口、身心干净的状态下所形成的宝贵之处。
星。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光明的思想。
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他所行之道汇聚了佛门思想在这欲海之中,却又手、口、身心都干净的状态下形成的所有宝贵之处;他的主张之上有着浮现在神识高处的思想,那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光明的思想镶嵌其中,与其思想呈一体的姿态表现出来。
皱痕。植物的皱痕或其一个部分。
骊山老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名,亦称无极老母,无当圣母。骊,深黑色的马。山。突出于平坦地面之上的地方。无极。没有顶端、尽头、最高点。无当,指物体没有底部;深邃而没有边界。母。妈妈,娘。骊山老母代表的应是人神识中一种极其浓厚却又可以驾驭,能够承载你的超出于一般思想之上的思想。这种思想没有顶点、没有尽头;极其深邃,没有边界。这种思想是圣人的母亲,所有到达圣境的思想都是从这种思想中诞生的。
昏。暗而无光。
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他的思想表现其实并不平静,不断的突出表现出来,使你的神识不能平静。可是他这思想又好像是骊山老母,好像是能够诞生出圣念的深邃又能承载你到达圣境的思想一般。这思想现在显得暗淡无光,却又如本源自性中的主导思想那般珍贵。
口。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器官,代表着欲望,应该也代表欲望的门户。
筋挛。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
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现在的他已经不能很好的守住自己的欲望,不能对念头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他欲望之中的坚定部分已经脱落的原因。他这思想无法直立的表现出来,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是因为他身上有些问题而导致的,使自己所代表的思想、念头无法真正的运转自如。
众僧道:“师祖来了。”(原文)
师祖。祖师。原指华夏祖宗创立某种学说或创造某种技艺而为众师法的人。
拜揖。打躬作揖。
众僧称老僧为“师祖”,说明这老僧,这存在已久的坚定的思想,乃是他们这在禅门中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思想的创立者。就是说这老者代表的是“参禅悟道”的思想,观音禅院中所有的思想都是在他这思想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2 09:13:35 +0800 CST  
暗斗

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原文)
三藏闻言之后,也起身躬身施礼,迎接老者,口称弟子,说自己也是在这禅门中通过参禅悟道的思想中成长起来的思想、念头。三藏虽是在参禅悟道的思想中成长起来的思想、念头,可是他却没有以弟子礼跪拜,只是打躬作揖,说明现在的三藏虽然依旧是在禅门中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成长的思想主念,却只是对这种思想极其尊敬,已经不肯完全拜服于这思想之下了。
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原文)
小的。旧时对仆人的称呼。老者称这些和尚为小的们,是说这些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思想都是他这思想仆从,都是要遵从他的思想观点去做的。说明他是这观音禅院的真正主人,在这观音禅院中有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他这里特意称观音禅院众生为“小的们”,是在告诉三藏,别看他们刚才在那猴子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变,都拜伏于你们脚下,可我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他们都得听我的,没有我的认可,他们的转变都是没有用的。
唐朝。没提“大”字,从侧面表现出他对三藏不是那么尊重。
老爷。对有一定身份的男子的尊称。
才。方、始。
奉。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轻。随便,不庄重。
造。拜访。
不知好歹。不知道是非,不领会别人好意。
那老僧还了礼,表示出他对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也是敬重的。接着他们重新叙坐,在老僧来后,重新决定各自的位置。接着,老僧道:“刚才听到那些完全听命于我,完全按照我的思想去做的思想发出声音,说你们是来自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一个境界中的有一定身份的坚定的思想。我这才为了尊敬你,出来与你相见。”
老僧见到唐僧虽然也还礼了,也说了“奉见”之类的话,可是从他说“东土唐朝”和“才出来”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他对三藏其实不是那么尊敬,不是那么认可的。三藏显然是听出来了老者的话外之音,所以他说道:“我冒昧的来到你们这宝贵的超出于一般思想之上的境界之中,不能领会这里面的道理,请你原谅我的过错!原谅我的过错!”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3 11:52:07 +0800 CST  
