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四时完备,方成一年
(第3句)秋七月。(隐公六年秋季七月。)
这一句只有时间,没有事件。或许有事件,但已遗失。或许并无大事发生,无事可记。这月没有事情为什么要记载时间呢?《公羊传》这样解释:“因为《春秋》虽然没事,但四季的头一个月过去了就应该记载。《春秋》的体例是编年的,四时完备后才成一年。”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历数的观念占有重要地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7 13:53:36 +0800 CST  
长葛之战,战祸深吗
(第4句)冬,宋人取长葛。(隐公六年冬季,宋国人攻占了郑国的长葛城。)
《左传》把“冬”写为“秋”。时间上有出入,什么原因?有一种解释很合理:宋国在秋季攻占长葛城,到冬季才报告给鲁国,因此鲁史记录为冬季。宋国围攻郑国长葛城,自上年冬季十二月始,到第二年秋冬季才结束,这场战争持续近一年,攻战的时间太久了。这侧面反映了百姓深受战争之苦。这也许是《春秋》深藏的民本思想。
隐公六年冬季,《左传》再补记两件大事:1.周朝京城派人来报告饥荒,鲁隐公就向宋、卫、齐、郑等诸侯国购买粮食送去赈灾。2.郑庄公自郑周交恶后,第一次朝见周桓王,但周桓王没有给郑庄公好脸色看。周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来劝勉后来的人,还担心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来了。”郑庄公受到了冷遇,周桓王日后将不会有好果子吃。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7 13:54:29 +0800 CST  
七、鲁隐公七年(周桓王四年,乙丑年,前716年)
原文(共6句):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夏,城中丘。齐侯使其弟年来聘。秋,公伐邾。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札记:《春秋》记载隐公七年6件大事,共47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7 13:55:20 +0800 CST  
鲁隐公第二次嫁女
(第1句)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隐公七年春季三月,隐公的女儿叔姬出嫁到纪国。)
隐公二年十月第一次嫁女,把伯姬嫁给纪国国君,现在第二次嫁女,又把女儿叔姬嫁到纪国,这是隐公加强鲁、纪友好关系的重大举措。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7 13:56:11 +0800 CST  
无名的滕侯死了
(第2句)滕侯卒。(隐公七年春季,滕国国君滕侯死了。)
滕国,姬姓,侯爵。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共传23世。
《春秋》在这里没写滕侯的名字和谥号,后面也没有记录他的下葬,可见这个滕侯在鲁国的眼里没有地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45:45 +0800 CST  
第一次记载筑城
(第3句)夏,城中丘。(隐公七年夏季,鲁国在中丘这个地方筑城。)
《春秋》记载鲁国境内筑城事件共23起,其中在春季筑城4起,夏季7起,冬季12起。《谷梁传》说,凡是筑城的记载,都是表示讥讽,讥讽统治者大兴土木,过度修筑城池,妨碍农时,劳民伤财。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49:16 +0800 CST  
齐僖公派弟弟访鲁
(第4句)齐侯使其弟年来聘。(齐僖公派他的弟弟来鲁国访问。)
去年,齐鲁在艾地会盟,今年,齐僖公又派他的弟弟夷仲年来鲁国访问,可见齐僖公不但重视与郑国发展友好关系,还很重视与鲁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50:50 +0800 CST  
鲁国首伐邾国
(第5句)秋,公伐邾。(隐公七年秋季,鲁隐公讨伐邾国。)
隐公元年,鲁隐公亲自和邾国国君仪父在蔑地结盟,现在鲁隐公竟然撕毁盟约,亲自率兵攻打邾国,这是为宋国而去讨伐的。因为隐公五年,邾国曾联合郑国攻打宋国。
而这时,宋国和郑国讲和了。《左传》补记,宋郑两国在宿地结盟。郑宋两国的宿怨暂告一段落,但邾国与鲁国又开始结怨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54:35 +0800 CST  
周桓王特使被劫持
(第6句)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隐公七年冬季,周桓王派凡伯来鲁国访问,但戎人在楚丘截击凡伯,把他被劫持回去了。)