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弟,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众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原文)
不敢。指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老弟。亲切的称呼比自己年级小的男性。
五千。五个一千。五,五处神识,三藏司徒四人一马。千,大千世界或小千世界。这里指的应是小千世界。
一众。谓使众人一致。
行过。应该是到过,路过,没说走出来,也没说什么时候走出来。
老僧道:“你说的话严重了,我怎么敢怪罪于你啊!”老僧的这句话就好像电视里经常演的那种一个资历很老的人见到一个不和他意的后生,而这后生现在的地位又明显比他要高,他又不能真正的去得罪或是责备时的表现,老僧说:“不敢!不敢!”不是说他不想责备三藏,而恰恰表露出他是想责备三藏,认为三藏是有为题的。
老僧接着又问三藏道:“老弟,从东土到我这里,有多少的路程啊?”老僧用老弟来称呼三藏,看起来是亲近之意,实际上是说三藏年纪还轻,不明白的道理还很多。而老僧年纪长,明白的道理也多,三藏不该对这由老僧所创始的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产生怀疑的。
三藏开始说他经过的路程。三藏道:“我从本性之中,欲海之内那长时间安于为本性欲海所主导的状态下走出来,经过在东土大唐那个境界中的小千世界来到两界山。在这个时候,我收了一些表现一致的思想跟随我这取经的主念一起去西天取经。”由于取经人这个时候一直都在禅门思想的主导下进行修行,所以这些小徒,都是那跟着三藏在禅门思想中进行修行以获得成长的思想。当三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表示出他不认为自己比那老僧年轻,认为自己没有那老僧明理,相反,他说那老僧的门下弟子其实都是他所收的那一众之小徒。接着三藏又说了:“我带着这一众小徒一路西行。在这个过程中,我路过那让自身美好的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的时候,又在不是真正佛法的状态下走了一遭。在这一段过程中。我让自身的美好气息表现出来,又经历了一个五处神识为六欲所影响的小千世界;这也是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修行过程。直到我从那让自身美好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中走出来,这才到了你这里。”告诉老僧:“你现在这样突出的把自己的美好表现出来是不对的,是有问题的;并非真正佛法,是五处神识为六欲所影响的状态。我现在已经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了。”
在这番暗斗的过程中,老僧看起来没说什么东西,没有突出表现自己的美好,可是他一上来就说这观音禅院中的众僧都是在他这参禅悟道的思想中成长起来的,言外之意,这个境界也是因他而成就的,自然就将自己的好处突出的表现出来了。然后他称三藏为老弟,暗示三藏的做法不合理,不应该对像他来到观音禅院之前的时候那样,对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表示怀疑,不应该不认可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而三藏则明明白白的告诉老僧,这让自身美好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法门并非真正佛法,他已经在里面走了很长时间,都是五处神识为六欲所影响的状态。告诉老僧不应该过分表现自己的美好,过于强调自己以前的功劳和作用,而对西天取经之行产生干扰。
可以看出,在老僧刚一出来的这场暗斗中。三藏的思想层面虽然是更加认可“参禅悟道”修行方式的,可是这种认可并没有摧毁他的理智,他成功的抵御住了这参禅悟道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气息的影响,略占上风。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3 11:55:20 +0800 CST  
不服

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原文)
坐井观天。意思指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樗朽。腐朽的樗木。喻无用之人。常用作自谦之词。樗,臭椿。令人厌恶的思想。
老僧道:“你这也算是走出万法之外了。我这个在你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的教诲之下成长起来的思想,可以说是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和苦功都白费了,到现在也没有走出过这种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方式中。我真是在一个坐在井里看天的眼界狭窄、学识肤浅的无用之人啊。”老僧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以退为进,你是走了万里之遥,看似走出万法之外了,可是你是怎么走这么远的?怎么从东土大唐走出来的,怎么走出西番哈咇国的?不还是靠我这在禅门中通过参禅悟道来获得成长的修行方式么?你说你走的远,难道我这思想就真的没用么?再说你走的再远,最后不还是走到我这里来了么?可以看出,老僧此时是口服心不服的状态。所以他最后用“樗朽”二字形容自己,意思是说我这在你取经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思想,现在已经让你觉得无用,令你厌恶了。即表示自己的不服,也说三藏变心了。
到这里就有个问题。三藏说他是行过让自己的美好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之后,才来到这观音禅院之中的。可这老僧同样是把自己的好处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那唐僧他到底走没走出西番哈咇国呢?应该说三藏确实走出去了。因为三藏来到观音禅院之后,这老僧一直没有出来,直到后来取经人再次看到参禅悟道这种修行方式的好处之后,这老僧方才出来。他的出现不是一种想要表现自己的状态,而是他这种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跟行者那取经的真心发生冲突之后,取经人必须要分辨一下哪种思想是对的。而既然要分辨,自然要表现自己的好处,说出自己的道理,所以老僧只是要上茶,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好处表现出来。可是老僧一将他的好处出来,三藏就意识到老僧的问题了,直接道出老僧的问题所在。就是你这思想虽好,却不应该想要位于我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之上的,也不应该要通过自己曾经的好处对我造成干扰的,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蛇盘山鹰愁陡涧”那样的灾难或里社祠之后很长时间走入并非真正佛法的修行状态。
老僧听了三藏之言,以“我弟子”自居,就是说他表面上也认可了三藏的道理,认可自己不该要居于三藏之上,或“倚老卖老”,通过自己的资历来对三藏进行打压。可是对他来说,他这辈子一直就在这种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下修行。而且这种修行方式也确实表现出他的好处,一直将取经人带到这里,并成就如此大的境界。所以老僧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问题,而是认为自己的思想就是最好的,我就要跟你去争一争,看看到底是该以禅门思想为主导,还是以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为主导。至于你说的那些东西,我老僧不懂,我就是要跟你比一比到底谁好。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4 09:16:29 +0800 CST  
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原文)
二。二法。
百。十十为百。十为圆满,百我理解为大圆满。
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通过前面一番对话,三藏和老僧谁高谁低已经明白的表现出来。可是由于老僧 以“樗朽”自称,露出哀怨之意,所以三藏又发出他的声音,对老僧这思想进一步探寻,问老僧:“你现在成就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老僧就说了:“我是那二法之中的大圆满境界,是七情汇聚的圆满姿态”。
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问,只教献茶。
疯话。颠三倒四,不合常理的话。
介意。在意,把令人不高兴的话留于心中。
老僧说自己二百七十岁,显然是对自己的寿数,对自己所获得的成果相当满意,有意在三藏面前炫耀一番,以此表现出自己的好处。可是他的这个声音方一表现出来,就在取经人的心中产生了反应。行者听见了老僧的话语,直接说老僧只是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在万法之中所流传的思想。言下之意,老僧的这点成就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三藏听道这真心中发出的声音之后,对行者加以暗示,告诉行者要言语谨慎,不要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知轻重,冒犯了别人。那老僧听到行者之言后,便问行者这存在多长时间了,是个甚么样的思想。行者有三藏的叮嘱,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所以老僧这种在禅门中通过参禅悟道来进行修行的修行方式的创始者为什么是行者的万代孙儿的道理,行者并没有说出来。老僧见行者说不出道理,也就把行者刚才所发出的声音当作不合常理的声音对待了,不在意行者的言语,只是要消除行者这代表真心的声音给他带来的冲击,让神识再次清净下来。
和三藏的一番对话,已经使这老僧处于三藏之下,所以老僧也开始以弟子自居,说他虚度一生,没有走出过观音禅院,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可是老僧虽然这么说,心中却不肯服输,所以他“只教献茶”。老僧所代表的这种在禅门中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人的神识获得清净,他只教上茶的这个举动,在消除来自真心的声音的影响的同时,也突出的表现他的作用。那意思是说:“别看我没走出过这观音禅院,可我这思想也是有着极大的作用的,没有我,你这神识能获得清净么?能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明白事物的道理么?”