看来,周王室很重视鲁国。隐公元年七月,周平王派人送礼给鲁国,现在周桓王又派人来聘问,也许是为了感谢上年鲁国帮周王室买粮赈灾。但这次聘问竟然出了一个天大的意外,凡伯奉王命出使鲁国返回时,路过卫国的楚丘(山东曹县),遭到戎人袭击和劫持。最终结果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凡伯不但在人间蒸发,而且也蒸发于日后的史册。
为什么戎人要劫持凡伯?凡伯是什么人?凡伯是凡国的国君。周成王封周公庶子于凡(今河南省辉县),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凡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周厉王时,在王室供职的凡伯曾赋诗讥讽时政,西周末年的凡伯也曾讽谏周幽王。但到了东周的周桓王时,凡伯遭遇了不测。原因是当初戎人朝见周桓王,作为王室公卿的凡伯收了戎人的财礼,却未以贵宾之礼款待,得罪了戎人。这时,戎人趁机截击凡伯。此后,凡伯不见于《春秋》经传,凡国可能就在此时被戎人灭了。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将越来越猖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57:13 +0800 CST  
陈郑讲和,祸患犹存
《左传》继续补记诸侯大事。宋国和郑国讲和之后,陈国终于和郑国讲和,陈桓公还请求把女儿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姬忽。十二月,陈国的五父(公子佗)到郑国参与结盟,但和郑庄公歃血盟誓时,五父却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郑国大夫泄父看到这种情形,说:“五父日后一定不免于祸,因为他太不重视这次结盟。”郑国大夫良佐到陈国参加结盟仪式,和陈桓公结盟时,他看到陈国将要发生动乱。
为什么郑国泄父预言陈国公子佗五父不得善终?为什么良佐也窥测到陈国将要发生动乱?这是因为他们有见微知著的政治洞察力。当年五父还极力劝谏陈桓公与郑国弃怨和好,想不到现在陈郑和好结盟时他反而心不在焉,这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弑君篡位。(前707年,陈桓公死后,陈公子佗果然杀太子免而自立,但一年后他被蔡国人杀死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09:58:12 +0800 CST  
八、隐公八年(周桓王五年,丙寅年,前715年)
原文(共10句):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bēng)。庚寅,我入祊。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八月,葬蔡宣公。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螟。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札记:《春秋》记载隐公八年10件历史大事,共82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20:18:48 +0800 CST  
齐僖公调解宋卫与郑国的积怨
(第1句)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隐公八年春季,宋殇公与卫宣公在卫国的垂地举行非正式会晤。)
宋、卫、陈、蔡四国曾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共同侵伐郑国,如发生了“东门之役”“长葛之战”等战争。郑国一边顽强对抗四国联盟,一边积极化解四国联盟。郑国先后主动与宋国和陈国讲和。隐公八年春季,齐僖公从国际道义出发,也准备协调化解宋、卫两国与郑国的宿怨,让宋卫和郑国讲和,并确定了会盟的日期。听了齐僖公的建议,宋殇公向郑宣公赠送礼物,希望两人先行见面。这时的卫国国君不再是当年侵略郑国的州吁,而是被国人拥立的卫宣公。卫宣公答应了,于是宋卫二君在垂地非正式会晤,商讨与郑国讲和事宜。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20:19:42 +0800 CST  
郑伯献地,别有图谋
(第2句)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bēng)。(隐公八年三月,郑庄公派使臣宛来鲁国,把属于郑国的祊地赠送给鲁国。“归”通“馈”,赠送。)
在经历了几场战争后,郑庄公不断调整外交策略,大力施展“软”手腕,一边与宋、陈两国讲和,一边献地讨好鲁国。但郑庄公献祊地给鲁国是别有用心的,他本想拿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在许国的“许田”,为日后侵吞许国打下基础。但鲁隐公识破郑庄公的野心,没有同意交换许田。郑庄公只好从长计议,还是献上祊地,以讨好鲁国。后来,到了鲁桓公元年(前711年),郑庄公终于拿一块玉璧从鲁桓公手中借去了许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20:20:43 +0800 CST  