老僧只教上茶,要赶紧把自己的好处拿出来,继续跟三藏竞争。可是在他一味的要强调自己的好处的时候,他自己就已经不清净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4 09:20:17 +0800 CST  
@FRRoger 2018-07-04 07:57:50
清早起来做运动 顶帖 顶帖
-----------------------------
十分感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4 09:21:17 +0800 CST  
显能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珐琅镶金的茶盅;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是个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原文)
幸。宠爱。
羊脂玉。犹如羊脂一样的玉石。
盘。盛放东西的扁而浅的用具,一般是圆的。
羊脂玉的盘儿。羊脂是白色的,所以羊脂玉的盘儿代表的是无比难得又极其珍贵的,为人广泛认可的,纯洁可以承载一些事物的浅显的圆满。这种圆满虽然浅显,却已经是可用之物,能够承载一些器物了。
珐琅。景泰蓝。一种极为贵重的磁器。天是蓝色的
茶盅。一种较小的却能承载人的心性的器皿。三个茶盅代表的是行者、八戒、沙僧三处神识。
铜。跟金子一样是黄色的,却不是金子。代表看起来似乎是神识真意却并非神识真意的思想。取经人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不该通过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去西天取经了,可是他的思想中还是认为这种思想是好的,所以老僧门下的这小童拿出来的是个白铜壶,是个似是而非的状态。
壶,比茶盅大很多,代笔的应是人的头部,思想组成。
艳。色彩鲜明。
不尽。没有尽头,不完。
器。成器。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老僧所代表的这种在禅门中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人的神识获得清净,所以他“只教上茶”的这个举动,是为了要突出的表现他的作用。在他的呼唤下,一个为他所宠爱的还在成长中的思想中呈现出一个“为人广泛认可的、纯洁且又珍贵的无比难得的已经呈现出浅显的圆满”的有用的思想。这浅显的大圆满中承载着三处可以承载心性的,在经过锻炼之后,有神识各处真意从中表现出来的小圆满状态的珍贵的神识。
又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思想,将一个看似由神识各处真意,却并非神识各处真意组成的一个为人广泛认可的而珍贵的思想表现出来。一股散发着美好气息,能够令神识得到清净的美好心性流入三处神识之内。随着这股心性的流入,那三处神识都开始散发出美好的气息。看它的表现,比那石榴花的花蕊还鲜明;它所散发的气息,比桂花还要美好。三藏见了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好处之后,对这思想发出不尽的赞美。说:“你这参禅悟道的思想真是美好的有用之物!在你这参禅悟道的思想中成长起来的思想也是好的有用之物!这真是可以为取经之行提供食粮支撑的美好的心性!真是美好的有用的思想!”
参禅悟道,确实能够让人具备美好的心性,成为有用之人,人的神识各处都可以在参禅悟道的思想中进行锻炼,形成一定程度的圆满姿态。这是参禅悟道的好处,三藏也对此表示认可,发出由衷的赞美。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5 12:05:52 +0800 CST  
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什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原文)
污眼。弄脏眼睛,极言不值一看。
天朝。中国正统皇朝的称谓。
上国。诸侯或番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的称呼。
老爷。旧时菩萨对主人尊称。
宝贝。宝,宝贵的。贝,钱财。宝贵指的是宝贵的,获得广泛认可的东西。
上邦。上国。更高境界。前面三藏说他已经行过西番哈咇国两个月了,早就已经从这种美好气息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中走出去了。所以老僧以上邦称呼三藏的来处。
那老僧道:“我的这些东西是极不值得一看的!没什么好看的!你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我这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思想的主人是位于正统、中心地位的思想;是见过所有珍奇、宝贵之物的。像我这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点用处,有什么值得您夸耀的呢?您这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早就从我这境界中走出去了,是从更高的思想境界中来到这里的思想,那你有什么宝贵的可用之物呢?可否能让我这追随着你来成长的思想看上一看呢?”这老僧先前将自己的的作用表现出来,就是不肯服输的意思,现在得到三藏由衷的赞美之后,就更要跟三藏竞争一番了——你得拿出东西来把我比下去才行。
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原文)
三藏道:“可怜啊!我那本性之中,没有什么可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宝贵之物;就是,从东土大唐来到这里,隔着很多的道理,也无法在这里将其珍贵之处表现出来的。”三藏的这番话先是说东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宝贵而得到广泛认可的东西;接着又说“就有时”,就是说三藏客气之后,话转了回来,说其实本性之中是有那宝贵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东西的存在的,只是由于“道”的隔阂,无法表现出来。言外之意是说:“你是通过参禅悟道来修行的思想方式,你就认为神识清净是好的,别的思想都是不好的,所以就是我有那得到广泛认可的珍贵之物,你也不认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原文)
老僧要与三藏比试谁的思想更好,谁那里有那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珍贵的思想表现。三藏推说没有,行者在旁却忍不住了,他说道:“师父,我前一段时间在咱们取经的行囊中见到一个佛法法门,不就是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宝贝之物么?咱们把这个法门拿出来给他看看怎么样呢?”
可以看出,三藏虽然认可老僧的好处,又不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却并没有认为老僧这参禅悟道的思想比他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要好,没有认为自己就该一直贯彻这种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的。三藏清楚的看到老僧在一味的表现自己的好的同时,他自身有着很大的缺陷,有着很多他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三藏不准备跟他争了,即使争也争不明白。反正我不受你的干扰,按照我的意思去做也就是了。可是他虽然有意偃旗息鼓,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却突出的表现出来,使这场竞争朝着取经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一个方向发展下去。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5 12:10:15 +0800 CST  
今天喝多了,停更一天,不好意思,望谅解,临时情况,明天见,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7-06 20:27:15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