有关交换“祊地”“许田”一事,有点复杂,需要再解释一下。郑国与鲁国并不相邻,二者远隔曹宋两国,但郑国与许国相邻。《公羊传》把“祊”写为“邴”,说:“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邴地(祊地),在泰山的附近,是周天子赐给郑国供祭祀泰山所用的的“汤沐之邑”。也就是说,周朝时期,周天子每次在泰山有祭祀之事,诸侯都要跟从,同时要提供祭祀用品、住宿及斋戒沐浴场所。所以在泰山脚下, 诸侯国都有封邑,确保祭祀泰山顺利进行。而“许田”是周天子赐给鲁国的在许国境内“朝宿之邑”,此类封邑,是为了方便诸侯到周王室朝见天子。周平王东迁之后,郑庄公洞察到周天子再无能力到泰山祭祀,于是打算放弃在泰山附近的“祊地”来换取鲁国在许国的“许田”,以谋求更大的战略利益。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8 20:21:28 +0800 CST  
(第3句)庚寅,我入祊。(隐公八年三月庚寅日,鲁国进入祊地。)
《春秋》用一个“入”字,意在说明祊地人民不能接受鲁国进入,有抵触情绪,也许暗示着鲁国武力进驻。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9 09:22:20 +0800 CST  
蔡侯死,宿男卒
(第4句)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隐公八年夏六月己亥日,蔡宣公姬考父去世了。)
蔡国,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后,封他的五弟姬度于蔡,称为蔡叔度。蔡叔后来勾结反叛者武庚(商纣王的儿子),被周公旦流放而死。周公向周成王请求封蔡叔的儿子胡于蔡,是为蔡仲。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鲁隐公四年,蔡宣公出兵与宋、陈、鲁等国联合攻伐郑国。蔡宣公在位35年,蔡宣公死后,蔡桓公继位。
(第5句)辛亥,宿男卒。(隐公八年夏六月辛亥日,宿国国君死了。)
宿国是小国,男爵。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爵是最低等的爵位。
隐公元年,鲁国和宋两国在宿国会盟。隐公七年,宋国和郑国讲和,在宿国会盟。可见宿国是一个比较友好的诸侯国,愿意为别国会盟提供方便。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9 09:23:24 +0800 CST  
齐僖公首创三国会盟
(第6句)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隐公八年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殇公、齐僖公、卫宣公在周地瓦屋会盟。)
宋、齐、卫三国结盟,这是在齐僖公主导下春秋时期首创的三国会盟模式。在春季牵头调解的基础上,齐僖公终于在秋季让宋、卫两国和郑国讲和。三国先在温地会见,再在瓦屋结盟。齐僖公成功协调化解宋、卫与郑国“东门之役”的积怨。
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但是,从齐僖公勇于担当国际道义,积极以多国结盟等方式协调解中原诸侯国纷争的层面看,我们可以说,春秋有义举。齐僖公就是一位“有义举”的代表人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9 09:24:12 +0800 CST  
(第7句)八月,葬蔡宣公。(隐公八年八月,宋国安葬蔡宣公。)
蔡宣公在六死去世,八月下葬,似乎有点急,没有符合“诸侯五月葬”的礼数。而宿男死,《春秋》没有记载下葬的时间。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07:29:23 +0800 CST  
(第8句)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隐公八年九月辛卯日,鲁隐公和莒国人在纪国浮来这个地方会盟。)
这次鲁、莒两国“浮来结盟”,应该是隐公二年冬纪、莒“密地会盟”的成果。这也就是鲁隐公的姻亲友邦纪子牵头协调的功劳。
(第9句)螟。(隐公八年秋冬之季,鲁国发生螟虫灾害。)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08:15:02 +0800 CST  
《左传》补记:冬季,齐僖公派人来鲁国报告宋、卫、郑三国和好的事情。鲁隐公听后,非常感慨,赞叹齐僖公说:“齐僖公能使三国舍弃积怨,安定他们的百姓,这些都是齐僖公的大恩德啊!”由此可见,鲁隐公有一副为民着想的好心肠,是一位善良仁慈的国君。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08:16:09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